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長江經濟帶
長江經濟帶建設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長江經濟帶的概念最早是什麼時候提出來 (長江經濟帶區域結構:「核心一邊緣」 視角 於濤方甄峰吳溢) 長江經濟帶概念的提出已越20 余年, 前後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84一1985年間, 首先由中國生產力經濟學研究會提出了「長江產業密集帶」之說。
指出以長江流域若干超級城市或特大城市為中心, 通過其輻射作用和吸引作用聯結各自腹地的大中小型城市和廣大農村組成的經濟區; 第二個階段是1990年代始, 隨著浦東開發和三峽工程建設等重大決策的相繼實施, 特別是1992年6月中央召開了「長三角及長江沿江地區經濟規劃會議」提出了發展「長三角及長江沿江地區經濟」的戰略構想; 第三個階段是十四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指出, 要建設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及沿江地區經濟帶。至此,「 長江經濟帶」的聯合開發已被提上國家和沿江省市的議事日程。
請問什麼是長江經濟帶?
依託長江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 濟帶,是我國區域發展的一個大戰略。
長江經濟帶覆蓋 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 四川、雲南、貴州等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 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長江經濟帶的戰略 定位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 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 放帶,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
建設長江經濟帶, 依託長江黃金水道構建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推進長江中 上游腹地開發,擴大內陸及沿邊對外開放,形成我國東 中西貫通的經濟大動脈,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打造中 國經濟新支撐帶。
如何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
還必須使協商合作機制有效運行,強化 部門協同和上下聯動。
國家層面抓緊出台發展規劃綱要,促進城市 群規劃、長江岸線開發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相互銜接。各地 則應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推動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跨區域流 動和優化配置。
當前,地區發展出現分化,個別省份困難較大。這些地區要走 出困境,根本上靠改革創新、結構調整,著力解決市場化程度不高、產業結構偏重、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加快培育新的產業優勢和增長 動力。
對困難地區,國家將給予必要的支持,包括加大城市老工業區、 獨立工礦區搬遷改造力度,繼續對資源枯竭、產業衰退、生態嚴重 退化等地區加以幫扶。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騮地區、貧困 地區加快發展,啟動實施一批新疆 *** 重要會議確定的重大規劃、 重大政策、重大工程。
長江經濟帶怎麼建設?(800字左右)
3。
1 從國家戰略層面制訂針對性的區域政策,確立長江經濟帶的一級軸線地位長江軸線在全國國土開發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全世界也是獨一無二的,建設好長江經濟帶,不僅對中國、對世界亦具有示範意義。從發達國家和國內區域發展宏觀戰略的成功經驗看,有效的體制機制和針對性的配套政策是促進重點區域快速發展的首要措施(陸大道等, 1999; 楊桂山等, 2007)。
因此,從國家政策層面和體制機制建設方面,應切實確立長江經濟帶一級軸線的戰略地位。改革開放以來的區域政策,缺乏對長江經濟帶整體建設的考慮。
從「T」字型戰略出發,長江經濟帶和沿海地區同為國土開發的一級軸線,應將兩條軸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考慮。 而長期以來,從 *** 層面缺乏把長江經濟帶作為國土開發的一級軸線的戰略安排,未出台針對性強的區域發展政策。
「六五」以來,國家在區域戰略方面的政策多是從東中西三大地帶層面考慮,這符合20世紀末國家整體的區域發展發展戰略,即以效率為先、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九五」以來,國家發展的戰略重點逐步向中西部轉移,但由於要素稟賦的差異,經過擇先拔優的政策實施後,東西部的發展差距越來越大。
*** 的區域政策除關注優勢地區外,還關注問題區域或特殊區域,如貧困地區、民族地區等,而對橫貫東中西地區的長江軸線缺乏區域的統籌考慮和安排。 國務院頒布的《指導意見》和即將出台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實際是將長江經濟帶作為一個政策區域,從 *** 層面統籌經濟帶的一體化發展並配套制定相應的區域政策。
3。2 通過構築高效的國土空間結構,保障長江經濟帶的有序發展「十三五」期間,既是《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的重要時期,同時也為長江經濟帶重塑高效國土空間帶來了重要機遇。
長江經濟帶9省2市有85個縣市區處在國家級優化開發區(表4),土地面積4。2*104 km2,約佔全國優化開發區面積的30%;重點開發區423個縣市區,土地面積46。
3*104 km2,超過全國各級重點開發區總面積的1/3;農產品主產區365個縣市區,土地面積66。 9*104 km2,其中國家級農產品主產區面積接近全國同類功能區面積的1/3;生態功能區302個縣市區,土地面積88。
4*104 km2。未來應藉助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實施,構築功能明晰、開發與保護並重的國土空間結構(樊傑, 2006, 2007)。
長江經濟帶優化和重點開發區域面積約占長江經濟帶的15%,主要集中在下游和長江沿岸地區。其中優化開發區域在長江經濟帶未來國土空間構築中主要承擔高端服務業集聚、製造業轉型升級、城鎮化品質提升的重點任務;重點開發區域是長江經濟帶未來經濟增長的主要區域,是培育新型城市群的關鍵區域,其中中上游沿岸重點開發區域,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增強產業和人口集聚能力方面將發揮重要功能。
農產品主產區中90%為國家級農產品主產區,幾乎均分布在中上游地區。未來一方面要發揮傳統農業和農業技術的勞動力優勢,建立現代農業體系,為全國提供優勢農產品和農業技術服務;另一方面要發揮資源多樣化優勢,建立特色農業體系,為經濟帶地區和城市化地區提供多樣化農產品和農業、農村休閑空間。
重點生態功能區占長江經濟帶面積的40%以上,其中2/3以上為國家級,2/3以上又分布在上游地區。生態功能區分布有中國重要的亞熱帶及其山地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是全國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區,長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土壤保持和石漠化防治區。
3。3 加快提升綜合交通運能,支撐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從國際經驗看,發揮流域運能主要抓住兩大關鍵問題:一是水路運輸的暢通,二是水陸聯運的便捷(劉昭然, 2013)。
為保障航運的暢通,按照《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2014-2020年)》,規劃到2020年長江高等級航道里程達1。 2*104 km,占其航道里程的13。
48%。此外,規劃中下游重點實施12。
5 m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工程,中游重點實施荊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上游重點實施重慶至宜賓段航道整治工程。同時,對宜昌至安慶段、宜賓至水富段航道開展工程模型試驗和論證研究。
由於長江泥沙量大,中下游淺灘、岔道、江心洲分布廣,一方面航道整治工程會對自然航道、泥沙運移方向、岸線節點的穩定性產生一定的影響(錢寧等, 1987; 王傳勝, 1999, 2010);另一方面,每年的航道工程維護都需要耗費一定的成本,因此對於航道的整治一定要建立在科學的模型試驗論證和環境影響評估基礎上。 根據發達國家經驗,除了航道整治外,實施船型標准化也是挖掘內河航運潛力的舉措之一。
羅詩剛(2006)的研究顯示,發達國家內河航運船舶數量比中國少得多,但每艘船舶的平均噸位比長江船舶要大得多。長江干線船舶平均噸位750 t,其中長航集團的船舶平均噸位1360 t。
對比發達國家,德國內河船舶的平均噸位是1395 t,俄羅斯內河船舶的平均噸位是1383 t,美國密西西河的平均噸位是1350 t;而且這些國家的內河船舶都實行了標准化船型,內河航道基本都已渠化,效率(含通過船閘的效率)、質量、節能、環保等各個方面的運輸指標都優於長。
㈡ 什麼是"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京津冀協同發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為一個整體協同發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為基本出發點,調整優化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構建現代化交通網路系統,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推進產業升級轉移,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加快市場一體化進程,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協同發展新格局。
長江經濟帶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轉型實施新區域開放開發戰略。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長江經濟帶覆蓋省份: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11個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近年來,長江經濟帶首尾兩大戰略金融核心區:江北嘴、陸家嘴已逐步發展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並和國際經濟關聯密切的金融中心。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
㈢ 《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全文解讀
《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全文解讀
《規劃綱要》提出了多項主要任務,具體包括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創新驅動產業轉型、新型城鎮化、構建東西雙向、海陸統籌的對外開放新格局等。以下是我整理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全文解讀,歡迎閱讀。
把長江經濟帶建成黃金經濟帶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科學謀劃中國經濟新棋局,作出的既利當前又惠長遠的重大決策部署,對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2013年7月,國家領導人在武漢調研時指出,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發揮內河航運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2014年12月,國家領導人作出重要批示,強調長江通道是我國國土空間開發最重要的東西軸線,在區域發展總體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建設長江經濟帶要堅持一盤棋思想,理順體制機制,加強統籌協調,更好發揮長江黃金水道作用,為全國統籌發展提供新的支撐。2016年1月,國家領導人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全面深刻闡述了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推進思路和重點任務。此後,又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涉及長江的一切經濟活動都要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共同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成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
走出一條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道路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思想是,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要遵循5條基本原則。
一是江湖和諧、生態文明。建立健全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長江全流域生態修復,尊重自然規律及河流演變規律,協調處理好江河湖泊、上中下游、幹流支流等關系,保護和改善流域生態服務功能,走出一條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道路。
二是改革引領、創新驅動。堅持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先行先試。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增強市場主體創新能力,促進創新資源綜合集成。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不搞「政策窪地」,不搞「拉郎配」。
三是通道支撐、協同發展。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以沿江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為支撐,推動各類要素跨區域有序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建立區域聯動合作機制,促進產業分工協作和有序轉移,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
四是陸海統籌、雙向開放。深化向東開放,加快向西開放,統籌沿海內陸開放,擴大沿邊開放。
五是統籌規劃、整體聯動。著眼長遠發展,做好頂層設計,加強規劃引導,既要有「快思維」、也要有「慢思維」,既要做加法、也要做減法,統籌推進各地區各領域改革和發展。
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
戰略定位是科學有序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遵循。長江經濟帶有四大戰略定位: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引領全國轉型發展的創新驅動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目標是:到2020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河湖、濕地生態功能基本恢復,水質優良(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達到75%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43%,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長江黃金水道瓶頸制約有效疏暢、功能顯著提升,基本建成銜接高效、安全便捷、綠色低碳的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創新驅動取得重大進展,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規模,培育形成一批世界級的企業和產業集群,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顯著增強;基本形成陸海統籌、雙向開放,與「一帶一路」建設深度融合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發展的統籌度和整體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基本建立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城鎮化戰略格局,城鎮化率達到60%以上,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協調統一、運行高效的長江流域管理體制全面建立,統一開放的現代市場體系基本建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基本形成引領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支撐帶。
到2030年,水環境和水生態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功能顯著增強,水脈暢通、功能完備的長江全流域黃金水道全面建成,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全面建立,上中下游一體化發展格局全面形成,生態環境更加美好、經濟發展更具活力、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示範引領和戰略支撐作用。
形成「一軸、兩翼、三極、多點」新格局
空間布局是落實長江經濟帶功能定位及各項任務的載體,也是長江經濟帶規劃的重點,經反復研究論證,形成了「生態優先、流域互動、集約發展」的思路,提出了「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格局。「一軸」是指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託,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鎮為節點,構建沿江綠色發展軸。突出生態環境保護,統籌推進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設、產業和城鎮布局優化、對內對外開放合作,引導人口經濟要素向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地區集聚,推動經濟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發展,實現上中下游協調發展。「兩翼」是指發揮長江主軸線的輻射帶動作用,向南北兩側腹地延伸拓展,提升南北兩翼支撐力。南翼以滬瑞運輸通道為依託,北翼以滬蓉運輸通道為依託,促進交通互聯互通,加強長江重要支流保護,增強省會城市、重要節點城市人口和產業集聚能力,夯實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基礎。「三極」是指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為主體,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打造長江經濟帶三大增長極。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充分發揮上海國際大都市龍頭作用,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區國際化水平,以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在科技進步、制度創新、產業升級、綠色發展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加快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長江中游城市群。增強武漢、長沙、南昌中心城市功能,促進三大城市組團之間的資源優勢互補、產業分工協作、城市互動合作,加強湖泊、濕地和耕地保護,提升城市群綜合競爭力和對外開放水平。成渝城市群。提升重慶、成都中心城市功能和國際化水平,發揮雙引擎帶動和支撐作用,推進資源整合與一體發展,推進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多點」是指發揮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級城市的.支撐作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不斷完善城市功能,發展優勢產業,建設特色城市,加強與中心城市的經濟聯系與互動,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探索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基本思路就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而不是又鼓勵新一輪的大幹快上。這是長江經濟帶戰略區別於其他戰略的最重要的要求,是制定規劃的出發點和立足點。《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把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首要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重點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保護和改善水環境。二是保護和修復水生態。三是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水資源。四是有序利用長江岸線資源。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必須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和壁壘,有效利用市場機制,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推動建立地區間、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加快形成生態環境聯防聯治、流域管理統籌協調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一是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二是加強環境污染聯防聯控。三是建立長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探索上中下游開發地區、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進行橫向生態補償。四是開展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
解決長江中游航道「梗阻」問題
《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加快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先手棋。要著力推進長江水脈暢通,把長江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統籌鐵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設,率先建成網路化、標准化、智能化的綜合立體交通走廊,進一步提高質量和效益,增強對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支撐力。
一是提升黃金水道功能。全面推進干線航道系統化治理,重點解決下游「卡脖子」、中游「梗阻」、上游「瓶頸」問題,進一步提升干線航道通航能力。二是促進港口合理布局。強化港口分工協作,統籌港口規劃布局,優先發展樞紐港口,積極發展重點港口,適度發展一般港口,嚴格控制港口碼頭無序建設。三是完善綜合交通網路。圍繞建設長江大動脈,加快鐵路建設步伐,優先實施消除鐵路「卡脖子」工程,形成與黃金水道功能互補、銜接順暢的快速大能力鐵路通道。四是大力發展聯程聯運。鼓勵發展鐵水、公水、空鐵等多式聯運,增加集裝箱和大宗散貨鐵水聯運比重。
創新驅動引導產業有序轉移
創新驅動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綱要》提出了一系列舉措,主要有:
一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一是打造創新示範高地,支持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舉措和重大政策。二是強化創新基礎平台,加強長江經濟帶現有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三是集聚人才優勢,國家各類人才計劃結合長江經濟帶人才需求予以積極支持,吸引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四是強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深入實施技術創新工程,整合優勢創新資源,打造重點領域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構建服務於區域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高水平創新鏈,開展重大產業關鍵共性技術、裝備和標準的研發攻關。五是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為公眾尤其是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創新力量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創新創業綜合服務平台。
二要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傳統產業整合升級,依託產業基礎和龍頭企業,整合各類開發區、產業園區,引導生產要素向更具競爭力的地區集聚。打造產業集群,加快實施「中國製造2025」,加強重大關鍵技術攻關、重大技術產業化和應用示範,聯合打造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汽車、家電、紡織服裝等世界級製造業集群。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推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提升現代農業和特色農業發展水平。四是積極發展服務業,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三要打造核心競爭優勢。一是培育和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製造業創新體系,提升關鍵系統及裝備研製能力,加快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加快區域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二是推進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寬頻中國」戰略實施,實施沿江城市寬頻提速工程,持續推進城鎮光纖到戶和農村光纖入戶,提升寬頻用戶網路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加快4G移動寬頻網路建設。三是促進信息化與產業融合發展,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構建先進高端製造業體系,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試點。
四要引導產業有序轉移。一是突出產業轉移重點,下游地區積極引導資源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以內需為主的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加快向中上游地區轉移。二是建設承接產業轉移平台。推進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促進產業集中布局、集聚發展。三是創新產業轉移方式。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產業轉移合作模式,鼓勵上海、江蘇、浙江到中上游地區共建產業園區,發展「飛地經濟」,共同拓展市場和發展空間,實現利益共享。
發揮武漢引領作用推進新型城鎮化
推進新型城鎮化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長江上中下游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差別很大,推進新型城鎮化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大中小結合、東中西聯動。《綱要》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這個目標,提出了優化城鎮化空間格局、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強新型城市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等重點內容。
一是優化城鎮化空間格局。首先要抓住城市群這個重點,以長江為地域紐帶和集聚軸線,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依託,形成區域聯動、結構合理、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格局。二是要促進各類城市協調發展,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等超大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發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培育一批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小城鎮。三是要強化城市交通建設,加強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建設,實現城市群內中心城市之間、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之間1-2小時通達。
二是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一是要拓寬進城落戶渠道。二是創新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模式。
三是加強新型城市建設。一是要提升城市特色品質,將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發展。二是要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建設和諧宜居、充滿活力的新型城市。三是要創新城市規劃管理,促進城市發展由規模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控制特大城市人口和空間過度擴張,推動特大城市部分功能向周邊疏解、產業向中上游轉移。
四是統籌城鄉發展。一是要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二是要加大扶貧開發力度。三是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把武漢打造成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
要立足上中下游地區對外開放的不同基礎和優勢,因地制宜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
一是發揮上海及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引領作用。加快復制推廣上海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經驗。將上海自貿試驗區打造成服務貿易創新政策先行區。鼓勵上海及長三角地區重點發展高端產業、高增值環節和總部經濟,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和服務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率先打造開放型經濟升級版。推動長三角與中上游地區共同構建航運、加工貿易和金融合作鏈條。率先構建引領跨境電子商務和國際貿易發展的規則體系。
二是將雲南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
三是加快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建設。推動區域互動合作和產業集聚發展,打造重慶西部開發開放重要支撐和成都、武漢等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完善中上游口岸支點布局,支持內陸航空口岸增開國際客貨運航線、航班。
鼓勵地方設立長江經濟帶產業投資基金
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推進一體化市場體系建設和完善。
一是統一市場准入制度。進一步簡政放權,清理阻礙要素合理流動的地方性政策法規,清除市場壁壘,實施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和標准,推動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跨區域流動和優化配置。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推動上海、重慶等地率先開展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試點。加強市場監管合作,建立區域間市場准入和質量、資質互認制度。研究建立務實、高效的區域標准化協作機制。
二是促進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統籌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加強省際之間溝通協調,做好設計方案、技術標准和建設時序銜接,打破區域分隔和行業壟斷,逐步消除區域運輸服務標准差距,構建統一開放有序的運輸市場。加快物流體制改革,推進江海聯運、鐵水聯運、公水聯運有效銜接,大力發展直達運輸,規范收費行為,降低物流成本。
三是加快完善投融資體制。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建設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領域項目。鼓勵地方研究設立長江經濟帶產業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鼓勵保險等資金進入具有穩定收益的投資領域。鼓勵跨省區共同發起設立城際鐵路、環境治理等投資基金,按照市場規則規范化運作。探索創新金融產品,鼓勵開展融資租賃服務,支持長江船型標准化建設。
【拓展內容】
會議內容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定位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建立生態環境硬約束機制,列出負面清單,設定禁止開發的岸線、河段、區域、產業,強化日常監測和問責。要抓緊研究制定和修訂相關法律,把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覆蓋到長江流域。要有明確的激勵機制,激發沿江各省市保護生態環境的內在動力。要貫徹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決策部署,在改革創新和發展新動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後過剩產能上做「減法」,走出一條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道路。
會議強調,要在保護生態的條件下推進發展,增強發展的統籌度和整體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要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作用,促進產業分工協作和有序轉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要加強領導、統籌規劃、整體推進,把長江經濟帶建成環境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
戰略意義
集群發展
專家指出,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是中國空間經濟戰略的一個重大政策舉措,將為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注入新動能,而產業升級無疑將成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推手之一。
「長江經濟帶產業優勢突出,有必要依託現有的產業資源和發展環境,深刻把握未來產業發展的趨勢,加快形成若干個世界級產業集群,為我國經濟轉型發展提供重要支撐。」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秦尊文說。
此前,國務院曾明確提出「以沿江國家級、省級開發區為載體,以大型企業為骨幹,打造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汽車、家電、紡織服裝等世界級製造業集群。」
;㈣ 《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全文解讀(2)
《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全文解讀
一是提升黃金水道功能。全面推進干線航道系統化治理,重點解決下游“卡脖子”、中游“梗阻”、上游“瓶頸”問題,進一步提升干線航道通航能力。二是促進港口合理布局。強化港口分工協作,統籌港口規劃布局,優先發展樞紐港口,積極發展重點港口,適度發展一般港口,嚴格控制港口碼頭無序建設。三是完善綜合交通網路。圍繞建設長江大動脈,加快鐵路建設步伐,優先實施消除鐵路“卡脖子”工程,形成與黃金水道功能互補、銜接順暢的快速大能力鐵路通道。四是大力發展聯程聯運。鼓勵發展鐵水、公水、空鐵等多式聯運,增加集裝箱和大宗散貨鐵水聯運比重。
創新驅動引導產業有序轉移
創新驅動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綱要》提出了一系列舉措,主要有:
一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一是打造創新示範高地,支持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舉措和重大政策。二是強化創新基礎平台,加強長江經濟帶現有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三是集聚人才優勢,國家各類人才計劃結合長江經濟帶人才需求予以積極支持,吸引高層次人才創新 創業 。四是強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深入實施技術創新工程,整合優勢創新資源,打造重點領域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構建服務於區域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高水平創新鏈,開展重大產業關鍵共性技術、裝備和標準的研發攻關。五是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為公眾尤其是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創新力量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創新創業綜合服務平台。
二要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傳統產業整合升級,依託產業基礎和龍頭企業,整合各類開發區、產業園區,引導生產要素向更具競爭力的地區集聚。打造產業集群,加快實施“中國製造2025”,加強重大關鍵技術攻關、重大技術產業化和應用示範,聯合打造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汽車、家電、紡織服裝等世界級製造業集群。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推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提升現代農業和特色農業發展水平。四是積極發展服務業,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三要打造核心競爭優勢。一是培育和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製造業創新體系,提升關鍵系統及裝備研製能力,加快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加快區域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二是推進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寬頻中國”戰略實施,實施沿江城市寬頻提速工程,持續推進城鎮光纖到戶和農村光纖入戶,提升寬頻用戶網路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加快4G移動寬頻網路建設。三是促進信息化與產業融合發展,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構建先進高端製造業體系,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試點。
四要引導產業有序轉移。一是突出產業轉移重點,下游地區積極引導資源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以內需為主的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加快向中上游地區轉移。二是建設承接產業轉移平台。推進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促進產業集中布局、集聚發展。三是創新產業轉移方式。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產業轉移合作模式,鼓勵上海、江蘇、浙江到中上游地區共建產業園區,發展“飛地經濟”,共同拓展市場和發展空間,實現利益共享。
發揮武漢引領作用推進新型城鎮化
推進新型城鎮化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長江上中下游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差別很大,推進新型城鎮化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大中小結合、東中西聯動。《綱要》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這個目標,提出了優化城鎮化空間格局、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強新型城市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等重點內容。
一是優化城鎮化空間格局。首先要抓住城市群這個重點,以長江為地域紐帶和集聚軸線,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依託,形成區域聯動、結構合理、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格局。二是要促進各類城市協調發展,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等超大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發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培育一批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小城鎮。三是要強化城市交通建設,加強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建設,實現城市群內中心城市之間、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之間1-2小時通達。
二是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一是要拓寬進城落戶渠道。二是創新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模式。
三是加強新型城市建設。一是要提升城市特色品質,將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發展。二是要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建設和諧宜居、充滿活力的新型城市。三是要創新城市規劃管理,促進城市發展由規模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控制特大城市人口和空間過度擴張,推動特大城市部分功能向周邊疏解、產業向中上游轉移。
四是統籌城鄉發展。一是要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二是要加大扶貧開發力度。三是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把武漢打造成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
要立足上中下游地區對外開放的不同基礎和優勢,因地制宜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
一是發揮上海及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引領作用。加快復制推廣上海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 經驗 。將上海自貿試驗區打造成服務貿易創新政策先行區。鼓勵上海及長三角地區重點發展高端產業、高增值環節和總部經濟,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和服務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率先打造開放型經濟升級版。推動長三角與中上游地區共同構建航運、加工貿易和金融合作鏈條。率先構建引領跨境電子商務和國際貿易發展的規則體系。
二是將雲南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
三是加快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建設。推動區域互動合作和產業集聚發展,打造重慶西部開發開放重要支撐和成都、武漢等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完善中上游口岸支點布局,支持內陸航空口岸增開國際客貨運航線、航班。
鼓勵地方設立長江經濟帶產業投資基金
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推進一體化市場體系建設和完善。
一是統一市場准入制度。進一步簡政放權,清理阻礙要素合理流動的地方性政策法規,清除市場壁壘,實施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和標准,推動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跨區域流動和優化配置。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推動上海、重慶等地率先開展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試點。加強市場監管合作,建立區域間市場准入和質量、資質互認制度。研究建立務實、高效的區域標准化協作機制。
二是促進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統籌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加強省際之間溝通協調,做好設計方案、技術標准和建設時序銜接,打破區域分隔和行業壟斷,逐步消除區域運輸服務標准差距,構建統一開放有序的運輸市場。加快物流體制改革,推進江海聯運、鐵水聯運、公水聯運有效銜接,大力發展直達運輸,規范收費行為,降低物流成本。
三是加快完善投融資體制。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建設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領域項目。鼓勵地方研究設立長江經濟帶產業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鼓勵保險等資金進入具有穩定收益的投資領域。鼓勵跨省區共同發起設立城際鐵路、環境治理等投資基金,按照市場規則規范化運作。探索創新金融產品,鼓勵開展融資租賃服務,支持長江船型標准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