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區域經濟布局的四大板塊
東部率先、西部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振興。
1、遼寧中南地區。重點發展鋼鐵工業和門類齊全的重型機電設備製造業等。
2、京津唐地區。加強機械電子工業和高技術產業的發展。
3、山東半島。重點開發石油和海洋資源,加快石油化工和海洋產業的發展。
4、長江三角洲地區。加快機械電子工業、石油化工、汽車三角洲地區。加快機械電子工業、石油化工、汽車等支柱產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
5、閩南三角洲地區。以發展勞動資金密集型產業為主。6、珠江三角洲地區。在目前接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基礎上進一步升級。
7 、海南、北部灣沿海地區。具有對外開放的區位優勢和一定的資源優勢。
8 、紅水河電力和有色金屬基地。本區域可建成全國的有色金屬工業基地。
9 、哈爾濱—長春地區。本區主要抓好石化、汽車、機電工業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
1 0 、以山西為中心的能源基地。重點開發煤、鋁等資源,也是東部耗能產業的良好接納地。
1 1 、長江幹流中上游沿岸地區。本區水陸交通方便,水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發展水電、鋼鐵、有色金屬、磷和鹽化工業。
1 2 、陝西關中地區。重點考慮機械電子工業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同時是接納東部地區紡織工業向西轉移的理想地區。
1 3 、以蘭州為中心的黃河幹流沿岸地區。該區為開發新疆石油資源提供鑽采設備,在接納東部地區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化肥向西轉移等方面有重要地位。
1 4 、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區。是東部地區石油加工、輕紡工業向西轉移的重要接收基地。
1 5 、攀西—六盤水冶金、能源、化工基地。主要發展能源、鋼鐵工業、有色金屬、化肥工業。
1 6 、烏江電力和黔中鋁、磷基地。主要開發水電,發展磷肥、煉鋁工業。 依託產業、人力資源、市場轉移升級,內地將形成新的3個極化核心經濟帶,即:
1. 長江中下游經濟帶:以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成渝地區、昌九地區為依託的長江中上游經濟帶;
2. 黃河中游經濟帶:以中原地區、關中地區以及國家能源基地為依託的黃河中游經濟帶。
3環渤海經濟圈:以山東半島、遼中南地區為兩翼,提升和拓展環渤海經濟圈;
4.東海經濟圈:以兩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國務院關於長三角地區進一步改革發展意見的實施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為契機,加速形成東海經濟圈;
5.南海經濟圈:以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以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為引擎,加速形成南海經濟圈。 針對國內經濟圈劃分比較盲目隨意,綜合權衡區域經濟發展背景、現狀和發展趨勢,在「十二五」規劃中,中國區域發展的新格局,以城市群為基礎應和核心,形成八大經濟圈。 即:
1. 大長三角經濟圈;以長三角城市群為核心的大長三角經濟圈。包括現在的長三角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
2. 泛渤海經濟圈;以京津冀、山東半島為核心的泛渤海經濟圈。過去提出的環渤海經濟圈包括遼寧,但根據經濟聯系,遼寧省和吉林省、黑龍江省以及內蒙東部聯系更密切,和山東半島和京津冀的聯系並不密切,因此泛渤海經濟圈未包括遼寧。山西省雖劃分在中部,但是它和河南、湖北、湖南的聯系不如和京津冀更密切。內蒙古中部和京津冀、山東半島聯系很密切,所以泛渤海把山西和內蒙古中部劃進來。為了跟環渤海經濟圈相區別,所以提出泛渤海經濟圈。
3. 大珠三角經濟圈;以珠三角為核心的大珠三角經濟圈。2003年時提出叫泛珠三角經濟圈,現在提出「9+2」模式,所以改變為大珠三角經濟圈。
4. 東北經濟圈;以遼中南為核心的東北經濟圈。
5. 海峽經濟圈;以海峽西岸城市群和台北為核心的海峽經濟圈。我們要和平統一,所以我們在規劃上首先要統一起來,此外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西岸和台灣的經濟聯系非常密切。所以我們把台灣海峽西岸共同構成海峽經濟圈。
6. 中部經濟圈;以長江中游、中原城、湘中城市群為核心的中部經濟圈。中部經濟圈不包括安徽,即江淮城市群。
7. 西南經濟圈;以川渝城市群為核心的西南經濟圈。
8. 西北經濟圈。以關中為核心的西北經濟圈。 城市群有三個特徵:第一是有若干個大都市為核心,第二是交通非常的便捷,第三是經濟聯系比較密切。
根據2007年的數,這十大城市群土地面積佔全國的土地面積11%,居住的人口超過了1/3。創造的GDP超過了2/3。這說明我國城市群在國家經濟當中的地位非常高。
現在城市群GDP佔全國的三分之二,但是人口僅佔了全國的三分之一,這說明我們的人口和GDP是不相適應的。如果城市群人口能夠成佔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二,那麼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就比較容易實現。
東部六個城市群
1.珠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9個城市,實際上有11個城市,另外兩個是香港和澳門。珠三角城市群以香港、廣州和深圳為中心。2.海峽西岸城市群
海峽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市為中心。
3.長三角城市群
長三角城市群以上海、南京和杭州為中心,共有16個城市。、
4.山東半島城市群
山東半島城市群有10個城市。包括濟南、青島、淄博、東營、煙台、濰坊、威海、日照、濱州八城市。
5.京津冀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是「10+2」模式,以北京天津為中心。、
6.遼中南城市群
遼中南城市群有10個城市。
中部兩個城市群
7.長江中游城市群
長江中游城市群也有12個城市。
8.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有9個城市,以鄭州為中心,
西部兩個城市群
9.川渝城市群
川渝城市群共有15個城市,以成都市和重慶市為中心。
10.關中—天水城市群
關中城市群以西安,天水為中心
其他城市群
「十二五」 正在發展中的其他6大城市群
1. 以長株潭為中心的湘中城市群
長株潭比較特殊,未列入十大城市群是因為:區域人口和城市數量以及經濟的總量未進入前列,其次是因為這三個城市表面上看是三個行政區,實際上距離很近,而且相互之間已經不是獨立的城市個體,是多個組團的一個城市,其未來將形成以長株潭為中心,包括更多的城市在內的湘中城市群。
2. 以合肥為中心的江淮城市群
3. 以長春和吉林為中心的城市群(即吉長都市圈)
4. 以哈大齊為中心的黑龍江東南部的城市群
5. 以南寧為中心的北部灣城市群
6. 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天山北部城市群
⑵ 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幾種形式
經濟一體化有五種形式,即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聯盟和完全的經濟一體化。
特點:
1、區域經濟一體化從西歐向其他地區延伸
2、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區域經濟一體
化實際進展緩慢
3、多數區域經濟一體化處於低級階段
4、環太平洋地區經濟一體化後來居上
5、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構成基礎發生突破性變化35
6、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相互交織,成員省份交錯重疊
7、發達與發展中國家間的經濟一體化開始出現
8、區域經濟組織凸現兩大趨勢:
第一,歐盟向更高層次發展;
第二,出現了更加鬆散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
9、發展速度較快
10、經濟貿易集團經濟一體化與多邊貿
易體制的共同發展,形成了區域經濟集團
迅猛發展與多邊貿易體制職能強化同生共舉的"共返攔生現象"。
(2)區域經濟包括哪些主體擴展閱讀:
經濟一體化形式:
根據各參加國的具體情況和條件以及它們的目標要求,有特惠關稅區、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經濟聯盟等多種形式。
(1)特惠關稅區:
特惠關稅區又稱優惠貿易安排,是指在成員國之間相互給予關稅減讓的優惠待遇。特惠關稅區的稅率比最惠國稅率還低,但成員國之間仍有一定程度的關稅存在,它是發展程度差森低、最鬆散也最易行的區域一體化組織形式。
(2)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區是指由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組成的貿易區。成員國之間免徵關稅和取消其他貿易限制,但對區外國家仍保持各自的關稅和限額。
(3)關稅同盟:關稅同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為了取消彼此之間的關稅或各種貿易壁壘,建立共同的對外關稅而締結的同盟。同盟內部商品自由流通和自由競爭。關稅同盟在一體化程度上比自由貿易區進了一步。
(4)共同市場:指在關稅同盟基礎上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在同盟內建立關稅、貿易和市場一體化。其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完全的經濟聯盟。
(5)經濟聯盟:是經濟一體化的最終發展目標和最高級的形式。它要求其成員漏慶胡國在實現關稅、貿易和市場一體化的基礎上,建立一個超國家的管理機構,在國際經濟決策中採取同一立場,行使統一的貨幣制度和組建統一的銀行機構,進而在經濟、財政、貨幣、關稅、貿易和市場等方面實現全面的經濟一體化。
經濟一體化是國家與國家間的經濟聯合。經濟一體化不但是世界經濟的特有現象,而且是當代世界經濟的特有現象。它反映了當代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一般地說,經濟一體化只能在相同類型的國家間實現,相似的經濟機制和經濟制度是構成一個新的經濟體的基礎。在實行經濟一體化的國家之間,產品和生產要素的流動是最基本的內容。這一過程會對一體化組織的內外產生重要影響及兩種不同的效應,因而經濟一體化成為當代世界經濟中的一種特有機制,對世界經濟產生了不可忽略的影響。
⑶ 主要區域經濟組織有哪些
世界區域經濟組織包括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 獨聯體經濟聯盟;東南亞國家聯盟;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澳新自由貿易;黑海經濟合作區;南亞區域合作聯盟;海灣合作委員會;阿拉伯合作委員會;阿拉伯馬格裡布聯盟;經濟合作組織;安第斯集團;維謝格拉德集團;中美洲自由貿易區; 南錐體共同市場;拉丁美洲一體化協會; 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西非經濟共同體;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上海合作組織等22個組織。
歐洲聯盟
成立於1995年11月1日,總部設在布魯塞爾,截止2014年歐盟共有28個成員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為創始成員國,於1951年結盟。此後,丹麥、愛爾蘭和英國(1973年-2016年),希臘(1981年),西班牙和葡萄牙(1986年),奧地利、芬蘭、瑞典(1995年)先後成為歐盟成員國。2004年5月1日,歐盟實現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擴盟,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塞普勒斯、馬爾他、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十個國家同時加入歐盟。2007年1月1日,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加入歐盟。2013年7月1日,克羅埃西亞入盟。此外,歐盟還啟動了與冰島的入盟談判;將土耳其、馬其頓、黑山列為歐盟候選國;與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和波黑簽署了《穩定與聯系協議》。
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全民公投,就英國應該繼續留在歐盟還是脫離歐盟進行抉擇,脫歐派勝出,英國將成為首個脫離歐盟的國家
北美自由貿易區
成立於1992年8月12日,總部在華盛頓,成員國有美國、加拿大、墨西哥。
亞太經合組織
成立於1989年11月,成員國和地區有21個,包括紐西蘭、澳大利亞、巴布亞紐幾內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汶萊、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中國、中國香港、中國台北、韓國、日本、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墨西哥、秘魯、智利。
獨聯體經濟聯盟
成立於1993年11月,總部在莫斯科,有12個成員國:白俄羅斯、俄羅斯、摩爾多瓦、烏克蘭、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哈薩克、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
東南亞國家聯盟
成立於1967年8月7日,總部設在雅加達,現有成員國10個,包括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菲律賓、泰國、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
歐洲自由貿易聯盟
成立於1960年1月1日,總部在日內瓦,成員國有挪威、冰島、瑞士、列支敦斯登。
澳新自由貿易
成立於1990年7月,成員國有澳大利亞、紐西蘭。
黑海經濟合作區
成立於1992年6月25日,總部設在伊斯坦布爾,成員國有9個:土耳其、亞塞拜然、喬治亞、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亞美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
南亞區域合作聯盟
成立於1985年12月,總部在加德滿都,成員國有孟加拉國、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
海灣合作委員會
成立於1981年5月25日,總部設在利雅得,現有成員國阿聯酋、阿曼、巴林、卡達、科威特、沙特。
阿拉伯合作委員會
成立於1989年2月,總部在安曼,成員國有埃及、約旦、伊朗、葉門。
阿拉伯馬格裡布聯盟
成立於1989年2月,總部設在拉巴特,成員國有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茅利塔尼亞。
經濟合作組織
成立於1985年,總部設在德黑蘭,成員國有10個: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阿富汗、亞塞拜然、哈薩克、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
安第斯集團
成立於1969年10月,總部在利馬,成員國有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哥倫比亞、委內瑞拉。
維謝格拉德集團
成立於1991年2月,總部在維謝格拉德,成員國有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
中美洲自由貿易區
成立於1993年2月,總部在聖薩爾瓦多,成員國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瓜地馬拉、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
南錐體共同市場
成立於1991年3月26日,總部在蒙得維的亞,成員國有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烏拉圭。
拉丁美洲一體化協會
成立於1981年3月,總部在蒙得維的亞,成員國有11個 ,包括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烏拉圭、智利、玻利維亞、秘魯、厄瓜多、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墨西哥。
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
成立於1975年5月28日,總部在阿布賈,成員國有16個,包括維德角、甘比亞、幾內亞比索、塞內加爾、幾內亞、迦納、多哥、貝南、布吉納法索、尼日、奈及利亞、獅子山、賴比瑞亞、茅利塔尼亞、馬里、象牙海岸。
西非經濟共同體
成立於1974年1月1日,總部在瓦加杜古,成員國7個,有貝南、馬里、尼日、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象牙海岸、布吉納法索。
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
成立於1992年8月17日,總部設在哈博羅內,成員國有14個,包括安哥拉、剛果(金)、尚比亞、坦尚尼亞、馬拉維、辛巴威、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莫三比克、賴索托、史瓦濟蘭、模里西斯、塞席爾。
上海合作組織
成立於1996年4月26日,總部設在上海,成員國有六個,包括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中國、俄羅斯、塔吉克、烏茲別克。
⑷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形式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
經濟一體化的形式根據不同標准可分為不同類別。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巴拉薩把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分為四個階段:(1)貿易一體化,即取消對商品流動的限制;(2)要素一體化,即實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3)政策一體化,即在集團內達到國家經濟政策的協調一致;(4)完全一體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