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安徽蚌埠是一個怎樣的城市有發展的潛力嗎
蚌埠是安徽最早設立的地級市,一座交通發達的城市;是淮河和京滬鐵路的交匯點,把徐州、合肥、南京三座城市連在一起,構成了一個三角形,蚌埠便是三角形的重心點。
隨著交通與商貿的發展,大量民眾擁入蚌埠,使這座城市南北不分,成為了潮流引者。
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淮海戰役,蚌埠就是主戰場,因此淮海戰役又稱“徐蚌會戰”。
蚌埠經得起考驗,也守得住安寧,是一座有發展前途的城市,一定能夠找到出路。
『貳』 五河縣的經濟
2013年,五河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4.4億元,可比價增長9%;財政收入完成12.03億元,同比增長18.7%;完成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90億元,同比增長2%;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億元,同比增長14.5%;農民人均純收入8797元,同比增長14.5%。
建國前,五河縣臘褲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大麥、山芋、高粱和豆類(黃豆、綠豆、豇豆、豌豆、赤豆);經濟作物主要有麻類、煙草、芝麻等。由於當時農業技術落後,耕作粗放,產量很低。據民國8年(1919年)農業生產統計,全年收獲各種糧食31萬多石,約合3.1萬噸。民國22年(1933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2.5萬畝,產糧16.4萬石,約合1.6萬噸。
建國後,五河縣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水稻、大豆、山芋等。生產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57),經過解放和土地改革,農村生產力獲得了解放和發展。三年恢復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農業生產發展較快。糧食總產量由1949年的7.35噸,增到1957年的16.20萬噸,8年增長12倍。每年平均增長1.15萬噸,遞增率為11.19%。單產由1949年的31.5公斤,增到1957年的54公斤。
第二階段(1958—1963年),由於「大躍進」、「反右派」錯誤的影響,生產上瞎指揮,以及浮誇風、「共產風」的嚴重泛濫,五河縣糧食生產嚴重下降。總產由1957年的16.2萬噸,下降到1963年的4.28萬噸(包括因災減產),成為歷史最低水平。單產由54公斤,減少為19.8公斤。特別是1958年,縣委主要負責人為追求形式主義,使「五河縣跨上千里馬」,謊報產量。是年全縣實收糧10.44萬噸(核實數),上報32.5萬噸,結果造成高征購,賣過頭糧。1959年浮誇風進一步發展,糧食總產9.73萬噸,征購達5.87萬噸,商品率達60%,給全縣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第三階段(1964—1980年),1964年糾正了一些「左」的錯誤,糧食生產剛剛回升,又開始了「文化大革命」的10年動亂,使糧食生產徘徊不前。1978年以後,生產始見好轉。全縣糧食總產由1964年的9.34萬噸,增至1980年的18.33萬噸。16年增產9萬噸,平均每年增產0.56萬噸。單產由39公斤,增至131.5公斤。
2012年糧食總產83.62萬噸,同比增長9.36%。狠抓農村土地規模經營,加大農業機械化投入,全縣流轉土地27.4萬畝,其中500畝以上規模經營占總面積的60%以上。深入推進「菜籃子」工程,新增設施蔬菜基地面積2500畝,新建蔬菜試驗示範基地8個,全年蔬菜總產量達65萬噸。強化漁業資源管理,榮獲「國家級平安漁業示範縣」稱號。農業產業化項目不斷壯大,現代牧業、秋實草業受到省內外廣泛關注,中紡油脂、蓬萊農業等17個億元以上農業產業化項目進展順利,豐潤谷業、漢白玉米業、瓊淮糧油3家企業有望進入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行列,雙豐麵粉獲全國「放心糧油」稱號。全縣新增國家級標准化養殖小區2個,省級標准化小區3個。投入資金2896萬元,實施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288個,受答衡益人輪舉簡群達63萬人。惠農政策全面落實,全年「一卡通」發放財政補貼農民資金3.3億元,同比增長35%。
1953年,五河縣工業初步實行計劃經營管理,當時只對工業產量、產值、財政收入三項管理。政府對企業下達年度生產計劃,企業分月上報生產完成情況,年終總結評比。是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為16萬元(已摺合新幣)。實行計劃經營管理,工業生產原料大都由國家按計劃供應,產、供、銷和工業產值穩步上升,企業單位亦不斷增加。1957年,全縣工業企業已發展到27家,工業總產值達222萬元(當年不變價,下同)。
1958年,由於盲目地「大辦工業」、「大煉鋼鐵」,導致了工業比例失調,打亂了計劃經營管理的步驟。是年,工業企業單位驟增至3801個,工業總產值為1874萬元。
遵照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1961年五河縣對企業布局和經營管理均做了適當的調整。是年,全部工業總產值331萬元,國家頒發了《工業七十條》。國家對企業實行「五定」:定產品方案和生產規模,定人員和機構;定主要原材料、燃料、動力、工具的消耗定額和供應來源;定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定協作關系。企業對國家實行「五保」:保證產品種類、質量、數量;保證不超過工資總額;保證完成生產計劃;保證完成上繳利潤;保證主要設備的使用限期。是年,國營企業由工業部主管,集體所有制企業劃歸手工業管理局主管。翌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為288萬元。
1964年,開展「工業學大慶」運動,五河縣實行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全權指揮日常生產和企業的經營管理。實行企業經營管理制度化,是年,工業總產值為251萬元。
「文化大革命」期間,在極左思潮干擾和破壞下,大批所謂「唯生產力論」、「利潤掛帥」。廣大工人、幹部仍堅持「抓革命,促生產」,僅有少數工廠工人停工「鬧革命」。五河縣工業遭受一定的損失。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企業的經營管理由原來指令性計劃轉為指導性計劃。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推動下,企業實行了經營承包和廠長負責制,擴大了企業經營管理的自主權,增加了企業的活力。1984年,五河縣企業實行經營承包制,按合同承包數上繳財政稅收。多數企業並實行了超定額計件工資制,超定額浮動獎勵制。是年,工業總產值10796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總產值為3995萬元。1985年,全縣擁有各種工業企業315家,工業總產值13741萬元。
2012年投入企業發展資金1.9億元,為各類企業供應土地5526畝,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7家,工業用電量月均增長50%以上,全年工業用電量將達到2.96億度,是2008年的2.78倍。預計,規模以上企業全年可實現工業總產值210億元,同比增長40%;實現工業增加值46億元,可比價增長35%。年產值超億元以上企業達60家,賽遠薄鋼等5家企業年產值突破5億元。加大高新技術企業扶持力度,推進工業企業科技創新,實施華芳、雪郎科技等技改項目18個,累計完成投資18.5億元;東旭實業、富源電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累計完成產值12億元,同比增長145%;克菱保健等4家企業進入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行列,全縣有10項工業產品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產品,凱迪電力、興河水泥等4家企業產品,獲省級資源綜合利用認定,實現增值稅即征即退目標。強化進出口管理,全縣新增外貿權備案企業15家,新增進出口實績企業6家,實現外貿自營進出口總額5000萬美元,同比增長53%。
『叄』 蚌埠作為安徽的鐵路樞紐城市,為何經濟發展的不行
蚌埠簡介首先先介紹一下安徽省蚌埠市吧,安徽省蚌埠市之前是一個小漁村,由於公路和鐵路以及水路的便捷造就了蚌埠的快速成長,但是很長一段時間蚌埠基本上是不在發展了,或者說發展得很慢。合肥是安徽省後起之秀,蕪湖也漸漸的超過了蚌埠。蚌埠現在的GDP連阜陽都不如了,真的是一個四線城市。
說句實話蚌埠這幾年發展的還是不錯的。新城區,高新區,大學城的陸續建成蚌埠市區面積擴大了好幾倍,濱湖新區,臨港經濟開發區的建立更加擴大了蚌埠的發展潛力。新建的兩座淮河大橋拉近了南北兩岸的距離,更好地促進淮河兩岸的發展。高鐵南站的建好使得蚌埠擁有了三座火車站,更加鞏固了蚌埠作為皖北交通樞紐的地位。
『肆』 固鎮和五河哪個編制好考
固鎮。
相對來說,五河經濟比固鎮好點,固鎮原來畢竟是小鎮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且現在五河建了很多的新廠,目前在搞經濟建設。競爭壓力就會比固鎮的高,考編制會比固鎮難。
編制就是在編員工,指單位的正式員工,享受正式員工待遇,崗級也比相應合同工較高。選擇事業編制的理由:1.工資待遇,在編人員屬於正式職工,其工資待遇都是按事業單位標准進行的,工資比普通編外人員高,比較有保證。而編外人員不屬於事業單位正式職工,其工資待遇與正式職工有所區別,工資普遍較低。以社會保險為例,正式編制人員有「五險一金",即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住房公積金。而一些非在編人員雖然也有社會保險,但只繳納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兩項。2.穩定性,編內用工如果工作人員不犯太大錯誤一般不存在被解聘,比較穩定;至於編外用工事業單位雖然簽訂了勞務合同,但也是有隨時被辭退的風險的,會根據單位實際效益決定工資待遇和是否解聘。現在的事業單位無論是在編的還是編外的都是採用聘用制,有編制相對有保障一些。3.晉升途徑,有編制的話可以考職稱,也可以有升職的希望,沒有編制的話你干幾年都是普通科員。與此相關的各種福利待遇都受到了限制。比如之前有的療養、年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