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宏觀調控政策如何創新
1、突出供給思維,應對潛在增長下滑。
2、明確「上限」「下限」和「底線」完善區間調控
3、理解經濟異質性與增長非均衡重視結構性調控
4、牽手」戰略規劃與財政貨幣政策拓寬宏觀調控視野
5、確立調控新指揮棒重啟地方競爭
6、考量利益博弈把握宏觀調控政治經濟學
7、關注大國溢出效應踐行負責任的宏觀政策
8、尊重「市場決定論」宏觀調控不能包打天下
9、推進「機制化」建設構築宏觀調控基本遵循
拓展資料:
1、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中長期減速,因此供給管理思維更加重要。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在人口與勞動力、資本與金融、資源與產權、技術與創新、制度與分工等方面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供給約束」。只有放寬人口計劃生育、放寬戶籍制度、減少資本和金融管制、優化土地和資源產權結構,才能提高經濟的長期潛在增長率。推進國有企業等低效領域的體制改革。
2、經濟運行中的許多問題也需要從根本上解決供給思維。例如,產能過剩。從產能過剩的原因來看,雖然有周期性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制度和供給方面的原因。這主要體現在地方政府為了獲得產業優惠待遇而加大支持和競爭(如提供土地、資本、稅收等方面的優惠待遇),導致產業政策取向趨同,從而導致區域間產業結構更加普遍的同質化,進而導致大量的產能過剩。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產能過剩問題,還需要突出供給管理的思路。
3、強調供給思維並不意味著放棄需求管理,但擴大需求有時依賴於供給管理。在經濟低迷時期,擴大需求是必要的,但僅僅依靠需求管理來擴大內需是不夠的。擴大內需靠投資和消費。就投資需求而言,主要問題不在於總量,而在於結構。在未來,重要的投資方向應該是基礎設施建設,但在這方面,需要調整投資結構。就消費需求而言,如果不調整收入分配結構,不改變產業結構和要素投入結構,就難以實現擴大消費需求的目標。從這個角度看,擴大內需不僅僅是需求管理,更需要供給管理。應減少微觀主體對需求擴張政策的嚴重依賴,充分發揮供給政策的激勵作用,注重結構優化和可持續發展。
⑵ 如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1、實施就業優先戰略
堅持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健全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相結合的機制,創造平等就業機會,提高就業質量,努力實現充分就業。
2、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
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盡快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
3、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穩步提高保障水平。
4、完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增加財政投入,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加快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優先滿足群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
5、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堅持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相結合,加快完善符合國情的住房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逐步形成總量基本平衡、結構基本合理、房價與消費能力基本適應的住房供需格局,實現廣大群眾住有所居。
(2)如何加快創新經濟治理擴展閱讀
社會治理體系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治理如果存在短板,勢必嚴重影響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備性、規范性和有效性。社會治理體系內部為一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系統,必須科學設計,既不能簡單拼湊,也不能抱殘守缺。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