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經濟周期階段因素
世界經濟環境中影響油氣市場變化的因素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經濟周期(economic cycle,trade cycle)。根據凱恩斯經濟周期理論,世界經濟周期的繁榮、蕭條(緊縮)、危機和復甦4個階段(見圖3-1),將會表現出不同的生產和需求特徵。
不同的經濟周期階段,對油氣的需求程度有很大的不同,這樣就會影響到油氣的生產和供應。經濟繁榮期時,經濟發展速度快,需要的能源資源量大。因此為了滿足需要,油氣的生產量就會加大,對油氣資源的勘探投資也會加大,而油氣資源的價格將提升;同時還要考慮到油氣資源的儲備量能否滿足生產的需要。經濟落入到低谷期,則對能源的需求量也少,在能源生產、勘探等領域的投資就會放緩。而經濟的復甦期,對能源的需求量將會穩步提高,此時要做好在能源生產、勘探等領域的投資准備。
在世界經濟發展中起主導地位的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經濟發展階段、通貨膨脹和國民生產總值等因素會不同程度、間接地影響油氣資源進出口量及價格水平。由此帶來世界油氣市場布局的改變。
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較長一段時期後,經濟發展放緩,以投資為基礎轉向大幅提高消費。致使世界各國都在熱衷於談論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及其對新興市場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各油氣供應國,包括拉美各國。因為分析中國的情況對拉美國家提出新的投資戰略是非常重要的,必須制定出相應的對策,盡快適應世界人口最大國經濟增長放緩的局面[78]。可見,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狀況的國家的經濟動向是值得關注的。
中國能源政策(2012)白皮書中顯示:中國能源政策的基本內容是堅持「節約優先、立足國內、多元發展、保護環境、科技創新、深化改革、國際合作、改善民生」的能源發展方針,推進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努力以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大力發展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產業,將使得油氣資源的需求增速得以抑制,可能會推動油氣生產企業經營格局發生轉變。這些也是世界油氣市場中各企業所關心的問題。
除了油氣供應國關心中國的油氣資源需求變化情況以外,中國作為油氣資源消費大國更應該關心相關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以便預測可能帶來的世界油氣資源變化,應對可能的供應安全。例如,2013年12月9日,日本政府表示日本經濟7月至9月的年化增長率為1.1%,低於早期估計的1.9%;企業投資本季度與上季度持平;而出口商品與服務的價值第三季度下降0.6%,是4個季度以來首次下降;出口數字與以前估計的一致;日元貶值使日本商品在海外更具競爭力,並增加了調撥回本國的收入。消費支出約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0%,增長了0.2,高於此前預計的0.1%。日本銀行在2013年4月決定採取積極的放鬆銀根舉措,已在兩年內實現2%的通脹率,並預計截至2014年3月的本財年內經濟增長2.7%。預計2014年第一季度消費稅增稅前的搶購需求將帶動GDP增長率再度走高。為抵消增稅的負面影響,日本政府將實施5.5萬億日元規模的經濟刺激政策,防止經濟復甦中途夭折。通過這一些信息大致可判斷日本的能源需求與2013年相比會有一定的提高。但是提高的有限,因為消費支出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且7月至9月的年化增長率為1.1%,低於早期估計的1.9%[79]。這些信息將預示日本經濟的增長會帶動能源需求的提高。由於日本一直是世界能源消費大國,其油氣依賴進口,則能源需求的提高可能帶動油氣價格的小幅提升。
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會深刻影響油氣市場。美國能源信息局的《2013年國際能源展望》報告指出:盡管中國的能源總消耗量只是剛剛超過美國,但中國將把近幾年來的能源消耗增長勢頭一直保持到2040年;且到2040年,中國的能源消耗量將接近美國的兩倍,為中國提供能源將在能源市場掀起巨大的波瀾。隨著中國企業積極地在全球各地開展項目,這既會帶來機遇,也會帶來威脅。不論何時,只要全球出現爭奪能源供給的競爭,中國必是原因之一[80]。
同時,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制度的調整也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油氣市場。2011年以中國政府先後兩次以招標方式出讓頁岩氣探礦權為標志,在中國掀起了頁岩氣開發熱潮,《頁岩氣發展規劃(2011-2015年)》指導著中國頁岩氣開發的方向和步伐。到2015年初步實現頁岩氣規模化生產,年產量達到65×108m3,而2013年估計只達到了2×108m3[81]。由此可見,中國的油氣市場有著巨大的開拓空間。這對於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長石油等企業來說既是機會也是挑戰。機會是市場空間潛力足夠大,挑戰則是關鍵開發技術等問題沒有根本性突破。
『貳』 中國經濟周期是由什麼引起的 具體點 我要考試了 下午有考試 要寫500字以上 謝謝 馬上採納
自行刪減、說出要點即可
一、中國的經濟周期波動狀況
經濟周期是國民經濟擴張與收縮、波峰與波谷不斷交替的運動,具體包括復甦、繁榮、衰退和蕭條四個階段,用以反映國民經濟在動態的增長中運行的起伏狀態。它通常分為古典型周期和增長型周期兩類。古典型周期是指經濟總量水平的周期波動,也就是產量絕對值指標的波動;而增長型周期是指依經濟增長率上升或下降而定義的經濟周期波動,表現為增長態勢下速度的加快與放慢。
二、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原因分析
在西方經濟理論中,關於經濟周期的解釋多種多樣,它們從不同方面對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原因做出了說明。傳統的經濟周期理論認為經濟中存在引起波動的內在力量;實際的經濟周期理論認為波動不過是隨機的和未預期到大沖擊的結果;貨幣主義者和新古典經濟學家把波動主要歸結為錯誤導向的貨幣政策的結果;而新凱恩斯主義者把波動看作來源於經濟內部和外部的各種原因,不過他們認為現代經濟的內在特徵擴大了一些這樣的干擾,並使其作用持續存在。〔2〕
應該說,經濟周期的形成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單純地強調起源動力而忽略系統影響,強調沖擊因素而忽略傳導機制,是無助於正確理解經濟周期波動的。因此,我們必須把經濟周期波動的因素區分為內生和外生兩種,從內在傳導機制和外在沖擊兩方面進行系統分析。
內在傳導機制是指經濟系統內部結構特性所導致的對沖擊的反應。這是一種內部緩沖機制或自我調節機制,反映了經濟周期的「內生性」。一般來看,經濟周期波動是大工業生產與大規模投資相互推動機制和供求約束機制這兩種互為因果、相互作用的過程。大工業的巨大擴張能力是形成經濟周期波動的物質前提,它與大規模投資緊密相連。一方面,它既為大規模投資的進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其建立與發展又反映了大規模投資的結果;另一方面,大規模投資所產生的巨大需求又是引起大工業生產急劇擴張的重要動因。因此,大工業生產和大規模投資兩者的相互作用,是形成經濟周期波動的首要原因。同時,經濟周期波動還與大工業的擴張力所遇阻力密切相關,這種阻力是由供求平衡狀況形成的,或來自市場需求約束方面,或來自資源供給約束方面。因此,供求平衡約束是形成經濟周期波動的另一個物質性的原因。
外在沖擊機制,是指系統外的沖擊通過系統內部傳導而發生的經濟活動,對來源於外生變數的自發性變化,可以是隨機的或是周期的。外在沖擊主要包括:貨幣供給性沖擊;以投資和消費、財政和貨幣需求性的實際需求沖擊;由於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或石油供應等而導致的實際供給沖擊;體制變動沖擊;國際政治和經濟沖擊等。
外在沖擊是經濟周期波動的初始原因,內在傳導則是系統內部對沖擊的自我響應和調整。幾乎所有的外在沖擊都要通過內在機制而最終對經濟過程產生影響,因此,引起經濟周期的基本原因來自於經濟體系內所特有的推動力和抑制力。內在傳導機制決定著經濟波動的周期性和持續性,決定著經濟周期的基本形態,而外在沖擊只是通過內在傳導機制對其產生疊加影響,使基本波型發生變形。經濟的周期波動是經濟內在的傳導機制和外在沖擊共同發生作用的結果。
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落後,農業成分比重大,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因此,我國經濟周期波動有其特殊原因及傳導機制。
1、 固定資產投資的周期波動是造成國民經濟周期波動最直接的內在原因之一。從周期波動看,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波動與經濟波動有顯著的相關性。投資波動決定著經濟波動,並大於經濟波動幅度。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波動的作用主要是通過乘數——加速數機制而形成,同時又受供求機制約束。在擴張期投資的急劇擴張帶動著工業生產的急劇擴張,引起需求的急劇膨脹,帶動社會各種需求連鎖地旺盛起來,從而進一步帶動工業生產以及整個社會生產的急劇擴張。經濟擴張最終會受到供求約束,從而依照擴張時的傳導鏈條,相應導致直接需求和間接需求的萎縮,國民經濟增長也就出現了波動。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經濟增長基本上是粗放式的,固定資產投資成為決定投資波動的主要方面,一直是政府調控宏觀經濟的主要工具。而政府部門的投資直接服從於政治目標,往往會作出擴張經濟和投資規模的決策。因此,政府投資的波動一直是我國經濟波動的主要震源。隨著政府調控政策工具的增多以及決策的科學化,波動周期明顯變長,波動幅度相應減小,這就反映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正在轉變。
2、農業波動是經濟周期波動的基礎。 這是由我國農業經濟占很大比重和二元經濟結構的現狀決定的,農業對經濟波動雖不構成最直接和最顯著的影響,但卻對經濟增長具有最根本性的影響。工業波動是最易覺察也最易被認可的波動,但它僅是一種表層的波動。既然國民經濟各部門是有機聯系的,經濟發展由農業而至工業是其一般規律,那麼,農業就不可能獨立於經濟循環之外,它離工業波動愈遠,對經濟波動的影響就愈深刻,從而也就愈難以糾正。我國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產量增長率的波動,往往導致隨後的經濟增長波動。它的波動幅度雖然沒有社會總產值波動大,但它往往是後者波動的先導,有著明顯的「超前性」和「擴張性」,比後者先行1—3年。農業波動對國民經濟周期波動作用的傳導機制是:農業波動影響投資波動,投資波動影響工業波動進而對國民經濟波動構成影響。農業波動對投資及工業的影響是通過糧食、原材料、勞動力、市場這四條渠道進行傳遞的:糧食可儲存性較強,對投資的當期影響較小,滯後期一般為1—2年;原材料對投資的影響,雖不象糧食那樣直接,但對以農產品為原材料的輕工業部門構成威脅;當農業景氣時,農民會自動將資金和勞動力轉移至工業或其他非農產業部門,從而促進經濟繁榮,反之,作用則相反;農業波動將直接影響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業人口的收入水平,從而影響到消費品市場,特別是工業品市場的購買力。
3、產業結構的變化是經濟周期波動的重要因素。第一、二、 三次產業增長率的波動,構成整個經濟增長率的波動。一定時期內各次產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變化,決定著該時期經濟周期波動的基本狀態特徵。一般來說,第一產業波動幅度較小,但易受自然條件影響,很不穩定;第二產業波動幅度較大,經濟的周期波動本來就源於現代機器大工業;第三產業波動幅度較小,又不易受自然條件影響,較為穩定。我國產業結構的獨特性表現為:農業基礎脆弱,後勁不足;工業結構向加工工業傾斜,生產能力大量閑置,而基礎工業發展緩慢;第三產業嚴重滯後。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加大了供求約束的作用,結果造成經濟波動的擴張期不能持久,很快就因「瓶頸」部門制約而進入收縮階段。
4、外貿依存度的變化。 外貿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往往是與大規模投資和生產的擴張相互發生作用。由於中國的經濟擴張主要不是受需求約束,而是受供給約束,因此,當投資需求大大提高,生產迅速擴張導致社會總供給不足時,短期內最有效緩解「瓶頸」產品短缺的辦法就是進口,從而相應延長了經濟波動的擴張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出口規模顯著擴大,外貿依存度顯著上升,使我國調節經濟波動的能力有所增強,從而使經濟波動有所減緩。可以預見,隨著加入WTO 後我國外貿依存度的進一步上升,世界經濟周期波動將更直接影響我國的進出口變動,從而進一步影響到我國的經濟波動。
5、人為因素對經濟波動的影響。這里主要指經濟政策、 經濟體制等因素。與市場經濟國家相比,中國經濟周期性波動受政府方面影響更大,因而,與其說是一種經濟周期,不如說是一種政治周期。改革前,我國宏觀調控的指導思想是,不斷地追求和推動經濟的粗放型、外延型的超高速擴張,勢必人為地造成「大起大落」;改革後宏觀調控指導思想發生了轉變,加強了「逆周期」調節,從而使經濟波動趨於平緩。
『叄』 (宏觀經濟學)經濟周期長短為什麼由具體性質所決定具體性質是什麼
經濟周期又有短中長期之分,現在主流經濟學界把經濟周期分為:
1、短期是基欽周期,每輪40個月左右,也稱庫存周期,是由庫存周期性變化引起生產端盈利變化而產生的;
2、中期是朱格拉周期,每輪10年左右,與生產製造設備等固定資產更新的周期較為一致;
3、長期是康波周期,每輪50-60年,是由技術革命帶動生產效率極大提升引發的大周期波動,如從蒸汽動力到鋼鐵、電力,再到信息、通訊,按照周期大王周金濤的觀點,目前正處於第五個長波的轉折點,人生財富靠康波。
經濟周期的特徵:
(1)經濟周期不可避免。
(2)經濟周期是經濟活動總體性、全局性的波動。
(3)一個周期由繁榮、衰退、蕭條、復甦四個階段組成。
(4)周期的長短由周期的具體性質所決定。
繁榮,即經濟活動擴張或向上的階段(高漲);
衰退,即由繁榮轉向蕭條的過渡階段(危機);
蕭條,即經濟活動收縮或向下的階段;
復甦,即由蕭條轉向繁榮的過渡階段。供參考。
『肆』 經濟為什麼呈現周期性
分類: 資源共享 >> 文檔/報告共享
問題描述:
我們老師說不管什麼社會制度下經濟呈現周期性的繁榮和蕭條
著是為什麼?
解析:
一、歷史上經濟周期理論
經濟周期為何會產生?長期以來西方經濟學家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種種不同的解釋。在凱恩斯主義形成之前的一些主要經濟周期理論有:純貨幣周期理論、投資過度周期理論、創新周期理論、消費不足周期理論、心理周期理論和太陽黑子周期理論等等幾十種。這些經濟周期理論,從對回答經濟周期根源來說,可以分為外生經濟周期理論與內生經濟周期理論兩大類。
外生經濟周期理論認為,經濟周期的根源在於經濟之外的某些因素的變動。例如,創新理論認為是創新引起了經濟周期性波動。太陽黑子理論認為是太陽黑子的變化影響了農業生產與整個經濟而引起了經濟周期性波動。非貨幣投資過度理論認為是新領土開拓、技術發明或人口增加等所引起的投資過度導致了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政治性周期理論則認為 *** 出於政治目的的(如選舉等),周期性地制止爬行的通貨膨脹或用通貨膨脹來消滅失業引起了經濟周期。此外,還有用戰爭、革命、移民、偶然事件等來解釋經濟周期的。這種理論並不否認經濟中內在因素(如投資等)的重要性,但它們強調引起這些因素變動的根本原因在經濟體系之外,而且,這些外生因素本身並不受經濟因素的影響。
內生經濟周期理論在經濟體系之內尋找經濟周期自發地運動的因素。 這種理論並不否認外生因素對經濟的沖擊作用,但它強調經濟中這種周期性的波動是經濟體系內的因素引起的。因此,每一次繁榮都為下一次蕭條創造了條件。這些經濟體系內的因素自發地運動就引起了周期性波動。例如,貨幣理論認為,經濟周期是由於銀行貨幣與信用交替地擴大與緊縮所引起的,而這種貨幣與信用的運動,又是一個經濟本身所形成的自發過程。貨幣投資過度理論認為,是過度的投資引起了繁榮與蕭條的交替,而投資過度的根源又在於貨幣與信用的擴張。心理理論認為,人的樂觀或悲觀的預期是周期性波動的原因,而引起這種心理預期變動的則是經濟因素。消費理論則把經濟周期,特別是生產過剩危機的發生,歸因於由於收入分配不平等而造成的消費不足,等等。
二、現代經濟周期理論概況
現代經濟周期理論是宏觀經濟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用國民收入決定理論來解釋經濟周期。
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以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中心,所以就把經濟周期理論作為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的動態化。凱恩斯主義學派的經濟周期理論有這樣幾個特徵。
第一,國民收入的水平取決於總需求,因而引起國民收入波動的主要原因仍在於總需求。以總需求分析為中心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的特徵之一。
第二,在總需求中,消費占的比例相當大,但根據現代經濟學家的理論與經驗研究,消費在長期中是相當穩定的。消費中的短期變動,尤其是耐用品的消費變動,對經濟周期也有影響,但並不是主要原因。 *** 支出是一種可以人為控制的因素,凈出口所佔的比例很小。這樣,經濟周期的原因就在於投資的變動。所以說,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是以投資分析為中心的,都是要分析投資變動的原因及其對經濟周期的影響。
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周期理論都是由凱恩斯關於國民收入決定的分析出發的,但分析的方法與角度不同,結論也不同。例如,英國經濟學家N·卡爾多從凱恩斯的儲蓄-投資關系出發,分析了事前投資、事後投資、事先儲蓄和事後儲蓄之間的差異如何引起經濟周期。美國經濟學家P·薩繆爾遜的乘數-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論則分析了投資與產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引起周期性波動,等等。
除了凱恩斯主義之外,貨幣主義與理性預期學派也提出了自己的經濟周期理論。貨幣主義者強調了貨幣因素的作用。從貨幣量變動對經濟的影響,解釋了經濟周期。理性預期學派則強調了預期失誤是經濟周期的原因。此外,激進政治經濟學派、新自由主義者等都提出過經濟周期理論。
這些經濟周期理論之間盡管千差萬別,但有兩點是相同的。第一,強調了內生因素,即經濟因素引起經濟周期的關鍵作用。即使是外生因素給經濟帶來沖擊,這些外生因素也要通過內生因素才能起作用。從這種意義上說,現代經濟周期理論是內生經濟周期理論。第二,強調了在市場經濟中經濟周期存在的必然性。
第三節 乘數—加速原理
在現代經濟周期理論中,乘數—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經濟周期理論是最重要的一種經濟周期理論,這里作一介紹。
一、加速原理
加速原理(acceleration principle)是凱恩斯的繼承者們對凱恩斯投資理論的重要補充和發展。他們認為,投資是影響經濟周期波動的主要因素,但凱恩斯只考慮到投資對於收入和就業所產生的影響,而沒有進一步考慮到當收入和就業增加以後,反過來對投資又會產生什麼影響。後凱恩斯主義主流經濟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漢森認為,投資增長通過乘數的作用會引起總收入或總供給的增加,而總收入或總供給增加以後,將引起消費的增加,消費品數量的增加又會引起投資的再增加。這種由於收入變動而引起的投資就是 「引致投資」。漢森指出,不僅如此,而且這種投資增長的速度要比總收入或總供給增長的速度快,收入或消費需求的增加必然引起投資若干倍的增加,而收入或消費需求的減少必然引起投資若干倍的減少,這就是所謂「加速原理」的含義。
可見,在國民經濟中,投資與國民收入是相互影響的。乘數原理說明了投資變動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而加速原理要說明的是國民收入變動對投資變動的影響。所以說,加速原理是論證投資取決於國民收入(或產量)變動率的理論。
現代西方經濟學家就是用這種乘數和加速數的交織作用來解釋經濟周期現象的。當然,這只是對經濟周期進行的多種解釋中的一種。
『伍』 經濟周期的成因
外因論認為,周期源於經濟體系之外的因素——太陽黑子、戰爭、革命、選舉、金礦或新資源的發現、科學突破或技術創新等等。
1、太陽黑子理論
太陽黑子理論把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歸因於太陽黑子的周期性變化。因為據說太陽黑子的周期性變化會影響氣候的周期變化,而這又會影響農業收成,而農業收成的豐歉又會影響整個經濟。太陽黑子的出現是有規律的,大約每十年左右出現一次,因而經濟周期大約也是每十年一次。該理論由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W.S. Jevons)於1875年提出的。
2、創新理論
創新(Innovation theory)是奧地利經濟學家J·熊波特提出用以解釋經濟波動與發展的一個概念。所謂創新是指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或者說是生產要素的一種「新組合」。生產要素新組合的出現會刺激經濟的發展與繁榮。當新組合出現時,老的生產要素組合仍然在市場上存在。新老組合的共存必然給新組合的創新者提供獲利條件。而一旦用新組合的技術擴散,被大多數企業獲得,最後的階段——停滯階段也就臨近了。在停滯階段,因為沒有新的技術創新出現,因而很難刺激大規模投資,從而難以擺脫蕭條。這種情況直到新的創新出現才被打破,才會有新的繁榮的出現。
總之,該理論把周期性的原因歸之為科學技術的創新,而科學技術的創新不可能始終如一地持續不斷的出現,從而必然有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3、政治性理論
外因經濟周期的一個主要例證就是政治性周期。政治性周期理論把經濟周期性循環的原因歸之為政府的周期性的決策(主要是為了循環解決通貨膨脹和失業問題)。政治性周期的產生有三個基本條件:
①凱恩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刺激經濟的工具。
②選民喜歡高經濟增長、低失業以及低通貨膨脹的時期。
③政治家喜歡連選連任。 內因論認為, 周期源於經濟體系內部——收入、成本、投資在市場機製作用下的必然現象。
1、純貨幣理論
該理論主要由英國經濟學家霍特里(R.Hawtrey)在1913-1933年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的。純貨幣理論認為貨幣供應量和貨幣流通度直接決定了名義國民收入的波動,而且經濟波動完全是由於銀行體系交替地擴張和緊縮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著重要的作用。
2、投資過度理論
投資過度理論把經濟的周期性循環歸因於投資過度。由於投資過多,與消費品生產相對比,資本品生產發展過快。資本品生產的過度發展促使經濟進入繁榮階段,但資本品過度生產從而導致的過剩又會促進經濟進入蕭條階段。
3、消費不足理論
消費不足理論的出現較為久遠。早期有西斯蒙第和馬爾薩斯,近代則以霍布森為代表。該理論把經濟的衰退歸因於消費品的需求趕不上社會對消費品生產的增長。這種不足又根據源於國民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過度儲蓄。該理論一個很大的缺陷是,它只解釋了經濟周期危機產生的原因,而未說明其他三個階段。因而在周期理論中,它並不佔有重要位置。
4、心理理論
心理理論和投資過度理論是緊密相聯的。該理論認為經濟的循環周期取決於投資,而投資大小主要取決於業主對未來的預期。而預期卻是一種心理現象,而心理現象又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因此,經濟波動的最終原因取決於人們對未來的預期。當預期樂觀時,增加投資,經濟步入復甦與繁榮,當預期悲觀時,減少投資,經濟則陷入衰退與蕭條。隨著人們情緒的變化,經濟也就周期性地發生波動。 經濟周期的生成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眾多成因之間存在錯綜復雜的的交互影響;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眾因素之間會產生不同的組合與作用,故周期的具體進程多有不同;經濟周期的具體進程對成因亦有重要影響。
根據對經濟周期生成所起的主次作用,經濟周期成因可分為基本因素與影響因素。
1.基本因素
是指對經濟周期的生成具有根本作用的原因或條件。
如「按資分配」;「貨幣職能進化」;「市場機制」;「私有制」;「人類自身特性」等。
它們對經濟周期生成的作用關系可簡示如下:
「人類自身特性→私有制→市場機制→按資分配、貨幣職能進化→經濟周期」
基礎因素簡釋:
(1)人類自身特性
人類自身所具有的總體特徵。
其主要表現似可概括為:永無停歇的探索(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永不滿足的追求(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
(2)私有制
在人類自身特性驅使下,科技水平與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社會財富不斷增長,「私有制」萌芽、生根……
(3)市場機制
在私有制的基石上,崇尚自由競爭與自由交換的「市場機制」,成為發展經濟的首選架構……
(4)按資分配
在私有制及市場機制的環境中,「按資分配」日漸占據重要地位……
(5)貨幣職能進化
在商品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其職能是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價值尺度等(似可稱為「原始職能」);伴隨著經濟發展、財富累積與按資分配,貨幣職能出現了「進化」,具有了「投資手段」及「增殖功能」(似可稱為「現代職能」),如人們可以將貨幣進行直接投資(購買股票等)或間接投資(存入銀行等),以獲取其增殖。
「貨幣職能進化」與「按資分配」互為因果,眾多「消費者」紛紛成為「投資者」:
經濟得到迅速發展;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社會消費力相對萎縮;產品日益過剩……
2.影響因素
是指對經濟周期生成具有影響作用的原因或條件。
如各類天災人禍(太陽黑子、戰爭動亂……)、科技重大進步、政策人為干預等等。
3.相互關系
基本因素對周期生成起不可或缺的根本作用;其他因素對周期生成起重要的影響作用。
「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洛倫茲,1979)。若將經濟周期喻為龍卷風,「蝴蝶效應」似亦可詮釋上述基本因素、其他因素的主要區別。「蝴蝶扇動翅膀」是生成龍卷風的其他因素,若無「大氣環流」、「大海洋流」等基本因素,縱有千萬只蝴蝶一起扇動翅膀,似僅能生成「風景」;反之,即若所有蝴蝶都不扇動翅膀,德克薩斯的龍卷風亦難銷聲匿跡……
基本因素、其他因素之間會產生錯綜復雜的交互影響,其中包含著我們精神因素(如理念、慾望等心理活動及思考、想像能力等)的巨大力量;精神因素「附體」於基本因素與其他因素,互為因果的產生綜合作用……
它們的關系似可簡示如下:
4.組合作用
經濟周期成因之間的交互影響生成組合作用。如:
1.人們的佔有能力(或佔有慾望)越來越趨向無窮大;
2.在無窮的佔有能力的驅導下,在按資分配等因素的作用下,越來越多的資產(包括勞動力)轉化為資本,生產力得到快速發展,但因自然資源(包括環境)的相對限制,生產力必然小於人們的佔有能力;
3.貧富鴻溝不斷加深:「窮人」受支付能力等制約、「富人」受生理能力等制約;人們的消費力(社會消費力)日益小於人們的生產力。
當「佔有能力>生產力>消費力」成為常態,經濟周期必然發生。
5.影響
經濟周期成因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並產生不同的組合與作用,故每次經濟周期的具體進程多有不同;(即不同行業或產品表現為不同的興衰存亡……)但經濟周期基本進程較為一致。(圖2實線所示部分)
經濟周期的具體進程對經濟周期成因亦有重要影響:經濟周期進程中的相關信息經過交匯融合,以多種方式進行反饋,直接影響人們的心理預期與具體行為,使經濟周期進程與經濟周期成因產生循環影響。(圖2虛線所示部分)
『陸』 陳湛勻:造成經濟周期波動的因素是什麼經濟周期有什麼特徵
經濟周期根據不同的頻率、幅度以及持續時間,可劃分為短周期、中周期和長周期;即基欽周期理論、朱格拉周期理論與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論。各個理論對經濟波動的具體原因說法不一,但均認為經濟波動是由外生沖擊造成的,而且這些沖擊是不可預期的。
陳湛勻指出:經濟周期的波動是由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是供給沖擊,比如技術進步、自然災害、戰爭災難、世界市場原材料價格的波動等;其次是政府當局的干預,比如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等;最後是需求沖擊,比如投資、消費變動所引起的貨幣、存貨、資產支出等改變。
著名經濟學家,金融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首批統計學博士點專業博士。現任中國上海市投資學會副會長、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中國首創擬人化資本運營專家,上海電視台「夜話地產湛勻妙語」欄目主持人,中國第一財經、東方衛視、鳳凰衛視等媒體特邀嘉賓,長期應邀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授課,已獲近20項國家、省部級優秀科研獎,走訪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聘為國際論壇峰會和國外大學演講,被譽為具有國際視野、最受歡迎的實戰型權威金融專家,成功輔導不少企業上市。
『柒』 為什麼會產生經濟周期,產生的原因是什麽
周期源於經濟體系內部——收入、成本、投資在市場機製作用下的必然現象。
1、純貨幣理論
該理論主要由英國經濟學家霍特里(R.Hawtrey)在1913-1933年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的。純貨幣理論認為貨幣供應量和貨幣洞皮碰流通度直接決定了名義國民收入的波動,而且經濟波動完全是由於銀行體系交替地擴張和緊縮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著重要的作用。
2、投資過度理論
投資過度理論把經濟的周期性循環歸因於投資過度。由於投資過多,與消費品生產相對比,資本品生產發展過快。資本品生產的過度發展促使經濟進入繁榮階段,但資本品過度生產從握殲而導致的過剩又會促進經濟進入蕭條階段。
3、消費不足理論
消費不足理論的出現較為久遠。早期有西斯蒙第和馬爾薩斯,近代則以霍布森為代表。該理論把經濟的衰退歸因於消費品的需求趕不上社會對消費品生產的增長。
這種不足又根據源於國民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過度儲蓄。該理論一個很大的缺陷是,它只解釋了經濟周期危機產生的原因,而未說明其他三個階段。因而在周期理論中,它並不佔有重要位置。
4、心理理論
心理理論和投資過度理論是緊密相聯的。該理論認為經濟的循環周期取決於投資,而投資大小主要取決於業主對未來的預期。而預期卻是一種心理現象,而心理現象又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因此,經濟波動的最終原因取決於人們對未來的預期。
當預期樂觀時,增加投資,經濟步入復甦與繁榮,當預期悲觀時,減少投資,經濟則陷入衰退與蕭條。隨著人們情緒的變化,經濟也就周期性地發生波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家們越來越多地關心經濟形勢,也就是 「經濟大氣候」的變化。一個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的好壞,既受其內部條件的影響,又受其外部宏觀經濟環境和市場環境的影響。
一個企業,無力決定它的外部環境,但可以通過內部條件的改善,來積極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充分利用外部環境,並在一定范圍內,改變自己的小環境,以增強自身活力,擴大市場佔有率。
因此,作為企業家對經濟周期波動必須了解、把握,並能制訂相應的對策來適應周期的波動,否則將在波動中喪失生機。
經濟周期的特徵:
(1)經濟周期不可避免。
(2)經濟周期是經濟活動總體性、全局性的波動。
(3)一個周期由繁榮、衰退、蕭條、復甦四個階段組成。
(4)周期的長短由周期的具體性質所決定。
繁榮,即經濟活動擴張納談或向上的階段(高漲);
衰退,即由繁榮轉向蕭條的過渡階段(危機);
蕭條,即經濟活動收縮或向下的階段;
復甦,即由蕭條轉向繁榮的過渡階段。
『捌』 四大經濟周期理論是什麼
四大經濟周期理論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基欽周期、朱格拉周期、庫茲涅茨周期。
上世紀二十年代,前蘇聯學者康德拉季耶夫提出了以科學技術為驅動的40-60年的長經濟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簡稱「康波理論」或「長波理論」。康波理論認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發展的動力,因此生產力發展的周期由科學技術的發展決定。
在40-60年的長周期尺度上,康波分為繁榮、衰退、蕭條、回升四個階段:以創新性技術變革為起點,前20年左右是繁榮期,在此期間新技術不斷顛覆,經濟快速發展;
(8)經濟周期由什麼所決定擴展閱讀:
四大經濟周期理論介紹如下:
建築業及房地產市場是經濟增長的一大支柱。1930年,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根據建築業和房地產業興衰的波動現象,提出了為期15-25年的經濟周期——「庫茲涅茨周期」,也稱為「建築業周期」和「房地產周期」。
建築業與房地產的需求變化與人口的繁衍與遷移息息相關,所以庫茲涅茨周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口周期。受「嬰兒潮」的起伏變化,1991-2010年美國經歷了一個典型的庫茲涅茨周期:1991-2006年為興盛期,房地產市場向好,帶動上下遊行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