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3種經濟學思維告訴你該如何是好

3種經濟學思維告訴你該如何是好

發布時間:2023-12-12 13:46:31

1. 經濟學思維有哪些

1、(個人)人的行為是有目的的

在經濟行為中,人們買電鑽,買的不是電鑽,買的是牆上的洞。買小汽車,買的不是小汽車,買的是出行的便利。我們要關注人的行為,更要關注行為背後的動因。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經濟有著更深刻的理解。

2、(組織)組織中只有個人才有能力決策

組織是由很多的個體組成。組織只是個擬人化概念,組織是不會思考與決策。思考與決策的是組織裡面的人。一個公司的好與壞,就要看公司個體的好與壞。要想拿下一個項目,拿下一個公司的訂單,關鍵看你是否拿下了,在公司中決定這項目的關鍵人物。3、(成本)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機會成本就是人們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所必須放棄的最大價值。如果你年薪二十萬,你放棄打工去創業,那你創業的機會成本就是二十萬。我們總喜歡政府提供更多的福利,提供免費的午餐,但是,政府的福利來源也是從稅收等取得。而政府的效率又是比較低的。所以,我們所享受到的免費,結果,實際上變相被收取更多稅收。讓我們為免費付出更多的代價。

4、(分工)分工是進步的源泉

《國富論》中,如果一個人從頭到尾做一顆釘子,從拉線、斷線、打磨等二十個多個工序,都是一個人完成,那他一天只能生產二十多顆針子。而如果,分工了,用二十多個人,每人分工只做一個工序,那一天下來,平均每人一天能生產兩千多顆針子。分工,可以讓效率得到極速提高。

2. 經濟思維方式有哪些

經濟思維方式是一種智力工具、思維技巧,也是一種底層認知,它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這個世界,幫助我們面對問題時可以得出正確的結論。下面是我整理的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經濟思維方式
1. 人的行為是有目的的

這一點看起來似乎太簡單太直觀,但是正因為它非常簡單直觀,我們在看待自己的選擇和分析別人的行為時往往會忽視應該找出行為背後的原因。要知道,目的是行動的基據,離開了目的是不可能理解人們的行動的。即使是一些無意識的行為偷懶發呆玩游戲,也能在大腦中找到目的的痕跡的。分析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的時候,其實我們就是在做反思自省的工作,很多答案就是從反思自省中產生的。

2. 只有個體才有能力決策

基於某種目的產生行動之前,人們會進行資訊收集、分析決策,所有這些工作只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個體才能完成。這里破解了兩個迷思:集體是不會思考的,集體也是不能行動的。《烏合之眾》中提到過,當一個個具有思考能力的個體聚集在一起形成集體之後,就會喪失思考的能力,產成一種集體的無意識現象。同時集體也是不能行動的,人們平常使用的說法,某集體採取了什麼行動其實只能算作一種隱喻戚廳氏,集體是不可能行動的,只有集體中的個人才能行動。

當我們談到集體時,比如國家、社團、機關、單位,其實談的是一個故事,是在一群人大腦 *** 同存在的故事。當人們共同認可它的時候,集體就存在;當人們不再相信這個故事時,集體就瓦解了。

3.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每一頓午餐都是有成本的,每一頓午餐都不會是免費的,我們所要付的這個費就是機會成本。因為資源的稀缺性,人們在行動時就會有選擇,有選擇就會有放棄。所謂機會成本,就是為了達成某個目的所需要放棄的最大的價值。

4. 人們都是在邊際上做選擇

邊際,是對現有行動進行的微小調整。與此相關的兩個名詞是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它們指的是對現有行動進行微小調整,這些微小調整帶來的成本和收益。我們日常的選擇決策不是非黑即白的極端選擇,而總是多一點還是少一點的邊際選擇。

5. 自由交換是互利的

現實世界中,個體在資源佔有的多少、能力特質方面都存在差異性,正是這些差異性的存在,給個體之間通過交易改進彼此的收益提供了巨大的空間。自由交換是正和博弈,不是零和博弈。只有自由交換才能真正增進每個個體的福祉,所有打著「公眾利益」「國家利益」的旗號阻礙自由貿易的政策,事實上剝奪了公眾改進福利的機會。

6. 分工是進步的源泉

前面一點提到了個體差異性的客觀存在,個體的差異性就是分工實現的基礎。只有基於差異性的精細分工,個體之間才能更加頻繁的進行交易。分工可以顯著提高工作技巧、減少不同工作環節之間切換的時間、增加發明創造的可能性因為專注於一點。由此形成一個良性迴圈:精細分工促進技術進步和創新,進而促進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促使市場擴大,市場擴大又會促進分工細化。我國改革開放之後迎來了經濟發展奇跡,它產生的的關鍵就在於啟動了這一個良性迴圈。

7. 結果比行動更重要

人的行動過既有動機,也會有結果。在經濟學家看來,評價人的行動時,結果比目的更重要。這一點是反直覺的:人們通常認為只要做事的出發點是利人的,即使結果損人,那也情有可原,但經濟學是認同的。反過來,經濟學會認為,即使一個行動的出發點是利己的,只要它的結果是利人的,那麼這個行動就符合市場道德,因而是值得肯定的。比如屠夫、麵包師出於利己之心為人們提供食物,這種行為客觀上做出了利人之行,因此它是值得肯定的。利己之心可以產生利人之行。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耶克:「通往地獄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鋪就的。」

8. 自由競爭是好事情

自由競爭是達成「利己之心可以產生利人之行」的重要條件。缺少自由競爭的利己之心只能產生利己之行,只有充分的自由競爭才能讓每個人主動提高商品和服務的質量。同時,自由競爭對推動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對待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9. 制度比人強

這里的人說的是人性。歷史上各種宗教規范傳高散統道德是以改變人性為目的,但是經濟學家認為,人性是很難改變的,但是人們可以通過改變制度來改變人的行為。比如家庭伏早聯產承包責任制代替人民公社帶來生產力的充分釋放,就證明了不變的人性可以通過制度激發出更好的行為。

人性是什麼?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在制度不健全的國家, *** 會盛行;在制度健全的國家,腐敗就相對較少。有些人性的問題,其實背後是制度的問題,人性和制度是互相影響的,我們不能改變人性,但是可以改變制度。

10. 世界是不確定的,企業家是重要的

人的行動和結果之間的關系受到許多非行動者控制的因素影響,其中許多因素和因素之間關系的復雜性又是人們無法完全理解的。這就是世界的不確定性。世界的不確定性創造了我們對企業家精神的需求。什麼是企業家?企業家就是那些善於對未來做出判斷並願意為此冒險的人。正是這些具有足夠遠見、能夠不斷試錯的企業家,創造了各種各樣的新產品新技術,人類過去兩百年的經濟進步才成為可能。
什麼是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說白了,就是明白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做任何事情都有成本,這個成本不但包括你付出了什麼,還包括你放棄了什麼,而你要做的就是在不同的選擇中權衡,不止是考量成本找到最合適的方法,還有要想辦法創造一種秩序去維護這個方法。而所謂微觀經濟學,就是去研究怎樣在不同的選擇中權衡,以找到最合適的方法。巨集觀經濟學,就是去研究什麼樣的秩序可以維護這個方法。

比如花50元買了一張電影票,開演後發現很糟糕,要不要繼續看下去呢?

有些人認為,票錢已經花了,如果不看,會很虧;有些人則認為,與其在這里忍受煎熬,不如回家去讀書。顯然後者的決定更理性些,不管選擇看,還是不看,已經花出的50元不能再收回,在對未來進行決策時,不應成為決策因素的一部分。

我們現在的社會,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商業社會,而用於理解這一商業社會的學問的一部分,就是經濟學了。這一社會是如此之復雜,因此經濟學的復雜是正常的,而高明的經濟學,則總在試圖以簡明的方式探討這一復雜的社會。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理性決策的科學,對公共決策的制定很有意義,關鍵在乎把握經濟學的思想。經濟學解釋的是節儉和交換的邏輯,是關於我們周圍世界的學習。本書的一大特點就在於一開始就介紹了這種思想,使得初學者從一開始就學習這種思想。

經濟學的思維過程主要關注三個方面:個體的行為,群體的合作,上述兩種活動的結果。這三個方面能否形成有序的社會經濟秩序,既在於個人權益的充分保障,同時也在於規則的公信力。簡單點說,經濟學的任何研究結論,均離不開「規則」二字,這是闡釋經濟規律的必然出口。

好的游戲規則必須是整個游戲參與者都能普遍接受的,得到大家認同的,並且產生良性生存環境,達到雙贏的境界,恰恰是破壞性的規則卻讓裡面的參與者互相傾軋,最終誰都只是暫時的贏家,沒有最後的贏家,當鼓聲停止的時候,就是落幕的時候。

經濟危機的爆發凸顯了現代經濟學的貧困,但同時呼籲創新經濟學的思維。大轉型和大改革則更加需要我們從繁雜的方法和技術手段中獨立出來,回歸到最為純真和樸素的經濟哲學思維之上。
如何構建經濟思維方式
經濟學所帶來的思維上的樂趣,就像笑來說的跑步的樂趣,有些人快有些人慢,所以我的建議是從易到難,不要想一上來就指望能搞懂整個經濟學的知識架構,一上來就看非常專業的經濟學教科書,各種圖表曲線。那樣不好,容易吃壞了胃口。那樣學習曲線比較陡峭,很多人還沒體會到樂趣,就放棄繼續探索了。

我自己的閱讀經歷,還是要從小事,甚至是身邊具體的例子入手,或者從書籍上看到一些生活中的例子,看看別人是怎麼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思考的,然後再去嘗試搭建一個屬於自己的思維體系和知識架構。比如生活中的小例子,大家在工作中都會有一個體會,那就是分工不明確的時候,工作容易出問題,而出問題之後又容易推諉扯皮,沒有人為後果負責。應對辦法,那就是責任到人。比如海爾公司的每一塊玻璃上都會有打上清潔人和檢查人的編碼,分工到具體的人。

由於缺乏具體負責人而帶來的不好的結果,以及沒有人為此負責的這些案例,通過經濟學家前輩們的抽象總結,就是「公地悲劇」the mon Tragedy。而理解了公地悲劇這個概念之後,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我們就很容易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有了經濟學之「道」的基礎,管理類科學則是在其上之「術」,更容易駕馭和掌握。

再舉幾個不太容易讓人接受的經濟學思維方式的案例,我去年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世界就是這么狗血》,說的是象牙問題:

國際社會都在通過禁令來保護大象,而實際上恰恰是禁令讓大象蒙受災難。這也是一個「公地悲劇」的案例,正確的做法是讓大象有主人,而且要允許主人通過大象來獲利,包括賣象牙,這樣他才有保護的動機。

這樣看上去太殘忍,但實際上有利於大象種群繁衍的做法。

不過既無法得到那些環保主義者的認可,也無法在國際社會得到支援,所以我們看到每年都會有組織或者部門出來作秀,打擊盜獵組織、沒收銷毀象牙等等,但實際上每年的作秀都是對之前工作的一種否定。

人們在分析社會問題的時候,是非常容易受到情感左右的。《世界就是這么狗血》一文中的象牙,換做酒精製品、毒品,甚至買賣兒童的問題上,邏輯上依然成立。但當缺乏足夠的思維鍛煉,我們的大腦被感情所支配的時候,一開始就會排斥這個問題的分析思路,更不用說認真思考其中的邏輯鏈條了。

關於禁酒令的案例,羅輯思維節目在講《魔鬼經濟學》以及高曉松的《曉松奇談》在 6 月 3 日那期都有講過,還有美劇《大西洋帝國》,感興趣的不妨看一看。在諾獎得主加里 · 貝克爾Garys Becker開辟用經濟學分析日常生活現象之後,經濟學帝國主義之名開始崛起。這類書籍現在有不少,對於興趣的培養,是非常有幫助的,推薦十本不成問題,如果精選三本的話,我建議是:

薛兆豐的《經濟學通識》;

亨利·黑茲利特的《一課經濟學》;

加里·貝克爾的《生活中的經濟學》。

3. 如何運用經濟學的思維學習與生活

1、經濟學認為資源是稀缺的。因此,在學習和生活中要充分利用資源,特別是要充分利用時間資源。
2、經濟學強調資源合理配置。在學習和生活中也要合理配置資源。
3、經濟學考慮機會成本,在學習中也有考慮機會成本。
4、經濟學以幸福最大化作為目標,在生活中,應追求幸福;在學習中,要把學習當做快樂,樂在其中。
5、經濟學認為如何決策都具有風險,所以在學習和生活中要識別、防範和控制風險。

4. 經濟學中的三個思維

1776年,亞當 · 斯密出版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國富論》,這本書開創了經濟學的歷史。而經濟學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人類最基本、最重大的問題,亦即 :人類怎樣才能更快樂、更幸福
人類想要獲得幸福和快樂,慾望就得被滿足。所謂慾望,就是「想要」。人餓了要吃飯,困了要睡覺,無聊了想娛樂,一個人久了想找個人說話,這些都是慾望。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就是對人類慾望的經典詮釋。

滿足慾望的手段,經濟學里叫「資源」
人的慾望往往是無窮的,但資源卻是有限的。經濟學家把資源的這個特點叫作「稀缺性」。就算是首富王健林,也想更長壽,所以時間資源也稀缺。稀缺有普遍性。
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都在不斷尋找辦法解決無窮的慾望和稀缺的資源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產生以前,解決這對矛盾的辦法是壓抑人的慾望,讓慾望降低到和有限的資源相匹配,各種宗教在本質上都有這個作用。資本主義產生以後,解決這對矛盾的辦法,變成發展生產,緩解稀缺。但生產的發展始終跟不上慾望的膨脹,所以人們需要決定哪些慾望需要被滿足,即 「生產什麼」;用怎樣的方式去滿足慾望,即「如何生產」;滿足誰的慾望,即「為誰生產」。

「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及「為誰生產」,這三個問題合起來就是經濟學著名的「資源配置」問題。 資源配置直接來源於資源稀缺和慾望無窮的永恆矛盾,經濟學就是關於資源如何配置的學問。 資源配置的目標是效率 。經濟學中的效率,是指「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狀態。
兩種資源配置方式:一是計劃,二是市場。主要用計劃方法配置資源的經濟是計劃經濟,主要用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是市場經濟。
經濟學理論包括兩部分,一是微觀經濟學,關注的是微觀的行為,即一個消費者、一個廠商、一個市場是如何行為的;二是宏觀經濟學,即一個國家甚至全世界的經濟是如何運行的。

經濟學家有一套自己看問題、看世界的方法,這些方法能幫助我們更科學地認識和理解外部世界和我們自身。下面是經濟學的三個主要的思維方式:

多用邊際考慮生活中的事情,用機會成本來安排要做的選擇,用均衡考慮來決定自己做到什麼程度。

5. 經濟學的三種思維方式

經濟學上,在解釋世界上要求客觀中立,不做價值判斷,僅僅回答「是什麼」以及「為什麼」。這是一種經濟學思維方式。那麼關於經濟學的三種思維方式你知道嗎?下面是我整理的經濟學的三種思維方式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經濟學的三種思維方式

1、最佳投手做了擊球員

巴比·魯斯是一個優秀的棒球投手,1918年,他在世界職業棒球大賽上創下了連續最多的無得分局的投球記錄,直到1961年這個記錄才被打破。他可以很容易地成為他這一代人中的最佳投手之一,但他最終沒有成為一個投手。他既是團隊中最好的投手,也是團隊中最好的擊球員。

從實用的觀點來看,他無法既做投手又做擊球員(投球需要耗費太多能量),所以球隊經理米勒·哈金斯不得不做出選擇。

盡管魯斯在兩個位置上都有絕對優勢,但他在擊球上有比較優勢。魯斯做投手的機會成本是如果讓他擊球的話球隊將贏得的比賽數量。哈金斯認為魯斯投球的機會成本高於他擊球的機會成本。魯斯成了最偉大的擊球員之一。

1920年,他打出了54個本壘打。那一年,只有另一個團隊集體打出的本壘打數和魯斯一人打出的本壘打數一樣。

一個好的管理者應該像米勒·哈金斯一樣,根據球員的比較優勢去分配球員的位置。問題不是在一個特定的位置上哪個球員最好,而是該隊更能承受起在任何其他位置上失去該球員。

當為一個球員在球場上尋找一個特定的位置時,正確的建議也許不是他在這個位置上是最好的,而是他在其他任何位置上的價值都更小。

2、小麥戰勝了T恤

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裝製造商。自那以來,美國人口大幅增長,製造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那麼,為什麼現在世界上30%的服裝都是由中國製造並出口的呢?

(我們做個假設:一個美國工人每天可以生產50件T恤或種植200蒲式耳小麥,一個中國工人只能生產25件T恤或50蒲式耳小麥。換句話說,相同數量工人,相比於中國,美國可生產2倍的T恤或4倍的小麥。)

美國的每個工人都能比中國工人生產出更多的小麥與T恤,在我們的簡化模型中,在生產T恤和小麥這兩件事上,相比於中國,美國都有絕對優勢。

然而,絕對優勢並不是故事的結尾。

對於美國生產的每件T恤,它都使用了本可以用於種植小麥的資源。當然,中國也是如此。但在我們生產T恤和小麥的模型中,在美國製造1件T恤的機會成本是4蒲式耳的小麥(200蒲式耳÷50件=4蒲式耳/件);在中國製造1件T恤的機會成本只有2蒲式耳的小麥(50蒲式耳÷25件=2蒲式耳/件)。為了製造1件T恤,美國必須放棄的小麥數量比中國更多。

相比其他生產商,當一個生產商能以較低的機會成本去生產1件商品時,我們就說他在這件商品的生產上有比較優勢。相比其他人,能夠以更低的機會成本生產商品和服務的能力。

在我們的模型中,在生產T恤這件事上,中國相對於美國有比較優勢,因為中國生產1件T恤的機會成本只有2蒲式耳的小麥,而美國的則是4蒲式耳的小麥。

另一方面,在種植小麥這件事上,美國相對於中國有比較優勢。

美國每次生產1蒲式耳的小麥時,它都要放棄生產0.25件T恤(50件÷200蒲式耳=0.25件/蒲式耳)的機會。然而,中國增加1蒲式耳小麥的機會成本更大:是0.5件T恤(25件÷50蒲式耳=0.5件/蒲式耳)。因此我們說在生產小麥上美國有比較優勢。

一個國家可以在擁有比較優勢的同時沒有任何絕對優勢。在生產T恤和小麥這兩件事上,美國都相對於中國有絕對優勢。但是美國在生產小麥上的優勢要大於在T恤上的:美國的人均小麥產量是中國的4倍(=200/50),但是人均T恤的產量只是中國的兩倍(=50/25)。

美國在兩種商品生產上都更好,但可以這么說,它在生產小麥上“更好的程度更大”。中國雖然沒有絕對優勢,但在生產T恤上“更差的程度更小”,因而其有比較優勢。

(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一個國家不可能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有比較優勢。每個生產商的機會成本都取決於它生產不同商品的相對能力。邏輯告訴我們,你不可能相對於B更善於A,而同時又相對於A更善於B。)

相對於中國,美國不能既相對於T恤更擅長生產小麥,同時又相對於小麥更擅長生產T恤。因此,沒有生產商能在每件商品的生產上都有比較優勢,並且每個生產商總會有擁有比較優勢的時候。

3、餡餅奶奶不削土豆皮

我們可以用一個更貼近家庭的例子來認識這種國際貿易的情境。當你的家人在決定感恩節晚餐時,要讓最好的廚師來做每一道菜嗎?如果你的家庭規模很小,也許一個人可以完成整個晚餐;但是如果你有一個大家庭,你就需要幾個廚師來完成晚餐。

比如:奶奶是迄今為止最有經驗的廚師,然而,土豆去皮這項任務總是外包給孩子們。這是因為孩子們在馬鈴薯削皮這件事上比奶奶做得更好嗎?可能不是這樣的。

奶奶在感恩節晚餐的每一項准備工作上都有絕對優勢。盡管如此,孩子們可能在馬鈴薯去皮這項任務上有比較優勢(因為孩子做餡餅更不熟練),這樣就能讓奶奶有時間去做那些棘手的餡餅。

說到這里,我們會發現,“比較優勢”在某種程度上、在進行抉擇時,比“絕對優勢”更加有效,“比較優勢”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不論你在糾結選工作還是選股票,去健身還是寫文案,擁有這套思維會讓你的選擇更有科學性,達到利益最大化。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或許是實在對哥本哈根的鬧劇不耐煩了,薛兆豐對英國某爵士主張素食的理由諷刺了一下。據說,供人食用的牛會放出許多甲烷屁,結果增加溫室氣體,因此爵士建議,最好大家都不再吃牛肉了,改吃素,甲烷自然減少。

薛博士問道,如果人不吃牛肉,轉而像牛那樣去吃素,豈不是牛屁變成人屁?溫室氣體怎會減少呢?在自然母親面前,既然牛無權放屁,人不應比牛有更大的屁權。

許多人認為薛博士這種質疑簡直是吹毛求疵,或者是無理取鬧。他們認真地指出,人和牛的消化系統有所不同,還講解了一番植物纖維素的知識。

對哥本哈根那場鬧劇,我比薛博士更加不耐,不耐到根本就不願意理睬。不過,薛博士對人類屁權的質疑,倒讓我不禁啞然失笑。我不懂植物學和畜牧學,不能從纖維素的角度討論這個問題。我想說的是,薛博士果然是經濟學專業人士,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已經深入骨髓,於是就見到了人所未見。僅僅為了具備這種思維方式,經濟學就是一門值得鑽研的學問。

經濟學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機會成本。雖然人人在行動上都按照這個規律去做事,但自覺地理解這個概念的人,卻並不很多——甚至很少。

一件事情的成本,並不是為了做這件事直接付出的代價,而是因為做這件事而不得不放棄的其他事情中,價格最貴的那個。

說起來有些繞,舉例解釋一下就清楚了。你晚上去看電影,成本不僅僅是那張電影票和來回交通費,更主要的成本是,如果去看電影,那你晚上就不能做別的事情了。那晚上你可能做的其他事情,其中最重要的那個,再加上電影票等費用,才是你看電影的全部成本。

如果那晚你本來可以和巴菲特一起吃飯聊天的,那麼,你看電影的成本就很高了,高到很少有人能承受,因此,現實中,我們不會見到有人為了看電影而放棄和巴菲特共進晚餐。

機會成本的概念,薛博士和我本人的其他一些文章中早有解釋,這里只是略為復述一下。我要說的重點是,機會成本這個概念中,包含有“比較”的含義。理解了機會成本這個經濟學概念以後,人們在思考問題時,就會具備一種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如果一個方案被否定了,被取消了,那麼,取而代之的是什麼?這個替代方案,和原來那個方案相比,是更好了,還是更差了?

沒有理解機會成本概念的人,往往不具備這種“比較”的意識。他們的“常識性”思維是這樣的:某種方案有許多弊端,那麼,就應該取消它,這樣,就消除了弊端。我稱這種人為線性思維者。他們的思維只能沿著一條線進行,從不左顧右盼。

牛放屁,也許確實會製造出甲烷。這件事看上去不太好。線性思維者自然就會想,既然如此,不養牛就好了,不養牛,自然沒有牛屁,也就自然沒有甲烷了。線性思維者就不想想,原來的方案是人吃牛肉,如果不能吃牛肉,人就要吃其他東西。人吃其他東西以後,會不會製造出更多的甲烷,或者其他溫室氣體呢?

薛博士是這樣想的,並提出了他的質疑——或者說是諷刺。可見,薛博士不是線性思維者,他有“比較”的意識,是經濟學思維方式的擁有者。

和薛博士掰扯植物纖維素的有關知識是不得要領的。薛博士的意思,並不是分析植物纖維在人體消化道中的運行機理,而是想幫助那些線性思維者建立起“比較”的意識。這件事非常有必要,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件事很不容易。因為不容易,我們才成立專門的學會——鉛筆經濟研究社,來和薛博士一起做這件事。

機會成本,或者說“比較”的意識,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世界上的任何事務,都是利弊兼備的。沒有那種兩頭甜的甘蔗。我們並不是在兩頭甜的甘蔗和一頭甜的甘蔗之間做選擇。這個意思還可以用許多其他方式表達:比如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上不會掉餡餅,不可能既吃餅還有餅,等等。

任何方案,必然兼具成本和收益。人們要想得到這個收益,就必須付出那個成本。想要在人群中生活,就必須忍受別人的存在。想要中大獎,就必須買彩票並准備好不中彩。想要看電影,就得對著銀幕獃獃地看上一兩個小時。沒辦法讓成本為零。當然,人們可以通過制度變革、技術創新等手段來減少成本、增加收益。世界就是這樣變得越來越好的。

被許多環保主義者指為弊端甚大的方案,其實都是人類改進成本收益比例以後的成果。汽油內燃機看上去污染很大,但它代替的是污染更大的蒸汽發動機。相比煤炭,石油是非常清潔的能源。農民進城用煤氣做飯,似乎提高了碳排放。但農民進城以前,要靠大量砍柴、燒柴來獲得能源,那時的碳排放要多上好幾倍。人們吃牛肉或許會增加一些甲烷,但卻可以讓那些原來吃不到牛肉的人得到健康的身體和充沛的體力。

如果沒有新的技術出現,僅僅因為這些現行方案還需要成本,就主張取消它們,結果只能是回到更糟的狀態,讓人們付出更多的成本,而只能得到更小的收益,而絕不會奇異地飛升到精妙的、成本為零的境界。許願或者祝福並不能代替時間、鑽研和勞作。

在那位爵士看來,不吃牛肉或許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他還有許多其他方法獲得蛋白質。但對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人來說,牛肉非常重要,最好能繼續吃。如果有學者能夠研究出更高效的畜牧技術,能夠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讓牛少放屁,或者把甲烷變廢為寶,這才是真正的進步。如果沒有這種新技術,而只是簡單地要求人們不吃牛肉,那就是胡鬧。大家湊到一起,在某地胡鬧,就是不賣票的鬧劇。

研習經濟學,確實可以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人更全面、更准確地理解這個世界,理解他人的行動。沒有學過經濟學,人們仍然會對世界和他人的行動有一些理解,但這種理解很可能是片面和錯誤的。經濟學並不難,但不學習、不鑽研,也不可能掌握。沒有學習,卻可以自發地理解如機會成本、邊際這樣的經濟學概念,可能性非常之小,當然也就很難具備相應的那種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如果沒有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人的腦子里,會有什麼替代物?這個替代物是更好,還是更差?

這還用問嗎?

經濟學思維方式的五個經濟學原理

第一個經濟學原理是“折現”

折現的意思是,今天得到的一百塊錢和下個月得到的一百塊錢是不一樣的。把未來的收益摺合成今天的價值就叫做折現。

如果有一個人和你說,你有兩種選擇,是100天後給你一塊糖還是101天後給你兩塊糖,你很可能會說,101天後給我兩塊。

但如果這個人和你說,是現在馬上給你一塊糖還是明天給你兩塊糖,你也許就會猶豫了,可能就選擇了現在就先吃一快糖。

人們會僅僅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改變自己的選擇,因為快樂是有折現率的。

即時愉快是有很大吸引力的,所以人們時常會今朝有酒今朝醉。我明天再開始減肥,我明天再寫作業,我明天再工作。

還在遠古時期原始社會的時候,今朝有酒今朝醉可能是必要的。

想像一下,如果一個猿人他每天都在規劃著未來,我明天再吃這塊肉,我下個月再去冰河的另一邊看看,我明年再造一個小猿人…

還有另一個猿人,我我現在就吃掉這塊肉,我今天就要造一個小猿人。

哪個猿人更可能把自己的基因延續下來呢?

但是現代社會不一樣了。在《異類》這本書里,馬爾科姆提到,任何一個人想在一個領域里成為一個頂尖的人,他都必須花費一萬個小時。

無論你是足球運動員,還是創業者,還是小提琴演奏者,這個一萬個小時是必非充分條件。

不要以為一萬個小時很簡單,要達到這10000個小時,如果每天能為那一個目標花費3小時的話,必須堅持十年。

所以,我在筆記本的第一頁寫下了自己想要實現的所有大大小小或宏偉或瑣碎的夢想: 學會弗拉門戈舞蹈,擁有一棟海邊可以看日出的木屋,寫一本小說,拿到MBTI資格證,成為專欄作家等等等等。

之後,我再給我的夢想分類,我發現,雖然列了許多死前想完全的事情,但我最想實現的三個夢想主題是:寫作,MBTI,以及創業。

於是我開始記錄我在我這三個夢想上投入的所有時間。

截止到上個月,我的10000小時倒計時分別是:

如果有一個人說今天給我一塊糖果?我會說不,我要十年之後的那一千塊糖果。

第二個經濟學原理是—— “邊際效用遞減”

邊際效用遞減是什麼意思?當你吃第一個包子的時候,你覺得它很美味,當你吃第二個的時候,你已經沒有第一口吃的時候那麼想要它了,如果你不停的吃下去,多吃一口給你帶來的滿足感會越來越少,吃第十個的時候,你可能會難受起來。

日本大導演北野武在出名之前想,哪天有錢了要買輛跑車!

成名之後,他買了保時捷,卻發現感覺沒那麼好,因為“看不見自己開保時捷的樣子”,於是他讓朋友開,自己打個計程車跟著,還和司機說“看,那是我的車哦。”

我從密歇根大學畢業之後去了矽谷,當時我的第二老闆,也就是非直屬老闆是Jack Smith。他21歲就進入蘋果公司擔任研發技術人員, 27歲聯合創建了第一個網路郵件服務系統Hotmail,後來又再創了其它的創業公司。

有一次我就問他, 高富帥先生,你二十多歲的時候就已經在矽谷名利財全收,得到了很多人一輩子為之奮斗的東西。你開第一輛跑車的時候是什麼感覺呢?我的意思是,在什麼都得到了的那時候,你有沒有想過剩下的六七十年裡你還追求和渴望的是什麼呢?

Jack和我說,我們的幸福的來源不是我們得到了什麼,而是我們在期待什麼,追逐什麼。

我們需要多少錢才能幸福?普林斯頓大學的學者為50萬美國人進行了調查,答案是,生活水平一旦達到了舒適標准,再多收入也不能帶來幸福。

這個“舒適標准”在不同國家不一樣,美國是7.5萬美元。

當一個人他的年收入從2.5萬美元提高到5.5萬美元的時候,他的幸福感並沒有翻了一倍,而僅僅提高了9%。

為什麼?因為金錢跑車大豪宅,鮮花掌聲鎂光燈,所有這一切東西的邊際效應都是會遞減的。

如果你所渴望和追求的是這些東西,到了最後你一定會失望的。

第三個經濟學原理是“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業已發生的無法收回的成本,它是過去的成本,不應該影響當下和未來的決定。

如果你丟了一張電影票,你會再買一張繼續欣賞電影嗎?還是你會覺得這樣等於你掏了兩倍的錢,賭氣不看電影了?

在北大讀了經濟學雙學位之後,我又在密西根大學繼續讀了經濟學碩士。可是畢業之後,我並沒有做和經濟學相關的工作,就去矽谷的創業型公司里工作了。

一年後我又回國,重新開始一切,做了自由職業者,做MBTI性格分析師,做撰稿人寫書出書。

我媽說,你經濟學不是白學了嗎?

我說,怎麼樣才算沒有白學呢?

她說,從事經濟學相關的工作啊。

我說,經濟學相關的工作是什麼?

她說,金融啊,銀行啊,投行啊。

我在做性格分析師的時候也遇到很多客戶在選擇人生道路的時候有很多困惑。

有的人和我說,我學的是CS,可是我真的很不喜歡這個專業,我喜歡廣告,可如果我畢業之後不做IT民工,重新開始從事廣告行業的話,我以前學的CS不都白學了嗎?我沒有任何優勢。

還有的人和我說,我通過相親認識了一個女孩,她漂亮而且職業穩定,我當時寂寞就和她在一起了,但是之後我發現我和她真的性格不合,可是房子也裝修了,證也准備領了,但我現在越來越痛苦,我真的不想就這樣過一輩子,我該怎麼樣找到自己的出路呢?

很多時候,我們做選擇的時候只看見了過去,我過去為了這投入了多少時間,我過去為這個花費了多少金錢,我過去為這個付出了多少努力。雖然過去的選擇完全是錯誤的,你也不甘心放手。

忘掉過去,因為過去的一切都已經是沉沒成本了,它不應該影響你對現在和未來的選擇;忘掉過去,從今天起真正過你想過的生活。

第四個經濟學原理是“機會成本”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了得到一個你喜歡的東西,你必須放棄其它你喜歡的東西。

你們覺得上天最公平的是什麼? 上天最公平的是讓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個小時。

回國之後我一直很猶豫,我本來是計劃回國創業的。但是我同時也想做MBTI性格分析師,也想寫作。我不僅僅想寫性格相關的書,我還想寫小說。可是我一天只有24個小時。

我喜歡的一句話是,I can do anything, but I couldn’t do everything。你能做任何事情,但是你不能做所有事情。

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什麼時候該舍呢?

雅虎新上任的CEO Marrisa Mayer能每天加班到凌晨,敢在辦公桌底下睡覺,周末加班也沒有問題。

她說,我們為什麼會感到精疲力竭,因為我們為了工作放棄了其它我們心裡很珍視的東西,所以我們感到憤怒。比如每周二和朋友聚會,比如兒子的足球比賽,比如和妻子一起渡過周六。只要這些東西得到了保護,你就不會感到疲憊。

什麼時候該舍,什麼時候該得,什麼是我們需要堅持的,什麼是我們可以放棄的。每個人都必須給自己劃一條線,而且必須讓你自己來劃這條線。

第五個經濟學原理是“外部性”

外部性的意思是,市場活動里的雙方不經意的給沒有參加市場活動的第三方造成了影響。蜜蜂盜花,卻讓花開茂盛。

在六年前我是如何知道北大的經濟學雙學位的這個項目的呢?當時我天天在北語的圖書館學習,每個人都有固定座位,大家漸漸熟悉而來起來。坐我旁邊的一個學長有一天晚上忽然和我閑聊起來,提到北大的經濟學這個項目。於是我第二年才報考了經雙。

如果沒有當時那個學長的不經意的分享,我也不太可能知道CCER的這個項目,也不可能去報考,也不可能拿到經濟學學位,也不可能去密歇根大學讀經濟學碩士,也不會出版一本和經濟學相關的書。

毫不誇張的說,我的人生就在那個晚上悄然被改變了軌跡。CCER的經雙就是一個跳板,給我帶來了很多我本沒有預料到的“外部性”。

很多時候,你不可能知道你做一件事情對他人會有什麼“外部性”的影響,但是,你必須去堅持做有意義的事情,即便那隻是很小的事情。

做對的事情,到了最後,它一定會給其他人帶來積極的“外部性”。


閱讀全文

與3種經濟學思維告訴你該如何是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婚姻登記怎麼進行 瀏覽:629
河北唐山事業編考試考什麼 瀏覽:67
我們什麼故事作文 瀏覽:341
航天事業多少周年 瀏覽:644
如何選擇婚姻適合的專業 瀏覽:131
手機動態美女壁紙哪裡下載 瀏覽:416
煙台事業編面試一般最高多少分 瀏覽:453
事業單位多久出考場呢 瀏覽:823
出院陪護健康證明怎麼開 瀏覽:508
幸福里vr怎麼搞的 瀏覽:180
遂川婚姻律師怎麼找 瀏覽:123
如何寫孫悟空故事 瀏覽:411
感到危機的愛情該怎麼辦 瀏覽:843
什麼人的婚姻滿意度最大 瀏覽:679
聽故事和聽音樂有什麼區別 瀏覽:252
如果有女生問什麼是愛情 瀏覽:31
預算經濟技術指標是什麼意思 瀏覽:794
搞笑段子美女你到底是什麼職業 瀏覽:139
酒吧的美女卡是什麼 瀏覽:303
屬虎人的婚姻怎麼樣 瀏覽: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