A. 請就鄉政府如何促進本鄉經濟發展提出三條建議
1. 科學規劃市場經濟發展,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政府是地方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引導本區域經濟發展。首先要根據中央制定的經濟發展戰略,明確本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並確定發展規劃的分步實施落實。其次要根據本區域經濟發展實際,確定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政策。再次要確定發展本地經濟,引進人才、技術、資金方面的重點方向和目標。最後制定良好的地方教育政策,人力資源開發政策,優化人才環境,實現人力資源與經濟發展相一致、相互補充。
2. 保護生態環境,確保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保護環境,防止環境惡化,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首先,政府應當劃定明確的「禁區」,禁止企業和個人從事某些可能對環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的經濟活動;其次,加強環境保護措施,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保護生態環境,防止環境破壞,同時治理已經破壞或不適合經濟發展及人類宜居的生態環境,為地方經濟發展提高良好的發展基礎。
3. 完善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政府公共服務職能,主要包括政府承擔的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實施公共政策,擴大社會就業,提供社會保障,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等方面的職能。完善的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為區域經濟發展起重要的推動作用。
4. 轉變政府職能,以服務型政府管理職能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將公共服務管理作為政府管理的基本職能,凸顯政府的公共服務理念。強化政府妥善協調利益關系的能力,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將解決民生問題作為政府管理的著力點,尊重市場規律,發揮政府特有作用,淡化行政區劃,強化經濟區劃,破除行政壁壘,優化區域經濟布局,建立服務型市場經濟,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5. 落實科學發展觀,可持續調整地方產業結構,發揮地方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主導產業
地方產業結構是區域內產業空間組合的狀態,合理地利用區域資源,大力發展主導產業,求得更大的區域效益,是政府的最終目標。從產業布局來看,由於長期受條塊分割的影響,目前區域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同化現象較為突出。根據區域產業集聚理論,由於區域的主導產業,在生產上或者在產品分配上有著密切聯系,或者在布局上有相同的指向性,這些產業按一定比例布局在區域的某個優越的地區內,就可以形成一個高效率的生產系統,改善企業生產的外部環境,從而使區域整個生產系統的總體功能大於各個企業功能之和。而且提高了地方經濟發展抵禦市場經濟風波的能力,增強了地方經濟發展活力,充分利用了地方資源優勢,統籌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6. 制定適合地方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為所有的企業和個人提供能夠最大限度發揮其潛能的公平的制度環境
我們說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指的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一套所有經濟主體公認、每一個經濟主體都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把這些規則以法律或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並對這些規則的執行進行監督是政府的責任。制定規則的最高原則一是保證每一個經濟主體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潛能,二是對所有的經濟主體公平。對政府來說,當前最主要的是清理和廢除所有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各種限制企業和個人在市場規則允許的條件下自由從事各種經濟活動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規章制度,把經濟主體從阻礙其潛能發揮的制度束縛中解放出來,同時著手研究和制定對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的行為進行限制和懲罰的相關規則,如壟斷法等。
7. 加強教育,培養公民的市場意識,為地方經濟發展輸送高素質勞動力
現代經濟發展越來越證明,在所有的經濟資源中,高素質的勞動力是最重要的經濟資源。高素質的勞動力來自於高水平的而且是高度普及的大眾化的教育。就我國的基本國情而言,政府要做的是真正認識到教育在提升國家競爭力和保持經濟長期持續發展的戰略作用,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盡可能多地向教育傾斜;同時加快教育體制尤其是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步伐,把有限的資源真正用到教師和學生素質的提升及待遇改善上,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的效率。為經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B. 城鎮化如何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縣域經濟是指一個縣范疇內的全體經濟的總和,是一種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區域經濟。城鎮化是處於初期階段的城市化模式,基本上是屬於縣域經濟的一個概念。在目前我國經濟社會進入快速轉型階段,研究分析城鎮化與縣域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和關聯度,對於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以及提高城鎮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城鎮化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城鎮化是實現縣域農業現代化的加速器。首先,現代化的農業是以規模經濟為主要特點。從發達地區農業發展歷史看,大部分地區都是通過發展城鎮化,使農民向第二、三產業轉移,促進農村有限土地集中耕種,從而提高土地的規模經營和集約化程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出效率,促進農業的發展。其次,隨著城鎮化的步伐加快,城鎮人口的增多,生活質量的提高,刺激了更多種類的農產品如牛奶、肉食、蔬菜和水果消費的迅速增長,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最後,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可以「反哺」農業,加速農業的資金積累,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城鎮化是實現縣域工業化的載體。工業化是現代化不可逾越的階段,也是當前經濟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主題。城鎮化是工業化的空間表現形式,二者相互促進。伴隨城鎮化的發展,人才、資金、科學技術、社會服務向城鎮聚集,隨著新技術、新裝備、新產業、新知識的發展,工業企業的集聚度不斷提高,同時新的信息技術不斷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帶動工業化水平的提升,提高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城鎮化是轉變縣域經濟發展方式的助推器。首先,城鎮化帶動消費持續增長,如果有20%的農村人口轉為城鎮人口,新增加的城鎮居民將使縣域消費總需求增加近20%。其次,城鎮化需要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實現綠化、亮化、美化,為城鎮居民營造優美人居環境的同時,大大優化了經濟發展的硬環境。城鎮建設的投資實質上是促進經濟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過程,促使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變。最後,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城鎮功能進一步提升,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體系更加完善,這些成果為人們認識新事物提供更多機會,對人的思想觀念產生巨大影響。城鎮不僅是縣域范圍內現代文明的載體,更是新觀念的輻射源。對新事物的不斷接受和認識,推進人的觀念更新,帶動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 城鎮化是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有效途徑。圍繞「三農」,許多專家學者一致提出「要致富農民,必須減少農民」的觀點。事實證明,要使當地農村勞動力資源不流失,實現在本地轉移,使農民在家鄉能夠力有所使、才有所用、心有所歸、身有所屬,為本地經濟發展作貢獻,就必須為他們幹事創業搭建一個良好的平台,為其生產生活創造優越的環境。而這一平台的搭建和環境的創造,只有通過加強城鎮建設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