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農村的經濟結構是什麼意思

農村的經濟結構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3-09-26 19:19:56

⑴ 什麼是經濟結構,包括什麼

什麼是經濟結構,包括什麼?

經濟結構(Economic structure)有兩種含義: 一是指社會經濟結構的簡稱。即指反映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社會經濟成分組合而成的有機整體,是決定其餘社會關系的經濟基礎。社會經濟結構主要通過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來表示,即每個社會的各種所有制的各種經濟成分的比重。 二是指某地區國民經濟各部門、各系統以及社會經濟各環節的構成及其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比例關系。經濟地理學常側重研究的是某一國家和地區的國民經濟結構。地區經濟結構是在社會、經濟、地理條件影響下經濟長期發展的結果。其本身是一個大的體系,而且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經濟結構的種類和層次很多,主要有: ①產業結構,如按三大產業的各部門、行業、產品等進行多層次的分類; ②技術結構,按各行業的技術水平和層次分類; ③規模結構,按企業和產業經濟規模大小分類; ④經濟成分結構,按所有制形式分類。還可以按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進行劃分。如出口和進口商品結構、就業結構、地區結構、價格結構、投資結構、交換結構和消費結構等等。 總之,經濟結構是一個由許多系統構成的多層次、多因素的復合體。影響經濟結構形成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社會對最終產品的需求,而科學技術進步對經濟結構的變化也有重要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建立在合理的經濟可能性之上。結構合理就能充分發揮經濟優勢,有利於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協調發展。經濟結構狀況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不同經濟體制,不同經濟發展趨向的國家和地區,經濟結構狀況差異甚大。

什麼是經濟結構?

指國民經濟的組成和構造,它有多重含義。經濟結構是一個由許多系統構成的多層次、多因素的復合體。影響經濟結構形成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社會對最終產品的需求,而科學技術進步對經濟結構的變化也有重要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建立在合理的經濟可能性之上。結構合理就能充分發揮經濟優勢,有利於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協調發展。經濟結構狀況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不同經濟體制,不同經濟發展趨向的國家和地區,經濟結構狀況差異甚大。
經濟結構的多重含義:(1)從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來考察,則主要通過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經濟成分的比重和構成來表現。(2)從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再生產的各個方面的組成和構造考察,則包括產業結構(如一、二、三次產業的構成,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構成等)、分配結構(如積累與消費的比例及其內部的結構等)、交換結構(如價格結構、進出口結構等)、消費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等。(3)從所包含的范圍來考察,則可分為國民經濟總體結構、部門結構、地區結構,以及企業結構等。(4)從不同角度進行專門研究的需要來考察,又可分為經濟組織結構、產品結構、人員結構、就業結構、投資結構、能源結構、材料結構,等等。

什麼是經濟結構,什麼是產業結構

經濟結構,是針對一個國家和或一個地區而言的。涉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大領域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四大環節。主要包括五大結構:產業結構、分配結構、城鄉結構、地區結構、所有制結構。
產業結構,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關系以及三次產業內部各個行業之間的比例關系。第一產業,包括農業(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即大農業;第二產業,包括工業和建築業;第三產業,也稱服務業,是指第一、二產業以外的所有產業。目前統計口徑包括15個大類。

什麼是經濟結構升級?

是指產業結構從低階形態向高階形態轉變的過程或趨勢。
(1)由以輕紡工業為主要經濟結構上升到以重化學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
(2)由以原材料為重心的經濟結構上升到以加工組裝為主的經濟結構;
(3)由以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
此外,從整個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變化看,產業結構升級還包括國民經濟重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進而向第三產業的升級。

什麼是經濟結構轉型

經濟結構有多重的含義,經濟結構轉型中的經濟結構,一般指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再生產的各個方面的組成和構造,包括產業結構(如一、二、三次產業的構成,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構成等)、分配結構(如積累與消費的比例及其內部的結構等)、交換結構(如價格結構、進出口結構等)、消費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等。
經濟結構轉型就是指上述描述中的各個結構向著一個更合理更協調的方向發展。轉型的方向既要考慮當地現有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與發展方向,也充分考慮國際經濟與科技發展的趨勢,以使當地國民經濟發展更協調,在國際社會中更具競爭力,也使得科技、資金、勞動力等等生產要素獲得最有效使用,使環境得到更大限度的保護。

什麼是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

經濟結構指的是所有制結構,也就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結構並存的結構,而產業結構指的是第一、二、三產業在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第一產業是農業、畜牧業,第二產業是製造業和建築業,第三產業指的是廣義的服務業。我國目前第一產業的經濟比重最高。

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中各個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包括部門內的分部門)之間的組合與構成的情況,以及它們在社會生產總體中所佔的比重,實質上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產業部門之間的按比例分配。我國產業結構包括農業、輕工業、重工業之間的比例關系;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工農業和交通運輸業的比例關系以及各部門內部構成的比重等。產業結構是由國家(地區)的自然資源、經濟制度、科技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決定的,是經濟技術長期發展的結果。社會主義國家產業結構的特點是完整性與合理性。產業結構是國民經濟結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直接影響社會產品結構狀況,是實現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平衡的關鍵環節。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是保持國民經濟協調發展,提高社會效益的客觀要求;也是世界新技術革命發展對產業結構變化的要求。我國擴大商品出口的需要,也要求對產業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造。黨的十四大根據我國經濟的現實情況和發展趨勢,明確提出今後一個時期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的方向。具體內容是:(1)著力提高第一產業即農業的質量,穩步增加產量。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必須堅持把加強農業放在首位,全面振興農村經濟,樹立大農業觀念,保持糧食、棉花穩定增長,繼續調整農業內部結構,積極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努力開發高產優質高效農業。(2)繼續發展第二產業,積極調整工業結構,加快交通、通訊、能源、重要原材料等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開發與建設,這是當前加快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強經濟發展後勁的重要條件。(3)大力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化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目前我國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大大低於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因此,要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使之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有明顯提高。(4)大力發展建築業,使建築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適應住宅商品化的發展。 產業結構:是指各個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內部的構成和相互關系.產業結構調整是當今各國發展經濟的重要課題,調整和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目的是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的改善. 產業結構合理性的主要標志是:能合理利用資源;個產業部門協調;能提供社會需要的產品和服務;能提供勞動者充分就業的機會;能推廣應用先進的產業技術;能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等. 答:經濟結構,就是指組成國民經濟的各種產業、各個地區、各種經濟成分等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經濟結構包括所有制結構、產業結構、分配結構、交換結構、消費結構、就業結構、技術結構和地區結構等。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全面提高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水平效益;合理調整生產力布局、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逐步推進城鎮化,努力實現城鄉經濟良性互動;著力改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答:產業結構也叫國民經濟部門結構,是指國民經濟個產業的組合狀態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絡和比例關系。按照經濟發展的順序,產業可分為三次產業,即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

什麼是經濟結構性增長?

產業結構
是指國民經濟中各個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包括部門內的分部門)之間的組合與構成的情況,以及它們在社會生產總體中所佔的比重,實質上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產業部門之間的按比例分配。我國產業結構包括農業、輕工業、重工業之間的比例關系;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工農業和交通運輸業的比例關系以及各部門內部構成的比重等。產業結構是由國家(地區)的自然資源、經濟制度、科技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決定的,是經濟技術長期發展的結果。社會主義國家產業結構的特點是完整性與合理性。產業結構是國民經濟結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直接影響社會產品結構狀況,是實現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平衡的關鍵環節。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是保持國民經濟協調發展,提高社會效益的客觀要求;也是世界新技術革命發展對產業結構變化的要求。我國擴大商品出口的需要,也要求對產業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造。黨的十四大根據我國經濟的現實情況和發展趨勢,明確提出今後一個時期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的方向。具體內容是:(1)著力提高第一產業即農業的質量,穩步增加產量。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必須堅持把加強農業放在首位,全面振興農村經濟,樹立大農業觀念,保持糧食、棉花穩定增長,繼續調整農業內部結構,積極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努力開發高產優質高效農業。(2)繼續發展第二產業,積極調整工業結構,加快交通、通訊、能源、重要原材料等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開發與建設,這是當前加快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強經濟發展後勁的重要條件。(3)大力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化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目前我國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大大低於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因此,要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使之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有明顯提高。(4)大力發展建築業,使建築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適應住宅商品化的發展。
產業結構:是指各個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內部的構成和相互關系.產業結構調整是當今各國發展經濟的重要課題,調整和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目的是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的改善.
產業結構合理性的主要標志是:能合理利用資源;個產業部門協調;能提供社會需要的產品和服務;能提供勞動者充分就業的機會;能推廣應用先進的產業技術;能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等.
什麼是經濟結構?它包括那些方面? 如何進行經濟結構調整?
答:經濟結構,就是指組成國民經濟的各種產業、各個地區、各種經濟成分等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經濟結構包括所有制結構、產業結構、分配結構、交換結構、消費結構、就業結構、技術結構和地區結構等。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全面提高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水平效益;合理調整生產力布局、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逐步推進城鎮化,努力實現城鄉經濟良性互動;著力改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36、什麼是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如何分類?如何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答:產業結構也叫國民經濟部門結構,是指國民經濟個產業的組合狀態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絡和比例關系。按照經濟發展的順序,產業可分為三次產業,即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產業結構調整:鞏固和加強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提高和改善第三產業,使之適應加速工業化、現代化的程序;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提高服務業的供給能力和水平;加速發展資訊產業,大力推進資訊化。

⑵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指的是什麼

城鄉二元經侍游濟結構一般是指以社會化生產為主要特點的城市經濟和以小生產為主要特點的農村經濟並存的經濟結構。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主要表現為:城市經濟以現代化的大工業生產為信談凱主,而農村經濟以典型的小農經濟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衛生和教育等基礎設施發達,而農村的基礎設施落後;城市的人均消費水平遠遠高於農村;相對於城市,農村人口眾多等。這種狀態既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這些國家相對貧困和落後的重要原因。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實現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的轉換。解決和突破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應是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基礎上走農村城市化道路,實現城鄉良性互動,逐步減少農村人口,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城鎮人口,轉變生產增長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優化第一產業結構,促進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從而提高農村整體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所以,城市化是解決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矛盾的根本出路。(1)對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為解決我國農業發展新階段出現的新問題,即現有的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客觀上要求必須對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要全面提升農產品品質、優化區域和城鄉結構,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要解決當前農產品賣難和農民增收難的問題,而且要立足於農業的長遠發展。與食品消費結構多元化、高級化趨勢相適應,我國農業產業結構也必須由以種糧為主和以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產業結構,向多元化、高級化的現代農業產業結構轉變。農業產業化,通過一體化的利益機制,把貿工農連為一體,可以形成「龍頭」在城鎮、「龍身」在農村的「龍形」經濟,這無疑又有利於促進城市化的發展。要使農民收入繼續有較快的增長,必須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打破傳統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擴大農產品市場容量及農業經營規模,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增加農民收。應逐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城鄉居民在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機會平等。(2)繁榮農村經濟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一個重要途徑是繁榮農村經濟。要架起農戶和市場之間的橋梁,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也帶來了千家萬戶的農民如何和大市場連接的問題。農業產業化經營將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連接起來,因而是將農民和市場連接起來的有效途徑。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農民面對的是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我國果品、蔬菜等園藝產品和畜產品在價格上是有競爭優勢的,但在出口上也遇到了衛生檢疫等綠色壁壘。提高農產品質量是我國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的前提。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還必須加快我國城滑喚鎮化進程。小城鎮和大中小城市是一個體系,必須協調發展,並要促進小城鎮和鄉鎮企業的結合,加快小城鎮第三產業的發展。在具體的實現路徑上,在微觀層面上要通過農民市民化、農業工業化、農村城市(鎮)化這「三化」來完成城鄉生產方式一體化、生活方式一體化、市場體系一體化,「三化」中農民市民化是根本;上在宏觀層面,要通過國家逐步改變對城鄉的二元宏觀政策,實現城鄉平等的一體化宏觀管理。只有這樣,才能使市場經濟體制的「組成要件」走向城鄉一體化,一個統一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最終建立和完善。(3)致力於政策調整和制度創新要消除城鄉差別,糾正城鄉失衡,不僅要清除不合理的制度,解決制度不公和失當的問題,也要進行制度創新,解決制度無力和失效問題。只有公正而有效的制度才能為城鄉協調發展提供根本性的保障。從目前來看,最首要的任務就是必須消除城鄉之間在居住、就業、社保、教育、醫療、稅收、財政和金融等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制度,實現政策的統一和制度的公平。必須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動人口管理,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平穩有序轉移;逐步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加強引導和管理,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加快城鎮化進程,在城市有穩定職業和住所的農業人口,可按當地規定在就業地或居住地登記戶籍,並依法享有當地居民應有的權利,承擔應盡的義務;推行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快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設;實施稅收制度改革,取消一切不應由農民負擔的各種稅費。在取消農業特產稅的基礎上取消農牧業稅;改進個人所得稅,實行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城鄉稅制統一,農民與城市居民一樣只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不再負擔其他任何稅費;實施城鎮建設稅費改革,條件具備時對不動產開征統一規范的物業稅,相應取消有關收費;改革農地徵用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嚴格界定公益性和經營性建設用地,及時給予農民合理補償;推進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和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實現城鄉公共財政投入的公平分配。通過改革,消除造成城鄉隔離、阻礙城鄉融合的制度性障礙,實現城鄉之間資金、技術、物資、人才、信息、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的形成奠定基礎。必須致力於政策調整和制度創新,加大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支持和保護的力度,實現社會的公正。當前尤其應增加各級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特別是增加國家對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事業支出,要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就必須振興農村,對農民「少取、多予」。制度建設不僅要有助於實現城鄉經濟上的融合,也要求實現和保障農民政治上的平等。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公民權的基礎之上的政策和制度才具有合法性的基礎,也只有公正的具有合法性的制度才可能為城鄉協調發展提供可靠和持久的保障。3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有何重要經濟意義?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關系提高農民收入、協調社會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重大舉措,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1)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提高農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2)只有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才能實現社會的協調發展;今後,只有根據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進行統籌,才能明確財政體制和投融資體制的改革方向,使較多的資金投向農村教育、衛生、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使城鄉居民的教育和醫療保健條件更為平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更為牢固。(3)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有利於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改善,有利於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有利於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4)城鄉分割消除後,生產要素的流動順暢了,這同樣有利於城鄉企業的資產重組,從而可以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來關閉、合並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的企業。(5)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任務之一。只有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改變二元經濟結構,才能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沒有8億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實現全面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國的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我們黨歷來重視「三農」問題,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城鄉差距、工農差距仍呈不斷擴大的趨勢。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我們必須統籌城鄉發展,站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決「三農」問題,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必須更加註重加快農村發展。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農村社會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一)首先要從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去認識改革和完善那些導致其產生並存在的有關制度措施;並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供給機制,進行制度創新。(1)徹底取消現有的一切導致二元社會結構產生的各項規章制度,如戶籍制度、勞動就業制度、分割的教育體系、醫療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這樣在清除了這些人為地導致二元社會結構存在的障礙,就為城鄉社會結構的一體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從制度上改變工農產品定價的「剪刀差」傾向,加大財政支農、金融支農的力度,擴大國家和各級財政對農村的諸如水利、道路、信息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人,強化農村有形市場的建設,並將之納人國家統一大市場之中,支持農村各種要素市場發育、建設和發展,尤其是要加強資金、技術、人才等農村發展所緊缺的生產要素市場的快速發展,以盡快將農村的要素和產品市場都納人國家統一的大市場之中。(3)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農業剩餘的轉移載體作用。在西方二元理論中,它沒有考慮農業剩餘轉移到現代部門的機制。這對於同時包含著制度變遷的中國經濟的結構轉變來說,顯然是不能充分地成立的。市場機制本身處於不斷的完善之中也是一個基本的前提。因此,農業剩餘在中國不僅要靠市場,還要依靠其他的一些手段分配和再分配,轉移到現代部門。其中,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對農業剩餘的轉移起到重要的影響。(4)創建適應農村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土地流轉制度,從制度上為農村的規模經營和產業化經營奠定基礎。現行的農村土地制度,既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約束之一,也是農地拋荒、農業勞動生產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其改革勢在必行。(5)農村稅費改革必須標本兼治,堅決貫徹執行並從制度上保證,進一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完善相關配套改革。一是要精簡機構,裁減超編人員,壓縮經費,從根本上控制「經費需求」。同時要規范政府行為,做到權力與部門利益徹底分離。二是要完善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機制。否則,我們推廣實行的農村稅費改革最終也難以走出「黃宗羲定律」下。(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彌補城鄉市場差異;增強農民的購買力目前,我國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農產品產量、質量,農村非農產業等對農民增收均構成了制約,因此,要著手進行以下六個方面的農業結構調整,切實促進農民增收。一要調整農產品供給結構,實現農產品由低質多量到高質適量的轉化;二要調整農產品區域種植結構,實現農產品區域種植從無分工到有分工的轉化;三要調整農業種植業結構,使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等各環節中從種植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行業;四要調整初級產品和加工產品比例結構,改變農業初級產品佔多數、佔主導的局面,實現農業初級產品到加工產品的的飛躍,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五要調整農產品市場結構,實現農民不參與流通、農商分離、由政府主導農產品流通到向由農民自己主導並參與市場流通的轉化;並積極進行組織創新,創建新型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中介組織,推動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和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減少市場風險,構建連接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橋梁和中介,保護農民的利益。六要調整農村第一產業與第二、三產業比例結構以及第二產業內部比例結構,改變農產品加工、運銷等落後的局面,通過內涵和外延性的結構擴張,使農業形成結構層次多樣,具有一定規模特點的現代農業結構。進而,通過產業擴張,也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民從有限的土地上,從單純的生產環節中分離出去。(三)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大力培育農民的現代意識,從意識形態上消除二元結構,幫助農民完成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化「教育是一個人獲得現代性的最重要的決定因素。」⑾通過教育灌輸社會要求,提高個人認知水平,使農民認識、理解和掌握社會的規范,並內化為個人意識,這是培育農民現代意識的最直接的途徑。要消除意識形態的二元結構,教育重點應放在下面幾方面:(1)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培育求知意識。學校教育是形成現代性的主要力量。教育與人的意識水平密切相關,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比較能夠接受新的東西,包括新的觀念、新的行為模式。愚昧從來都是與保守、惰性聯系在一起的,而知識常與進取、求變的心理相互促動。(2)加強WTO知識教育,培育開放意識、競爭意識和規則意識。作為一個國際經貿組織,WTO本身就是一個規則體系,它的權威就是通過一系列的規則體現出來的,它的宗旨、原則、規則無不貫穿著開放競爭的觀念,但作為WTO的新成員,中國大多數人對WTO都比較陌生,文化素質相對低下的農民更是如此。因此,在農民中進行WTO知識的宣傳教育,也就成了培育農民現代意識的重要途徑。通過教育幫助中國農民了解WTO對中國的要求,幫助農民正確分析形勢,正視自己的優劣,揚長避短,沉著應對,樹立開放、競爭、規則意識,消除城鄉意識二元結構,積極參與市場的競爭,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3)加強市場經濟知識的教育,培育市場意識。農民的市場意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農民對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了解程度和參與能力,特別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封閉性與大市場開放性的矛盾,常使沒有市場意識的農民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培育農民的市場意識,讓他們了解市場經濟對農民的要求,從而培育農民的市場意識。(四)城市化是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科學合理的推進城市化進程,是我國消除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基本途徑我國承受著數量越來越多而素質較低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巨大壓力,而城市吸納能力有限,因此,必須重新審定我國城市化的發展方針與發展道路。我們認為,我國城市化模式應採取城鄉結合、上下結合、大中小結合的多途徑綜合模式。所謂「城鄉結合」,即我國農村人口城市化過程,既不能僅僅是職業非農化的鄉村就地轉移,也不可能是全部依賴城市來吸收的異地轉移,而應從城鄉兩方面共同努力,把「離土不離鄉」與「離土又離鄉」結合起來,在條件成熟時,將「離土不離鄉」的人口轉化為「離土又離鄉」、「進廠又進城」。「上下結合」是城市建設投資和發展動力上,把自上而下的國家投資與自下而上的地方投資、集體投資、外資和個人投資等結合起來。「大中小結合」是指在城市規模等級上,要發揮各級城市對產業和人口的集聚作用,不能把發展大中城市和發展小城鎮對立起來。城市化的基本動力和作用機制是市場化機制,既通過市場的引導,通過產業的積聚和擴散功能來實現。在上述各項制度改革的基礎上,各級政府要進行科學規劃和加強引導,把城市化的立足點在於國民經濟結構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有效轉移。(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政府管理面臨著挑戰,轉變管理模式成為城市化能否得以順利推進的關鍵。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對城市化進程的管理模式在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中,伴隨農民遷徙而來的「城市人」行為的二元性,也是現階段城市本身的二元性,它使城市事務具有工業社會和農業社會的混合特徵。社會出現分化,新的矛盾和沖突隨之產生。面對城市化進程中政府事務的新內容和新特點,既不能簡單沿用農業社會的傳統管理手段,也不能搬用以現代城市為特徵的工業社會管理模式。為適應城市化進程中社會關系的新格局,有序推進城市化建設,政府需要探索一種適合轉型期特點的管理模式,不僅需要行之有效的適合城市化時期的「科學管理」模式,轉變政府行政職能,調整行政決策、管理方式及各項規章制度;同時,需要形成非科學的「倫理管理」模式,即以倫理關系為基礎,注重對「非正式組織」的管理,用倫理的價值管理手段協調城市化過程中的特殊事務,進而形成「科學管理」和非科學的「倫理管理」的二元模式。一方面,城市化是傳統與現代的紐帶,在這個過程中,首先必須用科學管理模式解決城市化進程中的城鄉二元沖突。另一方面,城市化是逐步從傳統向現代的轉換,城市事務中大量的問題是與農業社會共生的問題,對此,政府管理存在著「控制盲區」。因此,有必要用非科學的倫理管理模式協調和處理「非正式組織」中的矛盾,理順轉型期城市內部的利益結構和關系。

⑶ 什麼是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

經濟結構是指企業所在地區的生產力布局情況。不同的經濟結構類型關繫到企業財務活動的發展程度、范圍、投資方向、資金來源和盈利水平等。資源環境是關系企業發展的資源條件。經濟結構是指經濟系統中各個要素之間的空間關系,包括企業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等。

產業結構是指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在一國經濟結構中所佔的比重。產業結構的變化一方面為某些行業帶來良好的市場機會,一方面也會對其他行業帶來生存的威脅。通常在經濟成長的過程中,服務業的重要性會與日俱增,服務業的比重會日益擴大,服務業從業者有較大的市場機會。

(3)農村的經濟結構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經濟結構調整就是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對國民經濟中各個領域、各個部門、各個地區和各種經濟成分之間的對比關系和結合狀況進行調整,藉以改善各物質生產部門之間的有機聯系和比例關系,利用技術進步的主導作用,促使國民經濟結構合理化,推動整個國發經濟向前發展。

產業結構合理化,即在現有技術基礎上所實現的產業之間的協調。涉及產業間各種關系的協調,如各產業間在生產規模上比例關系的協調、產業間關聯程度的提高等,還包括產值結構的協調、技術結構的協調、資產結構的協調和中間要素結構的協調。

閱讀全文

與農村的經濟結構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健康養生行業怎麼做直播 瀏覽:509
什麼牌子的化妝水經濟又實惠 瀏覽:755
事業單位多久副科級待遇 瀏覽:98
沒有愛情也不會怎麼樣 瀏覽:204
哈嘍美女你好英文怎麼說 瀏覽:946
美女向我表白時我該怎麼辦 瀏覽:769
從小約定婚姻叫什麼 瀏覽:69
愛情有熱戀期和什麼期 瀏覽:932
衛生室健康證怎麼查 瀏覽:328
聽情感故事用什麼軟體好 瀏覽:132
三亞幼師健康證屬於什麼類 瀏覽:274
為什麼川渝一帶盛產美女 瀏覽:112
健康優品是做什麼 瀏覽:658
客廳的凳子什麼顏色有利於婚姻 瀏覽:27
炊事班的故事2在哪裡看 瀏覽:622
健康碼的熊貓戴飛行帽是什麼意思 瀏覽:951
半路婚姻最忌諱什麼 瀏覽:261
怎麼虐雞故事 瀏覽:954
大s的幸福是什麼 瀏覽:105
釘釘打卡故事背誦怎麼弄 瀏覽: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