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逃不開的經濟周期》——人類300多年裡對經濟周期的思考
經濟周期,對於非經濟科班出身的朋友來說,可謂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熟悉,是因為我們總能從新聞媒體中有所耳聞;陌生,是因為具體細問經濟周期的情況,又回答不上來。恰好,《逃不開的經濟周期》這本書為我們深入了解經濟周期是怎麼一回事打開了一扇門,該書較為全面和客觀地總結了人類在過去300多年裡關於經濟周期的思考。
在人類探索經濟社會運行規律的過程中,經濟周期的發現是個漫長過程。19世紀以前,學者們普遍認為,經濟的繁榮和危機是受到投資、儲蓄、消費、生產、非理性等外部因素與貨幣供給量、利率高低等政策因素的影響,只要能找到導致經濟危機產生的具體原因,就可以對症下葯,解決問題。雖然以上是一些原因,但圍繞這些因素形成的理論較為散碎、不成系統,所以在解決現實問題時效果並不理想。作者拉斯•特維德在書中指出:「其主要的原因在於,學者還未意識到經濟危機的發生時周期性的;即使沒有任何觸發性的因素出現,這種周期性的現象也會發生。」
雖然,1662年英國經濟學家威廉•配第在《賦稅論》中與我國司馬遷在《史記》中均談到過「周期」,但都指的是農業周期,而非經濟周期。直到200年後的1862年,法國經濟學家克萊門特•朱格拉才在《論德、英、美三國經濟危機及其發展周期》一書中首次論證了經濟存在周期性現象,即「歐美國家經常發生的經濟危機,並不是一些簡單的、相對獨立的事件,而是經濟組織內在不穩定性、周期性重復發作的體現。」與此同時,朱格拉還論證了經濟周期出現的平均間隔時間大約是9~10年,也就是「朱格拉周期」。目前,受經濟學家們追蹤經濟周期指標選取不同的影響,經濟學界關於經濟周期持續時間大致有三種看法,4~5年的短周期、9~10年的中周期、18~20年的長周期。
說了這么多,經濟周期究竟是什麼呢?
《逃不開的經濟周期》的作者認為,美國經濟學家韋斯利•米切爾對經濟周期的定義最為准確。米切爾在1913年出版的《經濟周期》中寫道:「經濟周期是一個國家整體經濟活動中出現波動的現象,在一個經濟周期中會依次出現擴張、衰退、收縮和復甦四個不同的階段,完整走過一輪需要的時間從1~12年不等,一輪接一輪、周而復始,就形成了經濟的周期性輪動。」
對此,我們要重點關注三個特徵:
特徵一:經濟周期存在的適用環境,一定是要在「工商企業佔主體的國家」,也就是「比較成型的市場經濟國家」才會出現。比如,過去的農業社會、封建王朝等社會形態就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周期。
為什麼?《財經》雜志主編、《巴倫周刊》中文版聯合創始人、《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主編何剛老師認為,「只有在工商企業佔主體的國家,經濟活動的主角才不是政府,市場才能按其規律運行。也只在這樣的環境,市場競爭、商業創新和財富積累才會出現,消費和信貸也才會按規律運行,經濟周期必然存在」。所以,《逃不開的經濟周期》的作者認為,「經濟周期是市場經濟所以獨有的現象。」
特徵二: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會經歷擴張、衰退、收縮和復甦四個階段。
特徵三:經濟周期經歷的四個階段,會不定期間隔重復發生,持續的時間也從1~12年不等。
以上就是對經濟周期概念的分享,希望能幫助我們提高對經濟周期的認識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