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哪些措施可以促進實體經濟

哪些措施可以促進實體經濟

發布時間:2023-11-03 21:51:45

㈠ 國常會最新部署,實施6方面33項措施穩經濟,對經濟發展有何幫助

國家有關部門部署了6個方面一共33項措施來穩定國內的經濟,這可以從根源上保證經濟發展在疫情之下實現更穩更快的發展。

要促進國內的消費經濟發展,發放消費券或者優惠政策等。例如邯鄲市將對邯鄲市的所有居民發放一共5,000萬元的優惠券,可以用來購買家電,購買超市的商品購買汽車等,此外購買新能源汽車時也能夠減少一定部分的徵收稅。從根源上去刺激消費經濟的發展,也可以拉動很多實體行業的經濟發展。

㈡ 從公司法角度談如何振興實體經濟

振興我國實體經濟需採取以下八大舉措。
第一,切實保護產權,培育企業家精神,穩定企業家的市場信心和預期。
切實保護產權,特別是保護企業家財產權,保護企業家,使他們發揮出聰明才幹,帶領企業更好發展,對擴大民間資本投資、提升實體經濟發展後勁意義重大。為此,應在全社會培育和形成愛護企業家、尊重企業家的良好社會氛圍,從法律上充分肯定企業家的貢獻,保護產權,重視法制,建立健全正面褒揚、超額激勵成功企業家的長效機制,助力實體經濟再創輝煌、再攀高峰。特別是,要積極引導企業家提升創新發展能力,聚焦於技術研發,加快產品和服務的升級換代,提供新供給、改善供給質量和結構。
第二,提高實體經濟資本回報率,從根本上解決資金的「脫實向虛」問題。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然而,近些年我國卻出現了部分資金「脫實向虛」的問題,嚴重干擾了實體企業的健康發展、扭曲了資源配置、加劇了產業空心化風險、擾亂了金融市場秩序乃至拖累經濟發展。
資本為什麼會脫實向虛?根本原因在於實體經濟的投資回報率太低。隨著我國進入新常態階段,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自由化改革不斷深化,實際融資成本逐漸上升或維持高位的同時,實體經濟資本回報率逐步下行。資料顯示,2015年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平均利潤率已經降至5.59%,低於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與實體經濟步入疲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金融業的平均凈利潤達到30%,房地產業利潤也很豐厚。利潤率差異如此之懸殊,其結果必然是:一方面,企業不願意投資和經營實業,更願意投資和經營金融與房地產業;另一方面,金融業甚至房地產業也願意把大量的資金配置到收益率更高的信託、證券、保險等虛擬部門,而對實體投資意願不強,由此就陷入「實體經濟不實(實體經濟的產業部門生產率低下),虛擬經濟太虛(金融脫離實體經濟,泡沫化成分高)」的惡性循環。
因此,無論是從根本上化解我國金融風險角度考慮,還是著眼於大力振興實體經濟、避免產業「空心化」趨勢,都必須加快供給側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在中長期內努力提升實體經濟資本回報率,使其重新攀升到資金成本以上,以持續穩健的經濟增長來從本質上降低金融風險、化解各個領域的潛在金融風險。
具體而言,提升實體經濟資本回報率的改革措施包括:盡快出台振興實體經濟的長期戰略規劃,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投資回報率,促進投資增加,防止資本過度流向虛擬經濟,造成實體經濟空心化;繼續簡政放權,提升政府效率,消除行政壟斷,打破各種玻璃門、彈簧門,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民間資本釋放更多的事業基金領域的投資機會,激發民營經濟的活力,使市場真正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負負擔,逐步降低企業承擔的各種制度性交易成本;完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編制可靠的社會保障安全網;理順中央和地方財政體制關系,重構激勵相容、監督有力的財政體制。
第三,降低實體經濟發展成本,激發企業活力,保持企業競爭優勢,增強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
降低實體經濟成本既是短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也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提高資本回報率的關鍵所在,更是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實現我國經濟提質增效、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建設強大社會主義國家的必然要求。作為國家層面的長期戰略性舉措,降成本不應局限於簡單意義上的減少成本,而應更加註重從根本上建立科學合理的成本形成機制,促進企業在合理成本負擔的下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成本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是改革不到位、創新不足,因此降成本的實質就是改革與創新。只有走改革與創新之路,才能逐步建立健全我國實體經濟企業成本降低的長效機制。
為此,從成本構成的角度看,應通過改革與創新的辦法,降低企業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包括進一步加大清費減稅力度,積極採取有效措施降低宏觀稅負;完善金融服務體系,推動金融「脫虛入實」,從根本上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降低企業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以及由高房價帶來的土地租賃成本、用能成本、物流成本,以及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第四,深入推進實體經濟結構調整,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核心加快產業優化升級,重點推動製造業結構優化、產業升級。
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關鍵是提升產業勞動生產率,只有提升產業勞動生產率,才能加快產業升級並帶動經濟高質量增長。為此,一方面,在穩定並適當提升現代服務業比重的同時,高度重視提升其勞動生產率,以更好地滿足消費升級和服務業全球化競爭要求,為我國產業升級提供動力和空間。
另一方面,製造業的技術創新和勞動生產率提升是我國實體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環節。技術創新需要更多體制激勵、市場激勵,而不是政府直接干預。政府發揮作用的領域在於完善制度和加強監管。因此,在技術創新上政府應加強激勵性制度設計,建立更為嚴格的管制標准,推動企業技術設備升級,淘汰落後產能,再通過減稅、上市等市場方式激勵「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
對於製造業而言,結構優化是製造業科學發展的主線,製造業產業升級是提升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大力振興實體經濟的主要途徑。為此,要通過化解產能過剩與創新驅動兩端發力,實現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不斷優化產業組織結構,促進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優化製造業發展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未雨綢繆,堅決防止低水平、高水平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現象的發生。
第五,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助力實體經濟邁向中高端。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我國製造業的規模不斷擴大,但是製造業整體競爭力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的水平也較低,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製約著我國製造業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是今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未來各國打造產業競爭新優勢,搶占未來制高點的根本途徑。
當今世界,國際產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圍繞搶占製造業發展制高點的競爭愈演愈烈;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和供給結構優化需求迫切,工業領域信息安全形勢日益嚴峻,這些大的背景為未來兩化融合發展迎來了新空間,對兩化融合發展提出新需求,也給兩化融合發展帶來新支撐。同時,兩化融合的深度推進,也為製造業的創新與發展創造了契機,製造業需要抓住機會對自身發展模式進行改進和創新。
未來振興實體經濟,特別是振興製造業,要以提高製造業創新能力、基礎能力和競爭能力為目的,以兩化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瞄準技術前沿,把握產業變革方向,圍繞重點領域,優化政策組合,促進製造業朝高端、智能、綠色、服務方向發展,重塑製造業競爭新優勢,實現製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性跨越。
要堅持把智能製造作為製造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在智能製造主攻方向和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進而引領帶動製造業整體水平的提升和結構優化;通過培育新動能和改造提升傳統動能的「雙引擎」,推動製造業兩化深度融合,實現製造業結構優化;實施「互聯網+ 製造業」,促進生產發展方式創新;增強載體平台對兩化融合發展的支撐力;激發企業主體活力提升兩化融合水平;強化行政力度完善兩化融合的體制機制。
第六,積極推進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服務業有效供給,釋放服務業改革紅利。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服務業還存在結構不合理、創新能力不足、服務質量不高和企業競爭力不強等問題,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面臨巨大困難和制約因素。未來服務業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關乎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質量,關乎我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因此,要高度重視服務業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以問題為導向,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著力點,著力解決服務業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推動服務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加快推進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以提高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增加服務業有效供給為目的,在以下幾個方面著重發力:深化服務領域改革,著力打破制約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打破服務業領域行業壟斷和行政壁壘,適度放鬆部分服務業領域行業管制,營造法治化經商環境,優化服務業發展的制度環境;順應產業融合、分工深化細化和消費升級變化的要求,從突破關鍵環節、提升價值鏈、供應鏈入手,通過與工業互動、體制創新和服務創新,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實現服務業創新發展;擴大對外開放與合作,提升服務業開放水平;進一步完善服務業發展的財稅、金融和土地等政策體系,優化服務業政策供給,增強服務業發展動力,促進服務業快速發展;協調服務業與第二產業的共生關系,積極發展服務型製造和生產性服務業。
第七,對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進行頂層設計,充分發揮人才在振興實體經濟中的引領作用。
建設製造業和服務業強國,與歐美發達國家搶占未來實體經濟發展的制高點,關鍵與核心是培養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專業化人才隊伍。當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所需的人才隊伍建設中,還存在一些亟待改進的薄弱環節,例如,製造業和服務業人才的結構性過剩與短缺並存,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企業在人才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實體經濟一線員工特別是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整體偏低、上升通道不暢,等等。
為此,要以未來實體經濟發展的需求和問題為導向,對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進行頂層設計,不斷提高人才隊伍素質,為實現實體經濟強國的戰略目標提供人才保障。要全方位構建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育體系,全領域進行人才供給改革,全過程推進教育教學創新,全形度加強人才激勵機制建設。建立鼓勵科研工作的長效機制,完善激勵創造性勞動的制度,使各類創新型、創造型人才能夠獲得與其付出相匹配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創造性勞動者的收入水平,完善科研人員的薪酬制度。
第八,加大財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為實體經濟振興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政策支持是振興實體經濟的重要保證。未來應根據實體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具體特點和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和完善相應的優惠政策,加強產業政策與財稅、金融、投資、貿易、土地、環保政策的協調性、實用性,特別是增強財政與貨幣政策工具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靶向性功能作用。
政府要適當減少對實體經濟的各類資源徵收,這主要表現為對相關稅收、強制性的「五險一金」及其他各類行政性收費的減少或免除,以增強實體經濟發展中的內源融資能力。與此同時,在堅持對實體經濟施行「輕徭薄賦」的積極財政政策的同時,在金融政策方面,要進一步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實體經濟的資源注入,以解決實體經濟發展的外源融資問題。

㈢ 23條金融舉措出台,這些政策對於普通民眾來說有哪些積極影響

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出台23條政策舉措,從支持受困主體紓困、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促進外貿出口發展三個方面加強金融服務、加大支持實體經濟力度。這些舉措將為哪些群體帶來利好?又將為經濟發展帶來哪些助力?今年以來,國際形勢更趨復雜嚴峻,國內疫情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對經濟運行的沖擊影響加大。

「關於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信貸增長情況,我們對21家全國性銀行按季度進行評估,利用相關政策工具,力保這兩類市場主體的新增信貸持續增長。」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有關人士強調,金融機構要積極支持受困企業抵禦疫情影響,不得盲目限貸、抽貸、斷貸。

㈣ 如何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必修二

1、首先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其次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勱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3、最後營造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侍粗致富的發展環境羨扒和社會氛圍。兄談昌

閱讀全文

與哪些措施可以促進實體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幸福的法寶是什麼東西 瀏覽:670
參公如何套改事業 瀏覽:866
婚姻法的忠實義務是什麼 瀏覽:167
招遠事業單位教學機構有哪些 瀏覽:20
怎樣知道健康碼為什麼會變紅 瀏覽:993
愛情是什麼意思翻譯 瀏覽:135
婚姻前後是什麼感情 瀏覽:268
3111愛情數字含義是什麼意思 瀏覽:987
林下經濟如何實現智能化 瀏覽:398
高級經濟師到底有哪些 瀏覽:378
英雄故事老電影有哪些 瀏覽:563
冥王講的什麼故事 瀏覽:745
好美女是什麼意思啊 瀏覽:168
事業單位公路養護站怎麼樣改 瀏覽:205
經濟型酒店加盟要投資多少 瀏覽:595
狐妖變成美女誘惑帥哥是什麼電影 瀏覽:793
有多少人的婚姻是為了父母的面子 瀏覽:381
國產經濟艙座位怎麼選 瀏覽:463
事業單位考試如何進行資格復審 瀏覽:120
肖龍女與肖虎男婚姻怎麼樣 瀏覽: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