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各種各樣的節日在經濟上有哪些促進的作用
首先,傳統節日活動對促進城鄉經濟運行具有一定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帶來直接的投資效益和巨大的商業消費。近年來,傳統節日最突出的功能是促進經濟發展,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助推器。例如,在中國,上海世博會吸引了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遊客參觀和參與。酒店人滿為患,餐館人滿為患,市場一片繁榮。其經濟效益不言而喻。
其次,它為城市和農村地區提供了潛在的經濟發展機會。要辦好節慶活動,發展節慶經濟,就要包裝自己、提升自己、發展自己、帶頭、吸引美聲、提高自己的聲音。成功的節日活動可以為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難得的發展機遇。巨大而寶貴的財富隱藏在直接經濟價值的背後。
第三,它還具有立竿見影的「黃金周」效應和持久的經濟效益。一個節日會把數以萬計的人帶入當地的旅遊、餐飲、購物、住宿、交通、廣告、通訊、娛樂等行業,可以有效激活主辦方各行各業的消費需求增長。從而形成以節日活動為核心的「同心圓」經濟圈,使生產和消費要素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有序、高效、連續地流動,實現經濟的優化配置。
2. 傳統節日活動使城鄉無形資產得以積累和增值,改善環境和文明
舉辦城鄉特色節慶活動,對挖掘和整理城鄉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品位具有重要作用。特色節日文化活動不僅塑造了一個地區的形象,也成為一個地區的名片。可以說,她是億萬城鄉居民共享的一項無形資產。一個好的有特色的傳統節日文化活動,不僅可以促進優秀文化的交流,還可以提高小鎮的知名度。在不同的國家、地區和城市,人們根據自己的資源和需要開展各種節日文化活動,這是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隨著區域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城鄉知名度的提高,地方或區域無形資產也在不斷積累和增值,從而不斷增強城鎮的實力。
對於在城鎮舉辦的節日、文化活動,在交通設施、公共設施、環境保護、綠化、衛生等方面都有相應的標准和要求。例如,在上海世博會期間,我們美化了上海的環境,改善了上海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提高了上海的改造和管理水平,為上海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節慶文化活動的世界性、藝術化、高科技化的特點,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增強了人們對藝術的鑒賞力,增強了人們對科技進步的渴望。在文明、禮貌、問候的節日活動中,人們的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創新進取、敬業奉獻、團結合作的精神也得到進一步提升。
⑵ 關於假日經濟有什麼看法
假日經濟包括旅遊、休閑、娛樂三種形式,涉及到商品消費、旅遊服務消費和文化消費三個領域。從更高的程度上講,它作為一種休閑消費,既是勞動力價值的體現,又是勞動力價值的提升。
假日經濟的產業體系涵蓋面非常廣,幾乎涉及了第三產業中的大部分行業。除作為假日經濟支柱行業的旅遊業外,商業、餐飲業、娛樂業、體育產業、交通運輸業、影視業、展覽業、廣告業,甚至是彩票都是假日經濟的一部分。
假日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模式,是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閑暇時間日益增多的情況逐漸形成的。增加公共假日和加大公共投資政策是假日經濟繁榮的持續動力。
⑶ 從經濟的角度談談先節日後假日的利弊
到目前為止,我國實行「黃金周」調休假制度已有六個年頭了。據統計,「黃金周」帶動的國內出遊人數達到了中國有史以來的最多人次,累計達8億多人次,實現了巨大的旅遊收入。黃金周也帶動了飯店、餐飲、交通、商業、通訊、娛樂等相關行業的發展。有的地區積極運作,希望把「黃金周」變為「黃金月」。「長假經濟」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是實行「黃金周」的一個主要支撐。
實際上,「黃金周」更多地被人進行經濟解讀。各地在每個「黃金周」後必然發布的經濟捷報,強化了人們對「黃金周」經濟特性的認識。而事實上,「黃金周」的意義應當不止於經濟。「黃金周」凝聚了政府對人民群眾的關心,順應了人民群眾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更充分地實現了公民的休息權,而且人來人往也反映著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景象,提升了國家的國際地位。還有一點更重要,「黃金周」的實行改變了勤勞樸素中國人的生活休閑方式,培養了大批國人定期休假的習慣,使進入21世紀的中國人生活方式更加以人為本和愈加豐富多彩。
然而,由於缺乏對市場宏觀調控的經驗和缺乏全國性的長時間全民統一放假模式管理,「黃金周」集中旅遊的弊病也日益突出:景點人滿為患,超負荷接待導致旅遊資源的過度損壞;交通擁堵,航班、車次、汽運高度緊張,安全事故增多;供求關系的變化,導致旅遊價格上漲;接待量的劇增,使服務質量下滑,消費者利益受損;投訴率的提高,迫使許多旅行社人為壓縮業務量等。難怪不少旅遊者抱怨,「黃金周」期間旅遊不是享受,而是受罪。社會上由此出現了不少否定「黃金周集中全民放長假」方式的觀點,包括也遭到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質疑:「一窩蜂」的休假形式不從根本上改革,黃金周的含「金」量就會越來越低,並指出「黃金周集中全民放長假」存在四大弊端。
首先,「假日旅遊」被限定於「五一」、「十一」和春節三個「黃金周」之內,在時間上過於集中,在我國居民消費能力普遍未達到一定高度的背景下,使「黃金周」的火爆與節日後旅遊市場的清淡形成鮮明對比,不利於旅遊產業長期平穩的發展。
其次,假日的集中旅遊客觀上加大了企業的經營成本。為適應對假日集中的旅遊消費,造成企業硬體設施供給的常年性、穩定性與假日消費需求集中性之間的矛盾,假日期間的供不應求與此之後的供過於求周而復始地出現,為企業安排生產經營帶來了困難。
再次,「假日旅遊」中的供求失衡導致服務質量下降,出現商家損害消費者利益的情況。假日期間商家認為「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有一種「一錘子買賣」的思想,粗放型服務較多。旅遊企業或經營者通常會採取諸如提高旅遊景點的收費標准、降低安全保障及改變旅遊計劃等方法解決供求失衡問題,使消費者權益失去保障,往往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最後,「假日旅遊」使得交通運輸壓力加大,超負荷接待造成景區破壞、文物和環境保護受損,這些都不利於我國整個旅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據全國假日旅遊部際協調會議辦公室發布的2004年國慶黃金周旅遊信息通報:10月3日曲阜三孔接待遊客8.2萬人次,超過核定最佳日接待量的37%;烏鎮全天接待遊客2.35萬人次,超過核定最佳日接待量的135%;10月4日,北京的故宮、八達嶺、頤和園、定陵、雍和宮、鳳凰嶺等旅遊區(點)均超過了核定最佳日的接待量;玉龍雪山接待觀光遊客超過核定最佳日接待量高達94%。
中國全民集中放假模式和國際全民分散度假規律的脫離
除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的四大弊端外,我個人認為「黃金周」集中放長假更主要的問題是和國際不接軌以及和國際上主要一些國家假期規律的脫離。
國際上絕大部分國家一般每年只有一次全民集中放長假時間,如歐美國家一般多是在年底前的聖誕節,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是在春節前後,日本是在每年的五月初左右。世界上很少有國家在一年之內集中全體國民放三次全國性的長周假,更少有國家通過政府發布通知將假期間的兩個周末上移下錯,來將三天的假期延長成七天的長周假。這些國家如遇一年一次的兩三天以上的假期,一般都是企業或政府部門自行決定自己單位是否要將周末上移下錯,而不是一個政府統一的全國性的行為,如歐美國家一年一度最長的全公眾的聖誕節假期,一般都是企業根據自身的情況來決定調休多少個假日。國際上很少有一周之內全國都不上班,許多政府部門和公共服務機構都關門,而且一年之內重復三次全國上下統統放假的狀況。
目前中國採用的是陽歷制,每周休息兩天,這和世界上大多國家是接軌的。中國的大中小學的假期和世界上大多國家也是基本接軌的,每年分為寒暑假,一般冬天一次,夏天一次。歐美不少國家的學校春天還有一周的春假,通常是和一個長周末連在一起的,如復活節等。國外學校的寒暑假等加起來一年有三到四個月,而國外工作的公民帶薪休長假的時間有許多集中在學生放假的寒暑假期間,放假分散,周期較長,更有利於大眾休假,這也基本成了一個國際慣例。一般來說,大部分的國家從二月到六月,九月到十一月都是一年中最忙的時期,生產效率最好,股票市場最活躍,各類產出最多的時候。學生們也是在這個時候學習最集中,最忙碌的時候。為什麼人類會形成有寒暑假的習慣,為什麼全世界的大中小學都要共同在寒暑假放假,這可能和人類在這個寒暑期間工作效率不高,需要多休息和休假有關,而在其他時間全世界都在高效工作,可能會更多出成果,更有利於工作,這是世界近代文明與發展所形成的人類共同作息規律。
目前,日益開放的中國和國際接軌越來越緊密,和國際上的合作越來越多。現代通訊手段使得我們這個世界越來越小,環球同此涼熱。中國今年的國際貿易將突破一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年GDP的70%,可見中國和世界交往的繁忙程度。而就當全世界在每年效率最好的時期高速運轉的時候,中國卻在每年的五月和十月工作效率最好的時候有兩次全國性的全民集中放長假,政府和企業都基本上停止運轉,股市長假期間關門,這對中國的生產效率和對經濟外交往都是很不利的。在這期間,國際和國內都沒有什麼商務上的往來,很多事情都無法辦理,對整個國家來說可能損失更大。
另外就是兩個周末在全國范圍內人為調休的做法對很多企業來說都是不習慣的。實際操作上,在國內的許多機關企業,甚至外企,都將七日的長假放到了九天,甚至十天,因為長假過完要接著在調出的星期六和星期日上班,對很多和國際企業接軌的企業來說無事可干,因為國外公司都不上班,股市也不上班,很多合作夥伴也不上班,所以很多企業索性將應該上班的周六和周日也和長假一塊休了。這個時候你如到北京和上海的高檔寫字樓去,會發現很多外企的門仍然是關著的。所以說,三天的假,變成了七天的連休假,很多又變成了九天的假,一前一後,整個各行各業有差不多十多天才能恢復正常作業和運轉。今年國慶前夕,北京市政協邀請不少海外政協委員和顧問進行座談,其間就有位海外人士談到一到放長假,她就必須回到國內的企業,因為一切都停頓了,海關的貨物也出不去,政府部門也不辦公,上下游合作公司也歇了,她必須回國盯著,以免企業停頓太久對公司和客戶造成更多損失。
不過,也有的國外機構不按國內的長假周末調休時間來進行,如大部分的國外駐華使領館就不把周末和三天休假連起來,在國內的許多國際學校也是只放三天假,很多國外駐華商會也是如此,因為周中的時間世界各國都在上班。在當今這個時代上班越來越不是你把門關起來自己上,而是要和其他人交流,很多工作要同步進行,在全世界正常工作時間中停頓時間太長,會影響整個社會和國家的工作。
另外一方面,五月和十月的黃金時間休假太長,也會影響其他時間的正常工作。現在,中國的五月上旬和十月上旬可以說在全國范圍內不能安排任何正常的工作,很多工作會擠壓到其他的月份。如國際上一般是一夏天的長假完了後和學校開學後,九、十月份是最忙的季節,全世界各行各業又都開始高速運轉起來。然而,由於中國在十月份有十多天無法正常安排工作,會議,訪問等,使得很多工作都安排到了九月份或其他時間。今年九月份,我所在的公司要在北京安排一個研討會,結果所有北京的高檔酒店會議設施全部爆滿,整個九月份異常的忙碌。而十月份前半個月則很多的酒店異常的冷清,甚至北京出名的俏江南飯館,由於十月上旬就餐人少,則上門給許多公司發放大量就餐優惠券,優惠截止到10月15日。
還有就是全國大中小學幾億學生剛剛放完了一個漫長的暑假,九月一開學沒多長時間,節奏又被放慢,又過上了一個國慶長假。假期多是件好事,但假期安排太密很多時候也不利於人工作和休假的節奏和規律。
國內經常有一種說法叫做假日經濟,理由是放長假能夠拉動國內經濟。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楊聖明認為,支出增減與假日長短的關聯性並不大,卻與收入增減密切相關。如果每年支出收入的比例基本穩定,在長假所在的月份中多花了錢,一般在其他月份的開支就會相應減少。有統計表明,「五一」、「國慶」和春節所在的月份是一年中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最多的月份,然而相鄰的月份又是最少的。
⑷ 國慶8天旅遊業火爆,請問假日經濟對國民經濟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滋補了國內消費行業。對於內需有好處,但是畢竟是大家吃喝玩樂,不應長期提倡的。消費行業如果競爭力提升到一定程度,可以把國外遊客吸引過來的,而且可以引領全球各行業生產的。因為生產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了吃喝玩樂。就說生產導彈還不是為了國家安全以期能夠坐享太平。年輕人看到很多好東西產生慾望引發工作動機。看到美好的幸福生活之夢而每天努力工作。某種意義上講如果沒有休息就沒勁幹活。不消費就不知需要生產什麼
⑸ 對"假日經濟"的看法
請參考摘錄一些:
近幾年的五一,十一,春節三個大假,捧紅了一個新名詞---假日經濟。
假日經濟是指人們利用假日集中購物、集中消費的行為帶動供給、市場、經濟發展的一種系統經濟模式。假日經濟的產業體系涵蓋面非常廣,幾乎涉及了第三產業中的大部分行業。除作為假日經濟支柱產業的旅遊業外,商業、餐飲業、娛樂業、體育產業、交通運輸、影視業、展覽業、廣告業,甚至彩票都是假日經濟的一部分。目前,我國每年的公休假日已達到114天,提升假日附加值、深化假日吸引力是發展國內"假日經濟"的首要問題。
曾幾何時,"假日經濟"已悄然闖入我們的生活空間。"假日經濟,商機無限"成為街頭巷尾人們議論的中心話題,連見面打招呼都是:"『五一『、『十一『,什麼打算?""假日經濟"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已不再陌生。大江南北、東疆西陲,你都可以聽到"假日經濟"的聲音,看到"假日經濟"的場面:旅遊景點火了、商場超市爆了........... 。見到這久違的火爆場面,每個人肯定都會為之激動不已。同時,"假日經濟"也成為新聞媒體的"寵兒",打開每份報紙、翻看每本雜志,我們都可以看到"假日經濟"四個燙金大字,見到關於"假日經濟"的各種評論,引起了社會各界關於"假日經濟"的大討論。"假日經濟",是也,非也?是商機,還是陷阱?各家莫衷一是。
面對"假日經濟"的熱潮,眾家態度面面觀
對於"假日經濟",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由於所站立場和思考的角度各異,對"假日經濟"也眾說紛紜。下面僅就政府部門、工商企業、消費者、專家學者和新聞媒體的角度,對"假日經濟"的利弊得失作簡要分析。
一、政府部門:啟動市場、拉動內需
由於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我國工農業產品出口的形勢嚴峻,甚至出現負增長,再加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各單位實施減員增效等措施,大量職工被迫下崗待業,造成人們對未來的預期不樂觀,從而全國市場上零售消費品價格指數不斷萎縮,消費乏力,市場疲軟。我國經濟自1996年成功實現"軟著陸"後,緊接著又陷入了通貨緊縮的"陷渦"。政府官員為此大傷腦筋,採取各種措施刺激居民消費,以便啟動市場,拉動需求,增強經濟活力。國家借鑒西方經濟學家凱恩斯的擴張的財政政策和積極的貨幣政策的主張,如發行巨額國債,用於基礎設施建設;連續七次降低存貸款利率並開征個人所得稅和利息稅,以鼓勵人們少存錢、多消費;給國家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加薪",增強其購買能力。這些舉措的實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但並不明顯。中國經濟又掉進"凱恩斯主義失靈"的泥沼,中國市場啟而不動。自1999年國務院新修訂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延長了人們的休假時間,原來"五一"、"十一"兩天假期延長至三天再加上原來的兩個周的雙休日就達到了一周的時間,這正有利於人們出遊。經運行,"假日經濟"流金淌銀的財富效應開始顯現 ,出現了今天之節假日旅遊消費的火爆場面,形成至今日之謂"黃金周"。"假日經濟"就象是給長期低迷的市場注入了一支"強心劑",使得整個市場主體血液都為之沸騰起來了。政府官員長期緊縮的眉頭上也展開了一絲微笑,就象是經過漫漫黑夜跋涉後突然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各級政府紛紛成立類似"假日經濟領導辦公室"的機構,針對"假日經濟"的特點,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找對策、想辦法,可謂"全民總動員"。國家旅遊局牽頭成立了由"中央九部委"組成的假日協調機構,統一部署、聯合調度,就好像准備一場即將來臨的"戰爭",嚴陣以待。全國假日旅遊信息快速反饋系統建成並投入試運行,以給"假日經濟"創造來良好的運行空間,更合理的引導人們消費,避免盲動。
二、工商企業:為之歡呼、為之雀躍
對於我國廣大工商企業而言,"假日經濟"無愧為一塊大"蛋糕"。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今年"五一"期間,共有4600萬人次出遊,綜合收入超過了181億元;"十一"期間又攀新高:七天共有近6000萬人次出遊,綜合收入高達230億元。據不少商家測算,雙休日的營業額大約要比平時增加1倍,春節、國慶等重大節日的營業額比雙休日還要高。事實上,全年營業額的1/2是在不到1/3的假日內實現的。面對假日間瘋狂購物的火爆場面,有哪個經營者不為之"動容"呢?為了適應假日消費的特點,不少經營者有針對性的調整了營業時間,采購了大量應節商品 ,調整商品布局,商場面貌煥然一新,"舊貌換新顏",專候"上帝"的到來。為贏得消費者的青睞,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為了迎合人們購物賺便宜的消費心理,紛紛推出"打折銷售"、"有獎銷售"等極有誘惑力的促銷活動。 有的集休閑購物為一身,讓人們在購物的同時能夠得以娛樂休閑,深受消費者的歡迎。"商家搭台,廠家唱戲",許多生產廠家從幕後走到台前,直接與"上帝"對話,傾聽消費者的心聲,同時實行優惠展賣,讓利消費者,以博得消費者的青睞。
三、消費者:為之鼓舞、為之傷心
中國人歷來比較重視節日,為了烘托節日氣氛,不少人心中這樣認為:"不花錢就不算過節"。他們平時省吃儉用,而到了假日里就會大把花錢,不再斤斤計較,即之謂:"花錢買痛快"。這是中國人消費的一大特色。改革開放後,中國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按可比價格計算,1999年城鎮居民的收入是1978年的8.5倍。由此觀之,如果人們有充分的閑暇時間,出現假日期間消費火爆場面也是不足為怪的。但中國消費者面對突如其來的"一周長假",無所適從,感到束手無策。因而對假日的安排上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從眾心理強烈。才會有"千人爭走獨木橋",造成了今年"五一""井噴"現象的出現。面對突然來臨的購物消費狂潮,許多商家、旅行社感到措手不及,倉皇上陣,忙中出錯。消費火爆的同時,消費者投訴也熱了起來,這固然與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增強有關,但其暴露出來的問題不容忽視。不少經營者借機"宰客",故意欺詐消費者;有的從業人員借機"敲竹杠"、"要黑錢",弄的消費者苦不堪言,發出"花錢買罪受"..........的吶喊。使消費者的"滿腔熱情化作了一盆冷水",消費者"談『假『色變",恐懼症油然而生,難怪不少消費感慨:"不出去,後悔一輩子;出去了,一輩子後悔"。
四、專家學者:為之驚喜、為之憂慮
面對"假日經濟"的來臨,"假日消費"聚變效應的出現,許多專家學者為之驚喜萬分。他們看到了中國經濟結束市場長期低迷的希望,對它抱有極大的熱情,認為中國可能藉此而實現經濟復甦。他們藉助外國先進的經濟理論,"引經據典",從各個方面對"假日經濟"進行解剖,分析"中國假日經濟"提前來臨的原因及其特點。同時,面對"假日經濟"運作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甚為之憂慮。為了保護消費的合法權益免受侵害,急切呼喚健全中國法律體系。針對"假日經濟"集中消費的特點,更好地保護資源,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利用,開出了"時間差"的處方,實行"帶薪休假"、"強制休假"、"大小休假日"等舉措。針對"假日消費"節假日紅紅火火,節後"門前冷落鞍馬稀"的特點,呼籲應該把眼光放的更寬更遠一點,藉助"假日經濟"的東風,促使"休閑產業"的興起。他們認為"假日"有限的,但人們的休閑娛樂的需求是無限的。應該從更廣泛的角度去研究"休閑娛樂",不應把眼光僅僅局限在"假日經濟"小范圍之內。他們認為"假日經濟"僅僅是向"休閑經濟 "過渡的一種形式,終被"休閑娛樂經濟"所取代。
五、新聞媒體:搖旗吶喊、站腳助威
"假日經濟"這一名詞在中國的首次使用,聽說是在新聞界,雖然這一點無法考證。但"假日經濟"熱潮的出現,新聞媒體的宣傳報道作用功不可沒。節假日到來之前,各大新聞媒體紛紛推出"假日專題",介紹旅遊資信,采擷各地風情,加大宣傳力度,助威造市,以喚起消費者"假日消費"的熱情。假日期間,新聞媒體又及時報道各地"假日消費"的運轉情況,公布各地信息,引導消費者合理流動,避免"五一""井噴"現象的再次上演。假日後,他們請專家學者及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為下一個消費高潮的來臨做准備,想"新點子",找"對策"。時代寵兒----國際互聯網也不甘寂寞,各大網站紛紛推出"假日"資信,還有專門的"旅遊信息網"等。在網上,你可以了解到各種假日信息,做出合理的假日安排。出遊前,上網查詢成為不少年輕人追求的時尚。
打破"假日瓶頸"實現"經濟升級"
"假日經濟"是指人們通過利用節假日集中購物、旅遊等消費行為帶動市場和經濟發展的一種綜合性強、牽涉面大、可持續發展的系統經濟模式。不管人們是否承認"假日經濟存在的客觀性",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了"假日經濟"的來臨,"假日消費"狂熱購物消費的熱浪迎面而來。"假日經濟"正闊步向我們走來,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強有力因素,同時也體現了我國零售商業追逐國際先進潮流的趨勢。但在"假日經濟"的運作過程當中,也暴露出來了許多不足和經營者無序競爭等問題,造成一些不必要麻煩的出現,成為"假日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如何打破"假日瓶頸",實現"經濟升級"?已成為亟待我們解決的課題!不揣冒昧,姑妄一陳鄙見。
一、發展"假日經濟",提高居民收入是根本。
制約"假日經濟"增長的因素中首推當前城鄉居民的較低的收入水平。沒有強勁的購買力支撐,"假日經濟"只能是"曇花一現",終將成為"空中樓閣",難以真正進入平常百姓的生活空間。要喚起極大他們的消費熱情,背後必須有較高的收入水平作後盾。因此,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成為"假日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最基本的條件。"假日經濟"的實質就是通過休閑時間的延長,消費環境的改善來增加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以增加消費支出,改善消費結構,提高消費水平,促進消費增長 ,帶動經濟發展。如果我們節假日有時間走進商場看一看就會發現,哪個商場打折最大,哪個商場就最火爆,銷售額增長就最快。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偏低這一現實。城鎮出現消費火爆場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事業單位職工的加薪和可觀的年終獎金,支撐了城鎮節假日市場的繁榮。但是從總體上說,我國居民的收入水平還處於比較低的水平,居民消費還主要處在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水平上。沒有居民較高收入的支撐,很難實現消費結構的升級,生存型消費就不可能轉向發展型消費和享受型消費。由於當前市場疲軟,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在低水平上徘徊,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再加之農村的各種攤派較多,亂收費嚴重,農民子女教育費用不斷攀升。大多數農民辛辛苦苦在黃土地上勞作一年的所得,除了滿足基本的生活消費之外,所剩無幾,使得許多農民想消費擔又苦於兩手空空,無錢消費。在這里我們要呼籲:"誰給我們農民兄弟加薪、放假?!"不要忘記,在農村,我們還有九億農民兄弟的"假日消費"的需求,怎樣使"假日經濟"這條巨龍舞到農村廣大希望的田野上去,是我們亟待破解的一道難題。只有在逐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基礎上,"假日經濟"才能穩步增長,步入良性的發展軌道。
二、發展"假日經濟",改善人們的未來預期是關鍵
"假日經濟"火爆的消費場面,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人們的消費信心增長了,現在人們有錢敢消費了。但由於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正處在關鍵時期,許多的改革政策、措施正在醞釀之中,尚未出台,社會經濟走勢不是十分明朗。這造成人們對未來的預期的不樂觀,使得許多人手中有錢但不敢盡情消費。我國政府雖然一再降低存貸款利率,但城鄉居民的銀行存款余額卻在不斷攀升,不就正說明這個問題嗎?雖然各大銀行現已開辦了消費貸款,但由於手續復雜,還款期限短,大多是抵押貸款,再加上我國居民沒有信貸消費的習慣,"今天花明天的錢"的消費模式短期內在中國還很難大規模的展開。"假日經濟"強大的沖擊力是經濟升溫的強勁推動力,而相應人們對未來預期的改善則是經濟復甦的"助燃劑"。當前,因國有企業正在進行戰略性調整及重組,大量企業被兼並或破產,大量的職工下崗待業,造成人們對未來收入預期的不確定、不樂觀;城鎮醫療改革、住房改革,高等教育自費改革及工資福利成分的取消,職工對未來的支付預期上升,造成"下崗職工無錢消費,在職職工有錢不敢消費"現象的出現。加快醫療、保險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改善人們的未來預期,解除人們消費的後顧之憂,使人們放心大膽的進行消費。同時,要加大假日立法和管理的力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免受不法經營者的侵犯,保護來之不易的消費者消費信心和極大的消費熱情。嚴厲打擊惡意欺詐顧客的不法行為,去除"假日經濟"無序競爭的"溫床",使"假日經濟"這趟列車進入良性快速的運行軌道。
三、發展"假日經濟",走出"價格戰"的誤區是基礎
"假日經濟"不是"漲價經濟"、"宰客經濟",同時,"假日經濟"也不是"折價經濟"、"打折經濟"。假日期間,許多廠家、商家利用降價來製造"假日經濟"的氣氛,紛紛推出諸如100送20,全場八折,什麼揮淚大甩賣等促銷活動。"價格戰"的硝煙彌漫假日市場,形成所謂的"假日泡沫"。許多商家看似紅紅火火,銷售額直線上升,但節後細算賬,結果一年下來卻是"賠本賺吆喝"。看似假日期間紅紅火火的消費場面只是平時積聚消費能量的突然釋放,只是消費在時間區域的轉移,並沒有創造新的需求。要使"假日經濟"步入良性軌道,廣大工商企業必須認識到只有走出"價格戰"的誤區,其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以生存發展。要把握好節假日的大好商機,必須充分調查消費者的心理、消費方式、及其消費趨勢,研究"假日經濟"的特點,開展特色創新的假日營銷活動。以迎合消費者的個性化、感性化的消費需求。首先,經營者要根據自身的條件明確自己的市場定位。"假日消費"是多方面的,市場需求是多層次的。任何企業都不可能滿足所有消費者的所有需求。根據"假日消費"特點,結合自身優勢,進行市場細分,通過自己良好的產品和服務創造的良好的市場信譽和商譽,從而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其次,經營者要結合自身特點,開展特色的營銷活動。"好的創意來自市場,好的經濟效益緣自特色"。許多經營者抱怨生意不好做,為沒有合適的商機而苦惱,殊不知"天上不會掉餡餅,要吃饅頭自己蒸"的道理。我國經濟已經走出"短缺經濟"的陰影,從"賣方市場"轉向了"買方市場",雖然仍存在著供求結構性矛盾,但人們購買商品是選擇的餘地增大了,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名,人名我優,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經營特色是每個經營者思考重點和難點,隨波逐流,就等於自取滅忙。實現商品優質化、活動創新化、經營特色化,以個性化的營銷活動吸引顧客,做到營銷活動與文化的有機結合,使營銷感情化、智能化,只要贏得消費者的"芳心",經營者還是大有"錢"途的。而僅以降價血戰製造"假日經濟"熱鬧的氣氛,只是"飲鴆止渴"。
四、發展"假日經濟",改善軟硬條件是動力
如前所述,"假日經濟"是一種綜合性強、牽涉面大、可持續發展的系統經濟形式。"假日經濟"給人的感覺亦喜亦憂,喜的是市場活躍、消費旺盛;憂的是人滿為患、怨聲載道。"假日經濟"的運行環境至關重要。"假日經濟"不盡如人意的軟硬環境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消費者的熱情。如何破解這道難題,激發人們更大的消費激情,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首先表現在交通運輸方面。七天2500萬人次的運輸量,"海陸空"齊上陣,還在那裡叫喊"吃不消"。這也從另一側面反映了當前我國交通運輸的基本狀況及運載能力之不足。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已成為應有之義,但難以在短期內見效。但由於交通分屬不同的部門管轄,造成政出多門,政令不一。當務之急是各個部門協調合作,挖掘現有運輸潛力,合理安排運力,增加臨時應急措施,讓人們"出的去、回的來",達到假日休閑的目的。其次,假日期間,尤其是在長假期間,使人們外出旅遊觀光的最佳時間,平時工作緊張,難得休閑,利用假期外出散散心,感受大自然的熏陶,解除緊張的工作壓力帶來的影響。但我國居民消費心理不成熟,從眾心理嚴重的特點,造成旅遊景點人滿為患,接待能力不足。住宿餐飲不堪重負,連上廁所都要排隊等候,有的消費者哀嘆:這真是"這哪裡有家裡舒服啊!?"。我國旅遊資源豐富,名山大川,風景秀麗,休閑度假的好去處數不勝數。但由於開發利用不足,並沒有形成真正的經濟優勢,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國家應當加大旅遊資源的開發力度,加大宣傳力度,在保護生態平衡的前提下,讓它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再次,應該加強營業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這是"假日經濟"軟體方面的要求。時下,我國第三產業有了長足進步,各種新興行業應有盡有。但其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許多企業為了節省成本都是從農村招募一些年輕女孩兒,他們接受教育水平有限,素質不高,這就要求我們廣大的經營者應定要對他們進行上崗前的業務培訓,教給她們基本的禮儀知識,提高員工們的假日服務意識,使"消費者是上帝"的經營理念深入到每個員工心中。加強員工的危機意識,"不讓顧客滿意,馬上下崗回家",給每個員工以壓力 。爭取為"上帝"創造一個舒暢的消費環境,讓消費者高高興興的花錢消費,"高興而來,滿意而去"。
五、發展"假日經濟",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是目標
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階段的主要標志。經濟發達國家的服務業(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均達到60%以上,農業(第一產業)佔2%-4%,工業製造業佔20%-30%左右。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我國的經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大產業的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按可比價格計算,第一產業所佔國內生產總值地比重由1978年的41.32%下降到1998年的18.06%, ,第二產業由33.91%上升到51.79%,第三產業由24.77%上升到30.15%。從從業人員的構成來看,第一產業的比例由1978年的70.53%下降到1998年的49.80%,第二產業由17.30%上升到23.50%,第三產業由原來的12.17%上升到26.70%.這說明我國的產業結構已經有了明顯改善,由原來的"一二三"產業結構演變為現在的"二三一"的產業結構,但與發達國家"三二一"的產業結構還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從業人員所佔比例更是相去甚遠。我國目前經濟運行出現中的許多問題,無不與現有的產業結構的特徵和矛盾密切相關。如前所述,"假日經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許多的行業和部門,如商業、旅遊、交通、文化、治安等等,行業相關性極強,而它們又是構成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假日經濟"必將帶動我國經濟產業結構升級,解決當前日益嚴重的下崗問題和"民工潮"現象,促進我國經濟的良性運行。同時,"假日消費"的內容相當廣泛,"衣食住用行遊玩"無所不包,我們不能把"假日經濟"僅僅理解為"旅遊經濟",那"假日經濟"內容就太狹隘了。也不能把"假日經濟"僅僅理解成為"黃金周經濟",那"假日經濟"的時間就太短暫了。"假日經濟"不僅包括"五一"、"十一"、"春節"等長假期,還包括諸如雙休日和我國傳統的節日象重陽節、端午節等和新近在中國比較流行的西方國家的節日如"情人節"、"父親節"等等。"假日經濟"只是一篇剛剛破題的文章,它的內容相當廣泛,許多工作剛剛展開,需要仁人志士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這篇文章"。現階段可能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假日經濟"的作用不容低估。
⑹ 怎樣從經濟的角度解決假日經濟問題
假日經濟是新時期的新事物,也是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1)政府要採取有力措施,加強組織協調,把各方力量組織動員起來,增強應急、應變能力。要早作準備,提前公布放假日期,使旅遊、交通、商業等相關行業和旅遊者等心裡有數。
(2)要加強對假日旅遊的管理和引導,增設/旅遊警察0。假日旅遊引發的投訴,主要在4個方面:/旅遊安全、旅行合同、旅遊交通和旅遊服務0。暴露問題最多的是旅行社和景點。
一直以來,旅行社的工作支點都是找客源,安排接待,很少研究如何預測、應對市場。不少旅行社對市場缺乏判斷力,對市場高潮的到來尚不能適應。因此,一旦面對幾倍甚至數十倍於平時的客源量,它便手足無措,盲目發團,超能力接待,不可避免地導致了服務質量和遊客權益受損等問題。
節假日應設立旅遊市場監管調度中心,可以對旅遊市場進行監督、檢查和管理。遊客們要求旅遊質監部門能在節日期間掛牌上崗,希望/旅遊警察0能看得見、找得著。增強旅遊的安全感,以確保旅遊的質量和安全。
⑺ 什麼是假日經濟
"假日經濟"是1999年國慶在國務院調整了節假日時間,通過上移下借的方法,形成了三個黃金長假期以後出現的一個新概念。其本質是一種消費現象,是消費在特定時段內的集中。一般來說,人們可以利用三個閑暇時間段進行消費,即:每天工作之餘的業余時間、周末時間和節假日時間。由於各個時間段的長短不一,人們消費的具體投向是不同的。業余時間和周末時間基本上用於居住地的日常性消費,而節假日時間的消費是移動消費,只有在具備較長假期的條件下,移動消費才成為可能。
居住地消費只能稱為"休息日消費",較長距離的移動消費才形成"假日消費"。因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狀況下,假日經濟與非假日經濟的區別首先必須是假日需求在增長上高於非假日的需求,在"假日經濟"中必須包含有新的需求,並引致經濟收益的快速增長。而假日里商場等所實現的需求並不是新的需求,雖然各商場的銷售額的確比平時要多,但節假日的銷售只是消費者將節前或節後的購買集中到節假日而已,也就是說,商場實現的需求主要是休息日消費需求的轉移實現。在假日里,只有旅遊消費才表現出與平時日常性消費活動不同的特點以及不同的經濟影響。也正是較長的、不同於周末的假期為旅遊者的遠距離出遊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這種遠距離出遊同旅遊者在周末進行的短距、短期旅遊有著本質的區別。在長假期間,真正產生的新的需求大部分都是由於旅遊消費需求拉動的,交通運輸業的供不應求是由於人們出遊時間集中,各地商業銷售的增加額中相當一部分也是旅遊者購買的結果,旅遊消費表現出很強的綜合性。
從上述分析可以認為,假日消費的本質是旅遊消費;假日經濟的本質是旅遊經濟。此外,旅遊經濟之所以能夠被稱之為"假日經濟"還在於旅遊經濟的增長不是一種短暫的經濟現象,尤其是旅遊經濟在假日里的增長不是一種暫時性現象。旅遊經濟有長遠的發展空間,假日旅遊經濟也有長遠的發展前景。可以預料,同今年"五一"相類似的旅遊熱還會在今後的長假中出現,這是和旅遊經濟的"逆動性"密不可分的。一般的觀點認為,旅遊產業具有明顯的脆弱性,但是,必須看到,旅遊產業的脆弱性只是旅遊產業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特性。當旅遊活動在示範效應、經濟內在推動性下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形成一種社會習慣的時候,旅遊產業往往表現出"逆動性"。這一點在美國、法國、英國、日本等旅遊發展實踐中已得到驗證。我國的情況也是如此:1996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速度是13.2%,旅遊總收入增長速度是18.5%;1997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速度是11.1%,旅遊總收入的增長速度是25.3%;1998年旅遊總收入又較1997年有10.5%的增長。旅遊產業之所以能被列入新的經濟增長點,主要原因在於旅遊產業的特性--在整個國民經濟總體增長趨緩的大環境中表現出的"逆動性"。
"井噴式"旅遊消費所引發的問題
由於收入分配製度以及其他一系列相關政策的綜合作用,我國居民在消費結構升級上往往表現為一種排浪式消費,引發消費的"同步性震盪"。假日旅遊消費的集中性就是旅遊需求實現的"同步性震盪"。我們知道,旅遊需求可以分解為潛在旅遊需求和實際旅遊需求。由潛在旅遊需求向實際旅遊需求的有效轉化必須具備支付能力和閑暇時間兩個基本條件。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旅遊消費以其能夠滿足多層次消費水平的特點(表現為百元級、千元級、萬元級等多層次的消費水平),逐漸成為缺乏消費熱點時的最佳消費選擇。但是由於另一保證條件--閑暇時間不充分,需求被壓抑。因此,一旦時間條件得到滿足,潛在的旅遊需求必然如同火山噴發般地爆發出來。假日旅遊消費的集中性現象還源於旅遊者的不成熟性。"五一"也好,"十一"也好,無論在這些假日里有多少旅遊者出遊,都改變不了中國旅遊產業處於大眾化旅遊的早期階段這個現實。大眾化早期階段的旅遊者總是不怎麼成熟,這種不成熟性表現在旅遊目的地的選擇上往往有一種從眾心理。一方面,部分旅遊者往往是出於模仿跟風性的炫耀性的動機而出遊,因此導致通過降低旅遊享受因素來實現其旅遊需求;另一方面,在旅遊者收集信息渠道有限的前提下,正是這種旅遊需求實現方式導致了在旅遊目的地的選擇上湧向老牌景點,造成消費空間的集中。
由於現階段的假日旅遊消費往往表現為集中性的沖擊性的消費,所以,在產生積極拉動作用的同時,必然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出現了短期內的需求集中性導致的供給短缺。旅遊產業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產業,民航、鐵路、公路、城建、商業、景區、住宿設施的容量與規模都會對旅遊接待能力產生重要影響。同時,假日旅遊集中消費給旅遊景區、旅遊飯店、交通、餐飲等諸多企業帶來了強烈的沖擊,大規模的旅遊需求在一個較短的特定時間段內集中實現,給有限的供給能力帶來了極大壓力,形成由於短期內的需求集中導致的供給短缺。供給的暫時性短缺是產生諸多問題的根源。
二是旅遊服務質量普遍下降,旅遊者和下游旅遊企業的權益受到損害。相對於旅遊需求,旅遊供給在一定時期是缺乏彈性的。在假日旅遊集中消費中,為了滿足人們相應的旅遊需求,旅遊企業必然以放棄旅遊服務的深度來換取旅遊服務廣度,加之在黃金假日時間里擴大營業收入與獲取利潤的內在沖動,必然造成旅遊服務質量的全面下降,從而導致旅遊者不能按照正常的旅遊計劃實現其旅遊消費的現象,旅遊者正常的旅遊消費權益不能保證。同時,作為旅遊服務提供者的旅行社企業,由於旅遊者權益受損並不是其自身行為所致,超出了企業能夠控制的范圍,許多旅行社也蒙受了巨額損失,行業之間的糾紛也隨假日的結束而大幅度上升。
三是嚴重挫傷了旅遊者的旅遊消費熱情。由於假日旅遊消費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旅遊者的旅遊信心受到打擊。此次"五一"旅遊消費的"井噴"使大量問題得到了有史以來最集中的爆發,使"長假外出旅遊難"再次在旅遊者的心目中得到印證。國家休假制度作出重大調整以來,對於消費者來說,長假期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消費者對這一資源的配置將越來越理性。在這種情況下,旅遊消費的信心受到打擊,將直接使旅遊者的旅遊動機弱化,壓制潛在旅遊需求的轉化,這是"五一"假期旅遊熱將給旅遊產業帶來的最大的"硬傷"。
四是影響了景區的環境質量和旅遊地居民的生活。假日旅遊的集中性消費不僅給旅遊地與客源地之間的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而且,由於絕大多數的旅遊需求都指向著名的名勝風景區,短期內使得遊客數量遠遠大於景區的環境承載力,影響了景區的環境質量。此外,由於需求的集中性,旅遊地的基礎設施供給也面臨著短時間集中性的沖擊,給旅遊地居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如果這種現象不加以解決,類似國外"反觀光浪潮"的出現並非不可能。
假如我們不能採取有力措施解決假日旅遊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消除負面影響,從長遠來看,集中性的旅遊消費將對旅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