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經濟走廊建設
走廊是比喻連接兩個較大地區的狹長地帶,經濟走廊就是在此地理基礎上,開展經濟合作等等。
例如:
中巴經濟走廊是指連接位於中國西部和貫穿巴基斯坦南北的公路和鐵路主幹道,將從新疆的喀什一直通至巴基斯坦的西南港口城市瓜達爾港。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旨在進一步加強中巴互聯互通,促進兩國共同發展。
東西經濟走廊是一個屬於湄公河大小區的經濟發展合作章程。本章程於馬尼拉 就被東南亞協會創見起來。這路從緬甸開始到越南的峴港 結束。各國包括:緬甸 ,泰國 ,寮國 ,越南 。
Ⅱ 如何做大生態經濟
參考相關新聞: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鄖縣縣委、縣政府按照這一要求,搶抓機遇,按照市委、市政府「一城兩帶」和十堰生態濱江新區建設戰略部署,在「謀」、「試」、「調」、「建」、「治」上下工夫,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傾力打造十堰漢江生態經濟帶核心示範區,加快推進十堰濱江新區建設。
一、堅持規劃為先,立足縣情主動「謀」
鄖縣立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國家限制開發功能區的實際,超前謀劃,主動作為,積極探尋生態經濟發展之路,把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生態經濟放在突出位置,堅持把綠起來與富起來統一在產業化推進之中,大力發展綠色產業。2009年,鄖縣確立實施以「市郊生態型觀光農業示範區、漢江沿岸生態經濟帶、國道沿線城鎮經濟帶」為主要內容的「一區兩帶」綜合開發,並編制了總體規劃和分項規劃,率先啟動了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2010年,市委確立「一城兩帶」戰略、提出建設十堰漢江生態經濟帶以後,鄖縣詳細制定了鄖縣漢江生態經濟帶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文化旅遊業、城鎮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分項規劃。在修訂和編制規劃中,積極與十堰市漢江生態經濟帶規劃、丹江口庫區及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等規劃緊密銜接,發揮了決策、規劃的正確引領作用。
二、堅持示範帶動,柳陂片區先行「試」
2012年,鄖縣縣委、縣政府決定將柳陂新集鎮及其周邊9個村共13000多人的居住區作為重點區域進行集中連片開發,將其打造成為國家級生態移民示範區、國家級農村清潔水源地、秦巴山區連片開發示範區、全省新農村建設示範區、全省生態濱江旅遊示範鎮和十堰市漢江生態經濟帶核心示範區。通過精心謀劃,先行先試,加大投入,強力督辦,示範區內交通建設全面提速,安置點設施配套日趨完善,生態產業建設步伐加快,生態環境大為改善。目前,該片區已打造成為全國最大的生態移民示範區和十堰漢江生態經濟帶核心示範區,庫區蓄水後,將呈現出「江面碧波盪漾、路邊綠樹成蔭、田間大棚林立、房屋鱗次櫛比、山上果樹滿園」的美好圖景。
三、堅持產業為基,優化結構大力「調」
堅持把生態保護作為第一考量,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培育生態產業,努力夯實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的基礎。一是壯大生態工業,增強經濟實力。按照工業園區化、產業集約化的要求,高標准建設工業園區,著力打造專用汽車零部件、生物醫葯、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集群,大力支持中小企業向零污染、無污染和高科技、高產值轉型。二是發展生態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成生態產業基地70餘萬畝,畜禽生態養殖小區35個,新建全市最大的農產品加工園,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10家,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達512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53%。三是激活生態文化旅遊業,增強發展活力。確立和實施「文化立縣、旅遊興縣」戰略,促進文化旅遊產業蓬勃發展。完成鄖縣旅遊總體發展規劃編制評審工作,加快濱江生態旅遊城、鄖陽島生態文化旅遊開發區、子胥湖生態旅遊新區等「一城兩區三園四線」建設,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遊,大力保護開發鄖陽文化,使全縣文化旅遊產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
四、堅持協調為重,城鄉一體統籌「建」
鄖縣立足毗鄰十堰城區的區位優勢,加快實施十堰生態濱江新區戰略,協調推進城鄉一體發展,著力建設宜人宜居新城區、城鄉統籌示範區,推進生態、綠色、美麗鄖縣建設。一是以「一江兩湖四區六鎮」城市發展格局為龍頭,著力建設濱江宜人宜居新城區,初步形成了80多平方公里的中等規模城市骨架;二是以國省道沿線小城鎮建設為支撐,加快推進生態重點鎮和中心鎮建設,一批基礎設施完備、產業優勢鮮明、建築風格別致的生態環保型小城鎮已現雛形;三是以移民安置點和公路沿線重點村為依託,扎實推進新農村示範村建設和宜居村莊建設,打造了星羅棋布的秀美村莊,彰顯了農村發展的勃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五、堅持生態為本,環保優先堅決「治」
鄖縣堅持環保優先,大力開展生態建設,著重治理生態環境,努力使鄖縣的天藍起來、山綠起來、水清起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打造綠色生態鄖縣。一是切實加強環境保護。採取多種形式,增強全民環保意識,實施綠色招商。近年來,先後否決、拒絕了60多個近30億元的不符合環保要求的投資項目。二是開展生態水利建設。大力實施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著力實施以電替代燃料項目建設,強力推進石漠化治理工程,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和水源涵養能力,構築生態安全屏障。三是嚴格抓好污染治理。加大環境質量監控力度,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對高耗能、低效益、技術落後的企業實行淘汰關閉和技術改造。新建污水處理廠2座,垃圾填埋場2座。大力開展庫周清理,境內漢江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以上。
Ⅲ 經濟走廊和環北部灣經濟圈簡稱兩廊一圈起止點分別是什麼
經濟走廊和環北部灣經濟圈簡稱「兩廊一圈」,「兩廊」的起止點分別是昆明、廣寧南寧、廣寧。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亞太研究中心主任徐長文在近日舉辦的第九屆東亞經濟論壇上表示。「昆明━老街━河內━海防━廣寧」、「南寧━諒山━河內━海防━廣寧」經濟走廊和環北部灣經濟圈,涉及中國廣西、廣東、雲南、海南、香港和澳門及越南的10個沿海地帶。
意義
「兩廊一圈」的提出及其啟動實施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合作框架下的次區域合作的具體舉措,推動「兩廊一圈」建設是基於中越兩國關系不斷全面深入發展在經貿合作方面的具體成果,它標志著中越經濟在邁向一體化方面步入了規劃和實際操作層面。
從中越關系、區域戰略和廣西、雲南發展的角度來看,「兩廊一圈」的提出和啟動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Ⅳ 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城市經濟發展
生態城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歷史選擇,生態城市建設與治理是社會進步、現代化進程中的頭等需要,綠色、智慧、健康、宜居的生態城市建設是最大民生工程和時代要求。今後,我們將繼續秉承獨立、高端的學術風格,深入學習、系統研究生態城市建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和一些好的意見和建議,認真做好中國生態城市綠皮書年度編撰和發布工作,為美麗中國夢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我們將繼續組織人員積極開展城市生態等領域的理論研究和技術研發,同時以編撰生態城市綠皮書等重大課題為切入點,探討世界各種模式的轉型和國內外生態城市建設的經驗、教訓和趨勢,積極服務於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努力為各級政府部門的決策提供相關的理論支持和智力保障。
以創新精神推進生態城市建設
中國生態城市綠皮書主編 蘭州城市學院副院長 劉舉科
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大致可概括為6類示範型生態城市,即環境友好型城市、資源節約型城市、循環經濟型城市、景觀休閑型城市、綠色消費型城市和綜合創新型城市。
近年來,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取得了較大成就,生態城市建設理念深入人心,掀起了生態城市建設熱潮。我國提出建設低碳城市、生態城市等有關建設目標的城市已達259個,佔地級市比例的90.2%。目前,生態城市建設已經成為各城市落實科學發展觀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抓手。生態城市建設的法規標准正在進一步完善,生態城市特色正在逐步彰顯。
但是,我國生態城市建設也存在許多問題和挑戰。一是生態城市建設缺乏法制保障與頂層設計,生態化標準的執行力度弱化。生態城市建設缺乏硬性約束和法規保障。政府、企業往往偏重於經濟發展指標,而相對弱化環境保護指標的落實。二是城鄉生態文明建設一體化未形成共識,忽視區域聯系和城鄉聯動。城市是區域的核心,區域是城市的基礎。在我國現階段進行的生態城市研究與建設中,只是片面強調各中心城市的生態發展,而忽視了城鄉之間的生態關聯和有機聯動。三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合力機制未能形成,公眾參與的廣度不夠。此外,生態城市建設不能因地制宜,建設重點和特色彰顯不夠。
生態城市的本質是追求人與城市自然和諧互惠共生結構,其思想基礎是生態人本主義。遵循生態文明的理念和現代城市精神建設生態城市,在我國是一個全新的探索,既沒有現成的模式,也沒有固定的途徑,需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開拓創新之精神逐步推進。
要站在新的高度認識問題
我國現代化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城鎮化,城鎮化發展有力地支撐了我國工業化發展,使我國經濟很快變得強大起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跟城鎮化有密切關系。
同時,伴隨著城鎮化進程,生態環境問題逐漸突出,也是一個客觀的現實。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形成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充分體現了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基本要求,對於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大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是很廣泛的,包括自然方面的問題,我們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開發,也包括如何管理社會,管理我們自己,管理我們和自然之間的關系。生態文明城市的建設,歐美國家曾經總結出了值得我們參考、學習的經驗。但是,歐美國家已經發展了很長時間,今天它的自然結構和社會經濟結構很少變化,是一種比較穩定的狀態,表現在科學技術、對資源的利用程度、對環境的控制和管理程度都比較高,因此,發展中國家不能直接拿來就用。中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速度快,經濟發展階段又處於中低的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城市的建設我們要站在一個新的高度。
以城鎮化為中心來思考轉型和發展
城鎮化是一種強大的發展動力,從改革開放之後,每一步城鎮化往前發展都推動了我們工業化的發展,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從去年以來,中國的發展進入新常態之後,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依靠自身內生的力量,這種自身內生的力量就是城鎮化的進程。以城鎮化為中心來思考轉型和發展,帶動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升級,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
當前,中國進入了城市化建設的加速期,進入了城市化建設的新時代,這個新時期就是以城市化引領工業化,以生態文明引領工業文明這樣一個新的時期。盡管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還處於初級階段,但將來的發展大有希望。上海的崇明島,西安的滻灞國家森林公園,還有的甘肅嘉峪關,深入到各省市,可以發現很多生態城市建設的典型。以綠色的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這個態勢現在已經形成了。
實際上城鎮化的問題,無論是目的還是方方面面,都是涉及到人文精神的確立。「要讓人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怎樣把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相銜接,走出中國特色城鎮化的道路,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
生態城市綠皮書所反映的是中國生態城市的年度性發展進程,對於城市建設具有很強的導向性作用,它提供的是一種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支撐,對整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發揮了積極有效的參考作用。