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問一下哈;振興實 體經 濟的方式有哪些
1、深化結構改革,提高供給質量
一是進一步化解傳統產業產能過剩,通過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建立公平的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秩序,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技術等標准,淘汰一批重點行業的落後產能,創造條件支持企業間兼並重組,加快企業轉型升級,提高企業效益、市場競爭力和行業集中度。二是利用「互聯網+」,結合「中國製造2025」,加快發展壯大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三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2、擴大有效需求
一是積極增加有效投資,更好發揮政府資金對社會資本的帶動作用,加快補短板項目建設,支持新型城鎮化、產業升級、重大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務建設等,立足長遠實現投資綜合效益提升。二是在加快傳統消費擴容升級的基礎上,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對美好嚮往需要的高品質物質和精神消費產品,促進消費在結構升級中釋放增長潛力。三是在增強勞動密集型產品和高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優勢的基礎上,積極培育智能製造、新能源設備等領域新的出口增長點,推動服務貿易業態創新,促進服務貿易與商品貿易融合發展,拓展出口增長空間。
3、完善金融服務
一是增加市場流動性供給和優化銀行信貸配置結構,提高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的放貸能力,嚴密監測資金流向,促進社會資金流向實體經濟。二是加快發展各種自擔風險的區域性小型金融機構、社區金融服務組織、村鎮銀行等合規合法的金融主體,服務廣大中小企業、創新型企業發展,健全金融市場機制,引導資金從低附加值、高風險領域向實體經濟領域轉移。三是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加快發展直接融資服務的平台和通道,推進股票注冊制改革和市場擴容,拓展實體企業融資空間,提高融資便利性,化解實體經濟被銀行資金邊緣化的困局。
4、加強財稅支持
雖然近年來國家實施結構性減稅和普遍性降費政策,但由於以間接稅為主的稅制本身的約束以及一些地方的行政性收費、銀行服務收費和部分行業協會收費過多過高,企業宏觀稅負水平依然居高,加上企業生產運營成本如資金、土地、能源、交通物流等不斷攀升,企業負擔沉重。要通過降低製造業增值稅率,免除一批行政事業性收費,加大財稅信貸等優惠力度,通過財政補貼、稅收抵扣、貸款貼息、加速折舊等多種支持方式,支持實體企業特定生產製造與研發活動,增強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5、優化發展環境,加強制度建設與監管
政府要加強和改進對實體經濟企業的服務,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切實為企業立項、審批、建設、生產經營等各個環節提供便利。從國家宏觀層面,加強對網路營銷的嚴格管理、規范管理也是對市場經濟秩序的維護,有利於實體經濟的發展,要對網路銷售的「假冒偽劣」、貼牌產品等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的行為堅決打擊,構建公平公正、多元化、競爭性的經營環境。近幾年來,大量網店以低價惡意銷售劣質商品或無名商品,是對實體經濟的致命打擊,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破壞,也不利於我國的企業創新和科技創新,不利於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大力整頓。
6、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實體經濟創新能力
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實體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一是狠抓前瞻性、引領性、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加強應用型基礎研究,支持企業布局前沿技術。二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加快創建一批國家級企業創新載體。促進科技成果市場化轉化機制,推動更多的科技成果轉化。三是營造創新氛圍。進一步強化政策落實,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搭建優質平台,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
Ⅱ 2021年傳統實體經濟怎麼突破困境
2021年新「個體」經濟,新媒體運營,新商業「業態」,新業態「生活圈」。
「個體」 實體店要「升級」,電商需「轉型」。
「業態」 傳統個體的「消失」,新個體的「崛起」。
「生活圈」 電商與實體「本是同根生」,虛擬實體「互補」。
無須「規避」現實,互聯網進入我國,電商的出現,是對傳統商業流通環節的一次「顛覆」,傳統商業模式的一場「革命」。
然而資本的「狂虐」,人性的「貪婪」,燒錢補貼「全網最低價」,「無序」的市場競爭,卻造成了商品價格體系的「全線崩潰」。
金融監管,互聯網平台反壟斷
市場經濟「優勝劣汰」,不是「全盤」否定生鮮電商互聯網大佬及其商業模式。
而是規范市場「 游戲 規則」,防止一家獨大,多寡頭「壟斷」市場,資本「主義」形成一種制度控制市場的「苗子」出現。
2021年傳統實體經濟「各經營主體」怎麼突破經營困境?
這是各行各業「包括電商、實體」都普遍面臨的一個生存問題,如何調整思維觀念,適應「新商業」業態生活圈,「因人而異」不盡相同,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
送給你一句話,世界上打敗你的,只是你自己,現代 社會 ,只有自己才能夠救自己!
如有實際困難需咨詢,敬請關注本號系列文章。2020.12.30.上海.青浦.
我估計到明年年底實體經濟會有好轉跡象。原因是,一,隨著民眾的覺醒與國家的出手,電商會越來越規范,雖然電商還會搶占實體的很多市場份額,但整體上會比之前有所好轉。但這需要時間,第二,國家經濟工作會議定調,明年開始進行需求側改革,從政策上這也會增加市場需求,增強經濟活力。第三,疫情的影響到下半年也會逐漸消退,一切會步入正軌,整個國民經濟會逐漸復甦。總之,明年會逐漸轉好,但是需要時間。
作為實體經濟我們明年應該怎麼辦,在這里,我有幾點建議:1,自己的商品做出特色,縮小競爭,做出差異化。2,注重品牌形象建設,早晚經濟會向品質化方向發展,品牌化提高產品的競爭力與附加值,這樣才能走出自己的路來。3,我向來不喜歡也不建議打價格戰,做好自己產品的定位,定一個合適的價格。4,增加社區微信等電商營銷渠道,拓展銷售渠道。我相信,過了明年,實體店會越來越好,明年就開始布局吧!
市場已經形成平台化 並不是消費者和商家說了算 這就是本質 跟平台做 流量形成控制 還是資本控制大部分流量 中小商家 吃剩菜大部分是中小商家都是能看明白的 所有不管實體轉平台 都是形成圈子內的一個可控個體 消費者還津津樂道便宜好 也不知道自己口袋的錢從哪裡來的 實體 以店鋪租金為收益 但控制不了流量 和人群 但是平台不同 平台所有都可以控制 價格 人流量 排名 這顯而易見的問題 但不是說必須要砍掉誰就是好事 應該是說 商家與消費者都是可以自由以某種工作方式來得到收益並不由單一方式所控制
如果實體經濟的法律法規和辛巴的法律法規一模一樣的時候,實體經濟就突破困境了
扶持實體店的存在!與電商在平等待遇下競爭?
低質量產業鏈供應鏈結構性問題或將被「商業品牌生態系統」所取代。
最近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國家在扭住什麼?打通什麼?貫通什麼?補齊什麼?優化什麼?是不是一目瞭然?相信每一個行業領域你都可以找到自身所處的位置,干就完了!
根據《2020互聯網發展趨勢》分析,傳統企業產業鏈的競爭正在升級為商業品牌生態系統的競爭。未來的企業只有兩種命運:要麼成為商業品牌系統的引領者,要麼成為品牌生態系統的合作者。
問阿里
給電商加稅,把所有在開曼群島注冊的公司,統統驅逐出境。那些壟斷巨頭涉及的范圍太廣了,把他們統統拆分。
2021年傳統實體經濟要想突破困境,難度非常之大。本人以為:
第一,2020年底,全球疫情反彈,變異新冠來勢洶洶,待疫情結束,人們可以放心地走上街頭後,傳統實體經濟可能會有好轉。
第二,目前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反壟斷,重實體,但傳統實體經濟的復甦和回歸還有待時日,或許還需要一兩年的過渡期。
第三,隨著城市的擴容,「一鋪養三代」已成為過去。目前,大多數城市,整街的商鋪緊閉。對商鋪店主來說,過去十年投入買下的商鋪連資金利息都沒收回,不願意低於成本出租商鋪。而對於租鋪的經營者來說,房租、人工、商業水電氣的開銷占經營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以上。電商經濟、地攤經濟更讓傳統實體經濟雪上加霜,再加上而今市面上的歪貨、假貨橫流,傳統實體經濟真正的是在夾縫中生存。
第四,中央雖在2020年疫情期間對實體經濟給予扶持,試問,底層的老百姓又真正得到多少實惠?商鋪大多數歸私人所有,降低商鋪租金等於一句空話。如果地方政府能夠將商鋪的水、電、氣費統一降低,或許能讓商鋪經營者真正得到黨和政府的恩惠。
第五,傳統實體經濟真正能突圍,得靠國家政府的扶持才行。中國人民都是勤勞的人民,每一位傳統實體經營者都願意吃苦,都願意努力奮斗。但要有一個實體經濟活下去的理由吧。
第六,傳統實體經濟經營確實也應該改變過去的經營模式,盡量利用互聯網平台,將線上線下有機結合,變被動為主動,才能扭轉局面。
本人估計,2021年傳統實體經濟比2020年更難。
不患實體困境,患人口資源被實體人工產品劫持!人口資源均分,實體人工就天高任鳥飛了,人口是米,人工是飯,沒米煮不了飯。
Ⅲ 實體經濟如何走出困境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實體店受到很大的沖擊,但是實體店也應該做出回應,展示自己的優點,比如可以讓用戶更好的體驗,可以在實體店試穿在網上購買,還可以舉辦一些現場抽獎活動,送禮品等吸引人流量的活動。
Ⅳ 疫情導致全球經濟衰退,中小企業面臨著怎樣的困境
對於疫情導致的經濟衰退中,小企業會面臨著倒閉,甚至經濟虧損的困境,他們沒有一定的經濟來源,步履維艱。
Ⅳ 按照當前的趨勢分析,現在實體經濟還能撐多久
當今的實體經濟的發展趨勢遭受短板,能夠說成日漸低迷,社會上面有過多的私營中小微企業困難重重,有的乃至是閉店破產倒閉。那麼,將來是實體經濟路在何方?它是全社會有志之士非常值得關心討論的難題。作為一名創業退伍軍人,孤陋寡聞,只有發布一些淺薄的觀點,僅作大夥兒一起探討溝通交流。
壯士斷腕,完全抵制房地產經濟的畸形發展。
前期房地產經濟的興盛,推動了全部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但過猶不及,一直讓這類趨勢不降,必定會造成 全部社會經濟發展的泡沫塑料越吹越大。如今的房地產業,早已變成吸錢池,吞錢獸了,無論有多少救市資產,最終都掉入房地產開發商挎包,這就要實體經濟的發展趨勢變成無根之水,無源之水。
全社會都期待社會經濟發展能著陸,但這僅僅企業願景。要是沒有壯士斷腕的膽量,不完全擺脫困局,全部社會經濟都是會被壓垮,那麼就並不是通脹的難題,只是危害了社會的平穩大局意識。拖,毫無疑問並不是方法,現階段中國的房地產業存量房,早已夠四十億人口數量定居了,但仍然仍在建房子,那樣下來結果是什麼呢?哪兒有哪些著陸的結果?
房地產業壓垮了全部市場的需求,沒有市場的需求的興盛,哪有實體經濟的興起?
立即下手,標准互聯網技術商業運營。
互聯網技術應該是服務項目實體經濟的專用工具,如今變成了實體經濟的水稻收割機,互聯網技術構建的商業服務管理體系,早已變成實體經濟的拼殺場。初期是加工廠,如今早已發展趨勢到商業服務行業的各個方面,餐館、零售、服務項目等,四處硝煙四起,最終盈利的,僅僅極少數網路平台,造就了一個個互聯網技術達人,損害的全部實體經濟行業。
一點也不浮誇地說,如今的網路平台更好像一個賭廳。做實體經濟的,大家都進去拼殺,勝負是大家的事,但都需要幫我交檯子費,服務平台抽水,結果大家都輸掉,那麼錢到哪裡來到?都到服務平台那來到。大家都圖劃算,大家都沒有錢掙,大家都沒盈利,大家都沒有了錢掙,那麼你又去掙誰的錢?
如今電子商務搞得自身也沒盈利了,門店還被擠死了,導致很多門店破產倒閉,一個門店後邊種活一家人,導致很多下崗。僅有盈利才算是促進經濟發展的較大 的驅動力,最終大家都沒盈利,都賺不到錢,都沒有錢大夥兒就僅有到在網上去淘便宜的貨源,惡循環,經濟發展就那麼被搞去世了,最終錢都到巨頭手上。
認真反思,釋放出來全社會的創業熱情。
當今社會上的創業者,的確是遭遇十分大的艱難,她們就彷彿行走在懸崖峭壁旁邊,沒有一絲歸屬感,更不必談哪些自豪感了。創業者變成失信人員的預備役,創業失敗的人變成失信人員的代稱了,當今社會上針對創業不成功造成 的失信執行人人的嚴厲打擊,早已導致了不能挽留的不良影響。
一個不倡導創業,不重視創業者,不能允許創業不成功的經濟大國,那便是作。任何人都看到了這一點,但大家都不用說,就是這樣一直下來,哪兒也有實體經濟的明日呢?因此 ,激勵創業者,幫扶和協助創業失敗的人,激起全社會大家的創業熱情,它是實體經濟再次煥發生機的基本。
實體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的基本,空談誤國空談誤國,假如說在現階段經濟環境下,實體經濟路在何方?作為一名創業退伍軍人,我覺得之上幾層面,便是關鍵,便是方位。
Ⅵ 疫情影響下銀行能助力實體經濟走出困境嗎
疫情影響下銀行能助力實體經濟走出困境嗎?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1、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的生存、發展和強大。疫情之下,強烈要求各人財物管理部門、各行各業都要拿出實際行動支持扶植實體經濟走出困境!
2、銀行是更大力度讓利實體經濟。金融機構按照國務院、銀保監委要求,主動放寬貸款條件、延長貸款期限、下調貸款利率,來緩解實體經濟的資金壓力;並且幫助客戶在資金結算、網上代發工資和推介產品拓展渠道。盡銀行所能為客戶為實事!
能幫助實體經濟走出困境的,只有銀行。而銀行也一定能夠幫助實體經濟走出困境。
疫情發生以來,國家就出台了一系列財政、貨幣政策,用來為中小企業疏淤解困。助力中小企業復工復產,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國家出台的政策就像一場及時雨一樣,解決了中小企業流動性緊張的問題。也讓很多人保住了飯碗,解決了就業問題,也解決了很多人的經濟困難。
從剛剛發布的我國二季度經濟運行情況,可以看到,中國經濟從二季度由負轉正,Gdp增長由第一季度的負的6.8%轉變成二季度的3.2%。這個經濟數據來的非常不容易,在國際上疫情還非常嚴峻的情況之下,我們還能保持這樣的經濟增長,非常的難能可貴。這也和國家的一系列經濟政策是分不開的。
銀行為了解決實體經濟的困境,根據國家的要求,讓利給中小企業,降低貸款利率,切切實實的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的問題,在這一點上,銀行所做出的貢獻和努力是有目共睹的。根據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來看,連續幾個月廣義貨幣增長在11%以上,這也表明了金融對實體的支持力度是多麼之大?
疫情對我國的實體經濟造成了嚴重影響,很多企業幾乎瀕臨生死邊緣,幸虧銀行能夠及時伸出援手,送來的資金,讓這些企業及時擺脫了困境,恢復了生產,重新進入到正常經營的軌道。
當然,由於國際上的疫情還非常嚴重,我們還不能掉以輕心,各地還會有零星輸入性病例發生。我們每個人都要加強疫情防護,保住我們來之不易的抗疫成果,促進經濟增長。
銀行永遠是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送碳。
疫情之下,銀行也在降低各種疫情相關企業的貸款利率,加大給實體企業的支持,但銀行終歸還是要控制風險的,所以能拿到大額優惠貸款的,通常還是:大中型企業、上市公司、現在普惠金融支持產業的企業、有資產抵押的企業。
這幾年的普惠金融,其實是對中小型 科技 企業非常利好的風口,每個銀行都有新增小微企業的硬性指標,但這些企業要在國家支持的高 科技 行業中,只要是符合條件的企業,銀行都是上門追著要給你貸款,利息也很低。
疫情之後來看,規模大的,或者稍微和扶持產業沾邊的中小企業,和疫情沾邊的中小企業,拿貸款還是相對容易的,貸款利息已經非常低,有些城市的疫情貸甚至可以做到年化3%以內,這是銀行對實體經濟支持非常給力的地方。
但伴隨著央行放水,銀行經營貸利率下行的,也有很多違規套取經營貸去炒房炒股的,甚至其實有些銀行更願意給人錢去買房,相對做企業,風險更小。
大水漫灌之下,資本會流向利益最大化的地方,也很正常。
只是銀行資金,如何能精準的進入到真正需要資金做實業的企業,流入到真正需要扶持的產業和公司中,這是最終是否能支持到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
如果銀行的錢,最終還是流向了樓市和股市,那隻會推高泡沫,對實體經濟是無益的。
銀行是百業之王,任何行業離開了銀行業的資金扶持,都不能走的更遠更堅實。疫情影響下銀行能助力實體經濟走出困境,但銀行並沒有這個動力來做這件事,主要是因為是實體經濟產生利潤和兌現利潤太慢,深層次原因還是資本的貪婪,哪裡利潤大就去哪裡。
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速-6.8%,但銀行業利潤實現6%的正增長,是不是很諷刺。所以才需要銀保監會這樣級別的行政部門督促銀行業保持利潤合理增長,隔空喊話。通俗點說就是大家都在過苦日子,唯獨你們銀行業還在大賺特賺,你們還是要合適點,不要一點B臉都不要,引起大家的反感。
在疫情這種突發事件之下,國家層面只能要求各行各業拿出切實有效的措施來支持實體經濟。到銀行這一塊,就是要讓他們讓利,降低貸款利息,貸款的資金向中小微企業傾斜,擴大可貸企業的覆蓋面。
現在的銀行多數都是商業類型的銀行,背後都是財團和資金大佬,就他們而言,是沒有任何動力來助推實體經濟發展,行政監管部門只能按窗口指導意見進行指導、督促,並不能直接上陣,讓他們把錢直接貸給誰不貸給誰。
Ⅶ 2015當前中國經濟困局 機械鑄造業如何走出
郎咸平在演講中預言,2015年中國製造業將會遭遇空前困境。他表示,今天的中國經濟形勢正在遭遇冰火兩重天。所謂的「冰」是指實體經濟不景氣、股市樓市低迷。而火,體現在高檔樓盤、豪車、高檔奢侈品、高檔古董藝術品一片火爆。
郎咸平認為,中國經濟正面臨著製造業危機和產能過剩危機。他表示,中國一直以製造業大國自居,但在產品研發、渠道物流、關鍵零配件這三個重要環節上,卻沒有話語權,導致中國並沒有掌握最關鍵的定價權。
郎咸平指出,由於沒有產品定價權,中國製造業利潤過低,而且面臨著稅費過重、資金成本太高、勞動力成本優勢不再的三大困境。他表示,隨著各地提高最低工資標准,中國勞動力優勢成本快速上升,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消失。
此外,郎咸平分析表示,中國製造業除了經營環境惡化外,還存在產能過剩問題。他指出,隨著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的爆發,外貿需求大減,加劇了國內產能過剩,製造業投資環境進一步惡化。郎咸平大膽地預言,「2015年中國製造業將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而如何解決中國製造業危機?郎咸平提出了發展「智慧產業」的建議。郎咸平說,很多人只知道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沒聽過智慧產業。美國就把智慧產業當做第四產業。這些年,美國通過智慧產業革命,全面拉抬了製造業效率,已經取代中國成為製造業大國。
郎咸平舉例說,「美國的智慧產業革命已經悄然實施了10年,這10年裡,美國製造業的產值提升超過50%,工人工作效率提升超過20%,而工人工資僅增長2.8%。相比之下,近年來中國的勞動力成本越來越貴,而效率沒見有多大提升。長此以往,中國的製造業對於美國將沒有太多優勢。
郎咸平認為,智慧產業是中國製造業發展的出路。只有把智慧產業引進去,降低各個環節的成本,提高利潤,才能解決中國製造業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