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社會發展有哪些變化

經濟社會發展有哪些變化

發布時間:2023-09-13 12:03:39

㈠ 十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哪些變化

十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如下標志性成果和突破性進展:(一)經濟增長位居世界前列。(二)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三)產業結構持續調整優化。(四)需求結構不斷調整改善。(五)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得到鞏固和改善。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

一、創新發展新時代這10年是我國科技進步最大、科技實力提高最快的10年,我國科技事業發生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的變化,成功跨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全面融入全球創新網路,展現了具有新時代特點的整體布局和發展態勢。在研發經費上,我國2021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是2012年的2.7倍,2021年基礎研究費用是2012年的3.4倍,研發強度達到了2.44。在科學研究水平上,我國科學研究水平和學科整體實力大幅提升,若干學科方向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科學研究機構、大學、領軍科技企業的研發能力在全球的地位明顯上升。在高新技術企業方面,企業數量從10年前的不到5萬家發展到現在的33萬家。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方面,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這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全球科技創新集群排名中均進入前十。在基礎研究和戰略高科技領域,我們產出了一批世界級科技成果,如「天問」探火星、「嫦娥」登月球、「神十三」和天河核心艙成功對接等。在深海方面,深海勇士號、奮斗者號、海斗一號研製成功。在量子科技領域,我國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兩種物理體系達到「量子計算優越性」里程碑的國家

㈡ 中國近代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經歷了哪三個主要階段

一、中國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

1.鴉片戰爭以後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2.第二次鴉片戰爭後

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並伸向內地,方便了它們傾銷商品、掠奪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3.甲午中日戰爭後

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

二、中國近代工業的興起

1.近代軍事工業的創辦

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設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成立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經營的天津機器製造局。

2.近代民用工業的創辦

洋務運動後期,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洋務派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規模較大的有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設立的開平煤礦、張之洞在湖北設立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等。

三、近代外來企業在中國的發展

1.鴉片戰爭後,來華商船增多,為了維修船舶,外商投資擅自設立船塢。為掠奪中國的原料和勞動力,外商創辦了各種加工廠,如磚茶廠、繅絲廠等。

2.從19世紀60年代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在中國投資經營輪船公司,如美國旗昌輪船公司、英國太古輪船公司等。

3.甲午中日戰爭後,由於《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其他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的條款,爭先恐後在中國開設工廠。這些廠礦企業的特點是:資金充足,規模大,技術新,管理先進,產量高,成本低;在中國近代廠礦企業中,居於壟斷地位。這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4.《辛丑條約》簽訂後,帝國主義擴大了在華投資辦廠的規模。

5.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帝國主義擴大對華資本輸出,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金融財政和重工業。

6.1938年,日本在中國成立「華北開發會社」與「華中振興會社」。日本侵略者將礦業、鋼鐵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等定為「統制」事業,由日本公司專營。

7.新中國成立後,根據不同情況接收了帝國主義在華企業,肅清了帝國主義在華經濟侵略勢力。

8.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採取合資經營、外商獨資經營等多種形式吸收外資。中外合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在中國發展起來。

四、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歸宿

1.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

(1)條件: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一方面摧殘了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截斷了中國資本主義獨立發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分解著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擴大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某些客觀條件和可能。

(2)標志: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開始引進外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機器,投資於近代企業,中國資本主義工業在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興起。如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縣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都是早期著名的民族資本主義企業。

2.初步發展(19世紀末)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清政府為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中國出現了一個興辦工業的浪潮。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

3.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1912~1919年)

(1)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②辛亥革命使民族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地位有了提高,南京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激發了他們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③民國初年出現各種實業團體,形成了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新熱潮。

(3)特徵:這一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雖然取得較大的發展,但仍然受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帶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徵,主要表現為:

①民族工業的發展主要是在輕工業方面,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

②民族資本與外國資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帝國主義的控制下,民族工業不可能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③民族資本與封建經濟相比,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絕對優勢,這使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極大的束縛。一些資本家和地主在向近代工業投資的同時,並不放棄土地和其他封建剝削。

4.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挫折

(1)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實行統制經濟政策,民族資本受到官僚資本的擠壓和摧殘。

(2)解放戰爭時期,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形成獨佔地位,這對中國的民族資本是個毀滅性的打擊。

5.中國民族資本的歸宿

新中國建立後,合理調整工商業,使民族資本又獲得一次大發展。1953~1956年,我國完成了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民族資本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2)經濟社會發展有哪些變化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工業是指在1840~1949年間在中國設立的使用機器和機械動力生產的製造工業,中國近代工業主要的特徵是短暫、快速、發展迅猛。

近代工業的發展雖然已取得了很大成績,也基本把中國推進了近代社會的大門,但由於這個進程不是中國近代因素不斷積累的結果,而是在西方資本主義沖擊下一種迫不得已的選擇,因此它一開始就呈現出了有違近代工業發展一般規律的畸形特徵。

㈢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有那些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和特點:
一、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
所謂經濟全球化,是指在不斷發展的科技革命和生產國際化的推動下,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相互滲透日益加深,各國生產、流通、分配等領域緊密聯系,向一體化方向發展的歷史過程。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和國際分工高度發展的產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科技革命推動的結果,它是與信息經濟相適應的,其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客觀過程。
二、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競爭不斷加劇
綜合國力是指一個國家所擁有的全部實力和潛力以及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等方面的綜合能力,集中表現為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它是衡量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尺度,反映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內力以及在國際社會發揮影響力的外力的總能力。
冷戰結束後,經濟因素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大國實力較量的主戰場轉向經濟領域。為了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和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各種不同類型的國家都在進行調整、探索、完善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體制,從而增強綜合國力。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它對經濟具有決定性作用,經濟競爭其實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因此,圍繞著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競爭不斷加劇。
三、新科技革命產生深遠影響,經濟信息化加速發展
科學技術進步是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歷史進步的主要動力。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一下,各國經濟增長方式由「外延式」向「內涵式」轉化,追求數量和速度的增長方式將讓位於追求質量和效益的增長方式。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相對減少,而對科學技術、信息和人的素質的依賴程度大大加強。
新科技革命還引發了世界性的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因技術水平高低不同,從勞動密集型到資本密集型,再到高科技的知識和信息密集型產業,依次從發達國家向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及其他發展中國家轉移,形成新的國際分工格局。
新科技革命使各國的經濟聯系和協作關系更加緊密,為國際交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信息載體,為全球性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技術手段,經濟全球化趨勢進一步加強。與此同時,各國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20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經濟」這一全新概念被廣泛接受,在知識經濟時代,資源配置以智力資源(包括科學技術及其一切成果和信息)為第一要素,對智力資源的佔有比工業經濟中對自然資源的佔有更為重要。經濟信息化成為經濟全球化的肢歲鄭重要特點之一。
四、各國經濟朝著市場化的方向發展
市場經濟是指時常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的經濟,它是商品經濟的發達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場大規模的市場化浪潮席捲全球,這既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又是推動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的動力。一方面,世界市場的人為分割被消除,全球統一市場得以出現;另一方面,世界各國普遍接受了市場經濟概念,並以此為目標進行經濟改革。然而,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部分國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市場經濟體制在全球范圍內的運行,為經濟全球化創造了體制方面的條件。進一步完善不同市場經濟模式的運行機制和效能,將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雀姿長期任務。
五、人口、糧食、能源、水資源、生態環境等一些全球性經濟問題
所謂全球性經濟問題是指在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的影響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主要是人口、食糧、能源、水資源、生態環境等問題。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開始關注這些問題。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一直到今天,這些問題不僅仍然存在,而且更趨嚴重。人口膨脹成為世界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資源短缺成為制約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環境惡化成為阻礙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利條件。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應負起責任,共同努力解決這些關繫到世界經濟持續發展乃至人類社會生存的重大問題。
六、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
發展不平衡是世界經濟的基本規律。「不平衡」既指發展水平的不同,也指經濟實力上的差距,更多的是指發展速度上的快慢差距。發展不平衡規律的重要表現是後進國家可以利用「後發優勢」趕上甚至超過先進國家,打破原有的格局。
七、世界各國調整經濟結構
面對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普遍進行了重大的經濟改革與調整,不斷調整經濟結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調節機制的調整與改革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歷頌的浪潮席捲全球,以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把市場調節和政府宏觀調控有機結合,開始構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市場調節和政府宏觀調控有機結合,是現代各國經濟調節體系的發展趨勢。
2.所有制實現形式的改革
在各國的具體實踐中,多種所有制形式並存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在資本主義國家,各種股份公司和多國或者跨國公司得到迅速發展,資本的股份化、社會化成為資本主義經濟中的突出趨勢。社會主義國家在堅持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對公有制實現形式進行了艱難的探索,尋求適應現代化生產和市場經濟需求的公有制實現形式。
3.國有經濟的地位、結構的調整與改革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國有經濟的比重都在縮小。當前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東歐中亞國家,都在推行「非國有化」。國有企業的存在及其在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分布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產社會化決定的,它的存在、發展都應根據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的變化而變化。
4.企業的現代化改造
這包括以股份制為核心的企業組織形式的改造、企業的兼並和重組、企業管理方式的改變,等等。特別引人注目的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企業兼並浪潮在全球風起雲涌,目的是加強聯合,優勢互補,鞏固壟斷地位。
5.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
社會保障制度起著保持社會穩定和減少震盪的重要作用,因此得到西方各國的長期重視並不斷加以完善。但上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公共開支的不斷上漲,目前各國都把社會福利制度作為改革的重點,主要做法是實行政府、企業和個人的結合,使社會保障制度更加靈活多樣。
八、跨國公司的作用
跨國公司是世界經濟中最重要的非國家行為主體,是指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同時進行經營活動的公司企業,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國外設立的分公司,是世界經濟舞台上集投資、貿易、金融、服務等經濟功能於一身的特殊主體。
近年來,跨國公司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勢,主要表現為對外投資速度大大加快;內部組織管理方式進一步調整;採取更為靈活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現象是一浪高過一浪的企業兼並浪潮。通過聯合與兼並的擴展,跨國公司有效地擴大經營規模,降低成本,控制銷售渠道,增加市場佔有份額,使自己成為經濟領域里名副其實的「航空母艦」。

㈣ 這一時期.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哪些新變化

(1):變化及影響:
①農業:農業生產商品化程度增長,農業經營方式改變,社會分工擴大,農業經濟結構變遷,從小農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

②城市:工商業城鎮興起,勞動力市場出現;
③手工業:手工業發展,出現新型手工業工場, 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④商品經濟:商品經濟極大增長,貨幣使用向貴金屬白銀轉變;
⑤賦役:從實物和力役向貨幣稅的轉變;

(2)對社會關系影響:從人身依附關系向經濟關系轉變;對價值觀念影響:從重農抑商向工商皆本轉變;

(3)新特點:科技文化領域西學東漸;影響:為中國傳統科技發展帶來了新生機。政府政策方面,逐漸閉關;影響:阻礙了中國經濟的轉型。殖民者不斷騷擾中國邊疆;影響:邊疆危機由內轉外。
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分析、歸納、綜合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題以為明末清初在社會經濟等領域的發展變化方面為研究對象,對此,中學歷史教材中有相應的知識敘述,解答此題的關鍵在於考生能否充分利用相關知識進行概括

㈤ 中國經濟十年來發生了哪些變化

十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如下標志性成果和突破性進展:
(一)經濟增長位居世界前列。
(二)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
(三)產業結構持續調整優化。
(四)需求結構不斷調整改善。
(五)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得到鞏固和改善。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
10年來我國取得的標志性成就和突破性成果的根本原因:第一,抓住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的機遇和挑戰,以深入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工大力發展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技術,加快培育和發生物醫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用先傳統產業,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構建符合低碳、綠色發展要求仁業化體系,走一條低污染、少消耗、高效益的工業化道路。第二,大力開發稀有資源替代技術、多功能技術,推進潔凈煤技術、復雜江術等轉化應用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二次資源利用水平,支撐資源可持續施。著力開發和利用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使我國的能源結安全、清潔的方向發展。

㈥ 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生了哪些新變化

從經濟增長原因的角度分析,中國經濟發生了4個方面的變化。首先,中國經濟以往是以工業為基礎、以出口為導向的。隨著世界經濟陷入低速增長,出口高速增長難以為繼。沿海發達地區出口企業所遭遇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其深層次原因還是市場需求不足。
其次,以往的城鄉二元結構意味著農村勞動力供應充足,價格低廉,城市裡較高的生產率能提供相比農村更高的勞動收入。但是這一條件已經發生了變化。2012年的調查數據顯示,農村25歲以下勞動力已經有70%不在農村了,以往供應充足的農村勞動力條件不再具備,這種現象的結果是工資增速提升,並且這種提升是全國性的。去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西部地區的工資增長速度相比中東部更高,這使中國低成本製造業受到挑戰。
第三,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出現。老齡化社會意味著儲蓄率下降,儲蓄率的下降意味著投資來源的下降,表明以往投資驅動型的經濟增長難以持續。
第四,節能減排已經是大勢所趨,資源環境條件日漸緊張。在以往的經濟增長中,資源是廉價的,環境甚至是不要錢的。但是現階段,我們的土地資源、水資源、能源已經非常緊張。60%的石油需要進口。與此同時,霧霾的大面積發生也使人們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
隨著經濟增長因素的變化,經濟的結構性開始轉變、潛在增長率出現下降,構成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徵。但對於中國經濟發展來說,更值得關心的問題是經濟增速下台階之後能否在一個新的平台上穩住。穩住腳了,才是可持續的增長。
雖然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很大,但是希望也很大。近期的4組指標可以說明問題。
其一,居民收入在增長,尤其是廣大的農村。過去5年,居民收入增長基本與GDP同步,但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長要快於GDP,與之同步,農村消費的增長也很快。人們印象中,電視機、冰箱、傢具行業會是夕陽行業,但數據顯示,這些行業在農村市場獲得了新商機。可以說,與農村消費相關的行業現在是「嫩芽」行業。
其二,服務業的發展非常強勁,而且這種服務業是生產性的服務業,比如說物流、醫療、教育、金融、互聯網、文化創意行業,這是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又一個「嫩芽」。
其三,技術進步明顯提速。「十一五」中未完成的指標之一是研發投入佔GDP比重超過2%,但是最新的統計數據表明,這個指標已經實現了,更加值得欣喜的是,研發投入中企業投入增長很快。同時,我國的專利申請數量、專利增長速度也明顯提升,這是技術的表現。這樣的趨勢下,促成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行業將成為新常態中的「嫩芽」行業。
其四,東中西部的經濟發展結構發生了更為均衡化的變化,經濟平衡性增強。與西部經濟相關的產業成為增長最快的「嫩芽」行業。
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嫩芽」成長為參天大樹還需要時間,如何為「嫩芽」提供合適的生長環境是宏觀調控所要重點關注的。為「嫩芽」固本強基、澆水施肥需要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推進。為此,一方面,通過宏觀調控的預調微調穩定「嫩芽」的生長環境;另一方面,通過改革開放為「嫩芽」注入活力。未來幾年,中國經濟保持較高增速仍沒有問題,這將為代表著中國經濟未來的、能為中國經濟提供持續健康增長的「嫩芽」行業提供環境。
如何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中的「嫩芽」提供合適的生長環境?經濟新常態也意味著宏觀調控思路的更新。宏觀調控要適應服務業變成第一大產業、消費變成主要增長動力的新經濟形勢。這種適應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觀念、機制創新。
在宏觀調控中,過去的重點是促進經濟增長,但現在要的是穩定增長,不是要一味追求速度。在經濟增速下滑的時候,也會去托,但托不是目的。托的目的是創造環境,為「嫩芽」提供合適的溫度濕度。
從市場和政府的分工角度講,創新的地位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中最為重要,但是創新恰恰是政府最力所不及的領域,政府所要做的應是為創新創造有利環境。
在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中,有些國家在經歷了高速發展階段後進入了所謂的「失去的時代」。對於中國經濟的未來,這種風險存在,但是風險並不大,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仍在繼續。相比有些國家進入「失去的時代」前70%的城鎮化率,中國目前的城鎮化水平只有53%。通過城鎮化提升勞動生產率的空間仍然存在。
從另一個角度說,理論上在中國城鎮化水平還沒有那麼高的情況下出現經濟增速下降是不應該的,這說明我們促進經濟繼續增長的機制還需要不斷創新和完善。

㈦ 宋元時期,經濟發展的變化使社會發展出現了哪些新現象

經濟重心的南移
1、原因:
(1)北方多戰亂,南方相對安寧;
(2)人口大量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
2、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1)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得到開發,南北經濟差距縮小。
(2)兩宋時,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3、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
(1)南方農業發展:
北宋時發明的新農具有「秧馬」和牛轉翻車。
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廣到江淮一帶(從南向北),太湖流域是糧倉,民間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棉花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從南向北)
(2)南方手工業興旺:
① 絲織業:北宋時,主要的絲織業產地是蘇州、杭州、成都
② 棉織業:在南方逐漸普及
③ 制瓷業:景德鎮成為瓷都。
④ 造船業:宋朝造船業居世界首位,海船上裝有指南針。
(3)南方商業的繁榮:
① 商業都市:南宋都城臨安的繁榮成都遠遠超過北宋都城東京。
② 對外貿易:主要港口是泉州、廣州、明州
③ 紙幣出現:北宋時,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④ 宋代城市已打破居民區和商業區的界限,有專門的娛樂場所「瓦肆」。
(4)北宋時國家的財政收入80%來自淮河以南地區。
4、古代經濟重心轉移對今天經濟建設的啟示:
① 經濟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經濟的發展都是在北方戰亂和南方相對穩定的條件下完成的,因此,必須保持安定團結的局面,保持政治穩定,才能促進經濟發展。
② 經濟的發展必須得到政府的重視,必須採取鼓勵發展經濟的政策。
③ 我們要注重環境保護,保護生態環境。
希望滿意,中考加油

閱讀全文

與經濟社會發展有哪些變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街巷故事采編記者是哪個部門的 瀏覽:274
山東城市經濟怎麼樣 瀏覽:403
防城港有什麼美女 瀏覽:768
經濟下行百姓怎麼應對 瀏覽:308
威爾伯這個故事是哪個故事書里的 瀏覽:983
充滿幸福氣息的詞語有哪些 瀏覽:714
如何做個幸福聰明老人 瀏覽:223
幸福樹休眠期在什麼時間 瀏覽:487
沒交流的婚姻怎麼辦 瀏覽:656
蘿卜頭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223
臨河事業單位工資多少 瀏覽:22
婚姻風水如何解釋 瀏覽:87
什麼是35歲以上女性要的幸福感 瀏覽:843
區衛計局事業編怎麼改 瀏覽:309
韓建認字的故事說明什麼道理 瀏覽:730
樂享c健康都有哪些 瀏覽:576
如何消除背叛婚姻的人 瀏覽:369
2000龍配2019兔婚姻如何 瀏覽:81
3兩5錢婚姻怎麼樣 瀏覽:246
小城故事什麼節奏 瀏覽: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