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管理創新怎麼拉動經濟發展

管理創新怎麼拉動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3-10-20 14:55:44

1. 如何通過創新驅動經濟新常態發展

經濟新常態是我國戰略性推進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判斷,也是經濟社會今後一個時期發展運行的根本特徵。其體現的趨勢背景包括: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效率,從依賴增量轉向調存優增,從傳統模式轉向創新模式。可概括為「中高速、講質量、調結構、重創新」。金融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服務實體經濟的支撐力量。在經濟新常態的戰略格局中,金融業同樣需要轉變傳統的經營理念和增長模式,順應新常態下的發展要求,適應新常態下的真實需求,理解新常態下的市場訴求。而「創新驅動」是順應經濟新常態,實現金融新常態的必由之路。
一、以金融模式創新增強競爭能力
在經濟新常態戰略布局的統領下,經濟各領域的深化改革步伐都將加速邁進。消費、投資、進出口的「三駕馬車」都將步入「更新升級」階段。這既包含了對傳統發展方式的優化和揚棄,更是對新的經濟增長方式的創造和拓展。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現代化改造與國民經濟改革推進一脈相承,一些銀行對於傳統經濟運行方式更為熟悉,甚至更為適應。通常表現為:一是業務經營依靠規模擴張;二是盈利模式依靠重資本業務;三是市場拓展依靠價格競爭。
在新常態環境下,商業銀行需要同步適應產業格局的調整和升級,跟進新常態的推進步伐,構建符合自身稟賦優勢和市場定位的核心競爭力。
一是理性設定發展預期。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這是新常態的政策導向和發展要求。商業銀行的業務擴張和盈利模式同樣需要遵從宏觀經濟的總體規律和運行基調。單體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和業務增長不應依賴於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應基於差別化競爭力形成的特色溢價;不應依靠過度承擔風險搶占市場,而是具備准確定價能力科學實現風險溢價;不應集中於短期當期收益,而是通過前瞻性規劃布局持續獲得戰略溢價。未來,單體金融機構對其發展速度的預期將必然進一步回歸現實、理性。
二是科學把握發展機遇。隨著經濟發展模式轉向質量型增長和創新型增長,企業優勢專業化、商業運營平台化、盈利機會數據化、行業跨界合作化、客戶行為互聯網化等新型商業模式將有可能逐漸成為主流。同時,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傳統盈利來源在利率市場化和高度競爭的環境下也面臨挑戰。原有的收益來源可能變為免費領域,但原有的服務空白也可能變為增值空間。金融機構需要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持續優化自身資產負債的來源、形態和價格,應用大數據、雲計算把握商業機遇,將直接的收息收費模式轉變為多元化的收益模式。
三是創新構建競爭能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改革方向。商業銀行既是市場中的競爭參與者,更是實體經濟中的金融服務供給者。實體經濟的真實需求代表著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意願和訴求。例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論述:在消費領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將呈現主流方向;在投資領域,服務於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遇將更多涌現,要求新的投融資方式提供支持;在進出口領域,培育新的比較優勢成為重點。對於商業銀行而言,一些依託傳統模式構建的競爭優勢可能會轉化為劣勢,萌發階段的新興行業領域可能創造更大金融發展空間。這需要商業銀行敏銳把握市場的趨勢性變化,在產業布局、客戶布局、組織架構布局上早思考、早規劃、早變革,將創新思維貫穿於經營理念、戰略規劃、經營管理、產品研發、服務提供的全流程之中,鍛造新常態條件下新的服務能力,保持核心競爭力。
二、以金融產品創新增強服務效力
產品和服務是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的直接對接點,也是檢驗金融服務有效性的最直觀標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體現為產品服務供給的充分性、效率性和針對性。隨著經濟新常態和社會現代化變革的不斷推進,金融服務的對象、需求和渠道都將產生深刻變化,其特徵表現為:
一是新興產業行業對金融產品的綜合化提出要求。傳統依靠低成本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其驅動能力正在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產業格局和企業優勢也必將更多建立在智力資本和科技創新的基礎之上。這種變革要求金融產品能夠有效契合創新型行業、科技型行業、智力密集型行業的運行發展特點,既要在企業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縱向提供適宜的服務支撐,又要善於把握企業在產業鏈、價值鏈上定位,橫向形成跨界綜合化的服務組合。以往單純重有形資產、重抵質押物、重成熟企業的傳統產品模式可能不完全適應我國新常態下產業革新的方向。
二是新興企業形態對金融產品的精細化提出要求。從國家戰略角度看,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在產業結構中發揮的作用將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將更多源自市場中新價值的創造。除必要的傳統基礎性產品外,銀行等金融機構面臨的客戶需求更加多元化、個性化。金融產品的創設、供給和服務模式更加強調以客戶為中心,更加需要下沉服務重心,細化服務思維、適應小微特點。
三是客戶行為習慣對金融產品的科技化提出要求。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深度普及,企業居民的行為將更多依託信息渠道、技術渠道和網路渠道。金融機構也同樣需要藉助IT新技術的手段創新產品服務、提升管理效率、監測控制風險。這要求金融機構應更加善於理解科技、運用科技,促進金融與科技的緊密結合。要准確把握社會互聯網化對金融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主動與互聯網經營模式融合和合作,使用新興的技術手段提升服務質量、提高響應效率、擴大金融覆蓋、節約金融成本。同時,要關注信息化、網路化帶來的新生風險,用新的技術手段加以應對和管控。
三、以金融監管創新增強市場活力
對創新實施有效監管必然要求監管創新。監管的目的是守住風險底線,維護金融穩定,為市場主體構建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面對金融業的深刻變革和創新追求,監管者也必須持續更新監管的方法和手段,主動適應金融創新的趨勢性規律,實現「釋放活力」和「管住風險」的動態平衡。
一是要完善優化制度法規體系。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要與深化改革的方向緊密銜接,對於方向性、趨勢性的科學金融創新在法律上應給予探索的空間。在經濟新常態的框架下,要立足於「中高速、講質量、調結構、重創新」的基本特徵,尊重市場主體的創新規律,使得法律法規體系能夠適應新常態的要求。從銀行業的發展角度看,產融結合、投貸聯動、信息化展業、多元化的風險管控都是需要關注的重要課題,也需要通過法律法規的完善和修改予以明確和規范,豐富商業銀行服務功能和手段,使得銀行和銀行服務的對象在創新上有空間、有活力、有規則。
二是要完善改進監管方式。更加密切市場准入、非現場監管和現場檢查之間的銜接聯動,做好「銀行全經營周期」監管的無縫對接。
三是更新監管工具。強化數據化、網路化、信息化的監管手段,增強指標監測的前瞻性、針對性和及時性。
四是科學分類監管。根據特色化發展、差異化競爭的銀行戰略經營路徑,構建適合不同類型金融機構的監管體系,釋放差異化的發展活力,促進金融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共生性。
五是加強監管協作。跨市場、跨界的金融行為是金融創新的重要表現,增強不同金融領域監管者的相互協作,增進監管聯動,及時提升監管標準的一致性是防範新生風險的重要措施。特別是針對互聯網金融等新興業務形態,要堅持創新監管、適度監管、分類監管、協同監管的原則。監管標準的協調一致性有利於降低金融機構的跨界套利預期,減少以監管套利為目的的所謂「創新」行為。真正將金融創新的動機引導到服務真實需求上來,降低「貓鼠博弈」的無謂成本,充分發揮科學金融創新的正向作用。
經濟新常態將推動金融業步入新的改革發展階段,「創新驅動」是金融適應新常態的根本動力和必由路徑。商業銀行需要在新常態中尋找機遇、降低轉型風險、構建競爭能力,主動適應市場、客戶、同業、監管在經濟改革進程中呈現的新要求、新變化、新規則,實現可持續的穩健、健康發展。

2. 創新如何促進世界經濟發展 最好有案例

加強管理創新 促進經濟發展

國家「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這標志著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轉移到自主創新的軌道上。目前,各個城市將走自主創新道路視為自己發展的靈魂。特別是許多成功的企業,已將自主創新寫入企業文化的信念中,無論是管理創新、業務創新,還是技術創新,都在加快腳步。唯有不斷創新,才能有新的生機和活力。自主創新已經成為經濟領域發展的一個大趨勢。

一、管理創新是經濟發展的要求

第一,管理創新是知識經濟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信息高速公路、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程序式轉輸設備和監控儀器等,構成了一種全新的生產力體系;自動化生產線、計算機輔助設計、管理自動化已成為企業的主旋律;自動櫃員機、家庭影院、國際互聯網路也已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家庭辦公、視頻會議、遙控醫療、電子商務更成為人們生活中議論的熱門話題。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正使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發生著深刻的變革。知識經濟已成為許多國家的先導產業,以「知識密集」為主的新興產業蓬勃興起。今天,信息已成為極其重要的戰略資源,被稱為「世界經濟的生命線」,當今時代也被人們稱之為「信息經營」和「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就是信息經濟。知識經濟的大發展,向世界各國提出了全新的挑戰。面對知識經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現代企業只有不斷適應變化和發展了的形勢以及適時作出管理變革和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第二,管理創新是適應市場經濟激烈競爭的要求。「以產定銷」的計劃經濟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信息化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生產的基礎。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必須要置於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比如,全球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使企業在產品生產和供應方面的地理概念與時間概念大大淡化,資金流通與商品流通日趨市場化、全球化。這些變化既給企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又給企業帶來了更高的要求。市場上,商品已愈來愈趨於同質化,企業要想佔有更多的市場份額,只有憑借自身的經濟實力與企業策劃,在質量、價格和服務上佔有優勢,才能在激烈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目前,市場競爭已經明顯地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企業的「綜合經營力」。所謂「綜合經營力」,是指企業從研究開發、產品設計、生產過程式控制制、營銷策略、售後服務和顧客的信息反饋等全方位的系統經營能力。這說明,現代企業競爭成敗不再是物力資源的擁有多寡而是智力資源利用強弱所決定。二是市場需求的快速反應和企業形象。高新技術使生產過程更加靈活,同類產品的花色品種不斷翻新,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大為加快。消費者需求結構也發生變化,消費需求的單一性已向多樣化轉化,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明顯地影響著消費者的需求選擇。為此,要構建不斷適應市場的應變系統,企業的策劃力與創新力已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第三,管理創新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要提高經濟效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從粗放經營轉到集約經營上來,即由「總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率型」轉變。這些轉變又表現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一是生產技術從「高耗型」(能源、原材料消耗高)向「節約型」轉變;二是生產方式從「分散性、單向性、傳統性」向「規模化、多元化、標准化」轉變。因此,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走集約經營路子,發展規模經濟;廣泛採用先進技術設備,提高生產要素質量和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生產要素的節約和優化組合,提高產品質量,少投入、多產出;充分利用現有生產能力,進行挖潛、革新、改造。所有這些,都要通過深化改革、轉換機制來實現,而深化改革進一步要求和更加激活管理創新。

第四,管理創新是實施人本管理的客觀要求。人本管理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在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在未來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時代,企業的生產和經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企業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才能不斷增強企業活力,促進企業持續快速發展。目前,有些人把人本管理理解為「以人為本」的管理理論和方法,這種認識沒有把人真正視為企業的主體,沒有把人和企業這兩個利益主體統一起來。人本管理應具有以下二層含義:一是企業為確立人在管理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而進行的調動人的積極性的一切管理活動。目前,企業所進行的人本管理就屬於這個層次,並且,企業大多以傳統的物質和精神刺激手段進行激勵,而且沒有提高到以給職工更多的權力和責任來充分發揮員工潛力、積極性和創造力的層次。二是企業為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質,即增強人的意志和體力,提高人的智力和能力,健全人的心理,提高人的品格和思想等,為使人全面地、自由地發展所進行的一切管理活動。也就是說,人本管理要體現出人的主體性和自我發展性。第二層含義才是人本管理的實質和目的,才是運用人本管理時應堅持的指導思想。實施人本管理要牢固樹立依靠全體員工、以職工為主體的思想。要制定有利於調動和保護員工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在分配上,領導要先人後己,堅持公平合理,不搞平均主義,兼顧公平與效率,同時還要制定福利計劃和職工培訓計劃等,既能使職工能力提高,又能使勞酬對等。要合理開發人力資本。善於使用人才,做到用人之長、取長補短、獎懲分明,並要強化員工的自我管理。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員工通過自我管理來控制自己,進而達到自由發展自己的目的。因此,要多給每一個人發展的空間,多為企業的人本管理創造良好的環境。

二、管理創新的現實表現形式

管理創新的現實表現形式有多種,但是,對區域經濟發展來講,最重要的有三種形式:

第一,技術創新是管理創新的現實基礎,管理創新是技術創新的重要保障。技術反映的是操作層面上人與物的關系,管理反映的是具體層面上人與人的關系。一方面,人與人關系的改善,有賴於人對物改造能力的增強;另一方面,人與人關系的改善,有利於人對物的認識與改造,即技術創新對管理創新有一種支撐性,而管理創新對技術創新有一種駕馭性。

第二,制度創新是管理創新的宏觀基礎,管理創新是制度創新的微觀運行。制度和管理反映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宏觀層次的,後者是微觀層次的。制度創新,為管理創新提供了一個操作平台,而管理創新則將制度創新的成果細化並實施。制度創新與管理創新互為因果,相輔相成,共同提高,缺一不可。但是,特別值得一說的是:制度並不能代替管理,制度創新並不能代替管理創新。因為,制度並不是萬能的,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去操作,而操作必需依靠管理。那種單純強調「制度決定論」和「以改代管論」的觀點,無疑是錯誤的。

第三,文化創新是管理創新的內在源泉,管理創新是文化創新的外在表現。文化反映的是人對人(自身和別人)的基本態度。人對人基本態度的改變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人與人的關系。同時,人與人關系的狀況又反過來影響人對人的基本態度。文化創新,只有通過管理創新才能現實地表現出來。如在管理學的發展史上,曾出現反映「經濟人」的理論假定;反映「社會人」的人際關系理論;反映「文化人」的企業文化理論等,而對於區域經濟的發展來說,文化創新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動力,也是管理創新的內在源泉。

三、管理創新促進經濟快速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管理創新將同技術創新一起,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實現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飛躍。從世界范圍來看,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第一次企業管理的突破使美國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2到3倍,奠定了美國成為經濟強國的基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日本企業創造了「全面質量管理」、「價值工程」、「精益生產」等管理思想,指導著大批企業迅速成長,成為近幾十年日本企業在全球市場競爭中一路領先的重要原因。而對於年輕的中國企業而言,卓有成效的管理創新將使中國經濟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戰略謀劃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靈魂,而經營管理則關乎發展進程,是保障戰略實施的支撐力量。它包括制定可行的戰略規劃和計劃,並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也包括把握市場需求變化,創造性地有效合理配置企業資源。例如,神州數碼搭建了管理創新體系,以此解決企業在相持階段如何實現總量和利潤的增長的問題,力圖通過各個層面的創新與突破,推動企業發展,並通過自身能力的提升,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神州數碼的管理創新體系,包含戰略管理、業務以及技術三個層面,企業所有戰略規劃、管理、業務和技術的拓展無不圍繞這三個層面展開一系列的創新性舉措。神州數碼創造性地提出「增值服務生態鏈法則」,得到了產業鏈合作夥伴的積極響應,也使神州數碼在激烈的競爭中闖出了一條路。邢台作為欠發達地區,近年來,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要想進一步實現跨越式發展,還需要不斷加強管理創新。(作者單位:邢台市委外宣辦)

3. 如何以制度創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系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大局,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路,
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化資源配置方式,打造合格的市場主體,推進科技創新市場化,創造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政策環境,從而在市
場競爭中,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著力推進:
一、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優化資源配置.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這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前提.一是加快政府投資體制改
革.明確界定政府投資的職責和范圍,優化政府投資結構,政府投資加快從競爭領域退出,轉為主要用於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經濟社
會發展薄弱環節.創新政府投資運作機制,積極推廣"代建制"等市場化運作模式,提高政府投資利用效率.二是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減少行政審批和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轉為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對企業投資項目政府一律不再審批,政府僅從外部性、公共性、合規性方面對企業投資
項目予以核准或備案,履行好對重大項目規劃協調、發布行業信息等服務職能.

二、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打造合格的市場主體.只有理性、合格的市場主體,才能有降低成本、追求技術進步、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內在動力,這是轉變經濟發展
方式的基本載體.深化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積極引入國內外有實力的戰略投資者,形成多元投資主體,改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繼續推動國有資本
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做好政策性關閉破產,國有經濟要從一般性競爭領域退出,逐步向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
增強國有經濟控制力和影響力.深化鐵路、郵政等壟斷行業改革,實行政資分開、政企分開,引入競爭機制,積極推進特許經營模式.加快開展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
度試點,規范國家與國有企業的分配關系,體現政府的所有者權益.破除體制障礙,推進公平準入和改善融資條件,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三、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動力.有效的科技體制將為科技進步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供體制保障.
要大力推進科技體制市場化改革,統籌不同所有制單位的科研投入,改變長期存在的所有制歧視和部門壁壘問題,支持教育體制改革,推動科技教育事業真正面向世
界、面向市場、面向現代化.要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實施基礎研究、高技術研究和科技支撐計劃,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國家實驗
室、國家工程中心,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引導和支持創新要
素向企業集聚.要創新產業研發資金的投入機制,擴大創業風險投資試點范圍,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四、加強環境資源制度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加強節能環保,構建能源資源等生產要素投入的約束機制,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條
件.發展生產要素市場,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關系的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取消壟斷行業產品的行政定價機制,相應建立與完善價格調整聽證
制度.建立落後產能的退出機制,加快淘汰高耗能行業落後產能.著力推進建築節能、高效照明產品推廣等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增強節能能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
代、循環利用資源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提高科技進步對節能減排的貢獻.繼續做好"三河三湖"和松花江等重點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實施渤海環境保護總體
規劃和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方案.扎實推進節能減排報告、審計和能效標識工作,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完善能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獎懲機制.發展清潔能
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新能源在能源供應中的比重.建立節能減排市場化運作機制,按照補償治理成本的原則,提高污水處理收費標准,實現治污成本內部化.

五、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提供製度與政策環境.優化財稅等政策設計與制度安排,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優良的政策環境.建立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制
度,加快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完善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積極推行"省直管縣"和"鄉財縣管"等財政管理改革,完善地方稅制,逐步
建立財力向基層傾斜的機制,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引導地方政府由過於重視發展工業項目向重視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方面轉變.繼續運用出口退稅和
關稅政策限制"兩高一資"和相關資源性產品出口,推進資源稅、燃油稅改革,加快擴大增值稅轉型試點,研究制定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的方案,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提供良好稅收環境.繼續深化銀行業改革,加快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按照市場經濟原則,完善銀行內部法人治理結構,使其真正成為企業化運作的商業銀行,切實
提高銀行自身經營效率,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4. 談談如何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制

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制,需要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職能,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進一步提高宏觀經濟治理能力。

(一)構建有效協調的宏觀調控新機制。加快建立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宏觀調控目標體系、政策體系、決策協調體系、監督考評體系和保障體系。健全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就業優先政策為主要手段,投資、消費、產業、區域等政策協同發力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增強宏觀調控前瞻性、針對性、協同性。完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科學穩健把握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更好發揮財政政策對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支持作用,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實施就業優先政策,發揮民生政策兜底功能。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加強國家經濟安全保障制度建設,構建國家糧食安全和戰略資源能源儲備體系。優化經濟治理基礎資料庫。強化經濟監測預測預警能力,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建立重大風險識別和預警機制,加強社會預期管理。

(二)加快建立現代財稅制度。優化政府間事權和財權劃分,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形成穩定的各級政府事權、支出責任和財力相適應的制度。適當加強中央在知識產權保護、養老保險、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事權,減少並規范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權。完善標准科學、規范透明、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依法構建管理規范、責任清晰、公開透明、風險可控的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強化監督問責。清理規范地方融資平台公司,剝離政府融資職能。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完善直接稅制度並逐步提高其比重。研究將部分品目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建立和完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健全地方稅體系,調整完善地方稅稅制,培育壯大地方稅稅源,穩步擴大地方稅管理權。

(三)強化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和金融監管協調。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健全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決策機制,完善基礎貨幣投放機制,推動貨幣政策從數量型調控為主向價格型調控為主轉型。建立現代金融監管體系,全面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強化綜合監管,突出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制定交叉性金融產品監管規則。加強薄弱環節金融監管制度建設,消除監管空白,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依法依規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權責分工,強化地方政府屬地金融監管職責和風險處置責任。建立健全金融消費者保護基本制度。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四)全面完善科技創新制度和組織體系。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編制新一輪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使國家科研資源進一步聚焦重點領域、重點項目、重點單位。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在重要領域適度超前布局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研究建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多元投入機制,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創新攻關。建立健全應對重大公共事件科研儲備和支持體系。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形成機制和組織實施機制,更多支持企業承擔科研任務,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科技創新績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大中小企業和各類主體融通創新,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完善技術成果轉化公開交易與監管體系,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健全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改進科技評價體系,試點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

(五)完善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體系。推動產業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轉型,強化對技術創新和結構升級的支持,加強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協同。健全推動發展先進製造業、振興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建立市場化法治化化解過剩產能長效機制,健全有利於促進市場化兼並重組、轉型升級的體制和政策。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完善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推進實施機制,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六)以一流營商環境建設為牽引持續優化政府服務。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精簡行政許可事項,對所有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實行「證照分離」改革,大力推進「照後減證」。全面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簡化、整合投資項目報建手續,推進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依託全國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台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創新行政管理和服務方式,深入開展「互聯網+政務服務」,加快推進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建設。建立健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完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適時在全國范圍開展營商環境評價,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七)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社會信用體系和新型監管機制。完善誠信建設長效機制,推進信用信息共享,建立政府部門信用信息向市場主體有序開放機制。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體系,培育具有全球話語權的徵信機構和信用評級機構。實施「信易+」工程。完善失信主體信用修復機制。建立政務誠信監測治理體系,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責任追究制度。嚴格市場監管、質量監管、安全監管,加強違法懲戒。加強市場監管改革創新,健全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以食品安全、葯品安全、疫苗安全為重點,健全統一權威的全過程食品葯品安全監管體系。完善網路市場規制體系,促進網路市場健康發展。健全對新業態的包容審慎監管制度。

資料來源: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 網頁鏈接

閱讀全文

與管理創新怎麼拉動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齡男人的婚姻怎麼辦 瀏覽:601
經濟適用房房產證多久可以過戶 瀏覽:416
羅湖有什麼村美女多 瀏覽:792
美女是哪個台的主持人 瀏覽:134
韓劇男男cp電視劇愛情有哪些 瀏覽:242
古代美女怎麼稱 瀏覽:481
家庭為什麼會使人幸福 瀏覽:136
有什麼小說裡面有江南美女 瀏覽:690
22年子女婚姻到期後領取多少錢 瀏覽:991
什麼才是幸福開心快樂 瀏覽:124
上海寶山婚姻介紹所在什麼地方 瀏覽:1000
什麼手機圖片最高清美美女 瀏覽:228
濟寧濰坊經濟哪個好 瀏覽:245
後悔離婚怎麼挽回婚姻 瀏覽:475
西藏事業單位c類考哪些 瀏覽:599
護照支付寶怎麼申請健康碼 瀏覽:988
如何製作單位健康碼進入掃碼微信 瀏覽:349
最健康的血壓是多少到多少 瀏覽:827
縣級國土局下屬事業單位有哪些 瀏覽:320
河北省居民健康卡怎麼查打了疫苗 瀏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