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20世紀90年代經濟危機貨幣貶值的道理 求解
您好!
日本經濟危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資產全面縮水的背景下,企業負債惡性膨脹,大量倒閉。1991年前後,負債額在1000萬億日元以上的倒閉企業每年都在1萬家左右。1990-1996年,日本破產企業年均高達14000家左右。
(2)商業銀行陷入困境,不良債權急劇增加,大批金融機構破產。關於泡沫經濟破滅對不良資產的影響,日本政府一直諱莫如深,直到1995年7月,日本大藏省銀行廳才首次宣布,按照國際通行國際會計標准計算的日本銀行業不良資產已經達到50萬億日元,占日本GDP的1/10以上。但西方經濟學界認為,這個估計偏低,有西方人士認為,到1995年8月,日本銀行業未清償貸款總額已經超過日本GDP總額,而未清償貸款的1/4是不良資產。
(3)國內消費不振,投資需求減少。泡沫經濟破滅後,由於居民實際收入減少,使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日益嚴重。有關數據顯示,占日本GDP60%的個人消費支出以平均每年0.63%的速度持續下降。
(4)通貨緊縮、經濟衰退;1992-1999年,日本的消費物價指數均為負增長,年均下降幅度接近1%(1997年除外)。通貨緊縮使企業銷售收入減少,債務負擔加重,居民消費心理惡化,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公共債務危機加重。經濟泡沫破滅後,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其中,1992-1994年連續3年出現了零增長。
日本房地產泡沫:東京都一地的地價超過了美國全國地價總和
20世紀30年代以後的60年間,世界房地產領域基本上沒有出現大的波瀾,但進入90年代後,日本的房地產泡沫再度震驚了世界。
20世紀80年代後期,為刺激經濟的發展,日本中央銀行採取了非常寬松的金融政策,鼓勵資金流入房地產以及股票市場,致使房地產價格暴漲。1985年9月,美國、聯邦德國、日本、法國、英國五國財長簽訂了「廣場協議」,決定同意美元貶值。美元貶值後,大量國際資本進入日本的房地產業,更加刺激了房價的上漲。從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價整整漲了兩倍。
受房價驟漲的誘惑,許多日本人開始失去耐心。他們發現炒股票和炒房地產來錢更快,於是紛紛拿出積蓄進行投機。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產價格已飆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當時,國土面積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其地價市值總額竟相當於整個美國地價總額的4倍。到1990年,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總地價。一般工薪階層即使花費畢生儲蓄也無力在大城市買下一套住宅,能買得起住宅的只有億萬富翁和極少數大公司的高管。
所有泡沫總有破滅的時候。1991年後,隨著國際資本獲利後撤離,由外來資本推動的日本房地產泡沫迅速破滅,房地產價格隨即暴跌。到1993年,日本房地產業全面崩潰,企業紛紛倒閉,遺留下來的壞賬高達6000億美元。
從後果上看,20世紀90年代破滅的日本房地產泡沫是歷史上影響時間最長的一次。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擊了房地產業,還直接引發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受此影響,日本迎來歷史上最為漫長的經濟衰退,陷入了長達15年的蕭條和低迷。即使到現在,日本經濟也未能徹底走出陰影。無怪乎人們常稱這次房地產泡沫是「二戰後日本的又一次戰敗」,把20世紀90年代視為日本「失去的十年」。
很高興為您解答,祝你學習進步!【高中生全科解答】團隊為您答題。有不明白的可以追問!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請點擊下面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如果有其他問題請另發或點擊向我求助,答題不易,請諒解,謝謝!
⑵ 日本是如何治理泡沫經濟的
日本經濟走出衰退的路徑探索
日本經濟問題的出路不是如何調整宏觀政策,而是如何改革微觀和結構性的政策。可以說,結構性改革,或者說制度性改革是日本經濟的惟一出路。
1.加大經濟結構調整
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的長期停滯具有明顯的結構性特徵。日本學者宮崎義一(1992)認為,日本的這次經濟波動不同於以往的單純以需求為制約因素的景氣波動,而是以金融因素為先導、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交織在一起的結構性經濟蕭條,他將其稱之為「復合蕭條」。因此,從中長期看,要使日本經濟真正走上自主增長的良性軌道並保持經濟的持續健康增長,不能只靠經濟政策的調節,而要靠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制度創新,從根本上解決結構問題。在各種結構性矛盾不斷暴露並日益嚴重的情況下,日本政府應著眼於完善長期經濟發展的結構、制度性條件,開始社會經濟的結構改革。一國的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關繫到該國的勞動生產率和競爭力的提高,進而影響到企業的盈利水平和對投資的信心。日本政府應大力發展信息產業,使之成為帶動其它產業和拉動日本經濟恢復的主要動力。
2.改革日本現有的經濟體制,積極引進新的制度因素
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之所以落後於美國,除了日本企業在以信息為代表的高科技方面不敵美國外,更為根本的原因是日本社會和企業的一些傳統做法已經成了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因此,需要改革日本現有的經濟體制,引入新的制度因素,促進經濟發展。具體包括:①政府幹預需要逐步減少,產業政策的作用進一步縮小。②鼓勵民間投資,為企業自主投資提供寬松的環境。③推進金融制度改革,大力發展證券市場,提高整個金融體系的效率。主銀行制度應逐步向商業化運作轉變。④改革日本式企業經營方式,改革公司治理結構,引入競爭機制。解除終身僱傭制,變年功序列制為年薪制,按能力取酬。
3.經濟增長模式的調整
一國經濟增長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內在支撐機制。在日本目前經濟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將出口和擴大內需、推動個人消費相結合才是日本經濟恢復和發展的關鍵。日本政府應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努力提高公眾對經濟增長的信心。
⑶ 日本大蕭條時期對日本老百姓的影響是什麼,日本老百姓是如何應對的
影響是日本的失業率升高,約有100至200萬人失業,並導致生活狀況的惡化。百姓在應對由政府政策干預的措施表現為盲目。
1985年,紐約出台《廣場協議》,日本在這次協議中迫於美國等經濟大國的逼迫,被迫同意,允許日元大幅升值。導致國內資產泡沫,僅僅1年時間,國內大量資金湧入房地產和股市。
日本央行從1986年起連續降息,期盼阻止國內經濟崩潰,然而時至今日,日元利率已經接近於0,通貨緊縮卻依然如故,銀行呆賬因而大量積累,致使日本經濟空前蕭條。 這就是90年代,日本「失落的十年」,即經濟大蕭條。
(3)日本是如何對待經濟衰退的擴展閱讀:
日本泡沫經濟是日本在19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出現的一種日本經濟現象。
根據不同的經濟指標,這段 時期的長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間的4年零3個月的時期。
這是日本戰後僅次於60年代後期的經濟高速發展之後的第二次大發展時期。 這次經濟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機活動的支撐,因此隨著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經濟出現大倒退,此後進入了平成大蕭條時期。
日語中「平成景氣(日語:平成景気;日語假名へいせいけいき)」基本與此同義,但有時也包括此後的經濟蕭條階段。
⑷ 日本為應對90年代經濟危機採取了哪些措施100字以上
1.調整經濟結構。經濟增長是經濟總量的物質增長、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經濟結構及經濟制度的改進共同作用和發展的一個全面過程,日本的泡沫經濟表面上是資產膨脹的結果,但其根本原因還在於經濟結構的失衡與調節的滯後,主要表現在產業結構、投資結構的失衡以及銀行、企業制度等多方面存在問題和不完善。日本進入九十年代後主導產業缺位, 傳統產業又轉換不及時且躍遷不到位在產業結構方面,故要注重調整和改革經濟結構,逐步走上了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道路,使產業結構逐步趨於合理化和高級化,政府大力鼓勵和發展新興產業 2.改革「日本式」的經濟體制。經濟體制的先進與落後是決定一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政府主導型的經濟體制由於過分強調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和調節作用,而使市場的作用被削弱。政府迫切需要制定出有利於企業自主投資的鼓勵措施,為企業發展提供寬松的環境。經濟結構的調整也要求解除終身僱傭,變年功序列制為年薪制,按能力取酬。3.經濟政策目標的調整。長期以來日本的經濟增長都是嚴重依賴外需的,然而以外需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方向具有明顯的外部性,而真正的經濟增長應該有一個強有力的內在支撐機制。在經濟持續低迷的情勢下,將出口與擴大內需、推動個人消費相結合才是日本經濟恢復和發展的關鍵。政府應該把促進與民間收人相適應的民間消費,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重新喚起國民的信心。 4.大力發展信息產業。重視基礎研究與開發, 佔領高技術領域5.化解和防範金融風險 當今的市場經濟是以金融業為核心和支柱的, 高新技術要想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 新興產業要想發展壯大, 離不開金融業這個強大後盾的支撐。⑸ 日本人怎麼度過經濟危機的
日本度過經濟危機的方法主要是:開放國內市場擴大內需。日本企業基本都是經歷公司裁人,規模縮小的過程,在製造行業都徹底推行豐田的5S管理,銀行一時收歸國有,剝離不良資產。促使一部分建築公司破產等等。在獲得體力後大舉進入海外市場,逐步順應美國的IT景氣,一下子扭轉經濟走向。擺脫了戰後最長的經濟危機。
亞洲經濟危機中的日本: 1990年代,資產價格(股票價格、地價)急劇下跌,受泡沫經濟崩潰引發的後遺症影響,日本經濟長期低迷,被認為是「失去的十年」。2002年後,在外國需求上升的拉動下,情況有所改善。
⑹ 說說日本是如何揚長避短發展日本經濟的
一揚長避短,充分利用歷史條件歷史賦予戰後日本的條件是雙重的: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一面。而日本政府和社會各界卻在充分認識客觀條件的基礎之上,有效地利用了其有利的一面,最大限度地改變了其不利的一面,從而實現了經濟的長期迅速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日本經濟、政治和社會各方面均處於嚴重的癱瘓和混亂狀態,大多數國民在飢餓失業的困境中幾乎失去了恢復和重建經濟的信心。但事過不久,日本政府即重金聘請了許多專家,請他們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對日本經濟恢復和進一步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條件進行評估。專家們指出,日本面臨的不利條件主要是:(1)國土狹小,總面積只有37.7萬平方公里,而山地和丘陵又占總面積的75%。(2)礦產資源貧乏。雖有鐵礦和煤礦,但儲量極少,而原油儲量則更少,只有900萬噸左右。(3)人口相對過剩,人均耕地面積太少。(4)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技術管理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大約落後20~30年。(5)產品國際競爭能力差,被視為劣等貨。(6)戰敗投降,社會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7)企業資金不足。同時他們也指出,日本經濟發展不光有不利條件,也有有利條件:(1)尚有相當的物質技術基礎。(2)重化工業發展有較長歷史,也較為先進,盡管已轉化成了軍工產業,但恢復民用並不難。(3)勞動力質量高,這是自明治維新以來重視教育的結果。(4)國民長期接受島國意識熏陶,受儒家思想影響,又吸收了西方的市場經濟觀念,危機感和競爭意識強,工作勤奮,集體感強,能夠聯合對外。(5)擁有大量高級技術管理人才,隨著戰後對日官僚財閥的整肅,他們脫穎而出,走上社會經濟、政治主導崗位。(6)國家干預經濟有經驗,效果突出。(7)有美國的保護,軍費支出少。(8)國際上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貿易自由化進步顯著。(9)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尤其是大戰中的軍工技術大量轉向和平經濟,新的科學技術在和平環境中發展更快。(10)作為東亞經濟強國,日本在東亞乃至整個世界,均有著廣泛的經貿關系,有利於展拓市場。
鑒於上述情況,日本採取了一整套揚長避短,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主要是:(1)在恢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確立了政府、金融機構、社會經濟團體、企業以及從業人員、消費者等相互協調的經濟體制,利用協調的力量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經濟優勢,克服社會競爭不足和競爭過度兩方面的不利影響;(2)用聯合的力量對外,吸收海外的技術、資源、管理,同時,為防禦海外資本的侵入,組成各種貿易組合等;(3)建設加工貿易型經濟,一方面進口海外廉價資源,引進海外先進技術,另一方面將加工的產品出口到海外;(4)加強質量管理,創造出一整套全面質量管理體系,以優質、低價、服務周到的產品佔領海外市場;建立強有力的金融組織體系和相應的金融制度,解決企業資金不足問題等等。
戰後日本揚長避短,有效地克服了戰後初期的困難局面,走上了高速增長之路。
1973年石油危機前後,日本認識到自身在資源、能源供應方面極度依賴國外的嚴重性,決定實施「科學技術立國」新戰略。出於這種認識,日本大力開發自動化產品,建立新的資源開發和供應相結合的體制,倡導開展全民節約資源、能源活動,調整產業結構,拓展國內市場。由此,很快就克服了石油危機的影響,並把資源、能源供應緊張的國際環境,作為其經濟技術再次超越歐美國家的絕好時機加以利用。
80年代,日本經濟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實力的經濟,有能力和條件在全世界范圍內縱橫馳騁。同時,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經濟衰退,需要外部資金輸血補充;以亞洲「四小龍」台灣、韓國、香港、新加坡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要實現經濟跳躍增長,需要外部資金技術支持;以中國為代表的改革開放國家,需要大量引進外資,不斷吸收海外先進技術。這些無不為日本經濟提供了廣闊的海外活動場所。於是,日本大舉向海外投資,從國際化的角度安排日本產業、企業發展結構,與美國、歐共體、亞洲「四小龍」、東盟等組成多層次多水平和垂直交叉的國際分工體系,通過投資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繞過貿易摩擦暗礁,做到既廣泛利用海外資本市場為自己眼務(這與歐美國家要借日本投資解決就業、經濟衰退的願望相反),又取得了土地利用、勞動力價格、產品市場方面的比較成本收益。
總的來看,日本在經濟發展的各個重要時期,都能較深刻、較實際、較長遠地認識自身及國際上的條件,進而採取卓有成效的對策,做到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促進經濟的高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