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
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呈現三大基本特徵: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21]。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概括了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九大趨勢性變化: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❷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有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主要特點
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
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4、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徵;
5、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圓旦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
6、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
7、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8、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掘脊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9、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經濟轉型中的四大陣痛決定了中國正面臨著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面臨四大陣痛:
1、鋼鐵、水泥、造船電解鋁等製造業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製造業要「去產能化」;
2、中國地方政府負債率較高,金融要「去杠桿化」;
3、房地產調整陣痛;
4、環境的要求,環境要「去污染化」。
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 的攻關期,經濟已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強調的,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同習近平總書記之前關於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思想是一致的。
新常態就是增長速度換擋、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其中,增長速度換擋就是高增長階段已經結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可以集中概括為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概括。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角度看,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從體現新發展理念看,高質量發展就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我們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
第一,我國已經不具備高增長的客觀條件了,需求結構變化、消費升級、勞動年齡人口減少、技術積累、金融風險、資源環境壓力等,使我國潛在增長率發生變化,若不顧客觀實際,盲目追求高增長,帶來的風險可能比增加的GDP要多。
第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變化,落後的社會生產已經不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就是發展質量不高的一種表現,此時若再追求高增長,反而會加劇這種不平衡性。第三,到2020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在全面小康階段,發展的重點是解決量的不足問題,在現代化階段,相對於量的問題,質的問題更重要,要在解決質的問題的過程中實現量的增加。
第四,從事物發展特別是經濟發展規律看,往往都要經歷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那些實現從量變到質變、從高速增長成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才能實現現代化,進入高收入經濟體。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這就是說,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建設現代化的經濟體系。經濟現代化是整個國家現代化的基礎,而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實現經濟現代化的基礎和條件。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這個方針;必須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必須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路徑。
必須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四位一體」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產業載體;必須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制機制的保障。
❹ 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涵是什麼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內涵,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以年均10%左右的增長速度,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由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的轉變。但是,中國是在轉型背景下對發達國家的追趕,也付出了高污染、高耗能以及犧牲居民福利的代價。目前,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的訴求日益迫切,倘若繼續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產總值,一味追求生產總值的增長而忽視持續健康發展,忽視居民福利乃至生存環境,那麼這樣的增長模式不僅難以持續,也最終會失去民心。我們要認識到,中國經濟新常態,是從追求增長速度向追求發展的穩定性、持續性和全面性戰略思維的轉變,本質上是發展方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