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新經濟新生態如何穿越周期的變化

新經濟新生態如何穿越周期的變化

發布時間:2023-10-24 17:49:14

1. 世界經濟周期的技術革命和經濟周期規律性的變動趨勢

從工業化到現在,世界經濟呈現出具有規律性的周期變動已經歷了五個長周期,即分別以「早期機械化」技術革命、「蒸汽動力和鐵路」技術革命、「電力和重型工程」技術革命、「福特製和大生產」技術革命和「信息和通訊」技術革命為主導的世界經濟周期。
每個長經濟周期推動經濟增長的技術革命從產生到消亡的時間一般約50年(其中前25年為周期的繁榮期,後25年為周期衰退期)。技術革命往往具有二重性:它在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既創造投資高潮和生產的高潮,此時經濟周期處於繁榮階段,創新占據主導地位,周期的主導產品供不應求;另一方面又同時製造著投資低潮和生產低潮的潛在可能性,此時經濟周期處於衰退階段,主導產品供過於求,於是成本競爭階段取代創新階段成為經濟衰退階段的主要特徵。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
第一,這與技術創新的生命周期和主導產品的生命周期相關。技術創新有一個初創、發展、成熟和停滯的生命周期,技術的主導產品也有一個試制、成長和飽和的生命周期。一是在技術初創和產品試制階段,總是從少數企業開始的,它們再擴大投資,將新技術應用於生產,試制新產品,雖然利潤率降低,但因為它們掌握著技術優勢,可以通過增加利潤量來彌補利潤率下降所受的損失。二是在技術創新和主導產品成長階段,採用這種新技術的企業迅速增加,新技術迅速普及,並通過出口和對外投資,將技術轉移和擴散到國外。此時固定資本投資迅猛增加,主導產品的市場需求日益擴大。三是在技術成熟與停滯和主導產品飽和階段,技術創新已達到高級階段,原有的創新企業就失去技術優勢,因而無法利用技術創新優勢獲取超額利潤,於是出現了資本積累過剩,投資和生產必然由高潮轉向低潮。
那麼技術創新生命周期和主導產品的生命周期的變化是如何對世界經濟周期產生影響呢?根據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科學研究中心作出的「技術創新分為增量創新、基本創新、技術體系創新和技術經濟模式革命等四種類型」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特別是最高級別的技術經濟模式的創新,由於它包含了許多基本創新、增量創新和新技術體系創新,具有在整個經濟中的滲透效應,從而會改變整個社會的技術與經濟模式,因而才是導致周期變動的直接原因,當這種創新模式的高潮過去之後,其結果必然是周期繁榮階段的結束和衰退階段的到來。當今,美國新經濟部門所發生的增長危機,意味著中高級別的創新活動快要結束,成本競爭取代技術創新成為周期衰退階段的特點開始顯現。再從主導產品生命周期的角度來分析,創新高潮的結束,同時也就意味著主導產品已經趨於成熟。此時,趨於成熟的主導產品其收入的需求彈性是遞減的,企業為保持該主導產品的市場份額就必然要降低生產成本,結果是高成本的企業在競爭中被無情淘汰。伴隨著主導產品的生產技術的不斷擴散和低成本生產者的不斷進入,具有供求嚴重失衡周期性的階段性轉變最終會引發世界性的增長衰退或停滯。
第二,長周期從漲潮時期轉向落潮時期均是以技術創新和資本積累從高潮轉向低潮為基礎的,它從落潮時期轉向漲潮時期也是以技術創新和資本積累趨勢的轉變為基礎的。在落潮時期,一部分企業為提高利潤和擴大銷售,必然要進行技術創新,等到大部分企業都是採用新技術擺脫困境時,便會形成一個新的投資高潮,隨之而來的是生產高潮。因此,每個長周期的漲潮時期都伴隨著技術革命、產業結構的調整。
第五個長周期「信息和通訊」技術革命發端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憑借在以IT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方面的優勢,率先進入一個以IT時代為特徵的新長周期,其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大多在世紀之交正在或開始步入第五個長周期。按照經典的周期理論推算,預計這一長周期大約持續的時間還有30年左右。這一周期發生了以IT產業為主要內容的新的產業革命。隨著關鍵技術,特別是電腦、激光、微電子、電信和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新的技術經濟體系已經成型,信息產業及信息密集型服務業成為美國新經濟的主導性產業,產業結構再次優化升級,特別是第三次產業成為國民經濟中比重最大的產業。
在第五個長周期中的短周期運行規律已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短周期的擴張期比過去拉長,從1991年3月至2000年12月擴張期達到117個月。但是,在今後一段時間里,IT產業如果不出現更高級別的技術創新,就意味著以IT產業為主導產業的第五個長周期開始從創新中高級階段進入成本競爭階段。進入成本競爭階段的IT產業及其產品,從需求來講有可能會迅速地向全球擴散,並將導致全球供給的增加和過剩。正是IT產業為主導的新經濟發展的這種質變,使得美國經濟增長的基本面發生了變化,從長周期的繁榮階段轉向長周期的衰退階段。一般來講,由於衰退是長周期的轉折點,是新的技術革命取代舊的技術革命的過程,同時將是周期主導產業變動和兩個長周期交替的過程。

2. 如何通過創新驅動經濟新常態發展

經濟新常態是我國戰略性推進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判斷,也是經濟社會今後一個時期發展運行的根本特徵。其體現的趨勢背景包括: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效率,從依賴增量轉向調存優增,從傳統模式轉向創新模式。可概括為「中高速、講質量、調結構、重創新」。金融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服務實體經濟的支撐力量。在經濟新常態的戰略格局中,金融業同樣需要轉變傳統的經營理念和增長模式,順應新常態下的發展要求,適應新常態下的真實需求,理解新常態下的市場訴求。而「創新驅動」是順應經濟新常態,實現金融新常態的必由之路。
一、以金融模式創新增強競爭能力
在經濟新常態戰略布局的統領下,經濟各領域的深化改革步伐都將加速邁進。消費、投資、進出口的「三駕馬車」都將步入「更新升級」階段。這既包含了對傳統發展方式的優化和揚棄,更是對新的經濟增長方式的創造和拓展。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現代化改造與國民經濟改革推進一脈相承,一些銀行對於傳統經濟運行方式更為熟悉,甚至更為適應。通常表現為:一是業務經營依靠規模擴張;二是盈利模式依靠重資本業務;三是市場拓展依靠價格競爭。
在新常態環境下,商業銀行需要同步適應產業格局的調整和升級,跟進新常態的推進步伐,構建符合自身稟賦優勢和市場定位的核心競爭力。
一是理性設定發展預期。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這是新常態的政策導向和發展要求。商業銀行的業務擴張和盈利模式同樣需要遵從宏觀經濟的總體規律和運行基調。單體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和業務增長不應依賴於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應基於差別化競爭力形成的特色溢價;不應依靠過度承擔風險搶占市場,而是具備准確定價能力科學實現風險溢價;不應集中於短期當期收益,而是通過前瞻性規劃布局持續獲得戰略溢價。未來,單體金融機構對其發展速度的預期將必然進一步回歸現實、理性。
二是科學把握發展機遇。隨著經濟發展模式轉向質量型增長和創新型增長,企業優勢專業化、商業運營平台化、盈利機會數據化、行業跨界合作化、客戶行為互聯網化等新型商業模式將有可能逐漸成為主流。同時,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傳統盈利來源在利率市場化和高度競爭的環境下也面臨挑戰。原有的收益來源可能變為免費領域,但原有的服務空白也可能變為增值空間。金融機構需要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持續優化自身資產負債的來源、形態和價格,應用大數據、雲計算把握商業機遇,將直接的收息收費模式轉變為多元化的收益模式。
三是創新構建競爭能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改革方向。商業銀行既是市場中的競爭參與者,更是實體經濟中的金融服務供給者。實體經濟的真實需求代表著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意願和訴求。例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論述:在消費領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將呈現主流方向;在投資領域,服務於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遇將更多涌現,要求新的投融資方式提供支持;在進出口領域,培育新的比較優勢成為重點。對於商業銀行而言,一些依託傳統模式構建的競爭優勢可能會轉化為劣勢,萌發階段的新興行業領域可能創造更大金融發展空間。這需要商業銀行敏銳把握市場的趨勢性變化,在產業布局、客戶布局、組織架構布局上早思考、早規劃、早變革,將創新思維貫穿於經營理念、戰略規劃、經營管理、產品研發、服務提供的全流程之中,鍛造新常態條件下新的服務能力,保持核心競爭力。
二、以金融產品創新增強服務效力
產品和服務是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的直接對接點,也是檢驗金融服務有效性的最直觀標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體現為產品服務供給的充分性、效率性和針對性。隨著經濟新常態和社會現代化變革的不斷推進,金融服務的對象、需求和渠道都將產生深刻變化,其特徵表現為:
一是新興產業行業對金融產品的綜合化提出要求。傳統依靠低成本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其驅動能力正在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產業格局和企業優勢也必將更多建立在智力資本和科技創新的基礎之上。這種變革要求金融產品能夠有效契合創新型行業、科技型行業、智力密集型行業的運行發展特點,既要在企業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縱向提供適宜的服務支撐,又要善於把握企業在產業鏈、價值鏈上定位,橫向形成跨界綜合化的服務組合。以往單純重有形資產、重抵質押物、重成熟企業的傳統產品模式可能不完全適應我國新常態下產業革新的方向。
二是新興企業形態對金融產品的精細化提出要求。從國家戰略角度看,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在產業結構中發揮的作用將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將更多源自市場中新價值的創造。除必要的傳統基礎性產品外,銀行等金融機構面臨的客戶需求更加多元化、個性化。金融產品的創設、供給和服務模式更加強調以客戶為中心,更加需要下沉服務重心,細化服務思維、適應小微特點。
三是客戶行為習慣對金融產品的科技化提出要求。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深度普及,企業居民的行為將更多依託信息渠道、技術渠道和網路渠道。金融機構也同樣需要藉助IT新技術的手段創新產品服務、提升管理效率、監測控制風險。這要求金融機構應更加善於理解科技、運用科技,促進金融與科技的緊密結合。要准確把握社會互聯網化對金融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主動與互聯網經營模式融合和合作,使用新興的技術手段提升服務質量、提高響應效率、擴大金融覆蓋、節約金融成本。同時,要關注信息化、網路化帶來的新生風險,用新的技術手段加以應對和管控。
三、以金融監管創新增強市場活力
對創新實施有效監管必然要求監管創新。監管的目的是守住風險底線,維護金融穩定,為市場主體構建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面對金融業的深刻變革和創新追求,監管者也必須持續更新監管的方法和手段,主動適應金融創新的趨勢性規律,實現「釋放活力」和「管住風險」的動態平衡。
一是要完善優化制度法規體系。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要與深化改革的方向緊密銜接,對於方向性、趨勢性的科學金融創新在法律上應給予探索的空間。在經濟新常態的框架下,要立足於「中高速、講質量、調結構、重創新」的基本特徵,尊重市場主體的創新規律,使得法律法規體系能夠適應新常態的要求。從銀行業的發展角度看,產融結合、投貸聯動、信息化展業、多元化的風險管控都是需要關注的重要課題,也需要通過法律法規的完善和修改予以明確和規范,豐富商業銀行服務功能和手段,使得銀行和銀行服務的對象在創新上有空間、有活力、有規則。
二是要完善改進監管方式。更加密切市場准入、非現場監管和現場檢查之間的銜接聯動,做好「銀行全經營周期」監管的無縫對接。
三是更新監管工具。強化數據化、網路化、信息化的監管手段,增強指標監測的前瞻性、針對性和及時性。
四是科學分類監管。根據特色化發展、差異化競爭的銀行戰略經營路徑,構建適合不同類型金融機構的監管體系,釋放差異化的發展活力,促進金融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共生性。
五是加強監管協作。跨市場、跨界的金融行為是金融創新的重要表現,增強不同金融領域監管者的相互協作,增進監管聯動,及時提升監管標準的一致性是防範新生風險的重要措施。特別是針對互聯網金融等新興業務形態,要堅持創新監管、適度監管、分類監管、協同監管的原則。監管標準的協調一致性有利於降低金融機構的跨界套利預期,減少以監管套利為目的的所謂「創新」行為。真正將金融創新的動機引導到服務真實需求上來,降低「貓鼠博弈」的無謂成本,充分發揮科學金融創新的正向作用。
經濟新常態將推動金融業步入新的改革發展階段,「創新驅動」是金融適應新常態的根本動力和必由路徑。商業銀行需要在新常態中尋找機遇、降低轉型風險、構建競爭能力,主動適應市場、客戶、同業、監管在經濟改革進程中呈現的新要求、新變化、新規則,實現可持續的穩健、健康發展。

閱讀全文

與新經濟新生態如何穿越周期的變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才是幸福開心快樂 瀏覽:124
上海寶山婚姻介紹所在什麼地方 瀏覽:1000
什麼手機圖片最高清美美女 瀏覽:227
濟寧濰坊經濟哪個好 瀏覽:244
後悔離婚怎麼挽回婚姻 瀏覽:473
西藏事業單位c類考哪些 瀏覽:598
護照支付寶怎麼申請健康碼 瀏覽:988
如何製作單位健康碼進入掃碼微信 瀏覽:348
最健康的血壓是多少到多少 瀏覽:827
縣級國土局下屬事業單位有哪些 瀏覽:318
河北省居民健康卡怎麼查打了疫苗 瀏覽:8
事業單位薪級工資692是多少級 瀏覽:770
怎麼寫贊美女工的文章 瀏覽:587
事業編35年工齡退休金多少 瀏覽:585
富士康幸福鵲橋怎麼找回密碼 瀏覽:654
什麼是正愛情 瀏覽:701
山陰縣右玉縣哪裡有美女 瀏覽:665
為什麼愛情價值越高 瀏覽:908
軍人的故事向哪裡投稿 瀏覽:49
沒有家教怎麼辦婚姻 瀏覽: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