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宏觀經濟形勢預判是什麼

宏觀經濟形勢預判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8-08 06:10:58

⑴ 如何看待當前中國宏觀經濟所面臨的形勢

一、當前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
中國宏觀經濟的問題,其實質是雙重轉軌中的問題:一種轉軌是中國朝著工業化在加速,即中國很多問題是經濟高速持續增長本身帶來的問題;另一種轉軌是中國朝著市場化在轉變,中國很多問題的特殊性是源於特殊的體制的背景,特別是這種特殊的體制轉軌的背景。所以,中國現在宏觀經濟中的問題,其出路第一要靠發展,因為它是發展中產生的問題;第二要依靠改革,因為它很多問題的特殊性是源於體制轉軌。明確了這兩個背景,我們才能夠建設性地面對我們所討論的問題。
中國宏觀經濟現在面臨的問題,概括起來可以用一句話來說明:我們既面臨著通貨膨脹的壓力,同時又面臨著極其深刻的經濟衰退的威脅。那麼,這是否就是說中國經濟現在就進入了所謂的「滯漲」呢?我認為中國還遠遠沒有達到這種「滯漲」的狀態。就停滯來說,中國不是零增長,更不是負增長,中國還保持著非常高的增長速度,2008年預計不會低於9%,2009年普遍的估計是8%到9%之間。但是中國經濟又確實面臨增長速度放慢,而且顯著放慢的問題。2007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是11.9%,如果2008年是9%的話,就是跌了將近3個百分點。年度之間這么大的速度下滑,應當說是震盪起伏非常劇烈的。所以,我們說,中國經濟相對於自己的速度來說是有明顯的回落,這是一個方面。
就通貨膨脹來說,中國現在的通貨膨脹水平並不高,接近兩位數,還不到兩位數。2008年上半年公布出來的一組數據是,工業品出廠價上漲7.6%,消費品零售價上漲7.5%,CPI是7.9%,真正漲幅高達兩位數的是:固定資產投資品10.1%以上,動力、原材料、能源11%以上,建築安裝費用14%以上,即與固定資產投資、與基建有關的事項;一般的消費品還是在8%以下,而且2008年第三季度的數據又有進一步的回落,CPI是7%。從這一點來看,我們物價上漲率的絕對水平並不是很高,因為我們對應的經濟增長的速度是很高的。但與過去相比,尤其是和1997以來12年的情況對比,中國的通貨膨脹水平確實又創下了新高。
這就是中國現在的特殊形勢。即說它是滯漲,還遠遠談不上,但它確實有經濟衰退的跡象,也有通貨膨脹壓力升高的威脅。
從1997年到2007年,中國的物價水平是在通貨緊縮的警戒線以下,從2007年8月到2008年9月份的這一次通貨膨脹與改革開放以來前3次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截至本輪通貨膨脹,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們共經歷了3次通貨膨脹。第一次是1984年年底到1985年春天,那一次是因為1984年的秋天召開了十二屆三中全會。這次全會做出了關於全面開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決議。這時,老百姓就擔心經濟體制一旦放鬆,物價會不會上漲,於是就開始搶購,搶購持續了三、四個月,因當時老百姓手頭現金有限,到1985年2月份就回落了。第二次通貨膨脹是1988年的夏秋,1988年的北戴河中央工作會議做出了價格闖關的決定,這個決定做出之後,全國各地開始搶購,搶購3個月之後,中央做出緊急聲明,宣布價格闖關失敗。第三次大的通貨膨脹是1994年。鄧小平1992年南巡談話及中共十四大之後,全國掀起了開發區建設的熱潮,各地的投資需求空前高漲,拉動了價格水平迅速攀升,到1994年,商品零售物價指數上漲至24%。這三次大的通貨膨脹,不管其背景是什麼,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直接拉動物價上漲的動力都是需求。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在短期里容易取得比較明顯的治理效果。而且宏觀經濟政策,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對需求管理來說,短期里都比較容易見效。但是這一次通貨膨脹與前幾次不同,這一次除了需求拉動的原因之外,具有明顯的成本推進的性質。這次需求拉動還起作用,主要是結構性的,主要是固定資產投資在拉動。這幾年我們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確實過快。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投資增長的平均速度是13.5%。據我們對改革開放28年來的經濟實踐數據所做的統計學意義上的分析,在不發生較大的制度和技術變化的條件下,中國國民經濟現階段承受固定資產投資需求實際增長的波動幅度大體上為9個百分點,即上限只要不超過22.5%,就不會由於固定資產投資需求增長過快而導致總需求嚴重膨脹;下限只要不低於4.5%,就不會由於固定資產需求增長過低而使經濟進入嚴重衰退。即如果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在4.5%與22.5%之間波動,我們的經濟是能夠承受的。按照這個經驗來看,中國從2003年以來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增長速度在剔除了價格因素之後,到2007年年底從來沒有低於24%,即連續60個月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明顯地超出了改革開放前28年中國經濟實踐經驗給出的我們國民經濟可以承受的上限。連續這么長時間超出了這個上限,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一個直接的表現就是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品的需求量不斷地擴大,這就拉動了價格水平大幅度上升,與固定資產投資相關聯的,如鋼材、鋁材,即所謂的黑色冶金和有色金屬這幾年的價格上漲幅度都比較大.此外,我國東部發達省份的土地供給也十分緊張。 另外,投資品價格一旦上漲之後,就要擴大它的生產量,而投資品的技術特點是高耗能、高耗電的,這就帶來電力的緊張、煤炭的緊缺及運輸能力、石油的緊張。於是,就帶動了國民經濟的結構性價格上漲,即與投資有關的物品價格的快速上漲。可見,雖然拉動此輪價格上漲的有上游產品需求方面的因素,但更要緊的,是成本推進,其影響機制和涉及面也就更為廣泛和復雜。
社會一般有三個經濟主體:政府、企業和居民。現在這三個主體對未來成本提高帶動價格上升的壓力都有很高的預期和擔心。我們知道,政府是由公權力控制的。現在公權力控制的領域幾乎都存在一個對資源、設施過度使用、超前使用、破壞性使用的問題,而使用者對此造成的損失不付費、不補償。比如,環境這個公共領域。現在很多企業出口的產品有競爭力,原因在於它價格低,成本低,它不治理污染,它自然排放,所以它比歐美的企業有競爭力。歐美的企業要治理污染,它的成本就上去了,價格就上去了,競爭力就下來了。我們的企業對空氣的污染不計入成本。歐美國家的企業留下了干凈的水源和潔凈的空氣,而中國人是呼吸了污染的空氣,喝了污染的水,然後把產品出口到了發達國家。實質上,我們出口的不是產品,而是我們干凈的空氣和潔凈的水和未被污染的資源,留下的是污染。但是這種對環境的破壞早晚是要治理的。今天越破壞,越不治理,今天的成本越低,意味著轉移到未來的成本就越大。比如,兼有南北之靈氣的太湖就受到了很大的污染。據無錫市的領導談,即使用改革開放30年無錫市增長的全部財政收入都用於治理太湖,也難以使太湖恢復到被污染前的那種水質了。即用這30年經濟發展所掙的錢都用於治理太湖也抵償不了這30年發展對太湖的破壞。還有基礎設施方面,比如公路,本來是預計正常使用8年的,但車輛超載現象的出現嚴重縮短了公路的正常使用年限。這些超重車現在之所以有錢賺,實際上就是因為它對破壞的這些設施沒有付費。如果8年使用的路面5年就被破壞,這就等於新增加了3年的代價。現在的基礎設施費用越便宜,意味著將來要重新構建基礎設施所要投入的花費就越大,意味著轉移到未來的成本就越高。我們還可以舉出類似的許多例子,如資源開采,現在很多地方根本不考慮回採,怎麼方便挖,就怎麼挖,如此開采,短期效率是高了,產出也高了,價格有競爭力。但是這樣挖的結果是把礦脈給破壞了,將來回採的時候就要投入更大的成本,即將來產出的成本會更大。類似這種政府公權控制的領域里,過度破壞性使用、超前的透支性使用帶來的損失,我們現在並沒有人去付費。這就形成了在當前的發展過程中似乎成本很低,實際上是成本轉移給了未來的人們,這也就意味著未來的成本會很高。
從企業來看,上游產品的價格明顯漲上來之後就意味著下游產品的成本會漲上來。企業現在之所以不敢提價,是因為現在市場疲軟,它賣不動,一旦市場被激活,它就會把成本上升的這一部分貼到它的價格里去,它馬上就漲價,因為對它來說,成本推進的價格上漲的壓力已經非常的大了。
再看居民,這里主要是工資帶動的成本。工資主要是與CPI有關系的。2008年第一季度的CPI是8.3%,第二季度是7.9%,第三季度是7.0%,這都是12年來同期最高的水平。而且CH與大家的感受並不一樣,因為它選擇吃穿用住幾大類,這幾大類中,它選擇每一類中若干種有代表性的商品計算它的價格指數,然後把這幾種放在一起加權平均。它選擇的幾種有代表性的商品有漲價的,有降價的,有價格不變的。而老百姓在市場上買得多的商品多為漲價的,這樣老百姓對物價的實際感受就要比CPI反映的物價指數強烈得多。因為老百姓買得越多的商品,物價漲幅越大。這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為什麼老百姓買得多的商品多是漲幅高的呢?正因為老百姓買得愈多,所以它才漲得高。市場就是這個道理。這就是為什麼大家感受到的物價與CPI反映的不一致的道理。各國都是這樣。因此,過一段時間,各國都要對CPI進行修正。如果不調整、不修正,它就愈來愈脫離市場的現實,它就越來越說明不了問題。即使這樣,2008年以來CPI也是本輪通貨膨脹以來最高的。居民這一次對CPI的感受是從基本生活層面開始的。2007年8月份CPI開始攀升,首先是從食品類開始的,比如豬肉等,這對全社會各行各業成本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成本大就會進入工資,進而影響物價。
因此,這次物價上漲,除了具有需求結構性拉動的作用之外,還有成本全面推進的因素。這就和過去三輪通貨膨脹不一樣了。而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要想治理的話,短時間很難見效。因為降低成本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它需要在管理上、制度上和技術上等各個方面有相當大的變化,而這些制度和技術上的變化都不是短時間能夠明顯見效的。這就要求我們對治理通貨膨脹有一個長期的准備。
這次通貨膨脹還有特殊的國際環境的背景:全世界都在漲價,中國能不漲嗎?中國經濟的開放度愈來愈大,受世界經濟影響的程度也愈來愈大。剛開始,我們對這次全球漲價對中國影響的估計沒有這么嚴重,因為雖然中國經濟的開放度在提高,但全球化的融入水平還是在過程當中,影響應該是有限的。當時我們感到大概會有兩類商品對我們的影響比較大,但我們認為問題不大。現在看來,它比我們估計的影響程度要大得多。這就是兩個「油」:食用油和石油。關於食用油,當時我們認為全球農產品漲價對我們不會有太大沖擊。這幾年歐洲的主要產麥區受了災,非洲也有災荒,美國在調整它的生物能源計劃之後,減少了穀物的播種面積。這樣,整個世界的糧食市場就趨緊。本來我們中國糧食的自給率是99%,是可以自己平衡的。當時我們想,大不了我們封閉起來,糧食產品不出口,也不進口。現在看來,問題不是這么簡單。中國糧食產品進口的主要是植物油油料,近年來進口的油料已佔中國總需求量的60%左右,對進口的依賴度非常大。而恰恰這次農產品漲價,油料這一塊漲幅是最猛的,對我們的影響程度最大。如花生油在去年價格就上漲了近1倍,由於食用油在中國百姓生活中的地位,這次食用油漲價對人們的心理沖擊很大。提到食用油,這里順便提一下,中國的壓榨業基本上被外資壟斷了,而他們不用中國的大豆,不用中國的油料,他們認為不合格,他們主要用進口的。這就使得油料本身供求趨緊的狀況更顯得對進口的依賴度增大了。由此來看,外資對我們相關行業的控制確實值得我們認真反思。另一個是石油,「石油危機」之前,每桶是1.9美元,到2003年之前,也只是每桶20多美元,而前一陣子曾漲至每桶150多美元,前幾天回落了,也還是50多美元。中國每年對石油的消耗是以8%的速度在遞增,而且從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來看,未來我們對石油的需求還會大幅度地上升。2007年我們進口的石油占消耗量的54%,2008年則有可能超過60%。我們對石油進口的依賴度越來越高,而我們自己 石油產出的前景並不樂觀。因此,未來世界石油價格的變化會更嚴重地影響國內石油價格的變化。
由此來看,這次價格上漲,除了創12年來的最高水平之外,還有兩個特別的背景,一個是從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背景來看,這一輪通貨膨脹,除了有需求拉動的作用之外,還有突出的成本推進的特點;另外,從中國走向世界的國際化背景來看,這次是在全球都在漲價的背景下,而全球都在漲價對中國又有一定的影響。這就使得我們對通貨膨脹問題不得不給予高度的重視。
與通貨膨脹壓力長期並存的是我們經濟衰退的威脅也相當深刻。2008年上半年有一組數據很值得關注。即中國2008年上半年的貨物運輸量的增長速度大幅度地下滑。2007年上半年貨物運輸量的增長速度是16.3%,2008年則是7.1%,也就是說,從增速來說,2008年比2007年同期差不多下降了一半以上。貨物運輸量下降了,庫存量就會增大,工商業企業的存貨就開始大幅度上升。存貨一上升,倉儲業的生意就好了。因此,在統計表上還有一個數,2008年上半年,倉儲業的營業稅大幅度上升,2007年同期,倉儲業的營業稅上漲率是負的2%,2008年倉儲業的營業稅上漲率是正的24%,倉儲業的實際業務量要比營業稅還要大。這兩個數據放在一起,就很值得考慮,這表明貨物的存量增大了,而貨物存量增大是經濟衰退非常重要的先行指標。在我們高度關注通貨膨脹的同時,其實,經濟衰退的先行指標就已經出現了。我們認為這種不景氣指標的出現不僅是個偶然的指標問題,而且有它的社會效果了,即失業問題。經濟一旦衰退,失業率就要上升。從1998年到2003年,中國每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是7.3%,那幾年特別是國有企業比較困難。「擺脫困境,抓大放小」,那幾年的增長速度相對來說比較低。當時城市登記失業人口是500多萬。城市勞動力是2億多人,失業人口佔2.2%。2007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是11.9%,但2007年年底登記的城市失業人口突破了1千萬,城市失業率超過了4%。這說明經濟增長並沒有帶來失業率的下降,且失業率幾乎成倍地上升,這很令人擔心。這種情況下,如果經濟增長率再降下來的話,失業率會更高。為什麼中國的經濟增長並沒有帶來失業率的下降呢?這源於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過程當中,工業化愈深入,資本愈排斥勞動。根據我們的研究,中國2007年的工業化指數已經超過0.4,工業化到了中期或者中後期,就是從一般加工工業和製造業為內容的工業革命朝著重工、重化工、基礎材料工業和動力工業以及裝備工業轉化,而這個轉化恰恰是資本密集型產業空前增大的時候,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增大就是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排斥。另外,中國還處於市場化過程當中,市場化就要鼓勵競爭,競爭就截減冗員。根據有關統計,上世紀80年代,中國GDP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新增加的就業崗位是240多萬個;上世紀90年代,GDP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新增加的就業崗位是170多萬個;現在GDP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新增加的就業崗位是90萬個。這就是中國的國情。再加上經濟出現周期性的波動,經濟增長速度出現回調,這個問題就會更加突出。因此,現在中國不僅是經濟增長速度開始回落,市場不景氣、市場衰退的跡象越來越嚴重,同時衰退帶來的後果,也就是失業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嚴重。
這次衰退之所以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同樣它與過去也不一樣,和改革開放30以來周期性的回調也不同,它也有著特殊的背景,也有兩個最大的特點
一個特點是:這次衰退是長期內需不足所導致的。多年來,在固定資產投資需求旺盛的時候,實際上就同時存在著消費增長乏力,導致內需疲軟的矛盾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這個矛盾一直積累到現在。
為什麼消費需求不足呢?第一個原因是投資增長速度過快,排斥了消費需求增長的空間。根據我們的研究,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每增加1%,消費需求就減少0.5%;若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達到所謂的上限22.5%後仍然增長,其每增加1%,消費需求就減少0.84%,基本把消費抵消掉了;若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達到30%後仍然增長,其每增加1%,消費需求將出現負增長。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社會儲蓄的增長量是既定的。總需求的增長量如果是既定的,最終用途一個是投資,一個是消費,如果投資需求增長過快客觀上就擠佔了消費需求增長的空間。因此,中國從2003年以來連續5年多固定資產投資過快的增長對消費需求就形成了非常顯著的排斥效應。
第二個原因是中國收入分配差距過大。這些年中國隨著經濟高速發展,收入分配差距過大也是個不爭的事實。高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長越來越快,所佔的國民收入比重越來越高,而高收入群體的特點是消費傾向低,即消費占收入比重低,財富越是更多更快地集中到消費傾向低的群體手中,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也更多更快地沉澱到消費傾向低的群體手中,他們把這些財富或者用於儲蓄或者用於投資,但很少或者不用於消費,使得消費的增長與經濟的增長難以同步。
第三個原因是中國財政體系的不完善以及社會保障機制的不健全,使得人們對於未來的預期不確定性大大提高。為能夠承受未來更大的風險,人們往往增大現期的儲備以用於未來的支出。包括養老退休制度、失業保險制度、醫療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發展中的不確定性,都會促使人們增大儲蓄,相應減少現期消費。本來低收入群體的消費傾向是高的,財富增加後用於現期消費的比例應該是較大的,但由於對未來的擔心,越是沒有錢的群體越不敢花錢。這就形成了在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公眾的購買力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消費品市場並沒有體現出與收入水平提升相對應的高速增長局面。
第四個原因是中國發展的本身出了問題,即城鄉二元化在加深。除了上世紀80年代初和2006年以來的一段時間,中國農民的實際收入有比較大的改善之外,其他時間農民實際收入的提升水平與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嚴重地不相匹配。農民得到改革發展、經濟發展的好處相對少一些,中國城鄉之間的差距擴大了。現在中國的城市化率是42%左右,即中國大約有58%的人口收入增長很遲鈍。因此,中國13億人口這么一個大國的經濟增長,它的市場需求的增量主要依靠42%的城市居民的需求來拉動,而58%的農村居民的需求,也就是它的收入長期停滯或增長遲緩,這就使得中國經濟增長的需求動力在體制上過於狹隘。現在談建設新農村,刺激農民需求,啟動農村市場,擴大內需,這些都是有意義的。如為農村修路、鼓勵城市的商業企業到農村去銷售等,但這些不是啟動農民消費的根本,啟動農民消費的根本只有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我們還要認識到刺激農民的消費需求與刺激市民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市民的需求主要就是消費,農民的總收入主要用於生產支出,剩餘的才是消費支出。因此啟動中國農村市場,對農民來說,重要的是還不是刺激農 民的消費需求,重要的是活躍農村的投資需求,即生產需求。因此,第一,要提高他們的收入,使他們有投資能力;第二要使他們具有把財產變成資本的能力。現在農民承包的土地、房屋等是他們的資產,但不能變成資本,不能進入市場,不能變成可以增值的價值。所以,現在有人討論能不能抵押呀,能不能流轉呀,實際上就是使農民的資產變成資本。但這樣做的風險也極大,我們也不太敢輕易推動這樣大的變革。再一個,我們的金融體制改革要為農民提供一個籌資、融資的正規的制度安排。中國的2.6億農戶首先是生產者,而不是消費者。現在中國這2.6億個生產體,國家卻沒有為他們提供正規的籌資、融資的制度安排。他們的融資沒有體制保障,而且風險極大,承擔風險的能力極其脆弱。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在於給農村要修多少路,蓋多少樓房,而是為我們的農村逐漸引入現代的新的生產、生活方式,這才是最要緊的,包括他們的社會保障,包括他們作為生產者的投、融資的方式,都要納入現代的文明生活,現代的城市的生活。這就叫做城市化。一個最好的城市化,應該是大多數人過著現代城市的生活,有著城市的效率,但這個國家大部分的資源和土地保持著鄉村的寧靜。如果到處都是瀝青馬路,但人還都是農民,這就有問題了。
這兩個大的背景就使得我們對這一次的衰退對我們的影響以及由此可能引發的失業問題應該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我們通常講,國際上失業的警戒線是7%,美國2008年的失業率可能就會達到7%。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勞動力的存量,我們有7.6億勞動力;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勞動力的增量,每年新增勞動力1300多萬;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勞動力蓄水池,就是1億多准備轉移的農村勞動力。我們原來有5億多農村勞動力,這些年轉移出來2億多,一個億進了城,一億多在當地的鄉鎮企業就業,還有3.4億多勞動力在農村種地。中國共有18.2億畝耕地,需要多少人耕種呢?根據我們在全國三個地區的調查,一個勞動力平均可以種10畝地,按這樣來算,18億畝耕地需要1.8億勞動力就夠了。現在農村的勞動力是3.4億,那就意味著還有1.6億多勞動力處於半失業狀態,他們隨時准備轉移到城市就業和其他非農產業的勞工市場。而且我們不能按國外通常的7%來算,因為我們勞動力的基數大,如果達到7%的話,人數的規模就會非常的大,它帶來的社會後果會更嚴重。

二、當前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特點
針對近年來中國宏觀經濟既有通貨膨脹又有通貨緊縮的雙重壓力,2003年以來中國政府採取的宏觀經濟政策的特點是:淡化總量調控,強調結構調控。1998年5月之前,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基本都是需求大於供給,所以都是採取緊縮性的宏觀經濟政策。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需求大於供給,不表現為物價上漲,因為物價是凍結的,它表現為排隊。排隊越來越長,報批項目等待審批的時間越來越久,消費者發的票證越來越多,憑票供應的東西越來越多。票證就是經濟學上所說的排隊模型,就是政府出面組織的排隊。為了保證最後一個人能夠買到一份,只有從第一個人開始就限制你的購買量。改革開放以後,當需求大於供給時,價格就開始上漲,就是前面所說的3次大的通貨膨脹。從1998年5月之後,中國開始出現過剩。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生產發展了,物產供應豐富了;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體制原因,即市場化深入了。原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很多東西不要錢,不要錢的東西永遠短缺;市場體制下許多東西需要付費了,這就使得很多物品開始出現存貨了。所謂生產過剩或不過剩,說起來是個生產現象,更要緊的是一個體制現象。相對市場購買力來說是過剩,但對實際需求來說並不過剩。1998年5月的工業和商業企業存貨是5萬多億,當年的GDP是8萬多億。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提到第九個五年計劃宏觀經濟政策總的方向選擇是:整個「九五」期間「適度緊縮,保持不變」。當時主要是反通貨緊縮。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到:整個「十五」計劃期間,「以擴大內需為目標的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不變」。即「九五」期間緊縮,「十五」期間擴張。2007年十七大報告中對總需求是緊縮還是擴張沒有明確。為什麼呢?因為現在是既不敢擴張,也不敢緊縮。如果是緊縮的話,對抑制通貨膨脹有幫助,但失業率、經濟衰退的威脅已經很深刻了。如果全面緊縮,失業率和經濟衰退會到什麼程度就很難預測。擴張的話,對解決失業有幫助,但通貨膨脹的壓力,尤其是前一段時間開創了12年來的最高,一旦全面刺激需求,可能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因此,前一段時間是既不能擴張,也不能緊縮。這樣看來,這幾年就是迴避總量政策,不提總需求如何,只提結構調控,稱之為「有保有壓,區別對待」。地區與地區之間有區別,產業與產業有區別,行業與行業之間有區別,同樣行業里,不同的企業之間也有區別。這樣的辦法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是無奈之舉。因為總量的目標確實不好選。這種結構調控的辦法其好處是使得宏觀調控避免總量的簡單性,其不足是有行政性。因為所謂結構調控其實質就是歧視性調控,而不是市場調控。 因為市場調控就是機會面前均等的調控。這種調控作為權宜之計可以,但不能長期化,不能體制化。長期來說,資源配置還要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就是近兩年我們的領導人多次強調要深化改革,要通過完善社會主義競爭秩序來配置資源的原因。這次世界金融危機中,包括美國、歐洲和日本等政府聯手干預這么強烈,動輒幾千億、幾萬億的救市計劃,但它的主流經濟學家和政策的主導者仍反復強調,政府幹預的力量再大也只能是彌補市場失靈,而不能代替市場,否則,帶來的災難比市場失靈可能還要深重。我們認為,在現代社會,市場機制是配置資源的最有效的方式,在中國,改革帶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和競爭的深入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這一點,我們不能動搖。2008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這30年的經驗確實證明了這一條。
現在我們提出的問題是:現在是否到了需要明確總量的時候了。給人的感覺是,2008年上半年明確了,是朝著緊縮方向明確了。奧運會之後,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內的經濟衰退驟然加速,中央的精神就調整為以擴大內需為主。這就說明現在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矛盾復雜的程度是我們難以想像的,變化速度之快也是我們難以想像的。幾個月之前,反通貨膨脹是主要的,幾個月之後,形勢就急轉直下,衰退就成為首要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的宏觀調控及時地變化和跟進,僵化和呆滯恐怕都有問題。從2008年9月份之後,給我們的感覺是:總量是要朝著擴張的目標在變化。

⑵ 宏觀經濟形勢分析一般包括哪些內容,,如何看待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

宏觀經濟形勢分析一般包括GDP、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額、城鎮固定資產投資、CPI、PPI、原材料、燃料和動力購進價格指數、貨幣供應量余額、儲蓄存款余額、存貸款利率、匯率和外匯儲備行、采購經理指數(PMI)和宏觀經濟景氣指數等指標分析。總的來說,就是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拉動經濟。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總體是投資在2008年四萬億投入後,宏觀經濟快速增長後滯漲期,加之國際經濟處於危機過程中,出口增長也處於下降期,從而導致國內消費能力下降。因此,當前宏觀經濟形勢處於一個時期內的調整過程。

⑶ 如何正確認識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

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目前國民生產總值已經占據世界第二的位置,這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密切相關,同時也得益於國家的正確宏觀調控政策。然而我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只有妥善解決這些問題,才能促進我國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本文試闡述現階段我國現階段宏觀經濟發展現狀,並結合實際提出了對宏觀調控政策的建議。
關鍵詞 宏觀經濟 發展形勢 調控
分析我國宏觀經濟形勢,判斷未來經濟發展走向,對政府的調控政策有著重要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不重視正確原則,會導致在判斷宏觀經濟時出現分歧,從而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分析判斷充滿隨意性、盲目性,無法為我國經濟穩定健康發展提供保障。因此,對於我國宏觀經濟發展趨勢來說,相關部門要做出科學合理的分析判斷,准確把握未來經濟形勢,促進個人或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讓政府部門經濟調控更具有效性。
一、我國宏觀經濟發展現狀
(一)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從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現狀來講,一方面是仍然存在著中部、西部地區發展速度慢於東部地區的情況;另一方面是雖然在新農村建設下農村發展成績顯著,並且農村公共設施、住房條件和人均收入等方面也有了很大提升,但是目前仍然難以跟隨城市發展步伐。因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造成

⑷ 判斷宏觀經濟形勢的經濟指標有哪些

國際上,判斷宏觀經濟形勢的經濟指標主要有:國民生產總值,就業率、國際收支平衡、通貨膨脹。

⑸ 分析宏觀經濟形勢應從哪幾方面入手

1、經濟發展總體狀況(GDP增長及波動情況)
2、經濟運行狀況
(1)生產情況(工業、農業、第三產業);
(2)需求情況(投資、消費、出口);
(3)財政金融情況;
(4)物價總體水平情況。
3、城鄉居民生活水平
(1)城鄉居民收入情況;
(2)住房情況;
(3)就業再就業及社會保障情況。
拓展資料
宏觀經濟 即宏觀層面的國民經濟,包括一國國民經濟總量、國民經濟構成(主要分為GDP部門與非GDP部門)、產業發展階段與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程度(人類發展指數、社會發展指數、社會福利指數、幸福指數)。
宏觀經濟,指總量經濟活動。是指整個國民經濟或國民經濟總體及其經濟活動和運行狀態,如總供給與總需求;國民經濟的總值及其增長速度;國民經濟中的主要比例關系;物價的總水平;勞動就業的總水平與失業率;貨幣發行的總規模與增長速度;進出口貿易的總規模及其變動等。
一般認為此詞1933年由挪威經濟學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觀經濟學」時所提出。宏觀經濟的主要目標是維持高水平和快速增長的產出率、低失業率和穩定的價格水平。
微觀經濟是:指個量經濟活動,即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活動。是指個別企業、經營單位及其經濟活動,如個別企業的生產、供銷、個別交換的價格等。微觀經濟的運行,以價格和市場信號為誘導,通過競爭而自行調整與平衡;而宏觀經濟的運行,有許多市場機制的作用不能達到的領域,需要國家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出發,運用各種手段,進行宏觀調節和控制。
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兩者之間是有聯系和區別的。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經濟活動和經濟運行的兩個不同層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有著密切的聯系。微觀經濟是宏觀經濟的基礎,宏觀經濟的良好狀況是微觀經濟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
宏觀經濟是與微觀經濟相對應的概念。市場經濟中以個人、家庭和企業為單位進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活動即是微觀經濟。

⑹ 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總體形式分析

本報告採取了國際前沿、國內較為獨特的基於准結構模型的情境分析(alternative scenario analyses)和政策模擬(policy simulations)方法,在對統計數據和經濟信息充分收集和科學鑒別校正的基礎上,對中國宏觀經濟最新形勢進行嚴謹分析,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客觀預測,並提供各種政策情景模擬結果供決策參考。

一、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的即期特徵與主要風險

中國宏觀經濟下一步發展面臨的內部主要不確定性

1.不確定性指數不斷攀升,投資和消費增速下滑

在Baker等利用《南華早報》編撰中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之後,Davis等基於《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選取中文關鍵詞再次編制了中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指數和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就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來說,該指數搜索的關鍵詞包括「財政」、「貨幣」、「證監會」、「銀監會」、「人民銀行」、「發改委」等,尋找到報紙中包含至少一個分類中的經濟政策不確定關鍵詞的文章,然後計算這些文章的數量,最後將其與該月兩個刊物上所有文章數量相除得到該月份政策不確定性的具體數值,並將1995年1月的數值作為基準數據,最終計算出中國經濟不確定性。該指數同時涵蓋中央政府層面和地方政府層面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而且具有良好的連續性和時變性,能夠較為准確的衡量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的中短期變動。同樣的,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中使用了這兩本新聞刊物中包括「進口關稅」、「進口稅」、「WTO」、「貿易壁壘」等關鍵詞的文章做月度統計,用以衡量外部貿易政策環境的不確定性。

自Baker等公布經濟政策不確定指數以來,已有大量文章研究不確定性與公司決策、貨幣政策有效性、金融市場行為等,其在多個維度上都表現出與宏觀變數的相關性和一定的預測能力。課題組利用新發布的以中文關鍵詞為基礎的中國經濟不確定性指數和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發現其與投資增速和消費增速之間在2018年以來都存在負的相關性。進入2018年後,中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不斷攀升新高,由2017年的平均207點上升到2018年的平均278點,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由2017年的平均290點上升2018年的平均513點。2019年二季度以來,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在3月份高達411點,並在4月份回落到319點,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在3月份達到905點,4月份回落到392點。伴隨著不確定性指數的增長態勢,中國宏觀經濟同期出現反向的向下趨勢,兩者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經課題組計算發現,若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的不確定性指數與同期的名義投資增速做相關性分析,中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和私營企業投資增速2018年以來相關性為-0.31,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和私營企業投資增速相關性為-0.21,中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投資增速的相關性為-0.35,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投資增速相關性達到-0.39,表明近年來不確定指數的攀升確實負面影響了企業的投資。

⑺ 宏觀經濟運行狀況該怎樣判斷

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也面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戰.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
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物價漲幅總體可控,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
第一,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上半年經濟增速雖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保持較高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位回穩.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既有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也是我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第二,物價漲幅總體可控.雖然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但物價漲幅趨於收斂,價格上漲勢頭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從需求結構看,在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的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從生產結構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現代物流、、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從收入結構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財政對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未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上漲勢頭的有利條件較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受水利等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增長、產業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的拉動,增速依然會保持在高位;最終消費在就業狀況改善、工資持續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將保持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會有所回落,但仍將回歸正常水平,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隨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加之糧食和主要工業品供應較為充裕,翹尾因素逐步減弱,以及穩定物價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今後幾個月物價漲幅將有所回落.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保持我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高速增長的難度在加大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條件相對較為有利,但面臨的矛盾仍然較多,突出表現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價高位運行.由於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短期內難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勞動工資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今後一個時期抑制物價上漲的任務仍很艱巨.
第二,經濟增速放緩.從需求看,今年以來新開工項目計劃總增幅明顯回落.從最終消費看,受汽車、住房等消費熱點降溫的影響,加之部分刺激消費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將有所減弱.從外部需求看,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與出口生產、資金、匯率成本提高等因素疊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現放緩態勢.
第三,結構調整壓力增大.從需求結構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低於的貢獻率.從生產結構看,部分高耗能行業生產增長較快,局部地區電力供需偏緊,節能減排任務十分嚴峻.從收入結構來看,財政收入和利潤增長仍明顯高於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結構失衡使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總量平衡和結構矛盾交互疊加,加大了宏觀調控難度.
與此同時,受融資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上漲、匯率上升等因素的影響,部分生產經營困難增大,經濟效益下降.房地產市場成交量萎縮,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價依然處於高位,買賣雙方博弈使市場陷入僵持狀態.

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當前,應從兩方面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
一是要處理好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與增強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的關系.當前,穩定物價總水平仍然是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宏觀調控的取向不能變.
與此同時,國內外形勢復雜多變,必須增強宏觀經濟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一方面,要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使貨幣信貸增速逐步降下來,為穩定價格總水平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的復雜變化對生產經營狀況和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二是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在控物價、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找到"平衡點",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
當前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採取有效措施鞏固經濟社會發展好勢頭.
第一,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努力把物價漲幅降下來.當前,要繼續採取綜合措施,抑制物價過快上漲,力爭使物價漲幅在後幾個月降得多一些,為今後一個時期穩定物價創造條件.
第二,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增強內需的拉動作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是增加就業、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經濟增長速度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要著力擴大內需,增強經濟自主增長力量,完善促進消費政策,促進城鄉居民持續增收,鼓勵發展新興消費領域和消費業態,促進民間持續較快增長.同時,要高度重視外部市場環境變化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採取措施穩定外需,避免出口大幅回落對工業生產、就業和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
第三,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力求取得更大進展.調整經濟結構,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先決條件.要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支持市場拓展和商業模式創新.要有針對性地解決中小資金緊張等突出困難,改善小發展環境.要遏制"兩高"和產能過剩行業發展,加快淘汰落後生產能力.
第四,深化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激發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力和動力.要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完善有利於產業結構升級和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要推進收入分配改革,積極構建居民收入和國民經濟同步增長的機制.

閱讀全文

與宏觀經濟形勢預判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0414代表什麼愛情意思 瀏覽:827
喬家兒女喬祖望為什麼對婚姻冷漠 瀏覽:262
屬馬男和屬什麼的婚姻最佳 瀏覽:294
幸福海岸在深圳哪裡 瀏覽:443
三十年後的婚姻有哪些 瀏覽:245
幸福樹的花苞怎麼能發芽 瀏覽:414
什麼是美女佛教 瀏覽:581
怎麼破壞婚姻關系 瀏覽:543
雙魚座2021年婚姻如何 瀏覽:267
愛情公寓五展博為什麼不出演 瀏覽:686
女屬龍配什麼婚姻好 瀏覽:633
伊能靜談過什麼婚姻 瀏覽:364
遂寧雅安南充三個地方哪個經濟好 瀏覽:944
寧波故事包括哪些 瀏覽:257
講故事小兔運南瓜的故事怎麼講 瀏覽:48
金羊毛的故事為什麼出名 瀏覽:250
學經濟專業泰院與山財東方選哪個 瀏覽:7
父母愛情王政委怎麼看上的葛老師 瀏覽:135
伊能靜和哈林多少年婚姻 瀏覽:333
屬兔的跟屬龍的婚姻如何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