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市場經濟是什麼意思.
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區別是非常重要的,不久的將來大家會看到。
計劃經濟是生產由統一安排、產品由統一分配的經濟方式,市場經濟則是生產由各個生產主自己安排,生產主之間互相交換產品的經濟方式。這兩個概念可以這樣簡單地理解:沒有商品交換就是計劃經濟,有商品交換就是市場經濟。
計劃經濟下,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由社會的某個部門根據社會和人民的需求來統一安排,或由企業的某個部門根據市場需求來統一安排,生產完畢,產品的分配也是統一分配的。分配方式有按勞分配、按需分配和按資分配三種。
例如,美國一家生產斧頭的企業,經過市場調查,決定生產1萬把斧頭,那麼要生產多少毛坯、多少斧頭、多少斧頭柄,則由主管生產的部門安排到各個車間進行生產,這就是按市場需求以及生產需求進行計劃的。當生產完畢或銷售完畢進行分配的時候,假設1萬把斧頭總售價是5萬元,總原料成本是1萬元,資本家留下2萬元,發給工人3萬,那麼這就相當於資本家留下了4000把斧頭,發給工人6000把斧頭,這就是產品分配。資本家或股東們留下的那4000把斧頭是按資分配,發給工人的那6000把斧頭是按勞分配,即根據工人的成績來分配,每個人若干把。
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相比,計劃經濟的產生要早得多。不要說自從地球上有了人,可以說自從地球上有了動物,就有了計劃經濟。例如,一個蟻群內就是計劃經濟,一個田鼠也要計劃到冬天必須儲藏多少食物。對於剛剛誕生的原始人來說,每個人的生產就更是計劃經濟了。後來出現了家庭、企業後,家庭和企業內也都是計劃經濟。所以計劃經濟並不新鮮。
可是,現在我們所追求的計劃經濟,指的是一個國家內或全世界內的計劃經濟,即一個國家或全世界的生產都由一個部門來統一安排,這是前所未有的(只在原始共產主義存在過),所以這樣的計劃經濟就是個新生事物了。
當一個國家實行了完全的計劃經濟後,那麼這個國家內就沒有商品交換了(注意:這里指的是這個國家內部沒有商品交換,不排除它和外國交換。如果全世界范圍內實行了計劃經濟,則全世界內國與國之間就沒有商品交換了,其實這時國家已經取消了),這時,這個國家內的生產就由主管生產的部門根據國家和人民的生活需求來安排生產,然後再把產品統一分配給消費者。例如,安排多少人去生產多少武器,安排多少人去生產多少食物,安排多少人去生產多少葯品,安排多少人去生產多少衣服,安排多少人去建造多少住房、多少醫院、多少學校等。生產出來後,把武器分配給軍隊,把食物、衣服、住房分配給人民,把醫葯分配給病者,把教材、學校分配給學生等。這時只存在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不存在按資分配。
一個國家實行計劃經濟後,雖然內部沒有商品交換了,但是不能表示這個國家對外就沒有商品交換了,所以這個國家也可能生產一些商品去和外國交換。所以計劃經濟國家不一定就不生產商品,關鍵是看和誰交換,是和國內交換,還是和國外交換。
計劃經濟國家裡雖然沒有商品交換,但是不一定就沒有貨幣,貨幣不一定就是商品交換的媒介,所以計劃經濟國家裡可以存在貨幣,不能認為有貨幣就不是計劃經濟。在計劃經濟國家裡,貨幣是產品分配的媒介,不是商品交換的媒介,這是這個貨幣和那個貨幣的本質區別。大家都知道,在產品分配的時候,可以直接分配實物,也可以不直接分配實物,而是發領條,讓每個人拿領條去領,這里,貨幣就相當於領條。在分配大件產品如住房時,可以不用貨幣,直接分配,但是對於針頭線腦的小產品,直接分配就麻煩了,所以還是發貨幣方便。所以計劃經濟國家裡,只要還沒達到完全按需分配的程度,就離不開貨幣。
所以,判斷一個國家是不是計劃經濟,不應該看這個國家內部是不是有商品生產,也不應該看這個國家內是不是有貨幣,而是應該看這個國家內是不是有商品交換。有則是,沒有則不是。
說一個極端的情況。如果一個國家有1億個家庭,有99999999個家庭都合並成公有制了,唯有一個家庭不願意合並,自己單干,那麼這個家庭就要和那個公有制單位發生商品交換,這時,雖然那9千多萬個家庭內部已經沒有商品交換,整體是計劃經濟,那個家庭也是計劃經濟,但是整個國家嚴格起來說還不叫計劃經濟,只能叫市場經濟。然而,因為這時商品交換很少(一個家庭能交換的不過很少),占國民經濟的份額很小,可以忽略,故也可以叫計劃經濟。
那麼,一個國家要實行計劃經濟,需要什麼條件呢?大家都能想像得到,一個私人企業是不會聽從外界部門的安排的,它的產品也不會分配給全體人民的,所以要想讓所有企業都聽從國家的安排,要想讓所有企業的產品都能直接分配給全體人民,,這些企業就必須屬於全體人民所有,所以公有制是實行計劃經濟的充分必要條件。
還有一個極端的情況這里要說說,以幫助大家理解計劃經濟。當一個國家內的所有企業,包括農業、所有土地、所有資源、所有行業都被一個資本家兼並後,那麼這時這個國家內也沒有商品交換了,這時,所有的人,包括總統、軍隊,都是這個資本家的打工者,所有的生產都歸這個資本家統一安排,產品的分配呢,當然也要由這個資本家來分配,所以這時這個國家內也是計劃經濟。這時,各個企業都不講利潤,這個國家也不存在稅收。這時,這個資本家在分配產品時,當然要先給自己留下非常充足的之後,餘下的才能分配給他的打工者們。自然他對生產的安排也是首先要考慮為了自己的需求而生產,然後才會去考慮為其他人的需求而適當生產,同時,他還可能要安排生產一批商品去和外國交換,當然這個交換的目的還是為了自己和國內的需求。
到這里,有人可能要問了:「你上面說『公有制是計劃經濟的充分必要條件』,可是這個例子又說全國的企業都歸一個資本家所有時,這個國家也是計劃經濟,是不是有矛盾?」沒有。這個時候,全國所有企業實際都歸那個資本家全家人「公有」,其他人都是局外人。對此,我不想多解釋了,如果有人對這個解釋不理解,也沒多大關系,因為上面那個情況畢竟是個極端的,不可能存在的情況。
知道了什麼叫計劃經濟,那麼下面我們就來澄清一個問題。我們通常好把改革前的那一階段稱為計劃經濟時期,其實這是不嚴格的說法,只是相對於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而言的。因為那段時間里中國內部還有大量的商品交換,例如農業和工業之間的商品交換、全民企業和集體企業之間的商品交換、集體企業和集體企業之間的商品交換,所以那段時間不能叫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那一時期,國家所做的計劃主要是在全民企業內,而且這個計劃還要受市場經濟規律的制約,例如說吧,假設國家想生產許多拖拉機讓農業實現機械化,可是由於許多生產隊買不起,那麼這個計劃就行不通;如果國家想把拖拉機直接分配給各個生產隊,那麼這就要求各個生產隊把糧食等產品直接交給國家,可是當時的公有制還沒達到這個程度,還是行不通,所以我們現在說的當時的所謂計劃經濟的種種弊病其實還都是市場經濟的。鋼鐵里如果夾雜了沙子,強度肯定要大打折扣,可是你不能說這是鋼鐵的弊病,是不是?
那一段時期雖然是市場經濟,但是它和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又有不同。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以家庭或個人為經濟單位——企業是家庭或個人的,最多是幾個股東的——並且維持這樣的情況不變,所以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是靜態的;再說,資本主義的企業也不接受國家的計劃,資本主義里也沒有國家生產計劃(國家的宏觀調控和國家計劃是兩回事)。而改革前的那一段市場經濟,以集體和全民為經濟單位,這個經濟單位比資本主義的經濟單位要大得多,而且這個經濟單位處在不斷增大的過程中——集體的要逐步合並成全民的——所以那一段市場經濟是動態的;還有,那一段的生產有很大一部分由國家的計劃來安排。
大家可以想像:假設家庭內部、企業內部實行市場經濟,丈夫、妻子、孩子之間做交易,企業內各個部門之間做買賣,要亂到到什麼樣子。同樣的,一個社會如果實行市場經濟會亂到什麼樣子,這是有目共睹的吧。
最後要說的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雖然是兩種經濟手段,或者說兩種經濟方式,但是它們還分別代表兩種經濟制度。計劃經濟代表的是公有制,市場經濟代表的是私有制。這就好比,梨樹上只能結梨,梨只能長在梨樹上;蘋果樹上只能結蘋果,蘋果只能長在蘋果樹上,所以梨和蘋果不僅是兩種水果,而且還分別代表兩種樹,梨就代表梨樹,蘋果就代表蘋果樹。如果你不想吃蘋果而想吃梨,就得伐掉蘋果樹栽梨樹
『貳』 婚姻的經濟學意義是什麼
愛情在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贊頌為人間最美好、最崇高的東西。然而,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個問題,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在文學家眼裡,愛情是兩顆心靈碰撞出的激烈火花;在哲學家眼裡,婚姻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在社會學家眼裡,家庭是社會的一部分,婚姻是一種社會形式;在政治學家眼裡,付出與利益是對等的,而婚姻是一種政治行為;在生物學家眼裡愛情婚姻與植物授粉、動物交媾大致相同,都是為了繁衍後代。如果用經濟學的眼光看,那麼愛情婚姻又是什麼樣的呢?
婚姻是一種社會現象,但更多的時候卻是一項經濟行為。上帝創造出了男人和女人,男女之間在生理上存在需求關系。男人和女人分別是對方最大宗的消費品和客戶;男女雙方都擁有自身的完全產權,在婚姻中是單個的經濟自由體。婚姻也是一種買賣,只不過交易的內容是對方的性別差異、物質金錢、權力名聲、容貌才氣等。所以,愛不會平白無故地產生。
人們在選擇結婚對象的時候是有一個參照系數的,其實主要有三個方面:外在條件、社會條件和物質條件。這就是婚姻需要的成本。
年齡、身高、容貌、健康等都屬於主要外在條件,學歷、地位、家庭背景等都屬於主要社會條件,收人、財產、職業等因素都屬於主要物質條件,這些都是我們在婚姻生活里的投資。這些資產有的屬於增長型,比如金錢財富、品質,有的則屬於減少型,比如容貌、身材,而一個男人或個女人擁有的社會條件和物質條件的增減是可以憑經驗進行預測的。
男人對女方的選擇較為看重容貌、才情,一般來說,容貌能夠給男人帶來視覺上的滿足感,才情能給男人帶來身心上的愉悅感。女人因其先天的生理構造,在社會生產生活和經濟上處於弱勢,所以比較重視婚後的物質支撐,更看重男方的社會條件和物質條件。當然,這些成本的關系可變性很強。有的人很有錢,可能會把對方的社會地位、年齡、美貌等當成重要的參數,而對對方的物質條件則不那麼在乎,富翁找年輕美貌的女子就是這樣的現象。一些年輕帥哥為何選擇年齡較大的富婆做老婆呢,其實這就證明了人要是缺錢,就會把錢看得很重要,可謂各得其所。為了把婚姻的最大效用發揮出來,理性的個人總是在自身客觀條件的約束下選擇合適的對象。
正因為婚姻也可以說是一種交易,所以結婚的目的就在於獲取婚姻中的最大效用。結婚給人帶來的收益大體上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能獲得性的滿足和情感的寄託
這是婚姻最基本的功用,在婚姻的前提下的性才是合法的、符合社會和道德標準的。找到一個更好的情感寄託也是結婚的一個功用,對方可以給自己帶來生活的快樂,即婚姻帶來的安全感和舒適感。
2、促進資源的充分利用
男人和女人在能力與收入方面存在差別,可以通過男女互補促進資源的充分利用。因為會分工不同,比如住房和傢具,一個人生活用一套,兩個人生活也是用一套。再比如男主外女主內,或者女主外男主內,往往比每個人既主內又主外效率更高。並且,通過婚姻的形式可以使雙方的收益達到最大。
3、能互相幫助,提供更好的人力資源協作
其實,婚姻也可以說是一種合作關系,因為無論男女都要在合適的崗位上才能發揮其最大的價值,並且完成工作也需要對方的幫助。比如妻子喜歡做飯,丈夫願意洗碗,那麼分工就出來了,這就是一種很明顯的合作關系。同時,這種細致的分工還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復勞動,大幅提高合作效率。
4、能起到保險的作用
夫妻雙方有人病了,另外一個人就要照顧;雙方有一方失業了,另一方就要在經濟上幫助對方;一方在生活中缺乏的技能,另一方可以彌補,等等。
5、可以分享家庭商品增值
婚姻作為耐用消費品,其功用會越來越強,比如感情的累積、家庭財富的增加、相互交流帶來的樂趣,具有日積月累增值的特點,也就是說婚姻的價值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累積。有很多人選擇結婚就是為了生育孩子。
既然婚姻給人帶來的益處那麼多,那還有什麼理由選擇不結婚呢?當然,風險性也在婚姻中普遍存在。一般來說,婚變是婚姻中最大的風險,這種情況多是由於男人在外面拈花惹草造成的。通常情況下,這主要是因為在婚姻中女性的折舊率高於男性,所以男人才會去外面尋找新鮮感。
隨著時間的推移,婚姻的新鮮度也會一點點降低。比如,一個飢餓的人吃包子,第一個最好吃,最有感覺,而越吃越會覺得一般般,吃飽以後再吃的話,就會惡心嘔吐,從而對這種食物產生厭倦感。初嘗禁果的滋味每個人都會記憶猶新,但是一旦形成婚姻,時間久了,感覺就沒了。既然在一起味同嚼蠟,還不如各自另覓甘果,離婚也就順理成章了。
如果一個女人足夠聰明,她首先應該做到的就是讓婚姻保持新鮮感,努力從各方面提升自已,讓自己的美好形象在丈夫眼中永不褪色。如果婚姻不能給男人想要的東西,那麼他們就會另做打算,去外面尋找。女人必須學會關懷和理解男人,學會營造一個溫暖的家庭環境。
結婚後才發現對方並不適合自己,這是婚姻的另一個風險性。然而,婚姻並非兒戲,不是你說不滿意就可以不要的。經濟學上把這種現象叫做信息的不對稱。譬如,在二手車市場上,買車的人總是不如車主了解車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買主難免會吃虧。男女戀愛過程中,都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給對方,那些對自己不利的信息總會有意無意地隱瞞,如掩飾自己的缺點,張揚自已的優點。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快地找到結婚對象,而且人一旦喜歡上了對方,就會把對方理想化,正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
有一些信息是很難捕捉到的,比如性格好不好、對於父母孝順不孝順、自身的發展有沒有潛力等,這些都是短時間內很難看出來的。可一旦結了婚,兩人就進入了制度框架的約束內,在婚姻的約束之下,雙方的缺點就會慢慢暴露出來。如果這些缺點沒有什麼原則上的問題也無所謂,小吵一下,一般能夠繼續維持下去。倘若是嚴重影響到婚姻生活質量的缺點,那麼就只能重新選擇或者艱難忍受了,畢竟離婚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淡定的女人一定要在婚前對上面的情況多些了解,把自己和對方的資本都認識清楚,當雙方都能接受了,再開展戀情。輕率地進入婚姻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只會讓自己看不清現實,也自然看不到將來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所以,好好地認清楚婚姻,好好地經營婚姻,是每個女人都應該認識到並且努力做到的。
『叄』 為什麼說「婚戀市場」可能沒有普通人的機會了呢
因為婚姻和愛情的“市場化”,人們的感情和婚姻都成為了市場的產物,這註定了很多人感受不到溫情,只有冰冷的“算計”。 “生活條件差”的問題更好理解。 或許,不是年輕人不想選擇婚姻,而是婚姻“拋棄”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