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香港購物沒有發票,香港稅收政策是怎樣的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於哪裡
一、香港購物有發票(票據),但與內地不一樣,不是統一制定的,是企業或商店自行設計使用的。
二、香港稅收政策:
(一)稅制簡單香港公司會涉及到的稅務項目主要有三種:利得稅、薪俸稅以及物業稅。
1、利得稅由於香港的稅收政策並不對公司收取營業稅,利得稅就成為香港公司最重要的稅項。香港公司利得稅可以理解為大陸公司的企業所得稅,同時香港法律規定,只對香港公司的營收部分徵收稅收。
2、薪俸稅香港公司薪俸稅類似於大陸的個人所得稅,一般情況下,只要沒有香港雇員、也不從香港公賬領取工資款,則香港公司的薪俸稅一律可以做零申報處理。3、物業稅這一點只針對於在香港持有物業的業主,需要按照法律規定繳納物業稅,因此絕大多數香港公司都不會產生此項稅款。
(二)稅率低。香港自2019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兩級稅制」,具體措施為:依照香港法律成立的香港公司,首個200萬元的利得稅稅率將降至8.25%,其後的利潤則繼續按16.5%征稅。而獨資或合夥業務的非法團業務,兩級的利得稅稅率相應為7.5%及15%。雖然這一措施會令香港政府稅收減少,但卻對境外資本形成足夠吸引力,進而增加香港公司的基數,對新成立公司形成有效的扶持環境。
(三)海外利得可豁免。香港實行本地來源稅制,只有公司盈利部分來自於香港、或使用香港本地資源,才會對盈利部分進行征稅。
三、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於稅收。
B. 香港的自由經濟制度的內容與特點(回歸前)
一.香港回歸前的政治制度概述
1.實行行政主導的體制
香港是一塊被佔領地,而非一個主權國家,她的所有權來自於英國政府。因而,香港不可能是立法至上的體制,香港的行政權、立法權不是「分立」的,而是由最高執政者港督統攬。實際上,是由港督直接掌握的幾個最高咨詢機構、決策機構和權力機構——行政局、立法局和布政司署的整個行政系統,形成以港督為核心的行政主導體制,這是香港政治制度的鮮明特點。所謂行政主導,主要是對立而言。西方國家歷史上有「立法中心、會議至上」的立法主導體制,其特點是,議會(立法機關)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由議會選舉政府,制定法律,審批財政;行政受制於立法,政府執行法律,受議會監督和制約。立法主導制,是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產物,但隨著現代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已不能適應現代資本主義發展變化的形勢。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事務非常復雜、變化神速,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高頻率的行政機關及時做出反應和決策;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完善法治,這又要求政府部門適時提出多種法律草案,按立法程序協同立法機關搞好立法,才能實現有效的管治。行政主導的體制,不但是宗主國的需要,也是香港社會發展的需求。香港是一個現代化大都市,是國際性的自由港,內外交往頻繁,信息交通、商業、金融和其他行業的活動以及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問題,錯綜復雜,除了要有一個包含各方代表、照顧各方面各階層利益、與行政關系協調的立法機關之外,還需要一個決策及時、效率較高、運作平穩和起主導作用的行政體制。在行政主導體制,香港行政與司法的關系也頗特殊,香港司法系統有相當的獨立性,司法機關只是對法律的負責,不是對政府或港督負責,即使是最高層的行政官員,做出決定交給有關政權機關執行,假如有關行政缺乏足夠的法律依據法庭可以撤銷有關決定禁止有關繼續行動。司法最高首長--首席按察司人選由英國國務大臣確定,由港督根據《皇室訓令》(經國務大臣頒發)宣布委任。港督有權委任法官(委任前須聽取由首席按察司負責的獨立的司法人員敘用委員會的意見),但港督不可以干預判案,法官可以不聽命於港督。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港督用為英皇的代表,可以運用法定權力對法院判罪的人進行赦免或減刑,也可以通過律政司對判罪過輕的犯人提出上訴重審,加判刑罰,但都要嚴格按法律程序辦事。這是行政主導對港督權力的一種制約,體現了行政主導是同治法制衡相結合的。
2.完善的咨詢體制
香港政府推行總督高度集權下的廣泛咨詢制度,就是總督的獨裁加上咨詢的民主。六十年代以後,群眾運動相繼爆發,單純依靠「上層精英」已難維持統治;再加上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需要聽取、吸納各個方面、特別是專業人士的意見,以便於實行現代化的管治,因此港英政府陸續吸納更多社會和知名人士進入各級政權機構,同時建立廣泛的咨詢制度。幾乎所有政府部門成立了多種咨詢委員會,配合和協助政府工作。一般來說,咨詢組織可分為五大類:向部門首長提供意見的法定組織(例如保護稀有動物咨詢委員會);向政府提供意見的法定組織(如教育委員會);向部門首長提供意見的非法定組織(如勞工顧問委員會);向政府提供意見的非法定組織(如交通咨詢委員會);以及負責執行某項事務委員會(如香港考試局)。咨詢委員會由政府官員和社會人士共同組成,社會人士佔多數,他們是各項各業的精英人士,熱心為社會服務。這么龐大的、遍及各行各業的咨詢網路,使政府機構和民間和半民半官的咨詢機構相配合,政府的集權和民間的咨詢相結合,成為香港政治架構中突出的現象。政府草擬某項政策和採取某項重大措施時,可通過咨詢組織收集到各方面的資料和意見,人或者吸納某些社會人士參與決策。這會使政府的決策更加科學化,能更廣泛的聽取不同的意見,從而使政府的某些政策獲得一定的認同性。實行具有咨詢特色的權制,使香港政府得以安定。港英歷來重視把社會中精英或精英團體所代表的政治力量,吸收進行政決策結構,賦予統治權力的合法性,求得港英和華人精英「共治」的形式。這幾乎成了一個極為特殊的制度設計:即幾乎所有政府的部門,都沒有咨詢性的機構使政府對社會的動向有更敏感的反應,因而常能化解許多潛在的沖突,使政治得以安定。當然,在高度集權下的咨詢,作用也總是有限的,本質上這種咨詢只是初生的民主因素,因為香港根本無真正的民主可言,主權不在本國,權力不來源於人民。但實際動作中,積極作用還是的主要的,它溝通民意民情,為政府宣傳、解釋決策,減少不滿情緒和推行政策時所遇到的陰力,緩和社會矛盾;又使部分港人得到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和權力。
二.香港的經濟體制:
1.經濟發展
香港過人之處,在於高度國際化的城市、便利的營商環境、法治體制、自由貿易及自由的資訊流通、公平開放的競爭、發展完備的金融網路、一流的交通及通訊基建、先進的支援服務,以及高教育水平的工作人口與高效率和精力充沛的企業家互相配合。此外,香港還有龐大的財政儲備和外匯儲備、自由兌換的穩定貨幣,以及低稅率的簡明稅制。
2.自由經濟體系
美國加圖學院聯同全球50多個經濟學會,亦把香港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把香港列為先進經濟體系。其他有名的機構,例如世界經濟論壇、國際發展管理研究所及經濟學人信息中心,同樣認為香港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營商地方之一。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表的《2002年世界投資報告》,香港是亞洲區內吸引外來直接投資表現最佳的經濟體系。
3.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
過去20年來,香港經濟增長差不多三倍。本地生產總值平均每年有5.1%的實質增長,表現超越世界經濟增長速度,也超越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經濟體系的增長速度。香港按人口平均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是20年前的兩倍余,相等於每年平均實質增加約3.8%,比多個西方國家還要高,在亞洲僅次於日本。
經濟政策
香港一向以市場主導的經濟政策著稱。市場主導,就是政府不對經濟或市場作任何指導性規劃,同時相信投資者和企業家遠比政府官員了解市場,私人機構的活動也遠比官方的經濟藍圖更能帶領香港走上繁榮之路。經濟活動是維持競爭力及為港人創造財富的關鍵。
「盡量扶助、減少干預」政策
政府極力主張「盡量扶助、減少干預」的政策。政府的主要功能,是創造最有利營商的條件,包括自由、法治、廉潔而高效率的公營部門和公平競爭的環境等軟體,以及社會發展所需的土地和基礎建設,例如學校、道路等硬體。
政府亦致力消除市場限制,以鼓勵公平競爭。在證券、期貨和銀行業,以及電訊、資訊科技和廣播等領域上,政府均致力開放市場,並取得相當理想的成效。
政府透過國際層面捍衛和促進香港的商業利益。香港特區政府派代表出席世界貿易組織和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的國際會議,並就航空服務等領域與其他國家談判和簽署雙邊協定。
審慎理財之道
政府理財審慎,又維持低稅率的簡明稅制,以鼓勵工人生產和吸引企業家投資。法團業務利得稅的稅率為16%,薪俸稅稅率為15%,與其他國家的稅率相比,兩者均屬偏低。
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由緊密聯系的金融機構和市場組成。政府的政策是維持和發展完善的法律架構、監管制度、基礎設施及行政架構,為參與市場的人士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維持金融及貨幣體系穩定,使香港能有效地與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競爭。香港地理環境優越,是連接北美洲與歐洲時差的橋梁,與內地和其他東南亞經濟體系聯系緊密,又與世界各地建立良好的通訊網路,因此能夠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此外,資金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香港,也是一項重要的因素。
金融市場
香港金融市場的特色是資金流動性高。市場根據有效、具透明度而又符合國際標準的規例運作。香港的勞動人口有一定教育水平,海外專業人士來港工作,也十分容易,進一步推動金融市場的發展。
銀行業
在香港經營的國際金融機構數目很多。香港共有133家持牌銀行,其中121家為外資銀行。在全球首100家銀行中,有73家在港營業。此外,香港有91家外國銀行附屬機構、分行或相關公司,以有限制牌照銀行或接受存款公司形式經營。另有94家境外銀行在香港設有代表辦事處。香港銀行的對外資產總值在全球名列高位。
外匯市場
香港的外匯市場發展完善,買賣活躍,在全球外匯市場占不可或缺的地位。由於香港與海外其他外匯市場均有聯系,因此可每日24小時與世界各地進行外匯買賣。根據國際結算銀行每三年一度全球調查,香港外匯市場的成交額在世界排行第七位。
股票市場
以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全球最大股票市場之一,在亞洲則排名第三,僅次於日本及中國內地。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掛牌的上市公司有978間,資本總值36,113億元(4,630億美元)。創業板是根據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的模式而設立的第二板市場,為新興企業,尤其與高科技業務有關的公司,提供集資機會。如今共有166間公司在創業板上市,資本總值522億元(66.9億美元)。
香港聯合交易所還推行一項試驗計劃,使香港成為首個亞洲城市提供七隻主要美國納斯達克股份在亞洲時區的交易所掛牌及買賣。
與內地的經濟聯系
香港是進出中國內地經商和投資的大門。自內地在1978年實施經濟改革及對外開放政策後,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聯系日趨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