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中國經濟增長周期是多久

中國經濟增長周期是多久

發布時間:2023-09-17 07:53:52

『壹』 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還能維持幾年

中國還可以繼續維持未來8至10年的較高增速的經濟增長。
中國過去十年經濟總量整整增長了200%,中國經濟總量2011年超過了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人均收入增長方面,2012年各地區城鄉人均收入增幅不盡相同,但都在10%以上,基本在12%至17%之間。中國正在和平崛起,未來的五至十年,中國經濟還會保持較高的增速,增速大約在7.8%至8.2%之間。
未來10年中國經濟還會保持較高的增速,中國的經濟總量將會翻一番多,國家實力更為強大,民眾的生活水平將會更為富足,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會更多。政治體制將會更為優化,政治透明度將會更高。文化產業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有許多有特色的文化產業企業嶄露頭角,群眾的文化生活將會更為豐富多樣,大家對於群眾文化的參與性將會更強,群眾對於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將會更高。
但在2013年,為受到歐債危機沖擊後恢復期的第一年,宏觀調控政策、貨幣政策將更顯效,中國經濟發展、經濟運行格局,以及市場價格並不會大起大落,將會更為穩健,保持平穩增長。
過去的一年多時間,為中國經濟受到歐債危機沖擊,市場需求低迷,大宗貨物價格降低,工廠開工率不足,失業率上升,但中國經濟增長率依然達到了7.8%,同期印度為6.1%,美國僅為2.2%。2012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各行業先後實現見底回升,截止一月底,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連續四個月保持在50.6% 以上,今後兩三年為中國經濟的恢復期,2013年經濟運行態勢將會好於去年,經濟增長率有望實現7.8%至8.1%的增長,但既不會大幅增長,也不會急劇下滑。
2012年已經過去,最後一個月經濟有兩大看點:一是受蔬菜價格上漲推動,CPI將繼續回升;二是投資見效,製造業經理指數為50.6%,與上個月持平,從第三季度、第四季度GDP增速已出現小幅回升。
不僅如此,宏觀經濟在年末出現眾多可喜變化,先是PMI等先行指標持續回升,再是工業企業利潤增速轉正,製造業指數連續四個月由負轉正,一系列數據成為印證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最新證據。
2012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長7.8%,較三季度回升0.4個百分點,對應全年增速約為7.7%。基礎設施建設和商品房銷售的持續提速,是拉動四季度相應工業生產和消費活動景氣度回升的主要驅動力。
2012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7.8%,經濟總量超過50萬億美元,約佔全世界總量的13%,約為美國的39%,但美國近年僅保持較低水平的增長率,2012年僅為2.2%。
2013年為中國經濟恢復期的第一年,但還會穩定增長,增長率有望保持在7.8%至8.2%之間,穩增長成為2013年經濟發展的主基調,側重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並不會大起大落,既不會急劇增長,也不會大幅回落,屬於經歷歐債危機之後的恢復性增長。
但由於鋼鐵、紡織產能過剩,房地產市場及其我國調控政策存在的變數,以及美國正忙於應對財政懸崖危機,美國經濟面臨6000億美元額度的財政懸崖,又處於增加稅收、減少財政開支的雙重夾擊,美國經濟後期難免重振乏力,如果態勢急轉直下惡化,將會拖累全球經濟的復甦和我國經濟的發展進程,使我國經濟運行帶來一些不確定性因素,但我國經濟增長還會保持較高增速,並且,由於央行存貸款利率處在次低位水平,通脹壓力將會輕微加大。
對此,中國的企業界應以更為積極的心態應對2013年的經濟局勢,順勢而為,未雨綢繆,早作計劃,拓展市場,以爭取生產企業的更好收益。
擺脫農業大國的中國在向著工業大國邁進,加速追趕世界上的第一大國,中國正在和平崛起,國家實力在持續增強,正走在奔小康的康莊大道。從2010年起的10之內,我國的經濟總量將會要再翻一番,到期就會實現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但現階段我國國民民眾社會收入水平高低懸殊,高低差距越來越大。我國經濟總量到2020年,大約中共創建100年,就有望和美國平起平坐,到203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將會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再到2049年,在新中國創建100年的時候,就將會全面超過美國,但美國的綜合國力、國家實力、科技競爭力依然很強,不可小覷。

『貳』 我國現在的經濟周期處於哪一個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走的是「漸進」改革道路,市場經濟只能逐步發育成長,直到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雖然初步建立,但是國民經濟仍未最終擺脫計劃經濟框架。(原因省略詳見我的空間)所以,經濟周期波動也仍然是計劃經濟型的。改革以來,中國經歷了如下四個經濟周期:周期I:1979年春-1984年秋周期II:1984年冬-1991年冬周期III:1992年春-2002年秋周期IV:2002年冬-現在這些經濟周期的主要特點如下:1.經濟波動幅度趨於縮小,國民經濟運行趨於平穩。2.主周期仍是計劃經濟型的,但是策動者逐步由中央政府轉變為地方政府。3.促成經濟周期波動的新因素在滋長。這個多說幾句:這個新因素,就是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兩極分化趨勢明顯。中國的基尼系數,20世紀80年代初約為0.30,80年代末約為0.33,到了1994年便達到了0.434,2000年更達到0.458,已經遠遠超過「中等程度不平等」的范圍,並且目前還在繼續上升。中國貧富差距日益增長,是由於改革中實行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在為提升效率而讓資本煥發活力的同時,若無嚴格有效的控制貧富差距,維護社會公平的措施配套,那麼經濟運行勢必遵循「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貧富差距增大的直接後果就是消費率嚴重偏低和通貨緊縮陰影揮之不去。

『叄』 中國經濟還能增長多久

中國經濟還能再增長多久?
現在大家非常關心中國經濟的較快增長趨勢還可以持續多久。坦率地說,經濟學家還沒有很好的辦法去預測未來的經濟增長。不過,「收斂假說」還是能夠幫助我們來思考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從收斂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簡單地討論一下中美兩個經濟體的差距。因為,差距越大,追趕的空間就越大。
2003年高盛集團有一個大膽的預測:2041年中國經濟總量才有望超過美國,也就是說,以2003年為基點,中國還要用38年才可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這個預測今天看過於保守,但是在2003年的時候中國人均GDP畢竟剛剛超過1000美元,而且高盛集團假設中國人均GDP從1000美元提高到5000美元的過程中,經濟增長率是要從10%下降到5%的。現在看來,這個假設大大低估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在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之後,國內外出現了關於中國經濟何時超越美國的多種預測。而絕大多數的預測都基於「收斂假說」來考慮未來的增長率變化。比如,假設未來10—15年中國經濟可以保持8%的增長率,美國是2%,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保持3%的升值速度;與此同時,假設中國的CPI 通脹水平小於5%,美國小於2%。這樣的話,可以推算出中國在2020年之前就可以達到和美國一樣的經濟總量。如果再務實一點,假設未來10年的頭5 年中國經濟保持8.5%的增長率,後5 年降至7%,那麼未來10年中國經濟的平均增長率是7.75%;假設美國頭5 年增長3%,後5 年增長2%,那麼美國未來10 年的平均增長率是2.5%,人民幣對美元每年升值3%,這樣推算下來中國在2019 年就趕上美國。這其實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和英國《經濟學人》集團2010年年底的預測方法。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2011年初也公布過一個關於中國經濟趕超美國的預測結果。不過,它是基於購買力平價(PPP)方法來預測的。按照IMF的PPP換算方法,中國2010年的GDP總量應該比按照官方匯率換算的美元數據高出一倍,差不多應該是11.2 萬億美元。而美國的GDP 則沒有什麼變化,是15.2 萬億美元。IMF 在它們的假設條件下預測,到5 年以後,就是2016 年的時候,中國GDP 的總量達到19 萬億美元,而那時候美國是18.8 萬億美元。這樣的話,中國5年後就趕上美國了。而且還可以計算出,到那時中國經濟的總量佔全球的比重大概是18%。用這個邏輯推下去,到 2020 年,中國經濟增長的總量按照購買力平價的換算結果,佔全球應該接近25%。這讓我想起著名經濟史學家麥迪森(Maddison)先生曾經復原的一個數據。該數據顯示,在1820 年,中國經濟總量佔全球的份額曾經達到28.7%,而200年後的2020年,中國經濟終於又回到了這個點。

『肆』 中國經濟的通縮周期,或通脹周期大約是多長時間

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按照世界經濟規律,或者世界各國經濟周期來看,傳統的7年一個周期的說法相對科學一點,復甦或者衰退的周期是10年

『伍』 中國的經濟從什麼以來,實現了有史以來最快的經濟發展

自2000年以來,中國經濟一直保持高增長、低通脹的發展態勢,可以說是中國經濟發展歷程中的一段黃金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三個增長周期,當前中國經濟轉入了周期下行階段。

但是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格局沒有改變,經濟的內生活力與增長動力並未衰減,過去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基本因素沒有發生變化。

『陸』 分析中國和西方的經濟周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四個周期(劉樹成,1996) ,最近一輪周期從1991年開始,歷時10年,1993年以來,經濟周期進入收縮階段,經濟增長率逐年下降,從1993年的13.5%,下降到1999年的7.1%。2000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達到8%,當時有學者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拐點已經出現,新一輪周期就要開始,但進入新世紀的第一年,中國經濟增長似乎並沒有出現進一步回升的跡象,經濟增長率重新回到了8%以下。與此同時,世界經濟進入收縮期,世界經濟的領頭羊美國經濟接近衰退,日本經濟低迷不振長達10年,中國經濟是緣於自身周期波動的原因,即經濟還沒有徹底走出低谷,還是受國際經濟周期的影響,中國經濟的上升勢頭遭到了來自外部的打壓。這一問題不僅有現實的政策含義,也具有重要的理論內涵。

許多研究者對國際經濟周期波動的相關性或同步性進行了研究。

國內研究者對中國經濟周期的著述頗豐,劉樹成(1996)對中國經濟周期波動各階段的特點進行了描述,劉金全、范劍青(2001)分析了經濟周期的非對稱性和經濟變數周期成分之間的關聯性等等,所有這些研究都只針對中國經濟周期波動本身,並未考察國際經濟周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雖然個別學者(劉乃全,1997)也介紹了經濟周期的國際傳遞,但並沒有考察中國經濟周期波動與其他國家經濟周期波動的關系,本文將在介紹國外學者對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周期相關性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周期波動與美、日等發達國家經濟周期之間的關系。並介紹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經濟周期的相關性,分析中國經濟周期與發達國家之間經濟周期的同步性,給出中國經濟周期與世界經濟周期同步性與發達國家之間同步性存在差異的原因,最後給出結論。

關於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經濟周期的相關性

首先分析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周期對其他發達國家經濟周期的影響。根據Backus, Kehoe 和Kydland(1992)的結果(見表1),可以把美國經濟周期與其他國家經濟周期的相關性分為以下四種情形,一是強相關(兩國GDP的相關系數在0.7以上),包括加拿大和歐洲;第二是較強相關(GDP的相關系數在0.3到0.7之間),包括英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奧地利;第三是弱相關(GDP與美國GDP的相關系數在0.1到0.3之間),包括澳大利亞、瑞典、法國;四是不相關或負相關(GDP相關系數在0.1以下或為負數),如芬蘭為不相關,南非為負相關。

表1: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末美國經濟周期對其他國家經濟周期的影響

相關系數

和美國指標的相關系數

國家 產出 消費

澳大利亞 0.25 0.13

奧地利 0.31 0.07

加拿大 0.77 0.65

芬蘭 0.02 -0.01

法國 0.22 -0.18

德國 0.42 0.39

義大利 0.39 0.25

日本 0.39 0.30

南非 -0.15 -0.23

瑞典 0.27 0.25

英國 0.48 0.43

歐洲 0.70 0.46

資料來源: Backus, Kehoe 和Kydland(1992)
Kontolemis和Samiei(2000)的結果,考察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周期對其他國家影響的一些新特點,表現為美英之間經濟周期的聯系加強,美德、美意之間的聯系則有所減弱。

表2:60年代至90年代末美國經濟周期對其他國家的影響

相關系數

和美國指標的相關系數

國家 產出 經濟沖擊

英國 0.58 0.19

加拿大 0.74 0.31

法國 0.31 0.13

德國 0.33 0.24

義大利 0.22 0.04

資料來源: Kontolemis和Samiei (2000)

關於中國經濟周期與其他國家經濟周期的相關性
對中國經濟周期波動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包括美國、日本等,我們主要分析中國經濟周期波動與這些國家經濟周期的關系。我們使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國際金融統計(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的季度歷史數據,時間跨度為1987年1季度到2000年2季度,中國季度GDP的數據來自施發啟、李強(1999)和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季報。

先看美、日等國經濟周期波動與中國產出波動的相關性。我們採用Hodrick-Prescott (HP) 濾波(設定參數λ=1600)的方法對不變價格水平的美國、日本、中國季度GDP 進行處理,得到HP濾波的趨勢項,不變價格水平的季度GDP扣除掉這個趨勢項後的余額可以看作為經濟的周期項,圖1所示是美國經濟與中國經濟的波動情況。

計算中美和中日周期波動之間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145和- 0.254,中美經濟周期的聯系為弱相關關系,中日經濟周期的關系為負相關。中美經濟周期既不如美國、加拿大那樣的強相關,也不如美英那樣的較強相關,甚至不如美國和澳大利亞、法國、瑞典之間的相關性。超出多數人們的想像,中日之間經濟周期的走勢是逆道而行的。
還可以利用第二種方法考察中美、中日之間經濟周期波動機制的聯系,考察經濟周期合拍的程度,即分析不同經濟之間轉折點出現的相關性,和中美、中日經濟同處在衰退期或復甦期的程度。把美國、日本、中國的季度GDP數對時間趨勢項T進行回歸,得到GDP對時間趨勢項的殘差,殘差為正定義為1,表明經濟處在上升期(upturn);殘差為負定義為0,表明經濟處在下降期(downturn) 。根據不同國家經濟處在不同時期的頻率可以得到下表:

表3中美、中日之間經濟周期機制的聯系 N00 N01 N10 N11 Cramer-C 系數

美國 6 19 21 8 0.44

日本 14 11 11 18 0.17

註:N i j, i,j=0,1 代表所有樣本中中國處在狀態i, 美國或日本處在狀態j的個數。

美國、日本季度GDP數字都經過季節調整,中國季度GDP利用X-12的方法進行了季節調整。GDP數字在濾波前已取對數。

這里對上升期與下降期的定義是與Kontolemis和Samiei (2000)的定義不同的。

可以看出,雖然中美經濟周期之間在周期轉折點上相關性較強,但這種相關性是一種負向的相關性,即中國經濟周期與美國經濟周期並不具有同衰退、同復甦的合拍性,不能認為美國經濟處在衰退期,必然會把中國經濟拖入衰退期。
關於我國經濟周期波動與發達國家經濟周期弱相關的涵義

對國際經濟周期的相關性,經濟學家試圖給出解釋。有人認為布雷頓森林體系之後國際匯率制度從固定匯率制向浮動匯率制的轉變是造成國際經濟周期相關性加強的原因之一,Ahaghil等人發現在美國和OECD國家,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前的時期和浮動匯率時期,匯率機制對經濟擾動的傳導機制並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供給因素的沖擊對產生國際經濟波動有重要影響,相對於國際供給因素的沖擊而言,各國本國供給方面的沖擊是造成產出波動的決定性因素,尤其是來自勞動力投入方面的沖擊。在分析開放經濟下的產出波動時,應對本國勞動力市場,包括自然失業率的變化給以更多的關注。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即使在實行匯率、貿易、資本帳戶自由化的西方發達國家,國際經濟周期的聯系並非主要來自國際經濟的沖擊,而是源於本國的供給方面的沖擊。對中國而言,經濟開放度與發達國家相比還相距甚遠,匯率機制本質上是固定匯率,國際貿易的自由度不高,資本帳戶還在實行管制,中國經濟周期與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周期的相關性低是情理中的事,決定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關鍵力量來自中國經濟自身,尤其是因投資者投資動力缺乏帶來的失業率上升是中國經濟周期不能繼續維持回升勢頭的根本原因。投資者投資動力的缺乏,一是由於對投資者投資收益的保障不力,二是若干投資領域缺乏充分的公平的競爭。政府應盡早從競爭性行業中退出,專心致志地做好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事業。三是經濟制度創新乏力。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強勁增長的源泉在於經濟制度的不斷創新,只有在企業制度、金融制度、市場准入制度等方面進一步創新才能使中國經濟長盛不衰。

結 論

既然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原因來自內部,美國經濟的衰退期到來並不意味著中國經濟周期的大勢將被逆轉,同樣也不能把中國經濟內部問題歸結為國際因素的影響。與之相關聯,一個突出的問題是面對美國經濟的低迷,中國宏觀經濟政策要否調整。一種觀點認為,隨著美聯儲2001年以來的11次降息,人民幣利率還存在繼續下調的空間。我們認為,全球經濟形勢對中國的影響不會很大,加之我國財政政策發揮作用的餘地已非常有限,宏觀經濟政策不應採取任何過激或強烈的反應,宜保持"等一等,看一看"的態度。利率要否繼續下調並不僅僅決定於是否有下調的空間,還應看到利率對廣大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號作用,如果央行繼續降息,等於向公眾發布這樣的信號,即貨幣當局對未來經濟增長的前景並不看好,降息對投資、消費的刺激作用遠遠不足以抵消因公眾預期變壞而產生的負面影響。

『柒』 中國經濟周期循環幾年

小周期五年,五年計劃,中期十年一個領導一個政令,大周期三十年,就是所得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幾乎就是一代人新人換舊人的時間

『捌』 一般的經濟周期規律怎樣,調整期多長,就比如深圳現在的房地產市場

經濟周期(economics circle):經濟運行的規律性波動。表現為經濟增長、投資、失業率、物價、貨幣供應量、對外貿易等活動的增長率的波動。經濟周期一股經過繁榮、衰退、蕭條、復甦四個階段,其中繁榮與蕭條是兩個主要階段,衰退與復甦是兩個過渡性階段。

通常把經濟周期分為長周期(長波)、中周期(中波)和短周期(短波)。長周期的長度平均為50年左右,又稱康德拉耶夫周期;中周期的長度平均為8~10年,又稱朱格拉周期;短周期的長度平均為40個月,又稱基欽周期。

經濟學家們提出了許多導致經濟周期的原因:(1)乘數和加速數相互作用理論。投資影響收入和消費(乘數作用),反過來,收入和消費又影響投資(加速數作用)。兩種作用相互影響,形成累積性的經濟擴張或萎縮。(2)創新理論。技術革新和發明有高潮和低潮,導致經濟的上升和下降。(3)預期理論。公眾對未來的預期看好或看壞導致經濟的波動。(4)政治周期理論。政府的周期更替,經濟政策相應變化,導致經濟周期波動。

經濟周期的階段劃分

兩階段法
經濟波動以經濟中的許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擴張和收縮為特徵,持續時間通常為2到10年。現代宏觀經濟學中,經濟周期發生在實際GDP相對於潛在GDP上升(擴張)或下降(收縮或衰退)的時候。每一個經濟周期都可以分為上升和下降兩個階段。上升階段也稱為繁榮,最高點稱為頂峰。然而,頂峰也是經濟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後經濟就進入下降階段,即衰退。衰退嚴重則經濟進入蕭條,衰退的最低點稱為谷底。當然,谷底也是經濟由衰轉盛的一個轉折點,此後經濟進入上升階段。經濟從一個頂峰到另一個頂峰,或者從一個谷底到另一個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經濟周期。現代經濟學關於經濟周期的定義,建立在經濟增長率變化的基礎上,指的是增長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過程。
經濟周期波動的擴張階段,是宏觀經濟環境和市場環境日益活躍的季節。這時,市場需求旺盛,訂貨飽滿,商品暢銷,生產趨升,資金周轉靈便。企業的供、產、銷和人、財、物都比較好安排。企業處於較為寬松有利的外部環境中。
經濟周期波動的收縮階段,是宏觀經濟環境和市場環境日趨緊縮的季節。這時,市場需求疲軟,訂貨不足,商品滯銷,生產下降,資金周轉不暢。企業在供、產、銷和人、財、物方面都會遇到很多困難。企業處於較惡劣的外部環境中。經濟的衰退既有破壞作用,又有「自動調節」作用。在經濟衰退中,一些企業破產,退出商海;一些企業虧損,陷入困境,尋求新的出路;一些企業頂住惡劣的氣候,在逆境中站穩了腳跟,並求得新的生存和發展。這就是市場經濟下「優勝劣汰」的企業生存法則。
四階段法
將經濟周期分為四階段:繁榮、衰退、蕭條、復甦

經濟周期的成因

(一)外因論
外因論認為,周期源於經濟體系之外的因素——太陽黑子、戰爭、革命、選舉、金礦或新資源的發現、科學突破或技術創新等等。
1、太陽黑子理論
太陽黑子理論把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歸因於太陽黑子的周期性變化。因為據說太陽黑子的周期性變化會影響氣候的周期變化,而這又會影響農業收成,而農業收成的豐歉又會影響整個經濟。太陽黑子的出現是有規律的,大約每十年左右出現一次,因而經濟周期大約也是每十年一次。該理論由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W.S. Jevons)於1875年提出的。
2、創新理論
創新(Innovation theory)是奧地利經濟學家J·熊波特提出用以解釋經濟波動與發展的一個概念。所謂創新是指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或者說是生產要素的一種「新組合」。生產要素新組合的出現會刺激經濟的發展與繁榮。當新組合出現時,老的生產要素組合仍然在市場上存在。新老組合的共存必然給新組合的創新者提供獲利條件。而一旦用新組合的技術擴散,被大多數企業獲得,最後的階段——停滯階段也就臨近了。在停滯階段,因為沒有新的技術創新出現,因而很難刺激大規模投資,從而難以擺脫蕭條。這種情況直到新的創新出現才被打破,才會有新的繁榮的出現。
總之,該理論把周期性的原因歸之為科學技術的創新,而科學技術的創新不可能始終如一地持續不斷的出現,從而必然有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3、政治性周期理論
外因經濟周期的一個主要例證就是政治性周期。政治性周期理論把經濟周期性循環的原因歸之為政府的周期性的決策(主要是為了循環解決通貨膨脹和失業問題)。政治性周期的產生有三個基本條件:
①凱恩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刺激經濟的工具。
②選民喜歡高經濟增長、低失業以及低通貨膨脹的時期。
③政治家喜歡連選連任。
(二)內因論
內因論認為, 周期源於經濟體系內部——收入、成本、投資在市場機製作用下的必然現象。
1、純貨幣理論
該理論主要由英國經濟學家霍特里(R.Hawtrey)在1913-1933年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的。純貨幣理論認為貨幣供應量和貨幣流通度直接決定了名義國民收入的波動,而且極端地認為,經濟波動完全是由於銀行體系交替地擴張和緊縮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著重要的作用。現代貨幣主義者在分析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時,幾乎一脈相承地接受了霍特里的觀點。但應該明確肯定的是,把經濟周期性環惟一地歸結為貨幣信用擴張與收縮是欠妥的。
2、投資過度理論
投資過度理論把經濟的周期性循環歸因於投資過度。由於投資過多,與消費品生產相對比,資本品生產發展過快。資本品生產的過度發展促使經濟進入繁榮階段,但資本品過度生產從而導致的過剩又會促進經濟進入蕭條階段。
3、消費不足理論
消費不足理論的出現較為久遠。早期有西斯蒙第和馬爾薩斯,近代則以霍布森為代表。該理論把經濟的衰退歸因於消費品的需求趕不上社會對消費品生產的增長。這種不足又根據源於國民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過度儲蓄。該理論一個很大的缺陷是,它只解釋了經濟周期危機產生的原因,而未說明其他三個階段。因而在周期理論中,它並不佔有重要位置。
4、心理理論
心理理論和投資過度理論是緊密相聯的。該理論認為經濟的循環周期取決於投資,而投資大小主要取決於業主對未來的預期。而預期卻是一種心理現象,而心理現象又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因此,經濟波動的最終原因取決於人們對未來的預期。當預期樂觀時,增加投資,經濟步入復甦與繁榮,當預期悲觀時,減少投資,經濟則陷入衰退與蕭條。隨著人們情緒的變化,經濟也就周期性地發生波動。

經濟周期的類型及成因
自19世紀中葉以來,人們在探索經濟周期問題時,根據各自掌握的資料提出了不同長度和類型的經濟周期。
(1)基欽周期:短周期
是1923年英國經濟學家基欽提出的一種為期3-4年的經濟周期。基欽認為經濟周期實際上有主要周期與次要周期2種。 主要周期即中周期,次要周期為3~4年一次的短周期。這種短周期就稱基本欽周期。
(2)朱格拉周期:中周期
是1860年法國經濟學家朱格拉提出的一種為期9~10年的經濟周期。該周期是以國民收入、失業率和大多數經濟部門的生產、利潤和價格的波動為標志加以劃分的。
(3)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長周期或長波
是1926年俄國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一種為期50-60年的經濟周期。該周期理論認為,從18世紀末期以後,經歷了三個長周期。 第一個長周期從1789年到1849 年,上升部分為25年,下降部分35 年,共60年。第二個長周期從1849年到1896 年,上升部分為24年,下降部分為23 年,共47年。第三個長周期從1896年起,上升部分為24年,1920年以後進入下降期。
(4)庫茲涅茨周期:另一種長周期
是1930年美國經濟學家庫涅茨提出的一種為期15-25年,平均長度為20年左右的經濟周期。由於該周期主要是以建築業的興旺和衰落這一周期性波動現象為標志加以劃分的,所以也被稱為「建築周期」。
(5)熊彼特周期:一種綜合
1936年,偉大的經濟學家熊彼特以他的「創新理論」為基礎,對各種周期理論進行了綜合分析後提出的。熊彼特認為,每一個長周期包括6 個中周期,每一個中周期包括三個短周期。短周期約為40個月,中周期約為9~10年,長周期為48~60年。他以重大的創新為標志,劃分了三個長周期。第一個長周期從18世紀80年代到1842年,是「產業革命時期」; 第二個長周期從1842年到1897年,是「蒸汽和鋼鐵時期」; 第三個長周期從1897年以後,是「電氣、化學和汽車時期」。在每個長周期中仍有中等創新所引起的波動,這就形成若干個中周期。在每個中周期中還有小創新所引起的波動,形成若干個短周期。

關於深圳房地產 建議你去看看這些
http://www.shenzhenoffice.cn/xinxi/9702/

http://www.szblogs.com/blogs/?7590/viewspace-
36720.html

我也是對這個很有興趣的 有事情可以聯系我QQ380187613

閱讀全文

與中國經濟增長周期是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現代漂亮美女怎麼畫 瀏覽:171
健康證多少錢一次深圳 瀏覽:393
上海美女怎麼誇 瀏覽:378
神話寓言的故事書有哪些 瀏覽:966
中國婚姻失敗怎麼辦 瀏覽:43
釣魚的真實故事有哪些 瀏覽:244
正處花季的我們幸福是什麼 瀏覽:832
我國在航天事業的成就最近有哪些 瀏覽:760
如何才能讓幸福樹長高 瀏覽:693
復工辦健康查什麼 瀏覽:224
女生如何增加幸福感 瀏覽:543
健康碼變黃會有什麼後果 瀏覽:829
十二星座哪個星座婚姻最幸福 瀏覽:225
婚姻介紹所怎麼找女會員 瀏覽:558
如何在事業中活出價值感 瀏覽:980
大學里的健康服務部是什麼 瀏覽:85
在外地打疫苗健康碼怎麼轉杭州 瀏覽:613
it行業和經濟專業哪個就業好 瀏覽:528
張柏芝什麼時候才能有事業心 瀏覽:544
有哪些人長大後都難得到幸福 瀏覽: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