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中政治 經濟問題
國強民富 雙翼齊飛
【背景材料】中共中央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文簡稱《建議》)。「十二五」規劃與此前的規劃有著本質差別,過去的規劃追求「國強」,「十二五」規劃則追求「民富」。「國富」到「民富」的轉變成為公眾關注十七屆五中全會的最大亮點。
【猜題理由】過去的規劃追求「國強」,而「十二五」規劃則追求「民富」。這一理念轉變更能彰顯民生中國的真諦,國強了如何實現民富呢?這一問題一定會成為2011年的高考的命題重點。
【原創試題】
1.材料:過去的規劃追求「國強」,而「十二五」規劃則追求「民富」,「十二五」規劃的內容就是要使「國富」與「民強」的速度相協調、相一致,在繼續做大「蛋糕」的基礎上,加快居民收入和勞動者報酬水平,遏制並逐步縮小當前的城鄉收入差距。
(1)結合材料,運用經濟常識分析國家應採取如何措施實現人們收入公平和「民富」?
【答案】①國家應大力發展經濟,增加就業,促進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
②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土地、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要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要更加註重公平。
③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准,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機制。再次分配更加註重公平。
④政府加大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⑤國家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加強宏觀調控,科學發展、統籌兼顧、穩定物價,規范市場秩序,抑制物價過快上漲。
⑥政府加強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通過強化稅收調節,整頓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防止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實現分配的公平。
(2)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知識,說明從「國富」到「民富」轉變的理論依據。
【答案】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更加註重以人為本。
②價值觀導向作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
③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從國富向民富轉變,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3)運用矛盾分析法說明為什麼要實現由國強到民富的轉變?
【答案】①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國強為民富提供物質基礎,民富又為國家富強提供了動力。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點,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民生問題尤其是城鄉差距問題日益突出,必須實現由國強到民富的轉變。③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要著重解決主要矛盾,同時也不要忽視次要矛盾的解決。在大力發展生產實現了國家富強後,民生問題日益突出,就必須堅持民生優先,向民富轉變,才能為國強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
2.圖表:「十一五」期間我國國家財政收入、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情況(單位:%)
年份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上半年
財政收入18.524.243123.111.730.8
城鎮居民
可支配收入10.3312.0917.2414.478.8313.63
(1)請你分析圖表中所反映的經濟信息。
(2)針對圖表中的經濟現象,有人認為:國富民就富。請運用《經濟生活》的知識進行評析。
【答案】(1)十一五期間,我國國家財政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增長很快,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低於財政收入的增長。08、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兩者有所下降。
(2)①國富即意味著國家財政集中的財富很多,民富即意味著居民個人收入多,二者都來自社會財富。
②在社會財富總量一定的前提下,國家財政集中的財富過多,個人的收入就會減少。反之亦然。如果國家財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將直接影響國家職能的有效發揮,降低財政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最終不利於企業經濟發展和個人收入的增加。因此民富必須國富。但是,如果國家集中的財富過多,勢必會直接減少企業和個人的收入,不利於企業生產的擴大和個人購買力的增加,影響消費對生產的作用,最終將對財政收入的增加產生不利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國富首先要民富。
③國家要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又促進企業的持續發 此文轉貼於貴大在線 http://www.gZu521.COM 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努力實現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的增長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同步,並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使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從而實現民富國強。
3.2010年10月15-18日,中國共產黨十七屆五中全會召開,會議強調黨的領導是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根本保證,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
用《政治生活》的知識說明中國共產黨怎樣才能保證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答案】(1)要始終保持黨的先鋒隊性質: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2)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3)加強黨的建設,充分發揮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4)堅持以人為本,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5)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形成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力量,順利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4.材料一: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於2010年10月15日在京召開,會議研究關於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十二五」規劃指出,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職業培訓和擇業觀念教育,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把解決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問題作為工作重點。加快發展社會各項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材料二:要實現國強民富雙翼齊飛,任何時候都要把發展發到第一位,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發展應該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始終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科學發展新要求和當前發展階段新特徵結合起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著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1)結合材料一,說明加快以關注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哲學依據?
(2)從《經濟生活》的角度簡要說明政府應怎樣關注民生?
(3 )結合上述材料二,運用政治常識有關知識說明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答案】(1)①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黨和政府根據我國民生現狀和社會建設的實際,提出加快以關注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②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發展,要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為此黨和政府提出社會建設要以改善民生為重點。③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歷史的創造者。要求我們要堅持群眾路線,樹立群眾觀點。④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價值判斷和選擇的最高標准。關注民生,就是堅持一切為了群眾,把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
(2)①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②改革分配製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再分配中更加註重社會公平。③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加強食品安全,維護消費者的利益,加快信用體系建設。④擴大就業,完善勞動合同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加快新農村建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區域發展。
(3)①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由黨的性質決定的。②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發展是硬道理,抓住發展,就抓住了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就能做到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或立黨為公,執政為民)。)③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只有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才能不斷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
本文來自學習網(www.gzu521.com),原文地址:http://www.gzu521.com/xueli/gaokao/fu/wenzong/zheng/201105/69682.htm
❷ 發展中國家發展過程中面臨哪些主要的政治與經濟問題
一、第三世界的崛起與發展及其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與作用
(一)第三世界的形成與發展
所謂第三世界是指那些在歷史上受過殖民統治和剝削,獨立後經濟落後,在國際經濟、政治中處於不平等、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在地域上大多數位於南半球的亞非拉國家。這些國家也被稱為民族獨立國家、發展中國家、南方國家。第三世界是在戰後民族獨立運動蓬勃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走向聯合的產物。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的三個階段:①戰後到50年代中期,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主要在亞洲和北非幾個國家。②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民族解放運動的主要戰場在非洲。③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民族解放運動進一步發展,不僅最後消除了一批頑固的老殖民據點,而且一些國家從爭取維護民族獨立轉向發展民族經濟。萬隆會議、不結盟運動的誕生、77國集團的形成是第三世界形成與發展的三個重要里程碑。
1、萬隆會議
指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包括亞非29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亞非會議。這是亞非國家歷史上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自主討論亞非事務的國際會議,是戰後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是亞非國家新覺醒的第一個里程碑。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總理在大會發言中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異」原則,博得各國代表的歡迎和贊揚,為會議的最後成功奠定了基礎。會議確定了指導各國和平共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會議所倡導的團結合作、反帝反殖、維護獨立、捍衛和平的「萬隆精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意義:①第三世界崛起的第一個里程碑和重要標志,從此亞非國家開始作為一支獨立力量登上了國際舞台。②極大地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瓦解的進程。③增進了亞非各國的相互了解和尊重、相互同情和支持,促進了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④它所確定處理國際關系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包含在十項原則中),現已成為國際社會處理國家關系的普遍原則。
2、不結盟運動
不結盟運動是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埃及總統納賽爾、印度總理尼赫魯、印尼總統蘇加諾、迦納總統恩克魯瑪發起的。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的貝爾格萊德舉行了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會議發表了《宣言》,宣告了以獨立自主、不結盟、非集團為基本原則和宗旨的「不結盟運動」的誕生。「不結盟運動」從最初的25個國家發展到了當前的110個國家,成為全球的國際政治運動,從政治上為第三世界多種類型國家的聯合奠定了組織基礎。
作用:①不結盟運動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重要里程碑,成為第三世界國家在國際舞台上最主要的政治代表。②它堅持了反帝、反殖、反霸以及反對種族主義的斗爭方向,維護了民族獨立國家的獨立和主權,捍衛了世界和平和國際安全,促進了人類進步和發展事業。
3、77國集團
77國集團是發展中國家在為改變國際經濟舊秩序、加強經濟合作、反對發達國家的控制、剝削和掠奪的斗爭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個國際集團。1964年在日內瓦召開的聯合國第一屆貿易和發展會議上,77個國家和地區聯合起來,發表了《77國聯合宣言》,自稱為「77國集團」(又稱「發展中國家會議」)。1979年成員已增加到120個,仍然沿用77國集團這個名稱。它反映了發展中國家為維護切身利益而走向聯合斗爭的共同願望和歷史趨勢。它的宗旨是參加全球國際經濟會議之前,成員之間協調立場,商討共同的對策,表達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共同願望。它是第三世界形成與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
作用:①在爭取建立國際新秩序的斗爭中發揮了先導作用。②為推動南南合作,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作出了積極貢獻。③推動了南北對話,緩和並改善了南北關系。
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總體實力增強,正在成為國際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
1√(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與作用
從第三世界的崛起到今天,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雨,國際地位大大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大,成為國際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地位和作用表現在:
(1)第三世界的崛起,不僅根本改變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政治格局,而且也大大地促進和推動了戰後國際政治格局從兩極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2)第三世界是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維護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
(3)大批第三世界國家加入聯合國,深刻地改變著聯合國的面貌,使聯合國這一最大的國際組織不再是某一個或幾個國家隨心所欲地操縱的機器,在一定程度反映第三世界國家的意志和聲音。
(4)第三世界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它的發展正在逐步改變著世界經濟的面貌,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成為改革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的基本力量。
另外,解決關系人類命運的全球性問題,諸如生態平衡、環境污染、人口增長失控、糧食、能源、難民、禁毒等問題,也離不開佔世界人口4/5的發展中國家的合作。
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與政治
2√(一)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成就及面臨問題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在國內是在殖民主義者留下的低級的產業結構、二元制的經濟結構、弱小的民族資本和嚴重的對外依賴的畸形經濟形態的基礎上進行的,在國際上是在已經形成的有利於發達國家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的世界經濟環境中求得發展的。發展中國家面臨的首要任務是發展民族經濟和爭取經濟獨立。總的來看,前30年經濟發展較快,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陷入停滯,90年代以後,又出現新的發展勢頭,紛紛進行戰略的調整及經濟改革,內容包括:①根據本國國情制定與調整經濟發展戰略;②改革經濟管理體制;③實行開放政策;④調整經濟結構,這些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經濟總體上發展較快,主要表現在:①畸形的經濟結構有所改變;②民族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③經濟自主性和經濟實力有所增強;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經驗有:①必須把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相結合;②必須把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與科技創新相結合;③必須把追求經濟發展速度和可持續發展相統一;④必須把政治經濟變革和政治社會穩定相統一。
由於各國原來的經濟發展水平,國內政局穩定,發展戰略和改革調整水平,科技、教育、文化程度以及其它地理條件,人口狀況等因素,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很不平衡。目前,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高低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為高收入的中東和其他地區的石油出口國;第二類為中上等收入的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如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亞洲的韓國、新加坡等;第三類為中下等收入的國家和地區,占發展中國家的大多數;第四類是最不發達的低收入國家。
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成就,特別是70年代以來,石油生產輸出國開展的石油鬥爭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出現,使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明顯的增強。當然,由於種種原因,發展中國家同時也存在一些阻礙經濟發展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有債務危機、糧食危機、人口問題以及政局不穩、地區沖突、局部戰爭等。
(二)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發展的成就及面臨問題
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制度與政治體制各不相同,比較復雜,有以下幾種類型:(1)議會共和制。(2)總統制。(3)君主制。(4)軍事專制統治。(5)政教合一制。(6)黨政合一制。
發展中國家也建立了多種多樣的政黨制度:有一黨制、兩黨制、多黨制以及無黨制。
戰後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發展取得了一些成就:①擺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時期被壓迫、被奴役的地位,成為國際舞台上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②不斷探索與本國國情相適應的發展模式和道路;③政治參與的民主化程度不斷提高,極權體制逐步向民主體制發展;④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實行了有利於民族團結的政策。但由於其外部和內部的各種原因,其政治發展存在著嚴峻的問題,諸如政局不穩,軍事政變頻繁,民族問題嚴重,宗教沖突不斷,恐怖活動有所增加等等。
三、發展中國家的對外關系
3√(一)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對外政策
發展中國家對外關系和對外政策存在著種種差異和不同特點,但是作為一個整體,其對外關系、對外政策的基本原則、基本立場是一致的,即推行「和平、中立與不結盟」的對外政策,有時也稱「獨立自主政策」。其基本內容是:維護和鞏固民族獨立、國家主權;積極反殖、反霸、反對種族主義,承認大小國家一律平等,不參加任何大國軍事集團,主張和平解決一切國際爭端,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依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立國際新秩序,採取對各國都有利的方式解決全球的經濟、社會、人口和環境問題,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而努力。發展中國家對外政策的重點是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4√(二)南北關系
1、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關系,即南北關系
南北關系淵源於帝國主義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殖民統治。南北關系既充滿著對立和斗爭,又存在著依存與合作關系,發展中國家只有經過斗爭,才能獲得與發達國家的合作。因此南北關系是在矛盾與合作中發展的。
南北矛盾是指廣大發展中國家與少數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冷戰時期,南北之間雖然開展了對話,並達成了一些協議(如洛美協定),但由於發達國家為了保護自己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堅持維護舊的經濟格局,使南北矛盾遲遲得不到解決,且日趨尖銳,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2、冷戰後南北關系出現了不同以往的變化。
表現在:(1)南北關系中的政治問題日益突出。冷戰時期,東西關系威脅著世界和平,和平問題成為世界政治的頭等大事,南北關系中的政治問題處於次要地位。冷戰後,發達國家將意識形態和安全、軍控的重點由前蘇聯和東歐國家轉向發展中國家,從而使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政治領域的矛盾突出出來。(2)南北經濟矛盾依然存在,但出現了與冷戰時期不同的特點。南方國家關於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斗爭已經從經濟領域擴展到國際經濟政治領域。債務問題已成為南北關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北方國家和一些國際金融機構紛紛採取措施以緩解債務危機。國際資金流向出現了從南方國家向北方國家迴流的變化,使南方國家更加缺少各種資金,並承受著來自北方債權國的沉重壓力。南北貿易摩擦增加,環保問題成為南北關系中的一個突出的新問題。(3)南北對話與合作關系加強。北方國家從自身的利益出發,開始重視加強南北合作。(4)區域內或集團內的南北關系有所發展。解決南北矛盾的根本出路在於改變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3、南北矛盾加劇的主要原因和表現
主要原因:①南北政治經濟關系不平等,特別是南北經濟差距拉大;②在發展中國家比較困難的情況下,西方發達國家加緊推行強權政治和經濟霸權。主要表現:①在政治上,強制第三世界國家實行西方所謂的「民主」、「人權」、「多黨制」等,結果引起社會動亂與沖突;②在經濟上,肆無忌憚地轉嫁經濟危機,實行損人利己的經濟政策,使發展中國家經濟陷入更大困難。
4、解決南北關系的根本途徑
南北問題是發展問題,既是經濟問題,又是政治問題。解決南北關系的途徑在於:
(1)最主要的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2)加強南南合作,提高南方的經濟實力以推動南北對話,促進國際新秩序的建立。
(3)推動南北對話,改善南北關系。
5√(三)南南合作
1、南南合作的含義
發展中國家的相互關系即南南關系。南南關系中有矛盾和沖突的一面,但合作關系是主流。南南合作起始於政治領域,發展於經濟領域,深化於兩者的有機結合。20世紀8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南方國家更加重視彼此之間的合作,並尋找多種合作形式。
2、南南合作的形式
20世紀80年代,南北對話陷入僵局,南方國家更加重視彼此之間的合作,並尋找多種合作形式。主要形式有:
(1)區域性經濟合作。成員國之間減免關稅,實行商品自由流通,對外統一關稅和共同市場。例如,中美洲共同市場、加勒比共同市場等。
(2)貿易合作。77國集團在建立發展中國家全球貿易優惠制,建立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組織,建立發展中國家多國銷售企業等三方面進行了大量工作。
(3)貨幣金融合作。由銀行向成員國提供貸款和援助。
(4)技術合作。相互轉讓技術、出售專利、進行技術咨詢和培訓、交換科技情報等。
20世紀90年代,南南合作呈現出新的特點,主要有:第一,地區集團化趨勢加速發展。如東南亞國家聯盟從6國擴大到10國,並加強了經濟、政治、安全、文化合作。非洲一體化開始起步,拉美的南方共同市場於1995年正式啟動,等等。第二,合作內容的多樣化和合作夥伴的多元化。第三,不結盟運動和七十七國集團調整了戰略,繼續在國際舞台上發揮作用。當前,影響南南合作的主要因素有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領土與邊界糾紛、地區霸權主義、經濟矛盾以及由這些問題引起的沖突和戰爭。南南關系中有矛盾和沖突的一面,但合作關系是主流。
3、南南合作的意義
(1)它是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在國際經濟舊秩序存在的條件下,發展中國家只有加強相互之間的合作,走集體自力更生的道路,才能真正發展起來。
(2)經濟上的密切合作,促進政治、外交上的一致性。這對於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將產生重要影響。
(3)它對於壯大第三世界的力量,提高它在南北對話中的地位,建立國際新秩序有重大意義。
❸ 政治經濟生活包括哪些方面 文化 軍事 社會 經濟 政治等還有什麼
政治包括:民族問題,國際地位,國際影響力,民族凝聚力,國家向心力,當前時代背景。領導集體,政府的政策措施,宗教信仰,人口,國土面積等等。
經濟包括: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水平。國際經濟貿易中所處的地位,國民生產總值GNP,國內生產總值GDP,CPI指數。資源數量,資源利用率。
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傳統,傳統節日,民族,民族歷史,宗教信仰,哲學,地理文化。
軍事包括:國防能力。
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體育,文化教育、組織教育。其實說到底教育屬於文化里的。
其實在我看來主要就分為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經濟。科技可以作為文化的分支也可以單列出來。
還有就是自然:包括:資源(可再生、不可再生)、地質構造、水文、空氣、大氣成分、地理區域吧。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