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黨的工作重心轉移
第一次,從城市到農村:
受俄國十月革命和共產國際的影響,從1921年中共成立到1927年底,我黨的工作重心在城市。中共「一大」確立黨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中共成立之初,領導了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的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
大革命失敗後,中共發動了南昌、秋收、廣州等武裝起義,攻佔敵人力量占優勢的廣州、長沙等大城市的意圖連連受挫,說明「城市中心」的道路不符合我國的國情,是行不通的。毛澤東率領隊伍走上了井岡山,在1928年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
毛澤東及時總結了井岡山斗爭的經驗,提出了中國革命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政權的道路,這說明我黨的工作重心開始從城市到農村。
此後,雖然由於王明的「左」傾錯誤,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但在抗日戰爭中,我黨仍把工作重心放在農村,開辟敵後戰場,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有利地推動了抗日戰爭的勝利發展。
第二次,從農村到城市:
1949年初,隨著三大戰役的勝利,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中共解放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佔領了北方許多大中城市,民主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城市的建設和管理問題日趨顯得重要。
這樣,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指出:從現在起,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這次工作重心的轉移,為民主革命的最後勝利和建國初期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第三次,從經濟建設到階級斗爭:
建國初期,隨著祖國大陸的基本解放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三大運動的勝利,新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更加鞏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採取多種措施振興經濟,到1952年,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1953年,我國開始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基本任務是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的初步基礎,並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上建立起來。
1956年中共八大關於主要矛盾、總任務和經濟建設方針的內容表明,黨的工作重心仍是經濟建設。1957年,一五計劃經濟建設指標一般都大幅度超額完成,但在1957年的整風運動中,由於極少數資產階級右派分子乘機向黨和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大肆進攻,以致中共發動了反右派斗爭。
由於中共中央對當時的階級斗爭形勢估計得過分嚴重,使反右派斗爭嚴重地擴大化。此後,逐步改變了中共八大關於我國社會矛盾的科學論斷,認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是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共的工作重心開始轉移到階級斗爭上來。
後來,隨著中蘇關系的惡化,我國周邊的國際局勢趨於緊張,中共對世界戰爭形勢估計過於嚴重,在國內開展反修防修運動,「左」傾錯誤逐步發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最終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發生,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損失。
第四次,從階級斗爭到經濟建設:
「文化大革命」給我國的國民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按正常發展計算,損失總計約5000億元。文革結束後,「左」傾錯誤並沒有得到完全糾正。1978年,思想理論界開展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打破了長期以來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束縛。
這樣,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共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
現在黨的工作重心
經濟建設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指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中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工作重點。是興國之要,是黨和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中共八大鑒於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指出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這一論斷,已含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
但不久就為毛澤東所否定,直至提出「以階級斗爭為綱」。鄧小平在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間,強調: 全黨講大局,把國民經濟搞上去。1980年1月16日在中央召集的幹部會議上正式指出: 要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
網路-中國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