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科技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力量
科技在以下四個點對經濟發展起重要作用:
1、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隨著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金融市場中收集和分析數據將更加容易,並更多地減少信息不對稱,基於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的交易和投資策略可以重新定義金融市場的價格發現機制,提升交易速度,促進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提升金融市場的效率和穩定性,監管機構可以更高效地分析、預警和防範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2、助力我國金融業「彎道超車」:金融科技中的智能金融技術,利用大數據及人工智慧技術來幫助傳統金融行業節省人力成本,減少員工重復勞動。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金融科技產品已走在了國外金融機構的前列,未來,我國金融機構有望基於金融科技的技術與成果實現「彎道超車」。
3.實現民生普惠:隨著大數據金融、互聯網金融以及區塊鏈技術的普及,金融科技的應用和發展可以讓更多的人尤其是貧困人口以更低成本、更為便捷地獲得金融服務,分享更多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果。
4、助推「一帶一路」建設:可以藉助金融基礎設施和科學信息技術管理,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分享我國金融科技成果。不同國家文化及政治經濟的差異,使得大數據的互聯互通、金融與經濟數據信息共享備受挑戰,而解決這些難題的抓手將是利用金融科技手段。
(1)科技如何服務經濟建設擴展閱讀:
堅持科技創新要做到以下三個要點:
1、要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作出了重大戰略部署,始終牢牢把握我國科技創新的正確方向。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中,黨的堅強領導是我國科技創新的最大政治優勢和根本政治保障。
2、要牢固樹立「創新是第一動力」的理念:
要真正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推動尊重知識、崇尚創新、保護產權、包容多元成為全社會共同的理念和重要的價值導向。
3、要大力組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化:
在基礎前沿領域超前布局,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強化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關鍵共性技術、顛覆性技術等領域的研發部署。以更大力度激勵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升產業的科技含量和價值鏈位勢。突破核心技術短板制約,發揮優勢,調動企業創新的積極性,組織動員全社會力量進行重大技術攻關。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科技在金融發展中的作用
人民網-推進科技創新打造經濟社會發展
Ⅱ 如何依靠科技進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一、充分認識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當前,經濟發展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競爭最激烈的領域越來越集中在科技創新上。誰能在科技創新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籌,誰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搶佔先機,掌握優勢,贏得主動。要依靠科技支撐引領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高新技術產業化,依靠科技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全市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二、牢牢把握科技創新的工作重點
(一)培育科技創新主體,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一是要構建企業創新機制。建立有利於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體制和機制,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二是要加快科技型企業發展。通過政策引導、產學研服務和項目支持使之做大做強,成為帶動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龍頭。三是要加快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積極組織申報國家、省級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並在市級科技計劃項目安排中給予支持。四是要加快民營科技企業發展,有效提升民營科技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二)構建科技創新平台,打造產學研結合載體。一是要按照省綜改試驗區的要求,盡快推進科技創新園的建設,使園區成為促進產學研結合的重要載體、成為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的重要基地。二是要加強與上級科技部門的溝通協調,強化爭資立項,使科研資源更合理地對接市場。三是要有序推進各類創新平台建設。優先建設以重點實驗室為主的知識創新研發平台,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主的科技成果轉化平台,以新型農村科技服務組織為主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平台,以知識產權交易和創業服務中心為主的科技中介服務平台。
(三)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一要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二要加快承接產業轉移步伐。利用特色資源優勢,促進優勢資源產業轉型升級。三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引進和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通過政策引導,產學研服務和項目支持使之做大做強。四要著力發展農業高新技術。認真貫徹落實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強化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建立多元化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三、努力營造加強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
一是要落實好政策。重點完善鼓勵產學研協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中小微型企業創新創業、科技人員股權激勵等政策措施。二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各級政府要加大科技研發經費的投入力度,並保證及時到位。要積極通過科技招商等方式引進科技戰略投資,鼓勵、支持企業及其他組織自發建立科技創業投資基金,對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行投資。企業要保證科技研發經費。金融部門要支持企業技術開發,實現科技與金融的有機結合。三是要提升科技管理的水平。要跳出科技抓科技,跳出部門抓科技,健全重大科技計劃項目決策、評價、監督機制,優化項目管理流程,把科技進步與創新工作納入目標責任考核內容,切實營造科技創新和進步的良好環境。
Ⅲ 科技如何推動世界經濟發展
第一,高科技發展促進了世界各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世界性和全球性是戰後科技革命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特別是以微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主導的一系列新興技術,幾乎在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包括俄羅斯等幾十個國家同時興起,並很快席捲發展中國家,成為世界范圍內的科技革命。高科技的產業化和商業化,極大地改進了人類的生產工具,擴大了再生產的條件,實現了生產力的優化組合,特別是勞動者的智力化、勞動工具的自動化、勞動對象的人工化、勞動場所的網路化以及勞動知識的信息化,極大地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以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信息技術產業為例。美國大企業日益成為信息技術的研發主體,大企業對計算機、應用軟體和通訊設備等商業固定資本的投資逐年增加,1990年為3550億美元,2000年達9189億美元,10年間增長超過一倍半。信息技術商業資本投資的增加,促進了以計算機、行動電話、光纖和網路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信息加工、數據存儲、信息交換以及應用軟體取得突破性進展,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美國的勞動生產率。拿非農商業部門來說,1993—2000年每小時勞動產出年均增速為2.3%,而1973—1993年則為1.4%;實際產出也持續增加,1993—2000年美國的實際GDP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長,比此前20年年均增速提高了46%。此外,西歐、日本等國信息產業的發展,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和對傳統產業的改造,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國經濟的增長,優化了社會經濟結構,提高了各國在國際競爭中的實力。因此,世界各國都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作為社會經濟結構調整和改革的重點,期望通過高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來推動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第二,高科技發展拓展了世界市場的層次和范圍。高科技發展對世界市場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一是拓展了世界市場的層次。高新技術一般都是跨學科、跨領域的新興邊緣學科,必然帶動新產品市場和新要素市場的出現,其發展和繁榮無疑會拓展世界市場的層次,豐富市場交換的內容。高新技術的出現和使用也促進了傳統產業的改造,特別是當高新技術用以改進傳統產業的生產工具、生產材料和生產技術時,傳統產業產品的內部構成和性能都將改變,其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改造的結果必然會促進傳統產業專業化的深化和傳統產品差異化的細分,進而豐富傳統產品市場的交換層次與結構。二是擴大了世界市場的范圍。以信息技術、空間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展,不僅改變了世界市場的交易方式,縮短了交易時間,提高了交易效率,而且使世界市場由傳統的有形市場向無形市場轉變,特別是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世界市場交換的領域,促進了全球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據福瑞斯特(Forrester)統計,2002—2004年,全球電子商務分別為22935億、38788億和62011億美元,2005年初步估算為92406億美元,2006年可望達到128373億美元,發展速度十分驚人。全球電子商務的發展,使傳統的世界商品交易場所發生了重大改變,國際交換從有形市場向虛擬的無形市場轉移,導致世界市場的網路化、虛擬化和電子化,市場范圍不斷擴展。三是帶動了世界消費市場的擴大。隨著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經濟貢獻作用的增強,各國勞動生產率日益提高,工資水平不斷上升,帶動了世界消費市場需求的增強和消費市場自身的擴大。第三,高科技發展優化了世界經濟結構。主要體現在:一是軟化了世界各國的產業結構。高科技產業都是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的產業,技術和知識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不斷增強,有時甚至成為確定產業結構變遷方向的決定性力量。產業結構的軟化,從狹義上講,主要是指在各產業的發展中,有形的硬性生產要素在產業結構演變中的作用不斷下降,而知識、技術、服務和信息等無形的軟性生產要素的作用則日益提高,具體表現為產業結構的知識化、高技術化、服務化和信息化。也就是說,勞動與自然資源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主導作用日益為知識和技術所取代,從而更加依賴於知識、技術、服務和信息等軟性生產要素。從廣義上講,主要是指以知識和信息產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在各國經濟結構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目前,第三產業已成為發達國家的主導產業,在國民經濟結構中占絕對優勢。
Ⅳ 科學技術是如何促進了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
科技是推動社會變革,人類經濟發展、文明進步的強動力,強占科技制高點,就把住了經濟發展的方向,把握住了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和主動權,科教興國、科技興國戰略日益深入人心。
勞動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主要標志。在人類社會中,勞動主要表現為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各種活動,而生產力正是衡量和體現人類改造自然這種能力的高低。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和勞動資料,勞動資料又包括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在這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勞動者。人類是一種高級的智能生物,具有極強的主觀能動性,人類可以通過自己的創造性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從而推動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這里的經濟基礎就是指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生產力的提升和發展直接導致社會經濟基礎的變革,而社會經濟基礎的變革又直接促進上層建築的變化發展。因此生產力的發展是經濟基礎發展的決定因素;經濟基礎的發展又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決定力量。
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無不和生產力的發展進步緊密相連。在原始社會中,人們僅有一些少量的食物和勞動生產工具,人們還過著「有飯同食」、「有衣同穿」的生活。自從生產力水平逐漸提高,食物和勞動生產工具逐漸豐富之後,生產資料的私有制便產生出來。進入奴隸社會之後,分化出了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由於階級的分化和剝削制度的產生,國家也隨之誕生了。從原始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社會制度演進的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以生產工具為標志的生產力不斷發展變革的歷史。
經濟與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但是經濟的發展為其它領域的發展進步提供原動力,經濟是整個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礎因素和決定因素。同時,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發展又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的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政策、智力、法律等保障。從根本上來講,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只有在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之後,才能談論政治開明、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等問題。換句話說,也就是當有了較強的經濟實力之後,才能夠不斷促進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的發展。
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科學技術也可以轉化為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馬克思曾經指出,資本主義在其誕生的一百年間所創造的財富是人類過去幾千年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這就是說當西方國家紛紛發生資產階級革命之後,新生的自由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適應了當時的生產力發展要求,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從而導致了三次科技革命的發生。自從科技革命發生以來,社會經濟基礎不斷增強,並且使得科學技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特別是從是二十世紀中葉電子計算機發明以來,以前千百年來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和不可實現的研究都陸續成為可能。而很大一部分科學技術的研究和發展最終都將服務於社會經濟基礎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經濟雖然是社會發展的基石,但長期高速發展經濟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盲目追求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必將對自然環境造成強大壓力,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氣候異常等等現象已經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深刻的經驗教訓。另一方面,如果在重視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忽視了社會公德、貧富差距等問題,也會因為公共道德的缺失以及收入分配不均等矛盾引發潛在的深層次社會問題。因此,我們必須高舉科學發展觀的大旗,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注重將社會建設提升到與經濟、文化、政治建設同等重要的高度,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高速發展經濟給自然環境和社會建設帶來負面的影響。
綜上所述,經濟基礎是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決定力量,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各國都在注重發展高新科學技術,並將高新科學技術轉移、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因此,只有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才能夠提升本國的經濟實力,才能夠提升本國的綜合國力,才能夠提高本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終促進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
Ⅳ 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若干措施
關於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若干措施
為充分發揮科技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的支撐作用,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大連市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大連市制定出台了《關於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若干措施》。
1. 組織10個重大專項科技攻關,培育高技術戰略產業。重點實施高檔數控機床及關鍵功能部件、光電子技術及產品、新能源、生物技術、自主知識產權軟體和集成電路、高附加值綠色材料、海洋資源等10個產業關聯度高、產業鏈條長的重大自主創新專項,啟動風電、軸承等8個技術創新聯盟,組建數控、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等高端研發機構,有效集成創新資源、培育戰略產業和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優先安排部署對「擴內需、保增長」有直接作用、具備較好基礎、可盡快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產品的研發項目。培育一批戰略高技術創新集群,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核心與關鍵共性技術,為支柱產業振興提供科技支撐。
2. 實施千名科技人員服務企業行動,推進產學研緊密合作。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科技部等七部委《關於動員廣大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的意見》,針對大連市產業結構調整和中小企業發展的實際需求,遵循「政府引導、雙向選擇、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原則,組織千名科技人員、百個科技創新團隊主動服務企業。採取多種方式,切實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加快現有先進適用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與產業化步伐;積極參與企業關鍵技術攻關,促進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改善企業技術創新管理水平,提升持續創新能力;解決企業經營管理問題,為企業健康發展提供有效支持;為企業培養管理和技術人才,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3. 啟動大學生科技創業計劃,營造創新孵化良好生態。以現有科技企業孵化服務網路為依託,建立大學生創業基地,為大學畢業生科技創業提供場地、資金、信息和政策等全方位服務;選擇8—10所在連高校進行科技創新創業試點,為大學生提供創業知識和創業技能的培訓。進一步完善創新孵化體系,加快建設中科院大連科技創新園,聚焦節能與新能源領域引進重點項目10項、研發機構5個,科技產業孵化基地面積達到200萬平方米,孵化科技企業拍褲粗1800家以上。搭建科技融資平台,設立科技創業投資引導資金,吸引3—5家海內外創業投資機構入連;建立大型科學儀器、科技文獻、標准等10個基礎條件平台,為在孵企業提供融資和資源共享服務。
4. 組織10項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推動知識產權戰略深入實施。實施10項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計劃,加快推廣能有效促進產業升級、技術改造和節能減排的先進適用成果和共性技術,加大產業化、商業化和規模化應用力度,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完善知識產權管理網路,面向企業建立市、區兩級知識產權服務體系,確立市級重點服務單位100家、區(市)縣重點服務單位1000家。開展國有企業專利考核試點,激發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和活力。加強知識產權中介機構建設,成立大連市專利技術網上交易平台。加大知識產權保護行政執法力度,組織10家專利中介機構與50家企事業單位簽訂專利維權協議。
5. 啟動百佳創新企業示範工程,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選擇100家企業開展創新企業示範工程試點,制定企業創新成長路線圖計劃,綜合運用政策、投入、金融、服務等多元化支持方式,在創新鏈條的各環節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進一步帶動大連市企業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走技術創新發展道路,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努力推進一批高成長性、創純薯新型企業和企業集團的快速成長,爭取用三年時間,培育在國內外同行業中競爭力強、知識產權制度健全、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企業200家,其中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企業5家,5—10億元企業10家,1—5億元企業30家。
6. 實施民生科技示範工程,引領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施新農村建設科技示範工程,以金州農業科技園區為核心加快農業科技風險示範園建設,引進5家產業研發機構;針對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向涉農科技創新龍頭企業派遣6支科技特派組,建立4—6所農村科技培訓中心。實施民生科技示範工程,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重點,貫徹落實全民健康科技行動,依託大連市骨幹醫院在3—5個鄉鎮開展遠程數字醫療系統試點。實施節能減排科技示範工程,重襲鎮點推進國家「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和「十城萬盞」LED半導體照明應用工程建設;開展可再生清潔能源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和示範,培育10家重點節能環保科技企業。
7. 開展海外企業與核心專利並購,推進開放式創新。根據大連市戰略產業發展需求,並購國外科技型企業5—8家,吸引外資研發、設計、工程服務和創業投資機構等入駐;建設海外企業並購知識產權服務平台、創業投資平台和轉移創新基地,重點將並購來連企業向中科院大連科技創新園等創新基地轉移。結合大連市新能源、生物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引進國際創新團隊10個。在繼續推進大連市科技創新美國培訓基地基礎上,新建1—2個國際科技培訓基地。推進重點企業拓寬國際合作渠道,新增2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立5—8個市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8. 制定落實自主創新配套政策,完善自主創新良好環境。抓緊制定完善《大連市人民政府關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若干規定》配套實施細則,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已出台35項優惠政策的貫徹落實。開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政策的解讀和宣傳,加強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規范化管理,使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及時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兌現稅收優惠政策。積極引導企業用好、用足關於自主創新產品認定、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研發機構引進等鼓勵政策,推進企業自身創新能力的提升。
Ⅵ 用經濟生活的知識說明科技創新如何推動經濟發展
科技創新,有利於利用新技術新工藝,生產適銷對路的優質產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有利於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競爭力,有利於整個經濟體生產力發展。
科技創新,有利於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企業勞動生產率、經濟效益的提高。
大力發展科技,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