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宏觀經濟學名詞解釋
四、名詞解釋
1.需求規律是指商品價格提高,對該商品的需求量減少,反之,商品價格下降,則對該商品的需求量增加,這種需求數量和商品價格成反向變化的關系稱需求規律或需求定理。
2.供給規律是指商品價格提高,對該商品的供給量增加,反之,商品價格下降,則對該商品的供給量減少,這種供給數量和商品價格呈同向變化的關系稱供給規律或供給定理。
3.均衡價格是指一種商品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相等,同時需求量和供給量相等的價格,是由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的交點決定的。
4.需求價格彈性是指需求量相對價格變化作出的反應程度,即某商品價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時所引起的對該商品需求量增加或減少的百分比。
5.需求收入彈性是指需求量相對收入變化作出的反應程度,即消費者收入增加或減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對該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減少的百分比。
6.需求的交叉彈性是指相關的兩種商品中,一種商品需求量相對另一種商品價格變化作出的反應程度,即商品A價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時,引起對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減少的百分比。
7.供給價格彈性是指供給量相對價格變化作出的反應程度,即某種商品價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時,對該商品供給量增加或減少的百分比。
8.蛛網理論是用彈性理論考察價格波動對下一周期生產的影響及由此產生的均衡變動,是一種動態分析。按照這種理論繪制出來的供求曲線圖,形狀近似蛛網,故名為「蛛網理論」。
四、名詞解釋
1. 生產要素:生產中使用的各種資源。這些資源可分為勞動、資本、土地與企業家才能。
2. 總產量(TP):一定的生產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產量。
3. 平均產量(AP):單位生產要素提供的產量。
4. 邊際產量(MP):增加一個單位可變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產量。
5. 機會成本:是指生產者為了生產一定數量的產品所放棄的使用相同的生產要素在其他生產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6. 經濟利潤:也稱超額利潤,是指廠商總收益和總成本的差額。
7. 正常利潤:企業家才能的價格,也是企業家才能這種生產要素所得到的收入。它包括在成本之中。
8. 短期成本:是指廠商在短期內進行生產經營的開支。
9. 長期成本:在長期中,一切投入都是可變的,這些開支就是長期成本。
10.邊際成本:指每增加一單位產品生產所增加的總成本。
11.等產量曲線:是指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生產一定產量的兩種生產要素投入量的各種不同組合所形成的曲線。
12.等成本線:是指在生產要素的價格和廠商的成本既定的條件下,廠商可以購買的兩種生產要素組合所形成的曲線。
13.邊際技術替代率:是指在保持產量不變的條件下,增加一個單位的某種要素投入量時所減少的另一種要素的投入數量。
14.生產擴展線:每一條等成本曲線和等產量曲線的切點所形成的曲線叫做生產擴展線。
15.規模報酬:是指所有生產要素的變化與所引起的產量變化之間的關系,屬於長期的生產理論。
四、名詞解釋
1.總效用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消費一種或幾種商品所獲得的效用總和。
2.邊際效用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增加單位商品所引起的總效用的增加量。
3.無差異曲線是用來表示給消費者帶來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滿足和諧的兩種商品不同數量的組合。
4.預算線:也稱消費者可能線,它是在消費者收入和商品價格既定的條件下,消費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購買到的各種商品的數量組合。
5.替代效應是指當消費者購買兩種商品時,由於一種商品價格下降,一種商品價格不變,消費者會多購買價格便宜的商品,少買價格高的商品。
6.收入效應是指當消費者購買兩種商品時,由於一種商品名義價格下降,可使現有貨幣收入購買力增強,可以購買更多的商品達到更高的效應水平。替代效應
7.價格消費曲線:我們把由於商品價格變化所引起的最佳購買的均衡點的連線,叫價格——消費曲線。
8.收入——消費曲線:我們把由於收入變化所引起的最佳購買的均衡點的連線,叫收入——消費曲線。
四、名詞解釋
1. 要素的邊際生產力是指廠商每增加一單位生產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產力。
2. 邊際產品價值(VMP):生產要素的邊際產品MP和產品價格P的乘積。用公式表示:VMP=MP·P
3. 經濟租金是准租金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指素質較差的生產要素,在長期內由於需要增加而獲得的一種超額收入。
4. 洛倫茲曲線是美國統計學家洛倫茲提出的,是用以反映國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種曲線。
5. 吉尼系數是義大利統計學家基尼根據洛倫茲曲線提出的一個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標。
6. 勞動的供給曲線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某一特定時期內勞動者在各種可能的工資率下願意而且能夠提供的勞動時間。一般來說,它是一條向後彎曲的供給曲線。
四、名詞解釋
1.不完全信息:也叫非對稱信息,是指市場上買賣雙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對稱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2.逆向選擇:是指在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差的商品總是將好的商品驅逐出市場。
3.外部經濟:是指某個家庭或廠商的一項經濟活動給其他家庭或廠商無償地帶來好處,顯然,這項經濟活動的私人利益小於社會利益。
4.外部不經濟:是指某個家庭或廠商的一項經濟活動給其他家庭或廠商無法補償的危害,顯然,這項經濟活動的私人利益大於社會利益。
5.科斯定理:是一種產權理論,是解決經濟活動外部性的重要理論和全新思路。其原理內容是指在市場交換中,若交易費用為零,那麼產權對資源配置的效率就沒有影響。
6.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場機制實現有效配置的產品。
四、名詞解釋
1.消費函數以C表示消費水平,Y表示國民收入,則在兩部門經濟中,消費與收入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函數形式為:C = C(Y)
這一函數被稱為消費函數。一般說來,消費水平的高低會隨著收入大小的變動而變動,收入越大,消費就越高;但是,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消費數量的增加趕不上收入的增加。
2.平均消費傾向是指消費在收入中所佔的比重,即每單位收入的消費數量,用公式表示為:
它說明了家庭既定收入在消費和儲蓄之間分配的狀況。
3.邊際消費傾向是指家庭在增加的收入中消費所佔的比重,用公式表示為:
其中,△Y表示家庭收入的增加量,而△C則是增加的收入中消費的增加量。邊際消費傾向說明了收入變動量在消費變動和儲蓄變動之間分配的情況。一般地說,邊際消費傾向總是大於0而小於1的,即0<MPC<1。
4.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邊際消費傾向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呈現遞減的趨勢被稱為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
5.消費曲線是表示家庭消費數量與收入之間關系的一條曲線。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逐漸增加,因而消費曲線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同時,由於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的作用,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增加的速度越來越慢,因而消費曲線隨著收入的增加越來越趨向於平緩。
6.線性消費函數在分析短期消費與收入之間關系時,尤其是在不考慮邊際消費傾向作用的條件下,消費函數可以由線性消費函數表示為:C = a + bY
其中,a,b為常數。在式中,a被稱為自主性消費,它不受收入變動的影響;bY是由收入引致的消費,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線性消費函數表明,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按固定不變的一個比例b增加,此時,消費曲線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直線。
7.儲蓄函數由於儲蓄是收入中扣除消費之後的余額,因而儲蓄函數可以由消費函數得到。假定S表示儲蓄,於是儲蓄與收入之間的函數關系可以表示為:
S = Y – C(Y)= S(Y)
8.平均儲蓄傾向表示收入中儲蓄所佔的比重,即
平均儲蓄傾向也可正可負。一般來說,在收入偏低時,平均儲蓄傾向可以為負值;隨著收入增加,平均儲蓄傾向遞增,其數值轉變為正值,但總小於1。
9.邊際儲蓄傾向表示增加的收入中儲蓄增加所佔的比重,即
邊際儲蓄傾向一般為正數值,但小於1,即0<MPS<1,不過,隨著收入增加,邊際儲蓄傾向呈遞增的趨勢。
10.儲蓄曲線是表示儲蓄與收入之間的關系的曲線。隨著收入的增加,家庭部門的儲蓄增加,即儲蓄曲線向右上方傾斜。同時,隨著收入的增加,儲蓄增加的速度更快,因而儲蓄曲線越來越陡峭。
11.線性儲蓄函數利用線性的消費函數形式,儲蓄函數也可以簡單地表示為線性形式,即:S = Y – C = – a +(1 – b)Y
其中,(– a)就是自主儲蓄,它不受收入的影響,(1 – b)Y是由收入引致的儲蓄,而(1 – b)是邊際儲蓄傾向。
12.投資乘數指由投資變動引起的收入改變數與投資支出改變數與政府購買支出的改變數之間的比率。其數值等於邊際儲蓄傾向的倒數。
四、名詞解釋
1.總需求曲線表示在一系列價格總水平下經濟社會的均衡的總支出水平,即總需求曲線表示經濟中的均衡的總支出量隨著價格總水平變動而變動的軌跡。總需求曲線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
2.總需求函數是表示價格總水平與均衡總支出關系的函數。以Y表示使得經濟處於均衡的總支出AE的水平,P表示價格總水平,則總需求函數AD可以表示為:Y = AD(P)
3.總供給曲線表示一系列價格總水平下經濟提供的產出量,即總供給曲線表示經濟中廠商願意並且能夠供給的總產出量隨價格變動而變動的軌跡。總供給曲線是一條向左上方傾斜的曲線。
4.總供給函數是表示價格總水平與均衡總產出關系的函數。以Y表示經濟中的總產出,P表示價格總水平,則總供給函數AS可以表示為:Y = AS(P)
5.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均衡當總供給與總需求相等時,經濟處於均衡狀態。在均衡點處,決定總需求的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以及決定總供給的勞動市場同時處於均衡。此時,由產品和貨幣市場均衡決定的總需求恰好使得勞動市場均衡決定的就業量所生產出來的產品完全實現變化。
四、名詞解釋
1.通貨膨脹一般指產品和勞務價格水平的普遍持續上升。
2.失業率是指失業人數占就業人數與失業人數之和的百分比。
3.摩擦性失業是指勞動者正常流動過程中產生的失業。
4.結構性失業是指由於經濟結構的變化,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在職業、技能、產業、地區分布等方面的不協調所引起的失業。
5.周期性失業是指因勞動力中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業。
6.溫和的、奔騰的和超級通貨膨脹
按照價格上漲幅度加以區分,通貨膨脹有溫和的通貨膨脹、奔騰的通貨膨脹和超級通貨膨脹三種類型。溫和的通貨膨脹,年物價上漲率在10%以內;奔騰的通貨膨脹其物價上漲率則是兩位數;而超級通貨膨脹的通貨膨脹率要在3位數以上。
7.滯脹是指通貨膨脹率上升時失業率也上升。
8.未預料到的和預料到的通貨膨脹
按照人們對價格變動預料的程度劃分,通貨膨脹又分為未預料到的通貨膨脹和預料到的通貨膨脹兩種類型。未預料到的通貨膨脹往往由某些突然的原因所引起,人們對價格上漲的幅度不能預知或不完全預知。預料到的通貨膨脹是由於已知的原因所引起,並且通貨膨脹的幅度為人們所預知。
9.通貨膨脹的收入分配效應
通貨膨脹會導致收入和財富的不同階層之間的再分配,這就是通貨膨脹的收入分配效應。其效慶的大小取決於通貨膨脹的類型。
10.通貨膨脹的產量和就業效應
由通貨膨脹所造成的不同商品的相對價格變動,會對產量和就業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就是通貨膨脹的產量和就業效應。其效應的大小取決於通貨膨脹的類型。
11.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
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又稱超額需求的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超過總供給而引起的一般價格總水平的持續而顯著的上升。這種類型的通貨膨脹形成的原因在於總需求過度增長,總供給不足,即「太多的貨幣追逐較少的產品」,或者說「對商品和勞務的需求超過按現行價格所提供的供給」。
12.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又稱供給型通貨膨脹,是指由廠商生產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價格總水平的上漲。
13.工資推進的通貨膨脹
工資推進通貨膨脹是工資過度上漲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動的價格總水平上漲。工資上漲使得生產成本增長。在既定的價格水平下,廠商願意並且能夠供給的數量減少,從而使得總供給曲線向左上方移動,造成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
14.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
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是廠商為了謀求更大的利潤導致的一般價格總水平的上漲。具有市場支配力的壟斷和寡頭廠商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而提高產品的價格,結果導致價格總水平上漲。
15.進口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
如果一個國家生產所需要的一種重要原材料主要依賴於進口,那麼進口商品的價格上升就會造成廠商生產成本的增加,導致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
16.通貨膨脹慣性
無論是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還是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在拉動需求或推進成本之後,最終會使得價格總水平停止上漲。然而,在實際中,一旦形成就會持續一段時間。除非受到其他的沖擊,通貨膨脹傾向於持續保持相同的水平,這種現象被稱為通貨膨脹慣性。
17.預期是指人們對未來經濟變數作出的一種估計。預期往往根據過去的經驗和對未來知識的了解而形成。
18.價格調整曲線
價格調整曲線又稱菲得普斯曲線,它表示工資增長率和失業率之間存在著交替關系。價格調整曲線是紐西蘭經濟學家菲利普斯提出來的,因而被經濟學家們稱為菲利普斯曲線。由於一個國家的貨幣工資增長率基本上與通貨膨脹率具有相同的變動方向,因而菲利普斯曲線被改造為通貨膨脹率與失業之間的關系。並用來研究通貨膨脹問題,說明價格調整過程,故又名價格調整曲線。
19.收入政策
對付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往往使用收入政策。收適政策目的在於通過控制價格、貨幣工資和其他收入的增長,抑制通貨膨脹。收入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價格和工資管制;收入指數化;以稅收為基礎的收入政策。
20.收入指數化
所謂指數化就是以條文規定的形式把工資和某種物價指數聯系起來,當物價上升時,工資也隨之上升。指數化可以是被百分之百的指數化,也可以是部分指數化。百分之百指數化是指工資按物價上升的比例增長。部分指數化是指工資上漲按物價上升一定比例上漲。收入指數化政策往往被用來減少通貨膨脹所產生的對收入分配的影響。
四、名詞解釋
1.財政政策是指政府為了實現宏觀經濟政策目標而對政府支出、稅收和借債水平所進行的選擇,或對政府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水平所作出的決策。財政政策是國家干預經濟活動的重要手段之一。
2.財政制度的自動穩定器
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各種制度規定本身可以對經濟產生穩定作用。這種自動穩定作用通常稱為財政制度的自動穩定器。
3.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
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又稱為能動的財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據經濟運行的狀況逆經濟風向採取的變動財政收入水平的政策。具體地說,當經濟處於繁榮狀態時,政府應採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相反,當處於經濟蕭條狀態時,政府則應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以此方式對經濟交替地進行微調,以便實現宏觀經濟政策目標。
4.政策滯後
所謂政策滯後是對經濟運行採取的政策發揮作用的時間對這一運行狀態的滯後。產生政策滯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對經濟形勢的判斷需要時間;研究和制定對策需要時間;政策實施需要時間;政策發揮作用又需要時間。
5.擠出效應
擠出效應是指增加政府投資對私人投資產生的擠占效應。從而導致增加政府投資所增加的國民收入可能因為私人投資減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6.政府購買支出乘數:是指國民收入變化量與引起這種變化量的最初政府購買支出變化量的倍數關系,或者說是國民收入變化量與促成這種變化量的最初政府購買支出變化量的比例。
7.轉移支付乘數:國民收入變化量與引起這種變化量的轉移支付變動量之間的倍數關系,或者說國民收入變化量與促成這種變數的政府轉移支付變化量之間的比例。
8.稅收乘數:是指國民收入變動量與引起這種變動的稅收變動量之間的倍數關系。
9.財政赤字:又稱預算赤字,是一國財政年度支出超過年度收入的差額。
四、名詞解釋
1.中央銀行
中央銀行是國家的貨幣權力當局,是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最高主管機構。中央銀行的經營目的不是為了賺取利潤,而是為了公共利益,特別是要保證完成法律規定的任務。中央銀行主要具有三個職能:發行銀行、銀行的銀行和國家的銀行。
2.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是面向工商廠商及個人經營存貸款業務的金融組織,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存貸款利息差額,賺取最大的利潤。
3.法定準備率
西方銀行制度中規定,商業銀行應將其吸收的存款總額按一定比例以現金的方式保留起來,以作為儲戶提取存款的准備金。准備金占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准備率,即
由於准備率通常依法規定,因此被稱為法定準備率。
4.再貼現
商業銀行為了取得現金,可以將自身持有的債券向中央銀行貼現,這就是再貼現。
5.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和財政都是政府為實現宏觀經濟政策目標而採用的政策工具,貨幣政策的目的在於通過控制貨幣供給,影響利率,從而影響投資,並最終影響國民收入。
6.公開市場業務
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政府債券以影響貨幣供給量的貨幣政策手段。
7.存款創造乘數
一般地,如果法定準備率為rd,而銀行系統中最初存款數量的改變數為△D,那麼銀行系統中存款改變數最多可以達到△D / rd,即銀行系統中存款的改變數為原有存款量的
1 / rd倍。1 / rd就是存款創造乘數。由於法定準備率rd小於1,因而銀行系統存款創造乘數大於1。
8.費雪方程:用公式表示為 ,在其他條件不變時,貨幣數量與貨幣流通速度呈反向變化;價格與貨幣數量、貨幣流通速度同方向變化,與勞務數量方向變化。
9.現金余額方程: ,表明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與交易動機貨幣需求率同向變化,國民收入和價格(貨幣需求數量)同向變化。
10.基礎貨幣:是指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的通貨總和,即公眾、廠商與銀行的現金總額和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准備金之和。
11.貨幣乘數:又稱貨幣創造乘數,一般是指由基礎貨幣創造的貨幣供給為基礎貨幣的倍數。
四、名詞解釋
1.絕對優勢原理一國生產某種商品所花成本絕對的低於別國,稱為具有絕對優勢。只要具有絕對優勢,就應該專一化生產該商品。
2.相對優勢原理如果一國與他國在生產不同商品上的相對成本不同,仍然可以生產其相對成本較低的商品以換取相對成本較高的商品,從而得到比較利益。
3.進口替代戰略用本國產品來代替進口品,即通過限制工業製成品的進口來促進本國工業化的戰略。
4.發展出口戰略把對外貿易的重點放在出口產品上,盡可能擴大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份額。
5.綜合發展戰略把進口替代和出口替代結合起來的一種發展戰略。
6.經常項目國際間經常發生的商品和服務輸入和輸出的項目,是國際收支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項目。
7.資本項目國際間的資本輸入與輸出。
8.平衡項目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發生差額思考平衡項目來彌補,包括三項,即錯誤與遺漏、官方儲備資產的變動和分配的特別提款權。
9.順差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收入大於支出的情況。
10.逆差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收入小於支出的情況。
11.匯率使用一種貨幣表示的另一種貨幣的價格,即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交換比率。
12.固定匯率制是指把各國貨幣的兌換比率穩定在一定幅度之內的一種制度。
13.浮動匯率制是指一國政府對匯率不予固定,聽任外匯市場上本國貨幣的兌換比率浮動的一種制度。
Ⅱ 什麼叫宏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是使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宏觀經濟學是相對於古典的微觀經濟學而言的。
宏觀經濟學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發表以來快速發展起來的一個經濟學分支。
歷史簡介
亞當·史密斯於其著作《國富論》中即已討論一個國家經濟成長的原因與條件。而一直到二十世界初期的主流經濟學家,對於的討論多著重於經濟成長的方面。
在1929年至1939年間,歐美自由經濟國家發生了嚴重的經濟衰退,在歷史中這現象被稱為經濟大蕭條或經濟大恐慌,這經濟大蕭條期間,失業嚴重,產量又下降。
在經濟大蕭條之前,當時主流學者不認為經濟衰退是一個嚴重且長久的現象。這些所謂的古典學派的經濟學家延續著《國富論》的觀點,認為自由市場的價格機能就如同一隻全能的黑手(看不見的手),可使經濟平穩的運作。但古典學派有一個極端的看法,就是完全否定了需求不足與失業嚴重存在的可能,其看法以當時法國經濟學家賽依(Jean-Baptiste
Say
,1767年—1832年)為代表,他認為供給可以創造出同額的需求,而此看法被後人稱為賽依法則(Say's
law)。
但上述的看法卻與大蕭條時期的經濟狀況不符合。經濟大蕭條持續了將近十年,但嚴重的失業現象卻未曾消失,是故在此背景之下,凱因斯(J.
Keynes,1883年—1946年)在1936年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或簡稱為《通論》,而這也代表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始。凱因斯認為政府應在經濟衰退時提出各種政策以刺激需求,進而達到減緩失業與恢復經濟繁榮的目的。
但到了1970年代,新的總體經濟問題又產生了。在1974年至1975年及1980年至1982年期間,歐美各國陷入二次大戰之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因石油危機、高通貨膨脹及高失業率產生的問題,逐漸的凱因斯理論受到了另一些不同理論的挑戰。
這些理論包含了以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1912年—2006年)為代表的貨幣學派(Monetarism)和以小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Emerson
Lucas,
Jr.,1937年—
)與托馬斯·薩金特(Thomas
J.
Sargent,1943年—
)為代表的新興古典學派(New
Classical
School)或稱理性預期學派(Rational
Expectation
School)的理論。而米爾頓·傅利曼與小羅伯特·盧卡斯分別於1976年和1995年因此理論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研究對象
宏觀經濟學要研究的問題是一個國家既有的各種生產資源(如勞動力,土地,自然資源以及資本)實際上會有多少被投入於各生產部門,並且研究投入後所產生的各種現象,以及研究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和規律。具體來講,有一下三大研究問題。
經濟周期問題
經濟周期問題有時候也被稱為經濟周期理論或者經濟危機理論。其研究的主題是為什麼一些國家的國民收入在其長期增長趨勢中會出現周期性的上下波動現象。
經濟增長問題
主條目: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問題也被稱為經濟增長理論或經濟發展理論。其討論的主要問題是在特定國家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制約和促進國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和規律。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講,拉動一個國家或經濟體增長的有三大要素,分別是投資、消費、出口,俗稱「三架馬車」。
[編輯]
國民收入和就業問題
國民收入和就業問題有時也被稱為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就業理論或失業理論。具體來講就是研究一個時期國民收入的總量和就業量(或失業量)是怎樣決定的。
Ⅲ 什麼是宏觀經濟
宏觀經濟 即宏觀層面的國民經濟,包括一國國民經濟總量、國民經濟構成(主要分為GDP部門與非GDP部門)、產業發展階段與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程度(人類發展指數、社會發展指數、社會福利指數、幸福指數)。
宏觀經濟 指總量經濟活動。是指整個國民經濟或國民經濟總體及其經濟活動和運行狀態,如總供給與總需求;國民經濟的總值及其增長速度;國民經濟中的主要比例關系;物價的總水平;勞動就業的總水平與失業率;貨幣發行的總規模與增長速度;進出口貿易的總規模及其變動等。
一般認為此詞1933年由挪威經濟學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觀經濟學"時所提出。宏觀經濟的主要目標是維持高水平和快速增長的產出率、低失業率和穩定的價格水平。
概念比較
微觀經濟是:指個量經濟活動,即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活動。是指個別企業、經營單位及其經濟活動,如個別企業的生產、供銷、個別交換的價格等。微觀經濟的運行,以價格和市場信號為誘導,通過競爭而自行調整與平衡;而宏觀經濟的運行,有許多市場機制的作用不能達到的領域,需要國家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出發,運用各種手段,進行宏觀調節和控制。
兩者聯系
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經濟活動和經濟運行的兩個不同層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有著密切的聯系。微觀經濟是宏觀經濟的基礎,宏觀經濟的良好狀況是微觀經濟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
社會經濟活動本身就是一個整體,宏觀與微觀之間,生產、流通、分配、交換的各個環節之間都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計劃和市場是兩種不同的經濟調節手段。在現代社會化商品經濟條件下,只有合理運用計劃與市場這兩種配置資源的經濟手段,才能更有效地實現社會生產按比例發展。計劃與市場兩者,市場處在更基礎的位置,計劃則是在市場作用下發揮宏觀調節功能和微觀指導功能。只有將計劃和市場有機結合,才能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時期,國家特別需要用宏觀經濟法律手段進行調控。
宏觀經濟是與微觀經濟相對應的概念。市場經濟中以個人、家庭和企業為單位進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活動即是微觀經濟。
現代市場經濟雖然仍以單個微觀經濟主體為基本單位,但隨著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商品交換日益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經濟活動已不再是單純的個體行為,而日益呈現出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整體特徵。個人財富、家庭福利和企業利潤的增加,已經不再單純地取決於自身的努力,還必然要依賴於整體經濟狀況,整個經濟運行越來越表現出明顯的總量、綜合和全局性特徵。
Ⅳ 宏觀經濟學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內容
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主要考察就業總水平、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以下是由我整理的宏觀經濟學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宏觀經濟學,英文名稱Macroeconomics,是使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宏觀經濟學是相對於微觀經濟學而言的。宏觀經濟學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發表以來快速發展起來的一個經濟學分支。
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主要考察就業總水平、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因此,宏觀經濟學也被稱做就業理論或收入理論。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經濟資源的利用問題,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財政與貨幣政策。
宏觀經濟學包括宏觀經濟理論、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計量模型。
1)宏觀經濟理論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函數理論、投資理論、貨幣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
2)宏觀經濟政策包括:經濟政策目標、經濟政策工具、經濟政策機制(即經濟政策工具如何達到既定的目標)、經濟政策效應與運用。
3)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包括根據各派理論所建立的不同模型。這些模型可用於理論驗證、經濟預測、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應檢驗。
以上三個部分共同構成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現代宏觀經濟學是為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服務的。戰後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政策在西方各國得到廣泛的運用,相當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也引起了各種問題。
其具體內容主要包括經濟增長、經濟周期波動、失業、通貨膨脹、國家財政、國際貿易等方面.涉及國民收入及全社會消費、儲蓄、投資及國民收入的比率,貨幣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價水平,利息率,人口數量及增長率,就業人數和失業率,國家預算和赤字,出入口貿易和國際收入差額等。[
加速原理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一個中心問題是:國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決定的?宏觀經濟學認為,國民收入的水平,反映著整個社會生產與就業的水平。
宏觀經濟學在解釋經濟周期時,強調投資的變動的關鍵作用,投資的變動往往比消費的變動來得大,指出投資在相當程度上既是收入變動的原因,也是它的結果。它在解釋投資的變動與國民收入的變動之間的關系時,提出了加速數和乘數相互作用的原理。
加速原理與乘數論所要說明的問題各不相同。乘數是要說明投資的輕微變動何以會導致收入發生巨大的變動,而加速原理則要說明收入的輕微變動何以也會導致投資發生巨大變動。但二者所說明的經濟運動又是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的。
宏觀經濟學正是利用加速數和乘數的相互作用,來解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在經濟危機的條件下,生產和銷售量下降,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得投資急劇下降,而乘數的作用又使得生產和銷售進一步急劇降減,後者再通過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得投資成為負數(或負投資)。
加速數和乘數的相互作用,加劇了生產萎縮的累積過程。一旦企業的資本設備逐漸被調整到與最低限度的收入相適應的水平,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負投資停止下來,投資狀況的稍許改善也會導致收入重新增長,於是一次新的周期便重新開始。收入的重新增長,又通過加速數的作用,導致新的“引致投資”;後者又通過乘數的作用,促使收入進一步急劇增長,這便開展了經濟擴張的累積過程。這個累積過程會把國民經濟推到“充分就業”的最高限,並從那裡彈回來而轉入衰退。
Ⅳ 宏觀經濟學是什麼有哪些投資理念
宏觀經濟學其實就是使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宏觀經濟學。相對於微觀經濟學而言,而且西方經濟學中研究過,經濟總量總需求和總供給國民收入總量及構成等,這是屬於西方的經濟學,當然和國內的經濟學也是有相應的差別,但總的來講宏觀經濟學研究是經濟資源的利用問題,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財政和貨幣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