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漢時期的經濟發展是什麼樣子
秦漢時期是封建經濟初步發展時期。秦的政治統一和統一貨幣,文字與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於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流。西漢初年,鑒於社會經濟的殘破和吸取秦亡的教訓,為鞏固統治,統治者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核心內容是;給予農民一定的土地;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減輕賦稅;減輕刑罰,緩和階級矛盾。休養生息政策順應了小農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社會統治的穩定。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經濟得到了恢復,出現了我國封建社會第一個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3)制漆業發展迅速,煮鹽是主要的手工業。
(4)漢代造船航海技術已經成熟。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和城市的繁榮,城市商業和地區貿易繁榮,出現了一批名都大邑。
2. 秦漢時期的西南彝區經濟是怎樣的
秦漢時期,「西南夷」地區的經濟發展是很不平衡的。秦到西漢時,滇池及滇中、滇東北、滇西的一些壩區,生產力發展水平較高,而遠離壩子的邊遠地區和山區,有不少地方還停留在原始的生產狀態。《史記·西南夷列傳》說,邛都、夜郎以及與滇同姓的「靡莫之屬」屬於一種「椎髻、耕田、有邑聚」的部落經濟文化類型,以同期發展水平較高的「滇人」相差不大。而同時期的「昆明人」和「人」,則過著「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的游牧生活,他們之中還沒有明顯的階級分化。 東漢時期,雲南彝區的生產力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農作物種植開始引水入田種稻。王莽時期的朱提(昭通)地方官文齊組織人修「龍池」(千頃池)灌溉稻田,繼而又在滇池周邊造稻田二千餘頃,引水種稻技術逐步推廣開來。
同時,也有一部分靠近彝族居住地區的漢族人口,在設立郡縣後,主動流入彝族地區墾荒。進入雲南彝區的移民主要是從僰道進入,大體上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從僰道(今宜賓)南下,經朱提(今昭通)、味縣(今曲靖)、滇池、雲南(今祥雲)而抵於不韋(今保山東部);另一條也是從僰道縣開始,然後往東南,經牂牁江(今北盤江)流域地帶(今貴州西部)而抵於且蘭(今貴州黃平、福泉一帶)。這些移民墾殖范圍大都集中在以上地區的交通沿線和平壩地區,以及郡、縣治所住地周邊。
3. 秦漢時期些的經濟特點
秦漢時期的經濟特點 封建經濟的初步發展
1、農業:鐵犁牛耕普及,精耕細作技術發展
(1)耕作方式:西漢趙過推廣耦犁(即二牛抬杠,二牛三人,西漢後期二牛一人,東漢出現一牛挽犁),後來出現了翻土的犁壁,耦犁技術東漢時推廣到珠江流域。漢朝以後,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的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術:西漢時發明了播種的耬車,是近代條播機的雛形;西漢時趙過推行代田法;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為主。
(3)興修水利:漢朝的漕渠、白渠、龍首渠;東漢王景治理黃河
(4)土地制度:土地兼並現象嚴重;東漢豪強地主田莊經濟形成。
田莊的內部,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它佔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澤,種植糧食和各種經濟作物,還經營手工業、漁牧業。地主田莊的多種經營,保證了各類生活資料基本上都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依賴外界供應。在田莊里,剝削者和勞動者每每是聚族而居,帶有濃厚的封建宗法色彩。豪強地主利用宗族血緣關系作為壓迫剝削勞動人民的手段。豪強地主的貧困的宗族親戚,大多成為田莊的勞動者。田莊的主要勞動者還有賓客,徒附和奴隸。他們對豪強地主有極強的依附性。田莊的依附農民除了向田莊主交納實物地租外,還要為田莊主服各種勞役。田莊還擁有私家武裝,稱「部曲」、「家兵」,由依附農民組成。他們在農閑時操練軍事,平時為地主豪強看家護院,巡守警衛,戰時則隨豪強地主出征打仗。
2、手工業:
(1)經營形態:漢武帝以後,煮鹽、冶鐵、鑄錢等行業收歸官辦;西漢政府在長安設東西織室(官辦)。
(2)成就:
冶鐵業:兩漢的高爐煉鐵和炒鋼技術,東漢杜詩發明水力鼓風冶鐵的水排。
制瓷業:東漢燒出成熟的青瓷
絲織業:漢時絲織技術已相當成熟,能織出綾、錦、羅、絹、紗等二十多個花色品種。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襌衣享譽世界。
3、商業、交通和城市:
(1)商業:秦統一貨幣、度量衡有利於加強各地經濟的交流。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使商業發展困難,加之時間、地點的限制,總體水平不高。
(2)海外貿易:西漢時期開通陸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絲綢遠銷亞歐。
(3)交通:秦始皇修建由都城咸陽通達各地的馳道;開通鏈接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的靈渠。
(4)城市:坊市分區,西漢長安東西有市九處。
(5)漢武帝的抑商政策:推行貨幣官鑄、鹽鐵酒專賣、官營販運、物價管理以及向工商業者加重征稅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賈的勢力。
重難點解析
秦漢時期工商業發展的政策及特點
材料一 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徵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 ……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傑諸侯強族於京師。
——司馬遷《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
材料二 方今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一歲費數巨萬。……三工官官費五千萬,東西織室亦然。 ——東漢班固《漢書》
材料三 「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並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
——班固《漢書·食貨志》
1、根據材料一,歸納秦漢時期商業發展的情況。
商業有一定的發展,但總體發展水平不高;富足的大商人很多;政府徙豪傑諸侯強族於京師,發展長安的商業經濟。
2、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秦漢統治者大力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反而沒有抑制住商業發展」的主要原因。
商業利益比農耕利益大得多,促使眾多人從事商業;人民社會生活的需要及封建統治者追求享樂奢侈的生活,而離不開工商業;漢代「開關梁,弛山澤之禁」,促進商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