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海加快經濟恢復和重振 「50條」措施全面發力
當前,上海正處於經濟恢復發展的關鍵時期,為穩住經濟基本盤,上海推出重磅措施。5月29日,上海市政府發布《上海市加快經濟恢復和重振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或「50條」),共包括八個方面50條措施,全力助企紓困、推動復工復產復市。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改委主任華源在29日下午召開的上海市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一輪《行動方案》所提出的政策措施,疊加3月底市政府出台的21條政策,預計全年將為市場主體減負各類資金規模達到3000億元以上。
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權衡對第一財經表示,此次「50條」措施是全方位的政策,關繫到整個上海城市功能的再造,以及經濟高質量、中長期的發展,而不僅僅是簡單的紓困。
上海市宏觀經濟學會會長王思政則告訴第一財經,對於「50條」,業界和學界的共同感受是,這次的政策是廣覆蓋的。上海這次疫情受傷嚴重,在地方財政壓力不小的背景下,「21條」之後再推「50條」並不容易。
王思政表示,在「21條」基礎上再推「50條」是及時的,也有較強的針對性,分別針對上海的經濟特點,在產業、外貿、外資、消費等領域虛數提出了不少不同於此前「21條」的政策。另外,可操作性表現在一些細節上,比如,提出了港口滯納費的減免。
6月1日起全面有序復工復產復市
《行動方案》主要內容大致可分為「四大板塊」:全力助企紓困、復工復產復市、穩外資外貿、促消費投資、強化支撐保障。
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吳清在會上表示,復工復產、復商復市是當前各類企業非常關注的問題。針對復工復產卡點堵點,提出了分類指導、動態修訂復工復產復市疫情防控指引、取消企業復工復產復市不合理限制,6月1日起取消企業復工復產審批制度,擴大企業防疫和消殺補貼范圍、建立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互保機制、暢通國內國際物流運輸通道等政策措施,支持各行業領域復工復產復市,穩步提高企業達產率。
權衡認為,大、中、小型企業目前都面臨產業鏈供應鏈要素流動的問題,所以這次「50條」不是簡單的點上的紓困,而是通過一個個企喚態業以點帶鏈、以鏈帶面地解決問題,把整個產業鏈恢復過來,這既是內循環的需要,也是雙循環的需要。
具體來看,《行動方案》中,推進復工復產復市主要有加強對企業復工復產復市的支持和服務、暢通國內國際物流運輸通道。
比如,提出分類指導、動態修訂各行業領域復工復產復市疫情防控指引,取消企業復工復產復市不合理限制。市區聯動加強企業員工返崗、物流保障、上下游銜接等方面復工復產服務,督促指導企業做好防疫消殺、員工健康管理等工作,支持企業建立抗疫應急處置體系,確保復工復產復市後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措施落實到位。
支持汽車、集成電路、生物醫葯等製造業企業以點帶鏈,實現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協同復工,穩步提高企業達產率。逐步推動批發零售、金融、交通物流、房地產、建築等行業復工達產,搶抓農時推動各類農業生產單位復工,在具備條件後有序推動餐飲、居民服務、文旅會展等人員聚集型行業復工。建立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互保機制,共同保供強鏈。
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在會上表示,下階段將陸續出台扎實的助企紓困政策,讓企業主體受益,加快恢復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競爭力。包括全面推進復工復產、落實好各項惠企舉措、加快重大產業項目投資落地三個方面。
「6月1日起,全市進入全面有序復工復產復市、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階段,將取消對企業復工復產審批審核,服務好各類企業復工復產的合理需求,推動產業園區、辦公樓宇等加快全面復工,倉儲物流等生產性專業性服務業企業應復盡復,支持所有符合防疫要求的企業同等復工復產,為廣大中小微企業盡快全面復工復產積極創造條件,企業員工恢復上下班通勤。」吳金城表示。
在落實好各項惠企舉措方面,吳金城介紹,上海落實國有企業減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6個月租金,將惠及9萬余戶市場主體,預計減免租金約140億元。目前,上海煙草集團、上海電信、中廣核等在滬央企積極響應制訂房租減免方案,臨港浦江國際科技城、汽車新能港、市工業綜合開發區等一批產業園區正推進實施具體方案。
《行動方案》顯示,對承租國有房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免予提交受疫情影響證明材料,2022年免除6個月房屋租金。對承租國有房屋、運營困難的民辦非企業單位,參照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2022年免除6個月房屋租金。
「『50條』最直接的還是租金減免以及社保緩交。」上海鈦米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差鏈首司董事長潘晶告訴記者。
穩外貿外資重點
《行動方案》在穩外資穩外貿方面明確了四大重點,包括支持外資企業恢復生產經營、切實幫助外貿企業紓困、著力穩定外資外貿企業預期和信心、更好發揮外貿外資專項資金引導作用。
權衡對第一財經表示,穩外資最重要的就是提振信心,因此《行動方案》是把今年本來要做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發展專項資金申報工作提前啟動了,也表明了上海對於外資發展的高度重視。
其中,在支持外資企業恢復生產經營上,《行動方案》提出,建立重點外資企業復工復產專員服務機制,實行專人跟蹤服務,幫助重點外資企業解決復工復產、物流運輸、防疫物資等突出問題,切實穩定外資企業的發展預期。保障重大外資項目順利推進,啟用重大外資項目線上服務系統,市、區聯動,線上線下協同,保障在談、簽約、在建項目盡快恢復運轉,實施專人跟蹤服務。積極爭取一批重大項目盡快落地。支持跨國公司在滬設立地區總部和外資研發中心。
在穩定外資企業的信心上,《行動方案》明確加強與外資企業高管面對面溝通,通過跨國公司高管視頻會議、外資企業政企溝通線上圓桌會議等形式,主動介紹上海疫情防控形勢和策略,充分聽取外資企業意見和建議,建立咨詢和解決問題的常態化機制。幫助外資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加大總部企業走訪溝通力度,切實修復和提振外資企業信心。
上海外資協會會長黃峰對第一財經表示,根據5月針對上海外資企業做的調研,復工復產的進度已經和4月相比有了較大進步,協會也把企業反映的具體問題匯報給了上海市商務委外資企業復工復產工作專班,部分問題得到了解決。不可否認的是,部分外企的信心受到了這次疫情的影響,尤其是外資的中小企業面臨較大困難,包括物流渠道不通暢、成本壓力大、訂單減少等。
黃峰提出,「50條」提出了建立重點外資企業復工復產專員服務機制,以及加大總部企業走訪溝通力度等政策,有助於修復和提振外資企業的信心。接下來,建議重點關注外資中小企業面臨的挑戰,盡快讓企業享受到惠企政策,同時關注外籍人士的工作和生活困難,比如建立外籍人士服務機制等。
權衡認為,在外貿領域,此次提出的加大對企業在出口退稅、信用保險的支持力度,助力外貿企業履約訂單、實施通關便利化措施,以及鼓勵減免貨物堆存費、滯箱費等具體細則,都將為外貿企業減輕實際的壓力。
金融助企再加碼
此次公布的「50條」,涉及金融領域的,包括強化外貿企業政策性金融支持,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中小微貸款應延盡延、設立企業紓困專項貸款,支持融資擔保機構進一步擴大中小微業務規模,鼓勵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等適當降低貸款利率、擔保費率、典當綜合費率等融資成本,支持更多符合條件的資產管理機構參與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QFLP)試點和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QDLP)試點等。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近期多家金融機構已推出支持復工復產的專項措施,從加大無縫續貸支持力度、開設信貸綠色通道、加大對流動性困難企業支持、提供延期還本付息政策等方面紓困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的中小微企業和人群。
《行動方案》特別提到,要強化外貿企業政策性金融支持。如加大出口信用保險支持力度、擴大中小微企業覆蓋面,優化承保理賠條件,在上海「單一窗口」開設在線報損索賠通道,建立保費緩繳機制和快賠先賠機制,應保盡保、能賠快賠。
同時,對於符合「專精特新」等條件的中小微企業,在原有出口信用保險費率基礎上,實施不低於10%的階段性降費,加大保單融資支持力度;支持中國進出口銀行上海分行設立進出口業務專項信貸額度,建立快速評審通道,積極運用政策性優惠利率貸款或向總行爭取其他利率優惠政策,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此前為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作為國家唯一政策性保險公司的在滬分支機構,中國信保上海分公司於4月在上海地區就啟動了降費工作。據了解,此次降費惠及面廣,扶持力度大。專精特新「小巨人」中型企業及小微企業,降費幅度原則上分別不低於10%和15%,其餘小微企業降費幅度不低於10%。
記者還從中國進出口銀行上海分行獲悉,此前該行針對外貿企業出口、進口業務分別設立300億元、200億元人民幣專項額度,並對外經、普惠金融兩大領域,各設立100億元人民幣專項額度;同時,對符合支持范圍的重點企業,根據相應的金融服務需求,設立快速評審通道等。
除了外貿領域,《行動方案》還明確要求要加大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進一步擴大民間投資領域,鼓勵和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市域鐵路、新型基礎設施等一批重大項目,鼓勵民間投資以城市基礎設施等為重點,通過綜合開發模式參與重點項目建設。
與此同時,實施社會投資項目「用地清單制」改革,支持擴大企業債券申報和發行規模。加強銀政聯動和銀企對接,鼓勵金融機構對接重點項目,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提供優惠、便捷的融資支持。市區合力加大對「專精特新」企業的支持力度。
另外,進一步發揮基礎設施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的作用,落實好「上海REITs20條」支持政策,推動更多符合條件的存量基礎設施項目發行REITs,遴選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等開展REITS試點,支持盤活存量資金用於新建項目。
B. 在經濟蕭條時,政府應該如何採取措施
經濟蕭條應採取擴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 主要包括: 財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即政府購買和轉移支付),減少稅收(降低稅率或改變稅收結構) 貨幣政策:降低存款准備金率,降低利率以及再貼現率,在公開市場購買債券等經濟蕭條時,應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及擴張性貨幣政策。其具體內容如下:
1、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具體內容
在經濟衰退時期,通過發行國債,增加財政支出和減少稅收,以刺激總需求增長,降低失業率,使經濟盡快復甦。減稅會增加個人和企業的可支配收入,在財政支出規模不變情況下,擴大了社會總需求。政府支出規模的增大必然增加社會總需求在收入增加和支出擴大不對稱情況下,出現財政赤字。
2、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具體內容
控制貨幣發行,中央銀行可以利用貨幣發行權調節和控制貨幣供應量;對政府的貸款;推行公開市場業務,起到調節貨幣供應量,進而起到調節經濟的作用;調整再貼現率,控制和調節信貸規模,影響貨幣供應量。
拓展資料:
財政政策是指為促進就業水平提高,減輕經濟波動,防止通貨膨脹,實現穩定增長而對政府財政支出、稅收和借債水平所進行的選擇,或對政府財政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決策。或者說,財政政策是指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變動稅收是指改變稅率和稅率結構。變動政府支出指改變政府對商品與勞務的購買支出以及轉移支付。它是國家干預經濟的主要政策之一。
財政政策由國家制定,代表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並受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相應的經濟關系制約。財政政策是國家整個經濟政策的組成部分,同其他經濟政策有著密切的聯系。財政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要有金融政策、產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其他經濟政策的協調配合。政府支出有兩種形式:其一是政府購買,指的是政府在物品和勞務上的花費——購買坦克、修建道路、支付法官的薪水、等等,其次是政府轉移支付,以提高某些群體(如老人或失業者)的收入。稅收是財政政策的另一種形式,它通過兩種途徑影響整體經濟。首先,稅收影響人們的收入。此外,稅收還能影響物品和生產要素,因而也能影響激勵機制和行為方式。
C. 調整國際經濟秩序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供參考:
建立和調整國際經濟秩序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①基本原則:在主權平等、和平共處的基礎上,建立互相合作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關系。②主要內容:各國有權選擇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制度、經濟模式和發展道路;各國有權對本國資源及其開發實行有效控制;各國都有權參與處理國際經侍源濟事務;發達國家應尊重和照顧老答態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需要,在提供援助時不應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加強南北對話和合作,舉賣在商品、貿易、資金、債務、貨幣、金融等重要經濟領域做出必要的調整和改革。
(3)南南合作既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主要內容,也是打破國際經濟舊秩序的力量源泉。①「七十七國集團」作為第三世界最大的經濟組織,主要通過與發達國家在聯合國的談判,來實現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目標。②為了同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作斗爭,亞非拉一些原料出口國還聯合建立專門的國家經濟組織。南南合作對沖破現存。不平等的國際經濟關系,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具有偉大的戰略意義。
D. 為了積極參與當前國際經濟秩序,中國採取了哪些措施
1.積極參與全球和區域經濟合作,努力推動國際經濟秩序的改革與調整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都與當前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相關聯。經濟全球比已使世界各國在經濟上相互滲透、相互依託,聯系越來越緊密。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它的各種負面影響,改善國際經濟環境,發展中國家經濟就難於順利發展,甚至可能陷入危機,而發達國家也不可能獲得更廣闊的市場,保持經濟的良性增長。通過不斷地努力來建立一個在權利與義務平衡基礎上的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已成為推動全球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要推動全球經濟健康地發展,發達國家應以負責任的態度幫助發展中國家克服面臨的困難,採取切實有效的行動向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為一些最貧窮的國家減免債務,並扭轉對窮國援助下降的趨勢,而不能只是片面要求發展中國家進行改革。發展中國家在參與全球和區域經濟合作過程中,應在多邊協作領域就金融、貿易和債務問題不斷加強協調與合作。在涉及有關新的國際貿易和投資規則制定的談判中,要充分協調立場,共同提出一些反映發展中國家利益的主張,增強在與發達國家談判中的地位,以促使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逐步得到改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應當面對現實,調整立場,「求大同,存小異」,共同努力推進國際經濟環境的調整與改革。這樣做符合世界各國的長遠利益。2.切實加強自身的發展與進步,不斷提升本國的綜合實力通過參與全球化壯大自己,這是改變發展中國家處於弱勢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徑。在科學技術進步的推動下,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在世界范圍內正迅速進行。在新的國際分工格局中,發展中國家處於不利地位。如何抓住時機,充分利用不同發展階段自己具有的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提高競爭力,找到本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准確位置是發展中國家順利融人全球化潮流的關鍵。這里應解決好兩方面的問題。第一,新的國際分工對傳統的發展模式提出了挑戰。現今,已不能僅僅從一些相對不變的有形因素,比如勞動力供應量、土地、其他自然資源狀況來衡量一國的優勢。而應從新的視角來認識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新的國際分工格局使得那些依靠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生產產品的發展中國家正面臨經濟落後和收入下降的處境,相反,那些成功地縮小了與發達國家在知識、技術方面差距的國家,則從技術進步中獲益,使本國經濟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因此,在新的國際分工條件下,加快技術進步,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已成為順利融人世界經濟的重要環節。但這同時也表明,欠發達國家,如何在以巨大努力加速實現本國工業化的同時,跟上世界科技發展的步伐,有效應對知識經濟的挑戰。面對這樣雙重的壓力,重新審視過去的發展戰略,進行必要的調整就顯得十分重要。對那些最不發達國家來說,顯然這是十分艱難而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短期內不可能解決。它們仍應從本國現有條件出發,加快國內經濟改革與調整,促進本國的市場發育和不斷完善市場機制。由於農業、采礦業仍是這些國家的主導經濟部門,因此,應重視農業和農村發展,繼續推動礦業生產,不斷提高經濟水平;在充分發揮本國資源優勢的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引進外國投資和先進技術,優化產業結構,逐步改變資源型出口的經濟結構;不斷擴大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同時加強與本地區及地區以外國家在生產、貿易、金融等領域的合作。在當今經濟區域化、一體化迅速發展的條件下,尤顯重要。第二,知識經濟的到來意味著勞動者素質的差別對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重視人力資本投資,積極開發人力資源,是保證持續發展和減少貧困,也是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基本手段。目前,全球化的進程雖然沒有促使整體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但高層次管理人員和高技能勞動力的流動大大增強。這一趨勢使發展中國家面臨嚴重的智力外流。這種「自由流動」使發達國家受益,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像非洲這樣的落後地區受損。自1990年以來,非洲每年流往發達國家的各類人才達2萬人。目前,一方面非洲國家急需的人才十分短缺,聘用了約10萬名外國專業技術人才在非洲工作,另一方面,有150多萬非洲人才在發達國家工作。為此,積極創造良好的環境,採取各種措施留住本國的技術人才,阻止人才繼續外流,也是發展中國家需要解決的另一難題。
E. 規范市場秩序最直接的措施是什麼
(1)良好的市場秩序依賴市場規則維護,所以要完善市場准入規則、市場競爭規則和自願、平等、公平、誠實守信的市場交易規則,建立和完善良好的市場秩序。
(2)建立健全社會信用制度。誠實守信是現代市場經濟正常運行必不可少的條件。形成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規范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為此,要切實加強社會信用建設,大力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
(3)市場秩序是指市場參與者按照特定的市場交易規則安排個體行為而產生的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協調狀態。市場秩序憊味著每個市場參與者擬通過市場獲得不可或缺的公共產品的同時,每個市場參與者又是市場秩序的供應者,即市場秩序產生於市場主體的行為之中。這些行為包括市場交易行為和市場競爭行為。
拓展資料:
1.形成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誠實守信是現代市場經濟正常運行必不可少的條件。其中,政府信用在社會信用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起著基礎性、決定性、導向性的作用。
2.完善誠信立法,將誠信法則具體化是當務之急。要認真分析現階段社會發展和誠信道德水準的實際情況,以科學立法精神實現程序合法性,把誠信的道德內容裝入誠信法律原則的實體,把誠信原則的實質體現在具體的法條之中,以此滿足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和誠信法則的內在要求,使誠信法律原則的法律功能在最大限度上得以實現。 完善誠信的監督約束機制,對失信行為實施強有力的懲戒。
3.最好的監督監管就是充分發揮政府、媒體、社會組織和個人的作用,對失信者和失信行為進行無情的曝光和揭露,因此建立准確完善、公開透明的信用評價機制就顯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