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變動是什麼
影響經濟結構形成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社會對最終產品的需求,而科學技術進步對經濟結構的變化也有重要影響。近代中國經濟結構變動有以下幾個方面:
㈡ 關於近代中國的經濟結構
從我國建國到現在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的地區經濟的發展可以說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即從建國初到1978年的改革開放,這段時期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平衡時期;第二個階段是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到1999年,這個階段是我國重點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從1999年到現在,國家先後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加快發展中部地區」等戰略措施,這個階段是我們各地區協調發展的時期。
中國的經濟結構
1978年以前的中國經濟,農業基礎薄弱,輕工業和重工業比例失衡。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通過優先發展輕工業,擴大高檔消費品進口,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中國的經濟結構趨於協調,並向優化和升級的方向發展。中國各產業之間及其內部的比例關系都有了明顯的改善,其中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第三產業比重上升;國民經濟總量增長從主要由第一、第二產業帶動,轉為主要由第二、第三產業帶動,第二產業的增長構成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整體產業結構變化的同時,各產業內部的結構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純農業產值比重下降,林牧漁業比重上升;在工業內部,輕重工業結構正逐步由偏重「消費補償」的輕型結構,向「投資導向」的重型結構升級;在第三產業內部,交通運輸業、商業等傳統產業比重下降,房地產業、金融保險業、電信業等迅速發展。
㈢ 近代中國的經濟結構包括哪幾種類型
1、經濟組織結構、產品結構、人員結構、就業結構、投資結構、能源結構、材料結構
2、經濟結構是個經濟系統,系統中各個要素之間互相關聯、互相結合,有著數量對比關系。研究任何一個經濟結構,不但要重視它的要素特性及其結合形式,同時也要重視它的比例關系。一定的社會經濟和技術條件,要求與它相適應的一定的經濟結構。
3、經濟結構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都是有機聯系在一起的,具有客觀制約性,不是隨意建立任何一種經濟結構都是合理的。影響經濟結構形成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社會對最終產品的需求,而科學技術進步對經濟結構的變化有重要影響。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結構是長期形成的,其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適合本國實際情況;
4、是否建立在堅實的經濟可能性之上;能否充分發揮一切經濟優勢;能否充分利用國內外一切有利因素;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財力和自然資源;能否保證國民經濟各部門協調發展;能否有力地推動科技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高;是否既有利於促進近期的經濟增長又有利於長遠的經濟發展;能否取得最大經濟效果和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需要。
㈣ 近代社會中國存在的各種經濟成分分別是什麼狀況
1、封建自然經濟
(1)自然經濟,也稱小農經濟,表現為農耕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主要滿足自我消費和基本的生存條件。帶有保守性,抵制商品經濟。自然經濟的對立物是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
(2)封建自然經濟是在外國經濟侵略和本國資本主義等新的經濟成分的沖擊下逐步瓦解的。鴉片戰爭後,自然經濟開始在沿海地區解體。其發展趨勢是逐漸走向衰落接替,但整體而言這是個長期過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公有制完全建立起來,才有了徹底改變。
2、外國資本主義經濟
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實質是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為了搶占市場和掠奪廉價原料,其擴張過程與軍事侵略和殖民統治息息相關。
(1)鴉片戰爭前主要是鴉片貿易。
(2)鴉片戰爭後到甲午戰爭前主要以商品輸出和掠奪原料為主,也有部分早期資本輸出,但數量不大,為商品輸出服務。
(3)甲午戰爭後到一戰前,向帝國主義過渡的列強的經濟侵略變為資本輸出為主,商品輸出為輔。
(4)一戰期間,由於列強忙於戰爭對經濟侵略放鬆,使日本乘機擴大投資和侵略,一度形成獨霸局面。
(5)戰後,列強卷土重來,門戶開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6)抗戰時期,淪陷區的日本殖民地經濟形成,在「以戰養戰」目的下對淪陷區實行野蠻的經濟掠奪。
(7)抗戰勝利後,美國獨佔中國商品市場和投資市場。
(8)新中國建立後,肅清了其在華的經濟侵略勢力。
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實行經濟侵略和掠奪,壓制和排擠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是中國貧困和落後的根源,並使近代中國經濟呈現半殖民地化的特徵。同時也瓦解了自然經濟,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近代化進程。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具有「破壞性」和「建設性」的雙重作用。但破壞性是主要方面。
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與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和封建自然經濟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勾結和依賴。
3、官僚資本主義企業
(1)洋務企業
a.洋務企業具有明顯的半殖民地特徵, 對外國資本主義有依附性。但也有一定歷史進步性,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b.洋務企業是中國早期的官僚資本主義企業。清政府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目的和官僚式的管理運營,使其具有封建性;;採取機器生產,民用企業又面向市場,又使其具有資本主義色彩,是中國近代化的起步和表現。
(2) 四大家族企業
a.四大家族對外依靠英美帝國主義,對內利用國家政權進行掠奪和控制而產生發展的,是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其特點與洋務企業有相似之處。
b.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逐漸建立起官僚資本對國民經濟的統治地位。
c.解放戰爭爆發後,國統區經濟趨於全面崩潰。
d.新中國建立後, 53~56年三大改造中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
4、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先天不足」,使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它是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的經濟基礎,也是無產階級壯大的前提之一。近代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難以獨立發展,其發展前提是政治上的民族獨立。
(1)鴉片戰爭前,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已經產生和緩慢發展。戰後自然經濟逐步解體。
(2)19世紀七十年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興起。
(3)甲午戰爭後,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初步發展。(4)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進入發展黃金時期。
(4)20世紀三四十年代,官僚資本主義經濟逐漸壟斷社會經濟,日本侵華和戰後美國加緊對華經濟侵略,民族資本主義工業陷入困境。
(5)新中國建立後,53~56年三大改造中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公私合營。
5、新民主主義經濟
新民主主義經濟也是中共領導下的根據地、解放區經濟。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是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經濟。(主要由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和私人經濟三部分組成。)
(1)抗戰時期,開展大生產運動,為抗戰奠定了物質和政治基礎。
(2)通過三大改造,新民主主義經濟最後終結,社會主義制度在全國基本建立。
㈤ 中國近代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經歷了哪三個主要階段
一、中國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
1.鴉片戰爭以後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2.第二次鴉片戰爭後
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並伸向內地,方便了它們傾銷商品、掠奪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3.甲午中日戰爭後
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
二、中國近代工業的興起
1.近代軍事工業的創辦
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設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成立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經營的天津機器製造局。
2.近代民用工業的創辦
洋務運動後期,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洋務派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規模較大的有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設立的開平煤礦、張之洞在湖北設立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等。
三、近代外來企業在中國的發展
1.鴉片戰爭後,來華商船增多,為了維修船舶,外商投資擅自設立船塢。為掠奪中國的原料和勞動力,外商創辦了各種加工廠,如磚茶廠、繅絲廠等。
2.從19世紀60年代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在中國投資經營輪船公司,如美國旗昌輪船公司、英國太古輪船公司等。
3.甲午中日戰爭後,由於《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其他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的條款,爭先恐後在中國開設工廠。這些廠礦企業的特點是:資金充足,規模大,技術新,管理先進,產量高,成本低;在中國近代廠礦企業中,居於壟斷地位。這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4.《辛丑條約》簽訂後,帝國主義擴大了在華投資辦廠的規模。
5.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帝國主義擴大對華資本輸出,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金融財政和重工業。
6.1938年,日本在中國成立「華北開發會社」與「華中振興會社」。日本侵略者將礦業、鋼鐵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等定為「統制」事業,由日本公司專營。
7.新中國成立後,根據不同情況接收了帝國主義在華企業,肅清了帝國主義在華經濟侵略勢力。
8.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採取合資經營、外商獨資經營等多種形式吸收外資。中外合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在中國發展起來。
四、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歸宿
1.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
(1)條件: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一方面摧殘了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截斷了中國資本主義獨立發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分解著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擴大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某些客觀條件和可能。
(2)標志: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開始引進外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機器,投資於近代企業,中國資本主義工業在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興起。如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縣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都是早期著名的民族資本主義企業。
2.初步發展(19世紀末)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清政府為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中國出現了一個興辦工業的浪潮。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
3.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1912~1919年)
(1)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②辛亥革命使民族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地位有了提高,南京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激發了他們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③民國初年出現各種實業團體,形成了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新熱潮。
(3)特徵:這一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雖然取得較大的發展,但仍然受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帶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徵,主要表現為:
①民族工業的發展主要是在輕工業方面,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
②民族資本與外國資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帝國主義的控制下,民族工業不可能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③民族資本與封建經濟相比,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絕對優勢,這使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極大的束縛。一些資本家和地主在向近代工業投資的同時,並不放棄土地和其他封建剝削。
4.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挫折
(1)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實行統制經濟政策,民族資本受到官僚資本的擠壓和摧殘。
(2)解放戰爭時期,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形成獨佔地位,這對中國的民族資本是個毀滅性的打擊。
5.中國民族資本的歸宿
新中國建立後,合理調整工商業,使民族資本又獲得一次大發展。1953~1956年,我國完成了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民族資本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5)中國近代經濟結構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工業是指在1840~1949年間在中國設立的使用機器和機械動力生產的製造工業,中國近代工業主要的特徵是短暫、快速、發展迅猛。
近代工業的發展雖然已取得了很大成績,也基本把中國推進了近代社會的大門,但由於這個進程不是中國近代因素不斷積累的結果,而是在西方資本主義沖擊下一種迫不得已的選擇,因此它一開始就呈現出了有違近代工業發展一般規律的畸形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