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從一個普通農民的角度謀劃,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路該如何走
農民要改變自己的命運,走富裕的道路應該是很多的,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是很重要的,例如,如果你想在農業上發展,那麼看到你有這個優勢,是一門技術,農業種植技術,包括復制機械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等等,總之,農業的發展也需要復合型人才,特別是在初級階襲洞灶段,做任何事情。
適當的規劃和管理,可以因地制宜地建立特色的工商業服務,但不可能分開經營。從農民的角度來看,農民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接受新的改革,新的時代的社會經營模式,改變舊的觀念。我們將繼續學習先進的種植技術,吸收優秀種植者和農民的經驗,在自身能力允許的情況下,擴大種植規模,增加利潤。及時有效地推廣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農作物,通過合理、合法的渠道推廣銷售,增加利潤。如果政府能夠根據我們農民的作物、面積和產量給我們提供基本的補貼,使我們農民不再依賴天氣或受市場影響,我們耕作的熱情就會非常拍扮高。如果發生自然災害,減少生產,破壞農業,我們不會損失所有的錢。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㈡ 分析農民工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存在的問題
中國官方日前首次公開發表《中國的就業狀況和政策》白皮書,透露目前中國農村還有1.5億剩餘勞動力需要尋找出路。農民工的知識高低與收入及就業率均成正比,說明要解決數以億計農村勞力的出路,首要任務是提高他們的素質。)
農民工現狀:數量大素質低就業難
中國官方日前首次公開發表《中國的就業狀況和政策》白皮書,透露目前中國農村還有1.5億剩餘勞動力需要尋找出路。悄喊中國農村剩餘勞力太多、質素太低,是難以找到出路的兩大要因。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農業部農村固定觀察點辦公室,受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委託,對中國農村勞力質素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共在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選取了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260個村,輻射人口40.3萬人,其中勞動力20.6萬人,涉及農村勞力接受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技術教育以及有關專業培訓等20項指標,對目前中國農村勞力的質素有以下描述:
一、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佔54.9%;文盲及半文盲勞力佔8.5%。在外出就業勞力中,受教育程度明顯高於農村勞力的整體水平,說明學歷高與外出就業率成正比。
二、接受過農業職業教育的僅占農村總勞力的7.3%。農村勞力之中受過職業教育之比例如此之低,主要原因是:教育的內容無法滿足農民較快發家致富的要求。
三、接受有關專業資格培訓的人數僅占勞力的5.7%。
受教育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成正比:東部地區有高中畢業以上的比例,高於中部及西部。
此項調查得出以下四項結論:(l)農村勞力以初中程度佔大多數,文盲半文盲的比例仍相當高;(2)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水平低,反映農民對此項教育不認同;(3)專業培訓在農村基本上未發展,幾種培訓項目未發揮作用;(4)農村科技傳播手段須進一步改善。
農民工的知識高低與收入及就業率均成正比,說明要解決數以億計農村勞力的出路,首要任務是提高他們的素質。
廉價農民工的經濟效益
中國有幾億的廉價農民工,為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作出默默的貢獻;過去,他們被稱為「盲流」,現在,則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打工經濟的「春秋功過」,有待評說。
據《中國的就業狀況和政策》白皮書公布的數字,去年,有9800萬農民外出打工。以他們掙到的錢為主要動力,使農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由前年的686元,增長至2622元,增長2.8倍,實際增長高達77%。外出打工成為農民目前最佳的致富之路。
據官方統計,四個農民工大省去年外出務工人數及勞務收入的情況彎運枯如下:
四川:1,370萬人外出打工,收入474億元。
河南:1,300萬人外出打工,收入528億元。
湖南:736萬人外出打工,收入441億元。
安徽:696萬人外出打工,收入280億元。
若以平均值來計算,湖南人外出打工的平均收入最高,一年可掙5992元,平均每月499元;最後一位是四川,平均每人每年只掙3460元,折算為每月只有283元。以上四個農民工大省得到的數字,最少有以下幾項結論可供參考:
一、農民外出打工平均每月300~600元之間,農民工十分廉價、超值。
二、農民工沒有任何福利及社會保障,每埋洞月幾百元屬「乾薪」,不良僱主長期欠薪,甚至連工傷賠償都不給;而農民工不知爭取權益,更沒有自己的團體可以代其出頭;同時,政府至今還未有保護農民工權益的法律。正因為這些「優厚」的勞工條件,許多國家將勞力密集的製造業遷往中國,既節省成本,也減少麻煩。
三、大批農民工主要在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從事粗重的體力勞動,諸如建築業、工廠、環境衛生及餐飲業。有統計指出,每一位農民工每年可為當地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創造3萬元,扣除帶回家鄉的大約只佔1/5,絕大部分留下來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四、農民工帶回資金,繁榮家鄉經濟,許多農民工大省的主要收入依靠「打工經濟」;同時,「一戶打工,帶動一村;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的打工仔、打工妹「一年土,兩年洋,三年變了樣」。外出打工既掙到錢,又學到先進的事物,改變了思想觀念。中國特色的打工經濟,在現階段是幾億農民的最佳出路。
融入城市不容易
一億農民到城裡打工、衍生出許多社會問題,「本地人」與「外地人」形成截然不同的兩個群體,呈現「新二元結構」。如何幫助農民融入城市社會,加快打破城鄉差別,是政府的責任,亦是全社會的共識。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於今年加快起草《勞動監察條例》和《工資支付條例》,目標是保護農民的基本權益,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給予農民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國民待遇。然而,要達到此目標並不容易,目前,主要障礙如下:
一、農民大軍數量龐大,知識水平低,缺乏技術,要花很大投資才能將他們培訓成為合格的現代產業工人。據官方統計,目前全國產品市場抽查的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產品每年造成2000億的損失。許多廠商把質量差及安全事故頻生,歸咎使用太多農民工。全國評選101名工人「技術能手」,其中竟找不到一位農民工。
二、流動性大,自立門戶,難與當地相結合。大多數農民工都是抱著「吃幾年青春飯」的心理,三兩年換一個打工地方,甚至一至半個月就轉工,賺了錢就走,跟當地人是「兩張皮」關系。海南人在深圳開「的士」者有二萬多人,但他們大都住在郊區的石廈村,很少與當地人交往。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出現各式各樣民工聚居的城中村,他們各自為政,甚至組織自己的同鄉會,自己管理自己,不受當地管轄,因而矛盾頻生。
三、外商反對給農民工福利保障。福建有些地方,想在外來務工者之中實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甚至,動員他們參加工會及其他社會福利組織,但是,外商強烈反對。結果有關部門以「影響地方投資環境」為由而不敢推行。
四、拖欠工資嚴重,有關部門互相推誘扯皮。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鄭斯林說,需要用3年的時間,才能基本上解決建築業拖欠農民工薪水問題。拖欠工資者,有不少是地方政府機關部門,因此,很難解決。
五、農民的生活習慣、衛生問題等,與當地格格不入。行乞、犯罪、賣淫更使當地人齒冷,因而強烈排斥農民進城。
中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首先要使幾億農民融入城市社會,以及基本解決三農問題,然而,此路途依然十分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