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及核心問題是什麼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經驗之一。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既革除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包攬一切的做法,又沒有照搬西方國家所謂的自由市場制度,而是既不斷擴大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擴大市場機制在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發展我國經濟中的作用,又不斷改進政府對經濟發展的宏觀指導。
(1)經濟體制改革要處理好哪些擴展閱讀:
經濟體制改革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是因為市場經濟體制和市場機制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在調動微觀市場主體的積極性方面能夠發揮重要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經濟運行過程中提高信息處理效率,通過公平競爭形成有效的動力機制,實現優勝劣汰等。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還必須充分利用好市場中介組織的作用。各級政府在職能轉變過程中,正在試行把一部分應該由社會中介組織承擔的職能,特別是行業管理和行業自律方面的職能轉交市場中介組織來承擔。由於我國市場中介組織發展相對滯後,所以更多地還要扶持社會中介組織的發展。
❷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和核心問題是什麼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和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為我們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高度重視政府的作用,也要高度重視市場的作用。政府宏觀調控和管理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促進重大結構優化,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
同時,積極完善和規范市場准入制度,建立統一規范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維護市場秩序,保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
(2)經濟體制改革要處理好哪些擴展閱讀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必須是更加尊重市場規律:
尊重市場規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是我國市場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題中應有之意。
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在認識和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繫上經歷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三個主要階段。每個階段的跨越都是思想認識和市場化改革實踐的質的飛躍,都突破了舊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大幅度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
每個階段的跨越都是黨帶領全國人民大膽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結果。每跨越一個階段都使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得到提高,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不斷探索和創新形成的。
❸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什麼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大體經歷了計劃經濟體制內部引入市場機制改革、有計劃商品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計劃經濟體制內部引入市場機制改革(1978—1984 年)。這一時期在理論上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第一次使市場調節在經濟體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第二階段:發展有計劃商品經濟階段(1984—1992 年)。這一時期在理論上提出「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說法。
1984 年10 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一次突破了把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思想。
第三階段: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1992—2003 年)。這一時期,在理論上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說法。
1992 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明確了「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等思想。
第四階段: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2003 年至今)。這一時期,在理論上進一步肯定了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要性。
2003 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對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全面部署。此後圍繞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等問題形成了「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
(3)經濟體制改革要處理好哪些擴展閱讀
改革成就
40年經濟體制改革解放了生產力,創造了經濟連續高增長的奇跡。其成就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機制建設與制度創新取得顯著成效。中國經濟改革主要是以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為主線展開的。初步形成了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確立了市場作為資源主要配置手段的地位,改變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家計劃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引入了競爭機制,提高了資源配製的效率。
2、市場主體培育成效明顯。改革開放以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經濟一統天下,不允許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這一時期,市場主體單一,國有經濟經營范圍涉及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非公有制經濟是與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同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3、人本主義理念、人力資本經營理念及培養機制初步形成。首先,人本主義理念得以確立。30 年的經濟改革與發展,逐步實現了經濟發展由以物為本向以人為本的轉變。
尤其是伴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更加強調人的作用和人作為發展終極歸宿的地位;實現了由片面的追求物質增長向追求人的價值實現和人的生活質量的提高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