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用經濟學解釋政府怎樣解決壟斷問題
政府解決壟斷造成社會經濟損失的方法:分解壟斷行業:美國政府可以通過訴訟要求已經形成壟斷或接近壟斷的公司分解成為若干小公司;防止壟斷產生:政府反對有實力的公司採取旨在消除競爭的任何競爭行為。阻止能削弱競爭的兼並:如果某種兼並最終會導致壟斷或近似壟斷,會遭到政府的反對;防止串謀:有的企業雖然不是壟斷企業,但是可以通過企業之間互相串謀,以提高價格、限制產量來謀求壟斷利潤。這種做法和壟斷競爭帶來的社會福利損失的效果是一樣的。
拓展資料:
1.因為壟斷會降低社會福利,產生無謂損失。假如一個市場是完全競爭的,消費者可得到一部分好處,生產者也可得到一部分好處,即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兩者相加為社會總福利。而在壟斷市場中,消費者沒有或只得到一點點好處,生產者得到的好處比完全競爭時多一點。但是兩者相加的社會總福利小於完全競爭市場。壟斷指少數大資本家為了共同控制某個或若幹部門的生產、銷售和經營活動,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而實行的一種聯合。它是帝國主義最深厚的經濟基礎,是帝國主義的經濟實質。
2.在不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廠商的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廠商的壟斷程度越高;需求曲線越陡峭;壟斷程度越低,需求曲線越平坦。在壟斷競爭市場上,廠商的長期利潤為零,所以,在壟斷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時,向右下方傾斜的、相對比較平坦的需求曲線相切於LAC曲線的最低點的左邊;產品的均衡價格比較低,它等於生產的平均成本;產品的均衡產量比較高;企業存在著多餘的生產能力。由於壟斷廠商在長期內有可能獲得壟斷利潤,從而使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支付較高得價格,使社會福利產生損失,因此,政府可以通過對壟斷廠商征稅從而使壟斷利潤消失。征稅可以使廠商的總成本增加,壟斷利潤減少或消失。這一部分的壟斷利潤作為政府的稅收投入到公益事業中,從而增加社會福利。
❷ (微觀經濟學)為什麼說壟斷是無效率的政府對壟斷應採取什麼措施
在不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廠商的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廠商的壟斷程度越高;需求曲線越陡峭;壟斷程度越低,需求曲線越平坦。
在壟斷競爭市場上,廠商的長期利潤為零,所以,在壟斷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時,向右下方傾斜的、相對比較平坦的需求曲線相切於LAC曲線的最低點的左邊;產品的均衡價格比較低,它等於生產的平均成本;產品的均衡產量比較高;企業存在著多餘的生產能力。
由於壟斷廠商在長期內有可能獲得壟斷利潤,從而使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支付較高得價格,使社會福利產生損失,因此,政府可以通過對壟斷廠商征稅從而使壟斷利潤消失。征稅可以使廠商的總成本增加,壟斷利潤減少或消失。這一部分的壟斷利潤作為政府的稅收投入到公益事業中,從而增加社會福利。
(2)微觀經濟學如何防止平台壟斷擴展閱讀:
壟斷作為一種經濟現象,出現於資本主義社會,是競爭的對立物,又是競爭發展的必然結果。列寧也指出,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可以說自然而然地走向壟斷。因為幾十個大型企業彼此容易達成協定; 另一方面,正是企業的規模巨大造成了競爭的困難,產生了壟斷的趨勢。
在以自由競爭為基本特徵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資本主義企業為了攫取更多的剩餘價值,必然會採取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實行生產的專業化和協作,提高勞動生產率;在激烈的競爭中,大企業往往憑借自己在經濟上的優勢,不斷排擠和吞並中小企業,使生產資料、勞動力和勞動產品的生產日益集中於自己手中。
同時,資本主義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發展,突破了單個資本的局限,加速了資本集中的發展,從而也推動了生產集中的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則意味著企業數目減少,1個部門的大部分生產都集中在幾個或幾十個大企業手中,它們之間比較容易達成協議,共同操縱部門的生產和銷售,從而使壟斷的產生具有可能。
由於少數大企業的存在,使中小企業處於受支配地位,少數大企業之間為了避免在競爭中兩敗俱傷,保證彼此都有利可圖,也會謀求暫時的妥協,達成一定的協議,從而使壟斷的產生具有必要性。
❸ 微觀經濟政策關於壟斷是如何定義的政府如何解決壟斷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
壟斷指少數大資本家為了共同控制某個或若幹部門的生產、銷售和經營活動,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而實行的一種聯合。它是帝國主義最深厚的經濟基礎,是帝國主義的經濟實質。
政府解決壟斷造成社會經濟損失的方法:
1、分解壟斷行業。
美國政府可以通過訴訟要求已經形成壟斷或接近壟斷的公司分解成為若干小公司。
2、防止壟斷產生。
政府反對有實力的公司採取旨在消除競爭的任何競爭行為。
3、阻止能削弱競爭的兼並。
如果某種兼並最終會導致壟斷或近似壟斷,會遭到政府的反對。
4、防止串謀。
有的企業雖然不是壟斷企業,但是可以通過企業之間互相串謀,以提高價格、限制產量來謀求壟斷利潤。這種做法和壟斷競爭帶來的社會福利損失的效果是一樣的。
(3)微觀經濟學如何防止平台壟斷擴展閱讀
建立和施行反壟斷法的主要任務有 :
1、打破行政壟斷,建立全國范圍內大的競爭市場。
通過立法和執行打破地區性壟斷,解除地區封鎖和部門壟斷,防止政府權力濫用。消除公權力對行業競爭的不當限制,在允許開放市場的行業使盡可能多的企業參與進來。
2、建立有效的市場競爭結構。
借鑒美國「保護競爭但不保護競爭者」的理念,一方面堅持市場調節的基礎性作用。另一方面,在一些鼓勵充分競爭的行業中,防止大型壟斷性組織的產生。同時,建立這樣一種有效的競爭模式:企業具備一定規模,但市場上的廠商數又足夠多,既保證競爭的強度又保證資源配置的高效率。
3、禁止濫用市場優勢的行為。
在一些不能隨意進行市場開放的行業中,存在行政壟斷和自然壟斷的公司,它們無論是市場份額、購銷渠道、財力、與其他企業的財產聯系還有組織的政治、社會背景都占據巨大的優勢以至於可以直接影響市場的運行狀況。因此,政府需要發揮「看得見的受」對它們進行規范,解決剝削性濫用和妨礙性濫用問題,維護市場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