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怎麼發展經濟與生態

怎麼發展經濟與生態

發布時間:2023-11-09 23:24:57

A. 如何促進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當前乃至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任務。如何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鎮化全過程之中,是當前需要思考的問題。 生態文明理念 融入城鎮化建設的內涵 城鎮化是指伴隨工業化的進程,非農產業不斷向城鎮集聚、農村人口不斷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農村地域向城鎮地域轉化、城鎮數量增加和規模不斷擴大以及城鎮生產生活方式和城鎮文明不斷向農村傳播擴散的歷史過程。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理念,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來反映人類文明的程度,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主張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因此,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過程,可以為城鎮化建設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路徑。 在價值理念上,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就是對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要按照客觀規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在自然承載力范圍內推進城鎮化。此外,還要努力構建城鎮的生態文化,提高城鎮居民的生態意識,倡導社會生態道德等生態文明理念的牢固樹立。 在社會實踐上,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在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做到合理、有效。在利用自然的同時保護自然,形成人類社會可持續的生存和發展方式,要求城鎮化從一個區域整體的角度考慮人與自然的平衡,強調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鎮之間的功能協調互補,注重地區各自的主體功能發揮。使得大中小城市、城鎮之間以及城鎮內部既有交換的外循環,也有交換的內循環,甚至還有微循環。 在時間維度上,生態文明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城鎮化也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因此,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過程不能只看當前,要看得更加長遠。生態文明融入城鎮化過程不是一勞永逸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認識和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而且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出現的矛盾也會變得越來越復雜和多樣,這就更加需要用發展的歷史觀來認識生態文明指導下的城鎮化規律和內涵。 生態文明理念 融入城鎮化建設的具體路徑 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中形成生態保護意識。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保護生態環境的思想和傳統。古人雖然對自然的認識處於蒙昧的狀態,但是懂得尊重自然規律。隨著人們對自然認識的深入以及對自然控制能力的增強,生態意識卻越來越淡薄了。因此,重新建立正確、科學的生態意識是保證生態文明理念真正融入城鎮化過程的重要前提。 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中規劃空間格局。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過程,要求根據土地空間的自然屬性和自身特點,規劃土地空間格局,做到合理開發和有序開發。規劃空間格局重點是優化土地空間結構和提高土地空間的利用效率,從佔用土地的外延擴張為主轉向調整優化土地空間結構為主,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要求,逐步擴大綠色生態空間、城市居住空間、公共設施空間、保持農業生產空間。需要從國家和省級兩個層面來系統規劃,空間格局既要從國家的全局著眼,又要從地方的優勢和劣勢著眼,避免空間格局凌亂無序。 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中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城鎮化過程既表現為人口的聚集,又表現為產業的聚集。產業的聚集為人口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使得進入城鎮的人口可以有很好的發展機會,同時,大量人口向城鎮集中,又為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供給。產業結構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既關繫到產業本身能否持續發展,又關繫到城鎮的發展是否具有可持續的動力。要按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要求,通過新型工業化促進城鎮化良性發展。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探索生態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中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城鎮化首先是人的城鎮化,城鎮是為人的聚集和發展提供場所,因此城鎮化需要圍繞著人的全面發展來推進。不僅要給城鎮居民提供必要的物質產品,還要提供良好的生態產品。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水、電、路、氣、生活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要逐步完善,公共服務能力要不斷得到增強,生態環境要持續得到改善,城鎮運行效率要進一步提高。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的城鎮化就是要為所有人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中培育生態文化。生態文明理念需要通過生態文化這個載體在人類社會中傳承,城鎮化過程是培育生態文化的重要途徑。在城鎮化過程中,要引導人們科學認識生態的價值,實現思維方式的生態轉型。在生產領域,要倡導綠色、循環、低碳的生產方式。在消費領域,要樹立健康的消費理念,養成與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承受能力和個人收入水平相適應的合理消費行為。 生態文明理念 融入城鎮化建設的保障措施 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需要相應的機制來提供保障,使城鎮化過程向著健康城鎮化、生態城鎮化、可持續城鎮化方向發展。為此,要建立和完善制度體系,形成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過程的長效機制。 以主體功能區戰略為指導,制定科學、系統的城鎮規劃體系。一個國家、一個區域的發展存在於特定的土地空間。要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確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完善開發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因此,要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戰略的要求,從全局出發,注重地區之間的差異性,著力發揮地區的優勢,科學地制定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城鎮化規劃,形成生態良好、功能定位準確、產業布局合理、區位優勢凸顯的城鎮化格局。 以轉變發展方式為契機,促進城鎮生產方式轉型。發達國家城鎮化的實踐表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最終都要落實到發展方式的轉變上來。我國城鎮化進程雖然起步較晚,但是這些經驗值得借鑒。因此,推進城鎮化建設,首先要注重發展方式的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優化。要集約使用各種資源,對水資源、土地資源以及礦產資源要制定合理的開發強度,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要注重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形成適應市場需求、合理利用資源、可持續的產業結構體系。 以生態文明建設為要求,積極培育城鎮生態文化。要加強對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通過各種宣傳手段使生態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首先,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舉辦一些生態文明相關的會議,組織一些喜聞樂見的活動。其次,要完善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載體建設,為生態文化的傳播提供渠道和途徑。最後,發展生態文化產業,向公眾和社會提供生態文化創意產品與服務,最終形成可永續傳承的生態文化。 以生態補償機制為手段,促進區域城鎮協調發展。各地區資源環境稟賦不同,承載的生態功能不同,各區域實現城鎮化的途徑也會存在差異。對於優先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應發揮其經濟基礎較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集聚人口和經濟條件較好等優勢,實現人口聚集和經濟聚集的主體功能。對於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應發揮其土地生產力較高、生態涵養較好的優勢。要建立以生態補償機制為主、均衡性轉移支付和地區間橫向援助機制為輔的經濟手段,實現不同區域的經濟互補和環境互補,推動不同區域城鎮化的協調發展。 以財政金融手段為引導,提高城鎮化發展效率。財政政策要著眼於支持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根據不同地區的發展潛力,利用財政政策杠桿來有效引導城際間產業分工與協調。要利用合理的金融手段拓寬城鎮化過程中的資金來源渠道,鼓勵多元化的資金來源。發揮地方金融機構的作用,大力發展適合城鎮化建設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以科學的考評機制為載體,形成城鎮化的綠色導向。要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符合生態文明理念的科學的考評激勵機制。要強化領導幹部的生態文明意識,根據主體功能定位確定不同的考核目標,加大生態文明相關指標在城鎮化考評中的權重。通過科學有效的考評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走一條新型城鎮化道路。

B. 談談如何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的發展

一、充分認識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生態文明將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
建設生態文明要求我們徹底消除發展中的不和諧因素,擯棄舊的觀念,改變一些政府官員惟GDP增長論英雄的觀念。在生態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我們轉變發展模式、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生活觀念、消費觀念,正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使經濟社會建設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拋棄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傳統發展模式,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需要我們環保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認真堅持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並用好這一制度,從源頭保護生態環境,使國家保護環境的意志在經濟發展中真正得到體現,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建設生態文明,進一步豐富了社會主義社會理論的內涵。生態文明意識的提高,必將有力地促進包括政治文明在內的其他文明的進步,將對中國未來的發展產生長遠而深刻的影響。
二、積極宣傳生態文明知識,提高全社會生態意識
生態文明意識的普及與提高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生態文明的提出是社會物質文明進步的體現。在當前經濟發展中,我們仍然存在高開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減少、水旱災害等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尤其是在一些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生態環境破壞尤為嚴重。在人類社會進入到物質文明豐富的今天,需要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又好又快發展,這才是更高層次的發展。要在全社會確立這一思想和觀念。

我們要在全社會積極倡導和宣傳生態文明,要通過各種媒體,採取多種多樣的宣傳方式告訴廣大民眾,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們健康成長的物質條件和可靠保證,有益於人類的身心健康,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凈化人的心靈,規約人們的行為,推動人的現代化和人類文明向更高層次進化。

我們環保工作者尤其是基層環保工作者,常年奮戰在環保工作第一線,為貫徹執行國家環保法律、法規和政策,在全社會宣傳環保,促進環保工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如今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我們環保工作者更是責無旁貸。不僅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變成我們自己的自覺行動,更要在全社會積極倡導生態文明,宣傳生態文明,提高生態意識,繼續發揮我們在宣傳環保、貫徹落實環境保護方針政策中的先鋒作用。
三、嚴格執法,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實力大為提高,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同時在環境保護方面也取得了較大成績,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有一支較為過硬的環境保護執法隊伍。現在的關鍵是如何在實際工作中認真執行和落實這些方針、政策。有許多方針、政策需要在實際工作中認真貫徹落實並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是國家的基本政策,是國家的基本職責。問題是這么多年來,有些政策沒有在實際工作中達到可以具體執行的程度或者是能夠依法可靠執行,政策制定得再完美,如果在實際中無法執行,它就不是一個好的政策,需要我們多做實際工作。
第一,要健全和完善生態保護方面的法制,使生態保護有法可依。要切實採取行政、法律手段對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懲處。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必須進行制度建設,以規范與約束人們的行為。雖然我們已經採取了很多措施對污染源進行控制和治理,國家環保總局甚至動用了區域限批、流域限批、綠色信貸等政策,有些地方環保部門也採取了掛牌督辦、專項行動、綜合整治等一系列措施打擊環境違法行為,但環境污染仍然屢禁不止,原因何在?一是地方保護主義,二是環境執法手段軟,再加之目前的確存在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現實,使部分企業寧可冒險偷排偷放,也不按國家的環保法律、法規辦事。怎麼辦?一方面要加強立法,制定更為嚴格的法律制度,使生態保護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學的幹部政績考核體系。說到底是要真管用,如果只停留在文件法規中,是起不到真正作用的。
第二,要嚴格落實生態治理的責任,加大懲處的力度。建設生態文明是社會責任與個人責任的相互融合,社會責任要具體落實到政府部門,強調政府承擔建設生態文明的法律責任。個人責任則要使每個社會公民提高生態文明意識,形成自覺的行動,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一張紙、一度電、一滴水、一粒米、一塊煤等。
環保工作者要落實生態治理的責任,具體到實際工作中就是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嚴格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堅決打擊一切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我們有些制度制定得很好,但執行起來就比較難,這就要求我們基層環保工作者提高思想認識,把思想統一到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上來,頂住壓力,為民辦事。通過環保隊伍整體的嚴格執法,使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第三,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加強環保幹部隊伍建設。落實科學發展觀,領導幹部是關鍵;落實生態治理的責任,環保幹部隊伍是關鍵。必須進一步加強環保幹部隊伍建設,強化環保幹部尤其是一線執法隊伍的權力,使他們在執法中不受任何干擾,確保執法到位;其次環境執法隊伍的建設和各方面待遇要有切實的保障;第三要建立公眾參與生態保護的機制。在實際工作中,有些環境違法行為或生態破壞行為是由群眾舉報才發現的,建設生態文明如果沒有群眾的廣泛參與,有些問題不會得到及時處理,至少目前或相當長一段時期,這種情況會依然存在。為了使破壞生態或污染環境的行為得到及時有效的打擊,必須建立群眾參與的社會機制。同時人民群眾參與生態建設與保護,也是對政府履行工作職責的有效監督。
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提到了發展目標的高度,充分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歷史主動精神。我國人均主要自然資源和人均GDP都遠低於世界人均水平,發展是我們的第一要務,但發展已不能再走拼資源環境的老路,而是要清醒地認識發展的自身條件、外部環境和全球趨勢,以歷史的主動精神去探索符合這三者要求的發展方式,抓住和用好發展的新機遇,主動地融入到世界發展生態文明新趨勢的大潮中。
在國家層面上,對自然生態系統如自然森林、重要天然濕地實行保護,實行生態補償政策、開征環境稅、資源稅等,在不少國家都已取得成效。一個體現污染者付費、受害者獲補償、貢獻者獲獎勵、多消費者多交稅的社會公平、生態公平的觀念和機制正在全球形成,並日益深刻地影響到所有社會組織和個人的行為方式。每一個人都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作為物質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所有人都有物質性的消耗和排放,因而都必須對自己所消耗和排放物質的不同性質和數量支付相應的稅費,這將促使所有的人在生產和生活中都節約資源、循環利用、物盡其用,降耗減排,從而將抑制直至消除社會的奢侈浪費惡習,激勵人們追求健康節儉的生活;作為精神產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生態文明建設為科技、文化和制度創新提供了一個無限廣闊的空間,高耗高排的技術、產品和與生態文明相對立的文化正在迅速失去其市場,低耗低排的新技術研發、新產品開發、生態文化產品的創造和消費已成了人們自覺的方向性選擇,等等。因而,生態文明建設,從它起步之始,就已日益廣泛深刻地影響到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將深刻地改變整個人類的觀念和習性,使人類社會走向自身協同和與萬物與環境協同,從而實現發展的可持續。

C. 如何促進生態環境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一、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個國家人均產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增加。經濟增長率的高低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實力增長速度的標志。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投資量、勞動量、生產率水平。用現價計算的GDP,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規模,用不變價計算的GDP可以用來計算經濟增長的速度
二、經濟增長是經濟學家和記者常用的表達方式,意思是一個國家當年國內生產總值對比往年的增長率。更一般地來探討,經濟增長的涵義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一個經濟體系生產內部成員生活所需要商品與勞務潛在生產力之擴大(亦即生產可能曲線向外擴張)。生產力之成長主要決定於一個國家自然資源稟賦、實質資本累數量累積與質量提升、人力資本累積、技術水準提升以及制度環境改善。因此,經濟增長也意涵決定生產力之諸多因素的擴展與改善。
三、支持經濟增長的人認為它可以增加一個國家的財富並且增加就業機會。經濟正增長一般被認為是整體經濟景氣的表現。如果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為負數,即當年國內生產總值比往年減少就叫做經濟衰退。通常情況下,只有當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個季度持續減少,才被稱為經濟衰退。
四、經濟增長方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的實現模式,它可分為兩種形式:粗放型和集約型。根據總量生產函數分析和資本產出彈性與勞動產出彈性的計算,可將一個時期的經濟增長率進行分解,即由生產要素投入量增加導致的經濟增長和由要素生產率提高導致的部分。如果要素投入量增加引起的經濟增長比重大,則為粗放型增長方式;如果要素生產率提高引起的經濟增長比重大,則為集約型增長方式。但經濟增長方式的區分只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二者有時還是互相交叉的。

D. 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構建綠色生態文明

綠色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經濟為基礎、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經濟形式,是產業經濟適應人類健康需要而產生的一種發展狀態。發展綠色經濟以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經濟為主要內容,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保護資源與能源,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推動人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我國早在「九五」計劃中就明確提出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發展綠色經濟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來看,當前經濟增長方式仍然比較粗放,在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首先,發展綠色經濟的觀念認識不足。受傳統發展觀和思維模式的影響,一些地方官員、企業生產者還未深刻認識到發展綠色經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重要性。其次,缺乏制度保障。雖然我國不斷提倡發展綠色經濟、建設生態文明,但在具體的制度體系建設上還不配套,相關的制度保障有待進一步建立健全。第三,綠色新興產業發展起步晚,傳統產業綠色化推進緩慢。第四,綠色消費還未形成。追求奢侈消費、超前消費以及鋪張浪費的現象較為普遍,公眾節約環保和綠色消費意識有待增強。
發展綠色經濟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全過程。當前,我國城鎮化速度加快,各級政府要增強使命感緊迫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努力建設綠色城鎮、文明城鎮、美麗城鎮,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要讓老百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全面推進美國中國進程。同時,生態文明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需要依靠構建綠色化、循環化、低碳化三大發展體系來建設,發展綠色經濟在體系中處於統領地位,因此建設生態文明,必須積極推進綠色經濟發展。
制定戰略規劃,完善綠色法律法規。在宏觀層面,國家要加強頂層設計,根據國情制定發展綠色經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規劃,明確發展理念、原則、目標。地方政府應在中央的規劃指導下,因地制宜就節能減排、污染治理、生態建設、結構調整等制定詳細的規劃與發展措施。在法規政策體繫上,修訂與完善一系列關於生態保護、資源節約、清潔生產、節約消費的法律法規,明確政府的領導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和公眾的參與責任,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利用經濟手段,培育綠色經濟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培育和發展現代循環農業、生物鏈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興信息產業、新能源產業等綠色新興產業,推動綠色產業集聚,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逐步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制定綠色標准約束,明確細化技術標准,從技術層面加以規范。對部分產品強制實施能效標准。對節能產品實施認證,鼓勵消費者購買節能產品。對低碳產品制定政府采購清單,采購優先。制定綠色經濟政策,通過採取綠色政策支持,推動綠色經濟產業發展。對低碳經濟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同時考慮開征環境稅,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大對綠色經濟產業的投資傾斜和財政支出傾斜,構建政策支持分階段退出機制,推動綠色新興產業的自主創新。積極探索綠色金融渠道,將資金投入向綠色發展的相關產業傾斜,為綠色發展的新模式提供有效的金融政策服務。通過系列經濟手段,引導企業綠色生產,推動綠色生產體系的形成。
鼓勵自主創新,構建綠色創新體系。綠色科技創新是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支撐和保障。通過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綠色發展經驗和理念,強化綠色技術與設備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不斷增強綠色自主創新能力。重點培養生態、生物、環保、經濟等各類與發展綠色經濟相關的人才,建立支持綠色產業的產學研合作體系和綠色人才培養激勵機制。建立以綠色技術為核心的創新體系,推進綠色技術的擴散,將環境因素引入技術研發過程中,增強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能力,促進產學研的綠色科技協同,完善企業綠色創新激勵制度,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突破綠色技術壁壘。
構建文化氛圍,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從文化入手,提高公眾對綠色發展的認識水平,促進綠色文明行為的養成,構建社會綠色文化體系。其一,充分發揮政府的引領和示範作用,通過廣播、影視、報刊、網路、手機等宣傳媒介,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開展有關綠色經濟知識的普及、教育和宣傳,培養公眾的綠色文化意識,逐漸改變公眾的消費方式,引導社會公眾自覺選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消費模式,建設綠色消費體系,推動綠色生產體系與綠色消費體系的均衡發展。綠色消費體系的建立也有利於擴大國內綠色消費需求,帶動綠色產品開發和綠色產業的發展。其二,加強各級領導幹部的教育培訓,提升其綠色發展意識,將綠色發展理念自覺融入各項工作中去。其三,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對青少年進行綠色發展教育,從小培養綠色發展意識,形成全社會自覺支持綠色經濟發展的文化氛圍。

閱讀全文

與怎麼發展經濟與生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招遠事業單位教學機構有哪些 瀏覽:20
怎樣知道健康碼為什麼會變紅 瀏覽:993
愛情是什麼意思翻譯 瀏覽:135
婚姻前後是什麼感情 瀏覽:268
3111愛情數字含義是什麼意思 瀏覽:987
林下經濟如何實現智能化 瀏覽:398
高級經濟師到底有哪些 瀏覽:378
英雄故事老電影有哪些 瀏覽:563
冥王講的什麼故事 瀏覽:745
好美女是什麼意思啊 瀏覽:168
事業單位公路養護站怎麼樣改 瀏覽:203
經濟型酒店加盟要投資多少 瀏覽:595
狐妖變成美女誘惑帥哥是什麼電影 瀏覽:793
有多少人的婚姻是為了父母的面子 瀏覽:381
國產經濟艙座位怎麼選 瀏覽:462
事業單位考試如何進行資格復審 瀏覽:119
肖龍女與肖虎男婚姻怎麼樣 瀏覽:940
什麼是茶陵經濟 瀏覽:924
婚姻挽回不離婚怎麼辦 瀏覽:858
郵政經濟快遞多久能到 瀏覽: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