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什麼
經濟學基本假設是:第一,理性人假定。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條件(經濟人)。以利己為動機,力圖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逐和獲取自身的最大的經濟利益。第二,完全信息假定。完全信息。市場上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個體(即買者和賣者)都對有關的經濟情況具有完全的信息。
假設條件是微觀經濟學中的基本假設條件。但是學界同時承認,上述兩個基本假設條件未必完全合乎事實,他們是為了理論分析的.方便而設立的。在此條件下通過模型推演出來的實驗結果,會和事實產生一定的差距。
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來自《微觀經濟學原理》(美曼昆著)有:
1、經濟人假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2、稀缺性假設(資源總是有限的)。
3、非厭足性(人類總是貪得無厭的)。本書經過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吳德慶教授改編,非常適合作為我國經濟管理類本科教育的微觀經濟學雙語教材,也可用於MBA、EMBA相關課程的教學,還可作為商界人士的培訓參考書。使用本書的讀者朋友將發現,學習微觀經濟學付出只需那麼少,收獲將是那麼多。
2. 微觀經濟學的三大基本假設條件是
1、第一個基本前提假設是理性人假設,又稱經濟人假設,或最大化原則,是西方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設。
2、第二個基本前提假設是信息完全假設。價格機制是傳遞供求信息的經濟機制,信息完全假設具體體現在自由波動的價格上。最大化原則加上完全競爭假設才能推導出信息完全假設。
3、第三個基本前提假設是市場出清假設,它與前兩個基本前提假設具有明確的因果關系,是前兩者的邏輯推論。
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圍繞著對這三個基本前提假設的反思而展開。西方經濟學從以上三個基本前提假設出發,通過數學演繹推理,得出結論。
(2)經濟學假說有哪些擴展閱讀:
一、產生與發展
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
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
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二、方法發展
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長足發展,還集中體現在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巨大變化方面。分析方法的變化帶來的是西方經濟學研究深度的推進和廣度的拓展。
可以說,20世紀西方經濟學之所以產生諸多「革命」和理論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變化。
方法論的變化對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從而使其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研究方法的演變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講體現了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脈絡。
3. 經濟學的基本假設理性經濟人假設是什麼
理論經濟學的假設主要有三個:稀缺性假設、理性人假設、最大化假設。當然還有其它一些假設,比如完全信息假設、有效市場假設、完全競爭假設等等。
之所以說那三個是基本假設,是因為西方經濟學理論大部分是建立在這幾個假設的基礎上的:
稀缺性假設,經濟學是研究有限的資源如何合理分配,達到收益最大化的學科。如果一個東西是無限的,那它不在經濟學的研究范疇內,比如空氣可以說是無限的,經濟學不會研究如何分配空氣;但如果以後空氣是有限的,或者說干凈的空氣是有限的,那它就具備稀缺性,可以成為理論經濟學的研究范疇。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就是,碳排放額,以前隨便排放的時候,沒人會研究如何分配才是最優的,但是現在碳排放有額度限制了,變成稀缺資源了,所以就要研究如何分配對社會才是最優的。
理性人假設,就是假設人是自利的,在對己不利和對己有利之間,會選擇對己有利的一個方案。所以義工不是經濟學的研究范疇,但是要注意,某些慈善捐款是,因為部分慈善捐款是出於改善企業形象、積累品牌名聲所做的,最終屬於利己行為。
最大化假設,就是如果存在兩個或多個收益不同的方案,假設人們會選擇收益最大化的方案。
其實提到理性人假設,就不能不提到囚徒困境。近代經濟學漸漸對理性人假設提出了很多質疑和挑戰,囚徒困境可以說是最典型的例子,它充分說明了由於個體的理性,導致集體無法達至最優的結果,最終導致個體損失,即個體的理性不能形成集體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