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親密關系(五)|經濟學眼中的愛情
如果你現在正處於一段親密關系中,你會不會思考過這樣的問題。你為什麼依賴對方?是什麼原因讓你不離開你的伴侶呢?還是你在等待另一個更好的伴侶呢?當然我希望你擁有足夠的獎賞價值需不需要考慮這些問題。但接下來的文章就是重點講述這些問題,我們暫時不討論愛情,那是另一章的主題。這章我們用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待人際關系的交往過程。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已經知道,親密關系的發展是雙方都得到了一定的獎賞價值,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滿意的獎賞價值。兩個人必須都滿足自己的利益,這樣親密關系才能持續下去,反之,則不然。根據這種觀點,與他人交換理想的獎賞是社會生活所必需的,這一過程就是社會交換。
這樣講起來好像有點太功利,但我們現在是以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待親密關系。我們確實會發現,對方如果提供了你所需要的體貼、關心、經濟保障,你也給予了對方支持、理解和尊重。這就是一種社會交換。
我們因為一個人的支持而對她心生好感,我們因為她的幫忙而喜歡對方,這些泛指在人際關系中的獎賞。能給人帶來愉悅和成就感。那麼必然的,因為這些我們也會付出一些代價。需要陪伴對方而失去自己的時間,相處之間的開銷,因為擔心關系的不確定而感到的擔憂。這些都是在親密關系中的後果都是代價。
人際關系帶來的獎賞和代價之和就是結果,即交往中的一方綜合得到的凈收益或凈損失。把所有的我獎賞和所有的代價相減就得到:
顯然,如果你和伴侶之間的快樂大於煩惱,那麼關系就是正數的,但人際關系的相處,大家都是追求最好的結果,而結果的正負並不能決定是否要留在伴侶身邊。這里有兩個重要的評價標准:第一個就是我們的期望;第二個就是假如沒有現在的伴侶,我們會認為自己過得怎樣?
在兩人的相處中,如果你們的爭吵次數已經大於在一起的快樂時光,我們會怎麼做呢?我們是不是很少去觀察在一段感情中,自己付出的與得到的是不是失去平衡了?
相互依賴理論假定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比較水平(簡寫為CL),即我們自己認為在與他人交往中應該得到的結果值。CL是根據過去的經驗為基礎的。如果你曾經有過一個很好的親密關系的伴侶,那麼你的結果值就會高,你還會期望遇到更高的滿意關系。相反,如果你曾經有一段低CL的結果值,你對新的親密關系的期望會低一些。
如果你現在的親密關系高於你的結果值,你會感到非常滿意。相反,如果低於你的期望,雖然在其他人看來已經是很好的伴侶,但你仍然會不滿意。關系中的滿意度並不僅僅取決於交往結果絕對意義上的好壞;相反,滿意度來自交往結果和比較水平之差:
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期待,每個人對自己的親密關系都會有一個期待,或許因為以往的想像會有不切實際的期待,也或許因為與前男友的相處,都是決定你期望值的高低。期望過高會失望,期望過低反而會滿意。現任男友比前任男友帶給自己的感覺更好會很滿意這段關系,相反則不滿意。現在想來,那句「降低你的期望值」、「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是很適合運用到親密關系中。自己也會因為期望過高而不滿意一段感情,在下一段感情中或許又會以上一段感情為標准來感受自己的滿意度。
滿意度並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是決定親密關系是否繼續的主要原因。還有第二種標准,即替代的比較水平(CLalt),來確定我們在其他的親密關系中是否會更好。CLalt指如果我們拋棄目前的親密關系,而選擇更好的伴侶或情境,所得到的交往結果。CLalt就是我們可以容忍目前伴侶的最差結果。我們可能會因為遇到比現在更好的伴侶而離開現在也滿意的伴侶。因為人總是追求可能的最好結果。如果我們對這段感情不滿意,但在沒有出現更好的伴侶之前,我們也是不會離開現階段的關系的。這就是很多家庭的夫妻,雖然他們的關系已經破裂,但他們不會選擇離婚。
CLalt決定了我們對親密關系的依賴度。不管你滿意與否,如果你認為現有的關系是你最滿意的結果,你不會去關注其他的伴侶。如果你不滿意現有的關系,哪怕遇到了好一點點的伴侶,你也可能會選擇離開。
但是Clalt的高度真的會讓我們選擇離開嗎?如果要計算的話,還有一些因素會影響你是否要離開現有的親密關系:對伴侶的投入和離開時所要付出的代價,以及自己的自尊,都說生活久了,彼此間的感情就像融為一體,如果要分開,就像否定了從前的自己。這些都是會考慮的因素。所以CLalt是一個復雜的評判過程,包括離開的代價—如投入的損失—和他人產生的誘惑,這樣就得到:
總而言之,社會交換的三個重要因素是人們關系的結果,比較水平(CL)和替代的比較水平(CLalt)。
一段感情,會因為你的期望值而變化,因為在你心裡的滿意程度而變化,也會因為你要離開的代價而變化。按經濟來說,親密關系中,能把人依賴在一起的是各種的利益關系。在親密關系中,女生的期望過高,所以對這段感情不滿意,但是她又遇不到比這段關系更好的伴侶,她還是會選擇在一起。即使遇到了,也會評估自己離開的代價是大於那些誘惑還是小於那些誘惑。記得有次奇葩說的辯題是:「如果結婚後,你遇到了真愛怎麼辦?」我想這個問題,真的不止你是否對這段真愛的情感有多深,而是取決於上訴三個因素互相評價的結果。
這里將人際關系分為四種不同的類型。
A
A1:當前結果>CLalt>CL 這段關系幸福而穩定
A2:當前結果>CL>CLalt 這段關系幸福而穩定
B:CL>當前結果>CLalt 這段關系不幸福但穩定
C:CLalt>當前結果>CL 這段關系幸福但不穩定
D
D1:CLalt>CL>當前結果 這段關系不幸福也不穩定
D2:CL>CLalt>當前結果 這段關系不幸福也不穩定
如果CL和CLalt都好於或者差於個體的當前結果,這兩者孰高孰低都沒關系,重要的是CL與CLalt與當前關系結果的相對位置。
現在明白了,有時你選擇了一份職業,雖然工資低,離家遠,對自己的成長也沒有幫助。但你還是不會選擇辭職。因為你找不到更好的選擇了。這就是現實困境。就像戀愛也是如此,有時候你不得不選擇一個你都不是很滿意的戀人,因為你遇不到一個更好的伴侶。雖然這讓人很難接受,不過這卻是事實。
如果你擁有完美的親密關系,你的另一半忠誠、細心、聰明、富有、上進,你的每一天都很滿意幸福。可如果有一天你的另一半因為其他事而耽誤了對你的照顧呢,你會感覺怎麼樣?人的期望值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你享受到的滿意程度越高,你的期望值就會越高,那麼你當前的結果就會越來越低。CL是會隨著你過去的經驗而波動起伏的。
文化的變化也會增加我們的CLalt,隨著經濟的發展,女性地位的提升,一些女性會更願意離開不穩定的關系。她們有更對的選擇來決定是否要離開那段不穩定的感情。
人總是無法滿足的,你得到了好的,你會想要更好的。CL升高,就像戀愛初期,每個人都在全情投入,但過了蜜月期,你就會覺得對方不如之前那麼好了。CLalt的升高,就像一些想要離婚的女性,也許她們因為害怕離開這段關系會找不到工作,失去的代價是無法承擔的,但因為社會與文化的發展,另女性有了更多的工作機會也給了離異女性更多的自由。她們就會願意離開那段不穩定的關系。
相互依賴理論把浪漫的親密關系功利化了,好像其它的因素都不重要。當然一段感情不可能只是這兩種因素的,一段感情能否成功,也取決於你適應外部不可控壓力的能力。但從另一方面來講,把獎賞與代價按照商業模式的計算,確實對親密關系的發展有重大意義。那些相濡以沫的伴侶比那些彼此提供獎賞少的伴侶更可能長廂廝守。
一段親密關系中當然避免不了爭吵和惱怒。在戀愛期間,大家不愉快的心情可能會少一些。但在一段長期的親密關系或者結婚後,你總會發現自己生氣的次數在升高。因為彼此的熟悉了解,你們會對伴侶的要求更加嚴厲,也許同樣的事件,在陌生人面前你可能會表現的彬彬有禮,在 伴侶面前就會表現地令人討厭。
親密和依賴似乎是縱容了伴侶間的無禮行為,而不是體貼周到的表現。隨著時間的推移,伴侶間的相互傷害會給婚姻帶來危害,離婚的時候,大家細數都是都是在婚姻中的不滿。即使那隻是幾件小事,但也會印象深刻而掩蓋好的事件。「壞的力量比好的更有力量。」比如我們會更在意失去的而不是得到的。比如今天伴侶分別誇獎你一次和批評你一次,你覺得你會更容易感受到哪個情緒多一點呢,一般來說都是批評。
實際上,要保持滿意的親密關系,我們或許需要保持至少5:1的獎賞-代價比率。這是根據一位科學家的研究數據表明。如果想要一段滿意單位親密關系,需要更多的獎賞而不是減少代價。如果你做了一件事惹對方不高興,你可能就要做五件開心的事,對方才能原諒你之前令他不開心的事。有句話說得很對,滿意的夫妻關系的發展中,「做愛的次數要大於吵架的次數」,而不幸的婚姻都不是這樣做的。
那為什麼這么淺顯易懂的道理大家卻不知道呢?其中一種可能就是兩人對獎賞和理解的含義有分歧,最簡單的一句話就是「你給我的不是我想要的」,或者對方方在做一些深情的舉動時,疏遠型和恐懼型的丈夫和妻子根本就感受不到對方的深情。他們或許在相互依賴中會感到不舒服,原因之一是他們沒有意識到親密感是令人愉悅的。
我們在親密關系中會表現出兩種動機:一種是接近:我們想要獲得正面的結果,期待渴望的結果。另一種是迴避:我們會試圖避免負面的關系結果。
雖然兩種動機的存在,但並不代表它們是正反的兩面,而是各自獨立的在起作用。
一段親密關系中,愉悅和痛苦是並存的。接近動機的人會關注伴侶之間所採取的親密的舉動,為自己做的一些滿意的事,比如為了讓對方高興,陪她看一場自己不喜歡的事。他會更願意去做。而迴避動機的人可能會關注對方與自己的一些沖突,試著去避免,也感受不到更多的親密。有時接近雖然甜蜜但也會不穩定,有時迴避是安穩但不幸福。只有兩種共同起作用,才能收獲一段滿意的親密關系。
人類動機的自我延伸模型的核心思想,該理論認為,能擴展我們的興趣、技能和經驗的伴侶關系就能吸引我們。
一段長久的親密關系中,我們會討厭一成不變的生活。大家都變得越來越熟悉,沒有一絲的新奇感。只有兩個人都保持成長的狀態,一起去嘗試更多的提高親密關系的發展,一段感情才不會淪為平庸和單調。
記得很早之前,在電視上看到一位結婚10年婚姻很幸福的男性,問他保持婚姻幸福的秘訣是什麼,他的回答是:「婚姻沒有什麼秘訣,我們每個人都會變,去年的你和今年的你是不一樣的,我們永遠能發現對方身上不一樣的地方。這樣我們就不會厭倦和討厭對方。」現在想來,他們是共同成長的,就是一本書,它不斷地吸引著你去發現對方身上的優點,也不斷地促使著你去嘗試更多的方法來提升自己的魅力。
在戀愛期間,我們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景:剛開始兩人很甜蜜,恨不能無時無刻地粘在一起。但到了中期階段,大家都會遇到一個平靜期,大家變得不像起初那麼甜蜜了,感覺關系沒有一點兒進展。這會讓人擔憂,但不應該感到奇怪。
根據關系紊亂模型,隨著新伴侶開始習慣於他們日益增加的相互依賴,我們應該預期到會有一個混亂和調整的時期。
因為隨著親密關系的深入,他們打破了自己生活的常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可能周末一方想要留在家裡,另一方卻想出去和朋友一起。這樣會打破彼此的計劃與安排。這種時候,如果是中等親密關系,伴侶會慢慢學著調整和適應彼此的新角色,可能會出現一個調整和重新評價的動盪期。兩人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都在摩擦碰撞,怎樣找到新的相處模式,都是混亂無章的,兩個人都需要付出努力來改變自己去找到舒適的模式相處。如果隨著親密關系進一步的增加,則隨著疑慮減少、朋友調整和伴侶間新的相處模式,關系就會安定下來。兩個人都得到了對方的認可,滿意度會重新開始但卻緩慢地增長。
通過研究觀察那些夫妻的親密關系,在結婚前兩年之後,過渡期會上升到一個高峰期,每對夫妻都會感覺到滿意度下降,有些夫妻下降的更快。這方面男性和女性是一樣的,但結果更糟糕的事,在過渡期的這段時間,滿意度也下降了。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現象呢?這里有幾個原因:首先,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怎樣才能顯得彬彬有禮,體貼入微,如果我們願意我們就能做到,但這需要花心思。一旦求愛成功或關系穩定,人們或許就不願去努力一直保持風度翩翩。
其次,相互依賴會放大摩擦和沖突。因為對伴侶的依賴,我們彼此帶給彼此的獨特與寶貴的獎賞,這樣也就表明,他們帶來的挫折感也更加傷害彼此,即使是無心的。就像比如是工作上的壓力,如果是其他人,那麼對你的影響就不會那麼大。
第三,親密意味著伴侶了解你的秘密、缺點和劣勢。如果發生沖突,這些都是傷害對方的武器。但是即使這些是無心的,可還是比其他人更能傷我們的心,傷害你最深的那個人或許往往就是那個你最在意的人。
第四,每個人都知道結婚後還是會存在很多矛盾的,但婚後還會有意料不到的麻煩。第一個意外就是,我們自以為知道的事情真相。在前面章節里提到的「致命吸引力」就是一個例子,在婚前可能你被他的一切所吸引,婚後才發現,他就是一個渣男,在很多方面都不負責任,在孩子教育方面也有嚴重缺失。另一個意外就是孩子,你會發現那些你根本不知道的討厭的事。為人父母是一個考驗夫妻伴侶親密關系的挑戰。孩子還沒有出生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做父母很有趣,自己的孩子很可愛,兩人會因為有了孩子而更親密。但現實卻不是的,養育孩子是無休止的工作,夫妻一起快樂相處的時間也減少了,沖突也越來越多。這是親密關系的滿意度也會急劇下降,女性尤為明顯。所以,如果結婚之前沒有預料到這些,那麼肯定會大吃一驚的。
雖然婚姻關系與我們想像中的親密無間、快樂無憂的生活相去甚遠,這之間的落差會覺得自己被受騙上當了,有時可能不這樣認為。但婚姻生活是需要我們用心經營的,仍需努力奮斗和無私奉獻。如果一味地對婚姻生活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那麼最後一定會失望。
所以,由於缺少努力;相互依賴的放大鏡作用;對敏感信息通達的的武器;不受歡迎的意外;不現實的期望,人們不能維持親密關系開始時那樣的關系,在結婚頭幾年都會滿意度下降。這些都是親密關系的正常發展階段,不要以為你就不會遇到。有時對要遇到的親密關系的矛盾和現實,有個清晰的認識和了解,能更好地應對和避免減少這些將要發生的事情。
這一觀點也提醒我們在親密關系中,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珍惜自己的伴侶,給對方更多的獎賞和責任心。
婚姻是需要經營的,在一段長時間的親密關系中,我們要接受這些變化,沒有人能永遠一直保持激情。在磨合期,需要兩個人的共同努力。
相互依賴理論好像聽起來在親密關系中,我們只享受自己能從中得到什麼,雖然聽著好像不那麼好,但卻很實用。其實在很多其它方面,我們也同樣希望伴侶能夠興旺發達。
在親密關系中,我們想要留住對方,如果雙方的依賴程度是一樣的,那麼你們的關系是有利的。如果你珍視這一段感情,你就要提供更高的價值使對方留下來繼續保持這段感情。即使作出一些努力和犧牲,最後還是有利於自己的。即使人性本貪,但在親密關系中,為了得到更多的獎賞,人們還是會有溫情和體貼周到。
交換的親密關系:得到的利益要及時償還。
交換關系的彼此都不喜歡彼此欠債,共同做出的努力要彼此貢獻,認為只有自己在所得是才會關注他人的我需求,拒絕別人也不會感到愧疚。這種關系一般存在於陌生人和熟人之間。
共有的親密關系:對彼此需要的相互應答。
共有關系的人不會計算為對方付出的代價,他們更關注伴侶的幸福。即使得不到回報,需要一些犧牲,他們也會關注伴侶的需求,讓伴侶感到幸福。結果是收獲更高質量的親密關系。人們喜歡這種共有的婚姻關系,有價值的戀愛關系通常是共有關系,這種關系和適用於友誼。
在共有的親密關系中,大家也是期待對方的獎賞,但方式不一樣,他付出的是期待更長久的回報,而不是及時回報。本質上和交換關系是一樣的,但做法不同,收獲也會不同。所以相互依賴理論揭開了一個道理:如果想要別人對你好,你必須先要對別人好。
越來越明白,在一段感情中,不要去計較自己為對方付出了多少,對方回報了多少,這樣就變成了雙方都是用共有關系的方式交往。真的對一個人好,就要不怕付出,只有你真的付出了,讓對方感到幸福,反而能收獲更多的幸福。
一段滿意的親密關系中,雙方彼此的公平理論是成比例的,也就是說,你的貢獻和與她的貢獻是相似的。
並不是說要相等的獎賞,而是如果他們的貢獻不同,就很難達到公平。根據公平理論,只有在伴侶貢獻較多,親密關系才是公平的。
如果一方過度獲益,或者收益不足,都會造成關系的不滿意。過度收益方的伴侶會覺得自己受之有愧,收益不足方也會覺得自己付出太多一直得不到相應的回報。
雖然有影響,但如果一段關系順利,雙方不會去在意這些,往往是一段關系不滿意的時候,大家會在那裡計較了。
如果收益不足,你可以改變自己的貢獻值或者恢復實際的公平。如果這樣失敗,就調整自己的認知,使自己相信現在的關系是平等的,如果這樣也失敗,只能放棄關系去別處尋找婚戀情。你是收益不足方,你當然可以去改變,那如果是過度收益方,你會改變嗎?
根據調查研究表明,過度收益會造成某些不適,雖然很滿意但關系不一定就好。另外一些數據卻不符合公平理論,因為沒有人不喜歡得到過度收益。或許是之前收益不足,現在過度收益。這方面不太有確定的數據比較。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在關系滿意的時候,大家不會在意公平理論,而不滿意的時候會在意公平理論。
在很多人的認知里,一個人要是愛一個人就要付出自己的全部,很多女生會享受男生對自己的關愛,反之,男生也如此。如果他們喜歡這樣的關系就不會說誰愛誰多一點了。其實說到底,還是要相互付出,不能差距太大。這樣才能擁有一段滿意的親密關系。
因為親密關系的相處會孕育出忠誠,想要持續親密關系的意圖。忠誠的伴侶會相互分享、支持、誠實、信任對方,這些都是與正面品質相聯系的。他們會計劃未來的生活,但也有一種忠誠是和負面品質相關的,痛苦的伴侶也會忠誠對方,並不是不想擺脫原狀,而是他們覺得就改那樣做。
我們會因為什麼而忠誠一段感情呢?這里研究者們制定了一個表格。
滿意水平、替代伴侶的質量和投入數量三個方面來決定忠誠程度而使人願意留在一段親密關系中。
忠誠還不止一個單一的概念,也有三個類型。第一個是個人忠誠,即人們受到伴侶的吸引,親密關系令人滿意,而希望關系繼續時表現時的忠誠。第二種強迫忠誠,即離開關系的代價過高,人們覺得不得不繼續現有關系時表現出的忠誠。第三種**道德忠誠,即來自伴侶或親密關系的道德責任感。他們認為為了責任和道德,是不允許自己違背誓言的。
在一段忠誠的親密關系中,個人忠誠是最強烈的。但另外兩種也會受影響。有些夫妻雖然不再相愛,但因為責任還是不會離開這段關系。
在親密關系中,忠誠的人會為了長久的幸福更願意付出努力。忠誠的人會促進順應性行為,他們會克制自己不以憤怒來應對對方的憤怒,他能容忍伴侶的迫害性行為,不是軟弱而是自我約束,避免更多的爭吵。忠誠的人還會表現出更多的犧牲願意,為了關系的融洽,做出適當的妥協,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也會克制自己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忠誠的人還會認識到優越感,他覺得自己的親密關系比其他都要好,自己在親密關系中享受更多的獎賞。
在相互依賴的關系中,我們相互這樣做,會促進關系的愉悅。雖然我們內心根本上是貪婪的,但對待好友和愛人常常是無私的、體貼的河關愛的。
也許以經濟學的理論來分析一段親密關系會讓人覺得太理性。但這些研究確實對我們的親密關系是很有幫助的。我們細細去觀察生活中的親密關系,善於發現這些,我想我們可以明白在一段感情中自己是怎樣的和應該怎樣做。
㈡ 婚姻的經濟學意義是什麼
愛情在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贊頌為人間最美好、最崇高的東西。然而,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個問題,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在文學家眼裡,愛情是兩顆心靈碰撞出的激烈火花;在哲學家眼裡,婚姻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在社會學家眼裡,家庭是社會的一部分,婚姻是一種社會形式;在政治學家眼裡,付出與利益是對等的,而婚姻是一種政治行為;在生物學家眼裡愛情婚姻與植物授粉、動物交媾大致相同,都是為了繁衍後代。如果用經濟學的眼光看,那麼愛情婚姻又是什麼樣的呢?
婚姻是一種社會現象,但更多的時候卻是一項經濟行為。上帝創造出了男人和女人,男女之間在生理上存在需求關系。男人和女人分別是對方最大宗的消費品和客戶;男女雙方都擁有自身的完全產權,在婚姻中是單個的經濟自由體。婚姻也是一種買賣,只不過交易的內容是對方的性別差異、物質金錢、權力名聲、容貌才氣等。所以,愛不會平白無故地產生。
人們在選擇結婚對象的時候是有一個參照系數的,其實主要有三個方面:外在條件、社會條件和物質條件。這就是婚姻需要的成本。
年齡、身高、容貌、健康等都屬於主要外在條件,學歷、地位、家庭背景等都屬於主要社會條件,收人、財產、職業等因素都屬於主要物質條件,這些都是我們在婚姻生活里的投資。這些資產有的屬於增長型,比如金錢財富、品質,有的則屬於減少型,比如容貌、身材,而一個男人或個女人擁有的社會條件和物質條件的增減是可以憑經驗進行預測的。
男人對女方的選擇較為看重容貌、才情,一般來說,容貌能夠給男人帶來視覺上的滿足感,才情能給男人帶來身心上的愉悅感。女人因其先天的生理構造,在社會生產生活和經濟上處於弱勢,所以比較重視婚後的物質支撐,更看重男方的社會條件和物質條件。當然,這些成本的關系可變性很強。有的人很有錢,可能會把對方的社會地位、年齡、美貌等當成重要的參數,而對對方的物質條件則不那麼在乎,富翁找年輕美貌的女子就是這樣的現象。一些年輕帥哥為何選擇年齡較大的富婆做老婆呢,其實這就證明了人要是缺錢,就會把錢看得很重要,可謂各得其所。為了把婚姻的最大效用發揮出來,理性的個人總是在自身客觀條件的約束下選擇合適的對象。
正因為婚姻也可以說是一種交易,所以結婚的目的就在於獲取婚姻中的最大效用。結婚給人帶來的收益大體上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能獲得性的滿足和情感的寄託
這是婚姻最基本的功用,在婚姻的前提下的性才是合法的、符合社會和道德標準的。找到一個更好的情感寄託也是結婚的一個功用,對方可以給自己帶來生活的快樂,即婚姻帶來的安全感和舒適感。
2、促進資源的充分利用
男人和女人在能力與收入方面存在差別,可以通過男女互補促進資源的充分利用。因為會分工不同,比如住房和傢具,一個人生活用一套,兩個人生活也是用一套。再比如男主外女主內,或者女主外男主內,往往比每個人既主內又主外效率更高。並且,通過婚姻的形式可以使雙方的收益達到最大。
3、能互相幫助,提供更好的人力資源協作
其實,婚姻也可以說是一種合作關系,因為無論男女都要在合適的崗位上才能發揮其最大的價值,並且完成工作也需要對方的幫助。比如妻子喜歡做飯,丈夫願意洗碗,那麼分工就出來了,這就是一種很明顯的合作關系。同時,這種細致的分工還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復勞動,大幅提高合作效率。
4、能起到保險的作用
夫妻雙方有人病了,另外一個人就要照顧;雙方有一方失業了,另一方就要在經濟上幫助對方;一方在生活中缺乏的技能,另一方可以彌補,等等。
5、可以分享家庭商品增值
婚姻作為耐用消費品,其功用會越來越強,比如感情的累積、家庭財富的增加、相互交流帶來的樂趣,具有日積月累增值的特點,也就是說婚姻的價值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累積。有很多人選擇結婚就是為了生育孩子。
既然婚姻給人帶來的益處那麼多,那還有什麼理由選擇不結婚呢?當然,風險性也在婚姻中普遍存在。一般來說,婚變是婚姻中最大的風險,這種情況多是由於男人在外面拈花惹草造成的。通常情況下,這主要是因為在婚姻中女性的折舊率高於男性,所以男人才會去外面尋找新鮮感。
隨著時間的推移,婚姻的新鮮度也會一點點降低。比如,一個飢餓的人吃包子,第一個最好吃,最有感覺,而越吃越會覺得一般般,吃飽以後再吃的話,就會惡心嘔吐,從而對這種食物產生厭倦感。初嘗禁果的滋味每個人都會記憶猶新,但是一旦形成婚姻,時間久了,感覺就沒了。既然在一起味同嚼蠟,還不如各自另覓甘果,離婚也就順理成章了。
如果一個女人足夠聰明,她首先應該做到的就是讓婚姻保持新鮮感,努力從各方面提升自已,讓自己的美好形象在丈夫眼中永不褪色。如果婚姻不能給男人想要的東西,那麼他們就會另做打算,去外面尋找。女人必須學會關懷和理解男人,學會營造一個溫暖的家庭環境。
結婚後才發現對方並不適合自己,這是婚姻的另一個風險性。然而,婚姻並非兒戲,不是你說不滿意就可以不要的。經濟學上把這種現象叫做信息的不對稱。譬如,在二手車市場上,買車的人總是不如車主了解車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買主難免會吃虧。男女戀愛過程中,都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給對方,那些對自己不利的信息總會有意無意地隱瞞,如掩飾自己的缺點,張揚自已的優點。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快地找到結婚對象,而且人一旦喜歡上了對方,就會把對方理想化,正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
有一些信息是很難捕捉到的,比如性格好不好、對於父母孝順不孝順、自身的發展有沒有潛力等,這些都是短時間內很難看出來的。可一旦結了婚,兩人就進入了制度框架的約束內,在婚姻的約束之下,雙方的缺點就會慢慢暴露出來。如果這些缺點沒有什麼原則上的問題也無所謂,小吵一下,一般能夠繼續維持下去。倘若是嚴重影響到婚姻生活質量的缺點,那麼就只能重新選擇或者艱難忍受了,畢竟離婚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淡定的女人一定要在婚前對上面的情況多些了解,把自己和對方的資本都認識清楚,當雙方都能接受了,再開展戀情。輕率地進入婚姻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只會讓自己看不清現實,也自然看不到將來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所以,好好地認清楚婚姻,好好地經營婚姻,是每個女人都應該認識到並且努力做到的。
㈢ 從經濟學角度看婚姻是一場赤裸裸的交易,婚姻的本質是交易嗎
其實不得不說的是,婚姻的實質應該是感情關系的確立,也正是因為如此,兩方意味著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對他們來說婚姻更有利於新家庭的穩定性,所以從某些意義上來講,單純從經濟角度來看待婚姻是不正確的,而且婚姻的本質也並非完全意義上的交易,所以可以從下幾個方面出來思考問題。
3,婚姻的本質並非完全意義上的交易,而對於人類社會來說,盡管真愛越來越少,但並不代表著婚姻就一定是交易。其實不得不說的是,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婚姻的本質確實是利益之間的交易,所以本身也無可厚非,但是我們人類社會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一方面,因為繁育後代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和個人內心深處的愛情需求,所以更需要婚姻的確立兩人的關系,所以從某些意義上來講,婚姻的本質並非是交易,而是兩個人關系的確認。
其實不得不說的是,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婚姻確實是一場赤裸裸的交易,但對我們來說婚姻的本質並非交易,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確實導致婚姻也摻雜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和各方面的利益,但是在真愛面前,婚姻是一種依靠,是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所以意味著承擔養育家庭的責任。
㈣ 大學生談戀愛的經濟學分析
大學生談戀愛的經濟學分析
愛情作為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已經被無數前人吟詠過,留下「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諸多的慨嘆。在大學里,戀愛早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在操場上,在圖書館里,在教學樓里,在食堂里,我們都會看到很多對的情侶。現在呢,我們想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大學生的談戀愛問題。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大學生談戀愛的問題,我們必須遵循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一、經濟個體是理性的 二、經濟資源是稀缺的。
一,大學生談戀愛的現狀分析
1.供求分析
如果把愛情必做產品的話,我們每個人既是供給方,又是需求方,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當男生的供給=女生的需求,女生的供給=男生的需求,這時候供求平衡,即雙方相互滿意,這里的供求平衡不是指數量上的平衡,而是指男生(女生)的人品,外貌,學習等的供給滿足一個女生(男生)對這方面的需求,於是兩人開始戀愛,他們都實現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雙方因為戀愛而實現了一個帕累托最優。這就是某些大學生戀愛的一個原因。
2.稀缺性分析
在華科那樣的工科學校和我們財大這樣的財經類學校,男女比例大大失調,戀愛需求的無限性和男生或女生資源的有限性,使得有的人想戀愛卻沒有相應的資源,或者為了獲得這種資源,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從而有的人還是單身。這就是有的大學生還沒有戀愛的一個原因。
3.信息不對稱和博弈分析
當一個男生對一個女生有好感,但不知道那個女生是否也同樣喜歡自己,這是一個比較難於解決的一個信息不對稱問題,男生可能會是很痛苦的,因為他不知道是否該表白,該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表達,同樣對於女生也是如此。這個時候需要第三方的信息傳遞,無論是通過第三方,抑或是直接交流,誰先表白都要冒一定的風險,這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如果對方不接受,那是一件很傷自尊心而且極沒面子的事,為了避免這種窘境的發生,雙方都容易選擇的自己的占優策略——互不表白,認為這是自己的最優狀態。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博弈的圖,這個一個男生在猶豫要不要向一個女生表白,如果他表白的話,女生接受他,他的效用是2,如果女生不接受他,他的效用是-3,;如果他不表白的話,但是那個女生喜歡他,他的效用就是-2,如果那個女生不喜歡他,他的效用就是-3,由於信息不對稱,他不知道那個女生喜不喜歡他,所以他表白的總效用是-1,不表白的總效用是1,於是他會選擇不表白,對於女生要不要向男生表白也是這樣。這也是有些大學生還是單身的一個原因,但倘若對方都有意願,這種狀態實在讓人惋惜啊。
4.邊際效用遞減分析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指在單位時間內,隨著消費同一商品的數量的增加,消費者所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遞減的。如果把戀人也看做某種程度上的商品的話,我們會發現這個規律會很好的解釋大學生戀愛中的感情越來越淡或者得到後不在珍惜的現象。戀人們相處,實際上是一種彼此持續消費的過程,當他們在一起越久後,邊際效用自然就逐級遞減了。當這種效用遞減到再也不怎麼想跟對方在一起的時候,離分手也就不遠了。不過這里要強調「持續」的重要性,在不持續的時候這個規律是未必適用的。這是大學生戀愛中遇到的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
(這樣說的話,也許會有同學提問這樣的問題:再美好的愛情豈不是都要煙消雲散么?不過,倒也不用太擔憂。首先,現實中的愛情有著諸多的影響,不僅僅是從經濟學角度分析那麼簡單。其次,即便僅從經濟學角度來講,也並非束手無策:對於邊際效用遞減可以通過生活多樣性來沖淡,也就是說生活不僅僅是愛情,不用一直泡在愛情里不能自拔,應盡量避免對其過度依賴及持續消費)
二. 大學生談戀愛帶來的費用(壞處)
對於戀愛雙方(私人費用)
1,機會成本就是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而所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如果我們四年不戀愛,我們的最大收益是什麼?
學習方面,因為我們不必花時間精力戀愛,我們有更多的時間來學習,考證考研。
人際交往方面,在大學里看到很多的同學和戀人們出雙入對,除了在宿舍的時間,幾乎每時每刻都在一起,一旦戀情破裂,就發現自己變得孤單一人,由於長時間的疏遠,已經和室友同學有了隔閡。對自己的人際交流有不利的影響。
鍛煉能力方面,如果不戀愛,我們會有更多的時間來參加一些社團,社會實踐等活動,能夠鍛煉自己的組織能力等。
2.顯性成本是指廠商生產過程中所實際發生的各種,這類成本通常與資金的實際流動相聯系。
金錢成本(一起出去吃飯,一起出去玩 女生和男生的打扮 節日送的禮物 )
時間成本(男生陪女生逛街 女生要看男生打籃球 出去玩的時間 )
精力成本(男生和女生都竭盡全力表現自己優秀的一面,花精力想一些辦法給對方驚喜)
減和博弈是指博弈雙方的利益都有損害。比如戀愛中很可能出現兩個人一起逃課去逛街,或者拌嘴吵架等等,對雙方的利益都有損害,這也就是很明顯的減和博弈。
3.沉沒成本是已經發生而無法收回的費用。一旦人們做出選擇就會投入精力、時間和物資,如果發現選擇錯誤,就會使得以往投入變得一文不值。昨天喝下的牛奶不能解決今天的飢餓,更不要為面前打翻的牛奶而哭泣——卡耐基。所以當我們發現這段戀情不是正確的選擇是,應該絕對理性,不要因為沉沒成本而捨不得放棄。
4.交易成本:我們可以將男女雙方戀愛關系的建立看作是男方擁有對女方的產權(雖然產權是指經濟所有制關系的法律表現形式,但在這里作一個抽象性比喻)。而產權的建立和維護不是免費的,而是需要雙方付出交易成本的,上述所說的機會成本,顯性成本等都可以算是為了建立產權和維護產權所付出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取決於信息的不確定性,如果把了解對方的信息看成是一項交易的話, 隨著戀愛關系的深入,想要更進一步了解對方的信息,所需的交易成本越來越大。(因為一開始不了解花一點的金錢就可以了解到很多信息,隨著了解的深入,越來越難獲取到信息)
對於其他人(負外部性)
負外部效應是指某經濟主體從事經濟活動時,給其他主體帶來危害,但他們並未為此支付相應成本。例如我們有一對情侶在圖書館一直聊天或者討論題目,對於他們來說有收獲(這種收獲可以是戀愛關系進步的滿足感或者是討論題目收獲的知識),可是對周圍同學帶來了負面的影響。晚上情侶們煲電話粥也會影響室友們得休息,另外在其他公共場合做一些親密舉動也是對社會風氣的一種不良影響,這些都是戀愛的負外部性。
二. 大學生談戀愛帶來的收益
對於戀愛雙方(私人受益)
1. 正和博弈是博弈雙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
生活充實:談戀愛的人的業余活動增多,每逢節假日他們總是會計劃一起出去玩,就不會宅在宿舍,宅在學校
精神滿足:他們不用背著沉重的書包獨闖圖書館,而是有人替他們排除孤獨,甜蜜的愛情使他們在形單影只的同學面前無比驕傲,變得自信。
提升自我:戀愛中男生會很注意自己的能力展現,女生也會更加註重自己的氣質培養,這就會給自己提升魅力與信心。他們在學習方面可以相互請教,相互鼓勵,一起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2. 正外部效應是某經濟主體從事經濟活動時,給其他主體帶來利益,但他們並未為此得到相應的報酬。
別人欣賞到美:情侶們在交往時,都會盡量展現自己好的一面,會盡量打扮自己,可以給旁人美的享受。
體現愛心,參加公益活動:在一起時為了體現自己的愛心,也許會一起參加很多公益活動,雖然自己未得到相應的報酬,但給其他主體帶來了利益。
拉動消費: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個人節制消費、增加儲蓄,可以使個人財富增加。從整個經濟來看,個人減少消費、增加儲蓄會減少國民收入,引起經濟蕭條,因而對整個經濟來說是壞事。相反,個人增加消費、減少儲蓄會減少個人財富,但卻會增加國民收入,使經濟繁榮,對整個經濟來說則是好事。節儉所導致的這種相互矛盾的結果被稱為「節儉悖論」。
大學生戀愛可以拉動內需,大家的普遍觀點都是省什麼不能省愛情!如果戀愛成功,每次約會起碼會找吃飯、看電影這樣的基本節目,這樣說起來,中國電影的票房每年創新高,應該多多感謝愛情的魔力把那些熱戀的情侶帶進了電影院。再說開去,女為悅己者容,沒了愛情,時裝、首飾、化妝品、美容美發這些產業立馬要枯萎;通宵煲電話、發簡訊、不遺餘力地為通訊事業做出貢獻的,絕大多數都是情侶。大學生戀愛,原本吃學校食堂的就要去周圍的飯館,這可以促進飲食業的發展,大學生要到學校附近租房,這也可以帶動學校周邊的房地產業,大學生要去娛樂唱卡拉OK,也可以帶動第三產業,總之只要大學生戀愛,他的開支要比不戀愛的時候大許多,這樣大學生消費的基數就會得到很大增加,這並不是一個小的數目,打個比方一個學校有10000名學生,每個學生戀愛前每月消費700元,戀愛後這個數字就可以達到1000,這就意味著這個學校學生一月要增加300萬的支出,這些錢就會用在各行業促進了消費。
我們的觀點
權衡戀愛的利弊,大學生該不該談戀愛呢?我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我們小組的觀點是支持大學生談戀愛。
1, 大學是我們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時間,如果我們不在這美好的時間里談一場戀愛,人生不免有些遺憾。
2, 也許我們因為戀愛放棄一部分學習時間等一些機會成本,但是如果放棄戀愛去干其他的事,戀愛不也就成為了一種機會成本嗎?而且大學戀愛這種機會成本也並不低,因為大學時代大家思想已趨於成熟,心靈也比較單純,沒有太多的物質要求,相對日後繽紛復雜的社會更容易找到一份純潔的愛情。所以我們在考慮機會成本而選擇不戀愛的時候,也要想一想不戀愛帶來的機會成本是不是會更大一些。
3,雖然戀愛的交易成本很高,但是我們在此時贏得了產權,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當然也不可能有沒有成本唾手可得的戀人,大學生沒有那麼多的錢來保護自己的愛情產權時,處於這種壓力下,便不得不想辦法,比如出去做家教,找兼職,來承擔自己的經濟壓力,這樣也有利於鍛煉自己的社會能力,讓自己提早適應社會。
4,雖然大學生談戀愛會花費金錢時間精力,但退一步說,現在不戀愛將來還是要戀愛的,你怎麼會知道將來的費用不會比現在的大,也許你覺得你將來能有更好的條件來戀愛,其實現在你也可以具有戀愛的條件的。現在不拿出時間來談戀愛,以後就得拿出時間來相親」時間成本也都是會付出的,現在我們需要時間學習,以後就不需要時間來工作嗎?
5,追求異性的道路就是一場與別的同性的博弈,資源是稀缺的,所以要想得到自己的愛情,博弈雙方都必須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魅力,這樣對博弈雙方都是有好處的。在男女雙方的博弈中,雙方都會去試著習慣對方的習慣,學會忍耐和包容。比如男生喜歡看足球賽,女生喜歡看偶像劇,他們想在一起過周末的話,就必須商量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在這個過程中,雙方心態會更加成熟,更會為他人著想,而不是一味的一自我為中心。
6,大學生戀愛能有效促進消費,個人增加消費,減少儲蓄會減少個人財富,但卻會增加國民收入使經濟繁榮
㈤ 經濟學上看婚姻的本質是商業合作,你覺得婚姻應該是什麼
經濟學家說從經濟學的角度來思考,婚姻的本質就是商業合作。這一言論十分新穎,也引發了很多人對婚姻的重新認識。
有些人認為經濟學上確實如此,雙方共同買房、生活、養育孩子,共同承擔經濟責任。
有些人認為這種說法太過無情,婚姻是家庭、是夫妻、是愛情的升華。
我認為婚姻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築,是以經濟基礎為核心的感情升華。
另外,婚姻還具有人生意義的特殊性。
普通的商業合作和愛情對於人生來說都只是一個片段,然而婚姻卻是人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對於整個人生而言,這不只是重要的決策,更可能影響到未來的全部生活。
因此,我們的婚姻不僅要重視經濟基礎,也要重視上層建築。兩個人都要尊重契約關系、商業兼感情合作度過美滿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