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學什麼是支持性

經濟學什麼是支持性

發布時間:2023-08-25 10:23:32

㈠ 高中經濟學主要學什麼

高中經濟學包括什麼。
《經濟常識》基礎知識

第一課 商品和商品經濟

1、商品的含義: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

2、商品經濟產生的條件

(1)社會分工

(2)私有制

3、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

對立性:對生產者和消費者來說,不能同時兼得使用價值和價值。

統一性: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使用價值離不開價值,價值是商品交換的基礎。

◆4、六個量的關系

5、貨幣的含義: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本質:一般等價物

6、價格和價值的關系

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7、通貨膨脹的含義:紙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

8、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首虧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9、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10、價值規律的作用: (1)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生產部門的分配。

(2) *** 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

(3)促使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

第二課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公有制的地位: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徵,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公有制的內容: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2、公有制經濟實現形式的多樣化

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賃等,都可以利用。

◆3、現階段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所有制結構):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原因:從根本上說,是由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的。具體的說,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的。

(1)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

(2)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

(3) 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轎老義服務。

◆4、我國現階段的分配製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

原因: (1)這是與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

(2)這是由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決定的。

(3)這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5、市場經濟的含義、一般特徵、優越性

含義:市場經濟是社會化的商品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

一般特徵: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和開放性

優越性:市場經濟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有效形式。

6、宏觀調控的必要性、手段

必要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市場的調節作用不是萬能的,存在著固有的弱點和缺陷。市場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所以只有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才能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

手段: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發揮宏觀調控手段的總體功能。

◆7、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具有自己的特徵:

(1)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志。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

(3)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

第三課 企業和經營者

1、企業的含義: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而從事生產經營......>>
經濟學專業涉及哪些高中科目
你好,我就是經濟學專業的。經濟學的主要課程有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宏、微觀)、統計學、會計學、財政學、經濟法、國際經濟學、財政學、經濟學說史、發展經濟學、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國際金者帆神融、國際貿易等。其對數學的要求較高,和法學的聯系較緊密。客觀的來說,經濟學專業很理論。

個人感覺和高中的科目沒多大的聯系,除了數學。
高中生准備大學的時候學經濟,要准備什麼?
數學一定要學好,經濟分析需要用到計量模型一類的,數學好的話,學起來會輕松很多。話說大學高數可是有很多人掛科的~

經濟學是文理統招的學科,高中學文學理都不會有太大影響的。

不需要特殊准備什麼,注重要的是高考要考好,有個好成績才能有更多的選擇權,才可以選擇喜歡的學校和專業。
在經濟學下的最基礎的功課中,高中就可以開始了解的是哪個
基礎數學(高等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線性代數)在高中可以做初步了解,因為經濟學中的很多模型都是藉助這些數學工具建立的,很多經濟分析也需要有扎實的數學基礎做支持。數學學好了,經濟學學起來會感到輕松很多。
什麼適合高中生的經濟學入門書籍
一、入門教材:人大版《經濟科學譯叢系列》 1、 曼昆《經濟學原理》上下冊,88元。梁小民教授翻譯。曼昆為哈佛高才生,天才橫溢,屬新古典凱恩斯主義學派,研究范圍偏重宏觀經濟分析。該書為大學一年級學生而寫,主要特點是行文簡單、說理淺顯、語言有趣。界面相當友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報刊文摘,與生活極其貼近,諸如美聯儲為何存在,如何運作,Greenspan 如何降息以應付經濟低迷等措施背後的經濟學道理。該書幾乎沒有用到數學,而且自創歸納出「經濟學10大原理」,為初學者解說,極其便利完全沒有接觸過經濟學的人閱讀。學此書,可了解經濟學的基本思維,常用的基本原理,用於看待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可知經濟學之功用及有趣,遠超一般想像之外。推薦入門首選閱讀。目前國內已經有某些教授依據此書編著《西方經濟學》教材,在書中出現「經濟學10大原理」一詞,一眼便可看出是抄襲而來。2、 薩繆爾森《經濟學》(Economics)薩繆爾森,新古典綜合學派的代表人物,1970年成為第一個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人。研究范圍橫跨經濟學、統計學和數學多個領域,對政治經濟學、部門經濟學和技術經濟學有獨到的見解。目前經濟學各種教科書,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及分析方法,多採用由他1947年的《微觀經濟分析》發展糅合凱恩斯主義和傳統微觀經濟學而成的「新古典綜合學派」理論框架。他一直熱衷於把數學工具運用於靜態均衡和動態過程的分析,以物理學和數學論證推理方式研究經濟。目前經濟學理論數學化大行其道,此翁實始作俑者。《經濟學》由美國麥格勞——希爾圖公司1948年初版。現已出第16版,通行全世界。國內50年代由高鴻業教授根據英文第10版翻譯,商務印書館於1981年出版。市面之16版,是和諾德豪斯合寫,由蕭深教授翻譯,並拆為《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兩個單行本出版。全書結構宏偉,篇幅巨大。可謂博大精深。滲透老薩數十年經濟學見解。字里行間,三言兩語,每有深意。其中諸如「熱情的心,冷靜的頭腦」、「相關未必因果」等言語,可謂經濟學之《老子》。讀完該書,可了解經濟學所探討問題在經濟學體系中之位置及分析框架,對經濟學有一個完備之認識框架。知識龐雜,有一體系框架,則適宜以後更進一步學習。學之愈深,愈知此框架之重要。盡管該框架在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方面仍有斷層,但不失為一個好框架。此書國內有機工版發行之英文版。建議直接閱讀英文版。3、 斯蒂格利茨《經濟學》及系列輔助教材。斯蒂格利姿在信息經濟學成就甚高,此書可作為前二者的補充,前二者所涉及經濟學內容主要是以價格理論及邊際分析為基礎,不包括不對稱信息經濟學、不確定性分析部分。斯蒂格利姿之《經濟學》可填充前二者之空白。盡管三位作者政策傾向不同,但教材體現凱恩斯主義的特徵稍多一點,總體上講,教材相當客觀和公允。很適宜做入門教材。4、 《經濟學、原理、問題與政策》及《經濟學原理與問題》、《經濟學案例》、《經濟學小品》、《經濟學悖論》、《社會問題經濟學》等。此類書之特點是先提問題,再論原理,主要是針對社會習見問題,逐步解釋原理,水平、內容大多較好,唯缺乏體系與框架,適宜略懂經濟學者補充學習。5、 國內老師自行編寫之《西方經濟學》教材:目前國內各大學自己編寫的直接冠以《西方經濟學》或《經濟學原理》均屬入門教材。如高鴻業、歷以寧、宋承先、梁小民、朱錫慶、尹伯成、司春林等等。然皆遠遜外國教材。其中宋承先之《西方經濟學》教材,竟用黑體加插一段馬克思論地租之說法,以說明所傳授學問之錯誤,實為極可笑者。
大學經濟學專業數學主要學什麼
會學經濟類的數學,一般會開三本書的課: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書中的內容或多或少會常你之後學習經濟類的專業課或基礎課是有用的,也正是由於以後會用到,相對而言,經濟類的數學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但總體來說,數學的大體知識點還是那麼多,深度上會比一般文科類的難點,但肯定是比專業數學的簡單點的。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與北大經濟學院不是一個概念,具體的,你可以看一下下面的兩個連接ke./...82

北大,作為中國的最高學府,作為一所綜合類大學,它的各個專業應該說各有各的優勢吧。考研經濟學類專業考的是高數(三),就是——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我個人覺著經濟類專業把微積分和數理學好用處比較大,線性代數工科用的多哈!
高中生眼中經濟學是什麼
高中眼中的經濟學能是什麼?無非就是那些要記的經濟學名詞和一些經濟學常識,沒有什麼太多的東西!
高中學不好可以學經濟學專業嗎
怎麼不能學?你又不是要讀研升博搞經濟研究,進去混幾年出來怕什麼?就算你是金融碩士,沒關系一樣找不到像樣的工作,進銀行當當櫃員還是比較簡單的,數鈔票不用金融工程,放心吧
在高中學習什麼科目會聯繫到經濟學
1、數學。經濟學中的計量經濟學、數理經濟學中會大量使用數學工具對經濟現象進行分析或預測。要是你想選這些方向,必須學好高等數學,學高等數學前先得把高中數學學好。當然並不是所有經濟學專業都對數學的要求很高,大部分經濟學專業還是比較偏文科的。

2、政治。經濟學有個分支叫政治經濟學。高中政治中涉及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部分好像很少很少。

3、英語。國外有很多的經濟學著作,把英語學好看原文書肯定對經濟學的學習是有幫助的。

高中的科目基本上不會直接聯繫到經濟學,但其中數學和英語可以為你以後學習經濟學打基礎。你問高中學習什麼科目是聯繫到經濟學的,可見時間不是充裕到能單獨花時間自學經濟學的人,那麼在學基礎科目與學經濟學中就要有一個取捨。所以先放下經濟學學好其他基礎科目吧。因為高考比較重要。
高中文科生應選擇什麼經濟學專業?
一級學科:經濟學

二級學科: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

三級學科多了

比如理論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

應用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

大體上分為:微觀經濟學,主要揭示公司和消費者層面的生產消費行為和規律;宏觀經濟學,國家,地區或城市的主體特徵和宏觀規律,這裡面往往都是規律性的總結和歸納,需要大量精確數據分析。產業經濟學:從國家,地區角度研究競爭力和競爭優勢,產業組織和發展。政治經濟學:國家控制的經濟行為和理論,包括戰爭經濟學等等特殊手段。

再往下就分很多課程了,大致有產業組織,國際經濟學,消費者行為,銀行貨幣,大概就這么幾個方面,而且經濟和金融有重疊的地方。現在經濟學的鼻祖是亞當斯密,寫的《國富論〉

與經濟學有關的專業很多。你是今年畢業還是明年畢業?明年的話可以找你上一屆學兄學姐多了解一下情況。專業知識的准備不用,要把你整體成績提上去,要知道經濟學是很火爆的專業,2008年只要是與經濟有關的專業全部都是爆滿,有些學校你是本科一批的成績也上不了本科二批。現在高招正在錄取,多關注一下錄取情況及各個高校與經濟學有關的專業,看看他們的分數線,再綜合自己的情況,好好准備吧!相信你能如意的!

再問一個問題,你是哪個省份的,各個省份情況略有不同。還有你是文科可以選擇工程造價這個專業,本專業很不錯的,也可學工程經濟學。

㈡ 經濟理論

十大經濟理論

一、平衡發展理論

平衡發展理論,是以哈羅德-多馬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為理論基礎發展起來的。其中又有兩種代表性理論,即羅森斯坦—羅丹的大推進理論和納克斯的平衡發展理論。推進理論的核心是外部經濟效果,即通過對相互補充的部門同時進行投資,一方面可以創造出互為需求的市場,解決因市場需求不足而阻礙經濟發展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增加利潤,提高儲蓄率,進一步擴大投資,消除供給不足的瓶頸。平衡發展理論認為,落後國家存在兩種惡性循環,即供給不足的惡性循環(低生產率——低收入——低儲蓄——資本供給不足——低生產率)和需求不足的惡性循環(低生產率——低收入——消費需求不足——投資需求不足——低生產率),而解決這兩種惡性循環的關鍵,是實施平衡發展戰略,即同時在各產業、各地區進行投資,既促進各產業、各部門協調發展,改善供給狀況,又在各產業、各地區之間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資的格局,不斷擴大需求。因此,平衡發展理論強調產業間和地區間的關聯互補性,主張在各產業、各地區之間均衡部署生產力,實現產業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平衡發展理論的出發點是為了促進產業協調發展和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但是一般區域通常不具備平衡發展的條件,欠發達區域不可能擁有推動所有產業同時發展的雄厚資金,如果少量資金分散投放到所有產業,則區域內優勢產業的投資得不到保證,不能獲得好的效益,其他產業也不可能發展起來。即使發達區域也由於其所處區位以及擁有的資源、產業基礎、技術水平、勞動力等經濟發展條件不同,不同產業的投資會產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優先保證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的投資,而不可能兼顧到各個產業的投資。所以平衡發展理論在實際應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不平衡發展理論

不平衡發展理論,是以赫希曼為代表提出來的。他認為,經濟增長過程是不平衡的。該理論強調經濟部門或產業的不平衡發展,並強調關聯效應和資源優化配置效應。在他看來,發展中國家應集中有限的資源和資本,優先發展少數「主導部門」,尤其是「直接生產性活動」部門。不平衡增長理論的核心是關聯效應原理。關聯效應就是各個產業部門中客觀存在的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關聯度,並可用該產業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來度量。因此,優先投資和發展的產業,必定是關聯效應最大的產業,也是該產業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最大的產業。凡有關聯效應的產業——不管是前向聯系產業(一般是製造品或最終產品生產部門)還是後向聯系產業(一般是農產品、初級產品生產部門)——都能通過該產業的擴張和優先增長,逐步擴大對其他相關產業的投資,帶動後向聯系部門、前向聯系部門和整個產業部門的發展,從而在總體上實現經濟增長。

不平衡發展理論遵循了經濟非均衡發展的規律,突出了重點產業和重點地區,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這個理論出來以後,被許多國家和地區所採納,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些新的區域發展理論。

三、區域分工貿易理論

分工貿易理論,最先是針對國際分工與貿易而提出來的,後來被區域經濟學家用於研究區域分工與貿易。早期的分工貿易理論主要有亞當·斯密的絕對利益理論,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利益理論,以及赫克歇爾與奧林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等。絕對利益理論認為,任何區域都有一定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若按絕對有利的條件進行分工生產,然後進行交換,會使各區域的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從而提高區域生產率,增進區域利益。但絕對利益理論的一個明顯缺陷,是沒有說明無任何絕對優勢可言的區域,如何參與分工並從中獲利。比較利益理論解決了絕對利益理論無法回答的問題,認為在所有產品生產方面具有絕對優勢的國家和地區,沒必要生產所有產品,而應選擇生產優勢最大的那些產品進行生產;在所有產品生產方面都處於劣勢的國家和地區,也不能什麼都不生產,而可以選擇不利程度最小的那些產品進行生產。這兩類國家或區域可從這種分工與貿易中獲得比較利益。比較利益理論發展了區域分工理論,但它不能對比較優勢原理的形成做出合理的解釋,並且與絕對利益理論一樣,它是以生產要素不流動作為假定前提的,與實際情況不相符。赫克歇爾與奧林在分析比較利益產生的原因時,提出了生產要素稟賦理論。他們認為,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生產要素稟賦不同,這是國際或區域分工產生的基本原因。如果不考慮需求因素的影響,並假定生產要素流動存在障礙,那麼每個區域利用其相對豐裕的生產要素進行生產,就處於有利的地位。生產要素稟賦理論補充了斯密和李嘉圖的地域分工理論,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是該理論舍棄了技術、經濟條件等方面的差別,並假定各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是一樣的,從而把比較優勢當成是絕對和不變的;二是在分析中所包含的生產要素不夠充分;三是完全沒有考慮需求因素的影響;四是對自由貿易和排除政府對貿易的干預的假定等與現實不符。

四、梯度轉移理論

梯度轉移理論,源於弗農提出的工業生產生命周期階段理論。該理論認為,工業各部門及各種工業產品,都處於生命周期的不同發展階段,即經歷創新、發展、成熟、衰退等四個階段。此後威爾斯和赫希哲等對該理論進行了驗證,並作了充實和發展。區域經濟學家將這一理論引入到區域經濟學中,便產生了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該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取決於其產業結構的狀況,而產業結構的狀況又取決於地區經濟部門,特別是其主導產業在工業生命周期中所處的階段。如果其主導產業部門由處於創新階段的專業部門所構成,則說明該區域具有發展潛力,因此將該區域列入高梯度區域。該理論認為,創新活動是決定區域發展梯度層次的決定性因素,而創新活動大都發生在高梯度地區。隨著時間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階段的變化,生產活動逐漸從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而這種梯度轉移過程主要是通過多層次的城市系統擴展開來的。與梯度轉移理論相類似的是日本學者小島清提出的雁行模式,他將日本、亞洲四小龍、東盟、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列為不同的發展梯度,並冠之以第一、二、三、四批大雁等。

梯度轉移理論主張發達地區應首先加快發展,然後通過產業和要素向較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轉移,以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梯度轉移理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難以科學劃分梯度,有可能把不同梯度地區發展的位置凝固化,造成地區間的發展差距進一步擴大。

五、增長極理論

增長極理論,最早由佛朗索瓦·佩魯提出。漢森對這一理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總結。該理論從物理學的「磁極」概念引伸而來,認為受力場的經濟空間中存在著若干個中心或極,產生類似「磁極」作用的各種離心力和向心力,每一個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產生相互交匯的一定范圍的「場」。這個增長極可以是部門的,也可以是區域的。該理論的主要觀點是,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條件較好的少數地區和少數產業帶動,應把少數區位條件好的地區和少數條件好的產業培育成經濟增長極。通過增長極的極化和擴散效應,影響和帶動周邊地區和其它產業發展。增長極的極化效應主要表現為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極點聚集;擴散效應主要表現為生產要素向外圍轉移。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極化效應是主要的,當增長極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極化效應削弱,擴散效應加強。

增長極理論主張通過政府的作用來集中投資,加快若干條件較好的區域或產業的發展,進而帶動周邊地區或其它產業發展。這一理論的實際操作性較強。但增長極理論忽略了在注重培育區域或產業增長極的過程中,也可能加大區域增長極與周邊地區的貧富差距和產業增長極與其它產業的不配套,影響周邊地區和其它產業的發展。

六、點軸開發理論

點軸開發理論,最早由波蘭經濟學家薩倫巴和馬利士提出。點軸開發理論是增長極理論的延伸,但在重視「點」(中心城鎮或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區域)增長極作用的同時,還強調「點」與「點」之間的「軸」即交通干線的作用,認為隨著重要交通干線如鐵路、公路、河流航線的建立,連接地區的人流和物流迅速增加,生產和運輸成本降低,形成了有利的區位條件和投資環境。產業和人口向交通干線聚集,使交通干線連接地區成為經濟增長點,沿線成為經濟增長軸。在國家或區域發展過程中,大部分生產要素在「點」上集聚,並由線狀基礎設施聯系在一起而形成「軸」。

該理論十分看重地區發展的區位條件,強調交通條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認為點軸開發對地區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要大於單純的增長極開發,也更有利於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生產力布局和區域經濟開發基本上是按照點軸開發的戰略模式逐步展開的。我國的點軸開發模式最初由中科院地理所陸大道提出並系統闡述,他主張我國應重點開發沿海軸線和長江沿岸軸線,以此形成「T」字形戰略布局。

七、網路開發理論

網路開發理論,是點軸開發理論的延伸。該理論認為,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一個地區形成了增長極即各類中心城鎮和增長軸即交通沿線,增長極和增長軸的影響范圍不斷擴大,在較大的區域內形成商品、資金、技術、信息、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流動網及交通、通訊網。在此基礎上,網路開發理論強調加強增長極與整個區域之間生產要素交流的廣度和密度,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特別是城鄉一體化;同時,通過網路的外延,加強與區外其他區域經濟網路的聯系,在更大的空間范圍內,將更多的生產要素進行合理配置和優化組合,促進更大區域內經濟的發展。

網路開發理論宜在經濟較發達地區應用。由於該理論注重於推進城鄉一體化,因此它的應用,更有利於逐步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八、累積因果理論

累積因果理論,由著名經濟學家繆爾達爾提出,後經卡爾多、迪克遜和瑟爾沃爾等人發展並具體化為模型。繆爾達爾等認為,在一個動態的社會過程中,社會經濟各因素之間存在著循環累積的因果關系。某一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會引起另一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這後一因素的變化,反過來又加強了前一個因素的那個變化,並導致社會經濟過程沿著最初那個因素變化的方向發展,從而形成累積性的循環發展趨勢。市場力量的作用一般趨向於強化而不是弱化區域間的不平衡,即如果某一地區由於初始的優勢而比別的地區發展得快一些,那麼它憑借已有優勢,在以後的日子裡會發展得更快一些。這種累積效應有兩種相反的效應,即迴流效應和擴散效應。前者指落後地區的資金、勞動力向發達地區流動,導致落後地區要素不足,發展更慢;後者指發達地區的資金和勞動力向落後地區流動,促進落後地區的發展。

區域經濟能否得到協調發展,關鍵取決於兩種效應孰強孰弱。在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起飛階段,迴流效應都要大於擴散效應,這是造成區域經濟難以協調發展的重要原因。繆爾達爾等認為,要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必須要有政府的有力干預。這一理論對於發展中國家解決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問題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九、中心—外圍理論

中心——外圍理論,首先由勞爾·普雷維什於20世紀40年代提出,主要是闡明發達國家與落後國家間的中心—外圍不平等體系及其發展模式與政策主張。20世紀60年代,弗里德曼將中心—外圍理論的概念引入區域經濟學。他認為,任何國家的區域系統,都是由中心和外圍兩個子空間系統組成的。資源、市場、技術和環境等的區域分布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當某些區域的空間聚集形成累積發展之勢時,就會獲得比其外圍地區強大得多的經濟競爭優勢,形成區域經濟體系中的中心。外圍(落後地區)相對於中心(發達地區),處於依附地位而缺乏經濟自主,從而出現了空間二元結構,並隨時間推移而不斷強化。不過,政府的作用和區際人口的遷移將影響要素的流向,並且隨著市場的擴大、交通條件的改善和城市化的加快,中心與外圍的界限會逐步消失,即最終區域經濟的持續增長,將推動空間經濟逐漸向一體化方向發展。

這一理論對於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即政府與市場在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缺一不可,既要強化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又要充分發揮政府在彌補市場不足方面的作用,並大力改善交通條件,加快城市化進程,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十、城市圈域經濟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世界范圍內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圈域經濟發展成為各國經濟發展中的主流。各國理論界和政府對城市圈域經濟發展逐漸引起重視,並加強對城市圈域經濟理論的研究。該理論認為,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核心作用。區域經濟的發展應以城市為中心,以圈域狀的空間分布為特點,逐步向外發展。該理論把城市圈域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有一個首位度高的城市經濟中心;二是有若干腹地或周邊城鎮;三是中心城市與腹地或周邊城鎮之間所形成的「極化一擴散」效應的內在經濟聯系網路。

城市圈域經濟理論把城市化與工業化有機結合起來,意在推動經濟發展在空間上的協調,對發展城市和農村經濟、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城鄉協調發展,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㈢ 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常識

1.生活中常用到的經濟、政治哲學常識
經濟學:1.信息不對稱理論:它為我們做出生活中的一些選擇提供了理論幫助。2.價值規律:我們日常生活就是一個積累和消費的過程。懂一談返些價值規律能使我們更合理的買賣。3.政治經濟學的資本運作知識:現代社會,無處不經濟,了解一些資本運作的知識對我們的日常參與經濟活動有幫助。4.馬歇爾的剪刀理論:為我們提供一種分析問題的思維。

政治哲學:政治哲學最基本的還是馬哲的科學社會主義。另外,你也可以看看亨廷頓的書。在日常生活中,由於我們多數人並不參與直接政治。因此也只能算是幫我們了解時代背景禪老吧。
2.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
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現象

一、以前我常常打車,就是1.2元/公里的時候。但是漲價後就很少打了。

上次南京出差,每次司機多收我一塊錢的「燃油漲價費」,我恍然大悟,這才是聰明的辦法。

為啥南京市 *** 能想到這么好的辦法,而北京市 *** 的官賀侍升員想不到呢?

雙敗的結局,是我這樣的稍微懂一點經濟學的普通人都能想到的,

而且,還有很多能人在報刊網路上有指出,

為啥我們的 *** 官員想不到呢?

二、為什麼尺碼不同的服裝有一樣的售價?尺碼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為什麼沒有在價格上體現出來?解釋:

a.原材料成本相對設計、加工、流通等其他費用比起來,只佔較小的部分,不同尺碼造成的成本差異不大。

b.沒有正規的包裝袋,價格不同,不易於銷售、存儲時的管理。

c.涉嫌對大身材顧客的歧視。
3.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3個例子
為什麼尺碼不同的服裝有一樣的售價?尺碼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為什麼沒有在價格上體現出來?

解釋:原材料成本相對設計、加工、流通等其他費用比起來,只佔較小的部分,不同尺碼造成的成本差異不大;沒有正規的包裝袋,價格不同,不易於銷售、存儲時的管理。

背雙肩包時,我們都知道同時背兩邊要舒服,為什麼很多時候還是只背一邊。

解釋:兩邊輪流換著背,流換著休息。

電視上的大頭菜和白菜等菜農一分錢一斤都沒人要,而在市場上的零售價並不便宜,這是為什麼?

解釋:這個用經濟學解釋就是成本和收益問題,菜農生產出農產品,到消費者手裡要經過批發商和零售商等流通環節,中間的運輸成本,進店成本,市場管製成本,尤其是運輸成本,在中國物流運輸成本占商品成本很大一部分,這些都由消費者買單,成本上升市場供給減少,供給曲線上移,而農產品消費價格彈性小,價格上漲消費量變動小,需求曲線基本不變,所以造成價格上升,老百姓想用不到質優價廉的農產品。

【中文名】:經濟學

【外文名】:economics

【所屬學科】:社會科學

【起源】:中國古代經濟學

【定義】: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核心思想】:通過研究、把握、運用經濟規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最大限度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與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基本原理】:對稱平衡論

【核心規律】:價值規律

【研究對象】:人類經濟活動的本質與規律。
4.經濟常識中的價值量與價值總量在日常生活中叫做什麼
這是個純理論概念,日常生活中一般不會這樣表達的.如果一定要結合生活的話可以這樣理價值量:一般默認為單位商品價值量,即生產一個單位的商品(一件商品)所花費的勞動時間,但是日常我們不習慣用時間來衡量一件商品值多少,而是用貨幣來表示,這就是價格,因此可以這樣理價值量可以在價格中體現出來,但它又不等同於價格,因為價格的形成還有很多影響因素的;價值總量: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總價值量,如:8小時勞動時間內可以生產四件商品,每一件商品價值量2小時,那麼8個小時的價值總量為八小時.如果是准備高考的話,這部分知識的關鍵是要搞清楚:價值量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和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系,老師會給你們一個關系圖,把它搞懂,很重要的.。
5.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
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現象一、以前我常常打車,就是1.2元/公里的時候。

但是漲價後就很少打了。上次南京出差,每次司機多收我一塊錢的「燃油漲價費」,我恍然大悟,這才是聰明的辦法。

為啥南京市 *** 能想到這么好的辦法,而北京市 *** 的官員想不到呢?雙敗的結局,是我這樣的稍微懂一點經濟學的普通人都能想到的,而且,還有很多能人在報刊網路上有指出,為啥我們的 *** 官員想不到呢?二、為什麼尺碼不同的服裝有一樣的售價?尺碼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為什麼沒有在價格上體現出來?解釋:a.原材料成本相對設計、加工、流通等其他費用比起來,只佔較小的部分,不同尺碼造成的成本差異不大。b.沒有正規的包裝袋,價格不同,不易於銷售、存儲時的管理。

c.涉嫌對大身材顧客的歧視。
6.求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3個例子 並對例子分析
生活中的宏觀經濟學

——食堂就餐率套用失業經濟學解釋的分析

作為大學的一分子,學生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到食堂就餐。可是每天總有些學生是不到食堂就餐的。這是為什麼呢?

不到食堂就餐現象從表面上看是學生對食堂提供的服務不滿所造成的。為了更好地理解不到食堂就餐問題,我們使用失業的經濟學解釋來加以分析。見圖(參考資料)。

圖中,橫軸為學生期望指數(對食堂的要求),縱軸為食堂指數(包括飯菜質量、價格和服務質量,並假設現時的食堂指數為1)。曲線D為學生到食堂就餐人數曲線,曲線S為食堂希望的就餐人數曲線。

從圖中可見,學生到食堂就餐人數的均衡點在E點,均衡時,食堂指數為1.2,學生期望指數為3,可見現時學校食堂就餐人數還有一點的上升空間,但只是一點點而已。a區域所標示的是學生期望指數低於3時的情況。此時食堂指數很低,但是學生的期望指數也很低平均就餐人數多於食堂所期望的人數。通常這一類學生是零花錢較少或者對飲食要求較低,安於接受現狀的人。b區域中,隨著食堂指數的升高,就餐人數卻進一步下降,這是因為學生的期望指數遠大於食堂指數。通常這類學生比較有錢,或者說品位高,不喜歡食堂的環境,或者比較叛逆。

另外,某些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到食堂的就餐率。如:

天氣因素:天氣冷或者下雨時,叫外賣人數大幅上升,影響食堂就餐率

性格因素:某些學生比較懶,或者不喜歡出現在多人的地方,所以叫外賣

運動因素:運動之後吃不下飯,叫外賣回宿舍吃

社交因素:偶爾請女朋友吃飯的話最好還是不要去食堂吧

以上其他因素中,天氣因素作為不可避免因素,佔了主要份額,其餘因素所佔比例相對較少
7.生活中的經濟學
1、經濟學:啤酒效應」原理 「啤酒效應」是流通領域中一種常見的經濟現象,並非啤酒行業獨有。

它是指由於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之間信息的不對稱以及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造成了需求信息在供應鏈內部的傳遞過程中失真的經濟現象。在一條供應鏈上,由於信息傳遞的失控,零售商對需求樂觀,於是追加訂貨;零售商的提高需求又大大 *** 了生產商,生產商的行為又更大地 *** 了原料供給商。

也就是說信號在逆向傳遞的過程中被不斷放大了,消費者的需求可能只需要10瓶,但零售商的訂單使得生產商對需求盲目樂觀,造成了好象需要100瓶的印象,而生產商向上游供給商的大量訂貨又給原料商造成好象需要1000瓶的印象。反之,當需求縮減的時候也是一樣。

現在的房地產市場,就經常能看到「啤酒效應」的影子。由於房地產市場信息的失真,使開發商對房地產市場的預期充滿信心,瘋狂拍地,致使地價一路飆升,房價也隨之大幅上漲。

在消費者「買漲不買跌」心理的影響下,房地產銷售面積連年提升。投資者見房地產市場一片紅火,又會加大投資,給房地產市場注入新的資金,使房地產開發商對未來的房地產發展更加充滿信心,於是再度瘋狂競拍土地,就這樣在「啤酒效應」中形成惡性循環,將房地產行業的泡沫越吹越大。

房價與房子的真實價值嚴重背離,最終泡沫如果破滅,必然會引起房價下跌,房地產市場的投資者及開發商都將在這場「啤酒效應」引發的循環中嘗到惡果。「啤酒效應」原理告訴我們,企業在進入市場時不能太過於盲目,要先做好市場需求量的調查,以免因為盲目樂觀而造成資源浪費和不必要的損失。

2、「蛛網理論」原理 「蛛網理論」又叫「豐收悖論」,是市場經濟中一種比較奇怪的現象,是指某些商品的價格與產量變動相互影響,引起規律性的循環變動的理論。1930年由美國的舒爾茨、荷蘭的J.丁伯根和義大利的里奇各自獨立提出。

由於價格和產量的連續變動用圖形表示猶如蛛網,1934年英國的卡爾多將這種理論命名為蛛網理論。和古典經濟學理論相反,蛛網理論證明了在一定的假設下,市場均衡被打破後,經濟系統不一定能夠自動恢復均衡的經濟現象。

該假設是,第一,完全競爭,每個生產者都認為當前的市場價格會繼續下去,自己改變生產計劃不會影響市場;第二,價格由供給量決定,供給量由上期的市場價格決定;第三,生產的商品不是耐用商品。這些假設表明,蛛網理論主要用於分析農產品。

因此,對於蛛網理論帶來的豐產不豐收現象。我們也可以這么理解:在完全競爭且價格由供給量決定的農產品市場,當某年某種農產品價格上漲給農民帶來很大利潤時,第二年就會有大量的農民選擇種植這種作物,於是一時間,市場上該種農產品供大於求,價格急劇下跌。

農民辛苦一年雖然在產量上獲得了大豐收,但是並沒有使收入增加。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許多農民離開土地走向城市打工的主要原因。

總之,農民沒有準確預測市場的能力,種植農作物很容易受歷史經驗及他人影響而盲目跟風,最終白白辛苦卻得不到預期的收入。為了消除或減輕農產品市場出現的蛛網型波動的現象,一方面需要 *** 運用支持價格或限制價格之類的經濟政策對市場進行干預,另一方面利用市場本身的調節作用機制進行調節,如發展特色農業和運用期貨市場進行調節。

3、「帕金森定律」原理 「帕金森定律」就是官僚主義現象在經濟學中的稱呼,也可稱之為「官場病」、「組織麻痹病」或者「大企業病」,源於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乾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乾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利;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乾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利構成威脅。

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這樣一來,本應一個人做的工作量就會分攤給7個人。

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帕金森還發現,在一個組織中,機構和人員的增加並不完全來自現實工作的需要,而是有它自身的需要,有它自身的法則。

管理活動本身會製造工作,增加人手會製造出功能重疊、互相扯皮的管理體系,從而使工作目標不明確、不緊湊、進而導致工作效率低下。帕金森得出結論: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每個人都很忙,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下。

因此,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帕金森定律」十分常見,無論是哪個國家,只要存在機構,存在不稱職的管理者,存在自我完善的需要,就一定會存在「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流傳,深刻揭示出了人們對於這種權力擴張引發的人浮於事、效率低下等「官場傳染。
8.用微觀經濟學原理分析日常生活
用均衡原理來描述谷賤傷農現代經濟學已經發展到了宏觀、中觀、微觀多個層次,分析方式也已經由最初的定性分析過度到定量分析.初學《宏微觀經濟學》教程,密密麻麻的數學模型和推導讓我這樣的初學經濟學的非專業人士望而卻步.其實經濟學來自生活,經濟學的原理滲透了日常生活、生產的每個角落,經濟學原理能夠在生活中廣泛地運用.人類的每一種行為都可以用經濟學來解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地運用著經濟學的法則.比如商品的價格問題,就和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企業生產成本、盈利問題緊密相關.價格的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動.但是,不同的商品,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是不同的.有的商品價格變動幅度大,而需求量變動幅度小;有的商品價格變動幅度小,而需求量變動幅度大.而「谷賤傷農是我國流傳已久的一種說法,它描述的是這么一種經濟現象:在豐收的年份,農民的收入卻反而減少了.這種似乎難以理解的現象,可以用彈性原理加以解釋.」彈性理論正是要說明價格的變動比率和需求量的變動比率之間的關系.需求價格彈性是指某商品的需求量(對企業來說是銷售量)變動率與其價格變動率之比.它反映了商品需求量對其價格變動反應的靈敏程度.需求量變動率與價格變動率的比值就是需求價格彈性的彈性系數.即 需求價格彈性的彈性系數=需求量變動的比率÷價格變動的比率 即需求價格彈性的計算公式為:Ed=(△Q÷Q)╱(△P÷P) =[(Q2—Q1)╱Q1]÷[(P2—P1)╱P1] 它所表明的是:當價格上升百分之一時,需求量所減少的百分數,或者當價格下降百分之一時,需求量所增加的百分數.當│Ed │1時,稱需求是富有彈性的,此時,需求量變動的幅度大於價格變動的幅度.某種商品的價格變動時,它的需求彈性的大小與價格變動所引起總收益的變動情況是密切相關的.這是因為總收益等於價格乘銷售量,價格的變動引起了需求量的變動,從而就引起了銷售量的變動.不同商品的需求彈性是不同的,所以價格變動引起的銷售量的變動是不同的,總收益的變動也就不同.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彈性的,則當該商品價格下降時,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於價格下降的幅度,從而總收益會增加;當商品價格上升時,需求量減少的幅度大於價格上升的幅度,從而總收益會減少.例如:某種商品的價格每公斤2元,銷售量為1000公斤,該種商品需求彈性系數為2.5.如果該商品降價至每公斤1.8元,總收益情況如何變化?已知:P1=2 Q1=1000 Ed=2.5 P2=1.8,設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為X.則由Ed=[(Q2—Q1)÷Q1]÷[(P2—P1)÷P1] 2.5=X*2.0÷(1.8—2.0) 得X=0.25,即價格下降後銷售量增加25%,所以Q2=1000*(1+0.25)=1250公斤.總收益情況:TR1=P1*Q1=2*1000=2000元 TR2=P2*Q2=1.8*1250=2250元 TR2—TR1=250元.所以降價後商品的總收益增加了250元.這就是富有彈性的商品「薄利多銷」的原因所在.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彈性的,則情況相反.如香煙的需求曲線缺乏彈性,因為上了癮的煙客不會在乎價格的高低,所以價格的高低對香煙需求量的影響較小.再如:中國有句古語叫「谷賤傷農」,意思是豐收了,由於糧價的下跌,農民的收入減少.其原因就在於糧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價格彈性小.也就是說,人們不因為糧食便宜而多吃糧食,由於豐收了而造成糧價下跌,並不會使需求量同比例的增加,從而總收益減少,農民蒙受損失.不僅如此,糧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收入彈性也小,也就是說,人們收入提高了並不因此而增加糧食的消費.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時期出現把糧食和農產品毀掉的作法,究其原因也在於糧食這種產品的需求缺乏彈性,降價不會增加需求量的大幅度的增加,只會減少總收益,所以資本家把這些農產品毀掉反而會減少損失.相信隨著學習的深入,將會學習到更多類似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應用了的經濟學規律,並且我們可以應用這些規律解析其中的深層原因。

㈣ 微觀經濟學考點

重要知識點
1.需求曲線:一種商品的需求量和它的價格間的函數關系的圖像。
2.無差異曲線:表示在偏好不變的條件下,消費者從這曲線上的點所代表的商品組合中得到的滿足程度是一樣。在無差異曲線圖里,離原點越遠的無差異曲線代表越高的滿足程度。
3.均衡價格:是商品的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相交時的價格。也就是商品的供給量與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給價格與需求價格相等時的價格。
4.消費者剩餘:消費者從商品中得到的滿足程度大於其所付出的價格的部分。因為消費者按照最後一個商品的邊際效用決定所有商品的價格,而這最後一個商品之前的商品的邊際效用都大於這最後一個商品,此大於的部分,消費者沒有付錢。
5.收入彈性:指商品需求量變動對收入變動的反應程度。收入彈性大於1的是奢 侈品。0---1之前的是必需品,小雨0的是低檔商品。
6.交叉彈性:是指此商品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對比商品價格變動百分比的反應程度。交叉彈性小雨0的是互補商品,大於0的是替代商品,等於0的是不相關商品。
7.編輯技術替代率:是指一個生產要素替代另一個生產要素的比例,它是兩個生產要素邊際產出之比的倒數。因為邊際產出遞減,一個生產要素替代另一個生產要素的量越來越少了。也就是邊際替代率遞減。
8.擴展路線: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把等產量曲線與等成本曲線的切點連接起來,就形成了生產擴展路線。它表明生產規模擴大,產出最優的軌跡。
9.貢獻利潤:是指企業的銷售收入大於變動成本的部分。即商品的價格與平均變動成本之前的差額。
10.一級差別價格:是指企業利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隨每個單位的商品銷售的增加,逐個降低商品的價格;即對所出售的每個單位的商品都收取盡可能高的價格,這種每個單位的商品都不同的價格又稱為完全差別價格。
11.二級差別價格:是指企業對每一個顧客制定不同的價格,而不是對同一顧客的不同邊際效用制定不同的價格。
12、三級差別價格:是指企業根據不同的市場,不同的需求彈性制定不同的價格,以獲得利潤極大化。
13.自然壟斷:是一種合理的壟斷,它說明整個市場需求只要有一個企業就能得到滿足,而不需要兩個或更多企業參與生產。盡管這種參與在技術上可行,但在成本上肯定不經濟。
14.市場經濟:是指一種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社會資源的高效配。
15.引致投資:是指政府通過優惠利率,優惠稅率和特殊價格管理等措施,引導非政府機構按照政府的意願進行投資。
16.直接調控:是指政府利用手中掌握的資源,用行政辦法對經濟運行進行直接的調節和控制,以達到政府期望的目標。
17.間接調控:是指以價格調節為主,在充分尊重當事人利益的基礎上,通過他們的經濟行為的反應,逐漸傳導至政府期望的經濟目標上。
18.短期國民消費曲線:是指在短期內,表示國民收入和消費之間關系的曲線,其斜率(邊際消費傾向)較小。
19.長期國民消費曲線:是指在長期內,表示國民收入和消費之間的曲線,其斜率(邊際消費傾向)較大。
20.乘數原理:指消費,投資和出口等因素的變化,帶動國民收入同方向的倍數變化。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什麼是支持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被塵封的故事的鳳凰吃什麼 瀏覽:246
男人說你幸福怎麼辦 瀏覽:520
怎麼才叫婚姻線短 瀏覽:271
行政事業單位歌版權怎麼入賬 瀏覽:242
失格的狗怎麼判斷愛情 瀏覽:13
47表示什麼愛情含義 瀏覽:681
鹿為馬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484
講楚漢故事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58
事業單位為什麼是單獨 瀏覽:887
如何買青島的經濟房 瀏覽:625
誇美女的好話有哪些 瀏覽:660
舒筋健康丸是哪裡的 瀏覽:291
事業單位臨時人員如何聘用 瀏覽:317
南寧的美女都去哪裡了 瀏覽:818
如何運行現代經濟 瀏覽:240
12星座在愛情里會輸給哪個星座 瀏覽:737
干鍋和麻辣燙哪個健康 瀏覽:66
街道辦事處事業編下設什麼局 瀏覽:686
初創公司ceo該如何講故事 瀏覽:363
事業單位薪級一年一調多少 瀏覽: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