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當前經濟現狀
我國當前宏觀經濟形勢
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很特殊,既不同於90年代中期以前的嚴重通貨膨脹,又不同於前幾年的持續通貨緊縮趨勢。雖然去年以來消費品物價指數由負轉正,投資品和部分生產資料價格漲勢強勁,去年九、十月後物價上漲趨勢較為明顯,但消費品價格除糧食等農產品上漲較快外,其餘比較疲弱,甚至還有下降。消費品物價指數總的看還在合理區間移動。當前我國雖然由於部分行業投資擴張較猛,引起部分物資如煤、電、油、運籌供應緊張,但我們的勞動力不緊張,失業率還在增長;資金不緊張。銀行存差很大;生產能力不緊張,大部分特別是製造業、工業消費品能力寬松甚至過剩.我國潛在的經濟增長率大約為9—10%。現在實際增長率僅及潛在增長率的下限,未到上限。不過碰到的瓶頸制約應當引起重視,因為它影響發展的全局。從經濟運行來看,當前既有局部過熱,特別是投資過多的現象,又有在總體上供大於求,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前幾年,我國實行的宏觀調控政策,實質上是「從松」的經濟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之所以講穩健,實際上是放鬆銀根的同時防範金融風險。現在通貨緊縮趁勢已經淡出,宏觀調控政策應該由「從松」的政策轉向「中性」政策。由「從松」轉向「中性」,就是要求適度收緊。現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力度逐步減弱,方向正在調整轉型。穩健的貨幣政策也要從緊一些,但不能太緊。所謂不能太緊,就是說不能像治理嚴重通貨膨脹時採用約剎車手段。對一些消費熱點和投資重點還要繼續支持,還要支持擴大就業;但對過度的低水平重復投資要「削峰」,採取「中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實質上是要「雙防」,既要防止通貨膨脹苗頭的滋長,又要預防通貨緊縮趨勢重現。要堅持上下微調:松緊適度,這與中央提出的「穩定政策,適度調整」是一致的。
防止通貨緊縮趨勢,雖然目前並不緊迫,但還是要警惕其再現。從經濟走向上看,從去年到今年是從通貨緊縮趨勢向通貨膨脹趨勢轉化。因此,首先要擋住通脹苗頭的壓力,特別要注意控制投資的過度擴張。防止大起大落,關鍵是防止投資的大起。整體經濟的大起大落,往往肇因於投資的過度擴張。投資擴張的規律首先是引起投資品需求的擴張,繼而引起消費品需求的擴張,再進而引起生產能力和產品供應的擴張。故而物價走勢的軌跡,也是投資品和生產資料先漲,消費品後漲;終而因供大於求導致雙雙下跌。我國本輪物價上漲趨勢,也是上游產品價格漲幅高於下游產品。按照通例,下游最終消費品價格上漲滯後期約為半年到一年。但我國此輪物價上漲,上游產品能否順暢將漲價傳遞到下游產品,與過去相比,受阻因素頗多。如居民收入差距急劇擴大,就業增長落後於經濟增長,社保教育等支出預期加大等導致消費傾向下降,關稅減免,進口限制放寬取消,以及國際通縮尚未過去等等,最終消費需求受到上述種種限制影響,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難以向最終消費品傳遞。至於上游產品漲價能否通過成本推動最終消費漲價,未必盡然,主要原因是勞動工資。因為就業問題困難,漲不上去,通脹的一個核心機制即工資與物價的輪翻上漲,現在看不出有發生的跡象,所以現在離嚴重的通貨膨脹還很遠。在這種情勢下,過一兩年後,一些部門過度投資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而形成的生產能力過剩。會導致通縮壓力。所以,對新一輪投資擴張造成的產能過度膨脹要密切注意。通過投資規模的適當控制,我們既能遏止因投資膨脹而導致的投資品價格領先上漲,防止通脹苗頭滋長於先,又能抑止過度建設造成的產能過剩,防止通縮趨勢再現於後,實現雙防的目的。
現在宏觀調控當局對於防止通貨膨脹壓力非常警惕,並為此採取了收縮貨幣信貸一系列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今年貨幣供應增幅和新增貸款規模的安排均低於上年實際水平,有助於約束投資過度擴張,控制物價上漲趨勢,使CPI同比增幅保持在3%左右。但亦不排除形勢發展出現不可預計的不確定因素,顯示出現有財政信貸政策調控力度不足,投資規模得不到有效控制,上游產品上漲趨勢迅速向下游最終產品傳遞,引起通脹預期驟升,泡沫性需求(包括對資產的需求和產品的需求)爆發的現象,推動通脹升級。如果CPI升至5%以上。並持續數月、半年以上,在通脹加劇的情勢下,則需考慮出台更加從嚴的調控措施,如大幅減少赤字國債,向上調整利率,進一步提高准備金率等手段,但這只是作參考的預想,且要有備用之具。目前至少在近期較少有現實的可能性。
現在讓人比較放心的是,通貨膨脹有益論的市場大大縮小了,大家提高了對防止通貨膨脹的警惕。像在87年、88年通脹時期那樣,有人鄭重其事地把通貨膨脹政策當作有利於經濟增長的政策在人民日報上公開推薦出來的事情不會再發生了,像在93—95年通貨膨脹時期那樣有人推出「兩位數的通貨膨脹不可怕,兩位數的經濟增長才過癮的主張,有人提倡有人響應的事情也不會再有了。這次出現通脹的苗頭後,某些利益集團對通脹的期待,也只剩下了「怕冷不怕熱」的微弱呼喊。但是社會上和政府宏觀調控當局更多傾向於對宏觀經濟運行進行理性的思考對策探討,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經濟運行:已經出現轉機,但基礎仍比較脆弱
持樂觀態度的專家認為,目前我國國民經濟運行已經出現了「拐點」或「轉機」。但他們認為,盡管如此,也應看到其基礎仍很脆弱。基本根據是,今年第一季度我國國民經濟增長8.1%,上半年增長8.2%,比去年同期加快0.6個百分點。這是國民經濟增長連續7年下滑後的第一次明顯抬頭(參見圖1)。支撐國民經濟出現轉機的條件主要是:上半年工業同比增長9.7%,農業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出口增長38.3%、進口增長36.2%,順差142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4億美元;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10.1%,比去年同期增加3.7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止降趨穩,正增長0.1%,這也是連續兩年負增長後第一次出現正增長。
持謹慎樂觀態度的專家則認為,今年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運行態勢進一步趨好,可以說是「亮點」開始增多,但還不能據此肯定已經形成了「拐點」。因為,按照經濟周期波動的一般規律,所謂「拐點」,主要是指經濟增長率連續幾年下滑後,又連續幾年上升,其中,回升的第一年可稱為「拐點」,這是由下往上的拐點;下滑的第一年也可稱為「拐點」,這是由上往下的拐點。因此,2000年是否是經濟增長率由下往上的「拐點」,不僅要看2000年這一年經濟增長率是否高於1999年,而且還要看隨後的幾年,即2001、2002年等是否能夠一直保持經濟增長率的穩定回升。由於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主要是靠中央增發國債投資支撐的,社會投資或民間投資尚未有效啟動,降低居民支出預期的問題尚未很好地解決,居民消費的回升尚不穩定,因此,今年至明後兩年經濟增長趨勢還很難確定。從季度GDP增長率走勢看,問題也還是不小。2000年第一季度為8.1%;上半年為8.2%;第三季度預計為7.2%;第四季度預計為7.4%;全年可能是7.5%左右。具有明顯的「前高後低」(見圖2)特徵,這對明年、後年的經濟增長也會產生較大影響。
當前有兩個值得引起重視的問題:一是如果社會投資或民間投資不能有效地啟動,那麼,單靠中央政府投資來支撐國民經濟的持續高增長是困難的。近幾年來,我們一直想用中央投資「帶動」社會投資或民間投資,但始終未能「帶動」起來。實踐證明,在體制轉軌時期社會投資或民間投資有其特殊規律和特殊啟動方式,單靠中央投資是「帶動」不起來的,必須有相應的政策和制度推動,但目前這方面的推動,我們還是討論得多,實際採取的行動少。二是如何通過降低居民支出預期來提高居民消費以及農民收入提高問題,均未得到有效解決。在這兩個大輪子有效轉動起來之前,整個國民經濟增長是很難進入穩定增長軌道的。
財政政策:重點應放在支持結構調整、啟動民間投資
從1998年春季中央提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到現在,已經過去3年多了。討論中大家一致認為,實踐證明,這一政策確實起到了擴大內需、托住經濟增長和穩定經濟的作用。不管當前國民經濟運行是否出現了拐點,都應當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因為,從根本上說,我國經濟拐點的出現,最終將取決於產業結構的調整及其進程。目前我國告別的只是飢寒型向溫飽型轉變中的「短缺」,而在新興消費領域還存在著相當程度的「隱性短缺」。因此,支持結構調整仍然是財政政策的重點。
在當前情況下,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較低是不可避免的,不宜過分追求短期效應。財政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是合理的、必要的,盡管這類投資的周期較長、見效較慢、產業鏈條短、投資的短期拉動效應小,但其長期效應最終會反映出來。當然,也應明確,財政投資只能是面「起子」,關鍵還是啟動民間投資。
從我國近年來經濟發展的經驗看,全社會保持15%左右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是比較合適的。從1997年到現在,投資增長率持續低於15%,1997年至1999年全社會固定資產增長率分別為8.8%、13.9%、5.8%,今年上半年雖有回升也僅為11%,其中非國有經濟部門固定資產投資則呈負增長態勢。這種狀況是與我國當前的經濟結構大調整和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後勁的要求都是不相適應的。
造成民間投資需求不旺、投資增長率低的原因:一是市場需求不足,投資找不到熱點;二是投資項目嚴重缺乏資本金,因而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支持;三是行業壟斷對擴大民間投資仍是一個巨大障礙。
貨幣政策:要提高預防通脹的警惕性
第一,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結構出現倒置。1999年第三季度以後各季度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結構與1992年相比較,差距是顯而易見的。M2增長率持續下降,M1和M0增長率持續上升,與1999年形成了明顯反差。
第二,要提高預防通脹的警惕性。1999年我國貨幣流動性比率(M2/GDP)已達146%,目前還在繼續擴大,已經超過了其它國家、特別是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通脹壓力明顯上升。目前貨幣政策擔負的目標過多,有的甚至互相矛盾。金融多樣化、一體化的核心在於利率的市場化,利率雙軌制、不同市場的回報率差距過大、資金不能在不同市場流動,妨礙了貨幣政策作用的發揮。
第三,企業資金出現嚴重的結構性緊缺。自1998年12月份以來,企業存款從32486.6億元增加到今年上半年的40739.8億元,增長了25.4%,高於同期的M2增長率。這表明,目前我國企業的資金緊缺已經是結構性緊缺,其中相當部分企業不是缺資金,而是找不到好的投資項目。
第四,居民儲蓄存款出現負增長率,但物價回升幅度並不穩定。今年上半年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增加了3486.7億元,與去年同期的5804.7億元相比,少增2318億元。但居民儲蓄減少後並未導致消費增加,居民消費價格雖然比去年同期增長0.1%,但相當不穩定。
第五,金融機構的「存差」(即存款大於貸款的數額)不斷加大。1995年以後,各年存差數額分別為1995年3324.2億元、1996年7418.4億元、1997年7476.2億元、1998年9173.8億元、1999年15044.7億元和2000年上半年22595.4億元。造成存差持續擴大的原因不在於金融機構「惜貸」,而在於企業資產結構不良、資產質量不高,從而導致企業缺乏貸款能力。
完善宏觀政策,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增長
第一,擴大內需仍是今後一個時期的基本任務,因此,還必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三五年內不要改變。
第二,啟用供給管理政策。一是清理不合理收費;二是財政提供技改貼息,推動企業技術進步;三是降低國有股持股比例,收回資金,用於重點領域投資,但不進入預算;四是按公共財政要求,界定中央與地方財權事權關系,把經營性事業推向市場;五是改革預算制度,實行政府采購和政府集中支付制度。
第三,將國債發行的年度審批法改為余額控製法。全國人大常委會審查確定一個國債發行余額上限,在這個范圍內,財政部可以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靈活調度,決定發行數量、時機與規模,事後報告。這樣改有利於改變財政政策的滯後性,有利於長、中、短期國債的合理組合,有利於國庫資金調度,有利於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提供調節工具。
第四,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目前居民儲蓄率仍然較高,儲蓄轉化為投資的傳導機制不靈,迫切要求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在發展資本市場的過程中,還要調整我國金融資產結構,改變目前證券交易均納入M2的管理辦法,在M2之外設立M3。
第五,加快創業板市場建設和高新技術風險投資基金建設,建立以資產抵押、現金流量和銷售合同等為基礎的貸款機制。簡化貸款手續,提高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力度。運用項目融資、租賃融資、BOT等各種方式,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❷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2020年2021年兩年平均增長多少經濟增速居全球主要經濟體前列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2020年、2021年兩年平均增長5.1%,經濟增速居全球主要經濟體前列。
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8.1%,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經濟增長國際領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從統計數據看,經濟較快增長,2021年,經濟增速為8.1%,高於6%以上的預期目標。一、二、三、四季度GDP同比分別增長18.3%、7.9%、4.9%、4.0%,兩年平均分別增長茄鏈4.9%、5.5%、4.9%、5.2%。
四季度經濟兩年平均增長率比三季度提高,這反映了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就業總體穩定。2021年,城鎮新增就業1269萬人,達到了1100萬人以上的預期目標。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1%,低於5.5%左右的預期目標。消費價格溫和上漲,2021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0.9%,低於3%左右的預期目標。
經濟體介紹
目前在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幾個主要經濟體為美國、歐盟、中國、日本,因為中國等國家經濟發展迅速,所以這些經濟體之間的排名經常發生變動,而排名也是依據經濟體實際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來確定的。經濟體內部出現經濟問題或困難時,常常採取統一的貨幣與財政政策,應對危機,共度時艱。
新興經濟體與發達經濟體的關系,近年來由G7+1演化成G20的過程也顯示了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之間的合作與對話。而且新興經濟體與發達經濟體之間的合作將啟納沖進一步加強,相互之間悄殲的協調也將會越來越順暢。當今世界是高度相互依賴,而且依賴程度仍在不斷加深的世界。新興經濟體與發達經濟體之間的互動並非零和博弈,而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
❸ 中國目前的經濟狀況是什麼
伴隨著美國幾家銀行的倒閉和股市的迅速下跌,金融危機儼然已經成為一個熱點。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形勢一片暗淡,再加上歐洲債務危機禍起蕭牆,愈演愈烈,長時間沒有得到好轉和明朗,致使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出口量縮減,企業倒閉,裁員潮,工作難找,工資低等問題困擾著廣大民眾。政府出台多種對策來解決問題,幫助人民群眾和各大企業度過難關。
今年以來,歐債危機從希臘向西班牙等大國蔓延,發達經濟體增長乏力,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回落,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使得我國經濟下行風險加大,特別是4月份以來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呈全面趨弱態勢,就業形勢進一步惡化,出口量存在下降態勢,而物價上漲壓力明顯減緩,國際收支趨向平衡。展望下半年,在「穩增長」預調微調政策效應顯現、房地產市場企穩等因素影響下,我國經濟有望逐步企穩回升,初步預計,上半年及全年GDP分別增長7.6%和8.1%左右,CPI分別上漲3.4%和3%左右。我國應妥善處理好「穩增長」與調結構的關系,著力落實結構性減稅,加大企業技改投入,增強經濟穩定增長的後勁。
進入2012年,物價高位滑落,企業融資成本增加,工廠開工率不足,出口量減少,庫存量增加,失業率上升。截止目前,鋼鐵價格、水泥價格、煤炭價格、生豬價格有了連續5個月降低。資金鏈的斷裂,房地產開發商迎來一輪又一輪的倒閉潮。央行年內有過三次下調准備金率、降低存貸款利率,以應對增速下滑的中國經濟。6月份物價指數為2.2%,再創新低,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率為7.6%,三年來首次跌破8%,中國經濟增速的回穩或將推遲。
值此艱難時刻,關鍵是鼓起勇氣和信心,這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危機是挑戰,也是機遇。
經濟全球化經過調整後,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持續深入發展,各國經濟互相之間的依存性不斷上升。全球資本與生產技術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帶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重大而深刻的變化。
當前世界經濟對我國有以下影響:1、世界經濟保持增長,我國外貿市場空間仍較大,但近期出口量又有了下滑。2、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對我加工貿易影響顯著,一般貿易保持高速增長。3、主要經濟體失業率高企加劇了世界經濟摩擦的風險,歐美等國對我發起的貿易摩擦多由失業部門發起。4、油價高企加劇了我國的進口成本,可能導致我國生產企業成本高企。
2012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依然較強,經濟仍具備實現平穩快速增長的有利條件。但也應看到,經濟運行仍然面臨許多困難因素,財政政策是繼續加大調控力度,還是繼續保持原有的增長率,陷入兩難。並且,一些長期性的矛盾和問題還有待通過深層次的改革和調整來加以解決。
我國經濟增長的外部環境短期難有所改善,外部需求恢復增長需要較長時期。世界各大主要經濟體均出現不同程度增長停滯。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呈現復甦艱難的跡象,目前仍面臨失業率飆升、財政赤字劇增和消費不振等諸多挑戰,經濟刺激計劃也將收縮或陸續退出,經濟全面復甦將是一個曲折而漫長的過程。因此,增長率放緩的中國經濟恢復期或將推遲。
經濟形勢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增大
當前,雖然希臘退出歐元區的可能性減小,西班牙卻因國內銀行危機被迫提出接受外部援助的請求,歐債危機呈現進一步擴散和惡化的趨勢,歐元區大部分國家同時深陷債務與景氣「雙重危機」境地。美國失業率出現反彈,消費者信心下降,經濟復甦動力不足。新興經濟體面臨結構調整壓力,經濟減速超過預期。因此,世界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加,我國經濟發展的外圍環境依然嚴峻。
2、消費需求持續低迷
今年以來消費增勢不盡如人意。1-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名義和實際增速分別為14.5%和10.9%,同比分別下降2.1和0.7個百分點。消費增速減緩主要受到汽車、家用電器和石油及製品等大額商品銷售不景氣的影響。初步測算,1-5月限額以上企業汽車、家用電器和音響器材、石油及製品銷售額分別下拉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約0.48、0.56和1.54個百分點。在經濟減速的同時,消費需求以更快的速度減緩,說明結構調整沒有朝預期方向發展,廣大居民對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新期盼沒有得以滿足,不利於轉變發展方式,擴大消費任重道遠。
3、房地產調控面臨兩難境地
經過兩年多的嚴格調控,我國房價過快上漲的局面得到初步控制,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連續出現負增長,房地產業的泡沫不斷得到擠壓。但是,過去幾次房地產調控越調房價越高的經歷,使我國房地產政策有可能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局,降息傳遞出貨幣政策轉向寬松的政策信號,使得房地產市場預期發生較大改變。盡管有關部門一再強調房地產調控政策取向不變,但居民半信半疑,居民購房意願明顯增強,5月份以來住宅成交量和土地出讓成交量環比明顯上升。當前,房地產調控面臨兩難困境,一方面,為了防止經濟減速過於明顯,需要房地產市場的穩定發展,房地產成交量放大有積極意義;另一方面,房地產調控尚未取得根本性成效,一旦房地產成交量連續放大有可能帶動房價和土地成交價回升,似乎再次驗證「塔西倫陷阱」效果,房價反彈將使民眾再次失望,房地產調控有前功盡棄的風險。
4、企業轉型升級困難重重
目前我國工業增速減慢,一方面受到出口減少、國內需求不旺的影響,另一方面在於企業發展缺乏技術創新、缺乏新的增長引擎。發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價值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和風險大的特點,而目前大多數工業企業都面臨「去庫存化」和「去產能化」的雙重壓力,在企業經營困難普遍、實現利潤大幅降低的情況下,產業轉型升級缺乏資金和技術支持,製造業的結構優化和調整依然處於陣痛期。
5、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效率不明顯。
今年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率為7.6%,上半年為7.8%,為三年來首次破8%。6月份物價指數為2.2%,再創新低。年內有過三次降低存貸款利率、下調銀行准備金率,以應對經濟增長放緩。此外:
A。房地產價格的回落,並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抑制房地產價格的途徑和辦法,主要是通過國家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實行的。換句話說,之所以房地產價格會降低,是由於有了央行的收緊市場流動性的手段。房地產房價價格走低,將會使得商品價格、物價水平同樣走低;
B。央行收緊了信貸規模和流動性,就會迫使市場價格降低,降低的市場價格不僅僅是房地產價格,同時還會使得鋼材價格、煤炭價格、水泥價格等品種物資價格同步降低,社會用電量也在降低;
C。央行增加准備金率,收緊銀根就使得市場流動性資金量減少,從而就降低了企業的生產經營的活力;上調大型銀行存貸款利率,就使得企業融資成本增加,企業融資成本的增加,就使得企業整個生產成本的增加。這兩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產性企業、商業性流通企業就會不堪重負,難以為繼。前個時候,就有部分房地產企業由於資金鏈斷裂,出現經營者「逃遁」、「跑路」的現象。
並不是房地產價格的降低,就必然會導致中國經濟增速下滑,而是通過國家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在起作用。這是一個原因多種結果的因果關系和連鎖反應。
❹ 2022 年的經濟形勢會怎樣,展望2022 形勢政策
:
原標題:年中觀察:2022 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研判
受到肺炎疫情的沖擊,國內外形勢出現新的變化,多重因素疊加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進入2022 年,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在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下,如何恢復經濟發展,並在中長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對於我國在「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發展階段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下面結合2022 年的經濟形勢進行分析。
我國經濟得到持續改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新的比較優勢發揮作用
從公布的2022 年宏濟數據和2022 年上半年數據來看,我國經濟得到持續改善,新的比較優勢凸顯,主要體現在以面。
一方面,2022 年我國經濟逐季改善,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經濟實力邁上新台階。2022 年隨著肺炎疫情得到控制,我國經濟得以逐季改善,全年達到2.3個百分點的正增長,經濟增長水平逐步恢復常態。經濟實力邁上新台階,2022 年我國GDP總量超過百萬億,佔世界的17%;人均GDP達到72447元,上升到世界第59位;工業增加值佔世界比例超過30%。
另一方面,2022 年我國經濟持續改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逐步形成。從2022 年公布的數據可知:
一是從增長結構來看,2022 年我國經濟增長持續改善,結構繼續優化。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5321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2.7%;兩年平均增長5.3%,比一季度加快0.3個百分點,經濟發展呈現穩中加固、穩中向好態勢。從增長結構來看,2022 年上半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1.7%,拉動GDP增長7.84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9.2%,拉動GDP增長2.4個百分點;凈出口增長19.1%,拉動GDP增長2.4個百分點。
二是從工業增加值來看,已經基本恢復到肺炎疫情發生前的經濟水平,工業企業利潤增長強勁。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9%,兩年平均增長7.0%,比一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3%,比一季度提高2.1個百分點。
三是從國內市場來看,內需強勁恢復。今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55900億元,同比增長12.6%,兩年平均增長4.4%;消費品零售總額211904億元,同比增長23.0%,兩年平均增長4.4%,比一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
四是從市場來看,貨物和服務進出口持續改善。今年上半年貨物進出口總額180651億元,同比增長27.1%。同時,從服務貿易來看,今年一季度,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0.5%;其中服務出口增長22.8%;進口下降13.5%,服務貿易逆差下降74.7%。1—5月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3.7%;出口增長20.1%,兩年平均增長8.3%;進口下降7.5%,兩年平均下降14.8%,逆差下降67.3%。
「十四五」期間和未來我國的經濟增長面臨的挑戰
2022 年世界經濟處於恢復階段,世界銀行估算2022 年全球GDP增長為4個百分點,雖然世界經濟仍在恢復的過程中,但是面臨的環境會更復雜。首先,疫情的防控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雖然我國很好地控制了疫情,但是上還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現在全球的肺炎疫情確診病例總數不斷攀升,對經濟產生極大的不確定性,對我國的對外經濟存在極大的影響。其次,國外的不確定性對我國宏濟產生沖擊。如美國的超規模措施會帶來通貨膨脹,帶來美元的貶值,進而影響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對我國的匯率和價格水平產生影響,從而造成我國經濟的不確定性。
因此,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最關鍵的還是要靠我國國內市場。從現在的數據來看,我國投資、消費水平會進一步恢復,也預測我國2022 年經濟增長會超過8%,但是從最近幾年的數據以及2022 年的數據來看,「十四五」期間和未來我國的經濟增長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方面,2022 年整體投資水平雖然有所恢復,但是持續下滑的趨勢沒有得到明顯改變。一是投資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恢復。盡管2022 年受疫情影響,我國投資水平仍達到增長2.9個百分點,但是和2022 年增長5.4個百分點、2022 年增長5.9個百分點相比,分別下降2.5個百分點和3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投資增長12.6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4.4個百分點,尚未達到疫情前的水平。
二是投資水平增長不快。從投資來看,今年上半年投資同比增長15.4%,與2022 年的投資水平相比僅上漲1個百分點,比2022 年的4.7%和2022 年的8.7%下降了3.7個百分點和7.7個百分點。
三是投資佔比下降。如果進一步考察投資結構,資本的投資在整體投資中的佔比是持續下降的,從2022 年的64個百分點下降到2022 年55.7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也僅僅為57.3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近年來一直支撐我國經濟平穩增長的消費水平持續下滑,而且下滑趨勢還沒有得到抑制。一是2022 年消費雖然有所恢復,但是下滑趨勢沒有改善。2022 年受到疫情的影響,消費同比下降3.9個百分點,與2022 年的8%與2022 年的9%相比,下降近12個百分點和13個百分點。2022 年上半年同比增長23%,兩年平均增速為4.4%;但是從單月來看,6月份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12.1%,兩年平均增長4.9%,比2022 年的8個百分點,2022 年的9個百分點都低。
二是我國消費率和居民消費率相比同期水平,仍處於相對較低水平。從宏觀層面的消費率來看,2022 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但是我國宏觀層面的居民消費率還只有38.8個百分點,比美國同水平的60.5、日本的53.9和的51.8都低;從微觀層面的居民消費率(人均消費占人均收入之比)來看,我國2022 年的居民消費率為67.4%,低於美國同期的87%、日本的79.2%。2022 年受到疫情影響,我國居民消費率下降到65.8%,今年上半年進一步下降到65%。特別值得 的是,從2013年到2022 年我國居民消費率從71%下降到65.8%,今年上半年下降到65%,城鎮居民的消費率是從69.85%下降到61.6%,今年上半年進一步下降到60.4%。
三是我國消費存在結構性問題。首先,我國服務性消費存在不足,導致恩格爾系數上升。受到肺炎疫情影響,我國服務消費下降,2022 年人均服務型消費支出9037元,比上年下降8.6%,占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2.6%。恩格爾系數在疫情後出現上升,2022 年一季度上升到33.22%,其中城鎮32%,農村35.9%。其次,消費水平存在地區不平衡和城鄉差距。同時,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始終是農村居民的2倍以上。最後,雖然我國進出口旺盛,但是我國高端製造業供給還存在一定不足,較依賴進口。2022 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到32.16萬億元,同比增長1.9%,創歷史新高。但是,我國核心技術產品還需依賴進口,2022 年我國晶元自給率僅為30%左右,自給率不足。
影響我國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的原因
我國內需存在的問題和高端供給不足的問題造成了我國內生動力不足,除肺炎疫情影響外,還存在更深層次的問題,需要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綜合考慮。
之一,投資水平中民營經濟的投資增長速度不快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經濟的不確定性對今年的投資提出了挑戰。
一是我國出現投資水平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我國民營投資水平增長不快,而且資本在投資中的佔比下降。今年上半年投資雖然同比增長15.4個百分點,但是和2022 年同期比較是下降的。進一步考察資本的投資佔比,今年上半年雖然有所增長,但是也僅為57.8%。投資動力不足仍然是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下滑的重要因素。
二是經濟的不確定性對今年的投資水平產生了不確定影響。隨著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今年開始的工業生產者出產價格和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過快也對投資的增長產生了抑用。今年上半年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同比上漲5.1%,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7.1%,6月份PPI同比上漲8.8%,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13.1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的上漲過快,對企業成本推升造成企業投資下降。
第二,我國消費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居民收入的問題。這包括收入佔GDP比重不高、居民收入增長不快、居民收入結構存在問題以及收入不平等的問題。
一是我國居民收入佔GDP的比重不高,而且近幾年還出現了下降。決定居民消費水平的是居民收入水平,2022 年我國GDP超過100萬億元,人均GDP達到72447元,但是我國GDP中居民的收入份額並不高,一直徘徊在40%—50%左右,2003年佔比達47%左右,到2011年反而下降到41%,黨的以來這個比重慢慢回升,到2022 年達到44.6%。特別值得 的是從2022 年開始我國居民收入佔GDP的份額不是上升,而是下降的趨勢,從2022 年的44.6%,下降到2022 年的43.4%,2022 年的43.4%,2022 年有所上升但是也僅為44.4%。這個佔比和發達比較仍然存在巨大差異:例如美國2008年總量GDP是14.39萬億美元,而可支配收入為10.64萬億美元,佔比超過70%,事實上美國1990—2008年期間的收入佔GDP的比率平均達到84%。
二是我國居民收入增長存在問題。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長不快,特別是城鎮居民收入增長不快。從最近幾年來看:2022 年我國居民實際收入增長5.8%,沒有達到GDP增長6.1%的速度;2022 年我國居民實際收入增長2.1個百分點,低於2022 年實際GDP的增長速度;2022 年之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長13.7%,低於GDP的增長,如果按照兩年平均計算,兩年平均實際增長4.5%,也低於GDP增長。特別是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2022 年一季度增長12.3%,低於GDP增長1.5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長12個百分點,也低於GDP的增長。另一方面,工資性收入增長不快是居民收入,特別是城鎮居民收入增長不快的重要原因。我國居民收入結構中工資性收入一直占重要部分,2022 年佔比56%,但是居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速度要低於居民收入和名義GDP的增長速度。在2022 年名義GDP增長10%左右,名義收入增長8.9%,而工資增長8.6%。2022 年,城鎮居民工資收入佔比達到60%。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速度比居民收入和名義GDP的增長要低。在2022 年名義GDP增長7.8%左右,名義收入增長8.9%,而城鎮工資增長7.5%,這也是近幾年城鎮居民收入增長不快的根本原因。今年上半年我國居民收入增長中工資收入增長12.41%,低於居民收入增長速度,特別是城鎮居民工資收入增長10%,比居民收入增長更低。
三是我國居民收入存在結構性問題,我國居民的收入結構中財產性收入佔比不高,特別是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佔比更低。在我國居民收入結構中,財產性收入佔比一直不高,2022 年居民財產性收入增長10.1個百分點,比2022 年下降12.9%,財產性收入佔比有所上升,也只有8.5個百分點。進一步分析,在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佔比僅僅是2.3%,2022 年有所提高,也僅為2.4%左右,2022 年上半年也只有2.88個百分點。與的20%相比還有很大的距離。這就直接導致我國居民收入增長不快,不能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GDP同步。
四是收入分配不平等在近幾年出現加劇,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的GINI系數,從2003年的0.479上升到2009年0.490,之後從2009年開始下降,到2022 年下降到0.462,但是近幾年又開始上升,2022 年上升到0.474。近幾年的居民收入數據中,中位數收入增長低於居民收入增長的平均水平,這不僅不利於中低收入群體的擴大,也不利於消費的持續擴大。2022 年居民中位數收入增長3.8個百分點,低於居民平均增長4.7個百分點。在今年上半年的居民收入數據中,中位數的收入增長11.6%,低於居民收入的平均增長速度。
第三,我業結構中第二產業,特別是製造業下降過快。從2012年至2022 年,第二產業國內生產總值佔比從45.4%下降至37.8%,就業人口比例從30%下降到28%,已經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去工業化」的跡象。一方面,我國「去工業化」顯得過早。經驗表明,發達開始「去工業化」時,其人均收入已經達到1萬美元左右(按1990年價格計算),而2012年我國已進入「去工業化」時人均GDP摺合僅6100美元。另一方面,我國「去工業化」顯得過快。近年來第二產業在GDP佔比平均每年下降近1個百分點,對比美國近四十年的去工業化進程,平均每年下降不超過0.5%,我國「去工業化」下降較快。2022 年一季度進一步下降到37.15%,今年上半年有所增長38.9%,而我國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之比在0.8左右(2022 年是0.76)。
針對我國經濟增長出現的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我國經濟需要採取的對策建議
之一,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研究與試驗發展(RD)的持續增長,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很重要。
一是「十四五」期間以及到2035年期間經濟增長要在合適區間。2022 年我國人均GDP為72447元,約合1.05萬美元,是美國的17%左右,總量GDP是美國的70%。如果按照較低水平的現代化,2035年人均GDP是美國25%,每年增長要比美國快2.4個百分點;如果按照高水平的現代化,2035年人均達到美國的37%,每年增長要比美國快5.2個百分點,這樣2035年達到美國的1.5倍。因此經濟增長非常重要。
二是持續RD的持續增長,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要貫徹發展理念,把創新作為經濟增長的之一動力。加大基礎科研的支持力度,我國的基礎科研水平佔比一直不高,只有不斷加強基礎科研的投入,才能在「卡脖子」的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加快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支持戰略性產業發展,支持加大設備更新和技改投入,推進傳統製造業優化升級。打造一批有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群,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更多依靠市場機制和現代科技創新推動服務業發展,推動生產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生活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要營造良好創新環境,鼓勵、企業和高等學校持續增加研發投入。
三是第二產業特別是製造業的合理規模。隨著國內經濟發展,產業結構持續調整,雖然第二產業佔比不斷下降仍是未來趨勢,但要注重第二產業特別是製造業合理規模,穩步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揮我業結構的優勢,不斷挖掘我業結構的潛力。一方面,發揮我業結構完整的優勢,加快製造業優化升級;另一方面,提升我國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近年來,我國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一直低於我國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在我國第三產業佔比越來越大的趨勢下,提升我國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是未來產業結構調整的根本任務。
四是發揮我國已有的5G、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優勢,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產業,不僅可以解決疫情常態化下經濟恢復的問題,而且可以很好地推進我業轉型升級。5G、人工智慧新一代 技術是促進我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抓手。利用新一代 技術可以解決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問題,包括供給和需求的問題,同時可以使勞動者的工作方式更加靈活。促進5G、人工智慧新一代 技術發展,可以吸引廣大的民營企業參與,解決我國投資增長不快的問題。
第二,強化居民收入增長,提高居民收入佔GDP比重,從而根本解決我國消費增長問題。一是強化居民收入增長指標。黨的提出「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但是這一任務的真正實現也不是很容易的。從最近幾年的數據來看,居民收入特別是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一直比GDP的增長速度低。
二是從層面提出居民收入的倍增計劃。發達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僅提出了收入增長計劃,還提出了收入增長要比GDP增長快,甚至是GDP兩倍的收入倍增計劃。如美國在1990年到2008年期間,GDP增長了2.8%,居民收入增長達到5.35%,收入增長基本達到GDP的兩倍。
三是改善居民的收入結構,提升財產性收入增長和佔比,是解決我國居民收入增長的長效機制。這就需要我國建立完善的資本市場,保證居民能夠通過資本市場增加財產性收入。大力鼓勵財富管理行業的發展,合理引導居民配置財富資產。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對於財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長,但是我國財富管理遠遠沒有達到居民的需求。進一步加快農村土地制度,讓農民通過農用地、宅以及各類農產品的流動收入。
第三,財政完善稅收體系,大力落實減稅措施,完善保障體系,加強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一是財政方面要進一步加大減稅降費力度,赤字率的合適規模,同時地方專項債的規模來解決地方財力不足的問題,減輕地方財政壓力。一方面,需要加大減稅降費力度與落實。在今年上半年的數據中,我國財政收入117116億元,同比增長21.8%,其中稅收收入100461億元,同比增長22.5%,遠高於GDP的增長,也高於工業增加值的增長。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大降稅降費的力度。另一方面,要保證地方財力,加大地方專項債規模,減輕地方財政壓力。
二是完善稅收體系,落實減稅措施是保證我國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大力降低企業相關稅收,提高企業利潤,從而提升居民工資性收入。在今年上半年財政數據中,企業所得稅27515億元,同比增長17.7%,35240億元,同比增長22.5%,因此還需要進一步加大企業的減度。個人所得稅是改善當前居民收入增長不快的重要措施。今年上半年個人所得稅7222億元,同比增長24.9%,是所有稅收中增長最快的,但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層級較多,更高稅率達到45%,建議進行調整。
三是加大衛生健康、城鄉社區建設、保障和就業領域的支出。2022 年在衛生健康領域、保障和就業領域投入增長分別是15.2%與10.9%,明顯高於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但是在城鄉社區支出中同比下降20%。2022 年社區在肺炎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應繼續加大城鄉社區的建設投入。
四是完善體系,促進相關產業包括健康產業升級,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完善多層級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從到省、市、縣、鄉(鎮)、村(社區)完整的基礎設施,可通過市場機制吸引資本投入,解決投資增長緩慢的問題。2022 年,中國基礎設施投資增長僅有0.9%,如果增加基礎設施建設,可以顯劇拉動投資增長。
第四,貨幣要 新技術對就業和收入分配的影響。新技術、人工智慧的採用對經濟增長有幫助,但是要 新技術對就業的影響。人工智慧的引入會影響傳統經濟學的規律,如按照傳統的奧肯法則, 就業和 經濟增長是一致的,但是人工智慧的引入會改變這個規則,因此未來貨幣的目標要更加 失業。否則,一方面會影響收入分配,另一方面會影響「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2035年遠景目標之一,也會影響新發展格局的形成。
第五,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補全我國營商環境地區差異短板。我國營商環境持續得到改善,在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2 》中,我國營商環境排名第31位,與2022 年相比有明顯提升,但是我國GDP的總量排名,與我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對外直接投資ODI在世界的排名還不相適應,仍有提升的空間。同時,我國營商環境的地區差異還很大,根據21世紀研究報告,我國營商環境排名較前的深圳、上海、和廣州是排名較低地區評分的2倍多。因此,持續改善營商環境仍然是提升投資水平的重要手段。
第六,要充分認識對外的重要性,持續擴大,探討更加積極、多元化的化戰略。一方面,構建更高水平的格局。經過以來40多年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已逐漸嵌入產業鏈分工體系中,進出口對經濟增長有一定影響,為我國經濟帶來市場的同時也對我國技術進步產生影響。中國對外企業涉及約2億人的就業,約相當於勞動力總數的三分之一。雖然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與貿易保護疊加,但是要堅持更加積極的戰略,拓展多元化的市場。要逐步對傳統循環的依賴,「一帶一路」倡議發展機遇,通過與沿線或地區的深入合作,共同建設貿易往來、產業協作和共同發展的,有助於形成更加均衡和多元化的循環體系。另一方面,加快自貿區和貿易港建設。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是 國內雙循環的重要,推進上海、廣東、天津等自由貿易試驗區與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和發展,有助於加速形成新型的循環。
第七,在新發展格局中要更加 系統性風險。一是資本市場要持續強化宏觀審慎管理,相應資本控制措施來應對資本流動所產生的市場波動。二是的不確定性造成匯率波動,匯率波動對經濟造成影響,2022 年匯率升值6.47%,今年匯率已經升值2.4%,建議資本控制措施來防範熱錢的流動。三是金融市場要切實落實供給側結構性的成果,防範金融風險擴散到我國,同時防範國內金融風險。四是要防範債務風險。近年來,財政支出中債務利息支出佔比不斷加大,對地方財政產生壓力。今年上半年債務付息支出4008億元,同比增長14.5%,高於全國一般性公共預算支出(4.5%),遠高於其他類型的財政支出,利息占支出4.24個百分點,而且這個佔比在近幾年呈現上升趨勢。
(龔六堂, 為大學數理經濟與數理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大學副校長)
責任編輯:王鉉
以上就是與2022 年的經濟形勢會怎樣相關內容,是關於居民收入的分享。看完展望2022 形勢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❺ 2021年中國經濟走勢如何
中國經濟仍處於疫後恢復期,相關的改革和政策仍需持續推進;2. 投資:整體穩步修復向好,尚未恢復至正常水平;3. 消費:受收入增速拖累,增長動力有待進一步釋放;4中國經濟仍處於疫後恢復期,相關的改革和政策仍需持續推進;2. 投資:整體穩步修復向好,尚未恢復至正常水平;3. 消費:受收入增速拖累,增長動力有待進一步釋放;4. 杠桿率:信貸供給收緊,需提防相關風險;5. 價格:大宗價格推升PPI上漲,但對CPI傳導較弱;6. 國際收支和匯率:經常賬戶回彈,趨勢或難持續,人民幣匯率仍面臨不確定性;7. 國際經濟形勢:關注疫情分化與反復、國際貨幣政策轉向兩大風險,全方位積極應對。 人力資源而非人口總量是經濟長期發展的基礎;2. 如何保護和提升人力資源;3. 如何提高人力資源的使用效率。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圍內尚未完全結束,我國居民收入和消費尚未恢復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處於「六穩六保」政策驅動下的緩慢恢復期,中國經濟企穩根基尚需進一步築牢。考慮到基數效應以及國際疫情可能轉好造成的外貿條件變化,我們預計全年經濟呈現逐季下降趨勢。結合高頻數據與各分項的增長趨勢進行測算,我們預計2021年全年實際GDP增速約為8.2%左右。如主要風險集中爆發,全年實際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國際經濟形勢整體向好,消費恢復平穩,則全年實際GDP增速有望突破8.5%。人力資源總量是指一個經濟體內考慮到人口素質(包括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有能力參與經濟社會活動的人口工作時間儲備。在綜合考慮人口結構的變化、健康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之後,中國最近20年以來人力資源總量整體上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2019年人力資源總量相較2000年提高14%。根據預測,隨著教育和健康水平的繼續提升,中國的人力資源總量將在2050年之前保持平穩緩慢上升,可以為新百年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保障。我們建議,中國的人口國策應當轉變為人力資源戰略,更加關注人的發展,更加關注教育和健康。2021第一季度,我國實際GDP增速為18.3%,比2020年四季度環比增長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長10.3%,兩年平均增長5.0%。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圍內尚未完全結束,我國居民收入和消費尚未恢復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處於「六穩六保」政策驅動下的緩慢恢復期,中國經濟企穩根基尚需進一步築牢。考慮到基數效應以及國際疫情可能轉好造成的外貿條件變化,我們預計全年經濟呈現逐季下降趨勢。結合高頻數據與各分項的增長趨勢進行測算,我們預計2021年二季度實際GDP增速約為9%,全年實際GDP增速約為8.2%左右。如主要風險集中爆發,全年實際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國際經濟形勢整體向好,消費恢復平穩,則全年實際GDP增速有望突破8.5%。1-4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9.9%,兩年平均增長3.9%;但相對於工業、出口、消費,投資復甦進度相對偏慢、力度相對乏力,整體投資增速尚未恢復至疫情之前的正常增長水平。分行業來看,製造業投資恢復進度最慢,兩年平均增速尚未轉正;基建投資復甦乏力,增速低位徘徊;房地產投資一枝獨秀,表現出較強韌性和活力,是當前拉動投資增長的主要動力。展望下半年,固定資產投資仍將保持穩定恢復態勢,但增長動能可能仍然減弱,政策加力刻不容緩。ACCEPT預計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8.5%-9.5%。雖然第一季度居民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同比增速分別高達17.6%和33.9%,然而較高的增長速度主要是由於去年低基數所導致的。綜合考慮過去兩年的整體情況,當前居民消費的增長速度仍要慢於疫情爆發前2018年與2019年的水平。導致消費反彈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是總產出恢復並未完全反映在居民收入的提升之中。除收入因素之外,年初疫情的偶有復發與消費習慣的調整也部分地導致了居民消費增長的放緩。我們認為,在經濟增長總體性恢復的大背景下,今年三至四季度,我國居民消費有望出現U型反彈。. 杠桿率:信貸供給收緊,需提防相關風險;5. 價格:大宗價格推升PPI上漲,但對CPI傳導較弱;6. 國際收支和匯率:經常賬戶回彈,趨勢或難持續,人民幣匯率仍面臨不確定性;7. 國際經濟形勢:關注疫情分化與反復、國際貨幣政策轉向兩大風險,全方位積極應對。 人力資源而非人口總量是經濟長期發展的基礎;2. 如何保護和提升人力資源;3. 如何提高人力資源的使用效率。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圍內尚未完全結束,我國居民收入和消費尚未恢復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處於「六穩六保」政策驅動下的緩慢恢復期,中國經濟企穩根基尚需進一步築牢。考慮到基數效應以及國際疫情可能轉好造成的外貿條件變化,我們預計全年經濟呈現逐季下降趨勢。結合高頻數據與各分項的增長趨勢進行測算,我們預計2021年全年實際GDP增速約為8.2%左右。如主要風險集中爆發,全年實際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國際經濟形勢整體向好,消費恢復平穩,則全年實際GDP增速有望突破8.5%。人力資源總量是指一個經濟體內考慮到人口素質(包括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有能力參與經濟社會活動的人口工作時間儲備。在綜合考慮人口結構的變化、健康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之後,中國最近20年以來人力資源總量整體上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2019年人力資源總量相較2000年提高14%。根據預測,隨著教育和健康水平的繼續提升,中國的人力資源總量將在2050年之前保持平穩緩慢上升,可以為新百年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保障。我們建議,中國的人口國策應當轉變為人力資源戰略,更加關注人的發展,更加關注教育和健康。2021第一季度,我國實際GDP增速為18.3%,比2020年四季度環比增長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長10.3%,兩年平均增長5.0%。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圍內尚未完全結束,我國居民收入和消費尚未恢復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處於「六穩六保」政策驅動下的緩慢恢復期,中國經濟企穩根基尚需進一步築牢。考慮到基數效應以及國際疫情可能轉好造成的外貿條件變化,我們預計全年經濟呈現逐季下降趨勢。結合高頻數據與各分項的增長趨勢進行測算,我們預計2021年二季度實際GDP增速約為9%,全年實際GDP增速約為8.2%左右。如主要風險集中爆發,全年實際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國際經濟形勢整體向好,消費恢復平穩,則全年實際GDP增速有望突破8.5%。1-4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9.9%,兩年平均增長3.9%;但相對於工業、出口、消費,投資復甦進度相對偏慢、力度相對乏力,整體投資增速尚未恢復至疫情之前的正常增長水平。分行業來看,製造業投資恢復進度最慢,兩年平均增速尚未轉正;基建投資復甦乏力,增速低位徘徊;房地產投資一枝獨秀,表現出較強韌性和活力,是當前拉動投資增長的主要動力。展望下半年,固定資產投資仍將保持穩定恢復態勢,但增長動能可能仍然減弱,政策加力刻不容緩。ACCEPT預計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8.5%-9.5%。雖然第一季度居民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同比增速分別高達17.6%和33.9%,然而較高的增長速度主要是由於去年低基數所導致的。綜合考慮過去兩年的整體情況,當前居民消費的增長速度仍要慢於疫情爆發前2018年與2019年的水平。導致消費反彈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是總產出恢復並未完全反映在居民收入的提升之中。除收入因素之外,年初疫情的偶有復發與消費習慣的調整也部分地導致了居民消費增長的放緩。我們認為,在經濟增長總體性恢復的大背景下,今年三至四季度,我國居民消費有望出現U型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