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分析論述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本質特徵,根本原因及周期性特點
1、本質特徵
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性爆發的社會經濟的大混亂。
2、根本原因
產能過剩是經濟危機的本質特徵,相對過剩是指相對於消費者有效需求來說社會生產的商品顯得過剩,而不是與消費者的實際需求相比的絕對過剩。
3、周期性特點
再生產的循環進行,使經濟危機的過程具有周期性。典型的再生產周期,包括危機、蕭條、復甦、高漲四個階段。
危機是上一個周期的終點,又是下一個周期的起點。在蕭條階段,生產處於停滯狀態,同時為復甦階段做准備。在復甦階段,生產和消費的矛盾進一步緩和,社會生產逐漸恢復,並進一步發展,使經濟出現繁榮景象,形成高漲。
高漲又使經濟各種矛盾加以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又爆發新一輪經濟危機。再生產周期性的物質基礎,是固定資產更新。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更新,會擴張生產能力,引起生產高漲,為下一次生產過剩危機奠定物質基礎。
(1)經濟誘因為什麼具有時效性擴展閱讀
經濟危機的表現是:大量商品賣不出去,大量生產資料被閑置,大批生產企業、商店、銀行破產,大批工人失業,生產迅速下降,信用關系破壞,整個社會生活陷入混亂。
在簡單商品經濟時期就已經存在經濟危機的可能,但這僅僅一種可能,經濟危機並沒有變為現實。只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經濟基本矛盾即社會化生產與財產私有之間的矛盾才使這種可能變為現實。
市場經濟的基本矛盾直接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有計劃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表現為廠商生產有無限擴大的趨勢與消費者有效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即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矛盾。這兩個矛盾激化,必然引起經濟危機爆發。
原因:
1、產能過剩是經濟危機的本質特徵,相對過剩是指相對於消費者有效需求來說社會生產的商品顯得過剩,而不是與消費者的實際需求相比的絕對過剩。
2、經濟危機的可能性是由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
3、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是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基本矛盾,具體表現:一是:廠商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消費者有效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二是: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
4、經濟危機具有周期性,這是由市場經濟基本矛盾運動的階段性決定的。
5、經濟危機使企業倒閉,生產下降,供求矛盾得到緩解,隨著經濟的恢復和高漲,矛盾又重新激化,這必然再一次導致經濟危機的爆發。
6、社會資本再生產呈現出周期性特點,一般包括四個階段:危機,蕭條,復甦和高漲。
經濟危機與資本主義制度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加劇了資本主義社會各種矛盾的深化,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局限性和歷史過渡性。主要表現在:
①經濟危機造成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造成嚴重的破壞。
②經濟危機進一步加深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③經濟危機進一步激化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
④經濟危機加劇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表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存在著不可克服的矛盾,從而暴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過渡性。只有按照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要求,變資本主義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也才能從根本上消滅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② 為什麼會產生經濟周期,產生的原因是什麽
周期源於經濟體系內部——收入、成本、投資在市場機製作用下的必然現象。
1、純貨幣理論
該理論主要由英國經濟學家霍特里(R.Hawtrey)在1913-1933年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的。純貨幣理論認為貨幣供應量和貨幣洞皮碰流通度直接決定了名義國民收入的波動,而且經濟波動完全是由於銀行體系交替地擴張和緊縮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著重要的作用。
2、投資過度理論
投資過度理論把經濟的周期性循環歸因於投資過度。由於投資過多,與消費品生產相對比,資本品生產發展過快。資本品生產的過度發展促使經濟進入繁榮階段,但資本品過度生產從握殲而導致的過剩又會促進經濟進入蕭條階段。
3、消費不足理論
消費不足理論的出現較為久遠。早期有西斯蒙第和馬爾薩斯,近代則以霍布森為代表。該理論把經濟的衰退歸因於消費品的需求趕不上社會對消費品生產的增長。
這種不足又根據源於國民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過度儲蓄。該理論一個很大的缺陷是,它只解釋了經濟周期危機產生的原因,而未說明其他三個階段。因而在周期理論中,它並不佔有重要位置。
4、心理理論
心理理論和投資過度理論是緊密相聯的。該理論認為經濟的循環周期取決於投資,而投資大小主要取決於業主對未來的預期。而預期卻是一種心理現象,而心理現象又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因此,經濟波動的最終原因取決於人們對未來的預期。
當預期樂觀時,增加投資,經濟步入復甦與繁榮,當預期悲觀時,減少投資,經濟則陷入衰退與蕭條。隨著人們情緒的變化,經濟也就周期性地發生波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家們越來越多地關心經濟形勢,也就是 「經濟大氣候」的變化。一個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的好壞,既受其內部條件的影響,又受其外部宏觀經濟環境和市場環境的影響。
一個企業,無力決定它的外部環境,但可以通過內部條件的改善,來積極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充分利用外部環境,並在一定范圍內,改變自己的小環境,以增強自身活力,擴大市場佔有率。
因此,作為企業家對經濟周期波動必須了解、把握,並能制訂相應的對策來適應周期的波動,否則將在波動中喪失生機。
經濟周期的特徵:
(1)經濟周期不可避免。
(2)經濟周期是經濟活動總體性、全局性的波動。
(3)一個周期由繁榮、衰退、蕭條、復甦四個階段組成。
(4)周期的長短由周期的具體性質所決定。
繁榮,即經濟活動擴張納談或向上的階段(高漲);
衰退,即由繁榮轉向蕭條的過渡階段(危機);
蕭條,即經濟活動收縮或向下的階段;
復甦,即由蕭條轉向繁榮的過渡階段。
③ 滯後效應的經濟學中滯後效應與產生滯後效應的原因
因變數受到自身或另一解釋變數的前幾期值影響的現象稱為滯後效應。
表示前幾期值的變數稱為滯後變數。
如:消費函數,通常認為,本期的消費除了受本期的收入影響之外,還受前1期,或前2期收入的影響: Ct = β0 + β1Yt + β2Yt − 1 + β3Yt − 2 + βt Yt − 1,Yt − 2為滯後變數。
產生滯後效應的原因 :
1、心理因素:人們的心理定勢,行為方式滯後於經濟形勢的變化,如中彩票的人不可能很快改變其生活方式。2、技術原因:如當年的產出在某種程度上依賴於過去若干期內投資形成的固定資產。3、制度原因:如定期存款到期才能提取,造成了它對社會購買力的影響具有滯後性。
④ 什麼是經濟誘因
我不想用很理論的話解釋這個問題。我首先解釋一下這個名詞,經濟誘因:用經濟手段引導或者限制消費者或者使用者,使消費者或者使用者,向福利化和非個人利益化發展。減少個人消費和使用的外部性。(這個在制度經濟學中有解釋,我用自己的話給你解釋了一下)
舉例,比如使用塑料袋,我國從前幾個開始限塑,在各大超市和商場不在外消費者提供塑料袋,如果提供的話也是採用收費的方式。這個辦法的出台,我們生活的塑料袋減少了很多,在超市的收款台就能看到,很多人都是拿著環保袋、布袋和重復使用的塑料袋。因為超市現在提供一個塑料袋,要收費3角-1元不等。在超市裡面很多人都是買大折品的,這樣可以看出,他們對些許的降價很在乎,如果塑料袋把這個降價給抵沖了,他們就不得不自己攜帶環保袋。
這就是說經濟的引導,可以使人在消費中調整消費方式,這個也可以聯想到,我們對高污染和消耗資源的企業收很多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