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廣州各區發展歷史包括經濟條件人文之類
越秀區是廣州最古老的中心城區。
在2005年廣州市行政區大調整後,越秀區成為廣州市區域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中心 城區。
越秀區作為廣州市行政、商貿、金融、文化中心,獨特的區位優勢,目前形成了以第三產業為主體,特色經濟為帶動,商貿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格局。
區內已形成北京路、海印地區、英雄廣場、一德路等一批知名商貿區,中山五路一帶已成為廣州市最繁華的一個商貿中心和古城文化旅遊區;形成了環市東國際中央商務、東風路現代服務、流花會展等各具特色的商務區,區內寫字樓雲集,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高度密集,形成具有特色的「總部經濟」,成為華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越秀區內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商品銷售總額等各項指標均名列市屬各區前茅,商貿中心地位凸顯,是廣州市的經濟強區。
荔灣區地處廣州市城區的中心地帶,是廣州的商業重地。
荔灣區自古以來商貿雲集,商業氣氛異常濃厚,人民南、西堤、上下九、十三行等是傳統的商業旺區,黃沙形成了大型海產批發市場,南岸路一帶是廣州最大的建材市場。
行政區劃大調整後,新荔灣更是擁有上下九商業步行街,中山七八路、康王路和花地大道現代商業商務帶,以及廣州花博園、嶺南花卉市場兩個大型花卉市場。
全國六成觀葉植物由芳村運出,全年交易額達到21.5億元,出口創匯450萬美元;廣州花博園內花卉的行情價格影響或者左右了全市、全省乃至國內許多地區的花卉銷售;廣州花卉交易中心是亞洲最大的花卉交易中心。
荔灣區以商業貿易著稱。
在原荔灣區和芳村區合並後,新荔灣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200億元,商品銷售總額達1000億元以上。
目前荔灣區現有各類市場214個,其中鞋業、花卉、茶葉等批發市場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型專業批發市場。
以站西路為例,在不到0.5平方公里的范圍里,聚集十幾家有規模上檔次慶弊的大型鞋城,經營面積約27萬平方米,年交易總額超過10億元,形成了鞋業「金三角」。
西關大屋:
在荔灣區,領略嶺譽巧族南文化一定要到西關,到了西關一定要看「西關大屋」。
西關大屋是清末豪門富商在這一帶建造的「豪宅」,如今在寶華路、多寶路、寶源路、逢源路一帶均能看到。
從外至內,西關大屋的每一部分都頗有講究。
西關大屋多為磚木結構、青磚石腳。
西關大屋最典型的就是青磚石腳的外立面。
據說這些青磚產於東莞及清遠一帶,色澤以似碧玉者為貴。
講究的西關大屋青磚可以經數百年不磨蝕,磚縫之間連刀片也插不進去。
而石腳從地面算起高70厘米到100厘米不等,越高就越顯身家富貴。
西關大屋的門廊設矮腳吊扇門(又叫腳門)、趟櫳、硬木大門三重門扇。
趟櫳是一個活動的欄柵,用13或15條堅硬的圓木條(一般為紅木或硬木)構成,橫向開合故稱趟櫳。
腳門和趟櫳有通風和保安的功能,是為適應嶺南炎熱多雨的氣候而特製的建築構件。
西關大屋的大門是用紅木或樟木等高級木材製造,厚約8厘米,門鈕銅環,門腳藏石臼中,門後用橫閂扣門,以防盜賊。
西關大屋的結構可以用「三間兩廊」形容:正廳後面是頭房(或稱長輩房),是長輩們居住之所,以明瓦、高窗採光。
頭房後依次是二廳(飯廳)、二房(供兒子婚後與妻子居住)。
二房又稱尾房,是中軸線上最後的房間。
廳與廳之間以小天井隔開,天井上加小屋蓋,依靠高側窗採光通風。
中軸線兩旁主要有書房、偏廳、卧室和樓梯間等,大體上左右對稱。
門廳右邊一般設有小庭院,內栽種名貴花木,布置石山、石景、魚池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來客遊憩觀賞。
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意。
青雲巷又稱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僕役出入)、通風、採光、排水、晾曬、栽花、清運垃圾等多種功能。
耀華大街是如今保存最好的西關大屋片區之一[5]。
海珠區是廣州市四個老城區之一,綜合經濟實力已遙遙領先於國內許多大城市中的同級區份。
2003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278.4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3%。
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 海珠區1.86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08.13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68.49億元。
2003年,區財政一般預寬森算收入8.22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3%。
全區國稅和地稅總收入分別為18.24億元和24.04億元。
作為廣州市惟一的島區,其獨特的地理條件使海珠區亮出了「環島經濟」牌。
會展經濟區是「環島經濟」最閃亮的一顆明珠。
2006年,廣州舉辦第100屆交易會時,琶洲地區的寫字樓、酒店等會展經濟將上一個台階。
此外,海珠將利用毗鄰廣州大學城的優勢,探索建設後勤配套服務區和以「萬畝果林」為依託的生態旅遊休閑區。
天河區位於中國第三大城市廣州市老城區的東部,是廣州市新的交通樞紐,該區用有天河汽車客運站、東圃汽車客運站和天河大廈汽車客運站等大型汽車客運站。
其中,天河汽車客運站是廣梅汕公路及其沿線的中心站場,線路覆蓋全國十七個省、直轄市。
目前有省際線路67條,省內線路70條。
天河站1,600多台參營班車,高、中檔車輛超過80%。
東圃客運站毗鄰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該站開設城市公交線路及部分廣梅汕、廣深方向、兩市兩區的營運班車,並承擔流花車站、廣州汽車客運站班線調整客源分流的疏導任務。
天河區自1985年建區以來,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1996年天河區生產總值位居廣州市八個區的首位。
此外,天河區經濟結構較為合理,高新科技和第三產業發展較快。
1994年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為46.88%,並且這一數字呈上升趨勢。
綜合經濟實力的提高為天河區社會、 文化發展和城市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也成為其社會經濟進 一步發展的有利條件。
白雲區:市雲埔(白雲)工業區、鍾落潭鎮一帶的化工、電子科技工業區、西南部石井鎮以台資為主的石井工業區、中部位於江高鎮的廣州個體私營經濟試驗區和位於太和鎮的廣州民營科技園等等構成白雲區東西南北中五大經濟發展區。
其中石井水泥廠被 評為「全國明星鄉鎮企業」、「全國明星百佳企業」。
第三產業以商業、房地產、交通運輸、飲食服務、金融保險等為主。
新廣從路飲食長廊、增槎路大型綜合批發市場、黃石路大型汽配、裝飾材料批發市場頗具規模。
黃埔區位於廣州市的東南部,毗鄰蘿崗區,它鄰近廣州市中心區,是華南第一大港黃埔港的所在地,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黃埔地區成為廣州市最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黃埔地區的工業生產總值占廣州市工業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是商家投資設廠的首選地區之一。
廣州市番禺區地處廣東省中南部,位於穗港澳的地理中心位置,番禺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始建於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農業頗具特色,工商業發達,為歷代的通商口岸,著名的「魚米之鄉」,也是嶺南文化、廣東音樂的發源地之一,素有「文化之鄉」的美譽。
到近現代,番禺更涌現出一大批出類拔萃的學者、名流,有「人民音樂家」冼星海,開創嶺南畫派的畫壇三傑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詩、書、畫名家葉恭綽、趙少昂、李天馬、麥華三、周千秋,建築工程界泰斗羅明熵,地質學家何傑,教育家許崇清等。
2010年,番禺區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元大關,圓滿完成第16屆亞運會和首屆亞殘運會的籌辦和服務保障工作。
全區實現生產總值1051.06億元,增長15.5%,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45.26億元、433.33億元、572.47億元,比例為4.30:41.23:54.47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3.17億元,增長24.1%;工業總產值1791.15億元,增長24.3%;農業總產值75.32億元,增長5.1%;萬元GDP能耗下降4.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335.59億元,增長3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28.40億元,增長28.6%;實際利用外資3.58億美元,增長7.4%;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14905元,增長14.8%;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6元,增長11%。
花都區位於廣州市北部,距廣州市中心城區22公里,地處珠江三角洲通往全國的咽喉要道。
現已形成了以體育中心為核心的「體育區」、以新世紀廣場為中心的「商業區」和以花都廣場為標志的「行政區」三大功能區。
獲得「全國花木之鄉」、「廣東省文明城市」、「廣東省衛生城市」、「全國環境綜合整頓優秀城市」等稱號。
城區內有雅寶新城、南航碧花園、雅居樂、駿威廣場、金菊花等住宅小區,功能齊全、設施完善、實行24小時保安服務;有廣州百貨大廈、大潤發購物中心、華潤萬家購物中心、花都購物中心等大型商場。
由於花都具有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和區域優勢,為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逐步成為珠三角最具活力的地區。
2004年度花都區 國內生產總值251.67億元,比上年度增長12.11%;工業總產值583.73億元,比上年度增長10.68%;完成外貿出口5.16億美元,增長31.72%,超額完成了市下達的任務;地方一般預算財政收入9.3億元(新口徑),達到12.3億元;稅收總額30.2億元(不含海關稅14.27億元),增長8.44%,增幅名列全市前列;引進項目1000個,投資總額和注冊資金達47.91億元和23.74億元,居全市前列;合同利用外資2.81億美元,增長42.23%,實際利用外資2.36億元,增長171.95%,增幅名列全市前列。
南沙區處於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幾何中心,位於珠江出海口虎門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集之處,東與東莞虎門隔海相望,西連中山市,以南沙為中心,周圍60公里半徑內有14個大中城市。
南沙地區是區域性水、陸交通樞紐,水上運輸通過珠江水系和珠江口通往國內外各大港口,海上距香港38海里,距澳門41海里。
航空方面,周圍有廣州、香港、澳門等國際機場。
財稅收入增速明顯高於GDP增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形成了銷售增速快於生產增速,利稅增速快於銷售增速的良性循環,工業經濟運行總體上呈現生產和效益協調發展的健康態勢。
除汽車整車、發動機項目外,造紙9號機組、廣汽豐通二期、東曹化工、久泰能源、新日石潤滑油等17個近兩年新投產的項目,去年共實現產值70多億元。
高壓輸變電設備項目、180萬噸冷軋項目已啟動建設;煉化一體化項目前期工作正在抓緊推進;數控機床、園林機械、電動工具、造紙機械等項目的籌建工作正按計劃推進,將成為推動南沙經濟新一輪發展的動力。
蘿崗區位於廣州市東部,與白雲區、天河區、黃埔區三個行政區相鄰,2011年蘿崗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03億元,同比增長14%,增速位列全市第一;固定資產投資352億元,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7億元,增長20%;萬元GDP能耗預計同比下降5.9%,化學需氧(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分別削減2290噸和14.4噸,超額完成市下達的考核指標。
廣州開發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72億元,同比增長16%;財政總收入472億元,增長21.5%;工業總產值4938億元,增長16%;出口總額161億美元,增長17.5%;固定資產投資365億元,增長15%;財政收入、稅收收入、涉外稅收收入等主要效益指標在全國國家級開發區繼續位居第一。
增城市位於珠江三角洲東北部、廣東省廣州市東部,是廣東省文明城市和廣東省衛生城市,2010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83.5億元,比 增城美景上年增長16%,是「十五」期末的2.14倍;實現工業總產值1520.5億元,增長18.07%,是2005年的2.43倍;全口徑財政總收入158億元,增長34.7%,是2005年的4.69倍;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9.88億元,增長20.34%,是2005年的3.05倍。
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排名第9位,連續9年領跑廣東縣域經濟,先後榮獲「聯合國和諧城市提名獎」、「中國和諧之城」、「全國綠色小康縣(市)」、「全國綠化模範縣(市)」、「全國科技先進市」、「廣東省文明城市」、「廣東省教育強市」、「廣東省衛生城市」和「廣東省林業生態縣(市)」等稱號。
從化市位於廣東省中部,中國第三大城市廣州市東北面。
市境東面與龍門縣、增城市接壤,南面跟廣州郊區毗鄰,西面和清遠市,2010 年,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 81.84 億元,比 2009 年增長 18.7%, 比 2005 年增長 1.3 倍,年均增長 17.9%。
扎實創建「廣東省旅遊強市」,旅遊產業迅速發 展,建成國家 4A、3A 級景區 6 個,二星至四星級酒店 16 家,五鑽級酒家 3 家,在建五星級 酒店 7 家。
溫泉養生谷開發建設進展順利。
到 2010 年底,共徵收(預征)土地 7785 畝,拆 遷房屋 22 萬平方米;完成 1406 套集中安置房和小學、幼兒園等配套項目建設;基礎設施不 斷完善,110 千伏變電站、自來水廠和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建成使用。
從都國際會議中心 等項目試業營運。
黃埔交通發達,舊房較多,適合外來人口居住,但一些生活環境比如學習,工作等不如天河區,所以.普通外來人口在黃埔住房、然後起老早去天河區上班。
1951年,黃埔才正式加入廣州,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黃埔都被劃為郊區,市區的人多以"偏遠","近 港灣路口一角郊"來形容黃埔。
因為三四十年前黃埔的交通十分不發達,出去廣州市區很不方便,要很早地出門,很早地歸來,黃埔人根本沒有夜生活。
舊時黃埔人稱到廣州市區為"入城(seng4-註:此為粵語拼音)",或者"出廣州",這一習慣叫法一直用到今天。
很多外地人都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黃埔明明是廣州地區,為什麼要叫"出廣州"呢?這也流露出上一輩黃埔人一直習慣了被舊市區人民歧視、故意排除、有意貶低的地區感情。
時至今日,黃埔以成為廣州的老區之一,但還是有很多人看不起黃埔,說黃埔地處偏遠。
隨著廣州的中心轉到天河和珠江新城,毗鄰天河、海珠、蘿崗(新區)的黃埔的地位也在迅速提高。
而且交通網路的發達,五號線和BRT的貫通,也令黃埔的經濟和商業飛速發展。
今天的黃埔已經不再是當年的那個偏遠的郊區,也許,這個"出廣州"叫法也應該從我們這一代開始"戒"掉了。
做人做事務實,
穿著相對較隨便,
肯定不是非常排外,相處很和氣,
就算我這樣來了兩年白話仍然聽不懂的人,
本地的師傅也是很好滴普通話對待,,
港式文化影響濃厚,
思想open,但實際保留了大量傳統習俗~~~ 。
廣州人比較注重眼前看得到拿得著的實際,算市井不算市儈,雖然知道很多乞丐是假的但見到真可憐的還是會給1元5角,有咩天災人禍也是最快組織捐錢捐物。
② 廣州哪個區最繁華
廣州比較繁華的地段是荔灣區和天河區,荔灣區以上下九附近為老商業中心,北京路為新商業區,天河區以中信大廈附近較為繁華,天河路就在天河區,天倫大廈在天河路旁邊的體育西路,那裡是廣州高樓較為密集的地方,也是廣州較為繁華的地方之一。
天河區:天河區是廣州最繁華的中心區。它位於城市新中軸線上,東西連接,南北連接。是廣州東入口軸線與南延伸軸線的交匯處。區內交通資源較為集中,擁有地鐵、BRT、火車站等多層次城市交通系統。廣州地鐵3號線穿過天河區。沿線各站都是廣州最繁華的商圈。被稱為廣州的「惡魔線3」。幾乎每天,從首班車到末班車,無論平日還是節假日,都是滿載而歸。
拓展資料:
1、荔灣區:位於廣州西部的荔灣區,俗稱「西關」,因有「一灣綠水,兩岸紅荔枝」之稱的「荔枝灣」而得名。素有「西關」、「荔枝灣」、「水秀花香」之稱。有「到廣州領略嶺南文化,不到荔灣就不能到廣州」的美譽。是廣州三大老區之一。在明代,它已經是中國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清代百餘年來,這里是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窗口,也是著名的對外貿易口岸——十三行的所在地。荔灣區是廣州中心城區和廣佛都市區的核心區。擁有「一街兩路」、上下九商業步行街、康旺路和中山七、八路三個重要商圈。
2、廣州經濟發展:廣州總部經濟發展能力位居全國第三,保持總部經濟發展能級城市第一。廣州吸引了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前來投資創業,與全球22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著貿易往來。截至2017年9月末,已有3萬家外商投資企業落戶廣州。297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廣州設立了921個項目,其中120家總部或地區總部設在廣州。廣州有3000多家互聯網企業。微信、唯品會、YY語音、酷狗音樂、網易、UC瀏覽器、虎牙直播等廣州網遊行業收入佔全國的近30%。
3、天河區,隸屬於廣東省廣州市,位於廣州東部。 1985年由廣州市郊區分離成立,東與黃浦區、南隔珠江相望的海珠區、西與廣州大道和越秀區相連,北與白雲區相連。行政總面積137.38平方公里,街道21條。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0時,天河區常住人口為2241826人。天河區是廣州新的城市中心。它位於城市新中軸線上,東西連接,南北連接。是廣州東入口軸線與南延伸軸線的交匯處。區內交通資源較為集中,擁有地鐵、BRT、火車站等多層次城市交通系統。中信廣場、廣州國際金融中心、周大福金融中心、廣州大劇院、廣東省博物館等重要文化設施均位於區內。
③ 廣州各區繁華程度如何怎麼排名的
廣州各區的繁華程度排名是:天河區、海珠區、荔灣區、越秀區、白雲區、番禺區、黃浦區、花都區、南沙區、增城區、從化區。
1、天河區
白雲區,隸屬於廣東省廣州市,位於廣州市城區北部,東鄰增城區,西界佛山市南海區,南連荔灣區、越秀區、天河區、黃埔區4城區,北接花都區和從化區,總面積795.79平方千米。
白雲區擁有聞名全國的「白雲山」,每天都會迎來許多中外遊客,也給當地帶來了不少的旅遊收入。此外,白雲區還擁有國際機場「白雲國際機場」,在國內擔任重要地位,帶來許多國外遊客的經濟消費。
④ 荔灣區的經濟概況
荔灣區是廣州市商業、飲食服務業、娛樂業、金融業最為集中的繁華市區之一,區內服務設施齊全,服務網路完善,如歷史悠久、商店林立的上下九路、第十甫路及著名的白天鵝賓館、廣州酒家、南方大廈、清平農貿市場、華林玉器墟等均就坐落其中。
荔灣自古以來商貿繁華發達,擁有清代唯一的外貿通商口岸十三行、廣州市第一條商業步行街,吸引著八方俊傑、九州商賈,被譽為「百貨之肆、五都之市」。全區現有專業市場222個,年成交額超過億元的有31個,年成交額超過10億元的有4個,涵蓋18個商品類別,行業結構齊全。我區著力建設通訊器材、成衣、鞋業、茶葉、珠寶玉器、醫葯、童裝、文化精品、傢具建材和花卉觀賞魚「十大專業市場」,茶葉、鞋類、葯材、花卉等批發市場在全國同類市場中處於領先地位。其中,芳村茶葉批發市場園區有18家茶葉市場,檔口五千多家,商品出口到美國、加拿大、東南亞等國家地區;站西鞋城園區匯聚了皮匠世家等眾多知名品牌,已形成國內規模最大、品種最全、輻射最廣的鞋業鞋材市場,占據了廣州鞋業市場的中心地位;清平中葯材市場是華南地區最大的葯材集散地和境外葯材貿易的轉口地,年成交額超過20億元,約占國內中葯材交易量的1/4。上下九商業步行街是廣州第一條商業步行街,年人流量過億,有陶陶居、蓮香樓、廣州酒家、皇上皇、平安大戲院等7家「老字型大小」,是廣州「老字型大小」最集中的商業街;華林玉器街早在清朝同治年間已有經營玉器的玉器墟,現已形成一條蜚聲中外、頗具特色的玉器珠寶專業街;廣州美食園現有12家中華老字型大小和廣州老字型大小 。
荔灣區地處廣州市城區的中心地帶,是廣州的商業重地。荔灣區自古以來商貿雲集,商業氣氛異常濃厚,人民南、西堤、上下九、十三行等是傳統的商業旺區,黃沙形成了大型海產批發市場,南岸路一帶是廣州最大的建材市場。行政區劃大調整後,新荔灣更是擁有上下九商業步行街,中山七八路、康王路和花地大道現代商業商務帶,以及廣州花博園、嶺南花卉市場兩個大型花卉市場。全國六成觀葉植物由芳村運出,全年交易額達到21.5億元,出口創匯450萬美元;廣州花博園內花卉的行情價格影響或者左右了全市、全省乃至國內許多地區的花卉銷售;廣州花卉交易中心是亞洲最大的花卉交易中心。
荔灣區以商業貿易著稱。在原荔灣區和芳村區合並後,新荔灣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200億元,商品銷售總額達1000億元以上。如今荔灣區現有各類市場214個,其中鞋業、花卉、茶葉等批發市場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型專業批發市場。以站西路為例,在不到0.5平方公里的范圍里,聚集十幾家有規模上檔次的大型鞋城,經營面積約27萬平方米,年交易總額超過10億元,形成了鞋業「金三角」。
1978年以來,特別是1985年以後,進一步深化企業的經濟體制改革,企業擴大了自主權,在管理體制上積極推行廠長承包責任制,生產經營方面積極調整產品結構,發展適銷對路的產品,這些措施有力地促進了工業生產,提高了經濟效益。1985年,全區197家工業企業中的65家獨立核算工業企業,有64家盈利,全區工業利潤達481萬元。1986年至1990年,由於原材料、燃料逐年提價,加上工資、獎金增長較快,有的工業產品降價,使企業盈利面下降。1988年,全區305家工業企業中的52家獨立核算工業企業有39家盈利,全區工業利潤為836萬元。1990年,全區303家工業企業中的57家獨立核算工業企業有43家盈利,全區工業利潤為544萬元。
2006年全地區實現生產總值383.63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12.5%,經濟增長速度比上年提高0.8個百份點,超出年初制定的預期目標2.5個百分點,在市屬老城區(荔灣、越秀、海珠)中排首位。產業結構繼續調整優化。按照優先發展第三產業,優化發展第二產業,優質發展第一產業的產業發展思路,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全年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65億元,增長6.8%;第二產業增加值112.91億元,增長5.6%;第三產業增加值267.07億元,增長16.1%;三次產業的比例為1.0:29.4:69.6。三次產業對全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6%、14.6%和84.8%,第三產業帶動作用突出。
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29.96億元,比上年增長12.1%;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0.76億元,比上年增長17.9%;工業總產值完成350.67億元,比上年增長19.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1.21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全區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0.9:30.0:69.1,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傳統商貿業優化發展。加快優化特色街區,完成上下九步行街綜合改造第一期工程。以芳村茶葉批發市場群、站西鞋業城為試點,大力整合改造傳統專業市場,打造提升荔灣專業市場品牌。芳村茶葉批發市場園區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建設現已列入國家信息產業部試點示範項目。站西鞋業城電子商務完成一期建設。做大做強龍溪物流園,以煙草物流配送中心和瑞典宜家集團進入為契機,加快龍溪汽車物流帶整體形象策劃與發展規劃。成功實現文園通訊市場打假「摘帽」。完成全區52個室內肉菜市場、10個農貿市場和21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改造任務。全區市場成交額361.42億元,比上年增長35.6%。廣東塑料交易所交易商品標准化制定工作全面完成,被評為「廣東省龍頭市場」。
荔灣區緊緊抓住國際服務業加速擴張的契機,引進了四洲貿易、澳美廣告、建富投資、卡拉汗商貿、萬科、南怡、星巴克、中石化華南分公司等一批商貿型內外資公司和企業總部,為增強稅基和發展總部經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區內服裝鞋業、家居建材、茶葉等重點市場也成為業內企業爭相建立地區營銷中心和產品展銷中心的熱門板塊。全年合同利用外資2.2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92倍;實際利用外資1.8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59倍,完成市下達任務的293%。
2010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12.55億元,同比增長13.2%;稅收總額完成178.50億元,同比增長32.2%;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按項目在地口徑統計預計完成188.23億元,同比增長2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947元,同比增長10.8% 。
2012年面對經濟下行的不利局面,荔灣保持經濟持續增長,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45.65億元。盡管GDP增幅離目標10%尚有差距,但GDP「質量」不俗,其中民營經濟實現增加287.05億元,佔GDP比重達38.5%。
荔灣2013年計劃通過落實「3510」系列措施,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預期將增長1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3510」指的是:「3個一」———制定一張《經濟指標任務分解表》,建立一支招商隊伍,完善「一條龍」服務平台;「5個庫」———項目庫、稅源庫、企業庫、招商引資載體庫、國有資產庫;「10個十」———十個稅收過億的街道、十大優勢產業、十大重點項目、十場專題招商會、十大招商載體、十大轉型升級市場、十項配套政策、十大稅收億元樓宇、十大百億企業、十件民生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