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政治經濟學原理有哪些原理
政治經濟學有七大原理,1剩餘價值論原理,2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原理,3商品二因素原理,4勞動價值論原理,5價值規律原理,6資本有機構原理,7勞動二重性原理。
1.「剩餘價值論原理」
馬克思通過分析剩餘價值的生產、積累、流通以及分配,解釋了剩餘價值的運動規律,創立了剩餘價值理論。
剩餘價值理論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剝削本質;闡明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階級斗爭的經濟根源;指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必然性。
2.「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原理」
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和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資本主義越發展,科學技術以至社會生產力越發展,生產社會化的程度越高,不斷發展的社會生產力就越成為資本的生產力,資本就越來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裡,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尖銳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3.「商品二因素原理」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體。
[使用價值]是指商品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關系,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一切勞動產品(及自然物)共有的屬性。使用價值構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使用價值是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4.「勞動價值論原理」
理論意義:[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揚棄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創造價值理論,創立了勞動二重性理論,第一次確定了什麼勞動形成價值、為什麼形成價值以及怎樣形成價值,闡明了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在商品價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從而為揭示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創立剩餘價值理論奠定了基礎。勞動二重性理論成為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實踐意義:揭示了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
5.「價值規律原理」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經濟規律,它的基本內容和客觀要求是:
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
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商品的價格圍繞價值自發波動。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由於供求關系變動的影響,商品的價格總是時而高於價值,時而低於價值,不停地圍繞價值這個中心上下波動。從較長時間來看,價格高於價值的部分和價格低於價值的部分能夠相抵,商品的平均價格和價值是一致的。
6.「資本有機構成原理」
根據資本在剩餘價值生產過程中的作用不同,資本可以區分為不變資本(用c表示)和可變資本(用v表示)。
[不變資本]:以生產資料形態存在的資本,它通過工人的具體勞動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其價值量不會大於它原有的價值量。
7.「勞動二重性原理」
商品是勞動產品,生產商品的勞動可區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具體勞動]是指生產一定使用價值的具體形式的勞動,即有用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