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助推我國海洋經濟與科技發展
對於如何發展中國海洋事業,孫志輝從六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他說,一是制定海洋發展戰略,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當務之急就是應該從國家21世紀發展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海洋的重要性,建立新的海洋發展觀,確立明確的海洋發展戰略,建設海洋強國。應組織力量研究制定指導海洋事業綜合協調發展的國家政策,盡快制定並實施中國新世紀海洋發展戰略,將中國建設成為海洋強國。二是確立中國海權概念,制定海洋安全戰略。海權涉及國家安全,海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站在國家安全的高度,堅持海上綜合安全的思想,採取多種手段,全面實現海洋政治安全、經濟安全、軍事安全和生態安全。國家的海洋安全是一項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法律和科技等多領域的系統工程,需要精心謀劃。從戰略全局運籌,制定有中國特色的海洋安全戰略。三是貫徹《規劃綱要》,以科學發展觀促進海洋經濟的發展。要有效地對海洋產業進行結構調整,優化布局,擴大規模,積極培育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含量高的海洋新興產業。要建設各具特色的海洋經濟區,實行各種形式的新經濟模式。要內外聯動,適時調整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引導扶持海洋經濟健康、持續、快速發展。四是順應國際發展潮流,強化海洋行政綜合管理。從世界發展趨勢看,海洋管理正在向綜合、統一和協調的方向發展。中國當前的海洋行政工作是分散管理,缺乏高層次的協調機制,存在一系列問題。因此,有必要借鑒有關國家的經驗,盡快改革現有的海洋行政管理體制,強化國家對海洋的統一管理,建立健全高層協調機制,統一協調與管理海洋事務。五是努力提高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大力發展海洋科技。科技創新是推動海洋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近期需要重點發展的海洋科學技術包括:海洋農牧化科學技術、海水綜合利用科學技術、海底油氣勘探開發科學技術、深海科學技術、海洋觀測(監測)技術等。海洋科學技術綜合性強,涉及的學科和技術門類多,特別需要注重組織跨部門跨學科的課題研究,注重完善政府、企業(業務)和科研單位聯合投資體制,注重擴大國際合作與交流。六是加強海洋基礎建設,強化社會公益服務。(
② 如何實現海洋資源可持續發展
海洋資源既有賦存於國家管轄海域的國土資源,又有分布於公海和國際海底的共有海洋資源。在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越來越需要海洋資源、資源配置向全球化方向發展、資源在國際合作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海洋共有資源開發保護成為全球共同性任務的新形勢下,要形成新的海洋資源戰略。樹立大海洋思想,珍惜我國的海洋國土資源,放眼關注世界海洋資源;確立大力開發、積極保護、永續利用的基本戰略,以及合理開發保護海洋國土資源、多元化利用國外海洋資源、積極參與分享世界共有海洋資源、依靠科技進步促進海洋資源開發保護、建立海洋生態經濟等戰略選擇,實現使海洋成為戰略性資源基地、海洋資源永續利用、促進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1.合理開發保護海洋國土資源
管轄海域的自然資源是重要的國土資源,象陸地國土一樣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基礎。我國的海洋資源既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又有急需加強保護的雙重任務,應該實行合理開發戰略,使國家管轄海域成為海洋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基地。
海洋礦產資源包括國家管轄海域的石油資源、天然氣資源、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砂礦資源,國際海底區域的多金屬結核資源、富鈷結殼資源、熱液硫化物礦產等,有巨大的潛力。要加大海洋礦產資源勘探力度,增加探明儲量,提高國家的資源保證程度。力爭在海上發現新的大型油氣田,使海洋油氣產量在全國油氣總產量中的比重從目前的10%提高到25%以上,達到世界的平均水平。要把天然氣水合物勘探列入國家計劃,重點進行南海北部陸坡區相關海洋環境和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為商業性勘查做好資源、環境和技術准備。要加強有爭議海區的石油和天然氣勘探,並積極貫徹「擱置爭議、共同原則」,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力爭海洋權益主張重疊區域的資源份額。
重視保護已經嚴重衰退的海洋生物資源,海洋捕撈業要採取捕撈量「零」增長甚至「負」增長政策,減少捕撈量,爭取逐步恢復主要經濟魚類、重要漁場的漁業資源。科學合理利用灘塗和淺海的可養殖海域,減少養殖業的自身污染,保護養殖海域的生態環境,積極推廣生態優化養殖模式,採取大型海灣和近海的海洋農牧化、重要經濟種類的人工增殖放流、近海漁場綜合整治等措施,保證海洋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珍惜愛護每一處可用於海洋旅遊娛樂業發展的海灘、海水浴場、海水運動場、珊瑚礁區、沿海紅樹林等資源,積極發展海洋旅遊業。要重視保護海洋生態環境,防止海洋生態環境退化,保證海洋的永續利用。
2.多元化利用國外海洋資源
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有關規定,世界許多沿海國家的海洋資源可以與外國合作開發。根據我國的國情和海洋資源特點,從戰略角度考慮,既要充分挖掘本國海洋資源的潛力,也要走出去,採取各種形式,多元化利用國外資源:(1)要進一步合作開發利用外國漁業資源。我國已跨入世界主要遠洋漁業國家的行列,遠洋漁業的作業區域遍布西非、東非、南亞、中東、南太平洋、北太平洋和南美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海,今後應進一步加強這種合作,共同開發其管轄海域的漁業資源,尤其應加強與阿拉斯加、非洲沿岸和拉美地區國家合作,採取獨資、合資形式開發這些國家近海資源。(2)我國與日本、韓國、越南的漁業協定生效後,有大批漁船要退出傳統作業漁場,大量漁民面臨轉產轉業的嚴重形勢。要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合作,延長現有漁業協定中的安排,也可考慮爭取建立共同漁業開發區等措施,維護我國漁船在傳統漁場的捕撈利益,減少漁業協定生效造成的損失,為漁民轉產轉業爭取時間。(3)利用我國的政治優勢和地緣優勢,爭取與海上鄰國、海洋油氣資源條件較好的非洲和拉美國家合作,勘探開發其海洋油氣資源,優化我國油氣資源配置。
3.參與分享世界共有海洋資源
國際海底區域約佔地球表面積的49%,是地球上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最大的政治地理單元,蘊藏著豐富的多金屬結核、鈷結殼、熱液硫化物、天然氣水合物和深海生物基因等資源,是地球上尚未被人類充分認識和開發利用的潛在戰略資源基地。我國於1991年3月獲准在聯合國登記為國際海底先驅投資者,獲得了7.5萬平方千米礦區。今後要在進一步加強多金屬結核勘探工作的基礎上,關注其他深海礦產資源,盡快摸清富鈷結殼礦區資料,提出探礦區,並選擇較好礦區,適時向國際海底管理局提出申請。
應積極參與聯合國關於公海漁業資源開發和保護管理條約的制定,積極加入國際性和區域性漁業組織,為我國企業利用公海漁業資源創造良好的大環境。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發展大洋性公海漁業,開辟新的作業海域和新的捕撈品種,要把金槍魚資源豐富的西印度洋和中西太平洋海域作為新的作業區。
4.發展高科技,促進海洋資源利用
海洋資源開發需要海洋科技支撐,應本著促進資源開發、提高經濟貢獻率的根本目的,實行高技術先導戰略,形成高技術、關鍵技術、基礎性工作相結合的戰略部署。發展海洋資源勘查技術,不斷發現新的可開發資源;發展低成本高效益海洋資源利用技術,開發利用密度低、品位低、開發難度大、成本高的海洋資源;發展海洋資源深加工技術,開發利用海洋功能食品、海洋醫葯產品、海洋精細化工產品等,提高資源的二次利用率,廢棄物再利用;發展海洋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技術體系,包括污染物在環境中的行為和影響、局部海域環境自凈能力和環境容量、污染物的生物效應及局部生態變化過程的監測、預報、控制和管理技術,海域生態環境的修復技術、生態工程技術和污染損害的防治技術等,為修復近海的生態環境作好技術儲備;發展海洋監測技術領域的高新技術,重視海洋自動監測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廣泛應用衛星遙感技術,逐步實現對我國近海海域的全自動動態監測。
5.建立海洋生態經濟模式
海洋已經出現嚴重的生態經濟問題,重要海洋資源過度開發,海洋生態環境退化,海洋產業衰退,沿海地區發展受到影響。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由海洋環境、海洋資源、海洋開發活動、沿海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共同決定的。海洋資源開發要走資源持續利用、產業持續發展、生態優質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不斷增加新的可開發資源,但開發規模和速度不應超過海洋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實施資源和環境綜合管理,把海洋資源開發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逐步形成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③ 我國是個海洋大國,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哪些有利條件
21世紀被稱為「海洋世紀」,也會是「中國世紀」嗎?
當前世界經濟已進入資源、環境制約發展的瓶頸期,陸域資源、能源和空間的壓力與日俱增。為謀求發展空間,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沿海國家和地區紛紛將國家戰略利益競爭的視野轉向資源豐富、地域廣袤的海洋,並加快調整海洋戰略,制定海洋發展政策,促進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亦如此。「十一五」以來,我國累計圍填海面積已達536平方公里,相當於沿海地區農業用地轉建設用地的16%,海洋水產品年產量達2000多萬噸,石油產量增長的一半來自海洋,海水日淡化能力已達24萬噸,年冷卻用海水量已達500億立方米。
當然,目前針對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現實,一個共識是,中國雖是一個海洋大國,但還不是一個海洋強國。
1. 近海過度開發,遠海開發不足
考慮中國自古就是一個更多注重陸上發展的國家,我國海洋經濟的規模與我國擁有1.8萬公里的黃金海岸線的海洋資源,顯然是不匹配的。據統計,目前我國海洋經濟所佔GDP總額僅為10%左右的規模來看。
此外,就我國海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而言,主要是重近岸開發,輕深遠海域利用;重資源開發,輕海洋生態效益;重眼前利益,輕長遠發展謀劃,所謂「三重」與「三輕」矛盾比較嚴重。
而且,從區域產業布局情況看,產業園區建設雷同、產業結構雷同;傳統產業多、新興產業少;高耗能產業多、低碳型產業少的「兩同、兩多、兩少」問題比較突出。同時,我國與周邊國家在海域劃界、島嶼歸屬和資源開發方面還存在著諸多爭議,海洋開發尚面臨著巨大風險。
再者就是,海洋產業同構、趨同現象嚴重。比如,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區都以海洋漁業、濱海旅遊業和海洋交通運輸業為海洋支柱產業,其他產業所佔比重仍然較低。海洋生產總值比較高的省份,除了漁業、旅遊和交通運輸外,其他產業如電力、石油、化工、船舶等逐漸成為支柱產業,所佔比重越來越大,而產值比較小的其他省份主要依賴漁業、旅遊和交通運輸的發展。
另外就是,沿海各地臨港產業布局相似。如遼寧沿海經濟帶建設的重點是交通運輸業、裝備製造業、原材料加工、重化工、電力工業等;河北省優先發展臨港工業,包括鋼鐵、石化、重化、能源;天津同樣發展重化、石化、海水綜合利用等;山東則大力發展造船、鋼鐵、石油化工、海洋能源等臨港工業,環渤海區域產業趨於同構。如此發展,將會帶來新一輪的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問題。
而沿海地區海洋產業布局失衡,城市間產業趨同現象嚴重,造成部分海洋資源開發過度和開發不足並存;沿海陸地與海域開發建設失衡,近岸海域污染嚴重,主要污染物的80%來源於陸地,沿海開發建設向海洋擴張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較為突出。
2. 近海資源面臨枯竭
與近海開發過度、遠海開發不足相一致的是,近岸海洋資源面臨耗竭。而且,在我國,海洋開發和海洋生態、資源和環境的矛盾表現得越來越激烈,也越來越復雜。
目前,絕大部分的海洋產業活動和開發利用活動發生在近岸海域,近岸開發呈現明顯的過度狀態。可利用的灘塗和淺海已經飽和,岸線開發混亂,70%的沙質海岸侵蝕嚴重,50%以上的灘塗濕地喪失,近海大部分經濟魚類已不成汛,過度捕撈、污染和生境破壞等造成了海洋生物資源日益匱乏。
再加上現在的海洋生態環境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從單一的污染問題演變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復合作用的問題。使得海洋環境治理和恢復任務艱巨。
據權威部門的調查,近岸海域污染加重,近岸海域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緩解,大部分海灣、河口、濱海濕地等生態系統仍處於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2009年,全海域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約14.7萬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7.3%,73.7%的入海排污口超標排放污染物,部分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污染呈加重趨勢。
而且,沿海不合理的海洋開發利用活動,帶來了生態系統結構失衡與功能退化,典型生態系統受損嚴重,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瀕危物種減少,海灣、河口及濱海濕地等典型生境喪失或改變問題愈加突出,赤潮等生態災害事件爆發的頻率和強度持續增加等問題,生態系統健康嚴重受損,服務功能急劇衰退。
同時,隨著沿海地區人口和經濟密度的進一步增加,海洋防災減災任務異常艱巨,同等強度的台風、風暴潮、巨浪、海嘯等海洋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成倍增大。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我國海平面上升加劇了海洋災害程度。海洋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從上世紀80年代的年均30億元左右,增加到90年代年均140多億元,2009年為100.23億元。
3. 加快海洋立法
對於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的一個共識是,我國雖然是一個海洋大國,但還不是一個海洋強國,而造成這種結果的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科技創新能力較弱。
目前我國海洋關鍵技術自給率低,發明專利數量少,據統計,我國的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20%;海洋科技對海洋經濟的貢獻率只有30%左右,而一些發達國家已達70%-80%。我國海洋科學和技術裝備差距較大,主要的海洋儀器依賴進口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與歐洲、美國和韓國等海洋開發裝備先進製造國家相比,在一些領域特別是深海資源勘探和環境觀測方面,技術裝備仍然比較落後。
基於此,接下來的「十二五」期間,我國將繼續實施科技興海戰略,加強海洋基礎理論和前瞻性技術研究,完善海洋科學體系,建設海洋科技產業化基地;
此外,為摸清家底,全面掌握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發展情況,國家海洋局將在今後2-3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海洋經濟普查工作。
我國還將加快海洋領域的立法,深入做好《海洋基本法》等法律的前期立法研究,推進《海域法》、《海島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的有效實施,加緊制定相應的配套制度,並將研究制定《海洋觀測預報條例》、《南極考察活動管理條例》。
在提升海洋經濟發展的保障能力方面,將對重點海域污染物排海實行總量控制,開展重點海域、海島的環境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繼續開展國際海底和公海資源的調查與評估,加快國家深海基地和極地科考能力建設,為海洋經濟健康有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4. 首倡陸海統籌
更明顯的戰略調整已經開始。
在日前中共中央17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更是明確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提高海洋開發、控制、綜合管理能力。科學規劃海洋經濟發展,發展海洋油氣、運輸、漁業等產業,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加強漁港建設,保護海島、海岸帶和海洋生態環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維護我國海洋權益。」
這被認為是我國在當下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下,針對海洋開發的一次重大戰略性思維轉變。
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分別提出「實施海洋開發」和「發展海洋產業」重大戰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專門部署海洋工作,強調「強化海洋意識,維護海洋權益,保護海洋生態,開發海洋資源,實施海洋綜合管理,促進海洋經濟發展」。
而從具體的海洋規劃方面看,2003年5月9日,國務院正式發布了《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這是我國制定的第一個指導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的宏偉藍圖和綱領性文件,在海洋經濟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2008年2月7日,國務院又正式發布了《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作為指導全國海洋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提出「加強對海洋經濟發展的調控、指導和服務」,是新形勢下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思路和方向的基本依據。這兩個《綱要》是指導當前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明確了我國發展海洋經濟的總體思路和措施。
基於中共中央17屆五中全會的公報,值得樂見的是,在陸海統籌的戰略原則之下,中國海洋經濟的發展將有一個新的突破。
5. 沿海區域開發進入新階段
與新時期陸海統籌戰略新思維相關的是,我國沿海區域的開發亦進入新的階段。
1月4日,國務院批復《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第一個獲批的國家發展戰略,也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
對此,國家海洋局政策法規與規劃司司長王殿昌公開撰文稱,這標志著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工作進入實施階段。
另外,從2006年至今國務院已相繼批復10個沿海區域規劃,從北到南,遼寧沿海經濟帶、天津濱海新區、山東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江蘇沿海地區、長三角經濟區、福建海峽西岸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海南國際旅遊島在沿海地區相間排布。伴隨著沿海區域規劃相繼獲得國務院批復,紛紛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國沿海區域經濟版圖漸趨完整,沿海區域開發開放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至此,依託海洋區位優勢,沿海地區「3+N」的經濟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而「十二五」期間,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更被寄望於通過海洋的牽引與輻射作用,促進區域統籌協調發展,推進區域海洋產業集群化、規模化,將沿海地區打造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競爭的戰略區域,為東部率先發展戰略實施提供持續的動力來源。
④ 海洋經濟的發展空間
21世紀將是人類挑戰海洋的新世紀。2001年,聯合國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了「21世紀是海洋世紀」。今後10年甚至50年內,國際海洋形勢將發生較大的變化。海洋將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領域,包括高新技術引導下的經濟競爭。發達國家的目光將從外太空轉向海洋,人口趨海移動趨勢將加速,海洋經濟正在並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
海洋是人類存在與發展的資源寶庫和最後空間。人類社會正在以全新的姿態向海洋進軍,國際海洋競爭日趨激烈。美國指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後的開辟疆域」,未來50年要從外層空間轉向海洋;加拿大提出:發展海洋產業,提高貢獻,擴大就業,佔領國際市場;日本利用科技加速海洋開發和提高國際競爭能力;英國把發展海洋科學作為迎接跨世紀的一次革命;澳大利亞在今後10年~15年要強化海洋基礎知識普及,加強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與開發。國際海洋競爭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發現、開發利用海洋新能源;勘探開發新的海洋礦產資源;獲取更多、更廣的海洋食品;加速海洋新葯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實現更安全、更便捷的海上航線與運輸方式。
海洋是高新技術發展前沿領域。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日、英、法、德等國家分別制定了海洋科技發展規劃,提出優先發展海洋高技術的戰略決策,希望在21世紀世界海洋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各方面的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同時也期望在海洋領域找到國民經濟的新的增長點。國際上海洋高技術發展有以下五個重點領域:海洋生物技術,海洋生態系統模擬技術,海洋油氣資源高效勘探開發技術,海洋環境觀測和監測技術,海底勘測和深潛技術。總之,海洋科學研究、海洋高技術開發已上升到各國最高層次的決策范疇,並進行了戰略性規劃安排。
世界海洋經濟發展前景看好。全球現代海洋產業總產值達1萬億美元,佔世界GDP總值23萬億美元的4%。世界四大海洋支柱產業已經形成,發展前景看好。一是海洋石油工業。全球海上石油的探明儲量為200億噸以上,天然氣儲量80萬億立方米。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事海上石油勘探與開發,投入開發的經費每年達850億美元。2000年海上石油產量約13億噸,佔世界油氣總產量40%,產值約3000億美元。21世紀中葉海洋油氣產量將超過陸地油氣產量。二是濱海旅遊業。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濱海旅遊業收入佔全球旅遊業總收入的1/2,約為2500億美元,增加了3倍;1998年全世界40 大旅遊地中有37個是沿海國家或地區;沿海37個國家的旅遊總收入達3572.8億美元,佔全球旅遊總收入的81%。三是現代海洋漁業。傳統的海洋捕撈業已發展為捕—養—加並舉的工業化漁業生產。10年,全世界海洋漁獲量每年達8500多萬噸,產值約2000億美元。四是海洋交通運輸業。全世界較大海港2000多個,國際貨運的90%以上通過海上運輸完成,1998年世界集裝箱港口吞吐量約為1.5億標准箱,海運收入1500億美元。總之,世界海洋產業結構不久將可能出現三、二、一的排列順序。從我國海洋產業發展趨勢來看,可能要略滯後於世界海洋產業結構的轉變,首先可能過度到二、三、一結構。
人口趨海移動趨勢加速。6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區,有預測認為,到2020年,世界3/4的人口將居住在沿海地區。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是我國的城市密集區。這一地帶佔14.2%的國土面積,卻分布有44.74%的城市數和51.44%的城市人口,是中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帶。東部沿海地帶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人口分別佔全國的59.81%和47.44%。研究預測表明到2020年或21世紀中葉,60%人口將居住在沿海地區。隨著小城鎮建設的興起,我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保持年均0.63個百分點的增幅,2002年全國城市人口比例將達到34%,而東部沿海地區城市化現狀水平已經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47%。預計未來2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將達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化水平還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未來50年,世界性、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將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內容。我國已經具備了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條件和基礎。正在編制中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將對我國「十五」及以後10年的海洋經濟發展提出規劃安排。提高認識,認准方向,扎實推進,爭取用10年左右的時間,把我國建成世界級海洋經濟大國甚至強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