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慶市渝東南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重慶市渝東南
【摘 要】本文以傳統的增長極理論和交通經濟帶理論為視角,對重慶市渝東南地區縣域經濟發展進行了重新審視,提出了發展渝東南縣域經濟的一種新的思路和模式。【關鍵詞】增長極 交通經濟帶 渝東南 縣域經濟
縣域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是我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基本載體。重慶市是特殊的直轄市,全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低、城鄉差距大、區域發展不平衡。傳統的區域增長極理論和交通經濟帶理論的分析框架可為發展渝東南縣域經濟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視角。
一 增長極與交通經濟帶理論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啟示
1.增長極理論與縣域經濟的結合
第一,增長極理論及其應用。區域經濟增長極理論是20世紀有廣泛影響的經濟理論之一。經濟增長極理論最初是由法國經濟學家弗郎索瓦?佩魯在1950年創立,後來法國布代維爾、美國弗里德曼、瑞典繆爾達爾、美國赫希曼等經濟學家進行了豐富和發展。增長極主要有兩種涵義:一是指聚集在一個地域經濟內,具有較快發展能力的產業或企業。佩魯最初對增長極的表述是「啟碰一些產業在增加產出或增加購買產品和服務時,能夠增加另一個或幾個產業的產出水平及其購買力」;二是指產業集群。圍繞主導產業而發展起來的,通過投入產出關聯的罩叢,在地理上又是聚集在一起的具有比增長極的產業發展更快的產業集群。廣義的增長極是指比其他經濟體發展更快,並存在一定影響作用的經濟體,這個經濟體可以是一個小區域,也可以是一個行業、一個產業集群、一個企業。他們具有兩個基本特徵:比其他同類經濟體增長快;對其他經濟體有很強的影響作用。區域經濟學者把佩魯的增長極概念和思想引入區域經濟研究,融入地理空間概念,從而產生了區域經濟增長極理論。該理論更傾向於將「增長極」理解成一個區域中的小區域,更重視這一小區域的經濟與區域內其他小區域相比具有發展更快的態勢與潛質,並且對後者的經濟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2)縣域經濟增長極的提出。黨的十六大召開以前,黨和政府的文件一直使用「縣級經濟」的概念。十六大報告首次以黨政文件形式使用「縣域經濟」概念後,關於縣域經濟發展的研究就成為各級政府、社會和學術界關注、研究的熱點。區域經濟增長極理論建立的基礎是地區內的不平衡發展,而縣域經濟概念本身就與發展不平衡相聯系,因此用區域經濟增長極理論來指導和推進縣域經濟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將區域經濟增長極理論與縣域經濟相結合是一種探索,旨在通過培育縣域經濟增長極,大力推進縣域經濟發展。
縣域經濟增長極既可以是縣域內的企業、產業或是一個行業,也可以是縣域內的一個或幾個區域、中心鎮或園區。從增長極的發展看,前者看重經濟主體的發展,後者則強調區域經濟的發展。本文對縣域經濟增長極的研究主要是立足區域發展的角度。事實上,一個經濟上落後的地區必須首先將有限的資源用於發展那些有優勢的地區,在這些地區創建一個或多個啟動型城鎮或園區,培育悄悶談若干產業增長點,在扶持這些城鎮或園區發展的同時促進地區的協調發展,以互惠機制形成縣域經濟增長極。縣域經濟增長極培育的核心,就是如何使縣城、中心鎮和園區成為經濟增長極,並拉動所在區域發展,同時使本縣域成為相鄰區域的增長極。培育縣域經濟增長極的核心是政府針對不同時期的特徵,分別強化增長極的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相對於城市經濟,縣域經濟是一種「弱勢經濟」,往往市場體制機制不完善,資本稀缺,信息不暢,尤其需要發揮政府的作用,根據實際情況彌補市場的不足。在增長極發展初期,資源不足的情況下,集中財力或給予優惠政策,選擇若干條件較好的城鎮或工業園區,匯聚有限資源進行重點建設和重要產業發展,培育縣域經濟增長極進而帶動整個經濟發展。
2.交通經濟帶理論及其在發展縣域經濟中的應用
交通經濟帶(Traffic Economic Belt,TEB)又稱為交通運輸沿線經濟帶,是以交通干線或綜合運輸通道作為發展主軸,以軸上或其吸引范圍內的大中城市為依託,以發達的產業特別是二三產業為主體的發達帶狀經濟區域。這個發達的帶狀經濟區是一個由產業、人口、資源、信息、城鎮、客貨流等集聚而形成的帶狀空間經濟組織系統,並在沿線各區段之間和各個經濟部門之間建立了緊密的技術經濟聯系和生產協作。交通經濟帶包括三大基本構成要素:交通干線或綜合運輸通道,以工業商貿業為主的三次產業,沿線分布的經濟中心和大中城市。三大構成要素相輔相成,三者之間的相互促進及關系的演變是交通經濟帶的基本發展規律。
交通經濟帶理論對於發展縣域經濟具有重要啟示和意義,其與增長極理論一起應當作為重慶市渝東南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的主要理論依據。重慶市渝東南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在發展路徑上應當把培育不同層級不同類型的增長極作為主要手段,將打造並形成渝東南交通經濟帶作為目標,最終帶動整個渝東南地區甚至重慶的經濟發展。
二 重慶市渝東南縣域經濟發展現狀與特點
1.渝東南交通現狀
目前,渝東南(包括涪陵、武隆、彭水、黔江、酉陽、秀山)有渝懷鐵路、渝湘高速公路縱貫其境,國家級公路、省級公路和縣鄉級公路縱橫相連。烏江、阿蓬江等多條內河航運和正在建設的黔江舟白機場。目前渝東南的公鐵水交通現狀是主幹線(包括鐵路、高等級公路、高速公路)從北部往南依次通過所在區縣政府駐地,形成一條干線走廊。次干線和區縣級交通線從主幹線兩旁向外延伸,像神經末梢一樣緊緊與鄉鎮、村落相連,形成巨大的網狀結構。
(1)公路。渝東南現有公路16576公里,其中高等級公路9490公里。在高等級公路中,319國道佔455公里,高速公路340公里(如下表)。所有高等級公路均呈線狀連接涪陵、武隆、彭水、黔江、酉陽、秀山的政府所在地。
表1 渝東南各區縣319國道、高速公路里程(單位:公里)
交通類型 涪陵 武隆 彭水 黔江 酉陽 秀山 合計
319國道 41 81 72 93 88 80 455
高速公路 21 67 65 67 72 48 340
⑵ 關於河南經濟發展問題與對策的資料
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問題及對策
【摘要】縣域經濟是縣行政區劃范圍內的經濟總和,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微觀基巧櫻弊礎,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本文在對河南孝族省縣域經濟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河南省縣域經濟未來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縣域經濟 診斷 對策 河南省
縣域經濟是中國經濟的微觀基礎,處於行政管理和政策落實的前沿,是城鄉社會各種矛盾的交匯之處。河南作為人口大省、農業大省,要實現中原崛起,關鍵在縣域經濟。河南省共有108個縣級市(不包括濟源市),全省縣域總人口為8031.16萬,佔全省總人口的82.22%,縣域面積15.2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的90.7%,發展縣域經濟對河南省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本文以2005年的數據為准,從經濟規模、產業結構、經濟社會協調等方面分析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1、縣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05年全省縣域GDP達7249.8億元,佔全省GDP的68.8%,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8.1%,縣域經濟已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縣域財政收入達201.9億元;財政收入超億元的縣市66個,超3億元的有19個,超5億元的有10個,分別比2003年增加17個、16個和10個,縣級財政困難狀況有了根本緩解。
2、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產值上,河南省縣域經濟第一產業產值為1700.87億元,第二產業產值為3759.03億元,第三產業產值為1789.94億元,三次產業比重為23:52:15。在農業產業結構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重點支持優質小麥、畜產品生產與加工基地建設,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全省70%以上優質專用小麥實現了集中連片種植,種植面積在30萬畝以上的縣有40多個;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0%以上,各類畜禽養殖小區2700多個,初步形成覆蓋94個縣的六大優勢畜產品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目前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2042家,糧食、肉類、乳品年加工能力分別達到3200萬噸、390萬噸和145萬噸。
3、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在經濟加快發展的同時,各級財政不斷加大投入,縣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社會事業不斷進步,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2870.58元,比2003年增加634.9元,年均實際增長7.8%;縣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73.61億元,佔全省的58.8%,比2003年增長38.3%;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27.21平方米,比2003年增加1.8平方米。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由2003年的48.2%下降到2005年的45.4%。
二、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1、工業化、農業產業化進程滯後,結構性矛盾突出。河南省工業化進程不平衡,縣域工業發展明顯滯後,加工能力和帶動能力都較弱,影響著農業產業化和縣域工業化進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河南省縣域農業雖然品種多、產量大,但農業經濟效率低、效益差、特點不突出,農產品加工鏈條短、檔次低,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為時常優勢;縣域工業雖然企業眾多、門類齊全,但同樣存在產業鏈條短、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及經濟效益差和品牌產品少的問題,環境污染也較為嚴重。從結構上看,縣域企業組織分散,經營水平低下,市場主體意識淡薄,創新能力、開拓市場的能力不強。多數縣缺乏產業關聯度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企業支撐,也缺乏有特色的塊狀經濟支撐。總的來看,縣域經濟仍然是河南省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以資源開發為主、以傳統產業為主的經濟尚未得到根本轉變,產業結構層次和水平偏低,經濟發展缺乏特色,產品、產業結構趨同,經濟效益較差。
2、縣際發展不平衡,發展思路不清晰。根據河南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綱要》的發展布局,中原城市群縣域經濟發展狀況最好,其次是豫北、豫西、豫西頌段南地區,發展最慢的是黃淮地區。2002年,河南省尚有貧困縣31個,省級貧困縣13個,農村還有116.8萬人尚未脫貧。中原城市群GDP和財政收入均已佔到全省縣域經濟總量的近50%,分別比黃淮地區高出83%和67%;縣域人均GDP和人均財政收入分別高出黃淮地區86%和70%。GDP和財政收入最高的鞏義市分別是最低縣的12倍和13倍,鞏義市的人均GDP和新鄭市的人均財政收入分別是最低縣的6倍多,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縣(市)面對新的發展形勢不能適時改變觀念和工作方法,不能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形成清晰的發展思路;多數縣由於信息和高技術人才的短缺,在經濟發展突破口的選擇上舉步維艱,在經濟發展道路上無所適從。
3、市場競爭力不強,發展活力有待增強。在農業方面,新技術、新機具、新模式的普及率不高,單位產出率低,農產品加工業、流通業發展相對滯後,農村專業化生產、公司化經營的產業化鏈條不健全,影響了農業綜合效益的提高。在工業方面,工業企業、商業企業體制落後,管理水平低,資本、資源得不到優化配置,使用效率低;多種所有製成分比重不夠,特別是非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有待進一步加強。2001年全省每萬人擁有個體工商戶123戶、私營企業5.76家,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4.4%、36.25%;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占河南省人口的比重為2.96%,比全國平均水平低7個百分點;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均注冊資金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66.7%和90.6%。同時,非公有制企業還存在自主創新能力弱、生產集中度不高、產業協調水平低、經營管理落後、傳統產業多、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較少等問題,發展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
4、政府職能轉變滯後,管理體制不順。多數縣政府在思想觀念、管理公共事務水平方面和沿海地區有很大差距:習慣於運用行政手段處理公共事務,缺乏運用經濟的、法律的、市場的手段處理問題的經驗,對經濟、社會事務管得過多、統得過死;經濟發展中形式主義、政績工程等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很多地方官僚主義、本位主義嚴重,服務意識淡薄,經濟發展環境不夠寬松。就行政管理體制而言,縣級政府管理許可權過小,有相當部分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在省轄市和省里,縣級政府沒有最後決定權;上級垂直機構過多,縣級政府缺乏有效手段協調,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其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
5、多數縣財政狀況不佳,債務負擔沉重。有相當一部分縣本級財政收入不足以維持縣鄉政府的正常運轉,主要依靠上級轉移支付資金。縣鄉鎮財政實際已經「虧空」,歷年滾存債務已相當於本年度財政收入的幾倍;財政供養人員過多,也加劇了財政困難。多數縣沒有與其應履行的職能相匹配的充足財力保證,上級財政對縣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力度不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後。
三、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對策
1、強化發展意識,增強緊迫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城市改革逐步到位,但縣域出現了邊緣化的跡象。據此,應高度重視縣域經濟,按著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充分認識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的重要戰略意義。首先,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中原崛起的基石。其次,縣域經濟是以農民為出發點、以農村為主戰場、以農業現代化為重要內容的經濟形態,發展縣域經濟是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再次,縣域經濟是一種基本的區域經濟,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是統籌城鄉和區域經濟發展、保持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也是穩定農村基層政權的迫切要求,只有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增強財力、實力,才能進一步鞏固基層政權。
2、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發展小城鎮,是壯大縣域經濟和帶動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它有利於鄉鎮企業相對集中,更大規模地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也有利於提高農民素質,改善農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推動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目前河南省有849個建制鎮,4000多萬人口聚集在小城鎮及其周邊地區。所以說,小城鎮的建設與發展是河南省農村走向工業化、城市化最具活力和潛力的有生力量。如何使河南省的小城鎮盡快發展起來,讓小城鎮在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循環與流動過程中起到橋梁與紐帶的作用?首先,要進一步完善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特別是在戶籍管理制度和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方面,認真抓好已出台政策措施的落實,積極借鑒省外的成熟經驗和好的做法,逐步消除戶籍樊籬,切實解決土地流轉方面「落腳不落戶」、「落戶不落業」、「進廠不進城」、「返鄉無田耕」的問題。其次是營造小城鎮發展強勢。小城鎮擔負著農業產業化、農村現代化、城鄉一體化的艱巨任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重要立足點。因此,不僅要從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對小城鎮建設給予大力支持,而且還要從文化、教育、信息、資金等方面給予傾斜,進一步增強其自我發展的能力。其三,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重點發展一批具有潛力的鎮,支持有條件的重點鎮積極發展成為小城市。把小城鎮建設與農業產業化、鄉鎮企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發揮集聚效應,促進資本與資源對接。積極構建城市與城鎮、城鎮與鄉村之間的「商品鏈」、「資金鏈」、「信息鏈」、「人才鏈」、「交通鏈」,突破行政區域之間、城鎮之間、鎮村之間的封閉狀態,全方位促進城鎮生產力發展,帶動縣域經濟繁榮。
3、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建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機制。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不僅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也是促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載體;不僅是聯系農民與市場、增加農民收入的「橋」,也是拉長產業鏈、實現農業外延增值的「路」。要把推進農業產業化作為挖掘農民增收潛力的關鍵一環,切實抓緊抓好。因此,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緊緊抓住國家加大農業產業化投入的機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發展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加快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主動融入大市場。通過選擇優勢項目,制定優惠政策,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招商引資興辦農副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農業附加值。此外,要積極組織實施好「陽光工程」,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就業率。
4、堅持統籌區域發展,走共同富裕之路。木桶效應告訴我們,一隻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板,對河南來講,欠發達地區就是木桶理論中的短板。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的發展速度有目共睹,許多重要經濟指標已經居於全國前列。但按人均指標來計算,河南的位次比較低,主要原因就在於河南省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落後地區量大面廣,人口眾多。針對目前河南省強鄉鎮在區域分布上不均衡的狀況,各地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統籌兼顧、合理布局,妥善處理區域發展中的各方面關系,要結合當地實際,找准發展定位,明確發展重點,採取措施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使欠發達地區有更多的鄉鎮發展壯大起來,走協調發展、和諧發展、共同富裕之路。
⑶ 如何破解資金瓶頸,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縣域經濟是指在縣域范圍內以城鎮為中心、以農村為基礎和各種經濟成分有機構成的一種區域性經濟。它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部分,是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結合部,是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連接點。春秋戰國時期以來,縣一直是我國行政區劃的基本單位。幾千年以來,縣域范圍內的經濟、社會、文化交融發展,逐漸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地域實體,縣域經濟已是國民經濟運行和發展的重要基礎。「郡縣治、天下安」,治理縣政歷來就是安邦定國的根本之策。黨的十六大非常明確地提出要「壯大縣域經濟」,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又進一步強調「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這充分表明了黨中央對發展縣域經濟的高度重視。可以說,縣域經濟已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機。本文在結合剖析谷城縣域經濟發展瓶頸制約因素的基礎上,對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作了一些思考。
一、突破思想瓶頸制約,推進觀念創新,消除縣域經濟發展阻力
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縣域絕大多數幹部群眾開始跳出傳統的思維模式,敢於破舊立新,轉變思想觀念,但也有部分幹部群眾的思想觀念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一是「舊」,穩重有餘,開拓不足,保守有餘,思進不足,因循守舊,創新不足。二是「怕」,招商引資怕肥水外流,企業破產怕資產流失,租賃買斷怕別人發財。三是「慢」,對政策理解慢,對機遇認識慢,推動發展動作慢。四是「閉」,思想不開放,眼界不開闊,滿足於小打小鬧,不敢大幹快上。五是「懶」,不是奮發進取,而是坐等觀望,不是實干巧幹,而是苦熬苦等。有的幹部水平低,懂傳統習慣的多,懂現代方式的少,懂自然現象的多,懂經濟規律的少;懂生產環節的多,懂市場營銷的少;懂行政管理的多,懂資本運營的少。有的對改革開放不僅不支持,反而妄加評說,把結構調整說成是「瞎折騰」,把企業改制說成是「敗家子」,把城市塑性說成是「圖名聲」,把招商引資說成是「大派送」。這些思想傾向與時代發展所需的創新思維格格不入,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發展。解放思想,黃金萬兩;觀念守舊,路子難走。推動縣域經濟新一輪發展,要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是要樹立新的發展觀。牢固樹立縣域經濟以民營為主,走工業化、產業化、城鎮化發展道路的理念,確立工業化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以工業化帶動產業化,以民營化、城鎮化促進工業化。自覺把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工業經濟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第一要務,真正做到在思想上鎖定工業,在精力上聚焦工業,在責任上牽掛工業,形成談發展必講工業化、幹事業必抓工業的濃厚氛圍。二是要樹立新的條件觀。優勢與劣勢是相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優勢如果不大力張揚,最終會變成劣勢;劣勢如果正確引導,可能轉化為優勢。只要善抓機遇,趨利避害,銳意進取,任何條件都能大有作為。三是要樹立新的資源觀。資源是有限的,不可替代的,在知識經濟時代,縣域經濟發展既要靠自然資源,更要依賴科技、人才、管理等要素資源。四是要樹立新的市場觀。堅持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同時開放,資金、技術、項目全面引進。五是要樹立新的方法觀。著力實現「四個轉變」:(1)由習慣樣樣抓顧全大局向重點抓活全局轉變,變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為集中精力抓大事、重點突破活全局。(2)由習慣抓生產向抓市場轉變,堅持以銷定產、以質定價,用市場需求來指導生產,用市場規則來強化管理。(3)由習慣行政命令向示範服務轉變,大力興辦示範服務項目,干給群眾看,領著群眾干。(4)由習慣安排部署向狠抓落實轉變,整頓會風,倡導求真務實;力戒漂浮風,倡導實說實干;制止推萎風,倡導各負其責,撲下身子抓落實,真抓實干求發展。
二、突破結構瓶頸制約,推進產業創新,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實力
縣域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過程。目前,縣域經濟無論是產業結構、產品結構,還是產權結構、企業組織結構,都不能很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作為地處鄂西北山區的谷城縣近年來通過大力興辦工業和發展特色農業,縣域經濟結構有了較大的改善,但目前經濟結構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在工業上,谷城產品真正在省內、國同人市場上堪稱名牌的只有前軸、駱駝蓄電池、棉紗等產品,而且產品結構方面,存在「五多五少」的問題,即:傳統產品多,新型產品少;勞動密集型產品多,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少;大路產品多,名牌產品少;內銷產品多,出口產品少;配套產品多、終端產品少的弊端。產品檔次不高,附加值和市場份額有限,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體系尚未形成。各區域間產品趨同現象嚴重,面大線廣、小而全問題沒有根本解決,且多數企業關聯度低,難以形成協作能力,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的整體競爭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農業上,雖然結構調整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依然是初步的、階段性的。 結構不優,傳統種植、養殖仍然是主導產業,農業產業化經營對相關產業的帶動能力不夠強,農業資源優勢沒有真正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市場優勢。具體表現為農產品大路貨多,優質品少,農業名牌更少;農業科技水平低;區域性結構雷同,地區比較優勢未能充分發揮。以旅遊業為主的第三產業雖然花了很大氣力,但對縣域經濟拉動力尚不明顯。相當一部分個體私營經濟仍滿足於「小商小販」,缺乏辦大項目、建在企業的氣魄。為此,今後一個時期,大力實施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仍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線。各地地理位置、資源狀況、經濟基礎等方面差別很大,縣域經濟從本質上講就是要發展特色經濟,有特色才有影響力、競爭力、生命力,縣域經濟只有走特色之路,才能在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因此,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發揮比較優勢,講求專業分工,在與國際、國內市場對接中尋找自己的最佳位置,變大而全為大而專,變小而全為小而精。具體到谷城來講,工業上,要按照「近期抓市場,中期抓開發,長期抓人才」的總體思路,千方百計把現有的優勢產業做強做大。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改造傳統產業相結合,重點培植汽車配件、紡織服裝、水力發電、化工建材四大縣域特色工業板塊,進一步扶持帶動力強的行業龍頭企業,同步發展民營性質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促進工業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農業上,要堅持不懈地以工業理念抓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堅持特色化、市場化、產業化取向,進一步壯大茶葉、花椒、蔬菜、制種等特色產業的規模;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培育知名農業品牌,推進農產品標准化、無公害化生產,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改善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促進傳統三產和新興三產的協調發展。根據谷城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第三產業發展的現狀,第三產業的發展重點應在鞏固和提高商貿流通業、交通運輸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等傳統三產的基礎上,培育第三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著力發展旅遊業、社區服務業、信息服務業、文化、社會保障等新興產業。尤其要突破性地發展旅遊業,要加強規劃意識、加強行業管理,改善服務質量;要提高組織水平,擴大對外宣傳的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境外遊客和周邊地遊客,著力提高旅遊接待人次;要在開發新景點、上大項目等方面做文章。打響生態旅遊品牌,加快旅遊資源開發,建成全省旅遊經濟強縣。
三、突破資金瓶頸制約,推進機制創新,注入縣域經濟發展動力
近幾年來,受政策調整等因素影響,縣域經濟的投入來源越來越少,特別是作為投入拉動型的欠發達地區靠積累自身很弱,靠貸款銀行相繼撤走,靠扶持可爭資金有限,靠融資招商成本較高。受政策調控因素的影響。近年來,國家政策廣開財路減少了對縣域經濟的扶持,弱化了縣級政府對縣域經濟發展的調控能力。從金融政策看,金融體制改革後,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力度明顯削弱。金融對縣域經濟發展支持的力度越來越少,國有商業銀行採取「壘大放小」的經營戰略,對縣域的信貸總幅減少,對農戶的小額信貸難以支持縣域產業化、規模化的經營,占縣域經濟主體地位的中小企業貸款十分困難,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的改制撤並了不少縣及縣以下的分支機構,貸款許可權上收,把從縣域內吸收的大量存款轉到大中城市,發展縣域經濟所需的資金無法滿足。最需要投入的縣域經濟發展反而缺乏強有力的信貸支持,該上的項目上不了,該搞的建設搞不成,企業在積累流動中自生自滅,不用說擴大再生產,就是現狀也難以為繼,有的甚至呈萎縮趨勢,嚴重影響到縣域經濟的發展。從財政政策看,隨著新的財稅體制的實施,地方可用財力越來越少,加上取消財政周轉金政策,財政主要用於保吃飯、保穩定,沒有任何資金可用於培植發展後勁,財政支持經濟發展的能力日見衰弱。由於縣域經濟一方面「造血」功能不全,另一方面「輸血」能力不足,發展後勁不足、經濟增長乏力的趨勢越來越明顯。1994年實行分稅制的財政體制改革以後,留給地方都是零星的、徵收難度大的稅種,縣級財政徵收困難。再加上剛性支出逐年增長,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尤其是現行的縣級機構強調上下對口,機構人員過於臃腫,財政供養壓力大。所以,絕大多數縣級財政職能是「吃飯財政」,有的甚至是「半飢餓財政」。2004年,谷城全地域財政收入2.3億元,縣級一般預算收入僅9279.5萬元,而財政供養人員是17518人,財政捉襟見肘可見一斑。為此,我們認為,一方面,中央、省、市要加大扶持力度。擴大縣(市)經濟管理許可權。加大財稅支持力度。按照「多予、少取、讓利、放活」的要求,調整和完善財政體制,按照分稅分享、向縣(市)傾斜的原則,設立縣域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引導和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中央和省里應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同時對財政收入增長快、貢獻大的經濟強縣(市),中央、省應給予一定獎勵。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類金融機構都要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努力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縣(市)金融機構吸收存款,要有一定比例支持當地經濟發展。加快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對信用擔保公司按規定實行稅費減免政策,適度擴大信貸擔保倍數;建立適應縣(市)中小企業特點的信用評級和授信制度;支持縣(市)的優勢企業、支柱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等進行規范的股份制改造,培育上市公司後備資源,鼓勵龍頭企業通過中小企業板市場或境外資本市場上市。另一方面,縣級自身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通過市場的辦法、運用市場的手段來破解資金投入難題。一是要著力發展項目經濟引來投資。要認真分析研究國家的產業政策和投資導向,精心選好項目,積極爭取國家的支持;同時,要充分發揮區位、資源、產業優勢,著力盤活縣內人力、物力、智力資源,擴大開放領域,拓寬招商渠道,致力於以大招商促進大投入,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全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以項目建設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二是加快發展城鎮經濟聚集投資。要打破城鄉分割的格局,統籌城鄉發展是關鍵。突出發展重點,不斷提升縣城綜合功能。堅持城鎮建設與工業園區建設相結合,引導、鼓勵各類企業、資金、人才和技術向縣城集中,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有序流動和集聚,加快城鎮化進程。同時加快中心鎮發展,逐步形成以縣城為龍頭、中心鎮為重點的城鎮體系。結合城鎮建設,規范工業園區建設、管理和服務,發揮工業園區產業集群、要素集聚、資源集約、人才集中的「窪地」效應。 三是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增加投資。要解決縣域經濟發展創業資源不足、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必須全方位發展民營經濟。要本著開放、放膽、放量、放活的原則,堅決破除一切影響民營經濟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束縛,為民營經濟快速成長創造一個更加寬松的環境。一方面通過國有、集體企業的改革,完成產權置換,發展壯大一批民營企業;另一方面通過對內對外招商引資壯大一批民營企業,從而使民營經濟真正成為縣域經濟的主體。要通過激活民間投資,啟動全縣大量儲蓄存款和民間資金進入民營經濟領域,逐步形成以社會資金為主體的多元化投資體系。四是大力發展「回鄉經濟」吸回投資。發展「回鄉經濟」就是聚集民資,依靠民力,發揮民智,實現民富的系統工程。要通過優惠的政策、優質的服務、優越的環境吸引在外從事私營物業管理、商品營銷、企業生產和科技開發人員帶資金、帶技術、帶人才回鄉置產興業。
四、突破體制瓶頸制約,推進制度創新,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
制度創新能大大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20世紀80年代初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創新,極大地解放了農業生產力,促進了以農業為主的縣域經濟的發展;90年代初中期,鄉鎮企業的崛起、農村辦工業的創新,使縣域經濟獲得較快發展。進入新階段,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同樣需要制度創新,特別是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縣域經濟欠發達、制度創新相對滯後的地區來說,制度創新顯得尤為突出和重要。應當看到,當前縣域經濟制度創新又進入活躍期,包括土地流轉、農業產業化、農村經濟組織、農民戶籍制度、縣域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等。這些領域的制度創新,必然促進新階段縣域經濟的新發展。 為了有效地推進縣域經濟的制度創新,應突出抓住以下幾方面:一是要明確新階段縣域改革和制度創新的方向和目標,即要通過對農業生產制度、土地制度、產權制度和社會組織制度的調整和完善,掃除阻礙縣域經濟和工農業一體化的體制障礙,加快推進城鄉生產要素(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的自由流動,形成城鄉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促進產業整合和企業在市場機制基礎上的重組,形成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縣域經濟發展新體制和新機制;二是要積極培育農村土地使用權市場,促進農戶之間土地流轉,在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通過農戶土地使用權入股、「反租倒包」等形式,將農戶土地集中起來,實現農業規模經營;三是創新縣域經濟組織,發展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可以採取「龍頭牽動」、「服務組織聯動」、「專業市場拉動」、「能人帶動」等方式發展新型合作經濟組織,但無論採取哪些方式,都應堅持自願組成、互助合作,協調行動、保障利益,市場運作、民主決策,逐步推進、不斷完善等原則。四是要加快縣域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通過改革推進縣域企業民營化進程,確立民營經濟在縣域經濟中的主體地位。
五、突破條件瓶頸制約,推進環境創新,提升縣域經濟發展引力
由於長期得不到國家的重點扶持,縣域經濟的發展環境特別是硬環境無法與大中城市競爭,山區縣經濟發展受硬環境的制約更為突出。以谷城縣為例,在硬環境方面,道路建設雖然下了很大氣力,但與經濟發展實際需要相比,差距仍很大;通訊盡管近幾年得到了很快發展,但還有不少地方仍然不能方便快捷地與外界聯系;城鎮雖然檔次和品位有了很大提高,但規模較小,功能不全,吸引力和輻射力不強;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農村水利設施老化,部分山塘、水庫使用日久,存在諸多安全隱患,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薄弱;電力設施落後,電力供應不夠充足;工業園區作為現代工業發展的載體,在谷城縣剛起步,基礎設施、服務意識和管理水平相對落後,一時難以形成資本、產業集聚的「窪地」效應。受硬環境影響,由於開發同樣的資源,我們的成本比別人高;銷售同樣的產品,我們的代價比別人大;外商外資在利潤驅使下難進來,企業產品在環境制約下難出去,經濟外向度較低。在軟環境方面,有些地方存在著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衙門化,公共權力個人化的傾向,「吃、拿、卡、要」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嚴重影響了招商引資,阻礙了縣域經濟發展。隨著加入世貿組織,縣域經濟已全面融入世界經濟大
⑷ 如何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黨的十六大第一次使用了\"縣域\"這個概念,而且提出了\"壯大縣域經濟\"的號召,十六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強調\"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縣域經濟的問題被提到了議事日程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關注,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中內在聯系最為緊密的經濟整體,也是政府職能和作用在經濟中充分顯現的區域經濟。2004年陝西省省委、省政府為了加快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做出了《關於加快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決定》,並從2005年開始,開展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考核工作。但從目前看,我市縣域經濟發展還很不平衡,縣域經濟相對滯後,因此,面對新世紀和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時機,認清和確立政府在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戰略及其切入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縣域經濟的內涵
要發展壯大縣域經濟,首先要正確認識縣域經濟的內涵,探索縣域經濟的發展規律。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在長期的歷史演變與發展中,中國縣域經濟形成了農村性、地域性、層次性、綜合性和差異性等基本特點。
二、完善政府體系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 政府要不斷完善現行財政體制
在財政體制方面,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不斷調整和完善現行財政體制。實施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調動縣域發展經濟、培植財源的積極性,實現增強市級財力與壯大縣區財政的目標,以促進縣域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二)積極完善縣域經濟金融政策支持體系,加大對縣域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
一是在縣域經濟金融扶持政策上要有新舉措。首先是採取寬松的財政政策引導,其次是政府要充分認識到中小企業在實現就業目標中的作用,將中小企業的發展納入經濟發展規劃之中。成立專門的中小企業管理機構,研究適合不同區域的發展思路,探索新的融資方式。第三是大力發展各類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機構,貸款保險機構和其它中介機構。企業與擔保公司簽訂協議,並參加保險,從而分散風險。第四是實施有區別的區域性貨幣政策。銀行在制定宏觀貨幣政策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到各個縣域經濟的巨大差異性。要充分利用存款准備金、再貸款、利率等貨幣政策工具對區域經濟進行資金調節。
(三)縣級政府部門在發展縣域經濟中要合理定位
縣級政府的合理定位,對縣域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所謂政府的合理定位是相對於目前政府經濟管理職能存在的\"越位\"、\"錯位\"和\"缺位\"而言的,就是政府要逐步轉變職能,從直接參與生產經營活動,代行企業和市場職能,轉向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建立和維護市場秩序,為微觀經濟主體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
當前,這種轉變需要從多方面入手:一是推進縣鄉管理體制改革。大力精減縣鄉政府人員,穩步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二是減輕企業和農民負擔。清理對企業和農民的不合理收費,切實創造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三是塑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使投資者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關繫到能否充分利用區外生產要素來發展縣域經濟,比實施名目繁多的優惠政策和稅收減免政策更為重要。四是高度重視市場體系建設。要實現城鄉聯動,必須重視市場體系建設,建立農業和農村經濟與城市大市場之間的暢通聯系。有了市場體系,還要積極培育農村流通組織和經紀人隊伍。總之,要通過轉變政府職能,把政府角色真正界定到規劃、協調、服務、監督和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上來。
三、安康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及切入點
(一)政府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
我市的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基本定位應該是:
1、實施民營主體戰略,使縣域經濟保持旺盛的發展活力。這是因為,我市的縣域多為欠發達地區,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較低層次,經濟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活力不足、後勁不足、投資不足,缺少一種廣泛的群眾性經濟的蓬勃發展。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在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上尋求新的突破,使縣域經濟保持旺盛的發展活力。實施民營主體戰略,就是要喚醒廣大群眾強烈的發展意識和市場主體意識,鼓勵個人去尋求就業,去辦企業、搞實業,創造財富,增加收入,加快民間資本的積累。一個縣域,人人能自謀出路,人人能自食其力,人人能為社會創造財富,就會形成大大小小的經濟生長點,形成縣域經濟的\"星火燎原\"。
2、實施產業升級戰略.促進縣域經濟協調持續發展。我市現在也有一些自己的產業和企業,無疑它是進一步發展的根基,但這些產業和企業都存在結構不合理、層次水平低、農業不優、工業不強、特色少和服務滯後等問題。這些是制約我市縣域經濟發展的症結所在。實踐證明;單一的經濟結構是支撐不了區域經濟的,也支撐不了地方財政。這就要求我們要適時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加快發展二、三產業。縣域經濟是典型的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經濟,因此,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包含領域大、內容多,包含管理升級、質量升級、市場升級、科技升級和服務升級,應盡快使社會經濟主體實現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有機結合於一體的局面。
3、實施人才開發戰略,發揮人才資本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現代經濟增長表明,人才資本對經濟的推動作用較之其它因素越來越大。現在,我市人才遠離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滯留在行政機關、事業單位,使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造成人才資源的巨大浪費。我市縣域大多一缺資金二缺人才,但最主要的是缺具有現代市場意識、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激勵固有的人才潛能,就要大膽放活政策、放活機關幹部、放活科技人才、放活生產要素,留住已有人才、用好優秀人才,激活潛在的人才隊伍,做到充分調動全社會幹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投身到經濟建設中來。
(二)我市縣域經濟發展的切入點
我市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有效落實,要通過全方位的具體措施方能實現。因此,我市縣域經濟發展的切入點是:
1、全面開放招商引資,精心營造良好的經濟環境,加快開發步伐。全力招商引資,是加快資源轉換、搶先發展的現實選擇。我們招商要以引進興辦民營企業為主,同時不放棄爭取上級部門的資金和項目。要把優惠政策用好、用活、用出效果。當然,招商引資離不開載體建設,建設各類工業園區和各類企業科技園區是較好途徑。對園區的管理,堅持給予優惠,堅持重點發展高新技術項目,堅持內外客商平等准入等原則,並要全方位優化經濟環境,靠好的環境激活企業投資辦廠的熱情,使整個縣城經濟宏觀放開、微觀搞活。在引資中,要把各項政策落實到位,要強化效率觀念,從減掉一批\"公章\"入手,對政策之外的事例,要採取一事一議、特事特辦的辦法,根據投資者要求和可能制定相應措施,力爭創造良好的環境,讓投資者滿意,讓投資者願意來、留得住。特別是政府機關要以承諾制和公示制支持投資業主合法經營,保護投資者權益。
2、以主動務實的態度,全面參與西部大開發。西部大開發是一個長期戰略,是一次全方位、多領域的綜合開發。在西部開發中,誰工作主動務實,誰就能搶占開發先機;誰擁有好項目,誰就能爭取到更多的支持。參與西部開發,我們各縣區必須主動出擊,集中力量抓好項目建設和項目爭取工作。從我市縣域自身的實際出發,形成項目開發、儲備、實施等一系列運行機制。立足於我市縣域的實際,要突出抓好生態建設、水利建設、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結構調整和科技普及五個重點,盡快篩選出一批生態、交通、水利、城市基礎建設、農業開發和農牧副漁產品加工等重點項目。與此同時,強化項目責任制,確定和制定項目落實策略,廣泛搜集信息,摸清市場取向。另外,還要加大對自身人文、環境、政策、資源的宣傳力度,為參與西部大開發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引來更多的投資者和開發者。
3、著力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推動農村經濟實現新突破。我市現今至以後較長時間內的任務,是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和財政收入,發展特色種植業、做大林牧業、培育龍頭經濟組織和企業。
4、圍繞商貿搞活,加大市場建設力度,加快市場化進程。我市縣域要按照市場興產業、強經濟、促發展的思路,著力培育發展專業市場和特色市場,構築以縣鎮、建制鎮和基地區為依託的專業市場、特色市場和要素市場體系。當前,我市縣域市場建設要以啟動民間資金為主,運用政策引導、民間建設、自我管理的方式,不斷探索市場建設新機制,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業主經營的辦法,做到產權、體制、機制一步到位。
5、適度超前,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城鎮化進程。當前,我市縣域基礎設施落後是較突出的問題。要加大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基礎設施建設既是推動經濟的動力因素,又是經濟開放招商引資的環境基礎;既是引來外地人開發資源的\"平台\",又是當地人走出落後封閉了解精彩世界的\"窗口\"。因此,努力實現村村通公路、村村通電話、村村用電低價,是不可等待拖延的事情。
6、立足現有條件,全面深化改革,從體制、機制創新人手,培育帶動縣域經濟的\"小巨人\"和主導產業,再造發展新優勢。一方面,城鎮工商企業的機制完善,要在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健全內部運行機制,完善法人治理機構,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對涉農企業和城市公用事業,也應及早准備,抓緊改革,使之成為獨立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選擇那些在縣域經濟中產業關聯度大、帶動力強的產業產品,千方百計做強做大,積極努力延伸產業鏈條,推動相關產業聯合發展,使之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的\"小巨人\"。把市場機制引入農村經濟發展各環節,發揮市場機制推動微觀經濟發展不竭動力源泉的作用
⑸ 縣域是指什麼
縣域:以縣為行政區劃的地理空間范圍內的政府行政機構。縣域機構是在縣域經濟的基礎上建立的。補充:縣域經濟:縱觀縣域經濟的發展歷程和它特有的屬性,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資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