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經濟技術指標有哪些
經濟技術指標包括用地面積、總建築面積、建築密度、綠化率、日照間距等內容。
1、用地面積
項目用地紅喚歲敗線范圍內的土地面積,一般包括建築區內的道路面積、綠地面積、建築物所佔面積、運動場地等等。
2、總建築面積
在建設用地范圍內單棟或多棟建築物地面以上及地面以下各層建築面積之總和。
3、建築密度
建築物底層佔地面積與建築基地面積的比率。
4、綠化率
指項目規劃建設用地范圍內的綠化面積與規劃建設用地面積之比。
5、日照間距
前後兩排南雀耐向房屋之間,為保證和顫後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層獲得不低於一小時的滿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間隔距離。日照間距的計算方法:以房屋長邊向陽,朝陽向正南,正午太陽照到後排房屋底層窗檯為依據來進行計算。
B. 經濟指標包括哪些
經濟指標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工業生產、失業率、貿易赤字、經常項目收支、資本帳收支、利率、生產物價指數、消費物價指數、躉售(批發)物價指數、領先指標、個人收入、商業庫存、采購經理人指數、耐久財訂單、設備使用率、房屋開工率。
經濟指標是反映某些社會經濟現象數量方面的名稱和價值。 經濟現象的名稱用經濟范疇表示,經濟范疇的數量方面用數值體現。 例如,社會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是經濟類別,以數量和數值表示這些經濟類別的名稱「社會總產值」××億元,國民收入××「億元」是 經濟指數。 經濟指標在反映經濟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定量表達時,是以經濟學理論確定的經濟范疇的含義為依據的。
拓展資料:
1、國內生產總值
GDP是_衡量經濟總量的指標,是最常用的經濟指標,也是觀察實體經濟最全面、最有效的指標。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定義,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時期內按市場價格計算的生產活動的最終結果。在實際核算中,GDP的計算方法有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這三種方法從不同方面反映了GDP及其構成。
GDP=產出=支出=收入,怎麼理解?
從一個家庭的角度來看,衡量一個家庭當年的經濟總量,可以看到家庭成員當年生產了多少產品和服務,當年家庭收入增加了多少,支出了多少。在那年。這是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任何生產總是由各種要素組合進行,企業的所有產出都必須得到支付,從而形成各種要素收入(工人工資、資本利息、股東利潤、房屋和土地租金、等),所以產出與產生的總收入是一致的,任何企業的產出總是等於收入,因此,一個國家的總產出必然等於它的總收入。所有生產的產品要麼銷售,要麼不銷售。如果它們被出售,買方的支出是必然的。購後當期消費為消費支出,購後投資為投資支出。未銷售的產品只能作為企業庫存處理。庫存相當於企業投資的增加,企業庫存投資也被視為支出,這樣生產角度的GDP與支出角度的GDP是一致的。
2、工業增加值
工業增加值是報告期內工業企業以貨幣表示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結果。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工業中間投入+應交增值稅=固定資產折舊+職工薪酬+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或國有工業企業。
中國經濟波動主要體現在工業上,工業統計更加准確,因此工業增加值是一個重要的經濟檢測指標。
C. 能衡量一個城市實力的經濟指標有哪些
(1)人口與勞動力:包括人口規模、素質和結構、管理和利用3個二級子系統,下設5個指標;(2)經濟發展:包括經濟規模、經濟結構、經濟發展、經濟效益4個二級子系統,下設12個指標;
(3)社會發展:包括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住房醫療服務、科技教育文化、社會治安、社會保障5個二級子系統,下設16個指標;
(4)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通訊、供排水及電力3個二級子系統,下設8個指標;(5)環境:包括人口密度、投資、廢物處理、綠化4個二級子系統,下設9個指標。
D. 經濟指標有哪些具體指什麼意思
經濟指標有哪些?具體指什麼意思
經濟指標是指反映一定社會經濟現象數量方面的名稱及其數值。經濟現象的名稱用經濟范疇表述,經濟范疇的數量方面則通過數值反映。例如,社會總產品和國民收入是經濟范疇,表現這些經濟范疇數量方面的名稱及其數值「社會總產值××億元」、「國民收入××億元」就是經濟指標。經濟指標在反映經濟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數量表現時,是以理論經濟學所確定的經濟范疇的涵義為依據。
經濟指標體系由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反映社會經濟現象的經濟指標所構成的有機整體。在社會主義國家,根據各種經濟事物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和在時間、空間上的位置不同而存在不同聯系。與之對應的經濟指標可劃分為不同的體系。
綜合平衡宏觀經濟指標體系按照經濟指標在社會產品擴大再生產過程中的作用,分為下列前後銜接、計算配套的指標體系:
①生產要素和生活條件指標體系。分為人口、自然資源、勞動力、生產性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消費資料、物資儲備等指標體系。
②社會生產成果指標體系。即農業、工業、建築業、運輸業(包括郵電業)、商業(包括外貿)五個物質生產部門的實物產量或實際工作量、總產值、凈產值(即國民收入)等指標體系。
③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指標體系。前者包括生產部門勞動報酬和構成社會純收入的利潤、稅收等指標體系,後者包括國家財政部門和金融機構的收支、非生產部門的經費收支等指標體系。
④國民收入的最終使用指標體系。包括國民收入經過分配和再分配,最後形成可以用於購買實物的消費基金和積累基金指標體系。前者又分為居民個人消費基金和社會集體消費基金;後者分為生產性積累基金和非生產性積累基金等指標體系。
⑤社會產品實物的流通和消費指標體系。包括運輸和交換指標體系,以及表明最後用於補償原材料燃料消耗、固定資產維修和更新、擴大再生產需要增加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非生產性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的增長、物資儲備的擴大、居民個人消費和社會集體消費、出口等各種用途的產品指標體系。
⑥人民生活指標體系。包括吃、穿、用、住等消費水平和教育、科學、文化、體育、衛生等指標體系。
以上各種經濟指標體系既有實物量的又有價值量的,兩套指標體系應該各自綜合平衡並相互對應。為了考核經濟效益和實際管理的需要,還應該按性質、時間、空間等因素層層細分和補充,成為各種互相獨立而又互相聯系的指標體系。
按性質或作用劃分的指標體系
主要有:①為綜合計算全部物質財富和實物產品價值的各種產品的價格指標體系;②為綜合對比不同時期物質財富和實物產品達到的實際水平的各種產品的不變價格指標體系;③表明事物實際規模或水平的絕對數指標體系;④表明事物發展速度、構成或比例的相對數指標體系;⑤反映事物個別水平或總量的指標體系;⑥反映一般水平的平均數指標體系和指數體系;⑦考核生產成果的實物量和價值量指標體系;⑧考核素質和效益的各種指標體系。
從時間上劃分的指標體系
主要有:①說明社會經濟過去發展狀況、現有實際情況和當前經濟活動成果的統計指標體系;②根據統計指標體系反映的國情、國力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對未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擬定的近期、中期和遠景戰略計劃指標體系。這兩種指標體系不僅在時間上有差異,在范圍上也有區別。計劃指標體系只包括計劃部分,而統計指標體系除包括計劃調節部分以外,還包括不作計劃的部分。但兩者都包括綜合平衡、質量、效益、速度、構成、比例等指標體系,在針對共同事物時,在涵義、口徑和計算方法上應該一致,以便相互對比。
從空間上劃分的指標體系
主要有:①按省、市、自治區以至地、縣的塊塊系統劃分的區域性指標體系;②按部、司(局)、專業公司到企業的行政領導條條系統劃分的指標體系;③按經濟部門、經濟類型層層下到企業的業務領導系統劃分的指標體系。
我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主要指標
一、國內生產總值(一)國內生產總值的概念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所有常住單位, 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和提供的最終產品的價值,它是社會總產品價值扣除中間產品價值後的余額,也是社會最終使用於消費、投資和凈出口產品價值之和。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范圍包括了國民經濟各行各業,在價值構成上避免了中間產品的重復計算,因而能全面地、確切地反映全社會經濟活動的最終成果,並具有國際可比性,所以成為社會生產與使用核算的核心指標。
(二)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和主要指標
1.生產法及有關指標
生產法是從生產角度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一種方法。即從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一定時期內生產的總產品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的價值,從而得到各部門增加值,各部門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計算公式為:
增加值 = 總產出-中間投入
(1) 總產出是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貨物和服務的價值總和,反映國民經濟各部門生產經營的總成果,即社會總產品。以工業部門總產出的計算方法為例加以說明:
工業總產出是工業企業在核算期內生產活動的總成果,即工業總產值。採用「工廠法」計算,即以工業企業作為一個整體,計算企業工業生產活動的成果,企業內部不允許重復計算。它包括核算期內生產的成品價值、對外加工價值和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期初價值差額等。
(2) 中間投入是常住單位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消費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 燃料動力和各種服務的價值。 計算中間投入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與總產出的計算口徑范圍保持一致,即計算與總產出相對應的生產經營過程所消耗的中間產品的價值。二是一般為本期一次性使用的,即本期消耗的不屬於固定資產的非耐用品;低值耗品則按本期攤銷的部分計算。
中間投入分為物質產品投入和非物質性服務投入,一般按購買者價格計算。
物質產品投入是生產過程中消耗或轉換的物質產品。物質產品投入包括貨物和物質性服務(貨運、郵電通訊、商業和飲食等服務)的消耗,不包括固定資產折舊。
服務投入是在生產過程中消耗的除物質性服務以外的各種服務。包括金融保險、文化教育、科學研究、醫療衛生、行政管理等。
下面介紹工業部門的中間投入的計算方法:
工業中間投入是在工業生產活動中耗用的外購原材料、燃料、動力及其他實物產品和服務費用(物質性服務費和非物質性服務費)。外購材料指企業為進行生產而耗用的一切從外部購進的原材料及材料、半成品、輔助材料、修理用備件、低值易耗品等,不包括生產過程中回收的廢料的價值和自製交庫的材料的實際成本,以及計人材料采購成本的自營運輸費用;外購燃料指企業為進行生產而耗用的從外部購進的各種燃料,不包括生產過程中回收作為燃料的廢料的價值、自製燃料實際成本,以及計人燃料采購成本的自營運輸費用,也不包括燒油特別稅;外購動力是指企業為進行生產而耗用的從外部購進的各種動力;物質性服務費指企業為進行生產而耗用的除上述中間產品以外的物質性服務費用,如支付外單位的運輸費、郵電費、修理費、倉儲費等;非物質性服務費指工業企業在生產和經營活動中對外單位支付的各種非物質性服務,如金融服務費、保險服務費、廣告費、職工教育費等。
(3) 增加值是總產出減去中間投入後的余額,反映一定時期內各部門、各單位生產經營活動的最終成果,也就是本部門、本單位對國內生產總值提供的份額。
按生產法計算增加值應注意對增值稅的處理,如果總產出包含增值稅(銷項稅額),則中間投入也應包含增值稅(進項稅額)計算;如果總產出和中間投入均不含增值稅,則按此計算增加值還應加上企業在核算期內應交的增值稅額,即: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應交增值稅。 本期應交增值稅-本期銷項稅額-(本期進項稅額-出口退稅-進項稅轉出數)。
2.收入法及有關指標
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中各生產要素創造收入的角度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一種方法。即各常住單位的增加值,等於固定資產損耗、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四項之和,這四項也稱為最初投入價值。各常住單位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
計算公式為:
國內生產總值 = 固定資產損耗 + 勞動者報酬
+ 生產稅凈額 + 營業盈餘
(1) 固定資產損耗是核算期內生產中因耗用固定資產而磨損的價值。按SNA的要求, 應按固定資產重估價的價值和使用年限計算,我國限於條件,暫以固定資產折舊代替。固定資產損耗雖然也是在生產過程中損耗與轉移的價值,但它是社會最終產品價值的組成部分,這是與中間投入不相同的。
(2) 勞動者報酬是指勞動者從事生產活動而從生產單位得到的各種形式的報酬,包括工費、福利費及實物報酬。個體勞動者通過生產經營獲得的純收入也列入此項。
(3) 生產稅凈額是指各部門間向政府繳納的生產稅與政府向各部門支付的生產補貼相抵後的差額。生產稅是政府向各部門徵收的有關生產、銷售、購買、使用貨物和服務的稅金,包括各種利前稅。生產補貼是政府為控制價格又要扶持生產而支付給生產部門的補貼,包括價格補貼和虧損補貼。實行增值稅後,生產稅中還包括本期應交增值稅(產品銷項稅額與中間投入進項稅額之差, 進項稅中要扣除出口退稅及進項稅轉出數)。
(4) 營業盈餘是指總產出扣除中間投入、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 生產稅凈額後的剩餘部分, 是企業組織生產經營所得到的盈餘。
3.支出法及有關指標
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來計算國內生產總值及其使用去向的一種方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最終使用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總消費、總投資和凈出口三部分。計算公式為:
國內生產總值 = 總消費 + 總投資 + 凈出口
(1) 總消費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用於貨物和服務的全部最終消費支出,包括居民消費和社會消費,前者指居民個人滿足物質與文化精神生活需要的消費,後者是社會公共服務部門提供給全社會享用的消費。
(2) 總投資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投資支出合計,分為固定資產形成和庫存增加兩項。 固定資產形成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購置、建造的固定資產價值,包括各種有形的固定資產和無形的固定資產投資。庫存增加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庫存實物量變動的價值。一般採用 「差額法」 計算,即期末與期初庫存價值差額作為庫存增加,如庫存減少則用負數表示。
總投資 = 固定資產形成 + 庫存增加
(3) 凈出口是指出口總額減去進口總額的差額,如進口大於出口則用負數表示。出口是指常住單位向非常住單位出售及無償提供的貨物和服務總值;進口是指常住單位從非常住單位購買及無償得到的貨物和服務總值。
E. 主要經濟指標有哪些
主要經濟指標,比如說,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增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進出口總值,出口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人民幣貸款余額,人民幣存款余額,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全社會供電量,等等
F. 主要經濟指標有哪些
主要經濟指標有:
1、國內生產總值(GDP): 是某一國在一定時期其境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總值。反映一個國家總體經褲皮濟形勢的好壞,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被大多數西方經濟學家視為「最富有綜合性的經濟動態指標」。主要由消費、私人投資、政府支出、凈出口額四部分組成。
2、工業生產(INDUSTRIAL PRODUCTION): 某國工業生產部門在一定時間內生產的全部工業產品的總價值。在國內生胡乎差產總值中佔有很大比重。
3、失業率(UNEMPLOYMENT RATE): 經濟發展的晴雨表,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數據上升說明經濟發展受阻,反之則看好。對於大多數西方國家來說,失業率在4%左右為正常水平,但如果超過9%,則說明經濟處於衰退。此數據由美國勞工部編制,每月第一個周五21:30公布。
(6)城管局主要經濟指標有哪些擴展閱讀:
常用的宏觀經濟指標有:
1、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
2、生產者物價指數(Procer Price Indexes)英文縮寫為PPI,PPI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
3、國內生產總值GDP(Gross Domestic Proct)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各部門增加值的總額。該指標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
4、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
第一產業是指種植業與養殖業 。也就是通常講的「大農業」。
第二產業是指採掘業.製造業(工業).建築業。
G. 項目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表包含哪些內容
主要經濟技術指標有:
1.房屋完好率:50-60%
2.年房屋完好增長率:2-5% 年房屋完好下降率:不超過2%
3.房屋維修工程量:100-150平方米/人、年
4.維修人員勞動生產率:5000元/人、年
5.大、中修工程質量合格品率:100%,其中:優良品率30-50 %
6.維修工程成本降低率:5-8%
7.安全生產,杜絕重大傷亡事故。年職工負傷事故頻率:小於3‰
8.小修養護及時率:99%
9.房屋租金收繳率:98-99%
10.租金用於房屋維修率:不低於60-70%
11.流動資金佔用率:小於30%
12.機械設備完好率:85%
拓展資料:
設計技術經濟指標一般分為:
①價值指標與實物指標。前者是以價值形態反映出來的指標,後者是以實物形態反映出來的指標。
②綜合指標與單項指標。前者如成本指標包括了原材料、燃料動力、折舊、工資等各種消耗費用,後者如每百元燃料動力費用提供的產值等。
③宏觀指標與微觀指標。前者是從整個國民經濟角度進行評價的標准,後者是從企業經濟角度進行評價的標准。
④絕對數量指標與相對數量指標。前者如國民收入、利潤總額等,後者如產值利潤率、投資收益率、成本利潤率等。
⑤總量指標與人均指標。前者如國民總收入等,後者如人均國民收入等。
⑥數量指標與質量指標。前者如能源節約額、資源節約額等,後者如質量等級、優質品率、合格率、廢品率等。
設計技術經濟指標設計應遵循的三個基本原則是:
①科學性。即指標的設計必須同技術經濟范疇的科學含義相一致,指標的數量應取決於實際經濟部門的需要和理論研究的完善程度。
②實用性。即指標設計應適應於經濟發展水平、計劃水平、統計水平,以及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技術與經濟的相應變動;對於不同的工程項目、不同的技術方案、不同的技術實踐,其指標設計應有不同,各有側重。
③可比性。即指標設計應在統計數據、滿足需要、時間、價格、消耗費用等方面可比的條件下進行,要將不可比因素轉化為可比因素。
項目主要技術:就是指你們公司正在研發的項目的技術參數、技術流程 、詳細的技術介紹 、是如何實現產品的生產的 。
技術經濟指標:就是項目發展期內能產生的各種效益、比如產值、產量 、交多少稅 、這個項目撥下來要以這個簽指標、幾年之內達到什麼樣的產量。
H. 衡量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指標有哪些
人均GDP是一個廣泛使用的指標。 另外,對於一個城市,我們可以看它的城市化水平、工業化水平以及城市間三大產業的比例,看它的結構是否合理。 還有什麼,城市內的收入分配。 政府稅收也可以作為衡量標准。
拓展資料
城市經濟發展是城市功能發揮的重要物質基礎。西部中小城市經濟總量小、產業水平低、輻射效應小,遠落後於東部地區。 中國東西部發展水平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供給、城市發展質量和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 因此,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核心是將西部工業化和城鎮化有機結合,大力發展城市經濟。城市經濟是指由工商業等各種非農經濟部門聚集的區域經濟。 城市經濟是以城市為載體和發展空間,二三產業繁榮發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資本、技術、勞動力、信息等生產要素高度聚集的區域經濟, 以及突出的規模效應、聚集效應和擴散效應。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人們了解和掌握一個國家或地區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在發展經濟學中常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也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
一國會計期間(通常為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以該國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是衡量各國生活水平的標准.為了更客觀,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使用。
據中國統計局數據,2011年和2012年分別為5577美元和6264美元,2013年為6995美元,2014年為7595美元,2015年為8016美元,2018年為9800美元。 據人民公報統計。中華民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2017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8665美元,比上年增長6.3%。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900309億元,比上年增長6.6%。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4644元,比上年增長6.1%。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990865億元,比上年增長6.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0892元,比上年增長5.7%。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將超過100萬億元,人均GDP將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
I. 城市規劃中要有什麼經濟技術指標
綠地率、建築密度、容積率、總用地面積、規劃用地面積、建築基地面積、道路面積、建築面積、平均層數。大概就是這些。
你說的硬性要求,不同的用地性質是不一樣的,比如工業用地和居住用地的指標要求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