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開始於什麼時候,結束於什麼時候
學術界一般認為,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開始於魏晉南北朝時代(具體來說開始於東晉十六國時期),完成於兩宋。
初早期:戰國時期,吳越爭霸,開創東南。
初中期:秦末漢初,開創兩廣。
初末期:三國時期,中原混戰,部分百姓南遷,東吳大力開發長江中下游。經濟開始轉移南方。
中早期:金滅北宋,大量百姓、工匠、商業南逃,再加南宋朝廷無意北伐,經濟重心開始轉移南方,開創海上瓷器之路,經貿到達南洋。
中中期:元滅南宋,商業幾乎全部南逃,為明初資本主義萌芽播種。
輝煌期:元滅,江南工商業迅速恢復,伴隨明初的開放立國的理念和鄭和七次下西洋,經貿銷售遍布日本朝鮮東南亞,為工商業帶來廣袤市場.經濟重心完全轉移南方。
後期:清朝禁海和閉關鎖國政策,江南工商業沉淪兩百餘年,直到1840後又發展。
(1)中國經濟重點什麼時候調整的擴展閱讀:
基本規律和啟示:
1、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區域是從北向南、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從內地向東南沿海逐漸轉移的。
2、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趨勢往往是在國家分裂或封建割據戰亂時期表現的最為突出(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安史之亂後、五代十國時期、宋金對峙時期等等)。
3、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南方經濟發展都是在北方戰亂而南方相對穩定的條件下完成的,這說明政治穩定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戰亂、動盪不安的社會環境只能破壞社會生產力和摧毀經濟發展的成果。
4、由於戰亂,古代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給南方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體現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最高水平,這說明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和生產力的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引進和運用最先進的生產技術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
5、統治者對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得到統治者的重視。
6、政治中心南移對於經濟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影響,如南朝都城在建康、南宋都城在杭州對江浙地區成為全國經濟重心具有一定影響。
7、經濟重心南移是漫長歷史變遷中自然環境與整個社會生產力之間辯證發展的必然結果,自然環境對經濟的發展影響巨大。當前,在祖國西部大開發過程中,要注意經濟開發與保護生態平衡之間的保持協調發展,堅定地走可持續發展之道路。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網路
⑵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從哪一年開始的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從1978年12月開始的,但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的旅知時間是1984年中央通過《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後。
1.歷經改革磨攜啟動和局部試驗階段(1978-1984年)
2.改革全面探索階段(1984-1992年)
3.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1992-2000年)
4.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2000年至今)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經濟體制改革(英文: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是指按照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這一客觀規律的要求,對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國拆游消民經濟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進行的改革。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基本建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框架,經濟體制的各個層面都呈現出明顯的市場經濟特徵,至2008年,總體市場化程度達到70%左右,成效顯著。
⑶ 我國的經濟重心在什麼時候開始南移
學術界一般認為,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開始於魏晉南北朝時代(具體來說開始於東晉十六國時期),完成於兩宋。
首先要明確一點,「經濟重心」不僅是指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而且要是在國家經濟發展中提供動力並起決定性作用的地區。
中國早期文明起源的時候是蘇秉琦先生所說的「滿天星斗」式的,北方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南方也有河姆渡文化、屈家嶺文化、三星堆文化。總體上北方文明發展程度遠遠超過南方,北方黃河流域進入文明時代(階級社會時代)的時候,南方長江流域還處於父系氏族社會,珠江流域甚至還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在公元前1800年前後(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時期)中國北方全面進入文明時代,並且發展成為王朝疆域中心,正式成為中國經濟重心。
先秦時代(BC2070~BC221)中國經濟重心一直在北方,不過在春秋戰國時代(BC770~BC221)經過楚國、吳國、越國、巴國、蜀國的開發,南方經濟逐漸起步,和北方差距已經縮小。
秦漢時代(BC221~AD220)由於大一統中央集權王朝定都北方(長安、洛陽),大力發展北方經濟,南北方經濟水平差距拉大。到東漢安帝時期,北方人口佔全國75%以上,南方人口僅相當於北方1/3,。東漢後期,經濟重心從關中東移至關東(函谷關以東地區),淮南得到開發,經濟發展水平甚至超過淮北。這是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先聲。
魏晉南北朝時代(220~589)北方長期分裂戰亂,南方社會較安定。因此北方經濟遭受重創時南方所受破壞不如北方嚴重。加之南方自然地理條件(南方氣候更濕潤,熱量更充足)較北方為好,六朝(東吳、東晉、宋、齊、梁、陳)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南方經濟逐漸具備與北方香抗衡的實力。不過侯景之亂(548~552)使江南經濟遭受重創,是經濟重心南移歷史上的巨大倒退,導致隋朝(581~618)統一後南方又大大落後於北方。總體來說,東晉十六國時期(304~439)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已經開始,只是後來出現了倒退。
綜上所述,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開始於魏晉南北朝時代(220~589),具體來說開始於東晉十六國時期(304~439)。
⑷ 中國共產黨對國名經濟的調整是從哪年開始
國民經濟調整時期是指1961年-1965年
面對三年嚴重困難,從1960年冬開始,黨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
中共中央於1961年6月作出《關於改進商業工作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即商業四十條)。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又制定了《商業工作條例(試行)草案》(即商業一百條)。1962年9月,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作出《關於商業工作問題的決定》。
⑸ 國民經濟調整時期是指哪一年至哪一年
國民經濟調整時期是指1961年-1965年。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1952年底,中國進行國民經濟恢復工作的時期。這個時期是中國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准備階段。具體措施有如下:
一、平衡財政:1950年 3月,頒布《關於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要求統一全國財政收支,使國家收入中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用於國家的主要開支,以保證財政收支平衡。
統一全國物資調度,使國家掌握的重要物資,由分散轉為集中,以調節各地供求,回籠貨幣、平抑物價;統一全國現金管理,使分散在國營企業和軍政機關的現金,由國家銀行統一管理,減少市場通貨,增加國家能使用的現金。
二、恢復交通運輸業:在1949年和1950年初,首先把重點放在鐵路的修復上。在全體鐵路員工的努力下,1949年一年內就修復了8300多公里鐵路和2715座橋梁,到1950年,修復的鐵路達14000多公里,原有鐵路基本暢通,公路、水運和航空也得到了恢復。
三、恢復農業生產:1950年 6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8月,全國除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消滅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剝削制度,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在此基礎上,又引導農民在自願互利的基礎上組織起來,走互助合作道路。
1952年底,農業生產互助組達到800多萬個,農業生產合作社4000多個,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與此同時,人民政府還從貸款、價格、投資等方面幫助農民恢復生產,規定了一些農產品的最低收購價格和合理比價,領導農民開展群眾性技術改造活動等。
興修水利,除完成了大量堤防整修、河道疏浚外,還進行了治理淮河、荊江分洪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設,並且廣泛發動群眾興修水利,防治災害,三年間擴大灌溉面積約8000多萬畝,初步改變了中華民國時期河堤失修、水災頻繁的狀況。
四、恢復工業生產: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起來的國營工業的生產。政府依靠工人階級迅速修復機器設備,使之盡快復工。
接著在工礦企業內部進行了民主改革,改造舊的經營管理機構,廢除壓迫工人的管理制度和封建把頭制度,清洗潛伏的反革命分子,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管理制度。在民主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動群眾進行生產改革,創造和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作方法,並開展增產節約和勞動競賽運動。
五、調整私營工商業:1952年上半年物價穩定以後,由於虛假購買力突然消失,私營工商業遇到商品滯銷的困難。
政府及時合理調整工商業,根據公私兼顧的原則,在經營范圍、原料供應、銷售市場、財政金融政策等方面,對私營工商業進行必要的照顧,並且採用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等方式,使私營工商業擺脫銷路呆滯、生產萎縮的困境。
隨後又大力開展城鄉物資交流運動,積極擴大農副產品的購銷,為城市工商業開辟廣闊的市場,使私營工商業迅速恢復發展起來。但是資本主義唯利是圖的本性引導許多私營企業走上非法牟取暴利的邪路。
為了保護國家利益,1951年底到1952年,開展了「三反」、「五反」運動,限制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消極作用,使它們循著只能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方向發展。到1952年,私營工業企業的戶數比1949年增加了21.4%,產值增加了54.2%;私營商業的戶數增加了7%,零售額增加了18.6%。
經過全國人民的努力,在短短三年時間內,就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改善了人民生活,鞏固了人民政權,並為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准備了條件。
(5)中國經濟重點什麼時候調整的擴展閱讀
背景
由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長期的戰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社會經濟十分落後而且破壞嚴重。1949年與歷史最高年份相比,工業總產值減少50%,其中重工業減少70%,輕工業減少30%,煤炭產量減少48%,鋼鐵產量減少80%以上。
糧食產量減少近1/4,棉花產量減少48%。鐵路只有近萬公里線路通車,3200多座橋梁遭到嚴重破壞。國民黨政府濫發貨幣,通貨惡性膨脹,市場物價猛漲。
1949年城市中失業人數約有400萬人,農村災民約4000萬人,人民生活極端困難。建國後,必須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以鞏固人民政權,改善人民生活,並為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准備條件。
⑹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哪年開始的
1978年開始著手改革。計劃經濟體制內部引入市場機制改革(1978—1984 年)。這一時期在理論上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第一次使市場調節在經濟體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1982 年黨的十二大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不僅肯定了市場調節作為計劃調節的補充是必需的和有益的,而且把計劃調節區分為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指出對許多產品和企業適宜實行指導性計劃。
經濟體制改革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按照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這一客觀規律的要求,對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國民經濟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進行的改革。
經過三十年的努力,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基本建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框架,經濟體制的各個層面都呈現出明顯的市場經濟特徵,總體市場化程度達到70%左右,成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