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以前城鎮居民(非農業戶口)為什麼免費得到糧食供應
並不是免費供應。在計劃經濟時代,由於物資嚴重短缺,不能滿足市民日常需要,不得不對生活必需品計劃供應,這是為避免窮人餓肚子的權宜之策。不過並不是免費的,一般是需要拿戶口本去買糧食,需要支付錢和糧票(買油要油票、買肉要肉票、買布要布票等等),買完還要蓋章標記以防超量購買。
❷ 在計劃經濟時代農民使用糧票嗎
新中國建立,掀開了中國歷史上嶄新一頁。在新中國建立的五六十年代,也就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實施的是計劃經濟模式。本文筆者就講述那時代計劃經濟模式下普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也給50後60後勾起自己的童年記憶。
所以,在那時代,過年的時候,在菜場、商店、百貨商店、糧店都是人們在排長隊搶購東西。雖然排隊纍,在擁擠的人群中搶購東西辛苦,但是能吃到平日吃不到的食物,獲得普通日子沒有的享受,也是非常幸福。所以,有「過節兒味」和「節日味」,春節里能吃到平日吃不到的肉和糖,打打牙祭,穿上新衣服,獲得隆重的體驗,非常開心。
❸ 計劃經濟時期供應糧食的本本怎麼叫
計劃經濟時期供應糧食的本教糧本。
改革開放前,即計劃經濟年代國家為保證非農業人口的糧食供給而為每個人配給的糧食定額,每戶一個糧食和食用油定額本,簡稱糧本,居民可憑糧本定時到指定糧店購買糧食和食用油。
大概在1954年前後,政府在糧油供應方面推行重大舉措,每家每戶都拿到一本糧油本。同時糧票、油票、煤票、豆票、布票、肉票等各種日用生活票據出現了。它們與錢幣具有同樣大的購買力,甚至比錢更實用。
20世紀90年代,國家取消了糧食定量供應,實行糧食開放政策,糧油本的作用也逐漸消失,並成為歷史的見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