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福利經濟學的主要內容
福利經濟學(welfare economics)是研究社會經濟福利的一種經濟學理論體系。它是由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斯和庇古於20世紀20年代創立的。庇古在其代表作《福利經濟學》、《產業變動論》、《財政學研究》中提出了「經濟福利」的概念,主張國民收入均等化,且建立了效用基數論等。
從福利觀點或最大化原則出發對經濟體系的運行予以社會評價的經濟學。經濟學區別了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實證經濟學是排除了社會評價的理論經濟學,它研究經濟體系的運行,說明經濟體系是怎樣運行的以及為什麼這樣運行,回答「是」和「不是」的問題。規范經濟學的任務是對經濟體系的運行作出社會評價,回答是「好」和「不好」的問題。福利經濟學屬於規范經濟學。
福利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分配越均等,社會福利就越大」,主張收入均等化,由此出現了「福利國家」。國家在國民收入調節過程中作用的加強,出現了使國民收入呈現均等化趨勢。
福利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有:社會經濟運行的目標,或稱檢驗社會經濟行為好壞的標准;實現社會經濟運行目標所需的生產、交換、分配的一般最適度的條件及其政策建議等。
❷ 什麼是福利(經濟學)
社會福利是指國家依法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證一定生活水平和盡可能提高生活質量的資金和服務的社會保險制度。社會福利制度一般來講具有四個特點:社會福利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每一項社會福利計劃的出台總是帶有明顯的功利主義目的,總是以緩和某些突出的社會矛盾為終極目標;社會福利的普遍性,社會福利是為所有公民提供的,利益投向呈一維性,即不要求被服務對象繳納費用,只要公民屬於立法和政策劃定的范圍之內,就能按規定得到應該享受的津貼服務;社會福利較社會保險而言是較高層次的社會保險制度,它是在國家財力允許的范圍內,在既定的生活水平的基礎上,盡力提高被服務對象的生活質量。
❸ 經濟學中的市場福利是什麼意思
西方經濟學中的市場福利,涉及到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西方經濟學家著重對福利經濟學的以下領域進行了討論:外部經濟理論,次優理論,相對福利學說,公平和效率交替學說,宏觀福利理論。這些「新」理論一方面企圖說明,現代西方國家可以通過政府幹預調節價格和產量,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企圖說明,現代西方國家的分配製度雖不合理,但是如果加以改變,則可能更不合理,一切人為的改善分配狀況和增進福利的措施都是無效的。
在計劃經濟時期,社會福利都是由政府或集體供應。在農村的各種社會福利是由公社供應,如醫療、職業與養老等。在城市內則由國營企業保證職工固定的工作,供給他們醫療服務和退休後的生活費用。
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以後,農村實行承包責任制,公社的組織解散了,赤腳醫生從事私人營業,農民失去了醫療服務和老年的生活保障。有人說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後人民生活最大的損失是農民失去醫療的供應。城市內的國營企業獲得自主權後,工人的鐵飯碗被打破,有些工人失業,需要自己找工作。
市場經濟開始建立後,政府一方面深化經濟改革,建立了國有企業的股份制,另一方面開始建立重要的社會福利項目,包括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農村醫療制度和年企業職工的醫療保險等。
關於福利的范圍,如果福利是由私營企業供應的,福利的種類和價格便會像其他消費品一樣由市場決定。如果是由政府供應的,政府在決定福利范圍時可用各種方式徵求人民的意見,還應讓私營企業參加供應以獲知社會的需要。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醫療、養老和失業的費用及相關的保險經費大部分由個人和家庭負擔。如果政府決定承擔這些社會福利,也應讓私營企業同時參與,以增加供應的競爭與效率。各種社會福利可由政府與私營企業同時供應,以擴大福利的范圍和提高福利的質量。
如果社會福利是由私營企業供應的,所需的費用便是福利的價值,有如一般貨物的價值由市場決定。如果是由政府供應的,政府同時需要決定福利的范圍和支付福利費用的方案。這是政府決定收支問題之一。還有很多其他項目也需要政府決定它的供應與經費來源,包括基礎設施。有些基礎設施,政府也可以讓私營企業承包,從香港到廣州的第一條高速公路就是由私營企業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