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三者相互影響.文化與經濟,政治之間是怎樣相互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文化是政治和經濟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經濟所決定,又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經濟。
經濟在政治文化中起決定性作用。
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
①科學技術的進步越來越重要。
②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
③文化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作用越來越突出。
④反文化霸權主義成為當代國際政治的重要內容。
⑤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提高文化素養。
B. 世界政治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經濟是政治的基礎、經濟決定政治的作用。
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的作用方式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經濟利益制約著世界各國對外政策的抉擇。由於經濟利益在國家利益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以及經濟發展對國家綜合國力提高的巨大影響,各國對外政策的取捨抉擇在很大程度上受經濟利益的制約,並為實現經濟利益服務。在當今以主權國家為主體的國際社會中,國家對外行為的動因具有十分鮮明的經濟色彩。國家對外政策的首要目標是保障其經濟利益的實現。冷戰結束之後,隨著軍事因素在全球政治中地位的下降,經濟因素更是被提到了首要地位,各國之間的競爭也主要集中在世界經濟領域里爭奪優勢地位。
第二,不同國家間經濟利益的矛盾和差異成為世界性政治對抗和沖突的基本根源。主權國家由於統治階級的性質和社會制度的不同,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和歷史文化的差異,各國間的經濟利益總是相互獨立的,並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無限制地追求一國的經濟利益,勢必損害其他國家的經濟利益。國家之間經濟利益矛盾的加深,必然擴大國家利益的沖突,因此,經濟的沖突對國家之間的政治關系將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有可能使國家間的政治合作出現裂痕,並導致政治沖突的發生。縱觀今日之世界,各種政治軍事沖突與對抗的背後,都可以找到經濟利益上矛盾和沖突的原因。
第三,國家間的經濟關系具有強烈的政治性,這是當代國際關系的突出特徵。由於經濟利益在國家利益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國際政治中,一些經濟大國經常利用經濟手段來影響對象國對外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使之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建立某種政治關系。國際經濟關系中的經濟援助和經濟制裁等手段經常交替使用,以利相誘,以害相逼,迫使對象國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並削弱對手的影響。經濟手段的經常利用,使得世界政治關系變得更加復雜了,它構成了當今國際關系的主要內容,同時也反映了世界政治的現實。
2.世界政治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並能夠反作用於世界經濟
世界政治體系是在世界經濟體系的基礎上形成的,它一經形成就對國際社會的經濟關系以重大的影響。例如,戰後的世界經濟體系中出現的兩種彼此隔絕的不同經濟體系類型,即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個各自獨立的經濟體系和兩個平行的經濟市場,就是東西方政治對立的產物。國際關系的實踐表明:國家間政治上的相互依賴對經濟上的相互依存無疑佔有首要的地位。和其他因素相比,政治因素無論是在空間上,還是在時間上,對經濟關系都具有更為直接、更為重要的影響。
政治因素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方式表現在:
(1)世界各國的對外經濟活動是整個國家對外政治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實現國家對外政治目標的手段。國家在世界范圍內的利益是通過自己確定的政治目標和實現這些目標的手段來體現的。無論這些手段是怎樣的,它們永遠是為了實現國家的政治目標服務的。冷戰時期,國家之間的貿易、金融、投資以及對外經濟援助等都服務於國際政治中兩極對抗的現實。美國等西方國家或利用貸款、投資以及提供商品等經濟援助手段,或利用經濟封鎖、貿易禁運、技術限制等經濟制裁措施,來達到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限制對手發展的政治目的。一些其他國家為了安全利益和維護政治經濟獨立的根本利益,在一定的時期內可能縮小對外經濟聯系,甚至在國際貿易中忍受明顯的損失。這就表明了政治利益和政治目標對國家對外經濟政策和對外經濟行為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冷戰結束後,兩極格局瓦解,經濟因素在國家決策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這並未改變各國對外經濟服務於政治目標的性質與職能,只不過是經濟手段在實現國際政治目標和國家利益時變的更為重要和更加有效了。
(2)意識形態因素對國家間經濟關系的制約作用。國際關系中的意識形態因素,主要是指國際社會中一定階級和政治集團利益的政治理論或政治價值觀念。因此,它本質上也屬於政治因素的范疇。冷戰期間,東西方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對抗都具有十分鮮明的意識形態色彩。80年代之後,隨著世界各國相互依存關系的加深,全球性問題的增多,國際關系中出現了非意識形態化的趨勢和潮流。這種潮流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反對將意識形態作為國家之間建立和發展正常關系、進行經濟文化往來的先決條件的主觀願望。但是,只要意識形態的性質和功能沒有徹底改變,它在國際關系的現實中就仍然會對國家間的經濟關系產生制約作用。
(3)軍事因素對國家間經濟關系的影響。軍事因素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因素。一國軍事力量的發展是建立在工業和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並以經濟實力為後盾的。與之同時,軍事因素本身對經濟發展和經濟關系也具有反作用。國家間的軍事合作與對抗對經濟關系的發展既有促進作用,也有阻礙作用。在兩極格局下,隨著兩大集團軍事對抗的不斷升級和軍備競賽的加劇,一方面,國家內部的軍事工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國內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由於軍事對抗使得戰爭的威脅增大,各國都將發展軍事力量作為維護自己國家利益的重要內容。因此,對軍火的需求也日益擴大,國家間的軍火貿易得到極大的發展。同時,軍事對抗關系的發展乃至軍事沖突和戰爭,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還表現出消極的破壞作用。軍火工業對經濟的刺激只是一種暫時的、畸形的振奮和促進,它對國民經濟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長遠利益卻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冷戰期間,蘇聯為了在與美國進行的軍備競賽中獲勝,將國民生產總值的大約20%用於發展國防工業和軍費開支,嚴重阻礙了本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終使國民經濟的基礎受到了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