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振興美國經濟,柯林頓總統是怎樣調整經濟政策的
柯林頓經濟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財政政策 雖然其目標是減少預算赤字,但並不是以前各任總統所採取的簡單減少支出的辦法,而是採用有增有減的結構性財政政策。主要措施有:通過增加投資,經濟轉型和增長戰略來增加財政收入;削減國防經費;取消非生產性開支,鼓勵私人投資;削減聯邦經費;取消非生產性開支,鼓勵私人投資;削減聯邦行政開支。
貨幣政策 柯林頓政府所採用的是較為溫和,謹慎的貨幣政策。這一點可以從過去幾年聯邦儲備銀行的數次利息升降中看出。
貿易政策 柯林頓將傳統上一直以提倡「自由貿易」為榮的美國轉變到目前更體現實用主義的「公平貿易」上來。鑒於經濟競爭已成為冷戰後國際競爭的核心內容,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的擴大已成為支撐美國經濟擴展的重要因素,柯林頓政府前所未有地把開拓國外市場、擴大對外貿易置於對外戰略的優先地位。為此,美國政府制定了美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國家出口戰略」,確定了六大重點出口產業。
供給政策 這是最為獨特的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日本等東亞國家過去30年經濟快速成長的經驗。這包括:
(1) 美國政府機構開始投入技術開發。1994年,美國成立了國家科學委員會,總統任主席,其地位與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家經濟委員會平等,把科技工作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
(2) 柯林頓政府大幅度增加了對技術改造項目的獎勵,設立專門的投資稅收信貸政策,鼓勵企業參與國際競爭,購置高效率的機器設備;對開創性的技術公司提供長期信貸稅收基金。
(3)提高人力資本素質, 提倡終身教育。
(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提倡減少能源消耗,加強防止空氣和水污染,保護環境,鼓勵廢物的回收和利用,以提高經濟效率。
Ⅱ 羅斯福新政是如何解決經濟大蕭條的
在美國短短幾百年的歷史中,曾發生過多次經濟危機,其中影響最深遠的自然是1929年10月24日所爆發的那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至今我們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工廠傾倒牛奶的行為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1929年夏天,美國通用公司股票形勢一片大好。成千上萬的人在這場股票交易中獲得了極高的利益。漸漸的,整個國家的人們都陷入到了這種看似經濟持續上漲的泡沫中,直到10月24日,股票在一夜之間從頂峰跌落到谷底。
自此,開始了長達4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此次經濟危機,危機迅速由股市轉向了其他行業,漸漸的整個美國國內大批銀行面臨倒閉,一眾企業瀕臨破產,國家生產急劇下降,失業人數大大增加,生活水平也急劇降低,因此受到了影響。
危機不僅影響著美國國內,整個世界都受到了這場經濟危機的影響。直到1933年,在胡佛政府反危機失敗後,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開始實施新政,整個美國的經濟狀態才一步步回溫。
三、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從直接影響上來看,羅斯福新政消除了經濟危機對於社會帶來的種種傷害。並且戰後美國經濟長期上漲與羅斯福新政也是密不可分的。
羅斯福新政避免美國走上法西斯道路,諸位之後二戰中,美國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創造了有利的社會環境、政治條件奠定了物質基礎,也決定了之後美國經濟的發展方向。
自此以後,美國歷屆政府都是在羅斯福新政所創造的經濟條件的基礎上,採取不同的形式干預國家經濟,調節社會生產,緩和社會矛盾。可以說羅斯福新政就是當今美國經濟的基礎。新政時期所開創的福利政策至今依然被很多國家所借鑒。
當然羅斯福新政也存在不足,通過“以工代賑”的方式進行社會救濟,由政府修建公共設施,雖然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就業問題,但這也造成了財政赤字。人口失業問題也沒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善。
這場改革大大增加了聯邦政府的權利,美國總統的權利也在這一時期達到了歷史上的頂峰,地方政府的權力大大降低,本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也因此下降。
新政並沒有提高普通民眾的發言權,也沒有很好的懲戒利益集團。但是這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矛盾,如果不推翻這一制度這些矛盾是無法解決的。
總結:
羅斯福新政主要是通過救濟、復興和改革三方面來加強對經濟的干預,緩解經濟大蕭條給整個美國社會帶來的危機與矛盾的。
新政很好地改善了經濟大危機對於美國社會帶來的影響,並且為之後美國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不過始終沒有辦法解決資本主義社會內部所存在的根本問題。當然,這並不影響新政對於整個美國社會的積極作用。
Ⅲ 美國經濟復甦採取了哪些措施
哥們,你是學生,我理解你心情,呵呵,看好了,你明天至少能拿80%的分,我保證,呵呵,掙你這點分真不容易啊~~~~~~~~
羅斯福新政
一、羅斯福是如何實施新政的
在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爆發於1929年至1933年的經濟危機和羅斯福總統實施的「新政」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以致於研究現代資本主義經濟,不可迴避的要研究這段歷史。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國歷史上被稱為「黑色的星期四」。在此之前的 1929 年夏天,美國還是一片歌舞昇平,夏季的三個月中,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股票由 268 上升到391, 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從165上升到258,人們見面時不談別的,只談股票,直至9月份,美國財政部長還信誓旦旦地向公眾保證:「這一繁榮的景象還將繼續下去」。但是,10月24日這一天,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從頂巔跌入深淵,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場的大崩潰導致了持續四年的經濟大蕭條,從此,美國經濟陷入了經濟危機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國社會逐步被存貨山積、工人失業、商店關門的凄涼景象所代替。 86000 家企業破產, 5500 家銀行倒閉,全國金融界陷入窒息狀態,千百萬美國人多年的辛苦積蓄付諸東流,GNP 由危機爆發時的 1044億美元急降至 1933 年的742億美元,失業人數由不足 150 萬猛升到 1700 萬以上,占整個勞動大軍的四分之一還多,整體經濟水平倒退至 1913 年。農產品價值降到最低點,農民將牛奶倒入大海,把糧食、棉花當眾焚毀的現象屢見不鮮。
富蘭克林·羅斯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取代了焦頭爛額的胡佛,當選為美國第 32 屆總統。他針對當時的實際,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大刀闊斧地實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機的政策措施,歷史上被稱為「新政」, 新政的主要內容可以用「三R」來概括 , 即復興 (Recover) 、 救濟 (Relief) 、改革 (Reform) 。由於大蕭條是由瘋狂投機活動引起的金融危機而觸發的。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也先從整頓金融入手。在被稱為「百日新政」 (1933年 3月9日至6月16日 ) 期間制訂的15 項重要立法中 , 有關金融的法律占 1/3 。羅斯福於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總統時,全國幾乎沒有一家銀行營業,支票在華盛頓已無法兌現。在羅斯福的要求下,3 月 9 日,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決定對銀行採取個別審查頒發許可證制度,對有償付能力的銀行 , 允許盡快復業。從 3 月 13日至15 日,已有 14771 家銀行領到執照重新開業,與 1929 年危機爆發前的 25568 家相比,淘汰了10797 家。羅斯福採取的整頓金融的非常措施,對收拾殘局、穩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眾輿論評價,這個行動猶 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現的一道閃電」。羅斯福在整頓銀行的同時,還採取了加強美國對外經濟地位的行動。從 1933 年 3月10 日宣布停止黃金出口開始,採取一個接一個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儲存黃金和黃金證券 , 美鈔停止兌換黃金 ;4月19日 , 禁止黃金出口,放棄金本位; 6 月 5 日,公私債務廢除以黃金償付; 1934 年1月10日,宣布發行以國家有價證券為擔保的 30 億美元紙幣 , 並使美元貶值 40.94% 。通過美元貶值,加強了美國商品對外的競爭能力。這些措施 , 對穩定局勢 , 疏導經濟生活的血液循環,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百日新政」期間,羅斯福在解決銀行問題的同時,還竭力促使議會先後通過了《農業調整法》和《全國工業復興法》,這兩個法 律成了整個新政的左膀右臂。羅斯福要求資本家們遵守「公平競爭」的規則,訂出各企業生產的規模、價格、銷售范圍;給工人們訂出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的規定,從而限制了壟斷,減少和緩和了緊張的階級矛盾。在得到大企業的勉強支持後,羅斯福隨之又盡力爭取中小企業主的支持。他說大企業接受工業復興法固然重要,「而產生豐碩成 果的領域還在於小僱主們 , 他們的貢獻將是為 1 至 10 人提供新的就業機會。這些小僱主實際上是國家骨幹中極重要的部分,而我們的計劃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中小企業的發展,為美國社會的穩定、經濟的復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新政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救濟工作。 1933 年 5 月,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將各種救濟款物迅速撥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單純救濟改為「以工代賑」,給失業者提供從事公共事業的機會,維護了失業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羅斯福執政初期,全國 1700 多萬失業人員及其親屬維持生計全靠州政府、市政府及私人慈善事業的幫助和施捨。但這部分財源相對於如此龐大的失業大軍,無異於杯水車薪。解決這一復雜的社會問題,只有聯邦政府才能辦到。羅斯福新政的第一項措施,就是促請國會通過的民間資源保護隊計劃。該計劃專門吸收年齡在 18 歲到 25 歲,身強力壯而失業率偏高的青年人,從事植樹護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築、開辟森林防火線和設置森林望塔,第一批招募了 25 萬人,在遍及各州的 1500 個營地勞動。到美國參戰前,先後有 200 多萬青年在這個機構中工作過,他們開辟了 740 多萬英畝國有林區和大量國有公園。平均每人每期干 9 個月,月 工資中拿出絕大部分作贍家費,這樣在整個社會擴大了救濟面和相應的購買力。對於千千萬萬依賴州、市養活的人們,羅斯福還敦促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救濟機構,合理劃分聯邦政府和各州 之間的使用比例,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地方政府用來直接救濟貧民和失業者。新政期間,全美國設有名目繁多的工賑機關,綜合起來可分成兩大系統:以從事長期目標的工程計劃為主的公共工程署 ( 政府先後撥額 40 多億美元 ) 和民用工程署 ( 投資近 10 億美元 ) ,後者在全國范圍內興建了18萬個小型工程項目,包括校舍、橋梁、堤坎、下水道系統及郵局和行政機關等公共建築物 , 先後吸引了 400 萬人工作,為廣大非熟練失業工人找到了用武之地。後來又繼續建立了幾個新的工賑機構。其中最著名的是國會撥款 50 億美元興辦的工程興辦署和專門針對青年人的全國青年總署,二者總計雇傭人員達 2300 萬,佔全國勞動力的一半以上。到二戰前夕,聯邦政府支出的種種工程費用及數目較小的直接救濟費用達 180 億美元,美國政府藉此修築了近 1000 座飛機場、12000 多個運動場、800 多座校舍與醫院,不僅為工匠、非熟練工人和建築業是創造了就業機會,還給成千上萬的失業藝術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是迄今為止美國政府承擔執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濟計。這一筆錢經過工人的口袋、通過不同渠道和消費,又回到了資本家手中,成為以政府投資刺激私人消費和個人投資的「引動水」。
從 1935 年開始的第二期「新政」,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著重通過社會保險法案、全國勞工關系法案、公用事業法案等法規,以立法的形式鞏固新政成果。羅斯福認為,一個政府「如果對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顧,不能為壯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業體系之中,聽任無保障的陰影籠罩每個家庭,那就不是一個能夠存在下去,或是應該存在下去的政府」,社會保險應該負責「從搖籃到墳墓」整個一生。為此,制定了《社會保險法》,法律規定,凡年滿 65 歲退休的工資勞動者,根據不同的工資水平,每月可得 10 至 85 美元的養老金。關於失業保險,羅斯福解釋說:「它不僅有助於個人避免在今後被解僱時去依靠救濟,而且通過維持購買力還將緩解一下經濟困難的沖擊。」保險金的來源 , 一半是由在職工人和僱主各交付相當工人工資 1 %的保險費,另一半則由聯邦政府撥付。這個社會保險法,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強烈願望,受到美國絕大多數人的歡迎和贊許。
1937 年5月24日 , 羅斯福向國會提交了受到廣泛注意的關於最低工資最高工時立法的咨文。咨文承認「我國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絕大多數從事農業或工業,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我們必須銘記我們的目標是要改善而不是降低那些現在營養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我們知道,當我們工人的一大部分還沒有 就業的時候,超時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資是不能提高國民收入的。」由國會沒有對法案採取行動, 1937 年 10 月 12 日,羅斯福再次提出,直到 1938 年 6 月 14 日通過。這就是《公平勞動標准法》 ( 又稱《工資工時法》 ) ,它的主要條款包括每周 40 小時工時,每小時 40 分最低工資;禁止使用 16 歲以下童工,在危險性工業中禁止使用 18 歲以下工人。關 於最低工資的規定,隨著經濟的發展,日後陸續有所調整。這些社會立法,雖屬社會改良的范疇,但對廣大人民特別是工資勞動者甚有好處。為了解決社會保險制度的聯邦經費來源問題,羅斯福破天荒地實行了一種按收入和資產的多寡而徵收的累進稅。對 5 萬美元純收入和 4 萬美元遺產徵收 31 %, 500 萬美元以上的遺產可徵收 75 %;公司稅過去一律是 13.75 %,根據 1935 年稅法,公司收入在 5 萬美元以下的稅率降為 12.5 %, 5萬美元以上者增加為 15 %。
到 1939 年,羅斯福總統實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政幾乎涉及美國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多數措施是針對美國擺脫危機,最大限度減輕危機後果的具體考慮,還有一些則是從資本主義長遠發展目標出發的遠景規劃,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國避免了經濟大崩潰,有助於美國走出危機。從 1935 年開始,美國幾乎所有的經濟指標都穩步回升,國民生產總值從 1933 年的 742 億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 2049 億美元,失業人數從 1700 萬下降至 800 萬 , 恢復了國民對國家制度的信心,擺脫了法西斯主義對民主制度的威脅,使危機中的美國避免出現激烈的社會動盪,為後來美國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二戰以後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
誠然,羅斯福的「新政」措施,最終目的是為了加強國家資本主 義,以克服經濟危機,鞏固資本主義制度。「新政」是他醫治資本主義社會的疾病在常規療法不能奏效的情況下試用的一種試驗性的療法。事實上,「新政」的某些措施也有不足之處,這也每每成為他的政敵發難的理由。「新政」實施過程中利益受損的階層也曾予以抵制和誹謗,甚至作為新政初期重要內容的《工業復興法》及另外兩項法案也在時隔兩年後被最高法院裁定為違憲。但是,只要我們真正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審視「新政」,就不難看出,「新政」號准了美國經濟 和社會生活的脈博,「使人們能夠重返工作,使我們的企業重新活躍起來」的口號,符合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充分喚起了他們的積極性。羅斯福把保持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和保證公民就業作為政府的責任,尤其是以工賑的形式修建的一大批工程項目,不僅大大緩解了失業困難,刺激了經濟的早日復甦,而且許多基礎設施建設使美國經濟受益無窮。新政留下了大量防止再次發生大蕭條的措施和政策,為美國投入二次大戰及戰後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羅斯福也因此成為自亞伯拉罕·林肯以來最受美國和世界公眾歡迎的總統而永載史冊。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qid=1407062104778&source=ysearch_ks_question_ask
參考資料:http://ks.cn.yahoo.com/question/?qid=1407062104778&source=ysearch_ks_question_ask
哥們,希望你能把分給我,找到不容易,況且我也急需分
Ⅳ 美國經濟危機的復甦對策
美聯儲、財政部等美國政府部門相繼採取了眼花繚亂的應對措施。研判政府在次貸危機中的不同階段所相應採取的各類政府幹預措施的經驗和做法,具有重要意義 。 盡管在次貸危機爆發之前,美國有關部門和機構已注意到次級抵押貸款寬松的貸款標准、掠奪性貸款等蘊含的市場風險,但並沒有採取相應的應對措施。直到2007年3月份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宣布破產,次貸危機問題開始引發廣泛關注。
在2007年7月份之後,房地產抵押貸款市場危機急劇惡化,大批房屋所有者難以支付購房款,面臨著喪失房屋贖回權的風險。為了幫助屋主應對喪失房屋贖回權問題,總統布希等行政部門相繼推出了多項措施。2007年8月FHA推出的再貸款計劃(FHA?SecureProgram),為陷入困境的房主提供FHA擔保的融資。2007年10月份重組了由貸款公司、投資者等機構參與的希望聯盟(HOPENOWAlliance),尋求通過各方的協調、條款修正等方式增加抵押貸款融資。盡管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未能根本上扭轉次貸市場日益惡化的局勢。
隨著次貸風險加速暴露和違約率的上升,直接沖擊到發放次級貸款的金融機構,波及持有次貸債券的對沖基金、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市場恐慌快速蔓延,並引發資本市場、外匯市場等劇烈波動。金融市場信心受到嚴重打擊,大量投資者拋出高風險債券,轉向低風險國債市場進行避險,造成債市和股市資金供應緊張,次級債券市場更是大幅下跌。 由於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暫時性地緩解了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緊張。但進入2007年底來,陸續披露的主要金融機構的損失超過人們預期,顯示金融機構盈利能力下降。同時,利率政策效應並不明顯,經濟走向衰退的風險進一步就加大。隨著次貸危機又向債券保險領域的擴散,市場信心再度受挫,金融市場形勢進一步惡化。
隨著危機的擴散和升級,美聯儲在2007年12月之後,相繼推出了三種新的流動性管理工具。期限拍賣融資便利(Term AuctionFacility,TAF)、一級交易商信貸便利(Primary Dealer CreditFacility,PDCF)、定期證券借貸工具(Term Securities LendingFacility,TSLF)。 針對2007年底次貸危機的加深,在美聯儲之外,美國政府各部門又陸續推出抵押貸款市場若干救助措施,並最終促成了總規模150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的出台。
2007年12月,美國財政部牽頭提出了市場救援計劃並經總統批准,該計劃通過與貸款公司、投資者等談判,凍結兩年以內發放的浮動利率抵押貸款,以減輕房屋貸款的還貸壓力。12月20日,總統簽署了《抵押貸款債務減免的稅收豁免法案》(MortgageForgivenessDebt ReliefAct)對房屋所有人住房按揭貸款減免的同時進行稅收豁免援助,增強他們的債務償付能力。
2008年2月美國政府聯合美國銀行、花旗銀行、摩根大通等6家房貸公司推出了「生命線工程」(ProjectLifeline),主要針對每月抵押貸款還款逾期90天以上的屋主,規定房主可以向房貸機構申請獲得30天的緩沖期。
經過總統和國會數月的醞釀和討論,應對危機的經濟刺激方案終於達成一致共識。2008年2月14日,總統布希簽署了總額約為1680億美元的法案,擬通過大幅退稅刺激消費和投資,刺激經濟增長,以避免經濟衰退。
Ⅳ 美國經濟大蕭條以後採取了什麼措施
採取措施主要包括: 在實踐中同時配合使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尋求兩者的最佳組合。
單單就財政政策手段之一的稅收政策來說,既包括稅制本身的經濟社會調節內容,也包括根據經濟調控需要相機出台的政策內容。其實施起來作用大、速度快和預測性強,對美國的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起著關鍵的作用,也對熨平經濟周期的波動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從美國經濟歷史發展過程來看,有一個事實十分明顯:經濟處於蕭條時期,合理的減稅和進行稅制改革,倍受青睞;在經濟繁榮時期,適度增稅可以抑制通貨膨脹和減少財政赤字。
無論如何,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始終遵循市場的規律,總體上看,其稅收政策實踐沒有阻礙市場的發育,而是壯大和完善市場,鼓勵企業競爭。
始於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真正意義上的稅收政策到現在已經有七十多年的歷史,從其實踐的效果來看,其科學的調控政策可以使得經濟主體的生產服務活動既符合社會發展方向,又有廣闊的擴展空間。
(5)美國政府如何重啟商界經濟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1929年,美國經濟日趨繁榮。美國的工業生產指數在1921年時平均僅為67(1923年至1925年為100),但到1928年7月時已上升到110,到1929年6月時則上升到126。
給人印象更為深刻的是美國股票市場的行情。實業家、學究式的經濟學家和政府領導人都表示對未來充滿信心。財政部長安德魯·梅隆也於1929年9月向公眾保證:「現在沒有擔心的理由,這一繁榮的高潮將會繼續下去。」
1929年10月29日,人群聚集在紐約華爾街,當天的股市暴跌。美國的大蕭條耗盡了美國原本可用於歐洲投資的資本。
1929年秋天,股票市場的價格跌到了最低點,世界范圍的經濟蕭條隨之而來,而且蕭條的強烈程度和延續時間的長久都是空前的。造成這意想不到結局的一個原因似乎是嚴重的國際經濟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大規模地成為債權國時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