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未來經濟結構發生如何變化

未來經濟結構發生如何變化

發布時間:2023-09-20 08:29:27

⑴ 2022年世界經濟將會發生哪些變化

盡管疫情仍未結束,但是我們不得不無奈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在一時難以找到有效應對新冠病毒措施的情況下,2022年,我們很可能又將會在疫情常態化下度過。受此輪突發疫情的沖擊,自2020年開始,全球經濟就陷入了通貨膨脹所導致的大蕭條之中,至今仍難以得到有效恢復。

那麼,展望2022年,世界經濟將會發生哪些變化呢?

一、疫情

毋庸置疑,明年疫情仍將是左右全球經濟發展的最大變數,回顧2021年,正當世界各國通過接種疫苗使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的情況下,德爾塔和奧密克戎又接踵而至,新冠病毒的變異速度之快,超出了之前病毒學家們的預測,令全球經濟再次遭受沉重打擊。

從全球疫苗接種數據看,截止2021年10月底,已有48.7%的世界人口接種過至少一劑新冠病毒疫苗。隨著疫苗接種率的不斷提高, 可以預測,2022年疫情對全球范圍內經濟活動的影響將會下降,預計有更多國家重啟經濟、開放邊境、選擇與疫情共存的模式。

目前,這一發展趨勢就已經顯現出來了,今年10-11月,全球疫苗接種進度領先的多個國家已宣布實行新的重新開放計劃。前不久,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在接受《中國日報》的采訪中說,如果2022年初疫情接種率超過85%,中國將考慮開放邊境。

由此可見,2022年盡管疫情仍然會影響世界經濟,新冠毒株變異的不確定性還會給逐漸復甦的經濟帶來麻煩。但是總體上看,全球經濟將會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尤其是疫苗接種率較高的發達國家會率先啟動經濟復甦。

二、世界經濟面臨通貨膨脹的風險

疫情爆發以來。歐美國家都採取大放水,超發貨幣來刺激經濟發展。大多數西方國家的實際利率都已經降到了5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目前,美國實際利率為-5.3%,英國和德國分別為-3%和-4.6%。

世界各國為了恢復本國經濟增長都緊隨美國和歐盟的腳步,實施了一系列貨幣寬松政策,用以緩沖疫情對本國經濟的影響。然而,貨幣的長期超發必將會導致高通脹和嚴重的兩極分化。

而各國央行所能採取的應對措施就是緊縮銀根,這就很導致流動性不足,全球金融市場估值調整的風險就會加大。2021年以來,全球已有27個國家先後加息71次,2022年或將有更多國家加入此行列。實際上,目前全球已經進入到通貨膨脹的浪潮之中。

展望2022年,由於受疫情常態化的制約,全球結構性通脹的驅動因素可能長期存在。 2021年全球已有80多個國家的通脹率創下了近5年的新高,基於各國防疫措施與刺激消費政策不同,使得供給能力與結構的變化不同,由此可能進一步推動原材料和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

近日,野村控股宣稱, 2022年全球經濟將面臨停滯風險,而非停滯型通貨膨脹。 到2022年底,因為成本驅動的價格壓力會損害仍屬疲軟的國內需求,而更緊縮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會拖累經濟。

野村的經濟學們認為,對大多數國家來說,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占據主導地位--這種惡性通貨膨脹會擠壓利潤率,侵蝕實際家庭收入。而美國經濟仍將獨樹一幟,因為該國已恢復到「充分需求」,因此有更大的緩沖來吸收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

如果美國的通貨膨脹在2022年上半年失控,美聯儲可能會祭出激進的升息手段。一旦這一預測成為現實,那麼2022年底世界經濟面臨的更大風險是長期停滯,而不是停滯型通貨膨脹。歐洲明年不會加息,因為該央行認為通貨膨脹最終會回到目標以下。

中國經濟明年將是變動、過渡之年,體現在貨幣政策由寬松到緊縮的過渡、通脹開始揚起的過渡、經濟增長由高向低的過渡。2021年我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均有所控制,說明宏觀調控政策的韌性很大,存在著較大的彈性與空間,這是保證我國經濟 健康 運行的體制機制條件。

三、全球供應鏈緊張趨勢有望得到緩解

目前,全球供應鏈緊張問題不僅關繫到後續通脹的走勢,也關繫到全球經濟的復甦。全球供應鏈供應緊張產生的原因,是疫情因素和人為因素所共同促成的。

在即時經濟運行的低庫存背景下,美國的加大補貼政策增加了商品需求,一方面因受疫情影響,全球生產難以恢復到正常水平;另一方面,全球海運及內陸運輸不暢也是導致全球供應鏈緊張的重要原因。

供應鏈的即時性提高了其對運轉效率低要求。而突發疫情則促使這一問題暴露出來。疫情從供給、需求及運轉這3個環節給全球供應鏈造成了緊張。

1、從供給方面看, 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中心和世界工廠,因受疫情影響,產出下降,緊接著其他新興經濟體國家如越南、印度等國家也因疫情出現了生產停頓的情況,出口產品數量大幅下降。而最終中國率先從疫情中恢復,緩解了供給緊張,也使得中國在全球出口中所佔比重持續提升。

2、需求方面 ,在美國政府實施的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的推動下,商品消費十分旺盛。而受疫情影響情美國國內生產恢復較慢,自身供給不足,因此加劇了供需矛盾,導致了庫存的快速消耗。

3、由於美國國內供應不足,導致其需要依靠全球運輸網路來解決供應問題 。然而,在疫情狀態下,由於航運中船員在相對密集空間作業,容易感染,而且國際航運的跨國運輸的過程中,頻繁地進出港很容易造成病毒感染和傳播,因此導致港口的運轉效率下降。

此外, 全球范圍內的供需矛盾疊加貨幣超發,進一步擴大了需求和供給的背離,由此加劇了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

2022年,全球供應鏈問題有望得到緩解 (但不排除其仍會受到疫情的不確定性的影響) ,一是當前美國存在較大補庫存需求空間, 當前零售商、批發商和製造商的庫存水平分別位於41%、78%和65%。未來這三方面的補庫存空間分別為60%、20%和35%左右,整體補庫存空間較大。

二是聖誕節將至,短期節日需求旺盛 。從中長期趨勢看,隨著疫情消退、補貼到期後額外收入的下降,美國的商品消費將回歸正常,供需矛盾有望在2022年逐步得到緩解。

三是當前世界各國都在加大供應鏈問題解決的力度, 中國倡議舉辦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穩定國際論壇。美國政府召開供應鏈企業會議,對滯運貨物集裝箱處以罰款並延遲運營時間,以此來緩解美國主要港口的擁堵狀況。同時,運輸周轉率隨著疫情的緩解將會得到提升。

結語

總體上看,2022年全球將進入與疫情共存的新階段,在疫苗接種率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世界經濟受到疫情制約的因素將不斷下降,預計將有更多國家重啟經濟、開放邊境,選擇與疫情共存的模式。在此基礎上,全球經濟將會步入復甦進程之中。

⑵ 未來中國經濟將面臨的戰略轉變包括什麼

「十四五」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期。我國即將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未來的30年將是向著第二個百年目標沖刺的30年。如何完成這個沖刺目標,需要從現在就開始謀劃,因此,「十四五」將在很大程度上確定未來30年發展的主調。那麼,「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將發生哪些重大轉變?

第一個重大轉變是在國內、國外雙循環的框架下,加強關鍵領域的自主技術創新,打造穩定的產業鏈,確保在極端情況下國內經濟能夠正常運轉。與過去30年相比,這是一個顯著轉變。擁抱全球市場,並利用國外技術推動我國的技術進步,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關鍵之一。然而,自2018年美國開始對我發動貿易戰以來,國際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特別是今年以來,美國對我國高科技企業的打壓不斷加碼,對我國的技術封鎖進一步加強,我國在關鍵領域的技術創新被迫中斷的風險大大增加。美國對華政策轉向從奧巴馬的第二任期就開始了,特朗普政府則是以一種極端的方式放大了這個轉向。未來不管是哪個政黨執政,美國對華政策也不會回到過去的樣子,中美之間的技術競爭不可避免。在這個背景下,發展自主技術是我國的不二選擇。

但是,發展自主技術不等於關閉國門,不與國外合作,也不等於把國外廠家排除在我國的供應鏈之外。充分利用全球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仍然是我國技術創新的最佳路徑。為應對極端情況,打造一個反映底線思維的B計劃是必要的,但是,底線思維不能用來指導日常的A計劃,否則我們將為此付出極高代價,上世紀60年代實施的三線建設就是一個例子。

第二個重大轉變是全面推進高質量的城市化。我國的城市化水平落後於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目前,我國有6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作為一個比較,當日本和韓國分別達到我國目前的收入水平時,它們的城市化率都超過72%。在未來的15年裡,我國的城市化率將達到75%-80%,而且將向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少數城市化區域集中。人口集中是所有完成現代化的國家的共性,我國也不例外。到2035年,60 %-70%的人口將集中到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武漢-長沙經濟帶、川渝經濟帶、西安-咸陽經濟區、鄭州十字帶、山東半島等城市化區域。我國人口的地理分布將發生深刻變化。

在推進城市化的同時,我國將提高城市化的質量。如果按照戶籍人口統計,我國當前的城市化率不到45%。戶籍制度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涉及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戶籍改革的目標不是取消戶籍,幾乎所有國家都有人口管理政策。戶籍制度改革的目標應該是減少捆綁在戶籍上的福利待遇,這涉及「十四五」期間的第三個重大轉變,即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

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第一個目標是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一個統一的社保體系是2035年全面實現現代化的標志之一。除了提高全體民眾的福利之外,統一的社保體系也是打破僵化的戶籍制度約束的最有力手段,有利於人才的跨地區流動。然而,我國仍然存在巨大的地區差異和城鄉差異,它們是建立全國統一社保體系的最大障礙。解決辦法是建立一個統一但差異化的社保體系。具體而言,可以採納「菜單式」的多方案政策,讓個人和單位從「菜單」里選擇一個方案,多繳費、多受益。

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第二個目標是實現城鄉一體化。我國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水平還非常落後,城市裡習以為常的公共服務如自來水、抽水馬桶以及與之相應的給排水設施,很多農村地區還非常匱乏。要提高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水平,人口集中是不二之選,目前正在推進的撤村並鎮工作還將繼續推進。

最後,第四個重大轉變是以節能減排為核心的綠色發展。國際社會已經形成共識,氣候變化是21世紀最大的全球性議題。在過去20年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增量中的80%來自我國。中方已經在最近的聯大會議上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一個庄嚴的承諾,預示著未來十年我國政府將大大加強對環境污染和碳排放的管理。未來環境管理的重點之一是以價格手段降低碳排放,過去十多年建立的碳交易機制有望正規化並得到切實加強。另外,綠色金融將成為推動綠色發展的一個主導力量。

綜上,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將在「十四五」期間發生重大變化。關鍵領域的自主技術建設將提速,高能耗或高排放的產業將讓位給低能耗或低排放的產業,而政府目標將從單一的增長目標轉向社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上。(作者姚洋是長江學者、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

⑶ 你認為中國未來經濟會有什麼趨勢和結構方面的變化對我們普通人的生活會帶來哪些變化

根據吳敬璉等經濟專家預測中國在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將處於中低速增長期,像03年以來的每年達10%以上的增長將難以為繼。這主要是由於以外貿出口為動力的外向型增長模式短期內很難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投資的拉動力已被發揮到很高的水平,缺乏再次提高的空間。而被寄予希望的內需,即消費在短期內很難成為主動力,它的激發需要時間和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結構方面:1.增長驅動力方面;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將上升,出口的貢獻將會下降
2.產業結構方面:隨著消費(內需)的不斷擴大,中國的第三產業將會加快發展,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將會上升。第一產業將會跌落到10%以內,第二產業的比例也會有一定的下降。,超前消費
3.隨著我國放開中小城市戶籍制度,城市化比例加快上升。

變化:我認為擴內需、促銷費已成為政策基調,政府會在民生、社保、利率、稅收等方面加大力度,人民的生活水平會有一定的提高。超前消費、信用消費等將會大幅增加

⑷ 未來經濟發展趨勢

人均富裕程度大幅增長,世界更加和平。

隨著人工智慧的進步,未來全球經濟將有顯著發展,人均富裕程度也將大幅增長,未來全球貧困人口將大幅減少,中產階級將取代貧困人口大規模分布,世界變得更加富裕,也更加和平。

經濟學家、發展研究者保羅·科利爾也發現,收入水平的倍增會讓爆發內戰的統計學風險降低一半,在未來,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社會將越來越安定。

一方面,研究發現,社會失業男青年達到一國人數的30%,爆發戰爭的風險就會躥升到90%,未來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大量工作崗位,失業男青年將越來越少。

另一方面,當面對的不確定性和壓力減輕時,人們對宗教或迷信的篤信也會降低,這導致人們陷入陰謀論陷阱的幾率也大幅下降。

因此,提高經濟增長率和更高水平的經濟繁榮會帶來更多的理性、和平和包容,他們又會反過來促進更高水平的經濟發展,世界會朝著和平的方向繼續發展。

中國經濟發展將呈現八大趨勢:

一、宏觀政策穩中有進,進中有調。財政政策保持適度支出強度,貨幣政策「穩」字當頭不急轉彎,但全面降准降息概率不大。

二、金融監管持續趨嚴,穩住杠桿。靈活把握前期應急政策退出節奏,從嚴整頓債券違約、影子銀行和房地產金融業務,加快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

三、經濟走勢好於上年,年內呈現前高後低走勢,全年GDP增速在7.5%-8%之間。

四、基建製造業顯著提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企穩,全年增長7%左右。

五、汽車、餐飲等將回歸常態,房地產相關消費回暖,社會消費成為復甦主力,全年增速在10%左右。

六、對外貿易總體強勁,出口前高後低,全年增長8%左右;進口需求略低於出口,全年增長7%左右。

七、社會流動性保持緊平衡,M2、社融、人民幣貸款分別增長9%、12%和13%左右。

八、貸款利率仍有可能小幅下行;人民幣匯率前升後穩,波動中樞在6.5左右,波動區間為6.2-6.8。

⑸ 2022 年的經濟形勢會怎樣,展望2022 形勢政策

2022 年的經濟形勢會怎樣

原標題:年中觀察:2022 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研判

受到肺炎疫情的沖擊,國內外形勢出現新的變化,多重因素疊加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進入2022 年,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在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下,如何恢復經濟發展,並在中長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對於我國在「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發展階段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下面結合2022 年的經濟形勢進行分析。

我國經濟得到持續改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新的比較優勢發揮作用

從公布的2022 年宏濟數據和2022 年上半年數據來看,我國經濟得到持續改善,新的比較優勢凸顯,主要體現在以面。

一方面,2022 年我國經濟逐季改善,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經濟實力邁上新台階。2022 年隨著肺炎疫情得到控制,我國經濟得以逐季改善,全年達到2.3個百分點的正增長,經濟增長水平逐步恢復常態。經濟實力邁上新台階,2022 年我國GDP總量超過百萬億,佔世界的17%;人均GDP達到72447元,上升到世界第59位;工業增加值佔世界比例超過30%。

另一方面,2022 年我國經濟持續改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逐步形成。從2022 年公布的數據可知:

一是從增長結構來看,2022 年我國經濟增長持續改善,結構繼續優化。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5321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2.7%;兩年平均增長5.3%,比一季度加快0.3個百分點,經濟發展呈現穩中加固、穩中向好態勢。從增長結構來看,2022 年上半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1.7%,拉動GDP增長7.84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9.2%,拉動GDP增長2.4個百分點;凈出口增長19.1%,拉動GDP增長2.4個百分點。

二是從工業增加值來看,已經基本恢復到肺炎疫情發生前的經濟水平,工業企業利潤增長強勁。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9%,兩年平均增長7.0%,比一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3%,比一季度提高2.1個百分點。

三是從國內市場來看,內需強勁恢復。今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55900億元,同比增長12.6%,兩年平均增長4.4%;消費品零售總額211904億元,同比增長23.0%,兩年平均增長4.4%,比一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

四是從市場來看,貨物和服務進出口持續改善。今年上半年貨物進出口總額180651億元,同比增長27.1%。同時,從服務貿易來看,今年一季度,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0.5%;其中服務出口增長22.8%;進口下降13.5%,服務貿易逆差下降74.7%。1—5月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3.7%;出口增長20.1%,兩年平均增長8.3%;進口下降7.5%,兩年平均下降14.8%,逆差下降67.3%。

「十四五」期間和未來我國的經濟增長面臨的挑戰

2022 年世界經濟處於恢復階段,世界銀行估算2022 年全球GDP增長為4個百分點,雖然世界經濟仍在恢復的過程中,但是面臨的環境會更復雜。首先,疫情的防控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雖然我國很好地控制了疫情,但是上還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現在全球的肺炎疫情確診病例總數不斷攀升,對經濟產生極大的不確定性,對我國的對外經濟存在極大的影響。其次,國外的不確定性對我國宏濟產生沖擊。如美國的超規模措施會帶來通貨膨脹,帶來美元的貶值,進而影響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對我國的匯率和價格水平產生影響,從而造成我國經濟的不確定性。

因此,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最關鍵的還是要靠我國國內市場。從現在的數據來看,我國投資、消費水平會進一步恢復,也預測我國2022 年經濟增長會超過8%,但是從最近幾年的數據以及2022 年的數據來看,「十四五」期間和未來我國的經濟增長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方面,2022 年整體投資水平雖然有所恢復,但是持續下滑的趨勢沒有得到明顯改變。一是投資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恢復。盡管2022 年受疫情影響,我國投資水平仍達到增長2.9個百分點,但是和2022 年增長5.4個百分點、2022 年增長5.9個百分點相比,分別下降2.5個百分點和3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投資增長12.6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4.4個百分點,尚未達到疫情前的水平。

二是投資水平增長不快。從投資來看,今年上半年投資同比增長15.4%,與2022 年的投資水平相比僅上漲1個百分點,比2022 年的4.7%和2022 年的8.7%下降了3.7個百分點和7.7個百分點。

三是投資佔比下降。如果進一步考察投資結構,資本的投資在整體投資中的佔比是持續下降的,從2022 年的64個百分點下降到2022 年55.7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也僅僅為57.3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近年來一直支撐我國經濟平穩增長的消費水平持續下滑,而且下滑趨勢還沒有得到抑制。一是2022 年消費雖然有所恢復,但是下滑趨勢沒有改善。2022 年受到疫情的影響,消費同比下降3.9個百分點,與2022 年的8%與2022 年的9%相比,下降近12個百分點和13個百分點。2022 年上半年同比增長23%,兩年平均增速為4.4%;但是從單月來看,6月份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12.1%,兩年平均增長4.9%,比2022 年的8個百分點,2022 年的9個百分點都低。

二是我國消費率和居民消費率相比同期水平,仍處於相對較低水平。從宏觀層面的消費率來看,2022 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但是我國宏觀層面的居民消費率還只有38.8個百分點,比美國同水平的60.5、日本的53.9和的51.8都低;從微觀層面的居民消費率(人均消費占人均收入之比)來看,我國2022 年的居民消費率為67.4%,低於美國同期的87%、日本的79.2%。2022 年受到疫情影響,我國居民消費率下降到65.8%,今年上半年進一步下降到65%。特別值得 的是,從2013年到2022 年我國居民消費率從71%下降到65.8%,今年上半年下降到65%,城鎮居民的消費率是從69.85%下降到61.6%,今年上半年進一步下降到60.4%。

三是我國消費存在結構性問題。首先,我國服務性消費存在不足,導致恩格爾系數上升。受到肺炎疫情影響,我國服務消費下降,2022 年人均服務型消費支出9037元,比上年下降8.6%,占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2.6%。恩格爾系數在疫情後出現上升,2022 年一季度上升到33.22%,其中城鎮32%,農村35.9%。其次,消費水平存在地區不平衡和城鄉差距。同時,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始終是農村居民的2倍以上。最後,雖然我國進出口旺盛,但是我國高端製造業供給還存在一定不足,較依賴進口。2022 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到32.16萬億元,同比增長1.9%,創歷史新高。但是,我國核心技術產品還需依賴進口,2022 年我國晶元自給率僅為30%左右,自給率不足。

影響我國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的原因

我國內需存在的問題和高端供給不足的問題造成了我國內生動力不足,除肺炎疫情影響外,還存在更深層次的問題,需要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綜合考慮。

之一,投資水平中民營經濟的投資增長速度不快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經濟的不確定性對今年的投資提出了挑戰。

一是我國出現投資水平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我國民營投資水平增長不快,而且資本在投資中的佔比下降。今年上半年投資雖然同比增長15.4個百分點,但是和2022 年同期比較是下降的。進一步考察資本的投資佔比,今年上半年雖然有所增長,但是也僅為57.8%。投資動力不足仍然是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下滑的重要因素。

二是經濟的不確定性對今年的投資水平產生了不確定影響。隨著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今年開始的工業生產者出產價格和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過快也對投資的增長產生了抑用。今年上半年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同比上漲5.1%,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7.1%,6月份PPI同比上漲8.8%,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13.1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的上漲過快,對企業成本推升造成企業投資下降。

第二,我國消費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居民收入的問題。這包括收入佔GDP比重不高、居民收入增長不快、居民收入結構存在問題以及收入不平等的問題。

一是我國居民收入佔GDP的比重不高,而且近幾年還出現了下降。決定居民消費水平的是居民收入水平,2022 年我國GDP超過100萬億元,人均GDP達到72447元,但是我國GDP中居民的收入份額並不高,一直徘徊在40%—50%左右,2003年佔比達47%左右,到2011年反而下降到41%,黨的以來這個比重慢慢回升,到2022 年達到44.6%。特別值得 的是從2022 年開始我國居民收入佔GDP的份額不是上升,而是下降的趨勢,從2022 年的44.6%,下降到2022 年的43.4%,2022 年的43.4%,2022 年有所上升但是也僅為44.4%。這個佔比和發達比較仍然存在巨大差異:例如美國2008年總量GDP是14.39萬億美元,而可支配收入為10.64萬億美元,佔比超過70%,事實上美國1990—2008年期間的收入佔GDP的比率平均達到84%。

二是我國居民收入增長存在問題。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長不快,特別是城鎮居民收入增長不快。從最近幾年來看:2022 年我國居民實際收入增長5.8%,沒有達到GDP增長6.1%的速度;2022 年我國居民實際收入增長2.1個百分點,低於2022 年實際GDP的增長速度;2022 年之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長13.7%,低於GDP的增長,如果按照兩年平均計算,兩年平均實際增長4.5%,也低於GDP增長。特別是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2022 年一季度增長12.3%,低於GDP增長1.5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長12個百分點,也低於GDP的增長。另一方面,工資性收入增長不快是居民收入,特別是城鎮居民收入增長不快的重要原因。我國居民收入結構中工資性收入一直占重要部分,2022 年佔比56%,但是居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速度要低於居民收入和名義GDP的增長速度。在2022 年名義GDP增長10%左右,名義收入增長8.9%,而工資增長8.6%。2022 年,城鎮居民工資收入佔比達到60%。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速度比居民收入和名義GDP的增長要低。在2022 年名義GDP增長7.8%左右,名義收入增長8.9%,而城鎮工資增長7.5%,這也是近幾年城鎮居民收入增長不快的根本原因。今年上半年我國居民收入增長中工資收入增長12.41%,低於居民收入增長速度,特別是城鎮居民工資收入增長10%,比居民收入增長更低。

三是我國居民收入存在結構性問題,我國居民的收入結構中財產性收入佔比不高,特別是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佔比更低。在我國居民收入結構中,財產性收入佔比一直不高,2022 年居民財產性收入增長10.1個百分點,比2022 年下降12.9%,財產性收入佔比有所上升,也只有8.5個百分點。進一步分析,在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佔比僅僅是2.3%,2022 年有所提高,也僅為2.4%左右,2022 年上半年也只有2.88個百分點。與的20%相比還有很大的距離。這就直接導致我國居民收入增長不快,不能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GDP同步。

四是收入分配不平等在近幾年出現加劇,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的GINI系數,從2003年的0.479上升到2009年0.490,之後從2009年開始下降,到2022 年下降到0.462,但是近幾年又開始上升,2022 年上升到0.474。近幾年的居民收入數據中,中位數收入增長低於居民收入增長的平均水平,這不僅不利於中低收入群體的擴大,也不利於消費的持續擴大。2022 年居民中位數收入增長3.8個百分點,低於居民平均增長4.7個百分點。在今年上半年的居民收入數據中,中位數的收入增長11.6%,低於居民收入的平均增長速度。

第三,我業結構中第二產業,特別是製造業下降過快。從2012年至2022 年,第二產業國內生產總值佔比從45.4%下降至37.8%,就業人口比例從30%下降到28%,已經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去工業化」的跡象。一方面,我國「去工業化」顯得過早。經驗表明,發達開始「去工業化」時,其人均收入已經達到1萬美元左右(按1990年價格計算),而2012年我國已進入「去工業化」時人均GDP摺合僅6100美元。另一方面,我國「去工業化」顯得過快。近年來第二產業在GDP佔比平均每年下降近1個百分點,對比美國近四十年的去工業化進程,平均每年下降不超過0.5%,我國「去工業化」下降較快。2022 年一季度進一步下降到37.15%,今年上半年有所增長38.9%,而我國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之比在0.8左右(2022 年是0.76)。

針對我國經濟增長出現的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我國經濟需要採取的對策建議

之一,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研究與試驗發展(RD)的持續增長,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很重要。

一是「十四五」期間以及到2035年期間經濟增長要在合適區間。2022 年我國人均GDP為72447元,約合1.05萬美元,是美國的17%左右,總量GDP是美國的70%。如果按照較低水平的現代化,2035年人均GDP是美國25%,每年增長要比美國快2.4個百分點;如果按照高水平的現代化,2035年人均達到美國的37%,每年增長要比美國快5.2個百分點,這樣2035年達到美國的1.5倍。因此經濟增長非常重要。

二是持續RD的持續增長,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要貫徹發展理念,把創新作為經濟增長的之一動力。加大基礎科研的支持力度,我國的基礎科研水平佔比一直不高,只有不斷加強基礎科研的投入,才能在「卡脖子」的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加快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支持戰略性產業發展,支持加大設備更新和技改投入,推進傳統製造業優化升級。打造一批有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群,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更多依靠市場機制和現代科技創新推動服務業發展,推動生產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生活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要營造良好創新環境,鼓勵、企業和高等學校持續增加研發投入。

三是第二產業特別是製造業的合理規模。隨著國內經濟發展,產業結構持續調整,雖然第二產業佔比不斷下降仍是未來趨勢,但要注重第二產業特別是製造業合理規模,穩步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揮我業結構的優勢,不斷挖掘我業結構的潛力。一方面,發揮我業結構完整的優勢,加快製造業優化升級;另一方面,提升我國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近年來,我國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一直低於我國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在我國第三產業佔比越來越大的趨勢下,提升我國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是未來產業結構調整的根本任務。

四是發揮我國已有的5G、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優勢,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產業,不僅可以解決疫情常態化下經濟恢復的問題,而且可以很好地推進我業轉型升級。5G、人工智慧新一代 技術是促進我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抓手。利用新一代 技術可以解決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問題,包括供給和需求的問題,同時可以使勞動者的工作方式更加靈活。促進5G、人工智慧新一代 技術發展,可以吸引廣大的民營企業參與,解決我國投資增長不快的問題。

第二,強化居民收入增長,提高居民收入佔GDP比重,從而根本解決我國消費增長問題。一是強化居民收入增長指標。黨的提出「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但是這一任務的真正實現也不是很容易的。從最近幾年的數據來看,居民收入特別是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一直比GDP的增長速度低。

二是從層面提出居民收入的倍增計劃。發達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僅提出了收入增長計劃,還提出了收入增長要比GDP增長快,甚至是GDP兩倍的收入倍增計劃。如美國在1990年到2008年期間,GDP增長了2.8%,居民收入增長達到5.35%,收入增長基本達到GDP的兩倍。

三是改善居民的收入結構,提升財產性收入增長和佔比,是解決我國居民收入增長的長效機制。這就需要我國建立完善的資本市場,保證居民能夠通過資本市場增加財產性收入。大力鼓勵財富管理行業的發展,合理引導居民配置財富資產。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對於財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長,但是我國財富管理遠遠沒有達到居民的需求。進一步加快農村土地制度,讓農民通過農用地、宅以及各類農產品的流動收入。

第三,財政完善稅收體系,大力落實減稅措施,完善保障體系,加強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一是財政方面要進一步加大減稅降費力度,赤字率的合適規模,同時地方專項債的規模來解決地方財力不足的問題,減輕地方財政壓力。一方面,需要加大減稅降費力度與落實。在今年上半年的數據中,我國財政收入117116億元,同比增長21.8%,其中稅收收入100461億元,同比增長22.5%,遠高於GDP的增長,也高於工業增加值的增長。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大降稅降費的力度。另一方面,要保證地方財力,加大地方專項債規模,減輕地方財政壓力。

二是完善稅收體系,落實減稅措施是保證我國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大力降低企業相關稅收,提高企業利潤,從而提升居民工資性收入。在今年上半年財政數據中,企業所得稅27515億元,同比增長17.7%,35240億元,同比增長22.5%,因此還需要進一步加大企業的減度。個人所得稅是改善當前居民收入增長不快的重要措施。今年上半年個人所得稅7222億元,同比增長24.9%,是所有稅收中增長最快的,但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層級較多,更高稅率達到45%,建議進行調整。

三是加大衛生健康、城鄉社區建設、保障和就業領域的支出。2022 年在衛生健康領域、保障和就業領域投入增長分別是15.2%與10.9%,明顯高於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但是在城鄉社區支出中同比下降20%。2022 年社區在肺炎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應繼續加大城鄉社區的建設投入。

四是完善體系,促進相關產業包括健康產業升級,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完善多層級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從到省、市、縣、鄉(鎮)、村(社區)完整的基礎設施,可通過市場機制吸引資本投入,解決投資增長緩慢的問題。2022 年,中國基礎設施投資增長僅有0.9%,如果增加基礎設施建設,可以顯劇拉動投資增長。

第四,貨幣要 新技術對就業和收入分配的影響。新技術、人工智慧的採用對經濟增長有幫助,但是要 新技術對就業的影響。人工智慧的引入會影響傳統經濟學的規律,如按照傳統的奧肯法則, 就業和 經濟增長是一致的,但是人工智慧的引入會改變這個規則,因此未來貨幣的目標要更加 失業。否則,一方面會影響收入分配,另一方面會影響「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2035年遠景目標之一,也會影響新發展格局的形成。

第五,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補全我國營商環境地區差異短板。我國營商環境持續得到改善,在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2 》中,我國營商環境排名第31位,與2022 年相比有明顯提升,但是我國GDP的總量排名,與我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對外直接投資ODI在世界的排名還不相適應,仍有提升的空間。同時,我國營商環境的地區差異還很大,根據21世紀研究報告,我國營商環境排名較前的深圳、上海、和廣州是排名較低地區評分的2倍多。因此,持續改善營商環境仍然是提升投資水平的重要手段。

第六,要充分認識對外的重要性,持續擴大,探討更加積極、多元化的化戰略。一方面,構建更高水平的格局。經過以來40多年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已逐漸嵌入產業鏈分工體系中,進出口對經濟增長有一定影響,為我國經濟帶來市場的同時也對我國技術進步產生影響。中國對外企業涉及約2億人的就業,約相當於勞動力總數的三分之一。雖然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與貿易保護疊加,但是要堅持更加積極的戰略,拓展多元化的市場。要逐步對傳統循環的依賴,「一帶一路」倡議發展機遇,通過與沿線或地區的深入合作,共同建設貿易往來、產業協作和共同發展的,有助於形成更加均衡和多元化的循環體系。另一方面,加快自貿區和貿易港建設。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是 國內雙循環的重要,推進上海、廣東、天津等自由貿易試驗區與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和發展,有助於加速形成新型的循環。

第七,在新發展格局中要更加 系統性風險。一是資本市場要持續強化宏觀審慎管理,相應資本控制措施來應對資本流動所產生的市場波動。二是的不確定性造成匯率波動,匯率波動對經濟造成影響,2022 年匯率升值6.47%,今年匯率已經升值2.4%,建議資本控制措施來防範熱錢的流動。三是金融市場要切實落實供給側結構性的成果,防範金融風險擴散到我國,同時防範國內金融風險。四是要防範債務風險。近年來,財政支出中債務利息支出佔比不斷加大,對地方財政產生壓力。今年上半年債務付息支出4008億元,同比增長14.5%,高於全國一般性公共預算支出(4.5%),遠高於其他類型的財政支出,利息占支出4.24個百分點,而且這個佔比在近幾年呈現上升趨勢。

(龔六堂, 為大學數理經濟與數理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大學副校長)

責任編輯:王鉉

以上就是與2022 年的經濟形勢會怎樣相關內容,是關於居民收入的分享。看完展望2022 形勢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⑹ 中國未來經濟走勢如何

今後5到1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政策取向,可以概括為以下七個方面:

第一,調整經濟結構。這是今後相當長時間經濟發展的主線。要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使我國經濟發展上一個新的水平,而不僅是GDP總量的低水平的擴張。產業結構調整是當前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中國技術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需要注意處理兩個關系:一是發展新興產業和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關系,一是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

第二,加快城市化進程。農村經濟發展有近期的問題,也有遠期的問題。90年代以來有兩個基本情況:一是糧食產量年均增長速度明顯高於人口增長速度,二是城鄉居民人均口糧消費下降。這帶來了過去所沒有過的相當多農產品銷售困難的現象。現在不少農產品高於國際市場價格,很難再用提高農產品價格的辦法增加農民收入。中國農業單產並不低,種糧不賺錢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達不到規模經營,單純務農很難使農民富裕起來。農村有大量剩餘勞動力,加上農業季節性的特點,許多地方是「一個月過年,三個月種田,八個月賭錢」。鄉鎮企業是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來源,非農業收入在農民收入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但許多鄉鎮企業面臨生產過剩和銷售困難,初始階段那種低水平的規模擴張已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應該包括鄉鎮企業。從長遠來說,農村問題的根本解決,要靠工業化和城市化,靠大量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轉移。可以這樣說: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最困難之點,不在城市,而在廣大農村地區;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起步點在城市,最終落腳點是在農村。這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最艱巨的任務。推進城市化是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為了推進城市化,長期以來所實行的限制農民進城的政策需要改變,同時要完善制度,加強管理,保持社會穩定。

第三,西部大開發。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是普遍規律,中國在幾千年歷史上,地區發展就是不平衡的。不論東部還是西部,省、自治區內部各市、縣之間,差距呈擴大的趨勢,這是各個地方經濟發展要解決的問題。區域經濟政策要強調兩個大局。允許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是一個大局,這個政策要堅持。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不是放鬆或者延緩東部地區的發展。東部地區的發展,過去是,今後相當長時期仍然是從財力、物力和技術上支撐國民經濟全局的極為重要的力量,也是支持西部開發和加快中西部發展的條件,東部地區仍然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實現地區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這也是一個大局。西部地區不實現現代化,也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

第四,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世界性大課題。在新的發展階段,應該把可持續發展放到突出的位置。要關注人口、環境問題。人口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特殊問題。人口問題過去是兩句話: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現在應該加一句話:注意老齡化問題。我國現在60歲以上人口佔10%。西方國家在人口基數小、經濟發達的條件下,經過長期的發展出現了老齡化,尚且遇到很多問題。我國在經濟不發達、人口基數很大的條件下,在很短的時期內進入老齡社會,困難更大。老齡化會帶來「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的問題,需要預謀對應之策,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環境保護是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環境保護可以推動企業技術改造,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形成環境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環境惡化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扭轉,現在溫飽問題已經解決了,對於環境問題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按照「十五」計劃,2005年經濟增長5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要比2000年減少10%。經濟發達國家在人均2000美元時開始治理環境,我國在人均不到800美元的條件下開始大規模控制環境污染,難度更大,要靠長期努力。

第五,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現在只是「初步」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說,有了一個雛形,一個大的框架,不健全、不完善之處還很多,仍然需要強調體制創新,通過深化改革為經濟發展提供體制保障。加入WTO標志著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就是建立與國際市場經濟規則接軌的、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體制創新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六,發展開放型經濟。中國所處的國際經濟環境和對外經濟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主要是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經濟全球化是一種趨勢,交織著各個國家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和激烈的競爭,必然經過許多曲折和反復。其後果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是實現現代化的條件,但我國經濟技術落後,在同發達國家的競爭中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加入WTO給我國經濟帶來新的機遇,這是具有很大挑戰性的機遇;我們面臨的挑戰也是包含著發展機遇的挑戰。加入WTO只是獲得入場券和參賽資格,關鍵是提高我國經濟的競爭能力。

第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妥善處理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關系,在積累和消費的關繫上,要兼顧國計和民生;在社會政策上,要注重調節社會分配和解決就業問題。我國面臨著沉重的就業壓力。今後5年城鎮將新增就業崗位4000萬個,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4000萬人。達到了這樣的目標,城鎮失業者仍將有1200萬人以上,農村仍將有1億以上的剩餘勞動力。積極擴大就業是需要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政策。中國市場商品短缺的狀況已經結束,現在是供過於求,沒有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國內市場不可能開拓,經濟就不可能持續增長。 【又訊】: 根據中國國家政策,國家的政策已經傾向於發展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根據美國,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歷程,這些發達國家起初都是先發展粗礦型的生產工業,然後再發展生產利潤更高的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把那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高污染的產業轉移出自己的國家。(一個國家的發展,就像一個人的成長一樣。發展中國家,會有和發達國家一樣或者說是相似的經歷。就像是一個人要上學,要工作,要找對象,要結婚,要生孩子一樣。並且一代一代,做的事情基本相同,只是方式方法不同而已。一個國家也有必須做的事情,每個階段做的事情都不一樣,並且發展中國國家會有和發達國家有著相似的經歷)。 所以我認為,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趨勢是,發展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他具體包括旅遊業、餐飲業以及互聯網產業。這里尤其是互聯網產業,它有著方便快捷,覆蓋面廣,信息及時等特點。在網上不僅可以完成交易,找到工作、還可以參加虛擬的社區結交網路朋友,找到自己的心愛的對象等等。 所以,現在想創業的人,就可以好好的考慮一下這個方面的因素。比方說辦網站、辦論壇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⑺ 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生了哪些新變化

從經濟增長原因的角度分析,中國經濟發生了4個方面的變化。首先,中國經濟以往是以工業為基礎、以出口為導向的。隨著世界經濟陷入低速增長,出口高速增長難以為繼。沿海發達地區出口企業所遭遇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其深層次原因還是市場需求不足。
其次,以往的城鄉二元結構意味著農村勞動力供應充足,價格低廉,城市裡較高的生產率能提供相比農村更高的勞動收入。但是這一條件已經發生了變化。2012年的調查數據顯示,農村25歲以下勞動力已經有70%不在農村了,以往供應充足的農村勞動力條件不再具備,這種現象的結果是工資增速提升,並且這種提升是全國性的。去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西部地區的工資增長速度相比中東部更高,這使中國低成本製造業受到挑戰。
第三,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出現。老齡化社會意味著儲蓄率下降,儲蓄率的下降意味著投資來源的下降,表明以往投資驅動型的經濟增長難以持續。
第四,節能減排已經是大勢所趨,資源環境條件日漸緊張。在以往的經濟增長中,資源是廉價的,環境甚至是不要錢的。但是現階段,我們的土地資源、水資源、能源已經非常緊張。60%的石油需要進口。與此同時,霧霾的大面積發生也使人們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
隨著經濟增長因素的變化,經濟的結構性開始轉變、潛在增長率出現下降,構成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徵。但對於中國經濟發展來說,更值得關心的問題是經濟增速下台階之後能否在一個新的平台上穩住。穩住腳了,才是可持續的增長。
雖然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很大,但是希望也很大。近期的4組指標可以說明問題。
其一,居民收入在增長,尤其是廣大的農村。過去5年,居民收入增長基本與GDP同步,但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長要快於GDP,與之同步,農村消費的增長也很快。人們印象中,電視機、冰箱、傢具行業會是夕陽行業,但數據顯示,這些行業在農村市場獲得了新商機。可以說,與農村消費相關的行業現在是「嫩芽」行業。
其二,服務業的發展非常強勁,而且這種服務業是生產性的服務業,比如說物流、醫療、教育、金融、互聯網、文化創意行業,這是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又一個「嫩芽」。
其三,技術進步明顯提速。「十一五」中未完成的指標之一是研發投入佔GDP比重超過2%,但是最新的統計數據表明,這個指標已經實現了,更加值得欣喜的是,研發投入中企業投入增長很快。同時,我國的專利申請數量、專利增長速度也明顯提升,這是技術的表現。這樣的趨勢下,促成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行業將成為新常態中的「嫩芽」行業。
其四,東中西部的經濟發展結構發生了更為均衡化的變化,經濟平衡性增強。與西部經濟相關的產業成為增長最快的「嫩芽」行業。
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嫩芽」成長為參天大樹還需要時間,如何為「嫩芽」提供合適的生長環境是宏觀調控所要重點關注的。為「嫩芽」固本強基、澆水施肥需要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推進。為此,一方面,通過宏觀調控的預調微調穩定「嫩芽」的生長環境;另一方面,通過改革開放為「嫩芽」注入活力。未來幾年,中國經濟保持較高增速仍沒有問題,這將為代表著中國經濟未來的、能為中國經濟提供持續健康增長的「嫩芽」行業提供環境。
如何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中的「嫩芽」提供合適的生長環境?經濟新常態也意味著宏觀調控思路的更新。宏觀調控要適應服務業變成第一大產業、消費變成主要增長動力的新經濟形勢。這種適應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觀念、機制創新。
在宏觀調控中,過去的重點是促進經濟增長,但現在要的是穩定增長,不是要一味追求速度。在經濟增速下滑的時候,也會去托,但托不是目的。托的目的是創造環境,為「嫩芽」提供合適的溫度濕度。
從市場和政府的分工角度講,創新的地位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中最為重要,但是創新恰恰是政府最力所不及的領域,政府所要做的應是為創新創造有利環境。
在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中,有些國家在經歷了高速發展階段後進入了所謂的「失去的時代」。對於中國經濟的未來,這種風險存在,但是風險並不大,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仍在繼續。相比有些國家進入「失去的時代」前70%的城鎮化率,中國目前的城鎮化水平只有53%。通過城鎮化提升勞動生產率的空間仍然存在。
從另一個角度說,理論上在中國城鎮化水平還沒有那麼高的情況下出現經濟增速下降是不應該的,這說明我們促進經濟繼續增長的機制還需要不斷創新和完善。

閱讀全文

與未來經濟結構發生如何變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版健康證在哪裡查詢 瀏覽:224
86虎女和87年虎婚姻如何 瀏覽:657
鐵旗門是什麼年代的故事 瀏覽:753
健康的陰道口是什麼樣 瀏覽:120
愛情中糖和茶是什麼意思 瀏覽:758
事業怎麼做到十全十美 瀏覽:490
看見幸福你會想起什麼 瀏覽:116
有害健康的字有哪些字 瀏覽:459
你怎麼消毒記的故事 瀏覽:552
當別人說美女好你該怎麼回 瀏覽:90
在封控區內多久健康碼會變紅 瀏覽:257
綠地廣場都有什麼故事 瀏覽:957
什麼叫愛情最低標准 瀏覽:608
雙宋的愛情怎麼樣了 瀏覽:501
前妻向我曬幸福是什麼意思 瀏覽:656
恐怖故事怎麼開大門 瀏覽:72
簡述什麼是健康的戀愛觀和性心理 瀏覽:444
哪些食物有利於我們身體健康 瀏覽:840
幸福城居住適合什麼學區房 瀏覽:693
晉江和南安事業單位哪個好 瀏覽: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