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加
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系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大局,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路,
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化資源配置方式,打造合格的市場主體,推進科技創新市場化,創造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政策環境,從而在市
場競爭中,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著力推進:
一、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優化資源配置。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這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前提。一是加快政府投資體制改
革。明確界定政府投資的職責和范圍,優化政府投資結構,政府投資加快從競爭領域退出,轉為主要用於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經濟社
會發展薄弱環節。創新政府投資運作機制,積極推廣"代建制"等市場化運作模式,提高政府投資利用效率。二是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減少行政審批和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轉為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對企業投資項目政府一律不再審批,政府僅從外部性、公共性、合規性方面對企業投資
項目予以核准或備案,履行好對重大項目規劃協調、發布行業信息等服務職能。
二、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打造合格的市場主體。只有理性、合格的市場主體,才能有降低成本、追求技術進步、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內在動力,這是轉變經濟發展
方式的基本載體。深化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積極引入國內外有實力的戰略投資者,形成多元投資主體,改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繼續推動國有資本
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做好政策性關閉破產,國有經濟要從一般性競爭領域退出,逐步向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
增強國有經濟控制力和影響力。深化鐵路、郵政等壟斷行業改革,實行政資分開、政企分開,引入競爭機制,積極推進特許經營模式。加快開展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
度試點,規范國家與國有企業的分配關系,體現政府的所有者權益。破除體制障礙,推進公平準入和改善融資條件,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三、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動力。有效的科技體制將為科技進步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供體制保障。
要大力推進科技體制市場化改革,統籌不同所有制單位的科研投入,改變長期存在的所有制歧視和部門壁壘問題,支持教育體制改革,推動科技教育事業真正面向世
界、面向市場、面向現代化。要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實施基礎研究、高技術研究和科技支撐計劃,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國家實驗
室、國家工程中心,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引導和支持創新要
素向企業集聚。要創新產業研發資金的投入機制,擴大創業風險投資試點范圍,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四、加強環境資源制度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加強節能環保,構建能源資源等生產要素投入的約束機制,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條
件。發展生產要素市場,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關系的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取消壟斷行業產品的行政定價機制,相應建立與完善價格調整聽證
制度。建立落後產能的退出機制,加快淘汰高耗能行業落後產能。著力推進建築節能、高效照明產品推廣等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增強節能能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
代、循環利用資源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提高科技進步對節能減排的貢獻。繼續做好"三河三湖"和松花江等重點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實施渤海環境保護總體
規劃和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方案。扎實推進節能減排報告、審計和能效標識工作,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完善能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獎懲機制。發展清潔能
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新能源在能源供應中的比重。建立節能減排市場化運作機制,按照補償治理成本的原則,提高污水處理收費標准,實現治污成本內部化。
五、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提供製度與政策環境。優化財稅等政策設計與制度安排,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優良的政策環境。建立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制
度,加快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完善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積極推行"省直管縣"和"鄉財縣管"等財政管理改革,完善地方稅制,逐步
建立財力向基層傾斜的機制,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引導地方政府由過於重視發展工業項目向重視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方面轉變。繼續運用出口退稅和
關稅政策限制"兩高一資"和相關資源性產品出口,推進資源稅、燃油稅改革,加快擴大增值稅轉型試點,研究制定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的方案,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提供良好稅收環境。繼續深化銀行業改革,加快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按照市場經濟原則,完善銀行內部法人治理結構,使其真正成為企業化運作的商業銀行,切實
提高銀行自身經營效率,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❷ 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一)優化產業結構是新時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路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從國際看,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產業競爭異常激烈。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再工業化」戰略,試圖在新的技術平台上提升製造業和發展新興產業,繼續以核心技術和專業服務牢牢掌控全球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對我國提升產業層次、發展先進製造業形成巨大壓力;新興市場國家也在加快產業升級,一些發展中國家利用其低成本優勢,加緊與我國在傳統國際市場展開競爭,我們面臨著發達國家搶占戰略制高點和發展中國家搶占傳統市場的雙重壓力。從國內看,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傳統發展模式面臨諸多調整。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發展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勞動力、土地、燃料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持續上升,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約束日趨強化,對優化產業結構形成了倒逼機制。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不到位,不僅影響短期穩增長促轉型目標的實現,還將嚴重製約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
(二)優化產業結構是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要通過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提高產業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改變產品附加值低、產能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的狀況,提升產業整體素質。著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產業發展模式向綠色低碳、清潔安全轉變。統籌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打造新優勢,增強我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
(三)優化產業結構是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要著力點
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努力實現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把優化產業結構作為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動力,創新品種、提升質量、創建品牌、改善服務,努力向消費者提供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引領創造新的消費需求,擴大消費市場。把優化產業結構作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產業集聚發展。把優化產業結構作為促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依託,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和農業現代化。
❸ 「新經濟」下,企業轉型包括哪些方面
產業結構的轉型三大核心:
(1)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轉型;
(2)產業發展由粗放式向集約式發展;
(3)產業布局上有分散型向集聚型轉變。
一、「轉型」主要體現在以下五方面:
1.首先是向創新驅動轉型。推動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術進步、高素質人力資源和管理創新的轉變。
2.其次是向綠色低碳轉型。推動資源利用方式向集約高效、清潔安全轉變。
3.向智能製造轉型。推動製造模式向數字化、智能化、網路化方向轉變。
4.向服務化轉型。他說,目前中國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僅為39.3%,分別較美國和韓國低24和22個百分點。必須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製造企業向研發設計和市場營銷兩端延伸。
5.向內需主導、消費驅動轉型。他透露,2005到2009年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超過60%,投資率從41.6%上升到47.5%,消費率從52.9%下降到48.6%。他強調要推動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資拉動向由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二、「升級」的內容:
1.提升產品和技術結構;
2.優化產業組織結構;
3.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4.優化行業結構。
❹ 中國轉變經濟增長模式
1.加大宣傳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意義。全面發展循環經濟,形成良好的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全民意識,是一件事關中華民族興衰的大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能否讓我們的子孫後代擁有一個好的生存空間,必須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讓我們大家行動起來,攜起手來共創美好家園。為此,我們應該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宣傳教育,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著重說明發展循環經濟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使得各級領導和人民群眾深刻領會發展循環經濟是經濟發展到特定階段的必然選擇,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迫切需要。
2.做好循環經濟應用技術研究,加強循環經濟知識普及教育。循環經濟不是一句空話,不是一個供人們炒作的時髦概念,它是從國外引進來的一種全新經濟模式,它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包含許許多多具體內容。動員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朝著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的循環經濟使用技術方向進行研究,形成大量具有實用價值的循環經濟使用技術,尤其是那些盈利較多並且污染非常嚴重的經濟組織,它們是應用循環經濟使用技術的重點單位,也是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兩者矛盾最突出的單位。我們目前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是研究出能夠讓企業獲利的循環經濟應用技術,能夠使得企業在追求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獲取自身利益,否則很難實施。同時將循環經濟知識普及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在中小學課程中,系統地安排循環經濟的相關內容,使他們獲得關於循環經濟的基本原理方面的知識;在職業技術學校和高等學校,開展利用循環經濟的技術培訓和開設循環經濟專業,培養出一大批掌握循環經濟使用技術的技術人員和從事循環經濟使用技術的研究隊伍。
3.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加快循環經濟立法。建立和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是實施循環經濟的有效保證。我國現有的環境法規多採取末端控制、指令性控制,對根本解決環境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力不強。要借鑒國外的經驗,通過立法的方式,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循環經濟法律。制定並完善鼓勵支持循環經濟的經濟政策、稅收政策,使法律法規能真正起到預防污染和綠色導向作用。明確消費者、企業、各級政府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的責任和義務,明確把生態環境作為資源納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疇之內。借鑒日本等國經驗,著手制定綠色消費、資源循環再生利用,以及家用電器、建築材料、包裝物品等行業在資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各類廢物回收制度,明確工業廢物和產品包裝物由生產企業負責回收,建築廢物由建設和施工單位負責回收,生活垃圾回收主要是政府的責任,排放垃圾的居民和單位要適當繳納一些費用;制定充分利用廢物資源的經濟政策,在稅收和投資等環節對廢物回收採取經濟激勵措施。
4.建立新的經濟核算制度,變傳統GDP為綠色GDP。GDP是衡量一國經濟規模、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是國家制定宏觀調控政策的重要依據,也是衡量我國幹部政績的標准。隨著人類環境保護意識的覺醒,我們對發展人與自然有了新的理解,中央形成了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內容,以人為本、統籌兼顧的科學發展觀,所以我們應設計一套直接以社會基本需要為依據並有助於促進對生態環境與自然環境加以有效利用與保護的綠色GDP經濟指標體系。在制定「十一五」規劃時,把發展循環經濟,推進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作為重要宗旨。 從國家全局角度看,有必要研究制定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數,作為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業績評價的重要參數。
5.加強循環經濟試點和推廣,政府制定相應的鼓勵政策。通過試點樹立發展循環經濟先進典型,作為許多企業學習榜樣。利用現代化科技與綠色技術,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依據經濟發展水平及「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合理組織替代型產業。如積極拓展以節能、增能、多能互補的能源綜合開發工程,以資源回收利用為主體的垃圾資源化工程,以無害農產品和綠色、有機食品開發等農副產品加工利用及儲存保鮮為主的生態經濟工程等,以達到生態與經濟兩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高度統一。通過建立和完善循環經濟產品的標示制度,鼓勵公眾購買循環經濟產品,在政府采購中,確定購買循環經濟產品的法定比例,推動政府綠色采購;通過政策調整,使得循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有利可圖,使企業和個人對環境保護的外部效益內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恢復」的原則,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的有償使用制度。對於一些虧損或微利的廢舊物品回收利用產業,對於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產業,可以通過稅收優惠和政府補貼政策,使其能夠獲得社會平均利潤率。在增加環境稅、資源使用稅的同時,可以對於企業用於環境保護的投資實行稅收抵扣。建議專門設立環境技術開發基金,重點支持廢舊物品回收處理和再利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促進區域環境綜合治理等公用性事業方面適用技術的開發與推廣應用。
6.根據生態功能進行區域規劃調整。循環經濟的實施及生態環境的修復,往往需要不同的縣、市、省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跨區域協調環境問題是我們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現實問題。各省、市甚至縣、鄉都存在十分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影響經濟發展全局和人民生活水平。為了循環經濟順利實施,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經濟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提高,我們必須根據生態功能進行區域規劃調整。根據我國人口、資源分布極不均衡,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巨大的國情,以及生態環境破壞的影響具有明顯的跨地域擴散的特點,應該針對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要素的現實,對全國經濟發展的空間布局進行大規模的統一規劃,對各地區在全國發展過程中的功能進行重新定位。對生態脆弱區和生態功能保護區的發展規模、發展方式實行嚴格的控制;通過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對生態脆弱區和重要生態功能區進行補償,防止落後區域以趕超為目標盲目發展,並鼓勵這些地區的人口向經濟密集區合理流動,減輕人口壓力。支持資源豐富、生態環境保護能力較強、潛力較大的區域加速發展;鼓勵經濟密集區在環境容量的范圍內,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在經濟保持高速發展的同時,不斷降低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強度,把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大力發展,最終目標是建立循環型社會
。同時將循環經濟知識普及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在中小學課程中,系統地安排循環經濟的相關內容,使他們獲得關於循環經濟的基本原理方面的知識;在職業技術學校和高等學校,開展利用循環經濟的技術培訓和開設循環經濟專業,培養出一大批掌握循環經濟使用技術的技術人員和從事循環經濟使用技術的研究隊伍。
3.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加快循環經濟立法。建立和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是實施循環經濟的有效保證。我國現有的環境法規多採取末端控制、指令性控制,對根本解決環境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力不強。要借鑒國外的經驗,通過立法的方式,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循環經濟法律。制定並完善鼓勵支持循環經濟的經濟政策、稅收政策,使法律法規能真正起到預防污染和綠色導向作用。明確消費者、企業、各級政府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的責任和義務,明確把生態環境作為資源納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疇之內。借鑒日本等國經驗,著手制定綠色消費、資源循環再生利用,以及家用電器、建築材料、包裝物品等行業在資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各類廢物回收制度,明確工業廢物和產品包裝物由生產企業負責回收,建築廢物由建設和施工單位負責回收,生活垃圾回收主要是政府的責任,排放垃圾的居民和單位要適當繳納一些費用;制定充分利用廢物資源的經濟政策,在稅收和投資等環節對廢物回收採取經濟激勵措施。
4.建立新的經濟核算制度,變傳統GDP為綠色GDP。GDP是衡量一國經濟規模、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是國家制定宏觀調控政策的重要依據,也是衡量我國幹部政績的標准。隨著人類環境保護意識的覺醒,我們對發展人與自然有了新的理解,中央形成了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內容,以人為本、統籌兼顧的科學發展觀,所以我們應設計一套直接以社會基本需要為依據並有助於促進對生態環境與自然環境加以有效利用與保護的綠色GDP經濟指標體系。在制定「十一五」規劃時,把發展循環經濟,推進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作為重要宗旨。 從國家全局角度看,有必要研究制定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數,作為對地
❺ 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美國總統羅斯福採取哪些措施這些措施為國家開創什麼新經濟模式
1、整頓銀行與金融系,迅速恢復銀行的信用,美元貶值以刺激出口, 2、復興工業(中心措施):藍鷹行動的目的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 3、調整農業政策:讓農民縮減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補貼,提高並穩定農產品價格; 4、推行「以工代賑」(最重要的一條措施); 5、大力興建公共工程,緩和社會危機和階級矛盾,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和生產; 6、根據《國家工業復興法》,各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規章,確定各企業的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市場分配工資標准和工作時日數等,以防止出現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從而加強了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控制與調節,[緩和階級矛盾]。 7、政府還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是退休工人可以得到養老金,失業者可以得到保險金,子女年幼的母親、殘疾人可以得到補助。這些措施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新模式,美國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❻ 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高一政治題
1、把高新技術投入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源,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迅速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
2、把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作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
3、優化產業結構,就是實行更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強化需求導向,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合理布局建設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
4、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就是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大力促進中西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5、推進城鎮化,就是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聚集功能。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拓展資料: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
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再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是我們黨對我國現代化發展階段的敏銳洞察,是繼續推進中國現代化航船的戰略抉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這「五個堅持」,指明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方向和重點,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反映了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性認識。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
第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如果說以前歷次思想解放更多是尋求政策層面的突破,要求體制松綁,那麼現在解放思想更多地需要提高全國各族人民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的思想、文化、教育素質,更快地適應科學發展。
思想的解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我們深入地刻苦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與傳統的不合時宜的思想和觀念決裂,特別是與一味追求經濟增長而不顧及環境和社會代價的傳統思想決裂。
第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然涉及到各個方面的切身利益,如何處理好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個人利益與社會、國家利益,需要審慎處理,處理好了社會就穩定,處理不好就會成為社會不穩定的源泉,最終殃及全社會。
第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加快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科技進步和創新將給人類社會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當前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一次新的科學技術革命,范圍之廣、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既需要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同時又將深刻地改變人類的命運,我們難以想像5年之後、10年之後、20年之後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第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並不僅僅意味著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更多的是要解決人與經濟、經濟與社會、經濟與資源、經濟與環境、經濟與文化等一系列各個層面的問題,而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要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
❼ 根據(經濟生活)回答:如何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給個思路給你參考哈。
保持優良傳統,協調各方面出現的問題,在前進中不斷修正修正再修正。自己從小事做就是做有良心公民,不造假。再具體細化,對於我個人來說就是上班不遲到早退,做資料不造假。
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宏偉而艱巨的戰略目標,以我國目前經濟發展來看,未來最大的問題是要解決糧食問題,尤其是安全的糧食問題,這才是保障經濟發展的根本。
全民不造假是中國唯一出路,更是
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唯一道路。
抄了一段官方資料給你參考。
1)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2)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註重協同創新。
(3)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考慮世界科學技術加快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的趨勢。
(4)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5)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6)我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上要趕上發達國家,就要保持必要的發展速度,但更要注重增長的質量,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
(8)我國正在實現工業化,又面臨信息化的浪潮,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9)就業是民生之本。積極擴大就業,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徑,是我國當前和今後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
❽ 針對我國的經濟結構的不合理狀況,如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我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需要構築完善、高效的實現機制。
加強自主創新,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從既有的約束條件來看,我國的自主創新應主要採取以下三種方式:一是跨越式創新。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整體技術水平嚴重落後於發達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國的技術創新只能是有選擇、有重點的自主研發,必須在關鍵領域掌握自主技術。二是集群式創新。這主要是指通過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實現同一類型企業的集體創新和技術外溢,從而突破單個企業創新資源不足的瓶頸制約。三是協作整合式創新。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但在跨越式創新的條件下,單靠企業業自身的創新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在政府的協調指導下,實現企業、大學、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協作的方式推進自主創新。
加快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全面的結構優化主要包括:通過農民市民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優化城鄉結構,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通過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通過鼓勵自主創新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工業化進程;通過實施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以及泛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形成多區域增長極的共同協調發展;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推進公共經濟與民間經濟的結構優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通過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參與經濟全球化下互利共贏的國際經濟合作,推進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的結構優化。
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知識經濟成為一個不同於工業經濟的獨立經濟形態,並在世界范圍內迅速發展,這是當今經濟結構諸多變化中最根本性、最基礎性的變化,它的發展方式已經完全不同於二元經濟的發展方式。這具體表現在:一、勞動力的流動機制。在二元經濟條件下農民向工業部門的轉移並不需要經過較長時期的培訓,而在三元經濟條件下,無論是產業工人還是農民轉向新經濟部門都需要經過教育和培訓,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被突出出來,人力資本和教育投資都需要給予重新認識,這正是需要推進科教興國戰略的原因所在。二、資本的流動機制。在二元經濟條件下,資本從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流動,待工業部門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再流向農業,而在三元經濟條件下,發展中國家由於面臨著工業化和發展知識經濟的雙重任務,這就需要資本在兩個部門間實施合理的配置。應選擇的正確戰略是:有選擇有重點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重點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現工業經濟與知識經濟的互動。三、市場實現機制。在二元經濟條件下,工業化的發展依賴於城市市場和農村市場的擴張,而在三元經濟條件下,由於知識經濟部門的產品主要是技術和知識,它的應用將主要取決於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的需求,這就需要在知識經濟部門與傳統經濟部門之間構建共生共榮的關系。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應努力實現3個轉變:一是在需求結構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近幾年來,我國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而消費率、特別是居民消費率的貢獻卻不高。為此,必須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千方百計地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在產業結構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在一些地方的經濟發展中,原本就存在第一產業基礎薄弱、第二產業大而不強、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的狀況。近年來,由於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的格局還在繼續強化,加重了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而第三產業在GDP中所佔比重卻較低,這不利於緩解就業壓力,也影響了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三是在要素投入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在傳統增長模式下,一方面,要素投入和物質消耗絕對量連年快速增長,資源消耗和環境投入的絕對量過大;另一方面,由於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在一些領域缺乏核心技術、缺少自主知識產權和世界名牌,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去換取微薄利潤。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這種狀況必須加以改變。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首先,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經濟結構不合理,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存在諸多問題的主要症結所在。要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就必須優化經濟結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是增強我國經濟發展能力,提升國際競爭力和抵禦風險的重要要求。雖然在「十一五」期間,我們在結構調整方面邁出了令人欣喜的步伐,但總的來說,我國的產業仍處在國際產業鏈的低端。「十二五」時期,是國際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結構重構的關鍵時期,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必須向更深更廣的領域進軍,進一步優化消費、投資、出口三大需求的配置比例,並以擴大內需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任務。而要真正啟動內需,關鍵在於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這就需要調整國民收入的分配結構,提高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時,我們還要藉助城鎮化進一步拓展持續發展的空間。調整經濟結構的另一個關鍵在於,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為此,我們要積極有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同時,還要使服務業成為我國產業發展的一個「重中之重」,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其次,要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盡管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經濟總量已列世界前茅,但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經濟發展的技術含量不高,很多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還受制於人,先導性戰略高技術領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產業對外技術依賴程度仍然較高,影響自主創新的諸多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而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世界各國、尤其是主要大國都在對自身的經濟發展進行戰略籌劃,紛紛尋找新一輪產業發展的重點。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把自主創新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實現發展目標的戰略基點,更好地發揮科技的支撐引領作用。其三,要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從來就不是單純的財富積累,而是要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的福祉。「十一五」期間,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一個突出的亮點。「十二五」時期,我們要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讓人民群眾的收入不斷增長,生活不斷改善,社會保障不斷完善,才能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形成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合力。其四,要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這些年來,我們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大戰略任務,不斷加大節能環保投資力度,支持興建了一批重大的節能環保工程,同時又淘汰了大量的落後產能,使節能減排取得重要進展、循環經濟取得重大突破、環境質量有所改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消費方式正在形成。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必須繼續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更有效地利用資源,更有效地保護環境,從根本上轉變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發展方式。最後,要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實踐表明,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最大症結在於體制機制不合理,推動科學發展根本上要靠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改革開放是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十二五」時期,是改革的攻堅時期,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勇氣和精力,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要更加重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進一步明確改革的優先順序和重點任務,進一步調動各方面改革的積極性,切實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為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提供有力保障。
推進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由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所決定,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目的,是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帶動力,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在調整和重組過程中,鼓勵非公有制企業通過並購和控股、參股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的改組改制改造,進一步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從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國有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主要目標是:進一步推進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加快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製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大多數國有中小企業放開搞活;到2008年,長期積累的一批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國有企業政策性關閉破產任務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